行政法對比表
A. 2015國考行測復習側重點是什麼
您好,中公教育為您服務。
一、言語理解與表達
言語理解與表達部分重要考點:
◆ 兩大核心方法——語境分析法、關鍵信息識別法(關鍵詞、關鍵句、關鍵暗示信息)
◆ 第一大題型——邏輯填空(關注詞義辨析、語法與語用、成語)
◆ 第二大題型——片段閱讀(主旨觀點型題目、主題概括型題目、細節理解型題目、語句連貫型題目等)
二、數量關系
(1)數字推理重要考點:
◆ 等差數列及其變式
◆ 等比數列及其變式
◆ 和數列及其變式
◆ 多次方數列及其變式
三、判斷推理
(1)圖形推理重要考點:
◆ 主要題型——古典型圖形推理、視覺型圖形推理、九宮格圖形推理、空間形式圖形推理、圖形分類等
◆ 主要考點——圖形構成、幾何性質、圖形轉化、空間推理
◆ 主要分析方法——特徵分析法、求同存異法、對比分析法、位置分析法、綜合分析法
(2)定義判斷重要考點:
◆ 兩大題型——單定義判斷、多定義判斷
◆ 單定義判斷——(主要方法摘取要點法、歸納關鍵信息法)
◆ 多定義判斷——(主要方法對應法、排除法)
定義判斷的備考重點在於研究真題,勤做練習。徹底掌握關鍵詞法解題的精髓。
(3)類比推理重要考點:
◆ 詞項間關系——概念間關系、近反義關系、描述關系、條件關系、語法關系
◆ 解題技巧——遣詞造句法、縱向對比法
類比推理的備考重點在於詞項間關系的掌握,盡可能多的了解詞項間的各種關系,那麼即使出現了關系的組合,也能夠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4)邏輯判斷重要考點:
◆ 分析推理類題目(主要方法:找突破口法、假設法、排除法、排序法、圖表法、計演算法)
◆ 必然性推理——直言命題、復言命題
◆ 可能性推理——削弱型題目、加強型題目、前提型題目、解釋型題目、評價型題目、結論型題目
四、資料分析
資料分析重要考點:
◆ 主要考查概念——增長量、增長率、百分數與百分點、比重、倍數和翻番、指數、比重和百分點等等
◆ 計算技巧——分子分母比較法、分子分母差額法、乘除法轉化法、尾數法、首數法、取整法、范圍限定法、運算拆分法、數字特性法等等
五、常識判斷
常識判斷部分重要考點:
◆ 國情社情——我國的資源能源、人口與民族、經濟成果等
◆ 政治常識——「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中共黨史等
◆ 人文常識——我國的歷史、中醫、戲劇、國畫、書法、文學作品等
◆ 科技常識——科技史、最新科技成果
◆ 法律常識——憲法、行政法、刑法、民法、訴訟法等基本法律知識
◆ 經濟常識——重大經濟現象、政策和措施
◆ 地理常識——資源能源、氣候環境等
了解更多2015年國家公務員考試信息歡迎訪問北京人事考試網
如有疑問,歡迎向中公教育企業知道提問。
B. 法學專業的人回答,想買刑法,行政法,民法的案例,不知道哪個版本比較好,求推薦
刑法案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案例注釋版
市場價: 22元
ISBN號: 9787509326787
出版社: 中國法制出版社
商品類型: 圖書
開本:32開 裝幀:
出版時間:2011-03-01 版次:1
印刷時間:2011-03-01 印次:1
內容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案例注釋版》所編選案例的原始資料盡量來源於各級人民法院已經審結並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對於沒有相應真實案例的重點法條予以權威的條文注釋。所選案例緊扣法律條文規定,本身具有示範性、指導性的特點,對於讀者有很強的參考借鑒價值。《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案例注釋版》設置了「相關案例索引」欄目,列舉更多相關案例,並歸納出案件要點。還收錄了重要配套法律文件,以及相應法律流程圖表、文書等內容,方便讀者查找和使用。
民法:定價:¥32.00
作者:楊立新編著
出 版 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8-2-1
I S B N:9787300089584
內容簡介
本教材用典型的民法案例,將民法的基本原理和規則串起來,讓刻板的民法原理和規則與典型案例結合起來,使使用本教材的教師和學生能夠把民法的條文、原理、規則變成生動的現實,做到民法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以案例指引進行民法教學,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民法的基本原理和具體規則,既有形象、生動的說明,又有科學、完整的理論體系,改變過去民法教材那種以說教為主,過於重視理論體系和概念演繹的狀況。我自己在本科教學中就深深體會到,使用好一個典型、生動的案例,去說明一個復雜的民法規則,往往事半功倍,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也便於記憶和適用,通過一個好的案例就能夠記住一個原理和一串相關的規則。
3、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理論•實務
原價:34元
折扣:70折
出版社: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1月1日
ISBN:9787562037934
C. 經濟法與行政法的區別
一、經濟法與經濟行政法之間的區別
(一) 兩者規范的權力不同
經濟法規范的是國家主權對個體經濟行為的干預,而經濟行政法規范的是經濟行政權對行政相對方經濟行為的干預。我國憲法對此作了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總綱第15條規定:「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加強經濟立法,完善宏觀調控。 國家依法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擾亂社會經濟秩序。」該條明確規定了國家依法對個體經濟行為的干預權,該法就是經濟法,該權就是主權。憲法第3章第85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是最高國家行政機關。」該條明確規定了政府(狹義的)掌握的權力是行政權。主權和經濟行政權有本質區別。
第一,兩者歸屬主體不同。國家主權屬於一個國家全體人民。有的西方國家憲法明確規定國家主權在民。例如,《法蘭西共和國憲法》(1958年10月4日公布,1976年6月18日最後修改)第3條規定:「國家主權屬於人民,由人民通過其代表和通過公民投票的方法行使國家主權。任何一部分人民或者任何個人都不得擅自行使國家主權。」《日本國憲法》(1946年11月3日公布;1947年5月3日施行)序言部分這樣寫到:「日本國民通過正式選出的國會代表而行動,為了我們及我們的子孫,確保各國人民合作之成果及我國獲得自由之惠澤,決心根絕因政府行為而再度釀成戰禍,茲宣布主權屬於國民,並確定本憲法。」有的西方國家憲法雖然沒有明確規定國家主權在民,但可以從表述中推理出這個結論。《美利堅合眾國憲法》序言規定:「我們,合眾國的人民,為了組織一個更完善的聯邦,確保我們自己及我們後代能安享自由帶來的幸福,乃為美利堅合眾國制定和確立這一部憲法。」既然憲法由人民制定,憲法所賦予的各項權力必然來源於人民。我國憲法第2條也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而經濟行政權屬於法律法規授權的具體的經濟行政機關或其他組織。 例如,在我國現階段,關稅的徵收權就屬於海關,其他機關和組織都不能行使關稅徵收權,即使國務院也不能直接徵收關稅。
第二,兩者受制的法律種類不同。國家主權受國際法和憲法規制。在國際范圍內,國家主權受國際法規制。經濟全球化導致一些有關經濟、環保、人權、宇宙空間以及國際犯罪等共同問題,單靠一個國家無力解決,於是,國家之間簽訂了許多國際合作的條約和協定,為了保證獲得國際合作和有效地解決問題,國家就必須遵守這些條約和協定。正如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所說:「國家主權,從它的最根本的意義上來說,正在全球化和國際合作的影響下被重新定義。……我們對國家主權的概念已經不在與過去一樣了。」在國內,國家主權受憲法規制。憲法是「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基本形式,是對客觀上已經形成的民主事實的法律確認。」憲法規定了國家的權力和公民的權利,相對應的也規定了國家和公民的義務。國家可以按照憲法的規定行使權力,但同時也必須按照憲法的規定履行義務。而經濟行政權除了要受國際法和憲法規制之外,還要受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地方性法規、地方政府規章、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規制。
第三,兩者的可分性不同。國家主權是抽象的,具有不可分性。而經濟行政權具有可分性。經濟行政權只是國家行政權的一部分。不同的經濟行政權由不同的行政主體行使。例如,征稅權由征稅機關行使,產品質量的監督權由國家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檢疫局行使。而且,同樣一種經濟行政權還可以由不同的機關來行使。例如,中國征稅機關有三個:海關負責徵收關稅,財政機關主要負責徵收農業稅和契稅,除此之外的其他大部分稅由稅務局負責徵收。
第四,兩者的地位不同。國家主權是一個國家內的最高權力,在我國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全國人民來行使。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權力機關,其他國家機關都由它產生,受它監督,對它負責。而經濟行政權作為行政權的一部分來源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受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監督,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負責。
第五,兩者適用的地域不同。國家主權適用於一切國家領土。而經濟行政權按照行使的主體不同,適用的地域不同。中央行政機關的經濟行政權適用於一切國家領土,而地方行政機關的經濟行政權只能適用於國家領土的一部分。
綜上,國家干預經濟是國家主權的運用,而不是行政權的作用。所以,王文的「國家干預經濟的本質是公權力(行政權)的作用」的結論是將主權和行政權混同了。
(二)兩者調整的社會關系性質不同
雖然經濟法學界對經濟法調整對象的表述存在分歧,但在國家是主體一方這個問題上基本達成了一致意見。例如,徐傑教授倡導的國家管理和協調說認為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在國家對經濟運行進行管理和協調的過程中發生的各種社會關系;楊紫烜教授主張的經濟協調關系說認為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在國家協調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李昌麒教授提出的需要干預經濟關系說認為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需要由國家干預的經濟關系;漆多俊教授倡導的國家調節關系說認為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在國家調節社會經濟過程中發生的各種社會關系。國家運用主權干預經濟形成的社會關系是國家干預經濟關系,和政府運用行政權干預經濟活動所形成的經濟行政管理關系有本質區別。
第一,兩者主體不同。國家干預經濟關系主體中的個體和經濟行政管理關系主體中的行政相對方的范圍一致,但國家干預經濟關系主體中的國家和經濟行政管理關系主體中的行政主體有根本區別。經濟行政主體包括財政機關、稅務機關、海關、環保機關、質量檢驗檢疫機關、工商機關等政府機關以及法律授權的其他執法機關。一般來說,經濟行政主體只是政府的一部分,而且是狹義政府的一部分。狹義的政府僅指國家的行政機關,廣義的政府除了包括行政機關外,還包括其他國家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規定,我國的國家機構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組成的權力機關、國家主席、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成的行政機關、中央軍事委員會、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組成。國家機構就是廣義上的政府。國家是包括廣義的政府的一個組織體。
國家與狹義的政府不同。(1)兩者產生方式不同。馬克思主義認為國家是階級斗爭的產物。恩格斯對國家有一個著名的論斷:「國家是社會在一定發展階段上的產物;國家是表示:這個社會陷入了不可解決的自我矛盾,分裂為不可調和的對立面而無力擺脫這些對立面。而為了使這些對立面,這些經濟利益互相沖突的階級,不致在無謂的斗爭中把自己和社會消滅,就需要有一種表面上凌駕於社會之上的力量,這種力量應當緩和沖突,把沖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圍之內;這種從社會產生但又自居於社會之上並且日益同社會脫離的力量,就是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無產階級及其他革命階級戰勝封建地主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的產物。而政府是國家實現其職能的工具,依附於國家,在正常狀態下,它的產生方式同國家採取的政體有關。例如,在君主制國家,政府由君主指派產生;而在民主制國家,政府由民主選舉產生。在非正常狀態下,政府還有可能通過政變產生。在我國,政府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2)兩者持續的時間不同。國傢具有恆久性。一個國家在存續時間上並無限制,只要不被吞並消滅,它就會持續存在。而政府則不然。以民主制國家為例。政府皆有任期,由選舉來決定政府的輪替。(3)兩者所享受的權力不同。國家是一個抽象的人群集合體,它享受的權力是抽象的主權。在民主制國家,主權在於全體人民,無法轉移。而政府享受的權力是行政權力,來自國家主權的賦予並且受到主許可權制,且有一定的行使范圍,可以隨著政府的更迭而轉移。(4)國家有領土疆域的固定性,而政府則無此局限性。國家的成立以一定的領土為要件,此領土可以分割或讓與他國,甚至,同一領土可以分割成兩個國家。但無論採取哪一種方式,國家能夠宣示主權的范圍是其擁有的領土范圍。而政府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它可以移動。只要該國人民同意,它可以在國家內的城市之間移動,在戰爭期間,外國入侵或領土被佔領時,政府還可以移至它國,組成流亡政府。
國家干預經濟不同於政府幹預經濟。國家干預經濟是主權的作用,設定的是個體的經濟行為模式,為了保證個體依法經營,就要有具體的行政主體來執法,這時就是政府幹預經濟,是行政權的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6條規定:「公用企業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獨佔地位的經營者,不得限定他人購買其指定的經營者的商品,以排擠其他經營者的公平競爭。」該條體現的主體是國家和公用企業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獨佔地位的經營者,國家禁止其實施限定他人購買其指定的經營者的商品,以排擠其他經營者的公平競爭的行為。當公用企業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獨佔地位的經營者實施了國家禁止的行為時,該法第23條規定:「 公用企業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獨佔地位的經營者,限定他人購買其指定的經營者的商品,以排擠其他經營者的公平競爭的,省級或者設區的市的監督檢查部門應當責令停止違法行為,可以根據情節處以5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 該條體現的主體是國家授權的工商行政管理局下設的公平交易局和公用企業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獨佔地位的經營者,公平交易局作為行政主體有權在公用企業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獨佔地位的經營者實施違法行為時對其進行行政處罰。
第二, 兩者產生時間不同。在法治國家,國家干預經濟關系先產生,經濟行政管理關系後產生。以中國遺產稅的徵收為例。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民營經濟也日益發展,民營企業家越來越多,民營企業家的財富也越來越多,再加上歌星、舞星、律師、職業經理人等高收入職業,出現了高收入群體,為了調節社會貧富差距和增加財政收入,有學者和實務工作者提出徵收遺產稅。在遺產稅法沒有頒布施行之前,稅務機關不可能徵收遺產稅。只有當遺產稅頒布施行,產生了國家和遺產稅納稅義務人之間的國家干預經濟關系時,才可能產生稅務機關依照遺產稅法和具體的遺產稅納稅人之間形成稅收徵收關系。
第三, 兩者消滅的邏輯順序不同。在法治國家,國家干預經濟關系和經濟行政管理關系在時間上應當是同時消滅,但在邏輯順序上,應當是國家干預經濟關系先消滅,經濟行政管理關系後消滅。以農業稅的徵收為例。國家在沒有宣布廢止之前,負責征稅的財政機關就不能不征稅。只有當國家宣布廢止時,負責征稅的財政機關才能停止征稅。
第四, 兩者的抽象性不同。國家干預經濟關系是國家和不特定的個體之間形成的抽象性的關系。而經濟行政管理關系有抽象性的關系和具體性的關系。當經濟行政管理機關為了有效地執行經濟法而實施行政立法行為和制訂其他行政規范(或稱為其他規范性文件)時,形成的是經濟行政主體和不特定的行政相對方之間的關系,具有抽象性。這只是經濟行政管理關系中的一小部分,大量的是經濟行政主體和特定的行政相對方形成的關系,是具體的關系。因為法律的生命在於執行,在於落實。不管是廣義的法律,還是行政規范,最終都由經濟行政主體落實到具體的行政相對方身上。
第五, 兩者的穩定性不同。國家干預經濟關系是穩定的,只要國家通過了相關經濟法,規范了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法律沒有被修改之前,關系不會發生改變。而經濟行政管理關系具有變動性。(1)法律明確授權地方可以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而制訂具體的實施條例,從而使不同地方的經濟行政關系體現出差異性;(2)根據法律的授權,一個地方可以根據不同時期的不同情勢,執行不同的標准;(3)不同的執法人員對法律的理解不同,在執法過程中會體現出差異性;(4)有的行政主體和執法人員是依法執法,而有的行政主體和執法人員是違法執法,也會造成差異。
根據上述分析,王文的「凡基於國家公權力(行政權)作用所形成的社會關系本質上皆屬於行政關系,為行政法的調整對象」的結論本身成立,但以此認定經濟法的調整對象也是行政關系不能接受。
(三)兩者的法律行為的性質不同
王文認為:「如果將經濟手段理解為國家運用經濟杠桿間接調節經濟活動的手段,把行政手段理解為國家運用行政權直接作用於管理對象的手段話,那麼,無論是經濟手段還是行政手段都僅是行政權作用於經濟活動的不同方式,它們都屬於行政法手段,在法律屬性上它們都屬於行政法律行為,其中頒布規范性文件、制定產業政策和經濟計劃、調節產業結構、稅收、利率、匯率、價格的決定等宏觀調控措施(經濟手段)在法律屬性上為抽象行政行為,而行政許可、行政徵收、行政檢查、行政強制措施、行政處罰等直接的管理措施(行政手段)則為具體行政行為。所以,無論是經濟手段還是行政手段都只不過是行政法律行為的不同表現形式而已。」王文認為經濟手段和行政手段都是行政法律行為表現形式的結論可以接受,但王文將行政主體運用經濟手段和行政手段干預經濟的方式等同於國家干預經濟的方式不能接受。經濟法學界雖然在經濟法范圍的界定上存在分歧,但在有的方面已經取得一致意見,都認為市場管理法和宏觀調控法屬於經濟法范圍。筆者下面就以市場管理法為例來具體分析國家主權干預經濟的方式和國家行政權干預經濟的方式的不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5條到第15條規定欺騙性市場交易行為、商業賄賂行為、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行為、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等11種行為是不正當競爭行為,目的是為了保證市場競爭機制的正常運行,屬於國家主權干預經濟方式之一:禁止個體實施損害市場競爭機制正常運行的行為。為了保證國家的干預能夠實現,該法第16條到19條賦予了執法機關工商管理局的監督檢查權,第21條到第30條賦予了執法機關工商管理局的行政處罰權。 行政主體執行反不正當競爭法時可以制定規范性文件,這個任務主要由有行政立法權的機關來擔當;也可以採取行政強制和行政處罰措施,這個任務主要由沒有行政立法權的機關來完成。例如,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為了貫徹實施反不正當競爭法,制定了《關於禁止有獎銷售活動中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若干規定》、《關於禁止侵犯商業秘密行為的若干規定》等這樣一些規范性文件,制定這些規范性文件的目的是為了將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認定進行具體化,同時規定具體的處理程序和方法,指導各級工商機關有效地執法。各級工商機關在執法的過程中要對具體的違法行為進行處理時,所作出的行政決定書必須註明授權其進行執法的條文。例如,如果工商行政管理局要查處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時,行政處罰的決定書必須寫明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21條對違法經營者進行處罰。
通過上述實證分析,從理論上我們可以分析國家干預經濟法律行為與經濟行政法律行為兩者之間的區別。
第一, 兩者主體不同。國家干預經濟法律行為的主體是國家,經濟行政法律行為的主體是經濟行政主體。
第二, 兩者法律後果不同。國家干預經濟法律行為的後果是設定了個體的經濟行為義務,是抽象的,不針對具體的個體。而經濟行政法律行為中的抽象行政行為的後果一般是將國家干預經濟法律行為設定的義務具體化。經濟行政法律行為中的具體行政行為的後果是將國家干預經濟法律行為設定的義務落實到個體身上,針對具體的行政相對方。
第三, 兩者表現形式不同。國家干預經濟法律行為的表現是設定市場主體不得實施的行為。而經濟行政法律行為的表現是將國家干預經濟法律行為的結果具體化的抽象行政行為和落實到具體行政相對方身上的具體行政行為。
第四, 兩者責任不同。國家干預經濟法律行為,如果有錯誤,給個體造成了損害,在我國目前現階段不需要承擔責任。而經濟行政法律行為如果違反了法律的規定,給行政相對人造成了損害,實施違法行為的行政主體要作為賠償義務機關承擔賠償責任,國家還可以向因故意或重大過失實施違法行為的公務人員追償。
(四)兩者涉及的救濟途徑不同
王文認為「在經濟管理活動過程中,凡行政權的行使所引起的爭議都屬於行政爭議,都只能通過行政救濟途徑解決」。這個結論本身就不能接受,王文以此推論經濟法沒有相應的救濟途徑的觀點就更不能接受。
在我國現階段,只有民事訴訟、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三大訴訟制度,還沒有建立憲法訴訟制度,所以,我國學者在考慮權利救濟途徑時往往遺漏了憲法救濟途徑。行使行政權引發的爭議的救濟途徑並不是只有行政救濟途徑。因為行政權的行使所引起的爭議並不都是行政爭議,而是分成兩種,一種是憲事爭議,一種是行政爭議。行使行政權在兩種情況下可以引發憲事爭議:一是當擁有行政立法權的行政機關制訂的法規、規章,發布的決定和命令損害了行政相對方的憲法基本權利時;二是當政府首腦、內閣部長以及其他高級官員越權或濫用權力而違反憲法時。當然,行使行政權在一般情況下引發的是行政爭議,通過行政途徑來救濟。
需要指出的是,我國目前雖然沒有建立憲法訴訟,但並不等於我國沒有憲法救濟的途徑。我國憲法第62條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有權「改變或者撤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不適當的決定」;第67條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有權「撤銷國務院制定的同憲法、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決定和命令」;第89條規定:國務院有權「改變或者撤銷各部、各委員會發布的不適當的命令、指示和規章」、「改變或者撤銷地方各級國家行政機關的不適當的決定和命令」;第99條規定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有權改變或者撤銷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不適當的決定」;第104條規定: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有權「撤銷本級人民政府的不適當的決定和命令」、「撤銷下一級人民代表大會的不適當的決議」。當個體認為自己的權利受到了損害,而不能通過民事訴訟、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獲得救濟時,可以向有關的國家機關提起撤銷相關的法律、法規、規章、決定和命令等。令人遺憾的是,我國憲法沒有規定具體的程序。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在憲法的基礎上進行了完善,初步建立了較具操作性的違憲審查機制。該法第88條規定了改變或者撤銷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的許可權:「(一)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有權改變或者撤銷它的常務委員會制定的不適當的法律,有權撤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的違背憲法和本法第66條第2款規定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有權撤銷同憲法和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有權撤銷同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地方性法規,有權撤銷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的違背憲法和本法第66條第2款規定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第91條規定了憲法監督的程序。
當個體認為國家干預經濟行為不符合憲法,要想不受經濟法約束,除非提出證據證明經濟法的規定違反了憲法,侵害了其憲法基本權利,只能通過憲法救濟途徑來進行救濟,而不可能通過行政訴訟來進行救濟。例如,上引反不正當競爭法第6條規定:禁止公用企業限定他人購買其指定的經營者的商品,以排擠其他經營者的公平競爭。公用企業如果認為依據憲法它有許可權定他人購買其指定的經營者的商品,它要想實施這樣的行為,而不受處罰,就可以通過提起憲法訴訟,要求有權機關宣布該規定違憲,使其無效。在該規定沒有被宣布違憲無效之前,執法機關有權依據該規定對一個涉嫌實施了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公用企業進行行政處罰,該公用企業如果認為自己沒有實施不正當競爭行為,就可以申請行政復議或提起行政訴訟,雙方當事人爭議的焦點在於公用企業是否實施了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六條規定的不正當競爭行為,而不可能就公用企業依據憲法是否有權實施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六條禁止實施的行為展開爭論。在我國目前現階段,在憲法訴訟制度還沒有建立的情況下,可以按照憲法和立法法建立的憲法監督制度尋求救濟。
根據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得知,經濟法的救濟途徑是憲法救濟途徑,而經濟行政法的救濟途徑包括憲法救濟途徑和行政救濟途徑。
D. 法考和司考區別
法考是從司考變革而來,年由「國家司法考試」變為「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對於考生來說,這幾點應該變革注意:
一是報名資格。改革後規定「(五)具備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法學類本科學歷並獲得學士及以上學位;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非法學類本科及以上學歷,並獲得法律碩士、法學碩士及以上學位;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非法學類本科及以上學歷並獲得相應學位且從事法律工作滿三年。」簡單理解就是以實施辦法頒布時間(2018年4月28日)為分水嶺,
【實施辦法後入學的學生報名資格】
第一種:具備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法學類本科學歷並獲得學士及以上學位;
第二種: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非法學類本科及以上學歷,並獲得法律碩士、法學碩士及以上學位;
第三種: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非法學類本科及以上學歷並獲得相應學位且從事法律工作滿三年。
第四種:在一定時期內,對艱苦邊遠和少數民族地區的應試人員,在報名學歷條件、考試合格標准等方面適當放寬。
【實施辦法頒布前(2018年4月28日)入學前的考生報名資格】
1.本辦法實施前已入學或者已取得相應學歷的高等學校法學類專業本科及以上學歷畢業生。
2.或者高等學校非法學類專業本科及以上學歷畢業生並具有法律專業知識的,可以報名參加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
也就是說,2018年4月28日前入學的非法本都可以考。
2018年4月28日前注冊學籍的自考生、成人本科,都可以考。
都可以一直考,沒有期限限制。
放寬地區政策仍然實行。
二是需要報考的人。改革後規定「初任法官、初任檢察官,申請律師執業、公證員執業和初次擔任法律類仲裁員,以及行政機關中初次從事行政處罰決定審核、行政復議、行政裁決、法律顧問的公務員,應當通過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取得法律職業資格。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三是考試方式。由一年一考變為一年兩考,分為客觀題考試和主觀題考試,客觀題通過後才有資格參加主觀題考試,考試間隔大概在一個月左右(具體以司法部公布的考試時間為准),客觀題成績兩年內有效,假如當年的主觀題成績不合格,下一年可以只考主觀題客觀題成績保留。
E. 英美法系國家為什麼開始不承認行政法的存在
西方兩大法系行政法基本原則之比較
行政法基本原則作為行政法的基本問題之一,歷來為中外學者所關注。但對什麼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則及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有哪些,西方各國的情況不盡相同,各學者也往往有不同的概括。在西方各國中,以法、德為代表的大陸法系和以英、美為代表的普通法系,被公認為是對世界影響最大的兩大法系。這兩大法系各具特點,對行政法基本原則的認識也有各自鮮明的特色。所以,這里主要以西方兩大法系作為比較對象。通過對西方兩大法系行政法基本原則的深入比較,我們可以從中探尋其所遵循的普遍性規律,以為我國行政法基本原則的確立提供有益的啟示。
一 大陸法系-以法、德為代表的分析
(一)法國:行政法治與均衡原則
法國素有「行政法母國」之譽,它最先從理念上承認行政法是一個獨立的部門法。法國也是歐洲大陸法系國家中的典型代表,其行政法的產生有著特殊的歷史背景。概言之,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為法國行政法的產生提供了政治、經濟、思想准備,大革命時期建立起來的獨立行政法院制度直接標志著法國行政法的產生,並使以法國為代表的大陸法系之行政法院模式與英美法系之普通法院模式形成鮮明對比。正是伴隨著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出現的法治國思想和獨立行政法院制度的發展,在法國逐步產生和形成了行政法治原則和均衡原則,這兩個原則被認為是法國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所謂行政法治原則,即政府行政活動必須遵守法律;法律規定行政機關的組織、許可權、手段、方式和違法的後果。行政法治,作為法國行政法的基本原則,包含3項內容:第一,行政行為必須有法律依據。第二,行政行為必須符合法律。第三,行政機關必須以自己的行為來保證法律的實施。[1]
在法國,均衡原則(The Principle of Proportionality)是作為控制行政自由裁量權而出現的,它是「二戰」後,法國行政法院對具體行政行為的監督逐漸強化的產物。但是,「均衡性」作為行政法院對於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司法監督或審查的原則,其含義目前仍沒有一致的解釋。大體說來,它是行政法院在行政機關具有自由裁量權或其他特殊情況下,在無法依據法律條文或其他原則對行政行為進行裁決的情況下,監督、審查、決定是否撤銷一定行政行為的法律手段。它根據具體情況審查行政行為是否合理、行政決定是否適度,審查事實與法律適用是否一致。其根本要求是「合理均衡」。[2]
(二)德國:依法行政、比例與信賴保護原則
德國與法國並稱為現代大陸法系的兩大脊樑。法國在大陸法系中以民法的貢獻最大,同時亦被譽為行政法的母國。但在公法學、特別是行政法學領域,後來居上的德國也形成了現代世界行政法體系中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對各國行政法影響極大。[3]在德國,對行政法及其基本原則產生最重要影響的因素是法治國思想。法治國的思想發軔於德國,法治國理念孕育著依法行政原則。而且隨著法治國思想在德國從形式意義法治原則到現代實質意義法治原則的發展變遷,行政法基本原則也在法治主義由機械走向機動,行政權由消極走向積極的歷史背景下逐步發展並完善,即由作為形式主義的依法行政原則過渡到實質主義的比例、信賴保護原則。
依法行政原則是法治國成立的最基本要素,其涵義是指行政活動必須接受議會法律的規制,必須置於法院的司法控制之下;行政活動違法的,必須追究行政機關的法律責任。對依法行政原則的具體內容,不同學者有不同的分析。德國行政法學創始人奧托。麥耶爾(Otto Mayer)認為,依法行政原則包括以下三項原則:第一,法律的規范創造力原則,即行政機關所制定的行政法規范是法律創造的;第二,法律優位原則,即法律對行政具有支配性地位,行政作用不得與法律相抵觸;第三,法律保留原則,即一切行政作用雖非必須全部從屬於法律,但基本權利的限制必須由法律規定。 [4]多數學者則認為依法行政原則包括兩項內容,即法律優位原則和法律保留原則(principle of law reservation)。 [5]
比例原則,又稱為均衡原則[6]或平衡原則[7],是實質意義法治國原則的典範。它不但為現代條件下的干預行政提供了新的規范形式,而且有普遍的適用性。在行政法上,無論是制定普遍性規則的行政活動還是傳統的行政行為,都應當接受該項原則的規范和制約,並以此判斷它的合法性。[8]奧托。麥耶爾曾將比例原則譽為行政法中的「皇冠原則」。台灣學者陳新民教授認為,比例原則是拘束行政權力違法最有效的原則,其在行政法中的角色如同「誠信原則」在民法中的角色一樣,二者均可稱為相應部門法中的「帝王條款」。[9]一般認為比例原則是一個具有憲法位階的法律原則,它濫觴於19世紀警察國家時期,淵源於「法治國家理念及基本人權之本質」,通過聯邦憲法法院的判決逐步成為限制行政權的有效手段。它具體包括三個子原則: 第一,行政措施對目的的適應性原則。即所採取的國家措施(普遍的或個案的)適應於它所追求的或者法律所規定的目的,不得偏離。第二,最小干預可能的必要性原則。如果以國家措施干預公民自由為實現公共利益所不可缺少,那麼這種干預應當是最低限度的。公共權力對公民一般自由權利的干預,只應當發生於維護公共利益所必需的程度上。出於基本權利的性質,個人對於公共權力不必要的干預可以提出異議進行抵抗。第三,禁止過分的適當性原則。它的基本意思是干預自由的國家措施對當事人來說是不過分的,對國家所追求的目標來說是適當的,又稱為狹義的比例原則。質而言之,比例原則要求行政目的與行政手段相適應、成比例,要求行政措施符合行政目的且為侵害最小之行政措施。[10]
信賴保護原則是二戰後在德國發展成功的又一項行政法原則。其涵義是指:基於維護法律秩序的安定性和保護社會成員正當權益的考慮,當社會成員對行政過程中某些因素的不變性形成合理信賴,並且這種信賴值得保護時,行政主體不得變動上述因素,或在變動上述因素後必須合理補償社會成員的信賴損失。該原則的核心思想即維護法律秩序的安定性,保護社會成員的正當權益。[11] 「保護人民權利,首重法律秩序之安定。」[12]但是,在行政過程中卻處處隱藏著不安定因素,如行政法規范必須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作出修正,行政行為因違法或不合適宜也需要加以撤銷或廢止而發生變動等。為不使社會成員因信賴上述因素的安定性而遭受損害,有必要對其正當權益設置一道屏障。信賴保護原則正是對這一現實需要的制度回應。當然,信賴保護原則的適用是有條件的,且因信賴對象的差異而存在操作上的差別。概括而言,其適用條件是行政過程中某些因素的不變性值得信賴,且這種信賴值得保護。
二 普通法系-以英、美為代表的分析
(一)英國:越權無效、合理與程序公正原則
英國是普通法系的典型國家。與大陸法系「公法模式」的行政法相比,英國沒有劃分公私法的傳統,政府和公民之間的關系與公民個人相互之間的關系,原則上受同一法律-「普通法」的調整和同一法院-「普通法院」的管轄。雖然現代意義的行政法理念與制度在英國開始於17世紀下半葉,但直到現在,其外在形式仍然主要採用過去普通法的一套規則和形式。[13]普通法傳統中的「法的統治」 (Rule of Law)原理、「自然正義原則」(the Doctrine of Natural Justice)等對英國行政法一直起著支配的作用,並由此形成英國行政法上的越權無效原則、合理性原則與自然公正(程序公正)原則等三項基本原則。
所謂「法的統治」,又稱「法治原則」,根據英國著名學者戴西(A.V.Dicey)的解釋,其涵義即「英國人依法,而且只依法進行統治」。[14]「法的統治」這種理論與19世紀的自由主義政治理論相結合,作為英國憲法的基本原理之一得到確立,與「議會主權」原則在近代英國憲法中同時占據了穩固的地位。[15]所謂「議會主權」的原則是議會制定法處於英國法的頂點,不存在優越於它的法律,而且也不可能有審查它的機關。它是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憲法斗爭勝利的結果,亦被戴雪稱為英國憲法的重要原則。「在行政法上,議會主權原則與法治原則同樣重要,共同構成行政法的基礎,並由此產生行政法的一個中心原則」,[16]這就是「越權無效」原則。因為根據法治原則,政府行使權力的所有行為,即所有影響他人法律權利、義務和自由的行為都必須說明它的嚴格的法律依據,受到影響的人都可以訴諸法院。根據議會主權原則,議會制定的法律為最高法律,法院必須無條件地適用議會所通過的一切法律,不能審查議會所通過的法律是否合法。因此,行政機關的行為如果在法律規定的許可權范圍以內時,法院就無權過問。也就是說,英國法院對於行政訴訟的管轄權,只在行政機關行為超越其法律許可權時才發生。法院通過判例由此發展了著名的「越權無效」原則。英國著名行政法學家威廉。韋德指出:「公共當局不應越權,這一簡單的命題可以恰當地稱之為行政法的核心原則。」[17]這個核心原則是英國法治原則和議會主權原則的直接後果。
當然,在戴雪的法治觀中還包含著另外一層意思,就是認為行政法是保護官吏特權的法國制度,和英國憲政傳統、法治國情即法律平等主義或普通法統治不相容,這使得行政法在英國長期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到了20世紀,由於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的發展,英國人的法治觀念開始發生變化,不僅承認了行政法,而且以新的法治觀念作為英國行政法的基礎。新的法治觀念一方面繼承了戴雪的法治觀,另一方面又有很大的發展。其中最突出之處是在控制行政自由裁量權方面,英國發展了合理性原則。對戴雪而言,法治與專制是天敵,而行政自由裁量權是權力專斷的集中體現,任何實質性的自由裁量權都是對自由的威脅,應當加以拒絕。戴雪這種將「專斷」(arbitrary)與「行政裁量」(discretionary)相提並論而加以全面排斥的法治觀,受到了現代英國著名憲法學家詹寧斯(W. Ivor Jenning)的猛烈抨擊。詹寧斯認為,在英國,「事實上,公共機構的確擁有廣泛的自由裁量權」,但「專斷」並不等於「廣泛的自由裁量權」,適應社會需求的廣泛的自由裁量權與同樣適應社會需求的法治並不沖突。[18]另一位英國著名的行政法大師威廉。韋德(William Wade)也持同樣的觀點。他認為,「過去,人民通常認為,廣泛的自由裁量權與法不相容,這是傳統的憲法原則。但是這種武斷的觀點在今天是不能接受的,確實它也並不含有什麼道理。法治所要求的並不是消除廣泛的自由裁量權,而是法律應當能夠控制它的行使。」[19]為了有效地控制自由裁量權,法院通過判例建立並發展了英國行政法上另一個重要的基本原則-合理原則。
同時,由於不受限制的行政自由裁量權的觀點被完全否決,英國自然法傳統中的自然正義原則也在行政法中獲得新生,並在廣泛的行政法領域中適用,從而形成英國行政法上的又一核心原則-程序公正原則。在英國,自然正義乃是自古即存在之概念,它起源於自然法的理念,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而成為英國普通法上的一項基本原則。「在某種程度上,英格蘭普通法長期發展的過程,其實正是普通法院在自然法原則的導引下裁決案件、連續不斷地試圖追求自然正義的過程。」[20]在普通法的傳統中,自然正義是關於公正行使權力的「最低限度」(因而也是最「自然」的)的程序要求,其核心思想有二,一是公平聽證規則,即任何人或團體在行使權力可能使別人受到不利影響時必須聽取對方意見,每一個人都有為自己辯護和防衛的權利;二是避免偏私規則,即任何人不能成為自己案件的法官,也就是說某案件的裁決人不得對該案持有偏見和擁有利益。[21]自然正義原則最早只適用於司法或者准司法功能,或者說,在負有義務按照司法要求進行活動的情況下才可以適用該原則,而不能將此原則適用於純粹的行政功能。[22]但是,在長期的司法審判過程中,「通過闡發自然正義原則,法院設計了一套公平行政程序法典」,[23]從而使這些原則不僅適用於法院和行政裁判所的司法權,同樣也適用於行政權,要求行政機關在行使權力時也要保持最低限度的程序公正。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司法熱衷於通過限制行政權力的干預來保護個人的司法能動主義被認為有悖於公共利益,加上戰時的緊急狀態賦予行政機關許多不受自然正義約束的特權(privileges),行政自由裁量權成了戴雪意義上的真正的特權。司法沉默了,司法的自我節制(judicial self-restraint)顯示出對司法積極主義(judicial activism)的決定性勝利。[24]但是,1963年上議院在處理「理奇訴鮑德溫」一案中,認為政府在作出解僱警察局長的決定之前,並沒有聽取被解僱人的個人意見,因此這種解僱決定是非法的。[26]這標志著司法政策的重大變遷,表明自然正義重新受到重視並擴展地應用於一切影響個人權利或合法預期(legitimate expectations)的決定中。[27]「里奇訴鮑德溫案」為自然正義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英國行政法在傳統的根基上的復興帶了個頭。「不久法院作出了一系列判決,使行政法恢復了元氣並重新建立了與過去的聯系。自然正義原則獲得了適當的適用,它給行政正當程序規則提供了廣闊的基礎。」[28]
從上面的分析可見,越權無效原則、合理性原則與自然公正(程序公正)原則已構成英國行政法的三項基本原則。其中,越權無效原則是英國行政法的核心原則,但在英國,越權原則的具體內容並沒有制定法的明確規定,因而在理論上存在著廣泛爭論。根據英國法院判例的發展,越權理由主要有三類:一是違反自然公正原則;二是程序上越權;三是實質上越權。實質又包括四種情況:一是超越管轄權的范圍;二是不履行法定義務;三是權力濫用;四是記錄中所表現的法律錯誤。[29]由於近代以來,自然公正原則與作為約束權力濫用的合理性原則已發展成為一項單獨的行政法基本原則,因此,狹義上的越權無效原則並不涵蓋上述所有方面,它所約束的范圍只包括程序上的越權、超越管轄權的范圍、不履行法定義務和記錄中所表現的法律錯誤。即便如此,越權無效原則仍舊是一個涵蓋面廣泛的原則,只要不屬於自然公正原則與合理性原則約束的問題幾乎都可以用越權無效原則來約束。總之,在英國,如果說合理原則主要是實體法原則的話,那麼公正原則則主要是程序法原則,越權無效原則則既涉及實體也涉及程序;如果說越權無效原則(狹義)要求行政權的行使不得超越議會法明確規定的條件,是一種授權法原則的話,那麼合理原則和公正原則則主要是一種普通法原則。從這個角度,英國的這三項原則是平行的。當然,廣義的越權無效原則包含著合理原則和公正原則,後兩者實際上是要求行政權的行使不得超越議會立法所隱含的條件。從這個角度,合理原則和公正原則又只是越權無效原則這一總原則的分支部分或補充原則。這就是英國以上三項原則之間的關系。
(二)美國:正當程序與行政公開原則
美國法的基礎是英國普通法,兩國同屬普通法系國家,其行政法理論和制度有諸多相似之處,尤其是在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美英行政法幾乎完全一致。直到19世紀末,為了解決工業迅速發展而引起的一系列社會經濟問題,美國建立了獨立管制機構(Independent Regulation Agency),標志著美國行政法開始形成自己的特色。[30]1946年根據美國憲法的「正當法律程序」條款而制定的《聯邦行政程序法》,從行政程序和司法程序上對龐大的行政權加以控制,從而使美國行政法得以迅猛發展。在這一發展過程中,作為美國憲法原則的「正當法律程序」(Due Process of Law)對行政法的影響最大,它直接形成了美國行政法上的「正當法律程序」原則,即行政性正當程序原則,並經進一步發展而形成美國行政法上另一基本原則即行政公開原則。
正當法律程序原則在美國憲法中的確立,先是在紐約州1787年「人權法案」中得到發展,然後才被吸收到聯邦憲法修正案中,並通過美國最高法院的判例得以發揚光大。根據美國法院的解釋,憲法規定的正當法律程序具有兩方面的意義:其一,正當法律程序是一個程序法的規則,稱為程序上的正當法律程序。這種意義的正當法律程序要求要求一切權力的行使,在剝奪私人的生命、自由或財產時,必須聽取當事人的意見,當事人具有要求聽證的權利。其二,正當法律程序是一個實體法的概念,稱為實質性正當法律程序。這種意義的正當法律程序要求議會所制定的法律必須符合公平與正義。如果議會制定的法律剝奪個人的生命、自由或財產不符合公平與正義的標准時,法院將宣告這個法律無效。[31]在正當法律程序的適用范圍上,自19世紀末,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和行政權的擴展,美國憲法第5條、第14條修正案所確立的正當法律程序觀念開始向行政法領域滲透,逐步形成了行政性正當程序規范,從而使得正當法律程序的適用范圍呈爆炸性的擴張,而不再只適用於法院的訴訟程序。所謂行政性正當程序原則,即行政機關行使行政權力剝奪私人的生命、自由或財產時,必須聽取當事人的意見,當事人具有要求聽證的權利。它是作為美國憲法原則的「正當法律程序」在行政法領域中的具體運用,也是其向行政法領域的滲透與擴張。
行政公開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行政法發展的又一重要方向。這段時期,由於越戰失利、總統選舉舞弊及種族歧視擴大,公眾對行政機關越來越不滿,從而導致行政機關的威信降低,引起一系列的行政法的改革。1946年聯邦行政程序法在這段時期經過幾次修改,其主要的宗旨是實現行政公開。公眾認識到過去通過司法審查和行政程序來限制行政權,只能保障個人的權利免受行政機關的侵犯,而不能保證行政權的行使符合公共利益,也不能保證行政機關能為公眾提供更多的福利。因此,行政必須公開,由公眾直接參與對行政的監督,以補充程序限制和司法審查的不足。於是,國會於1966年修改1946年行政程序法中關於政府文件公開的決定,制定了《情報自由法》,規定除該法列舉的九項情況外,全部政府文件必須公開,任何人有權要求得到政府文件,行政機關不得拒絕;1976年制定《陽光下的政府法》,規定合議制機關的會議必須公開;1974年制定《隱私權法》,規定行政機關所保持的個人紀錄,有對本人公開的義務等。[32]行政公開作為一項重要的行政法基本原則的地位由此得以確立。所謂「行政公開是指個人或團體有權知悉並取得行政機關的檔案資料和其他信息而言,通常稱這種權利為了解權。」[33]當然,公眾享有了解權,有權知悉並取得政府掌握的檔案或信息,同時,法律也對公眾的了解權作了限制。《情報自由法》、《陽光下的政府法》和《隱私權法》分別就政府文件的公開、會議的公開和個人記錄的公開問題作了詳細規定,構成了美國行政公開制度之骨架。
三 兩大法系行政法基本原則之比較與對接
(一)行政法基本原則形成之共性規律
無疑,西方各國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既存在著形式上的差異,又有著深層次的共性特徵。無論是差異,還是共性,均有其深刻的歷史根源和國情基礎。尤其是各國行政法基本原則的形成,均要符合各國國情,適應各國的法律傳統、民族傳統、政治體制及社會經濟情況。由於西方各國政治法律制度、歷史文化傳統等因素的差異,導致其行政法基本原則的歷史發展模式存在著較大不同。沒有最好的模式,只有最適合的模式。通過比較,我們也可以尋求出各國行政法基本原則形成過程中所體現出的一些共性特徵和規律。
1.法治國家與憲法精神
正如現代行政法發端於近代法治國思想一樣,作為規范行政權力之基本法律准則的行政法基本原則也是伴隨著近代法治國思想的發展而形成的。雖然法治國思想發軔於德國,但是「大自然迫使人類去解決的最大問題,就是建立一個普遍法治的公民社會」。[34]因此,法治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種必然要求,已被西方各國不同程度地確立為本國基本的治國原則。盡管早期在德國所表現出的「法治國」(Rechtsstaat)思想與在英國表現出的「法的統治」 (Rule of Law)原理的確存在某些層面上的不同,但「就講求法治國家的基本目的乃在於保障人權與抑制政府的濫權,使得法成為規范國家生活的惟一準則,此是英、德兩國法治主義者所不爭的事實」。[35]
法治的要義在於對公權力的合理配置。在專制國家時代,公權力根本不受任何法律及司法的拘束,「在警察國家時代,國家公權力只服膺民法及受到民事審判的拘束,而法治國則更進一步,所有公權力都受到法律的拘束。」[36]發端於近代法治國思想的行政法,其任務就在於為行政權力的運作提供依據,使行政權力受到法律的拘束。隨著自由法治國家向社會法治國家的發展,近代形式意義法治原則到現代實質意義法治原則的變遷,法治原則已不僅僅是判斷權力運作合法性的准繩,而且也成為衡量權力運作正當性、公正性的重要根據。相應地,行政法的基本原則即行政必須服從法律的基本准則,也在此歷史背景下逐步發展並完善,成為衡量行政權力運作的合法性、正當性、公正性的基本准則。可以說,法治原則不僅孕育了行政法基本原則,而且推動了行政法基本原則的逐步發展並完善,因而始終是行政法基本原則形成過程中至關重要的因素。
法治國家的理念與原則又是通過憲法而確立的,它們反映到憲法之中而成為基本的憲法精神和原則,並發揮著規范國家權力運作之功效。作為「憲法的具體化」的行政法,其基本原則正是從體現民主法治國家精神和觀念的憲法原則中推導出來,後者是前者的直接依據。質言之,行政法基本原則是由憲法決定的,一個國家有什麼樣的憲法,就有什麼樣的行政法基本原則。如德國憲法所規定的法治國原則、議會民主原則和基本權利保護原則不僅決定著德國行政法上的依法行政原則,還要求行政活動符合比例原則,遵循信賴保護原則等。行政法治之所以是法國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是由法國憲法所確立的法治原則決定的。越權無效原則之所以是英國行政法的基本原則,也是由英國憲法所確立的法治原則與議會至上的憲政體制所決定的。作為美國憲法原則的「正當法律程序」則直接形成為美國行政法上的「正當法律程序」原則,即行政性正當程序原則。
憲法不僅決定著一個國家行政法基本原則的表現形式,而且決定著行政法基本原則的內容和精神。因此,雖然法治是各國行政法的共同目標,但其具體內容卻因各國憲政體制的不同而不同。如法律保留原則和法律優先原則是德國依法行政原則的內容,而不是英國越權無效原則的具體內容,盡管兩者都是現代法治國家政府行使權力時所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則。
2.判例確認與理論加工
從方法論上看,西方國家行政法基本原則的形成還是一個判例確認與理論加工相結合的過程。無論在大陸法系國家還是在英美法系國家,其行政法都是一個基本的部門法,但多數國家卻尚未制定出一個像刑法典、民法典那樣的統一行政法典。這就決定著行政法基本原則無法通過行政法典的形式加以明確、統一的規定,而只能是通過其他的方法而形成。在西方國家,這種方法就是法官判例的確認,並輔之以理論的歸納、總結和加工。
在以判例法為主要法源的英美法系國家,行政法的基本原則主要通過法官的判例來確立,這是不言而喻的。例如,英國行政法上的程序正當原則和實體合理原則,就是在得到判例的最初確認,然後被後來的判例所反復援引、實踐後發展起來的。英國行政法學權威韋德在分析實體合理原則時,就述及了對該原則確立和形成具有重要影響的數十個判例。[37]作為英國行政法之核心原則的越權無效原則,雖然是一個制定法原則,但該原則所涉及的具體內容即越權的理由如「案卷表面錯誤」
F. 全國經濟法學系排名
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北京大學研究生院、浙江大學研究生院連續5年蟬聯前3名。進入前10名的大學還有:上海交通大學第4名、復旦大學第5名、南京大學第6名、華中科技大學第7名、中山大學第8名、武漢大學第9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第10名。
與上一年度的前10名相比較,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北京大學研究生院、浙江大學研究生院繼續以明顯的優勢領先全國其他大學,清華、北大、浙大已經連續五年保持前三名。上海交通大學與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合並後,新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院上升到第4名。復旦大學研究生院由第4名下降到第5名,南京大學研究生院由第5名下降到第6名,華中科技大學研究生院保持第7名不變,中山大學研究生院由第10名上升到第8名,武漢大學研究生院由第8名下跌到第9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進入前10名,吉林大學研究生院跌出前10名。
中國現有52所普通高校設有研究生院,《2006中國大學研究生院評價》的評價范圍含不設研究生院的各大學研究生部、研究生處、研究生培養辦公室、研究生學院等,共計466所大學(不含黨校、軍校、第十批碩士點單位)。此次《中國大學評價》課題組發表的《2006中國大學研究生院評價》,包括各大學研究生院綜合實力排名、自然科學排名、社會科學排名;以及理學、工學、農學、醫學、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管理學共11個學科門的排名;80個研究生一級學科、371個研究生二級學科(含部分大學自設的目錄外二級學科)的排名。綜合排名反映各大學研究生院的綜合實力,學科排名反映研究生院各個學科的實力。全部評價結果見武書連主編、中國統計出版社出版的《挑大學 選專業-2007考研擇校指南》。
在教育部頒布的學科目錄中,學科門(也稱學科門類)是最高父系統。學科門共有12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軍事學、管理學。在研究生學科目錄中,學科門下設一級學科,共有80個(不含軍事學);一級學科下設二級學科,共有368個(指研究生學科目錄內的二級學科且不含軍事學)。
自2000年開始,以武書連為組長的《中國大學評價》課題組每年發表中國大學研究生院年度評價。《2006中國大學研究生院評價》是該課題組的第7份年度評價報告。武書連認為,相對於綜合實力的對比,研究生院各個學科實力的對比更重要,因為一般情況下,考生報考的是研究生二級學科,社會錄用的也是研究生的二級學科,研究生二級學科通常也稱為研究生專業。
法學一級學科的學科代碼是0301,下設9個二級學科。
下表是法學一級學科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大學的9個二級學科B+及其以上等級的學校排名。
2006中國大學研究生院法學9個二級學科排名
1、法學理論排名 學科代碼:030101
排名
校名
等級
二級學科
一級學科
學科門
1
吉林大學
A++
030101法學理論
030100法學
03法學
2
北京大學
A++
030101法學理論
030100法學
03法學
3
中國人民大學
A++
030101法學理論
030100法學
03法學
4
西南政法大學
A+
030101法學理論
030100法學
03法學
5
中國政法大學
A
030101法學理論
030100法學
03法學
6
山東大學
A
030101法學理論
030100法學
03法學
7
南京師范大學
A
030101法學理論
030100法學
03法學
8
浙江大學
A
030101法學理論
030100法學
03法學
9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A
030101法學理論
030100法學
03法學
武漢大學
B+
030101法學理論
030100法學
03法學
華東政法學院
B+
030101法學理論
030100法學
03法學
廈門大學
B+
030101法學理論
030100法學
03法學
中山大學
B+
030101法學理論
030100法學
03法學
2、法律史排名 學科代碼:030102
排名
校名
等級
二級學科
一級學科
學科門
1
中國政法大學
A++
030102法律史
030100法學
03法學
2
中國人民大學
A++
030102法律史
030100法學
03法學
3
華東政法學院
A+
030102法律史
030100法學
03法學
4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A
030102法律史
030100法學
03法學
北京大學
B+
030102法律史
030100法學
03法學
西南政法大學
B+
030102法律史
030100法學
03法學
3、憲法學與行政法學排名 學科代碼:030103
排名
校名
等級
二級學科
一級學科
學科門
1
武漢大學
A++
030103憲法學與行政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2
浙江大學
A++
030103憲法學與行政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3
北京大學
A++
030103憲法學與行政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4
中國人民大學
A+
030103憲法學與行政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5
中國政法大學
A
030103憲法學與行政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6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A
030103憲法學與行政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7
蘇州大學
A
030103憲法學與行政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西南政法大學
B+
030103憲法學與行政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華東政法學院
B+
030103憲法學與行政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廈門大學
B+
030103憲法學與行政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吉林大學
B+
030103憲法學與行政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上海交通大學
B+
030103憲法學與行政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鄭州大學
B+
030103憲法學與行政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山東大學
B+
030103憲法學與行政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南京師范大學
B+
030103憲法學與行政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4、刑法學排名 學科代碼:030104
排名
校名
等級
二級學科
一級學科
學科門
1
北京大學
A++
030104刑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2
中國人民大學
A++
030104刑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3
武漢大學
A+
030104刑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4
中國政法大學
A
030104刑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5
華東政法學院
A
030104刑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吉林大學
B+
030104刑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西南政法大學
B+
030104刑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B+
030104刑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廈門大學
B+
030104刑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5、民商法學排名 學科代碼:030105
排名
校名
等級
二級學科
一級學科
學科門
1
清華大學
A++
030105民商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2
中國人民大學
A++
030105民商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3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A+
030105民商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4
中國政法大學
A
030105民商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5
武漢大學
A
030105民商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6
西南政法大學
A
030105民商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7
廈門大學
A
030105民商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北京大學
B+
030105民商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吉林大學
B+
030105民商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華東政法學院
B+
030105民商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黑龍江大學
B+
030105民商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復旦大學
B+
030105民商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山東大學
B+
030105民商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南京師范大學
B+
030105民商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B+
030105民商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6、訴訟法學排名 學科代碼:030106
排名
校名
等級
二級學科
一級學科
學科門
1
中國政法大學
A++
030106訴訟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2
中國人民大學
A++
030106訴訟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3
西南政法大學
A+
030106訴訟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4
湘潭大學
A
030106訴訟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5
北京大學
A
030106訴訟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6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A
030106訴訟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7
南京師范大學
A
030106訴訟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四川大學
B+
030106訴訟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B+
030106訴訟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華東政法學院
B+
030106訴訟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武漢大學
B+
030106訴訟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廈門大學
B+
030106訴訟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吉林大學
B+
030106訴訟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7、經濟法學排名 學科代碼:030107
排名
校名
等級
二級學科
一級學科
學科門
1
西南政法大學
A++
030107經濟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2
北京大學
A++
030107經濟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3
南京大學
A++
030107經濟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4
中國人民大學
A+
030107經濟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5
華東政法學院
A
030107經濟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6
中國政法大學
A
030107經濟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7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A
030107經濟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8
武漢大學
A
030107經濟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9
湖南大學
A
030107經濟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10
廈門大學
A
030107經濟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安徽大學
B+
030107經濟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吉林大學
B+
030107經濟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南京師范大學
B+
030107經濟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遼寧大學
B+
030107經濟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8、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排名 學科代碼:030108
排名
校名
等級
二級學科
一級學科
學科門
1
武漢大學
A++
030108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2
北京大學
A++
030108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3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A+
030108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4
中國政法大學
A+
030108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5
中國人民大學
A
030108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6
華東政法學院
A
030108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7
西南政法大學
A
030108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8
廈門大學
A
030108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吉林大學
B+
030108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南京師范大學
B+
030108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重慶大學
B+
030108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福州大學
B+
030108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中國海洋大學
B+
030108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9、國際法學排名 學科代碼:030109
排名
校名
等級
二級學科
一級學科
學科門
1
武漢大學
A++
030109國際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2
廈門大學
A++
030109國際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3
北京大學
A++
030109國際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4
華東政法學院
A+
030109國際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5
復旦大學
A
030109國際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6
中國政法大學
A
030109國際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7
中國人民大學
A
030109國際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B+
030109國際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西南政法大學
B+
030109國際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大連海事大學
B+
030109國際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B+
030109國際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吉林大學
B+
030109國際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湖南師范大學
B+
030109國際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南京師范大學
B+
030109國際法學
030100法學
03法學
二級學科排名使用名次加等級的方式排列;B+級及其以下相同等級排名不分先後。等級共分11個:A++級、A+級、A級、B+級、B級、C+級、C級、D+級、D級、E+級、E級。更高的級別意味著更高的學術水平。
對中國大學及其各個學科、專業進行評價是十分困難的工作,特別是對研究生二級學科的排名至今只有《中國大學評價》課題組一家完成。所有排名和等級僅供參考。《中國大學評價》課題組歡迎各方面來電來函提出批評建議,歡迎同行質疑、商榷、補充、指正。
有關中國大學研究生院的具體排名情況和各大學各學科的排名、等級,見武書連主編、中國統計出版社出版的《挑大學 選專業――2007考研擇校指南》
《中國大學評價》課題組聯系電話:0755-83460023 0755-25964446
作者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歷 年 中 國 大 學 研 究 生 院 排 行
2006年 中國大學研究生院排名 中國一流研究生院 各學科門類A等學校名單
各一級學科A++級學校名單
部分二級學科學校排行榜單
2005年 中國大學研究生院排名 中國一流研究生院 研究生院各一級學科A++級學校
2004年 中國大學研究生院排名 中國一流研究生院 自然科學100強 社會科學100強
2003年 中國大學研究生院排名 中國一流研究生院 中國研究生院自然、社會、各學科門前10名
2002年 中國大學研究生院50強 中國大學研究生專業第一名排行榜
G.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的論文可以寫哪些最好比較好寫,有人寫過可以參考,但是沒有被寫爛的!
行政
俺們幫你這個可以的
以畢業論文為例,現說明論文正文版面格式:
①正文部分與「關鍵詞」行間空兩行;
②漢語正文文字採用小四號宋體;英語正文文字採用Times New Roman 12號,標題漢語採用四號黑體,英語採用Times New Roman 14號,每段首起空兩格,1.5倍行距;
③段落間層次要分明,題號使用要規范。理工類專業畢業設計,可以結合實際情況確定具體的序號與層次要求;
④文字要求:文字通順,語言流暢,無錯別字,無違反政治上的原則問題與言論,要採用計算機列印文稿;
⑤圖表要求:所有圖表、線路圖、流程圖、程序框圖、示意圖等不準用徒手圖,必須按國家規定的工作要求採用計算機或手工繪圖,圖表中的文字漢語用小五號宋體;英語採用Times New Roman10. 5號;圖表編號要連續,如圖1、圖2等,表1、表2等;圖的編號放在圖的下方,表的編號放在表的上方,表的左右兩邊不能有邊;
⑥字數要求:一般不少於1500(按老師要求);
⑦學年論文引用的觀點、數據等要註明出處,一律採用章節附註。
格式要求[1]文稿用word文件(頁面A4),統一用宋體排版.
頁面設置:
紙型:A4標准紙 方向:縱向
頁邊距:左3cm 右2.8cm;上,下邊距為默認值:上2.54cm 下2.54cm
頁眉1.5cm,頁腳1.75cm
格式:
正文行距:(多倍行距)1.25倍
字型大小:
中英文題目:三號字
H.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與通則的區別是什麼
區別如下:
1、范圍不同
《民法通則》不僅涵蓋了《民法總則》的部分,還規定了物權、合同、侵權責任等大量原本屬於民法分則的內容。也就是總則屬於通則的一部分。
2、制定時間不同
《民法通則》1986年4月12號頒布,1987年1月1號開始施行的.
《民法總則》制定於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
3、背景不同
《民法通則》的背景:改革開放初期。
《民法總則》的背景:經濟建設仍是核心任務之一,但更加重視人文關懷。
4、內容不同
許多勃興於成熟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內容在《民法總則》中,沒能規定在《民法通則》中,如環境權、公司股東權等。
(8)行政法對比表擴展閱讀
民法基本原則的意義:
1、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民事立法的准則。
民法的基本原則,蘊含著民法調控社會生活所欲實現的目標,所欲達致的理想,是我國民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本質特徵的集中反映,集中體現了民法區別於其他法律,尤其是行政法和經濟法的特徵。它貫穿於整個民事立法,確定了民事立法的基本價值取向,是制定具體民法制度和規范的基礎。
2、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民事主體進行民事活動的基本准則。
民事主體所進行的各項民事活動,不僅要遵循具體的民法規范,還要遵循民法的基本原則。在現行法上對於民事主體的民事活動欠缺相應的民法規范進行調整時,民事主體應 依民法基本原則的要求進行民事活動。
3、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法院解釋法律、補充法律漏洞的基本依據。
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法院對民事法律、法規進行解釋的基本依據。法院在審理民事案件時,須對所應適用的法律條文進行解釋,以闡明法律規范的含義,確定特定法律規范的構成要件和法律效果。法院在對法律條文進行解釋時,如有兩種相反的含義,應採用其中符合民法基本原則的含義。
無論採用何種解釋方法,其解釋結果均不能違反民法基本原則。如果法院在審理案件時,在現行法上未能獲得據以作出裁判的依據,這就表明在現行法上存在法律漏洞。此時,法院應依據民法的基本原則來進行法律漏洞的補充。
4、民法的基本原則,是解釋、研究民法的出發點。
學者在對民法進行解釋、研究時,應以民法的基本原則作為出發點,無論何種學說,違背了民法的基本原則,就不是妥當的學說。
I. 求一篇比較行政相對人權利與公民的憲法權利的文章
公民權與行政相對人權利間有許多地方要明晰。對兩者在行政法學研究中的位置也應明確擺放。公民權與行政相對人權利在淵源上有聯系,在外延上有交叉。通過對兩者概念、特性、關系的解析,從而擺脫行政權——公民權的認知模式,確立行政權——行政相對人權利在行政法學研究中的主流認知模式。
[關鍵詞] 公民權 行政相對人權利
公民權與行政相對人權利,兩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明確兩者之間的概念、特徵,是深入研究行政法的基礎理論,科學構建我國行政法學理論體系的有益探索。本文試作探討。
一
對公民權概念進行界定,必須明確公民的內涵與外延。從語義學角度分「公民權」一詞是偏正結構,「公民」是限定「權」的。公民權是公民的權。「公民」本意是「屬於城邦的人」或組成城邦的人,顯然這是一個既超越血緣關系又超越王權專制的帶來某中普遍性的法律資格概念。公民身份意味著公民權利。1、而現在公民是指具有某個國家的國籍,並根據這個國家的憲法和法律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自然人。可見公民是構成國家的個體,法人等組織只能是公民功能的延伸。所以公民權也只能涵蓋個體所具有的權利而不包括法人等組織所享有的權利。「公民權指『公民的權利』,它與『法人的權利』,『外國人的權利』等概念相對應」。
2、「公民權是指一國公民依法享有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的權利。」
3、這種分析得出公民權是公民權利的簡稱,公民權利可分為公民基本權利和公民一般權利,公民實體性權利和公民程序性權利。其中公民基本權利是由一國根本法(憲法)來確認的,其他的公民權利在一國法律體系中予以詳細規定。必須指出的是:根據權利推定理論,相對公民而言,」法無明文規定即自由」。因此,公民權利要比我們想像得更加豐富。 為了更加全面,准確地理解公民權,我們必須對公民權(rights of citizens)與人權(Rights of Man)做出一定的區分:「在歷史上,公民權概念的出現早於人權,但現代憲法里的公民權在理論上都是以人權為道德依據的。因為,作為現代公民權之法律依據的現代憲法是以人權原理為根據的,而且現代政治權力,法律行為在理論上都要依循人權原理。從這種意義上講,公民權是人權在法律上的表現,人權是公民權的道德根據,憲法則是公民權的法律根據。不過,公民權並不能取代或等同於人權。因為,在效力上,公民權作為法定權利的特定決定了它有可能被政治權威通過法定程序在實在法意義上合法地加以改變,取消或使之束於高閣,甚至直接違背人權;而人權則無論是否得到立法的認可都應該為每個人所享有,對它的不承認或否定在道德法的意義上屬於非法。在內容上,任何公民權都只能是人權字法律上近似的,不完全的表現,這是因為,一方面,任何社會只能在現實條件允許的范圍內通過公民權來促進和實現人權。不是所有的人權都規定為法律上的公民權,同時,由於公民權里有某些技術性,派生性或從屬性的權利形式,也不是所有的公民權都可以直接還原為人權;另一方面,人權概念本身往往因價值概念,學術主張和政治立場的不同而多變,而公民權的內容則相對 穩定。另外,諸如不具備某國公民資格的外國人和本國兒童應該享有的某些權利,是公民權概念無以囊括的。鑒於此,我們可以說,作為道德權利,人權只有表現為社會(國內社會和國際社會)權利,才會取得實效;作為法定權利,公民權利只有以人權為根據,才能保持其 道德上的正當性並增強其適用效力。」
4 、至於聯合國1948年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以公民自由的基本權利(第1~20條),政治上的基本權利(第21條),經濟的,社會的,文化的基本權利(第22~27條)為內容就是對公民權的規范和豐富,1966年和1977年先後通過的《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
5、和關於人權新概念的決議案。1977年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強調發展權是一項基本人權的決議案就是公民權發展的明證。所有這些表明公民權的豐富與人權運動的推動是分不開的。
由上分析,公民權與人權的關系可以視作為法定權利與道德權利的關系,人權的外延要大於公民權。
二
行政相對人權利和行政權均屬於行政法學理論體系中的核心概念。「行政相對人權利的概念與現代意義的行政法密切相聯。可以說將其與行政權相提並論是現代意義行政法的功績。」6、那麼,行政相對人權利如何定義呢?筆者認為可作如下定義:行政相對人權利是一國法律體系內規定的公民所享有的權利,在行政管理領域中的反映,由一般公民,法人,社會團體及處於行政相對人身份的國家組織等享有並行使的權利。
7、對這一概念的把握,應從以下幾點予以著手:
首先,從權利淵源上講,行政相對人權利是公民一方在以行政相對人身份出現時所具有的權利。它是對公民等一方所享有權利的另一種理解。當然這是最為原初的狀態,由於社會發展,出現了眾多形態的法律主體,如:企業法人、事業法人、合夥。它們所享有的權利可以從公民所享有的權利中引申出來。
其次,行政相對人權利是在行政管理活動中發生作用的權利。行政法只調整一定范圍內的社會關系,這個范圍就是行政活動的范圍,行政法規定著這一范圍內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的權利義務。換言之,行政相對人的權利也就是在這個范圍內行使的權利。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許多權利只能在行政活動范圍內行使,不可能在民事活動等其他領域內行使,而只有在行政活動范圍中行使的權利,才是行政相對人的權利。行政管理活動即為行政權的行使過程。「由於行政活動是行政權力的運用過程,而不是公民全部活動的過程,公民的所有權利就不能是行政相對人權利,因而行政相對人權利是有限的。」
8 、行政相對人的可分為個人和組織,這些主體在行政管理中所享有權利的范圍,內容,數量大致相同的。
9、但自然人與組織之間,不同組織之間的差別也應進行關注。這種關注是對法 律主體間權利義務差別的尊重。從而掌握准確信息,使得行政法學這門應用法學學科更具有指導實踐的功用。例如,本國公民與外國人,本國法人與外國法人,根據入世的有關承諾,有關部門出台了一系列准許外資機構進入中國市場的法律法規和文件,標志著中國的經濟政策已開始向深層次的「國民待遇」方向展開。但是必須研究他們之間的對策差異,我們承認他們之間的差別是為了更好地實行國民待遇,而非厚此薄彼,更不應厚彼薄此。
10、 還有公司與合夥,大企業與小企業,尤其對民營企業的支持。改革開放20多年來,民營企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今後還將迎來嶄新的發展機遇期。但值得注意的是,到現在為止我們還沒有一個專門對民營企業的市場准入政策。民營企業准入領域究竟有哪些?准入條件是什麼?給民營企業劃一個清晰的「圈」,應使民營投資做到目標明確、有的放矢。要突破以往那種所謂「戰略性」、「公益性」等籠統的產業劃分,只要是競爭性、贏利性領域,特別是民營企業普遍關注的金融、保險、基礎產業、基礎設施等,都應該降低准入條件,對民營企業的開放。 只有加強對市場主體不平等現實的關注,才能制定出合理的,相對正義的政策。以上對行政相對人所涉主體的差別性的強調,主要是為了說明在行政活動領域,公民權的表述力度,寬度均顯不足,公民權這一概念不能是行政相對人權利的簡稱,也不能對其進行替換。
11、 三 公民權與行政相對人權利的內涵與外延已逐漸清晰,兩者不存在包容關系。公民權表面上要大於行政相對人權利。但正如以上分析的,公民權不包括法人,其他社會團體,無國籍人和外國人的權利。 根據國家職能的分工,一般分為立法,司法,行政三部分。公民在三種職能體系中均享有權利,這種權利均可稱為公民權利。而行政相對人權利僅限於個人與組織在行政管理領域中所享有的權利。由此整個法律體系規定的公民權利與行政法規定的公民所享有的權利是整體權利與部分權利的關系。 引起認識混亂的主因在於對以下四對關系的不明確。筆者將對國家權力-公民權(利);國家權力-行政相對人權利;行政權-行政相對人權利;行政權-公民權(利)四組關系式作分析。 國家權力——公民權(利) 從權力來源說,國家權力來自公民的賦予,公民權利是國家權力來源正當性的根源所在。國家權力與公民權利的界分是社會整體利益的兩個方面即個體利益與公共利益相區分的法律表現。公民權利與國家權力界限不明,意味著利益主體不明,意味著存在利益歸屬關系模糊的灰色區域。現實社會中出現這種情況時,公民和國家分別對這一灰色區域的實際控制范圍通常總是由實際的力量對比關系決定。因此,可以肯定,這種發生在代表公共利益的主體和代表個體利益的主體之間的利益爭奪必然是非程序化是,不論其結果如何,都會造成對法治的破壞,從而損害預設的憲政秩序。所以,公民權利與國家權力的嚴格界分實質上是社會個體利益與公共利益的界分。 國家權力——行政相對人權利 兩者之間的直接聯系不明顯,主要是行政相對人權利對應的是行政領域,與國家的立法,司法職能不相關,故此二者在邏輯上不相對應。 行政權——行政相對人權利 行政權與行政相對人權利的關系是行政法所要調整是核心矛盾。只有正確處理行政權與行政相對人權利的相互關系,合理設定行政主體和相對人的權利義務,在行政法律關系和監督行政法律關系中,使兩者處於動態的平衡,才是依法治國,構建我國行政法律體系的關鍵之所在。對行政權與行政相對人權利作出較為全面論述是羅豪才與崔卓蘭二位教授所合寫的論文。
12、 行政權——公民權 「行政機關與公民的關系在本質上屬於憲法性問題,它是國家與公民的一個側面,因而必須通過一個更廣闊的視角審視這一社會關系。」
13、故而筆者認為在行政法學領域,行政權相 對應的是行政相對人權利。公民權則應對應國家權力。若行政權與公民權利相對出現則更應限於憲法性論域,以免造成法律術語使用上的混亂。 許多作者常把行政相對人權利簡稱為公民權,這種便於行文的處理似可以理解,但這種術語上的替換更多的是追求形式上的和諧與簡潔,而忽視了法律術語的特定內涵及術語使用上的准確性,嚴肅性。
14、 行政權——公民權模式折射出計劃經濟下全能政府模式的延續,視政府利益為國家整體利益。行政權功能的凸現把立法權,司法權隱而不談,這絕非偶然。在依法治國方略的指引下,要求加大公民參與的力度和廣度,這當然並非局限於公民對行政權行使的參與,更要加大對公民參與立法意識的宣傳和培養,推動公民積極應訴和維權,這是我國民主進程的必由之路。 四 方世榮博士對行政相對人權利作了開創性研究。
15、根據方先生的論述,本人對行政相對人權利與公民權區別有以下幾點認識: 第一,行政相對人權利並不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它包括公民的基本權利,是基本權利的具體化。但不包括有基本權利派生的權利以及基本權利以外的一般權利。也就是說,在行政相對人權利中,一部分權利同時屬於公民基本權利,另一部分則不屬於公民基本權利而只能是行政相對人權利。可見兩者具有范圍上的差別。 第二,行政法是貫徹實施立法的部門法,當行政法將憲法有關公民基本權利的內容加以具體規定時,行政相對人權利就是公民基本權利在行政活動中的具體化,細致化。由此憲法規定的公民基本權利與行政法規定的行政相對人權利是概括權利與具體權利的區別。 同一種公民基本權利將會在刑法,民法和行政法等部門法中都得到具體化。如公民的人身權不受侵害,在民法中是對其他民事主體主張的民事權利,在刑法中是對犯罪人主張並受司法機關保護的受害人權利。在行政法中則是對行政主體主張的行政相對人權利。從這個意義上講,行政相對人權利只是公民基本權利在行政法領域中的具體表現,而不等於公民基本權利本身。如果我們將行政相對人權利與公民基本權利等同,就限制了公民基本權利的豐富內涵和具體形態。 第三,憲法規定的公民基本權利主要是靜態的,確認性的,而行政法規定的行政相對人權利是基本權利(包括公民基本權利那一部分)則是動態的,交互性的,是行使於特定主體之間的權利。這主要是針對成文法國家,尤其對我國,憲法主要起宣告作用,不具有可操作性。
以上分析表明,憲法規定的公民權與行政法規定的行政相對人權利有一定區別,並有區分的必要。行政法學在認識並研究行政相對人權利時,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它們就是立法規定的公民權。行政法學研究也不應簡單照搬憲法關於公民權的理論。尤其在我們這樣一個成為法國家,公民的憲法權利通常都要由法律,法規等來具體化為行政法權利。我國公民行使權利的直接依據往往是法律,法規。這種法律適用機制使我們需要研究行政相對人在行政法上的權利,研究行政法對公民在憲法所規定權利的保障與實現過程。 在行政法學研究中,區分行政相對人權利與公民權旨在為科學地運用法學術語,嚴謹規范學術研究,使行政權——行政相對人權利這一分析模式成為主流。
J. 司法考試行政法教師推薦
行政法來聽吳鵬老師的課不錯,吳源鵬老師是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行政法博士,副教授,著名司法考試輔導專家,主編並出版多部司法考試《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學》輔導書,理論功底扎實,授課條理清晰,游刃有餘,對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的重點法條講解出神入化,使學員在輕松氛圍中掌握考試的重點和難點,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