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2011刑事訴訟法

2011刑事訴訟法

發布時間: 2020-12-21 15:27:36

1. 2011年後我國刑事訴訟法第35條變了嗎

新刑事訴訟法第三十五條 辯護人的責任是根據事實和法律,提出犯罪嫌專疑人、被告人無罪屬、罪輕或者減輕、免除其刑事責任的材料和意見,維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訴訟權利和其他合法權益。
原刑事訴訟法第三十五條 辯護人的責任是根據事實和法律,提出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罪輕或者減輕、免除其刑事責任的材料和意見,維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益。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於1979年7月1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回議通過答並公布,1980年1月1日起生效。刑事訴訟法是程序法,它從司法方面保證刑法的正確執行。1996年3月《刑訴法》進行了第一次修正,2011年進行第二次大修。新法律將於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266條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規定是:

【詐騙罪】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3)2011刑事訴訟法擴展閱讀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詐騙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11年4月8日起施行)的規定:詐騙公私財物價值三千元至一萬元以上和三萬元至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上的,應當分別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規定的「數額較大」與「數額巨大」、「數額特別巨大」。

騙公私財物達到上述規定的數額標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能夠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的規定酌情從嚴懲處:

(一)通過發送簡訊和撥打電話或者利用互聯網、廣播電視、報刊雜志等發布虛假信息,對不特定多數人實施詐騙的;

(二)詐騙救災和搶險、防汛、優撫、扶貧、移民、救濟、醫療款物的;

(三)以賑災募捐名義實施詐騙的;

(四)詐騙殘疾人、老年人或者喪失勞動能力人的財物的;

(五)造成被害人自殺、精神失常或者其他嚴重後果的。

詐騙數額接近上述規定的「數額巨大」、「數額特別巨大」的標准,並具有前款規定的情形之一或者屬於詐騙集團首要分子的,理當分別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規定的「其他嚴重情節」、「其他特別嚴重情節」。

4. 2011年刑事立案標准

立案的條件,亦稱立案的理由 ,是指能夠作出立案決定的法定理由,有了立案的材料來源,能否作出立案的決定呢?尚需要看是否具備立案的條件。刑事訴訟法第86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對於報案、控告,舉報和自首的材料,應當按照管轄范圍迅速進行審查,認為有犯罪事實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時候,應當立案;認為沒有犯罪事實,或者犯罪事實顯著輕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時候,不予立案。據此,立案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有犯罪事實發生;二是需要追究刑事責任。 (一)有犯罪事實發生 有犯罪事實發生一是指客觀上存在著某種危害社會的犯罪行為,包括已經發生、正在發生的犯罪和預備犯罪,只有犯罪思想和動機,甚至將其予以表露,均不能認為有犯罪事實發生。二是指該犯罪事實有可靠材料證明,而絕非任何人的猜測、想像或者憑空捏造的事實。當然,在立案階段所要求的犯罪事實與刑法犯罪構成諸要件的事實應該有所不同。立案只是刑事訴訟開始的第一道程序,尚不可能要求具備能夠證實犯罪的一切情節和犯罪人是誰的證據才可以立案偵查。這就明犯罪的諸要件的在立案階段往往不清楚,需要經過偵查才能進一步查實。這就明犯罪的諸要件在立案階段往往不清楚,需要經過偵查才能進一步查實。如果經過偵查、舉報的犯罪事實並不存在,則可以撤銷案件。司法實踐中存在的「不破不立」、「先破後立」的做法,顛倒了立案和偵查的順序,是絕對不可取的。 (二)需要追究刑事責任 這是立案必須具備的法律條件。如果僅有犯罪事實的發生還不能作出立案的決定,只有當這種犯罪事實依法還應當追究行為人刑事責任的時候,才能決定立案。有了犯罪事實發生但情節顯著輕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責任,或者罪行雖然嚴重,但依法不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就不能立案。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5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責任:1. 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2.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3.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4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 5.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6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根據刑法的規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辯論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的,不負刑事責任;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正當防衛行為不負刑事責任;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生的危險,不得已採取的緊急避除行為,不負刑事責任。 從條文上看,刑事訴訟法第86條只針對立案機關受理報案、控告、舉報和自首的材料,不包括立案機關已發現犯罪事實和犯罪嫌疑人的情形。其實這是立法技術問題,刑事訴訟法第86條規定的條件也應適用於該法第83條的情形。立法增加第83條的情形有兩個目的:一是完善作為立案根據的立案材料來源的規定,二是針對司法實踐中立案機關遇此情形不立案的情況所作的督促性規定。因此不能認為第83條是對立案條件的修改。正確掌握立案的條件,直接影響到刑事訴訟活動能否正確、合法、及時地乾地,直接影響刑事訴訟任務是否順利完成。如果立案條件掌握太松,極有可能誤傷好人,造成冤、假、錯案。立案條件掌握太緊,又有可能放縱罪犯。為了維護立案活動的嚴肅性,司法工作人員一定要注意把握好立案條件,保證案件質量。 立案條件與監督 「應當立案」:認為有犯罪事實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 「不予立案」:認為沒有犯罪事實,或者犯罪事實顯著輕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 立案 監督 (1)人民檢察院認為公安機關對應當立案偵查的案件而不立案偵查的,或者被害人認為公安機關對應當立案偵查的案件而不立案偵查,向人民檢察院提出的,人民檢察院應當要求公安機關說明不立案的理由。(2)公安機關收到人民檢察院《要求說明不立案理由通知書》後7日內應當將說明情況書面答復人民檢察院。(3)人民檢察院認為公安機關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應當通知公安機關立案,公安機關接到通知後應當立案。(4)人民檢察院通知公安機關立案,應當由檢察長決定;重大或者疑難、復雜的案件,由檢察長提交檢察委員會決定 。 刑事立案必須同時具備兩個條件: 一、有犯罪事實 指客觀上存在著某種危害社會的犯罪行為。這是立案的首要條件。有犯罪事實,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 1.要立案追究的,必須是依照刑法的規定構成犯罪的行為。立案應當而且只能對犯罪行為進行。如果不是犯罪的行為,就不能立案。沒有犯罪事實,或者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5條第1項的規定,有危害社會的違法行為,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就不應立案。 由於立案是追究犯罪的開始,此時所說的有犯罪事實,僅是指發現有某種危害社會而又觸犯刑律的犯罪行為發生。至於整個犯罪的過程、犯罪的具體情節、犯罪人是誰等,並不要求在立案時就全部弄清楚。這些問題應當通過立案後的偵查或審理活動來解決。 2.要有一定的事實材料證明犯罪事實確已發生。包括犯罪行為已經實施、正在實施和預備犯罪。 二、需要追究刑事責任 指依法應當追究犯罪行為人的刑事責任。只有依法需要追究行為人刑事責任的犯罪事實,當有犯罪事實發生,並且依法需要追究行為人刑事責任時,才有必要而且應當立案。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5條的規定,雖有犯罪事實發生,但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犯罪嫌疑人死亡的;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均不追究刑事責任。 立案的條件是指決定立案所必須具備的基本要件。 它是判明立案決定是否正確的依據。根據刑事訴訟法第86條的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對於報案、控告、舉報和自首的材料,應當按照管轄范圍,迅速進行審查,認為有犯罪事實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時候,應當立案;認為沒有犯罪事實,或者犯罪事實顯著輕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時候,不予立案。"這一規定說明,立案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一)事實條件,即有犯罪事實或犯罪嫌疑人 有犯罪事實,是指有被客觀、真實的證據所證明的危害社會的犯罪行為的存在,包括犯罪的預備、實施、未遂、中止和既遂,但是,這不意味著證實犯罪的證據需要確實充分,但也不應是辦案人員憑估計、猜測得出的結論。這里所指「有犯罪事實」,主要是指犯罪事件已經發生,即有犯罪的客體和客觀要件;而對犯罪主體和犯罪主觀方面的查明則不是立案的必要條件,而是立案後需要進一步查清的問題。因此,此時的證據並不要求達到充分的程度,也不要求一定要查獲犯罪人,更不要求查明全部案件的事實和情節。 (二)法律條件,即需要追究刑事責任 立案追究的行為,必須是具有社會危害性和刑罰應罰性的行為,只有當這種犯罪事實確需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時,才予以立案。 刑事訴訟法第15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責任。(1)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通過劃清罪與非罪的界限,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2)犯罪己過追訴時效期限的。我國刑法對追訴時效作了明確的規定,在立案過程中理應遵守執行。(3)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特赦是國家對某些犯罪或者特定的犯罪人免除刑罰的一部或全部的措施。已經赦免得罪行,不應立案追究。(4)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告訴才處理的案件,屬於刑事自訴案件,被害人依法享有決定是否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責任的自主權。(5)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死亡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死亡的,刑事責任的承擔者已不存在,再追究死者的刑事責任已沒有意義,故不予立案。(6)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如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時所造成的危害結果不負刑事責任。 以上情形只要屬於其中之一者,就應當決定不立案。已經立案追究的,在偵查階段應撤銷案件;在起訴階段應不起訴;在審判階段應終止案件或者宣告無罪;在執行階段應按審判監督程序依法重新審理。 自訴案件的立案與公訴案件的立案不同,它把立案與起訴和受理相重合,並與審判相連接。即自訴人起訴後,只要符合立案條件,人民法院就應當受理;人民法院立案後,不經過偵查、提起公訴,直接進行審判。因此,對立案條件除應具備上述條件以外,根據法律規定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還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1.案件屬於自訴案件的范圍, 2.案件屬於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3.有明確的被告人,具體的訴訟請求和能夠證明被告人犯罪事實的證據; 4.起訴的主體是被害人或者他的法定代理人、近親屬;

5. 2011年刑事訴訟法修正案共收到意見建議多少條

八萬多條。

熱點內容
石峰區法院 發布:2025-05-10 15:38:53 瀏覽:722
浙江城管執法條例 發布:2025-05-10 15:10:06 瀏覽:439
合同法第二章百度文庫 發布:2025-05-10 15:00:10 瀏覽:688
行政法學自考名師 發布:2025-05-10 14:58:45 瀏覽:568
美國立法懶賬 發布:2025-05-10 14:37:12 瀏覽:86
金華市法院副院長 發布:2025-05-10 14:37:06 瀏覽:135
全國經濟普查條例屬於 發布:2025-05-10 14:34:54 瀏覽:638
經濟法第六版馬洪 發布:2025-05-10 14:34:42 瀏覽:316
中級會計師經濟法要不要基礎 發布:2025-05-10 14:33:50 瀏覽:168
陰滋病有辦法治嗎 發布:2025-05-10 14:24:58 瀏覽: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