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民事訴訟法的缺陷

民事訴訟法的缺陷

發布時間: 2025-05-10 05:40:16

① 證人證言的缺陷及完善之處

一、我國民事訴訟證人制度存在的缺陷
由於立法觀念的相對滯後以及立法技術的不成熟,我國現行民事訴訟證人制度在司法實踐中逐漸暴露出不少問題,影響了民事訴訟活動的順利進行,影響到民事審判的效果,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 質證程序不規范,難以利斷證人證言的真實性。法律規定質證的主體是當事人,但是我國《民事訴訟法》採取的是職權主義訴訟模式,質證的主體是法官。法庭審理時由法院依職權詢問證人、出示證人證言,只有經過法官許可,當事人才能向證人發問。庭審前法官會先審閱有關案卷材料.了解案件基本情況。這種做法難免先人為主.法官做出的判斷可能主觀、片面,不利於全面、客觀地查明案件事實真相,難以察覺證人的虛假陳述,難以判斷證人證言的真實性。
(二)對證人權利義務的規定嚴重失衡。我國現行制度明確規定了證人作證的義務,而忽略了對證人權利的授予和利益的保護,從而不僅導致權利義務的失衡,而且也違背了一般的人性規律。如證人的人身、財產安全的保護措施的缺失,往往導致證人遭到打擊報復或恐嚇時求助無門。在權利保護不到位的情況下,一味強調證人的出庭作證義務是不現實的。即使被強制出庭,也只會導致證人消極作證,與設置證人出庭作證制度的目的相距甚遠。
(三)關於偽證行為缺少相關刑事責任的規定。盡管民事訴訟法規定對作偽證的個人可以處以1000元以下罰款,十五日以下拘留;單位處以3萬元以下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可是《刑法》第三百零五條規定的偽證罪的主體僅限於刑事訴訟中的證人,令民事訴訟中的對偽證行為刑事責任的追究被懸空。
(四)法律規定的規定可操作性不強。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證人確有困難不能出庭的,經人民法院許可,可以提交書面證言。」由此可見,證人可以出庭作證,也可以選擇提供書面證言;此外,對於何為「確有困難不能出庭」的情況沒有具體列舉。法條表述的模糊性,易給證人以誤導,違背了立法應有的明晰性要求。另外,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二條關於法院在開庭三日前通知證人出庭的規定也違背客觀規律或常情,一是由於時間短,證人沒有充分的時間准備證言;二是對路途較遠的證人而言,由於時間不夠,不能及時到庭;三是由於作證通知來得太突然,證人已經安排好工作或行程往往不願或不能更改,從而影響證人出庭作證。而依據該規定,人民法院只要在開庭三日前履行了通知義務即可,不承擔負責證人到庭的義務,導致證人出庭率低。
(五)關於證人資格問題。《證據規定》第53條規定:「不能正確表達意志的人,不能作為證人。待證事實與其年齡、智力狀況或者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行為能力人,可以作為證人。」該條第1款與《民事訴訟法》第70條第2款基本相同。第2款是對《民事訴訟法》的完善。特別是《證據規定》第53條第2款的規定與各國法律當今在對證人的資格進行限制問題上,均持極為審慎的態度,也就是說,幾乎所有的人都被假定為具有作證能力,除非法律有特殊的例外規定,或者有相反的確切情況能證明某人在證明事實問題上存在客觀障礙的趨勢相符合。我國現行有關立法的缺陷主要表現在:其一,《民事訴訟法》第70條第1款規定了「單位」可以作為證人,即作為非自然人的「單位」具有證人資格,並可以出具證言;其二,並不顧及待證事實與證人年齡、智力狀況或者精神健康狀況的具體情形,而一味硬性規定,不能正確表達意志的人沒有證人資格。這一規定基本上剝奪了未成年人的作證資格,在相當程度上妨礙了法官對於案件事實的查明。
二、完善我國民事訴訟證人制度完善
(一)取消法人的證人資格,明確界定證人主體范國只能是自然人。雖然賦予法人的證人資格可以增加證據資源,但它與證人的本質要求不符,會給司法實踐帶來麻煩,建議今後在立法中只規定自然人證人,法人可以提供相應的協助。
(二)完善證人出庭作證的保護和保障措施。強調證人出庭作證,必須加強對證人出庭作證的保護制度和保障措施的建設。證人出庭作證是為了協助國家實施法律、幫助司法機關准確查明案情,維護法治秩序,因此其出庭作證所支出的必要費用應由國家負擔,並由國家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以為解決證人出庭作證的經濟之憂,除此以外其人身及財產安全也應受到國家的保護。
(三) 有選擇地推行強制證人出庭作證制度。 目前,證人不出庭作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僅僅有公民法律意識淡薄,也有法律制度不完善等因素。因此,應有選擇的推行強制證人出庭作證制度。經法院識別具有證人資格的人,享有證人權利,並承擔證人的義務,應接受法院的通知出庭作證。對無正當理由拒絕出庭作證的,法院可以強制其出庭作證並給予一定法律制裁。
(四)完善偽證行為懲戒制度。對庭審前主動承認偽證行為的,可以從輕處罰,給予訓誡,責令具結悔過;對經法庭宣誓後的偽證行為應從重處罰,予以罰款、拘留等;對於嚴重妨礙民事訴訟的偽證行為,按偽證罪追究刑事責任。同時,強化司法人員對訴訟過程中發現的偽證行為的處理,對姑息縱容、放縱的,予以行政處分。
(五)加強公民法制與道德教育,提高證人自覺作與試信作證的意識。首先,要強對我國公民的法制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使公民充分認識到依法出庭作證既是公民的訴訟權利,也公民應盡的義務,強化公民作證觀念。其次,可以設立人法律咨詢機構,為有意出庭作證的人提供相應的咨詢,讓其了解相關法律規定,消除其出庭作證的後之憂。再次,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形成誠實守信的良好風氣,使證人內心受到誠信德約束,踴躍出庭作證,避免發生證人無正當理由拒出庭作證或作偽證的現象。

② 民事訴訟法舉證責任倒置的規定

法律分析:依據民法理論,一般侵權案件的構成要件有四項,侵權行為、損害結果、因果關系和過錯。這四項一般需要原告進行舉證證明的,但由於侵權案件的特殊性,某種侵權構成要件事實對權利主張者證明難度比較大,法律規定以下八類案件,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

(1)專利侵權:專利侵權糾紛涉及新產品製造方法的發明專利的,製造同樣產品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提供其產品製造方法不同於專利方法的證明;

(2)高度危險作業:高度危險物的佔有人、使用人或管理人就受害人故意造成損害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

(3)環境污染:污染者就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及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

(4)高空墜物: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及其擱置物、懸掛物發生脫落、墜落造成他人損害,所有權人和管理人就自己無過錯承擔舉證責任;

(5)飼養動物致損:動物飼養人或管理人就受害人有過錯或者第三人有過錯承擔舉證責任;

(6)缺陷產品:產品銷售者或生產者就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承擔舉證責任;

(7)共同危險:侵權人就侵權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

(8)醫療行為:醫療機構就不存在因果關系及不存在醫療行為過錯承擔舉證責任。

法律依據:《關於適用<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 第七十四條 以司法解釋的形式就此做出了規定, 即「在下列侵權訴訟中,對原告提出的侵權事實,被告否認的,由被告負責舉證:(1)因產品製造方法發明專利引起的專利侵權訴訟;(2)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3)因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4)建築物或者其他設施以及建築物上的擱置物、懸掛物發生倒塌、脫落、墜落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5)飼養動物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6)有關法律規定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的。

③ 論民事訴訟檢察監督

民事檢察制度是檢察機關履行法律監督職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是依法治國的一個重要環節和保障。現行民事訴訟法檢察監督制度存在的問題很多, 不僅涉及面很廣而且紛繁復雜, 對民事訴訟法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檢察監督問題從理論上進行研討, 分析成因、解決問題, 為民事訴訟法的修改提供理性的指導和建議, 是每一位理論工作者一項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為此, 在修改民事訴訟法檢察監督的具體條款之前, 有必要從宏觀和微觀的角度上, 就民事訴訟檢察監督中存在的問題和應制定出的相應對策做一研究。
一、存在的問題
目前民事檢察監督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監督范圍狹窄, 僅限於事後監督, 使檢察機關難以全面履行法律監督職責
關於民事檢察監督的許可權范圍問題在理論界存在爭議, 主要有三種觀點。有的學者認為, 檢查機關的監督僅限於對法院判決生效後的監督, 其根據是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85 條所規定的檢查機關對人民法院已生效的判決和裁定的正確與否, 通過抗訴實行監督。有的人認為, 檢查機關對民事訴訟的監督, 不僅限於對判決生效後的監督, 還應包括對民事審判過程的各項活動的監督, 其根據是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4 條所規定的「人民檢察院有權對民事審判活動實行法律監督」。還有的學者認為,從我國憲法體制設定的檢察監督權的地位和《民事訴訟法》總則中對檢察監督權所規定的立法精神來看, 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 這種監督應包括對民事訴訟的提起、審理、宣判以及判決的執行等整個民事訴訟過程的監督。實踐中, 不少法院的審判人員往往依據《民事訴訟法》第185 條的規定,以檢察院沒有法律依據為由, 將檢查機關對生效裁判進行抗訴之外的監督拒之門外, 導致檢查機關的監督權僅限於「事後」監督。但是, 這種監督只能是一種補救措施, 因為司法腐敗和司法不公現象可能產生於訴訟的任何環節, 事後監督不利於防患於未然。
2. 監督方法過於單一, 導致監督效果不佳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185 條之規定, 民事檢察監督只限於對已生效的判決和裁定提起抗訴, 但法律對檢察機關抗訴的民事案件應當在多長期限內做出再審與否的決定以及具體程序未作明確規定。實踐中, 檢察機關抗訴後, 法院對之可以任意拖延, 即使法院決定對案件進行再審, 在具體程序中, 檢察機關有時也完全聽憑法院安排。
3. 監督權不具體、不明確, 導致監督流於形式
民事檢察監督權最有利的表現形式是民事抗訴權, 如何行使抗訴權在微觀上缺乏細化, 從而很難實現民事檢察監督的目的。在實踐中, 一些法院對檢察院提出抗訴的案件消極拖延、長期不開庭審理、拒絕檢察院查閱案卷, 更有甚者竟駁回檢察院的抗訴。
二、相應的對策
1. 轉變觀念
觀念問題是造成當前中國民事檢察監督不力的一個重要因素。長期以來, 我國檢察監督受「重打擊、輕監督」以及傳統的「官本位」思想的影響, 導致了檢察機關在民事檢察監督程序中的地位、職能、功能無法明確的混亂現象。為此, 必須轉變觀念, 從根本上加強對民事檢察監督重要性的認識。只有這樣, 民事檢察監督只能適應市場經濟體制下對司法公正的保障。
2. 完善立法
考察當前民事訴訟檢察監督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立法上的疏漏也是造成檢察機關監督職能很難落到實處的直接原因, 因此, 不僅有必要建立系統的、多元化的民事檢察監督體系, 而且也有必要在微觀上對檢察機關的抗訴權進行系統化、明確化。
(1) 賦予檢察機關一定范圍內的起訴權
鑒於民事糾紛的私權性和當事人處分原則, 原則上不允許檢察機關提起民事訴訟。但是,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現大量涉及公共利益的民事糾紛, 其典型形態是環境污染案件、消費者權益案件、國有資產流失案件、僱工案件等。此類案件因種種原因無人或不敢提起訴訟, 使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得不到保護, 嚴重影響了司法公正, 敗壞了黨和政府的形象, 引起群眾的不滿。所有這些問題的存在, 客觀上要求作為國家根本利益代表者的檢察機關, 有必要通過行使國家起訴權, 以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賦予檢察機關一定范圍內的起訴權, 不僅是必要的和可行的, 而且也符合世界立法潮流, 在美國, 檢察官是政府的代表, 代表政府行使訴訟權利, 對涉及政府利益的案件和公共利益的案件, 提起訴訟, 參加訴訟, 出席法庭, 保護政府和公眾的利益。1976 年《法蘭西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典》第421 條規定: 「檢察機關可以作為主要當事人起訴, 或者作為聯合當事人參加訴訟。檢察機關在法律規定的案件中, 代表其他人。」由此可見, 檢察機關對涉及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的民事案件有提起訴訟的權利已是國際通例。
(2) 賦予檢察機關參與民事訴訟的權利
我國現行的檢察監督制度, 對法院民事審判活動監督的力度遠遠不夠, 應當加強。事後監督排除了檢察機關提起訴訟和訴訟過程中參與訴訟的可能性, 這種封閉性的系統, 使法院的審判行為在很大范圍失去制約。對法院的審判活動要多角度、全方位的實施監督。從我國憲法和民事訴訟法總則的規定中可以看出, 人民檢察院對民事審判的全過程進行監督是立法的本意, 只是民事訴訟法第185 條有關抗訴權的規定有失合理, 可以在以後民事訴訟法修改中加以明確和完善。
(3) 完善檢察機關對生效裁判的抗訴權
要發揮檢察機關抗訴監督的作用, 就必需在立法上對檢察機關抗訴權加以細化。
首先, 應該賦予檢察機關完整的抗訴權。由於民事訴訟法只規定了檢察機關享有民事抗訴權, 並未明確規定與抗訴權相關的具體權力, 因而在實際操作中無法實現民事訴訟檢察監督的目的。為此,立法中應明確規定檢察機關享有調卷權、否決權、摘錄權、復制權、出席庭審權、偵查權、調查取證權、列席合議庭和審判委員會會議權等。
其次, 應明確檢察機關的抗訴時間, 為解決現行立法所規定的抗訴無期限造成的弊端, 根據既判力原則, 法院應明確規定檢察機關提起抗訴的起止時間。這樣既有利於裁判權威、程序安定和訴訟效力, 也有利於社會關系的穩定。
再次, 應明確檢察機關在訴訟中的地位, 檢察機關提起或參與的民事訴訟限定在涉及國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民事案件范圍內, 因此, 檢察機關在訴訟中的正確稱謂, 應該是「民事公訴人」, 檢察機關在民事公訴中, 具有國家法律監督者和國家公益代表人的性質而成為國家的代表, 代表國家行使訴權, 享有國家的民事實體權利和訴訟權利。
3. 建立檢察人員和審判人員輪換機制
在我國檢察機關中, 絕大多數檢察人員終生從事檢察工作, 並且終生在某一檢察機關任職, 檢察人員和審判人員由於工作性質的單一性和差異性,互相對對方的工作不理解, 甚至存在異樣的看法,形成了工作中不配合等問題。因此, 可設想建立檢察官和法官定期或不定期的職務輪換機制, 使得雙方都能了解審判工作和檢察工作的性質和職能, 從而增加相互之間的親和力, 減少因職業差異而引起的沖突。
注釋:
[1]楊立新. 民事行政訴訟檢察監督與司法公正[J ]. 法學研究, 2002, (4).
[2]黃松有. 檢察監督與審判獨立[J ]. 法學研究, 2000,(4).

熱點內容
法院強制執行的執行費 發布:2025-05-10 10:37:58 瀏覽:869
溫江法院法官 發布:2025-05-10 10:31:55 瀏覽:687
微信罵人立法 發布:2025-05-10 10:17:37 瀏覽:180
四川省名木古樹保護管理條例 發布:2025-05-10 10:16:53 瀏覽:974
出借證書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0 10:15:57 瀏覽:762
2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 發布:2025-05-10 09:34:35 瀏覽:269
新婚姻法婚後繼承的財產如何分配 發布:2025-05-10 09:34:29 瀏覽:187
笑刑刑法美女 發布:2025-05-10 09:28:06 瀏覽:566
民法為准 發布:2025-05-10 09:23:04 瀏覽:345
聘請法律顧問為公司 發布:2025-05-10 09:10:54 瀏覽: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