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民事訴訟法庭前和解

民事訴訟法庭前和解

發布時間: 2022-04-03 08:02:51

A. 庭外和解流程

庭外和解流程:
第一階段:訴前調解。
訴前調解,顧名思義就是起訴前的調解。具體而言,就是當你下定決心走進法院提起離婚訴訟時,法院並不立即立案,而是將你的起訴材料收下,開一個已收取材料的單子給你,在45天內會通知你能否成功立案。法院這邊的工作程序是將收取的立案材料直接分到承辦法官手中,由他先與被告聯系,確認被告地址和身份是否正確。然後,他會通知雙方當事人一起到法院接受法官主持下的訴前調解。整個訴前調解過程,類似於一場法院談話,法官會詢問雙方的基本情況、離婚的原因、夫妻財產的基本情況以及是否第一次訴訟等問題。如果法院能夠調解離婚,會當庭開出交訴訟費的單據,讓當事人補交訴訟費後,出具調解書來解除雙方婚姻關系。如果當庭調解和好,則將立案材料退回,無需繳納任何費用。如果調解失敗的話,法院也會開出交納訴訟費的單據給原告,讓原告預先繳納相關費用,案件算是立案成功。在北京,進行訴前調解較多的是海淀區人民法院。對於離婚的案件,原則上他們都會進行訴前調解,其他的法院進行庭前調解的可能性比較大。
第二階段:庭前調解。
庭前調解是指在立案成功後,正式開庭審理前,承辦法官一般會召集對方當事人一起到法院接受法官主持下的調解,。庭前調解是對《民事訴訟法》規定的離婚調解原則的貫徹實施,法院希望在開庭審理前,能夠通過法官耐心的說服工作來化解雙方的矛盾,和好或友好分手。大部分的法院對於庭前調解一般會徵求雙方當事人的意見,如果一方明確表示不願意接受調解,那麼法官會省去這道環節,直接進入開庭審理程序。
第三階段:訴中調解。
對於第一次起訴離婚的案件,如果沒有法定離婚的理由,法院會著重於進行調解和好的工作。在被告不同意離婚的情況下,有可能一上來就給原告做工作,動員撤訴,再給對方一次機會。如果對方同意離婚,那麼法官就不會對感情部分繼續深究,而會直接進入子女撫養和財產分割等實質性問題。

B. 在法院庭前調解和開庭後調解有沒有什麼區別

區別如下:

1、性質不同

前者含有人民法院行使審判權的性質,後者則是當事人在訴訟中對自己訴訟權利和實體權利的處分。

2、參加的主體不同

前者有人民法院和雙方當事人共同參加,後者只有雙方當事人自己參加。

3、效力不同

根據法庭調解達成協議製作的調解書生效後,訴訟歸於終結,有給付內容的調解書具有執行力;當事人在訴訟中和解的,則應由原告申請撤訴,經法院裁定準許後結束訴訟,和解協議不具有執行力。

(2)民事訴訟法庭前和解擴展閱讀:

民事調解的適用范圍

一、關於調解的適用范圍

訴訟調解,是指各級人民法院在審理民事案件程序中,在審判人員的主持下,對爭議各方進行疏導規勸,促使其就民事爭議通過自願協商,達成協議的活動,又是人民法院審結案件的方式之一。

訴訟調解作為《民事訴訟法》一項基本原則,在民事訴訟中具有廣泛的適用性。根據《民事訴訟法》第9條、第155條,《民訴意見》第201條的規定,調解適用第一審普通程序、簡易程序,第二審程序和審判監督程序。

《若干規定》第2條用列舉和概括的方式,規定了除6類案件不適用調解外,其他案件均可以調解。這6類案件是:特別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破產還債程序案件,婚姻關系、身份關系確認案件,以及其他依案件性質不能進行調解的民事案件。

C. 一般的民事訴訟開庭前進行調解嗎

一般民事糾紛,現在都進行調解。不僅起訴前調解,內起訴後開庭前調解,開庭後還可以調解。即使容到執行階段,也能進行執行和解。案件進入二審程序,進入再審程序,還可以調解。簡單說,調解貫穿民事糾紛的始終。訴訟中間的調解是人民法院和當事人進行的訴訟行為,調解協議一旦雙方簽字,並經法院依法確認,與法院判決具有同等效力。針對案件的難易程度和不同情況,在實踐中,人民法院一般採用以下幾種方式進行調解:1、訴前調解。2、立案調解。立案調解是人民法院在立案時,及早介入,對案件進行調解,是對訴前調解的一種有效補充。3、庭前調解。庭前調解指在訴訟程序啟動後,開庭審理之前,由法院組織糾紛當事人進行和解,並促使當事人達成合意從而解決紛爭的訴訟活動。4、書信(網路、簡訊)方式調解。5、社會化調解。6、開庭調解。開庭調解是指在開庭審理時,對當事人進行調解,是開庭審理的組成部分。7、庭後調解。庭後調解是指庭審結束後,判決下發前法院組織當事人進行調解。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九條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根據自願和合法的原則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判決。

D. 民事訴訟中,法庭前調解的特點有哪些

【為您推薦】桐廬縣律師 番禺區律師 浉河區律師 平度律師 南潯律師 邯鄲縣律師 建德市律師 民事訴訟是指當事人因為民事糾紛等活動發生訴訟關系,民事訴訟法庭前調解跟訴訟的程序有所區別也有所聯系,法庭前的調解必須是在合法和雙方自願的基礎上,那麼民事訴訟法庭前調解的特點和作用有哪些呢?下面就讓的小編為您解答。 一、民事訴訟法庭前調解的特點 民事訴訟訴前調解(以下簡稱訴前調解),是指法院在民事訴訟程序開始之前對雙方當事人之間的糾紛進行的調解。訴前調解程序獨立於訴訟程序,同時又與訴訟程序緊密相連,在性質上它屬於替代訴訟的糾紛解決機制(ADR),並且屬於法院附設的ADR或曰司法ADR的范疇。訴前調解不同於訴訟外的調解,也不同於訴訟中的調解,它有以下特點: 1、訴前調解是法院主持下的調解。 雖然訴前調解是在訴訟程序開始前的調解,但它不同於法院外的調解或曰訴訟外的調解,法院外的調解是沒有法院參與的,它們是在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或民間組織等法院外的組織和人員主持下的調解,包括行政調解、人民調解、民間調解、仲裁調解等調解形式。而訴前調解是在法院主持下的調解,調解的主持人是法院,法院可以自己調解,也可以同其他調解人員一起調解,還可以委託調解。例如台灣地區的民事訴訟法規定,訴前調解由地方法院的簡易庭法官辦理,調解通常由法官選任的調解委員1~3人先行調解,等調解到相當程度而有望調解成功時或有其他必要的情形時,再報請法官到場;但如果雙方當事人合意由法官進行調解或法官認為適當時,由法官進行調解。日本的民事調停法則規定,訴前調解通常由調解委員會調解,但法院認為適當時,由法官單獨進行調解,調解委員會由3人組成,由法官擔任調解主任,調解主任由地方法院在法官中指定,其他兩名是調解委員,從民間並經事先選任的調解委員名單中指定。 2、訴前調解事項具有特殊性。 訴前調解有強制性的訴前調解和任意性的訴前調解之分。強制性的訴前調解是指某些事項在訴訟程序開始之前必須進行調解,對於強制性的訴前調解事項而言,訴前調解是訴訟的前置程序;任意性的訴前調解是指當事人雙方根據自己的意願決定在訴前由法院進行調解,除了強制調解的事項以外,其他所有的事項都實行任意調解,對於任意性的訴前調解而言,訴前調解不是訴訟的前置程序。強制性的訴前調解事項是較為特殊的,而且是較為有限的。一般來說,根據糾紛事項的性質、當事人之間的關系及居住的環境、非訟色彩、爭議金額等因素來決定訴前強制調解的范圍。如在台灣地區民事訴訟法中,強制性的訴前調解事項只有11類:①不動產所有人或地上權人或其他利用不動產的人相互間因相鄰關系而發生的爭執;②因定不動產的界限或設置界標發生的爭執;③不動產共有人間因共有物的管理、處分或分割發生的爭執;④建築物區分所有人或利用人相互間因建築物或其共同部分的管理發生的爭執;⑤因增加或減免不動產的租金或地租發生的爭執;⑥因定地上權的期間、范圍、地租發生的爭執;⑦因道路交通事故或醫療糾紛發生的爭執;⑧僱用人與受僱人間因僱傭契約發生的爭執;⑨合夥人間或隱名合夥人與出名營業人間因合夥發生的爭執;⑩配偶、直系親屬、四親等內的旁系血親、三親等內的旁系姻親、家長或家屬相互間因財產權發生的爭執;其他因財產權發生爭執,其標的的金額或價值額在新台幣10萬元以下的(此項所定數額,台灣地區「司法院」可以因情勢需要,通過命令減至新台幣5萬元或增至15萬元)。 3、訴前調解是獨立於訴訟程序的,有自己獨特的程序。 訴前調解程序是在訴訟開始之前進行的程序,是一種非訴訟程序,它有一套獨特的原則、原理和程序運行機制。訴前調解程序因當事人的申請而開始;調解通常在法院進行,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在其他適當的處所進行,即使在法院進行,也不必在正規的法庭進行調解,而應當在調解室或其他有關場所進行;調解不公開進行;調解未必像訴訟那樣一定要查清事實、分清是非;調解程序中法院職權較大,法院可以依職權調查收集證據;調解協議經過當事人合意而成立。 4、訴前調解協議是有法律約束力的。 調解成立以後,訴前調解程序結束,調解書或調解協議具有法律約束力,一方當事人不履行義務,另一方可以依據調解書或調解協議請求法院強制執行。訴前調解的這一效力是同我國現行的訴訟中調解的效力是一樣的,它不同於人民調解協議的效力,人民調解協議是不能作為執行根據的。在現代社會,訴前調解程序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民事訴訟法庭前調解的作用 1、訴前調解符合解決某些特殊類型的糾紛事件需要。這是因為,在現代社會,有一些糾紛的性質、當事人之間關系特殊,它們特別需要或者特別適宜通過調解解決。台灣民事訴訟法學者邱聯恭教授指出,特別需要通過調解解決的糾紛事件包括:當事人間因事件的性質、居住環境或一定的親等關系,特別需要維持彼此之間的和諧關系的;系爭的標的金額或價額太小或所需的調查證據、認定事實特別煩瑣困難,進行訴訟程序顯然違反費用相當性原理;事件具有濃厚的非訟色彩,為解決紛爭所需的判斷主要在於斟酌決定兩造日後所應有的權利義務關系,而非論斷當事人過去之是非2、訴前調解體現了對當事人程序選擇權的尊重。訴前調解制度的設立,使得當事人雙方在訴訟程序開始之前就非強制調解的事件申請法院調解,這就為當事人雙方提供了一個選擇適用成本較低的、比較靈活的訴前調解程序解決糾紛的機會。再次,訴前調解可以起到疏減訟源、減輕法官負擔的作用。通過訴前調解,一些糾紛在訴前得以解決,而不必進入訴訟程序,這可以減少訴訟案件的數量,減輕法官的負擔,同時也降低了法院的司法成本。3、訴前調解有助於推進司法民主化進程。在訴前調解程序中,具有豐富社會生活經驗、特殊專業知識的調解人員被邀請參與調解程序,擴大了人民參與司法的機會,有助於實現司法民主化功能。 民事訴訟法庭前調解主要的特點就是特殊性跟強制性,但是強制性的訴前調解事項是有限制的。法庭前調解可以維護彼此的和諧關系,尤其是事故當事人是有一定關系的。並且通過法庭前調解,可以適當的減輕法官的負擔,減少替丁的訴訟案件的數量,同時降低了民事訴訟的司法成本。 延伸閱讀: 民事訴訟費收費標准 民事訴訟有哪些案件是由原告所在地法院管轄? 在民事訴訟財產保全程序是怎樣的?

E. 民事糾紛的庭前調解有什麼好處及後果

你說的是訴前調解還是立案後未開庭的?
無論前者後者,調解成功,法院只收取一半費用,照樣可以出具法院調解書,可以申請法院強制執行。
調解不成功嘛,如果是前者,那麼轉入立案程序;如果是後者,那麼法院開庭判決

F. 到法院進行庭前調解的程序是什麼

常見的庭前調解有以下三種情況:
1、立案階段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民事調解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一條規定:「人民法院對受理的第一審、第二審和再審民事案件,在徵得當事人各方同意後,人民法院可以在答辯期滿前進行調解。」此即表示,對當事人自願放棄答辯並同意調解的,可立即進入調解。在此階段調解,可更大限度節約審判資源。
該階段的調解,以當事人合意為前提,有兩種方式直接進入庭前調解:一種是當事人主動要求進行調解的;另一種是由法官詢問當事人是否願意進行調解,當事人都同意調解的。
由於該階段以充分體現當事人自願處置自己權利為原則,所以,為避免手續過於簡單留下隱患,在解決案件時,要按民事訴訟法有關規定告知主持調解的法官及書記員的名單,並詳細交待當事人的各項權利義務,詳細詢問當事人的各項訴訟請求,審查其雙方達成的協議是否符合法律法規的、規定,是否違背當事人真實意思,是否侵犯了第三人、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
2、繁簡分流中的簡易階段
對在立案後答辯期滿前,不同意調解、或調解未達成協議的民事案件,根據難易程度進行分工,對事實清楚、雙方爭議不大的簡單案件將適用簡易程序,交專門簡易審理組織或審理人員處理。審理人員在收到案件後,可以對案件予以初步審查,在開庭前組織調解。適用的案件有以下幾類:
(1)婚姻家庭類糾紛。如:婚姻糾紛、收養糾紛、撫養扶養、贍養、繼承糾紛,因為這類案件內含著豐富的倫理道理內容,如果單純用法律規范調整,不利於糾紛的徹底解決;
(2)勞務、宅基地和相鄰關系以及合夥糾紛等。因為這類糾紛關繫到當事人最基本的生活秩序和生活環境,如果以調解方式化解矛盾,便於當事人在未來的合作與生活中和睦相處;
(3)訴訟標的額較小或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案件,調解不僅可以縮短其受損的時間,而且便於雙方實際履行協議。
3、庭前證據交換階段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三十七條規定「當事人申請,人民法院可以組織當事人在開庭審理前交換證據;人民法院對於證據較多或者復雜疑難的案件,應當組織當事人在答辯期屆滿後、開庭審理前交換證據。」同時,該《規定》第三十九條又規定「證據交換應當在審判人員的主持下進行。 在證據交換的過程中,審判人員對當事人無異議的事實、證據應當記錄在卷;對有異議的證據按照需要證明的事實分類記錄在卷並記載異議的理由。通過證據交換確定雙方當事人爭議的主要問題。」
可見,證據交換是承辦法官主持,並由其詢問各方當事人對哪些事實和證據有異議,以及對異議的證據的原件核對,聽取異議內容的陳述,故在該程序結束之後,承辦法官即可對本案的爭議焦點、證據的真偽和效力,以及解決的途徑,形成初步方案。而各方面當事人也能通過對證據的交換、核對,從而對案件的是非曲直產生清晰的概念,為了避免損失的延續和擴大,當事人接受調解的可能性較大,此時審判人員可以有的放矢地消除隔閡,抓住焦點,促成雙方達成協議。
進入證據交換階段的案件,一般為證據較多或復雜疑難的案件,故該案件多數情況下已進入了普通程序,如果經調解終結此案,不但簡化了審理,縮短了辦案周期,節約了當事人的訴訟成本,而且節約了法院的人力資源。

G. 一般的民事訴訟開庭前進行調解嗎

會進行調解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九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根據自願和合法的原則進行調解。」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91條規定:「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後,經審查認為法律關系明確、事實清楚,在徵得當事人雙方同意後,可以徑行調解。」

人民法院在審理民事糾紛案件時,針對事實清楚、證據充分、責任明確的案件,在開庭審理前,依法會直接進行調解的。庭前調解在司法實踐中的作用日趨明顯,成為妥善解決糾紛、減少訴累、實現陽光審判的重要方式。

(7)民事訴訟法庭前和解擴展閱讀

其目的都是為了息訴止爭,保護合法,制裁違法,維護人們正常的生產、生活和工作秩序。其區別在於:二者在審判活動中所處的階段不同;二者的法律效力、後果不同。

庭前調解不要求嚴格的程序,形式上靈活多樣、結案快捷。庭前調解採用的形式可以是傳喚雙方當事人到庭調解、上門調解、就地調解、信函調解等等,具有方法簡便,解決問題靈活、自由,方便當事人的特點。

針對當事人的請求和案件的實際情況,講解政策、法律、法規,以說明教育的方式使雙方當事人互諒互讓、自願協商,在合法的前提下以緩和的方式徹底解決糾紛。在這種情況下,當事人一般都能自覺自願履行協議,有利於緩解執行壓力。

H. 庭前調解與開庭調解有何區別

一般民事糾紛,現在都進行調解。不僅起訴前調解,起訴後開庭前專調解,開庭後還屬可以調解。即使到執行階段,也能進行執行和解。案件進入二審程序,進入再審程序,還可以調解。簡單說,調解貫穿民事糾紛的始終。訴訟中間的調解是人民法院和當事人進行的訴訟行為,調解協議一旦雙方簽字,並經法院依法確認,與法院判決具有同等效力。針對案件的難易程度和不同情況,在實踐中,人民法院一般採用以下幾種方式進行調解:1、訴前調解。2、立案調解。立案調解是人民法院在立案時,及早介入,對案件進行調解,是對訴前調解的一種有效補充。3、庭前調解。庭前調解指在訴訟程序啟動後,開庭審理之前,由法院組織糾紛當事人進行和解,並促使當事人達成合意從而解決紛爭的訴訟活動。4、書信(網路、簡訊)方式調解。5、社會化調解。6、開庭調解。開庭調解是指在開庭審理時,對當事人進行調解,是開庭審理的組成部分。7、庭後調解。庭後調解是指庭審結束後,判決下發前法院組織當事人進行調解。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九條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根據自願和合法的原則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判決。

I. 到法院進行庭前調解的程序是什麼意思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根據資源和法的原則,先進行民事調解,調解不成或者調解書送達前一方反悔的,人民法院應當及時判決;調解達成協議,人民法院應當製作調解書,調解書經雙方當事人簽收後,即具有法律效力。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九條,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根據自願和合法的原則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判決。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九十三條,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根據當事人自願的原則,在事實清楚的基礎上,分清是非,進行調解。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九十七條,調解達成協議,人民法院應當製作調解書。調解書應當寫明訴訟請求、案件的事實和調解結果。調解書由審 判人員、書記員署名,加蓋人民法院印章,送達雙方當事人。調解書經雙方當事人簽收後,即具有法律效力。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九十九條,調解未達成協議或者調解書送達前一方反悔的,人民法院應當及時判決。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六條,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當事人必須履行。一方拒絕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也可以由審判員移送執行員執行。

調解書和其他應當由人民法院執行的法律文書,當事人必須履行。一方拒絕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

(9)民事訴訟法庭前和解擴展閱讀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九十四條,人民法院進行調解,可以由審判員一人主持,也可以由合議庭主持,並盡可能就地進行。人民法院進行調解,可以用簡便方式通知當事人、證人到庭。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九十五條,人民法院進行調解,可以邀請有關單位和個人協助。被邀請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協助人民法院進行調解。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九十六條,調解達成協議,必須雙方自願,不得強迫。調解協議的內容不得違反法律規定。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九十八條,下列案件調解達成協議,人民法院可以不製作調解書:

(一)調解和好的離婚案件;

(二)調解維持收養關系的案件;

(三)能夠即時履行的案件;

(四)其他不需要製作調解書的案件。

對不需要製作調解書的協議,應當記入筆錄,由雙方當事人、審判人員、書記員簽名或者蓋章後,即具有法律效力。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四條第七點,人民法院對判決不準離婚和調解和好的離婚案件,判決、調解維持收養關系的案件,沒有新情況、新理由,原告在六個月內又起訴的,不予受理。

J. 民事訴訟法院庭前調解注意事項有哪些

一般民事糾紛,現抄在都進行調襲解。不僅起訴前調解,起訴後開庭前調解,開庭後還可以調解。即使到執行階段,也能進行執行和解。案件進入二審程序,進入再審程序,還可以調解。簡單說,調解貫穿民事糾紛的始終。訴訟中間的調解是人民法院和當事人進行的訴訟行為,調解協議一旦雙方簽字,並經法院依法確認,與法院判決具有同等效力。針對案件的難易程度和不同情況,在實踐中,人民法院一般採用以下幾種方式進行調解:1、訴前調解。2、立案調解。立案調解是人民法院在立案時,及早介入,對案件進行調解,是對訴前調解的一種有效補充。3、庭前調解。庭前調解指在訴訟程序啟動後,開庭審理之前,由法院組織糾紛當事人進行和解,並促使當事人達成合意從而解決紛爭的訴訟活動。4、書信(網路、簡訊)方式調解。5、社會化調解。6、開庭調解。開庭調解是指在開庭審理時,對當事人進行調解,是開庭審理的組成部分。7、庭後調解。庭後調解是指庭審結束後,判決下發前法院組織當事人進行調解。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九條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根據自願和合法的原則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判決。

熱點內容
自學考試經濟法專業 發布:2025-07-19 00:51:56 瀏覽:98
退休後法官津貼 發布:2025-07-19 00:44:03 瀏覽:471
立法炒房 發布:2025-07-19 00:34:08 瀏覽:795
勞動法加班補多少倍工資 發布:2025-07-19 00:20:52 瀏覽:341
行政法法律部門是 發布:2025-07-19 00:11:35 瀏覽:637
勞動法摘抄 發布:2025-07-19 00:03:34 瀏覽:533
黨內法規制度心得體會 發布:2025-07-18 23:51:20 瀏覽:147
高密法官霍 發布:2025-07-18 23:11:21 瀏覽:354
滿俠大律師 發布:2025-07-18 23:10:07 瀏覽:224
行政訴訟法失效 發布:2025-07-18 23:10:05 瀏覽: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