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行政法中的程序
A. 關於行政法中簡易程序的問題:
關於行政訴訟法中簡易程序的規定:
相關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專訴訟法》
第八十二條人屬民法院審理下列第一審行政案件,認為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爭議不大的,可以適用簡易程序:
(一)被訴行政行為是依法當場作出的;
(二)案件涉及款額二千元以下的;
(三)屬於政府信息公開案件的。
除前款規定以外的第一審行政案件,當事人各方同意適用簡易程序的,可以適用簡易程序。
發回重審、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的案件不適用簡易程序。
第八十三條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行政案件,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理,並應當在立案之日起四十五日內審結。
第八十四條人民法院在審理過程中,發現案件不宜適用簡易程序的,裁定轉為普通程序。
B. 關於行政法規制定程序的說法,下列哪一選
【答案】C【答案解析】
本題考察行政法規的制定程序。關於A項,《行政法規的制定程序條例》第2條規定:「行政法規的立項、起草、審查、決定、公布、解釋,適用本條例。」所以,行政法規的制定程序包括立項在內。故A項錯誤。關於B項,《行政法規的制定程序條例》第15條規定:「起草部門向國務院報送的行政法規送審稿,應當由起草部門主要負責人簽署。幾個部門共同起草的行政法規送審稿,應當由該幾個部門主要負責人共同簽署。」可見,共同起草的行政法規送審稿不是由牽頭部門主要負責人單獨簽署,而應當由幾個共同起草的部門主要負責人共同簽署。故B項錯誤。關於C項,《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第19條規定:「國
務院法制機構應當將行政法規送審稿或者行政法規送審稿涉及的主要問題發送國務院有關部門、地方人民政府、有關組織和專家徵求意見。國務院有關部門、地方人民政府反饋的書面意見,應當加蓋本單位或者本單位辦公廳(室)印章。重要的行政法規送審稿,經報國務院同意,向社會公布,徵求意見。」可見C選項完全符合條例的規定,故當選。關於D項,《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第30條規定:「行政法規在公布後的30日內由國務院辦公廳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可見,對行政法規報請備案的主體不是國務院法制辦,而是國務院辦公廳。故D錯。
C. 行政法規制定程序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五十七條行政法規由國務院組織起草。國務院有回關部門認為需要制定答行政法規的,應當向國務院報請立項。
第五十八條行政法規在起草過程中,應當廣泛聽取有關機關、組織和公民的意見。聽取意見可以採取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多種形式。
第五十九條行政法規起草工作完成後,起草單位應當將草案及其說明、各方面對草案主要問題的不同意見和其他有關資料送國務院法制機構進行審查。
國務院法制機構應當向國務院提出審查報告和草案修改稿,審查報告應當對草案主要問題作出說明。
第六十條行政法規的決定程序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組織法的有關規定辦理。
第六十一條行政法規由總理簽署國務院令公布。
D.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 公文辦理程序是什麼程序
公文處理程序指機關公文的傳遞、簽收、登記、分辦、擬辦、承辦、催辦、辦結、立卷、歸檔和銷毀。公文處理必須做到准確、及時、安全,各個環節,應力求當日事當日畢。一般應在十五天內辦理完畢,並答復報文單位。因問題復雜,十五天內難以辦結的,應向報文單位說明情況。緊急文件隨到隨辦。有時限要求的文件,必須在時限內辦完。具體有以下幾個環節:
①簽收、登記:首先應建立嚴格的收文簽收、登記制度,加強對公文運轉的管理,保證收到的公文件件有著落。收文的簽收、登記一般由秘書部門負責。收文處理的一般過程包含公文的收受與分流、辦理收文、組織傳閱與催辦查辦、處置辦畢公文四個階段。
收文處理的一般過程
指對來自本機關外部的公文所實施的處置與管理。
第一階段:公文的收受與分流
(1)簽收。指履行規定的確認、清點、核對、檢查、簽注手續後,機關設置的外收發人員、通訊人員從發文機關、郵政部門、機要通信部門、文件交換站,或通過自備通信設備收取公文。
(2)外收文登記。即由外發人員在完成簽收工作後,對收文情況做出簡要記載。
(3)啟封。即外收文登記完成後,公文送至機關統一或分別按內部機構設置的內收發部門 (或人員),由其簽收後,統一啟封或徑送有關領導者親啟。
(4)內收文登記。即由內收發人員對收文情況做出較詳細記載。
(5)分辦。即經對收文進行分類篩選後,由指定的有關人員根據公文的重要程度、各部門職責分工及有關程序規定將公文分送有關領導、有關部門工作人員閱知辦理。
(6)摘編。由文件管理人員對部分准備投入辦理過程的重要文件進行的加工活動,主要是針對這些文件寫文摘、提要、綜述,匯集有關數據資料等。
第二階段:辦理收文
(1)擬辦。由部門負責人或有關具體工作人員經過對公文進行認真的閱讀分析,提出建議性的處置意見,供有關領導者審核定奪。
(2)批辦。即機關領導者或部門負責人對公文提出處置意見。
(3)承辦。即有關工作人員按批辦意見具體處置公文所針對的事務和問題。
(4)注辦。即由承辦人簽注公文承辦情況,以備忘待查。
第三階段:組織傳閱與催辦查辦
(1)組織傳閱。指獨份或份數很少的公文需經多部門或多位工作人員閱知處理時,使公文在他們中間得到有效傳遞和閱讀。
(2)催辦。由公文處理管理機構根據承辦時限和其他有關要求對公文承辦過程實施的催促檢查。
(3)查辦。由公文處理管理機構或其他專門組織對重要公文實際執行情況所進行的核查協辦工作。
第四階段:處置辦畢公文
包括:立卷歸檔、清退、暫存、銷毀等。
E. 國務院制訂行政法規立法經過哪四個程序
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需要經歷立項、起草、審查、決定與公布四個程序。
具體:
(一)立項
立項是決定進行行政法規制定工作的程序,它解決國務院是否應當就特定行政管理事務制定行政法規的問題,是行政法規制定程序的第一個環節。行政事務復雜多變,哪些事情需要制定行政法規,在什麼時間制定行政法規,需要對其必要性、可行性和及時性作出判斷,這就是立項要解決的問題。
立項由國務院依職權決定,在程序上表現為年度立法計劃的編制和調整。國務院法制機構負責擬訂國務院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報國務院審批。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在執行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予以調整。
(二)起草
起草是提出行政法規初期方案和草稿的程序,它是審查和決定程序的基礎。
起草工作機構。起草工作由國務院組織,可以通過年度立法工作計劃,確定為國務院的一個或者幾個部門承擔具體起草工作,也可以確定由國務院法制機構起草或者組織起草。
(三)審查
負責審查的機構是國務院法制機構。國務院法制機構的審查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
(1)是否符合憲法、法律的規定和國家的方針政策;(2)是否符合起草要求;(3)是否與有關行政法規協調、銜接;(4)是否正確處理有關機關、組織和公民對送審稿主要問題的意見;(5)其他需要審查的內容。
(四)決定與公布
行政法規在公布後的10日內由國務院辦公廳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F. 關於行政訴訟程序問題的
1,這兩點並無矛盾,前者規定的是法院在受理的進行審查,發展了已經超過了訴訟時效的,裁定不予受理;已受理的,駁回起訴;這是符合行政訴訟的一種特殊規定,在民事訴訟的審查階段,法院對時效問題不作審查。:(《證據規定》第4條)規定原告超過起訴期限由被告舉證。是指對已經受理並開庭審理的案件,如果被告認為本案已超過了訴訟時效,那也只有由被告舉證證明,在此規定上看法官不必作主動審查。換言之,如果被告未作超過時效的辯稱或沒有舉證證明本案已超過了訴訟時效,即使是超過了訴訟時效的,只要原告能就明理由且被告又不能舉證的,法院只能採信原告的理由能成立。
《證據規定》是一種訴訟程序中的補充性規定,是對證據舉證責任的分配,而不是對訴訟程序規定。
2,訴訟時效與除斥期間的區別 (來自法院網,作者: 韓濤)
訴訟時效又稱消滅時效,指對在法定期間內不行使權利的權利人,使其喪失在訴訟中的勝訴權的法律制度。除斥期間為法定的權利存續期間,因該期間經過而發生權利消滅的法律後果。二者的區別如下:
第一、適用對象不同。訴訟時效僅適用於請求權;除斥期間主要適用於形成權,也可適用於請求權,如中國產品質量法第45條第2款規定之10年期間。
第二、構成要件不同。訴訟時效須兩個要件,即法定期間經過和權利繼續不行使之事實狀態;除斥期間只需一個要件,即法定期間經過。
第三、法律效力不同。訴訟時效並不使不行使權利本身消滅,而只是消滅附著於其上的勝訴權;而除斥期間則使權利本身消滅。
第四、期間起算點不同。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之日即權利人能行使權利之日起開始計算;而除斥期間自權利成立之時起算。另外需要說明的是,中國《民法通則》第137條規定的20年期間,既非訴訟時效期間,又非除斥期間,而是權利的最長保護期限,自權利被侵害之日起開始計算。
第五、期間是否可變不同。訴訟時效期間是可變期間,可以中止、中斷、延長;而除斥期間為不變期間,不能中止、中斷、延長。
第六、法院是否可依職權主動適用不同。訴訟時效之經過必須經享有時效利益之人為主張之後法院才可適用之;除斥期間之是否經過,法院應依職權主動調查而適用之。
起訴期限:行政訴訟的起訴期限,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服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而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其起訴可由人民法院立案受理的法定期限。行政訴訟起訴期限是法律設定的起訴條件之一,解決的是行政起訴能否進入司法實體審查的問題。
4、行政訴當初規定的不適用調解。但在後來的司法實踐中由於各種因素讓調解大行其道,事實上調解也是可行的。當事人撤訴也就意味著你將要處分自己的要利。如果行政機關不改變處罰決定的內容,你當事人也不必撤訴呀。這與兩審終審制沒有關系。
5、《行政訴訟法》第5條,行政訴訟主要用來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因此法院對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的審查,也就是對行政機關適用法的過程的審查,它所審查的事實是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已經認定的事實,它所審查的法律是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所依據的立法。所謂再審也是針對原來審判確有錯誤的進行糾正,而並不是對行政機關作出的行政處罰進行全面的審查。
6、原審庭審辯論結束到判決生效之前案件事實發生變化的,受理行政訴訟的法院可以按照被告原來作處罰決定以及原告的訴求繼續審理。
G. 行政訴訟的程序有哪些
行政訴訟案件程序:
1、一審程序:起訴、受理、審理、裁判;
2、二審程序:上級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上訴,對下一級人民法院未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進行審理;
3、審判監督程序;
4、執行程序。
【法律依據】
《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七條
人民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內,將起訴狀副本發送被告。被告應當在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並提出答辯狀。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答辯狀之日起五日內,將答辯狀副本發送原告。
被告不提出答辯狀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審理。
H. 論述行政法的程序性基本原則
行政法基本原則是在行政法調控行政權的歷史長時期中形成,並由行政法學者所概括歸納的。概括、歸納的方法不同,對基本原則的表述也不相同。選擇各國行政法基本原則中形成歷史較長久、適用較普遍、為人們較廣泛認同的若干原則,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行政法的實體性基本原則,包括依法行政原則、尊重和保障人權原則、越權無效原則、信賴保護原則、比例原則;另一類是行政法的程序性基本原則,包括正當法律程序原則、行政公開原則、行政公正原則、行政公平原則。
依法行政原則是法治國家、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要求政府在法律范圍內活動,依法辦事;政府和政府工作人員如果違反法律,超越法律活動,即要承擔法律責任。這里所說的「法」,包括憲法、法律、法規、規章。
尊重和保障人權原則既是憲法基本原則,也是行政法基本原則。作為法治政府應該尊重和保障人權,切實維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使之不受侵犯,不能以自己的行為侵犯公民人權,損害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越權無效原則是指行政機關必須在法定許可權范圍內行動,一切超越法定許可權的行為無效,不具有公定力、確定力、拘束力和執行力。我國對越權做了明確規定:1)無許可權;2)級別越權;3)事務越權;4)地域越權。
信賴保護原則是指政府對自己作出的行為或承諾應守信用,不得隨意變更,不得反復無常。
比例原則是指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行為應兼顧行政目標的實現和保護相對人的權益,如為實現行政目標可能對相對人權益造成某種不利影響時,應使這種不利影響限制在盡可能小的范圍和限度內,保持二者處於適度的比例。
正當法律程序原則即:1)自己不做自己的法官;2)說明理由;3)聽取陳述和申辯。
行政公開原則即:1)行政立法和行政政策公開;2)行政執法行為公開;3)行政裁決和行政復議公開;4)行政信息、情報公開。
行政公正原則即:1)依法辦事,不偏私;2)合理考慮相關因素,不專斷;3)自己不做自己的法官;4)不單方接觸;5)不在事先未通知和聽取相對人陳述、申辯意見的情況下作出對相對人不利的行政行為。
行政公平原則要求平等對待相對人,不歧視。
I. 什麼是行政法中的單獨程序和一並程序
你是不是在問國家賠償法中的單獨程序和一並程序啊?
國家賠償法中的單獨程序是單獨提起國家賠償的程序,不涉及行政行為違法的與否確定的問題。一並程序是指在通過訴訟確定行政行為違法性的同時一並提起國家賠償。
J. 行政法中程序法和實體法分別獨立成為不同的法律部門對嗎
這種表述存在一定的問題。首先,就行政法本身來說,實體和程序很難分割版開來,通常是聯權系在一起的,有些國家嘗試將程序單獨拿出來,制定了行政程序法典。其次,問題中提到的成為法律部門,估計更為困難。法律因為調整對象和調整手段的不同分為不同的法律部門,要考慮將行政法中的實體法和程序法獨立成為法律部門要考慮其他部門法分類的標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