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行政法變化
1. 外國行政法對中國行政法的影響
這個好像沒什麼太大的影響吧?
2. 中國古代法律名稱的變化
法律名稱的變化: 刑——法(法經)——律(商鞅變法)——刑統(宋)——大明律——大清律例。
中國法制史提要古代部分
法典的沿革變化:1.注意法律名稱的變化: 刑——法(法經)——律(商鞅變法)——刑統(宋)——大明律——大清律例。2.立法思想的演變: 明德慎罰(西周)——德主刑輔(漢)——德本刑用(唐)——民刑弼教(明)——中體西用(清末修律)
西周的立法:西周的立法活動主要是「制禮做樂」,其指導思想是「以德配天,明德慎罰。」這里的德包括三個方面德內容:敬天、敬祖、保民。明德慎罰的具體要求為:實施德教,用刑寬緩。漢代的「德主刑輔,禮刑並用」就是從這里演化而來。禮的內容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抽象的精神原則:親親、尊尊;二是禮儀形式:「五禮」。(五禮:吉禮(祭祖之禮);凶禮(喪葬之禮);軍禮(行兵打仗之禮);賓禮(迎賓待客之禮);嘉禮(冠婚之禮)【記憶口訣】嘉賓凶軍妓)。禮與刑的關系可以概括為兩句話:a、出禮入刑;b、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禮不下庶人」強調禮有等級差別,禁止任何越禮的行為;「刑不上大夫」強調貴族官僚適用刑罰上有特權,而不是不適用刑罰。
春秋戰國時期的立法:春秋時期的立法主要注意成文法的公布:鑄刑書(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動,鄭國/子產)、竹刑、鑄刑鼎(中國法制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動,趙鞅)。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的封建成文法典《法經》【記憶口訣】魏國李悝作《法經》,封建法典第一部,盜賊囚(網)捕雜具,六篇法律在其中。具律本是總則名,淫狡城(禁)嬉徒金,六禁之規在雜法。 「商鞅變法」:a、改法為律,擴充法律b、運用法律的手段推行「富國強兵」的措施。c、運用法律的手段剝奪舊貴族的特權。d、全面貫徹法家主張:以法治國、親罪重刑、不赦不宥、鼓勵告奸、實行連坐。
秦漢:主要掌握漢律的儒家化:1.上請(漢高祖;東漢)2.恤刑(漢景帝)3.親親得相首匿(漢宣帝;儒家;卑幼藏尊長不負刑責;尊長藏卑幼有條件的負刑責。)文帝景帝廢肉刑。刑制改革的意義:為結束奴隸制肉刑制度,建立封建刑罰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礎。(南北朝廢宮,自此結束了使用宮刑的歷史)
魏晉南北朝時期:這個時期是中國傳統法典結構演變定型時期,主要注意以下幾部法典: 1、《魏律》,明帝《新律》(後人稱為《魏律》或《曹魏律》)18篇,具改刑名置律首,八議此時入法律,等級特權昭昭2、《晉律》又稱《泰始律》,司馬代魏西晉立,泰始年間做法律,律名晉律或泰始,此律一共20篇,刑名之後法例加,五服治罪是首創。張斐杜預疏法律,解釋與律同效力,此律還名張杜律。3、《北魏律》,20篇,其特色是采諸家之長,取精用宏。4、《北齊律》,承先啟後《北齊律》,刑名法例二而一,名例之律始出現。此時法律定期型,篇目一共十二篇,唐宋承之不改變,重罪十條北齊創,隋律開皇改十惡。「官當」制度確立。【記憶口訣】北魏南陳,官職抵罪律中明。(3)「重罪十條」的產生(4)刑罰制度改革(5)「准五服(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制罪」的確立。《晉律》與《北齊律》中相繼確立「准五服制罪」的制度。【記憶口決】血緣近,尊犯卑,處罰輕;卑犯尊,處罰重。(6)死刑復奏(奏請皇帝批准執行死刑判決的制度):北魏太武帝。
唐代的立法:一。《武德律》是唐代首部法典,武德律以隋《開皇律》為藍本,共十二篇,五百條。重罪十條北齊創,《開皇律》中變十惡。二。《貞觀律》基本確定了唐律的主要內容和風格,增設加役流,確定了五刑、十惡、八議以及類推原則與制度。三。《永徽律疏》長孫無忌、李勣;《永徽律》與《律疏》合編在一起,元後被稱為《唐律疏議》;標志著中國古代立法最高水平。全面體現了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風格和基本特徵,成為中華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唐律上的刑罰原則 ①區分公[緣公事致罪而無私曲者]、私罰(私罪從重);②自首原則(區分自首與自新、重罪不適用、免罪但應還贓、不實不盡不全免); ③類推斷罪:「舉重以明輕」、「舉輕以明重」;④化外人(國籍同屬人,國籍異屬地) ⑤「十惡」(淵源於北齊律的重罪十條;謀反、謀叛、謀大逆、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其中謀反、謀叛、謀大逆、大不敬是侵犯皇權的犯罪;凡犯十惡者,不適用八議,為常赦所不原-十惡不赦。)六。《唐律》六贓:1.受財枉法2.受財不枉法3.受所監臨4.強盜5.竊盜6.坐贓。保辜:指對傷人罪的後果不是立即顯露的,規定加害方在一定期限內對被害方傷情變化負責的一項特別制度
宋元時期:1、《宋刑統》,又稱《宋建隆重詳定刑統》,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刊印頒行的法典。在篇下分門。【記憶口訣】刊印頒行宋刑統,篇下分門體例新。2、編敕,是宋代一項重要、頻繁的立法活動。注意敕與律的關系。3、元代立法的特色是以法律的形式規定了民族間的不平等。蒙漢異法。元初將人分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宋刑罰:折杖法:笞杖徒流方可折,折成臀脊杖;反逆、強盜不適用 配役:為流刑而配;配役刑在兩宋多為刺配,黥刑的復活,太祖偶用,仁宗後常制。凌遲:始於西遼,南宋《慶元條法事類》法定死刑,《大清現行刑律》廢除。
明清:1、《大明律》,7篇,(名例、吏、戶、禮、兵、刑、工)。(關鍵詞記憶:朱元璋;七篇) 2、《明大誥》,朱元璋親自製定。(《尚書·大誥》;加重處罰;濫用法外之刑;重典治吏;空前普及。)3、《大清律例》,篇目與《大明律》基本相同【記憶口訣】《大清律例》乾隆定,最後一部集大成。4、會典,明清兩代都有會典,會典屬於行政法的性質。刑罰原則:從重從新(與唐律比):重其所重——賊盜及錢糧;輕其所輕——典禮及風俗教化。罪名與刑罰:(1)「奸黨罪」創立於明太祖朱元璋。(2)在流刑外增加充軍刑,有本人終身充軍與子孫永遠充軍的區分。明朝將此規定為正式刑。
希望對您有幫助,望採納,您的採納將是我們回答的動力
3.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變化
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是從人治社會到法治社會的轉變。
從夏商周春秋戰國的先秦時期開始,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體系就逐漸變得健全和完善起來。中國早期的政治制度深受血緣關系的影響,從夏商王朝時期伊始,世襲制和宗法制逐漸嶄露頭角。
隨著秦漢大一統,出現了中央集權制度,特別是以皇權獨尊為核心的官僚體製成為了當時社會的主宰。此後,明清朝代的政治制度變成為高度集權的君主專制主義。從此,古代中國開始走向衰落之路,近代中國開始顯現。
(3)中國行政法變化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包括
1、中國政治制度的歷史經過數千年的發展過程,從未中斷,因此源流分明,沿革清晰。
2、以君權為中心,高度集中權力。在人神關繫上,鼓吹君權神授,君權至上,以神權服務於君權。在君臣關繫上,宣揚君令臣從,臣效死忠,下級服從上級,全國依附君主。在權力配置原則上,君主一人全面壟斷國家的行政、立法、司法、監察、財政、軍事和文化教育大權。
3、人治高於法治。雖然每朝每代都曾制定和修訂法律,但政治生活的主流是人治而不是法治。尤其是君主的言論,可以任意沖擊、取代法律。
4、完備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中國古代政治機構的設置相當完備,從君主到臣僚,從中央地方,上下相依、交叉相連,統治法網嚴密周全。
5、宗法制度的殘余嚴重影響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設,父權的觀念滲入到國家政治制度中,居家為孝,事君為忠,藉助父權來加強君權和行政權。
6、在漫長的政治制度的發展過程中,儒家經典是君主專制制度的理論基礎,是歷代各項制度與政策的依據。政治制度與倫理道德相結合,儒家學術思想長期影響古代政治制度。
7、調整倫理關系與等級秩序的禮制,得到行政法的確認而與政治制度結合,形成典型的官僚政治、嚴密的等級制度,造成嚴重的官民對立現象。
4. 求教啊!!簡答:現代行政法律關系的發展變化
行政法律關系的及時變動性特徵。當代中國行政法律關系的發展變化,使我們看到了其具有及時變動性的重要特徵。行政管理面對當今日新月異的社會生活,行政事務紛繁多變,現代行政由過去以保障秩序為主導的消極行政,變化為既要保障秩序,又要富於建設的多元功能行政,此間的各種社會關系有著許多的發展、變化,這要求行政法的調整應當及時,因而形成行政法律關系的及時變動性特徵。與民事法律關系、刑事法律關系等所具有的穩定性和長久性相比,行政法律關系的變動顯然更多、更快一些。
行政法律關系的及時變動性,體現行政法律關系的設定比民事法律關系、刑事法律關系的設定更靈活和及時:第一,行政法律關系的及時變動使之難以由立法機關用統一的法典全面、長期地設定,這已被各國的立法實踐所證明。取而代之的就是以更多的方式來靈活設定。如它表現為既可由立法機關制定的行政法律加以設定,也可由立法機關規定行政機關的許可權,由其通過制定行政法規、規章的行政立法方式來設定。第二,行政法律關系的設立周期較短,一旦新的社會關系出現而又有必要由行政法加以調整,行政立法就要盡快作出反映,及時地予以確認或肯定,行政立法也正是有簡便、及時的長處而能廣泛得到應用。第三,許多情況下,已設定的行政法律關系存續期不長,一旦社會生活有了變化而已設定的行政法律關系與之不相適應,就需要立即廢止或修改,新的行政法律關系出現得十分頻繁。
以上就是對行政法律關系特徵的簡略概括,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行政法律關系具有本質屬性的諸層面問題。
研究發展變化中的中國行政法律關系是具有重要意義的,這集中反映在兩個方面:
從行政法學科的理論看,行政法律關系問題本是行政法學的基本范疇的基礎理論之一,它對行政法的一般范疇和應用具有指導作用。但現有的行政法律關系理論還未完全與改革後的中國當代行政法律關系的現實相應,因而對行政法律關系的揭示還較為粗略且不夠准確,如未能細致地認識該法律關系豐富的內容和多樣化的表現形式,對現有行政法上法律關系種類的說明與對行政行為種類的劃分明顯不能吻合,對行政法律關系特徵的概括不夠確切,等等。基礎理論的這些問題使之缺乏科學性,也不能正確指導行政法的一般范疇和應用。因此,在學科理論建設的意義上,我們當然有必要在目前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行政法律關系問題,對其作出科學的說明,以完善行政法律關系的理論。
從行政法治的實踐看,行政法律關系的理論對於行政法的立法、行政法的執行、以及行政審判等實踐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在行政法的立法方面,行政法律關系理論對於准確劃分法律部門、明確各部門法立法調整的對象和相互配合、對不同的法律關系規定不同的權利義務及各自恰當的調整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在行政法的貫徹執行方面,行政法律關系理論對明確各方在行政法上的權利義務,並指導他們正確行使權利以及履行義務有著重要的作用;在行政審判方面,行政審判人員則需要運用行政法律關系理論從復雜的糾紛關系中理清不同屬性的權利義務關系,以能做到正確受案、准確查明事實、正確適用法律並作出裁判等等。這些都需要科學、全面的行政法律關系理論作指導。
5. 2016行政法有哪些新變化可以寫畢業論文
我幫你寫好了。沒問題。
1、論文題目:要求准確、簡練、醒目、新穎。
2、目錄:目錄是論文中主要段落的簡表。(短篇論文不必列目錄)
3、提要:是文章主要內容的摘錄,要求短、精、完整。字數少可幾十字,多不超過三百字為宜。
4、關鍵詞或主題詞:關鍵詞是從論文的題名、提要和正文中選取出來的,是對表述論文的中心內容有實質意義的詞彙。關鍵詞是用作機系統標引論文內容特徵的詞語,便於信息系統匯集,以供讀者檢索。每篇論文一般選取3-8個詞彙作為關鍵詞,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題詞是經過規范化的詞,在確定主題詞時,要對論文進行主題,依照標引和組配規則轉換成主題詞表中的規范詞語。
5、論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稱前言、序言和導言,用在論文的開頭。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寫出作者意圖,說明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並指出論文寫作的范圍。引言要短小精悍、緊扣主題。
〈2)論文正文:正文是論文的主體,正文應包括論點、論據、論證過程和結論。主體部分包括以下內容:
a.提出-論點;
b.分析問題-論據和論證;
c.解決問題-論證與步驟;
d.結論。
論文提綱也可以用最簡單的格式和分類,簡單明了地說明論文的目的、依據和意義,甚至是兩句話。這種提綱往往是用於科學論文,而且在對於各種概念有相互聯系而不是孤立的出來討論的情況下。如果總要分出1、2、3......點來寫的話,往往會變成「八股文」的模式,這樣的論文往往是應付式的論文,其真正的科學價值會大打折扣。
6.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法包括哪幾種法
主要分兩種:一般行政法和特別行政法。
一般行政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處罰法》、《行政監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等;
特別行政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海關法》、《教育法》等。
1.《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為維護社會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規范和保障公安機關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職責,制定本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教育法》的頒布是關系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一件大事,對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促進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制度,維護教育關系主體的合法權益,加速教育法制建設,提供了根本的法律保障。
3.《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為維護國家的主權和利益,加強海關監督管理,促進對外經濟貿易和科技文化交往,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而制定的法律。
4.《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是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行政案件,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而制定的法律。
5.《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為了規范公務員的管理,保障公務員的合法權益,加強對公務員的監督,建設高素質的公務員隊伍,促進勤政廉政,提高工作效能,制定本法。
7. 中外行政法歷史發展的比較
本人認為,為了更好地比較中外行政法的歷史發展,應該首先了解各自的發展歷史,這是前提所在,然後再分別對中國行政法與大陸法系國家的和英美法系國家行政法的歷史發展進行比較。
一、新中國建立以前行政法的產生與發展
現代意義的行政法在中國產生於民國初期。1914年5月18日公布的《行政訴訟條例》,同年7月15日公布的《行政訴訟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行政訴訟法。1914年3月21日公布的《平政院編制令》,平政院具有行政法院的性質,行政審判權不屬於普通法院,而屬於平政院。1932年11月27日,國民黨政府頒布了《行政訴訟法》,1945年4月16日又頒布了《行政法院組織法》,這兩個法律規定,行政法院與普通法院分立,專門處理行政訴訟案件。它規定行政訴訟有三個步驟,當事人必須先向行政機關提出訴願和再訴願,不服的才能向行政法院提起訴訟。
二、新中國行政法的產生與發展
新中國行政法的發展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
1、行政法的初創階段(1949-1956年)。這是我國民主與法制建設的初創階段,沒有制定系統的行政法體系,甚至對行政法的認識也是有限的。
2、行政法的倒退與破壞階段(1957-1977年)。這一時期由於反右運動擴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的爆發,行政法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被破壞殆盡。
3、行政法的恢復階段(1978-1988年)。從十一屆三中全會,特別是82憲法開始,行政法進入了恢復階段。許多領域的行政法律規范相繼制定,初步結束了無法可依的局面。1982年頒布的《民事訴訟法(試行)》規定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訴訟法審理行政案件,這一規定標志著中國行政訴訟制度誕生的。
4、行政法的發展階段(1989年-)。1989年頒布的《行政訴訟法》具有重大意義,確立了司法權對行政權的制約機制,給公民的合法權利以切實的保障,促進了行政機關依法行政的水平。近年來,行政機關和公民的法律意識有了極大的提高,權力機關和司法機關對行政權的監督機制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中國正朝著「法治國」的目標艱難而穩步地前進著。
三、外國行政法的歷史發展
現在人們使用行政法這一概念是指現代意義上的行政法,是資產階級革命勝利的產物,是在資產階級民主與法制的理論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一、大陸法系國家行政法的歷史發展
大陸法系的行政法產生較早,體系完善、理論發達。其特點主要是各國都有兩個法院系統,即普通法院和行政法院;都存在兩種法律規則,即公法和私法。法國行政法和德國行政法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但是由於大陸法系各國的歷史不同,在行政法的產生和發展上也存在差異。
二、英美法系國家行政法的歷史發展
其特點主要是各國都沒有獨立的行政法院系統;普通法院在審理各種案件(包括行政案件)時,適用同一體系的法律規則。
1、英國行政法
在英國沒有明確的法律部門的劃分,所以早期的英國沒有明確的行政法概念。作為現代意義的行政法是17世紀下半葉開始出現的,它是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產物。
2、美國行政法
美國行政法受英國行政法的影響產生較晚,美國行政法的產生是同政府積極干預經濟相聯系的,1887年成立的州際貿易委員會被認為是美國行政法的開始。從羅斯福「新政」開始,美國行政法迅速發展,1946年聯邦行政程序法的制定是美國行政法上劃時代的法律,該法以美國憲法中的正當法律程序為基礎,建立起准司法的行政程序。
四、歷史發展比較
外國行政法主要分為兩大法系行政法,即為大陸法系國家行政法和英美法系國家行政法。
1、中國行政法與大陸法系國家行政法
雖然中國屬於大陸法系國家,但中國行政法相對大陸法系其他國家的,特別是法國、德國的而言,起步較晚。從產生開始,中國的行政法就直接或間接的受到德國行政法的影響。
2、中國行政法與英美法系國家行政法
與英美法系國家相比,中國行政法研究則起步較早,重視程度也較高。中國現代意義的行政法產生於民國初期,而英美法系國家直到19世紀後半葉,其
學者們才開始注意行政法的功能並逐步建立了理論體系。在英國,作為一門科學,行政法研究真正受到重視是20世紀70年代以後的事情;美國行政法的發展是20世紀30年代以後。
從當代行政法的發展趨勢來看,中外行政法日趨融合。兩大法系互采之長,英美法系的行政法范圍向廣義演進,既包括程序法,又包括實體法,既包括內部行政法,又包括外部行政法。過去上訴法院把行政案件看作私法案件,由民事庭審理,現在,上訴法院專設了行政庭,審理行政案件。大陸法系行政法已經突破公法的范圍,在一些行政領域適用私法,在法德等國,行政私法已成為流行詞,公私法的界限日漸模糊。
參考文獻:
1、《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學》,應松年,法律出版社,2004年1月
2、《新編行政法學》,譚宗澤,重慶出版社,2001年。
8. 1949年到1957年新中國頒布的行政法律法規具體有哪些
有滿意的回答 記得通知我哈 呵呵 作業我還不知道是什麼呢
9. 新行政法的形成與發展論述題怎麼答
一、行政法產生的基礎
(一)行政法產生的理論基礎
行政法產生的理論基礎是自然權利、三權分立以及法治理論。
1.在法國大革命前,啟蒙思想家盧梭提出了「自然權利」的主張,認為人都有與生俱來的自然權利,並認為這種權利是「天賦」的,不可讓與。這一思想在資產階級大革命後為法律所肯定。行政法的出現正是為了保障公民的自然權利。當然,現代行政法更注重拓展公民的權利,促進公民個體及社會的發展。對行政法的產生具有更直接影響的是「三權分立」理論。該學說創始人孟德斯鳩認為一切國家都存在立法權、司法權和行政權三種權力,主張將這三種權力分別由不同的機關行使,以確保自由的存在。三權分立強調權力的制衡,這里必然引申出對行政權的規范和控制。
(二)行政法產生的社會基礎
行政法的產生固然有其深刻的思想根源,但直接導致行政法產生的原因卻根植於現代國家的憲政體制。現代西方國家的政權都建立在「三權分立」的基礎之上,它孕育著行政法產生的最基本的條件,即行政相對獨立,沒有行政的相對獨立,也就沒有行政法。
二、外國行政法的歷史發展
(一)法國行政法的歷史發展
現代意義的行政法最早產生於西方國家,行政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是法國大革命後確立起來的。1789年的大革命****了封建****制度,資產階級按照「三權分立」的理論重新設計了法國的政體。法國的三權分立,不僅是為了限制王權,同時也是為了限制司法權。1790年的《法院組織法》明確將司法職能和行政職能分開,並排除普通法院對行政糾紛的管轄權。1799年,法國拿破崙一世建立了國家參事院和省參事院。國家參事院一方面受理行政糾紛,提供解決糾紛的意見,另一方面為政府提供法律咨詢。自此,法國逐步形成獨立的行政審判制度。為行政法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英國行政法的歷史發展
英國行政法的萌芽可追溯至資產階級政權建立初期,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的普通法制度就已包含了現代行政法的精神,即對行政的控制。但在英國,行政法真正受到重視是在19世紀後期。這一時期,由於科技、經濟的高速發展,帶來了兩個顯著變化:(1)委任立法。為應付工業經濟發展所引起的社會問題,需要制定大量法律。議會由於時間、技術等方面的原因,不能滿足這一需要,不得不授權行政機關制定具體的規則,以補充地方立法之不足。(2)行政裁判所的迅速發展。行政裁判所的職能是行使部分司法權,受理行政機關和公民之間以及公民與公民之間的爭端。由於上述變化,英國的司法審判制度得到充實和加強,行政法得到進一步發展。
(三)美國行政法的歷史發展
美國是嚴格實行三權分立的國家,分權與制衡為立國之本,立法、司法對行政的控制與其國家的歷史一樣悠久。但由於美國承襲了英國的普通法制度,公法與私法不分,行政法的出現也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直至洲際貿易委員會的成立,人們常將此作為美國行政法產生的標志。由於嚴格的三權分立原則不能適應現代經濟管理的需要,新型的行政機構——獨立管制機構應運而生。美國行政法的發展承襲了英國傳統,但更側重於行政程序制度的完善,強調行政程序的控權作用。1946年,美國制定了《聯邦行政程序法》之後又制定了許多程序法規,如《陽光下的政府法》等。此外,在行政組織方面,美國建立了許多獨立管制機構,集行政、立法、司法於一體美國學者視獨立管制機構的建立為美國行政法的開端。在解決民事和行政爭端方面,美國還建立了行政法官制度,並逐步使之完善。
三、中國行政法的歷史發展
(一)中華民國行政法的歷史簡況
在中國,現代意義的行政法直到民國時期才開始萌芽。孫中山領導資產階級革命,****清王朝的封建****統治,主張實行資產階級民主與法治。1911年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規定:「中華民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並第一次提到行政訴訟:「法院依法律審判民事訴訟,但關於行政訴訟,其他他別訴訟,另以法律定之。」民國3年(1914年)5月18日,北洋軍閥政府公布了《行政訴訟條例》,同年7月15日公布了《行政訴訟法》,並在同年3月公布了《平政院編制令》,規定了行政審判組織。至此,在形式上初步建立起行政訴訟制度。北洋政府依照日本的體制設有行政法院,成為「平政院」。
******政府成立後,「平政院」改名為「行政法院」,與普通法院分立,處理行政訴訟,行政訴訟有三個程序,必須經過向行政機關的訴願,再訴願後,不服的才能向行政法院提起訴訟。此外,******統治時期還頒布了一些規范行政組織、行政活動的法律,如省政府組織法等。[1]
從總體上說,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連年內外戰爭不斷,蔣介石******政府又長期實行獨裁統治,不講法治,因此,無論是行政訴訟,還是對行政組織行政活動的規范的作用都是徒有虛名。行政法治只不過是開明人士的良好心願,客觀上並不具備行政法生存和發展的條件,維護公民權利更談不上。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法的歷史發展
新中國的行政法萌芽於20世紀50年代,但真正受到重視並形成體系、走向成熟則是在80年代以後。
20世紀80年代末期以來,我國行政法進入快速發展時期,《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行政處罰法》、《行政復議法》、《行政監察法》、《立法法》等相繼制定實施,《行政許可法》、《行政程序法》等一批重要的法律正在制定過程中,行政法制度已在逐步地建立和健全,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前景。
經濟體制的改革意味著國家與公民關系的變化,意味著公民從客體到主體地位的轉變,意味著對政府權力重新界定和規制的必要,這一切都深深地影響著我國行政法的發展歷程,可以預見,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健全,民主政治以及依法治國的推進,我國的行政法將逐步成熟與完善。
10. 請簡要歸納中國行政法的特點
它有5個特點,分別是廣泛性、變動性、表現形式多樣性、豐富性和規范性。
(1)行政法尚沒有統一完整的實體行政法典,這是因為行政法涉及的社會領域十分廣泛,內容紛繁豐富,行政關系復雜多變,因而難以制定一部全面而又完整的統一法典。行政法散見於層次不同、中國行政法名目繁多、種類不一、數量可觀的各類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以及其他規范性文件之中。凡是涉及行政權力的規范性文件,均存在行政法規范。重要的綜合性行政法律在我國和國外主要有:行政組織法、國家公務員法、行政處罰法、行政強製法、行政許可法、行政程序法、行政公開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等。
(2)行政法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內容十分豐富:由於現代行政權力的急劇膨脹,其活動領域已不限於外交如國防、治安、稅收等領域,而是擴展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這就決定了各個領域所發生的社會關系均需要行政法調整,現代行政法適用的領域更加廣泛,內容也更加豐富。
(3)行政法具有很強的變動性。由於社會生活和行政關系復雜多變,因而作為行政關系調節器的行政法律規范也具有較強的變動性,需要經常進行廢、改、立。
(4)行政法規范是以多種多樣的法律形式表現出來的,是由多種不同效力等級的行為規范組成的統一體。
(5)行政程序性規范是行政法特有的一類行為規范,與行政實體性規范通常交織在一起,其存於同一個法律文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