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的效力
『壹』 請問:《刑事訴訟法》第249條和「判決、裁定在發生法律效力後執行」矛盾嗎,謝謝!
1、羈押的性質是什麼?其目的是什麼?
所有的偵查措施都只是為了保證刑回事訴訟的順利進行答,它絕不是一種懲罰措施。這與刑事判決後的執行完全是兩碼事!盡管執行時,有刑期折抵的問題,但性質是完全不同。
2、一審判決後,無罪或免刑的,當然不應該羈押了,羈押的原因已經消除,釋放不影響刑事訴訟的順利進行,繼續羈押有何理由?如果你通盤理解刑法、刑訴法,這時再繼續羈押,有何法理依據?事實上,無法定理由羈押,國家是要承擔賠償責任的。
3、不能因為抗訴有可能成立,就對人繼續羈押!
抗訴只是檢察機關的一種履職行為,其結果可能成功也可能不成功,就算能成功也不能成為羈押的理由,因為羈押只是為了保證訴訟順利進行!不能因為有可能成功就羈押,這在法理上,永遠是不存立的。
如果抗訴成功,該收監執行的,再收監也不遲。不能把保證訴訟順利進行的強制措施理解為是在執行刑罰,這可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貳』 法律、刑法 中的「空間效力」,包括「火車、汽車」嗎
刑法第六條第二款「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或者航空器內犯罪的,也適用本內法。」並沒有容包括火車、汽車這兩種交通工具,你說的這種火車是國際列車(好像這種車是有公司專門承包,可以是外國的也可是我國的),《刑訴解釋》第十條:「在國際列車上的犯罪,按照我國與相關國家簽訂的有關管轄協定確定管轄。沒有協定的,由犯罪發生後該列車最初停靠的中國車站所在地或者目的地的鐵路運輸法院管轄。 」所以有雙邊協議的就可以根據協議解決,沒有的,我國仍然有管轄權。俄國跟我們訂立了雙邊協議,所以是由雙邊協議解決,具體怎麼規定的我就不知道了。
『叄』 刑事訴訟中被害人對量刑不滿意該怎麼辦
民事訴訟:是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的主體所進行的訴訟活動,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各種關系的總和。 民事訴訟法律關系,是指人民法院和一切訴訟參與人之間在民事訴訟過程中發生的,由民事訴訟法所調整的訴訟上的權利義務關系。它包括以下幾層含義:第一,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發生在民事訴訟過程中;第二,民事訴訟法律關系存在於人民法院和一切訴訟參與人之間;第三,民事訴訟法律關系以訴訟權利義務為內容;第四,民事訴訟法律關系受民事訴訟法調整。 既判力是指法院裁判生效後的效力,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不得任意推翻。一般來說,既判力的效力及於判決的主文部分。 民事訴訟的主管,即法院主管,是指人民法院依法受理、審判解決一定范圍內民事糾紛的許可權,也是確定人民法院和國家其他機關、社會團體之間解決民事糾紛的分工和職權范圍。 期日是「期間」的對稱,是指人民法院和當事人以及其他訴訟參與人會合進行訴訟行為的某一特定的具體日期。 期間是「期日」的對稱,是由某一時間點到另一時間點之間持續經過的時間 根據訴訟的內容和形式不同,訴訟活動可以具體分為刑事訴訟、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三部分。其中,刑事訴訟是指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和偵查機關在當事人以及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依照法定程序解決被追訴者刑事責任問題的訴訟活動。刑事訴訟具有以下主要特徵: 1.刑事訴訟是實現國家刑罰權的活動。刑事訴訟的中心內容是解決被追訴者(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刑事責任問題。因此,刑事訴訟法與刑法關系密切,學習刑事訴訟法必須對刑法有所了解。 2.刑事訴訟由國家專門機關負責進行。刑事訴訟活動主要由偵查機關、檢察機關和審判機關負責進行。其中,享有偵查權的機關包括: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檢察機關、軍隊的保衛部門、監獄和海關總署緝私局。在考試中,一般以公安機關、檢察機關的偵查許可權為考察重點。人民檢察院是唯一享有檢察權的機關。在刑事訴訟中,檢察權貫穿始終,如對公安機關不立案的監督;自偵案件的偵查;批准逮捕;審查起訴;出庭支持公訴;抗訴;執行監督;等等。人民法院是唯一享有審判權的機關。根據第12條規定,審判階段是確定公民有罪的必經階段。因此,審判程序一直是司法考試的重點。 3.刑事訴訟必須有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在刑事訴訟中,學理上的通說將偵查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犯罪嫌疑人及被告人統稱為「訴訟主體」,而按我國現行《刑事訴訟法》第82條第2項的規定,被害人、自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和被告人稱為刑事訴訟的「當事人」,第82條第4項的規定里將前述的「當事人」、法定代理人、訴訟代理人、辯護人、、證人、鑒定人和翻譯人員稱為「訴訟參與人」。上述三個概念各有其不同的內涵和外延,不可混淆。最廣泛意義上的各訴訟參與人(尤其是當事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的訴訟地位及其權利義務關系是刑事訴訟學習的重點。 4.刑事訴訟必須依照法定程序進行。嚴格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進行,這是刑事訴訟的一個重要特徵。與其它社會活動不同,刑事訴訟活動是刑事訴訟法的產物。只有符合刑事訴訟法規定的活動才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刑事訴訟案件的流轉程序一直是國家統一司法考試關心的重點
『肆』 僅憑犯罪嫌疑人自己的正常口供能否對其進行定罪如果其後來又翻供的,先前的口供還有沒有證據效力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四十六條:單憑犯罪嫌疑人自己承認有罪的供述而沒回有其他答證據時,不能對犯罪嫌疑人定罪。如果其後來又翻供的,要認定先前的口供還有沒有證據效力要看法院是否採信,如果沒有其他證據一般採信的可能性較小。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四十六條:對一切案件的判處都要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判處刑罰;沒有被告人供述,證據確實充分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和判處刑罰。
(4)刑事訴訟法的效力擴展閱讀:
可以用於定案的證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四十八條 可以用於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都是證據。 證據包括:
(一)物證;
(二)書證;
(三)證人證言;
(四)被害人陳述;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
(六)鑒定意見;
(七)勘驗、檢查、辨認、偵查實驗等筆錄;
(八)視聽資料、電子數據。
證據必須經過查證屬實,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
『伍』 新舊刑事訴訟法是否象新舊刑法那樣有時間效力,例如現
刑法原則是從舊兼從輕。
從舊兼從輕,是指在新法實施後發現的違法行為發生在新回法實施之前,原則上適答用舊法,新法沒有溯及力,但新法不認為是違法或者處罰較輕時,則按照新法處理。具體執行中應按照不同情
況分別處理:
(1) 舊法不認為是違法,而新法認為是違法,適用舊法,即新法沒有溯及力。對於這種情況不能以新法規定其違法為由而追究責任。
(2)舊法認為是違法,新法不認為是違法,應當適用新法,即新法具有溯及力。
(3)舊法和新法都認為是違法,並且按照新法的規定應當追責的,原則按舊法追責,即新法不具有溯及力,這就是從舊兼從輕原則所指的從舊。但是如果舊法處罰比較新法處罰重,則應適用新
法,新法具有溯及力,這便是從輕原則的體現
『陸』 以非法手段取得的證據沒有法律效力,對不對
不對。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
第六十八條以侵害他人合法權益或者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的方法取得的證據,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
『柒』 律師法與刑事訴訟法相沖突,哪個效力更高
你好!
你問的這個問題是學術界爭論的比較多的問題。目前大家的說法都不一致專。
但我認屬為:
第一,刑事訴訟法與律師法不是同一位階的法律,刑事訴訟法是上位法,律師法是下位法,刑事訴訟法的效力要高於一般法。
第二,兩個法律的憲政基礎不一樣,刑事訴訟法是由近三千名左右的人大代表表決產生的,律師法是由一百多個常委會委員表決產生的。
當然,這個問題其實需要人大或者人大常委會做出最終的解釋,但至今沒有明確的說法,但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一般都是刑訴法優於律師法!
『捌』 《刑事訴訟法》第249條和「判決、裁定在發生法律效力後執行」矛盾嗎,謝謝!
檢察機關上訴肯定是存在加刑或收監判決並執行的問題,一般說的上訴不加刑是版被告上訴,不權包括公訴方上訴。你用紅筆畫出的不存在收監問題,是在法院判決無罪或免除責任的前提下不收監執行,這個收不收監是判決罪與非罪的執行方式,在無罪或免責的情況就直接釋放,若再收監等判決書生效的話,就存在司法機關侵犯人權和濫用職權的問題。如果在有罪應當執行刑罰的情況下,不管是誰上訴也只存在是否加刑的問題,而收監則是必定的。
『玖』 以非法手段取得的證據,具有法律效力嗎
不可以。
根據《刑事訴訟法》
第五十六條採用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回、被告人供述和答採用暴力、威脅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應當予以排除。收集物證、書證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嚴重影響司法公正的,應當予以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不能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的,對該證據應當予以排除。
在偵查、審查起訴、審判時發現有應當排除的證據的,應當依法予以排除,不得作為起訴意見、起訴決定和判決的依據。
(9)刑事訴訟法的效力擴展閱讀
根據《刑事訴訟法》
第五十五條對一切案件的判處都要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沒有被告人供述,證據確實、充分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
證據確實、充分,應當符合以下條件:
(一)定罪量刑的事實都有證據證明;
(二)據以定案的證據均經法定程序查證屬實;
(三)綜合全案證據,對所認定事實已排除合理懷疑。
『拾』 《刑事訴訟法》與《律師法》哪個效力高
2007年12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進行了一系列修改,修改後的新《律師法》已經於2008年6月1日起施行。而這部法律的頒布實施之所以受到社會各界的的廣泛關注,就在於新《律師法》對律師在刑事訴訟中的權利加以完善和強化,對刑事訴訟中律師的會見權、閱卷權、調查取證權、法庭言論豁免權作出了一系列不同於《刑事訴訟法》的突破性規定,而這些與《刑事訴訟法》明顯沖突的突破性規定究竟如何使用成為各方爭議的焦點,尤其是在具體的辦案實踐中,律師在會見犯罪嫌疑人的時候,辦案機關到底能不能派員在場等一系列棘手的問題使我們產生疑惑,無所適從。一個是新頒布的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法律,一個是由全國人大制定的頒行了近十一年之久的法律,究竟該適用那部法律呢?現在主流的觀點認為新《律師法》是剛剛修訂頒行的,當兩法發生沖突時,按照新法優於舊法的原則,應當優先適用新《律師法》的有關規定,當然也有少部分人堅持認為根據上位法優於下位法的原則,仍應當適用《刑事訴訟法》。
在司法實踐中,當產生法律沖突時,通常按照上位法優於下位法,特殊法優於普通法,特別法優於一般法,新法優於舊法等原則確定該如何適用。而單單就新法優於舊法這一原則而言,主要適用於同一機關就同一事項先後制定的規定不一致的情形,結合本文中提到的新《律師法》和《刑事訴訟法》有關律師會見權、閱卷權、調查取證權和法庭言論豁免權方面不一致的規定,筆者認為應當按照上位法優於下位法的原則,優先適用《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新法優於舊法這一規則在這兩部法的沖突中根本就不能適用,原因在於《刑事訴訟法》是由全國人大制定,而新《律師法》是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兩部法律的制定機關不同,當然就不能適用新法優於舊法的原則,全國人大與全國人大常委會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按照上位法優於下位法的原則,全國人大制定的《刑事訴訟法》效力當然高於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律師法》。此外,我國《憲法》第67條第三項明確規定:在全國人大閉會期間,全國人大常委會可以對全國人大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因此,筆者認為剛剛頒行的新《律師法》實際上處於非常尷尬的法律境地,只要《刑事訴訟法》不進行相關的修改,新《律師法》永遠也不能理直氣壯地「挺起腰桿」。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新《律師法》中的突破性規定無疑是進步的、先進的,它使法庭上的控辯雙發的法律地位更趨於平等,對維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益,保障人權,對公訴機關在法庭上天然形成的優勢地位的削弱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而新《律師法》與《刑事訴訟法》之間的沖突不過是國家立法節奏輕微失調產生的影響,加快對《刑事訴訟法》的修改必然是大勢所趨,迫在眉睫,隨著《刑事訴訟法》的及時修改完善,這一問題將迎刃而解,檢察機關感受到「平等武裝」後辯護方的沖擊的那一刻將不可阻擋的到來,而中國的法制進程也將邁進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