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民事訴訟法的證據

民事訴訟法的證據

發布時間: 2020-12-22 13:36:38

⑴ 民事訴訟法證據標準是什麼樣的

【為您推薦】沽源縣律師
增城市律師
武昌律師
豐潤區律師
黃石律師
松山湖律師
尚義縣律師
證據不管是在民事訴訟還是刑事訴訟中都是非常重要的,法官對一個案件最後的判定也都是依靠證據進行的,沒有證據對一個案件是不能進行判定的。所以在我國對於證據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不管是從證據的形態還是取證的方式,都是有一定的要求的。那麼民事訴訟法證據標準是什麼樣的呢?
第一條
原告向人民法院起訴或者被告提出反訴應當附有符合起訴條件的相應的證據材料。
第二條
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有責任提供證據加以證明。
沒有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當事人的事實主張的
由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後果。
第三條
人民法院應當向當事人說明舉證的要求及法律後果,促使當事人在合理期限內積極、全面、正確、誠實地完成舉證。
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可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
第四條
下列侵權訴訟按照以下規定承擔舉證責任:
(一)因新產品製造方法發明專利引起的專利侵權訴訟,由製造同樣產品的單位或者個人對其產品製造方法不同於專利方法承擔舉證責任;
(二)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加害人就受害人故意造成損害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
(三)因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由加害人就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及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
(四)建築物或者其他設施以及建築物上的擱置物、懸掛物發生倒塌、脫落、墜落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對其無過錯承擔舉證責任;
(五)飼養動物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就受害人有過錯或者第三人有過錯承擔舉證責任;
(六)因缺陷產品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產品的生產者就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承擔舉證責任;
(七)因共同危險行為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實施危險行為的人就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
(八)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由醫療機構就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及不存在醫療過錯承擔舉證責任。
有關法律對侵權訴訟的舉證責任有特殊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五條
在合同糾紛案件中,主張合同關系成立並生效的一方當事人對合同訂立和生效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主張合同關系變更、解除、終止、撤銷的一方當事人對引起合同關系變動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
對合同是否履行發生爭議的,由負有履行義務的當事人承擔舉證責任。
對代理權發生爭議的,由主張有代理權一方當事人承擔舉證責任。
第六條
在勞動爭議糾紛案件中,因用人單位作出開除、除名、辭退、解除勞動合同、減少勞動報酬、計算勞動者工作年限等決定而發生勞動爭議的,由用人單位負舉證責任。
第七條
在法律沒有具體規定,依本規定及其他司法解釋無法確定舉證責任承擔時,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綜合當事人舉證能力等因素確定舉證責任的承擔。
想要一個案件勝利,那麼最根本的就是要提供充足的證據來證明自己的訴求是合理的。如果拿不出證據來那麼訴求就有可能得不到滿足,本文對民事訴訟法證據標准做了一個簡單的介紹,確實在案件的取證的時候不管是當事人還是公檢法都是非常的小心的,同時還會做好相關的記錄工作。
延伸閱讀:
最高院民事證據規則
新刑事訴訟法證據規則有哪些呢
醫療事故證據怎麼收集

⑵ 民事訴訟法關於證據

您好,在我國民事訴訟中,直接證據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當事人的陳述
包括刑事被害人陳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民事訴訟當事人的陳述,行政訴訟當事人的陳述等不同的訴訟證據。需要注意的是,並不是所有當事人的陳述都可以成為直接證據,只有能單獨直接證明案件主要事實的當事人陳述才是直接證據,如刑事被害人陳述,只有當其能指明是誰實施了犯罪行為時,才可以成為直接證據。當然,由於當事人是案件的親歷者,其陳述大多能直接證明案件主要事實,是最常見的直接證據。另外,對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辯解,其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承認自己有罪的供述是證明有罪的直接證據,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否認自己有罪的證據是證明無罪的直接證據。
2、能證明案件主要事實的證人證言
如能夠指出犯罪人是誰的證人證言、能夠證明民事法律關系是否發生、變更或消滅的證人的證言,以及行政機關實施具體行政行為時在場人員所作的關於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的證言。
3、能證明案件主要事實的書證
書證是以其記載的內容來證明案件事實的,如果其記載的內容能直接證明案件主要事實,就可以成為直接證據,如署名的反動標語;被害人所記載的遭受某人侵害的日記;共同犯罪中犯罪分子之間互相通報犯罪准備或實施情況的信件;民事訴訟中的合伺借條、收據以及當事人之間的來往信函等;行政訴訟中,行政機關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書和出具的有關文件、公函、證明等。
4、能證明案件主要事實的視聽資料
如公共場所安裝的監控錄像,恰巧將某人行竊的過程錄下,依據錄像又可以將該人辨認出來,該錄像便可以成為直接證據。
5、在特定情況下,能直接證明是誰實施了犯罪行為的物證
物證一般不能成為直接證據,但在少數特定的情況下,也可以成為直接證據,如某人隨身攜帶槍支、彈葯、毒品等違禁品,這時上述物品以其所處的位置證明行為人實施了私藏槍支、彈葯和非法持有毒品的行為,從而成為直接證據。再如民事訴訟中,當場購買的貨物能夠直接證明民事法律關系是否發生、變更或消滅,亦為直接證據。

⑶ 民事訴訟的證據是指什麼

民事訴訟證據的概念和分類民事訴訟證據,就是在民事訴訟中用來證明案件事實真相的一切事實。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63條的規定,民事訴訟證據分為下列七種,即:①書證;②物證;③視聽資料;④證人證言;⑤當事人的陳述;⑥鑒定結論;⑦勘驗筆錄。

舉證責任和證據保全舉證責任是指當事人對其主張的事實提出證據予以證明的責任。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64條的規定,在民事訴訟中,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加以證明。這一規定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①確定了民事訴訟中的當事人都負有舉證責任;②確定了舉證責任分擔的一般原則,即根據當事人的主張而確定由誰具體承擔舉證責任。如一損害賠償案件,原告要求賠償醫療費用、交通費用、誤工費用等,就應當提出能夠證明傷情的醫院診斷證明書、處方、醫療費用單據、車票、船票以及工作單位開具的已扣發工資、獎金的證明等。被告如果指出,他的侵害行為是原告故意引起的,並且原告也打傷了他,損壞了他的衣物、手錶等,也提出要求原告賠償。那麼,被告應提供原告有過錯的證據,並提供財產受損害具體情況的證據。

我國民事證據制度在強調當事人承擔舉證責任的同時,也考慮到了在某些情況下當事人收集證據確有困難,因而在《民事訴訟法》第64條第2款明確規定,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或者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調查收集。但是人民法院的調查收集證據與當事人的舉證責任是不同的,不能相提並論。人民法院收集和調查證據,是根據案件審理的需要依職權主動進行的,即不以當事人的申請為前提,也不以當事人提供證據不足為條件。而當事人是案件的直接利害關系人,承擔舉證責任是自身利益的需要,如果當事人不能提供證據證明他所主張的事實,而法院亦無法查到該事實的證據時,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便有可能承擔對其不利的訴訟結果。如債務糾紛案件中,原告手中沒有被告書寫的借據,也提不出證明人,原告則將承擔駁回訴訟請求的不利後果;相反,如果原告有證據證明欠債事實,而被告卻無法證明所欠債務已經償還的事實,則被告將承擔償還債務的法律後果。因而,為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當事人應注意收集和保存好民事法律關系發生、發展、變更和消滅的各種書證、物證及其他證據,必要時還可以申請證據保全。

證據保全是指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有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時,人民法院及時採取調查、製作筆錄、拍照等措施,對證據加以確定和保護的行為。證據保全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存在證據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可能性,二是被保全的證據對訴訟標的有證明作用。

⑷ 民事訴訟法關於證據的有關規定有哪些

1、書證;2、物證;3、視聽材料;4、證人證言;5、當事人的陳述;6、鑒定結論;7、勘驗筆錄。以上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依據。

⑸ 民事訴訟法證據形式有哪些

一,什麼是民事訴訟證據?

民事訴訟證據:是指能夠證明民事案件真實情況的客觀事實材料。

1. 客觀性

作為民事證據的事實材料必須是客觀存在的。也就是說,作為證據事實,它不以任何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它以真實而非虛無的、客觀而非想像的面目出現於客觀世界,且能夠為人所認識和理解。

2. 關聯性

指民事證據必須與案件的待證事實之間有內在的聯系。

這種事實材料所表現出來的關聯性一般以兩種形式表現出來:

1). 直接的聯系,如事實材料所反映出來的事實本身就是待證事實的一部分;

2). 間接的聯系,如事實材料所反映出來的事實能夠間接證明某一待證事實成立。

3. 合法性

作為民事案件定案依據的事實材料必須符合法定的存在形式,並且其獲得、提供、審查、保全、認證、質證等證據的適用過程和程序也必須是合乎法律規定的。

二,民事訴訟法證據形式有哪些?

根據民事訴訟法律規定的民事訴訟證據的表現形式為標准,我國民事訴訟證據的表現形式可以分為書證、物證、視聽資料、證人證言、當事人陳述、電子數據、鑒定結論、勘驗筆錄八種。

1. 書證是指以文字、符號、圖形等所記載的內容或表達的思想來證明案件真實的證據。

2. 物證是指以其存在的形狀、質量、規格、特徵等來證明案件事實的證據。

3. 視聽資料,是指利用錄音、錄像、電子計算機儲存的資料和數據等來證明案件事實的一種證據。

4. 證人是指知曉案件事實並應當事人的要求和法院的傳喚到法庭作證的人,證人就案件事實向法院所作的陳述稱為證人證言。

5. 當事人陳述是指當事人在訴訟中就與本案有關的事實,向法院所作的陳述。

6. 鑒定人是指那些接受聘請或指派憑借自己的專門知識對案件中的疑難問題進行科學研究並做出具有法律效力結論的人。

7. 人民法院審判人員,在訴訟過程中,為了查明一定的事實,對與案件爭議有關的現場、物品或物體親自進行或指定有關人員進行查驗、拍照、測量的行為。對於查驗的情況與結果製成的筆錄叫勘驗筆錄。

8. 電子數據是指通過電子郵件、電子數據交換、網上聊天記錄、博客、微博客、手機簡訊、電子簽名、域名等形成或者存儲在電子介質中的信息。

熱點內容
法官商務部 發布:2025-05-14 16:52:21 瀏覽:808
牧民法律轉變 發布:2025-05-14 16:46:29 瀏覽:962
司法信息員 發布:2025-05-14 16:43:17 瀏覽:218
道德和犯法 發布:2025-05-14 16:40:58 瀏覽:307
韓友誼刑法音頻2014 發布:2025-05-14 16:35:53 瀏覽:522
合同法第八十七條 發布:2025-05-14 16:35:20 瀏覽:566
疫情期間的法治事件 發布:2025-05-14 16:28:19 瀏覽:345
北京市幼兒園管理條例 發布:2025-05-14 16:15:33 瀏覽:384
勞動法裁員法律法規 發布:2025-05-14 16:03:54 瀏覽:589
法律碩士上課模式 發布:2025-05-14 16:02:30 瀏覽: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