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民事訴訟法第三人制度

民事訴訟法第三人制度

發布時間: 2020-12-23 08:53:18

㈠ 民事訴訟法中兩種第三人的區別那兩種

一個是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一個是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區別在於:二回者之間成立的條件是不一樣答的。有獨立請求權的人參加訴訟必須具備的條件:第一,對他人之間爭議的訴訟標的有部分或全部的獨立請求權。第二,他人之間的訴訟已經開始,正在進行。第三,以本訴訟的雙方當事人為共同被告。無獨立請求權的人參加訴訟必須具備的條件:第一,對當事人雙方爭議的訴訟標的雖然沒有獨立請求權,但案件處理結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厲害關系。第二,參加到已開始的訴訟中,可以支持一方當事人進行訴訟。第三,參加訴訟法的方式為本人或者其他當事人提出申請,或由人民法院依職權通知。

㈡ 民事訴訟法中的第三人屬於當事人嗎

屬於當事人,具體規定如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五十六條 對當事人雙版方的訴訟標的,第權三人認為有獨立請求權的,有權提起訴訟。

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雖然沒有獨立請求權,但案件處理結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的,可以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參加訴訟。人民法院判決承擔民事責任的第三人,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義務。

(2)民事訴訟法第三人制度擴展閱讀:

第三人是可以合並審理,具體如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四十條 原告增加訴訟請求,被告提出反訴,第三人提出與本案有關的訴訟請求,可以合並審理。

第一百四十一條 法庭辯論按照下列順序進行:

(一)原告及其訴訟代理人發言;

(二)被告及其訴訟代理人答辯;

(三)第三人及其訴訟代理人發言或者答辯;

(四)互相辯論。 法庭辯論終結,由審判長按照原告、被告、第三人的先後順序征詢各方最後意見。

㈢ 民事訴訟法第三人可以其他人代理嗎

可以的,委託授權就可以的。

民事訴訟法
第五十八條當事人、法定代理回人可以委託一至二人答作為訴訟代理人。
下列人員可以被委託為訴訟代理人:
(一)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
(二)當事人的近親屬或者工作人員;
(三)當事人所在社區、單位以及有關社會團體推薦的公民。

㈣ 淺談民事訴訟中的第三人如何參加訴訟

民事訴訟中的第三人參加訴訟的方式:

1.對於在民事訴訟中人民法院發現第三人對他人之間爭議的訴訟標的有獨立的訴訟請求而沒有提起訴訟的,不管原告同不同意追加,人民法院均應該依職權通知追加該第三人。

2.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申請參加。第三人認為對當事人雙方爭議的訴訟標的雖無獨立的訴訟請求,但認為案件的處理結果與其有法律上的厲害關系,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參加訴訟。

3.原告申請追加。在案件審理過程中,原告發現遺漏了應該參加訴訟的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追加該第三人參加訴訟。

4.被告申請追加,原告同意的可以追加。在案件審理過程中,被告發現原告遺漏了應該參加訴訟的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追加該第三人參加訴訟,原告不同意追加的,視為已放棄對該第三人的訴訟請求。

5.人民法院依職權追加。在案件審理過程中,人民法院發現原告遺漏了應該參加訴訟的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可以依職權追加該第三人。

(4)民事訴訟法第三人制度擴展閱讀:

對原告、被告爭議的訴訟標的認為有獨立請求權,或者案件處理結果可能與其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這是第三人參加訴訟的根據。第三人同原告或者被告存在某種民事法律關系,案件的審理結果可能與第三人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這是第三人區別於共同訴訟人和訴訟代理人的根本之點。

必須在訴訟開始後,案件審理終結前,參加訴訟。第三人參加訴訟,必須以原告、被告之間的訴訟正在進行為前提,如果原、被告之間的訴訟尚未開始,或者原、被告之間的訴訟已經結束,即人民法院對案件已經審理終結,任何人都不可能通過訴訟而成為第三人。

第三人是與案件有利害關系的人。這種利害關系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是與來自本訴的原告和被告的侵害或爭議;二是來自法院對訴訟的處理結果。

㈤ 民事訴訟中當事人中第三人是指什麼

民事訴訟第三人是指對他人爭議的訴訟標的有獨立請求權,或者雖無獨立的請求權,但案件的處理結果與其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而參加到原告、被告已經開始的訴訟中進行訴訟的人。

對原告、被告爭議的訴訟標的認為有獨立請求權,或者案件處理結果可能與其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這是第三人參加訴訟的根據。

第三人同原告或者被告存在某種民事法律關系,案件的審理結果可能與第三人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這是第三人區別於共同訴訟人和訴訟代理人的根本之點。

(5)民事訴訟法第三人制度擴展閱讀:

民事訴訟當事人的范圍

民事訴訟當事人,指因民事上的權利義務關系發生糾紛,以自己的名義進行訴訟,並受人民法院裁判拘束的利害關系人。民事訴訟當事人具有以下三個特徵:

1.以自己的名義進行訴訟。凡不是以自己名義而以他人名義進行訴訟的人,如訴訟代理人,不是民事訴訟的當事人。

2.與案件有直接利害關系。當事人必須是發生民事爭議的一方,與案件有直接利害關系。與案件沒有直接利害關系的人,如支持受損害的單位和個人起訴的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不是民事訴訟的當事人。

3.受人民法院裁判拘束。當事人進行訴訟,是要人民法院對他們之間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作出裁判。因此,雖以自己名義參加訴訟,但不受人民法院裁判拘束的人,如證人、鑒定人不是民事訴訟的當事人。

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的當事人分為狹義當事人和廣義當事人。狹義當事人僅指原告和被告;廣義當事人還包括訴訟中的第三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民事訴訟第三人

㈥ 行政訴訟法中的第三人和民事訴訟法中的第三人有何不同

區別很明顯:最直接的就是:行政訴訟是對行政行為的違法性進行審查。被告是行政行內為作出者,第三人是由此容產生相關法律關系的相對人。他在行政訴訟中不承擔責任。
而民事訴訟第三人分為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和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有獨立請求第三人參加訴訟可以參加主訴的參加之訴,也可另行起訴。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參加到主訴中,且不可自己提出訴訟。有獨第三人和當事人地位相同。無獨第三人只有在判決承擔民事責任時才有上訴權。

㈦ 民事訴訟法中第三人的分類和特徵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我國民事訴訟第三人分為兩類:一是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二是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

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是指對他人之間的訴訟標的,有獨立的請求權而參加訴訟的人。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具有以下特徵:
①對原告、被告之間爭議的訴訟標的人認為有全部或部分的獨立請求權。
②本訴正在進行。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慾參加訴訟須在本訴已經開始而尚未終結之時。
③在訴訟中處於原告的訴訟地位。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是以提出訴訟的方式參加訴訟的,在訴訟中的到位相當於原告,即以本訴的原告和被告作為被告的二面訴訟結構,這是因為他既不同意原告的主張,也不同意本訴被告的主張。

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是對於已經進行的訴訟,就其當事人之間的訴訟標的,雖然沒有獨立的請求權利,但是案件處理的結果與其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為維護自己的利益參加(自己申請參加或由人民法院通知參加)到當事一方進行訴訟的人。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特徵:
①參加訴訟的根據是案件處理結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
②對原告,被告爭議的訴訟標的沒有獨立的請求權。但由於案件處理結果與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可能有法律上利害關系,涉及到他的合法權益。
③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是有獨立的訴訟地位,但不是完整意義上的當事人,他即不是原告,又不是被告,是為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而參加訴訟的獨特的當事人,有其獨立訴訟地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規定: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認為有獨立請求權的,有權提起訴訟。
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雖然沒有獨立請求權,但案件處理結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的,可以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參加訴訟。人民法院判決承擔民事責任的第三人,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義務。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65條規定: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有權向人民法院提出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成為當事人。

第66條規定:在訴訟中,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義務,判決承擔民事責任的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有權提出上訴。但該第三人在一審中無權對案件的管轄權提出異議,無權放棄、變更訴訟請求或者申請撤訴。

㈧ 民事訴訟第三人的由來和產生

一、民事訴訟第三人

1、概念:是指對他人爭議的訴訟標的有獨立請求權,或者雖無獨立的請求權,但案件的處理結果與其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而參加到原告、被告已經開始的訴訟中進行訴訟的人。

2、分類:各國民事訴訟法對訴訟第三人的分類不盡相同。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第三人分為兩類:一是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二是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

二、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

是指對他人之間的訴訟標的,有獨立的請求權而參加訴訟的人。本訴之外的第三人對原告、被告之間的訴訟標的,不論有全部的獨立請求權,還是有部分的獨立請求權,只要其請求權具有獨立性參加訴訟,即為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

三、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

是指對於已經進行的訴訟,就其當事人之間的訴訟標的,雖然沒有獨立的請求權利,但是案件處理的結果與其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為維護自己的利益參加(自行參加或由人民法院通知參加)到當事一方進行訴訟的人。

四、民事訴訟第三人由來和產生

在生產力落後的時代,通常是兩個相同主體間的一次性交易為基本模式。由此也決定了民事訴訟中通常以原告訴被告的「兩告訴訟格局」。

縱觀世界發展史,盡管當時羅馬法承認對他人的訴訟有利害關系的第三人,可以獨立申請參加訴訟及上訴或聲明不服。但羅馬法採用這種制度的原因,在於方便訴外的利害關系人,保護其合法權益,不過訴訟第三人制度最終未能在羅馬法中得到確立。

到了十六、十七世紀以後,生產力的發展拓寬了民事交往的領域,民事交往遠遠突破了兩個相向要求所形成的聯系,若干經濟實體之間形成了彼此銜接,相互影響的鏈條。當該鏈條的某一環節出現違法或侵權行為,往往導致連鎖反應,在這些復雜糾紛面前,傳統的「兩造訴訟格局」充分暴露了其缺陷。因為,倘若削足適履地將連環糾紛分段成若干個「兩造訴訟」,常常會導致訴訟浪費,裁判沖突,有悖於訴訟經濟原則和法院裁判的嚴肅性。在這種情況下,資產階級法學家順應了民事糾紛發展的要求,在一系列資本主義民事訴訟立法中正式確立了訴訟第三人的制度。

在我國,1948年由陳謹昆擬定的《中華民國新民事訴訟法草案》第一次提出建立訴訟第三人的構想,這可視為訴訟第三人在我國的萌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試行)》頒布前,對訴訟第三人我國的審判實踐中普遍用「訴訟關系人」的稱謂,197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開始起草《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專家學者們摒棄了「訴訟關系人」的提法,選擇使用了「第三人」。隨後,最高人民法院對第三人參加訴訟的若干問題發布了一系列司法實踐解釋,這樣民事訴訟第三人在我國正式確立。

㈨ 民事訴訟的第三人是否承擔法律責任

民訴中的第三人分為有獨立請求的第三人和無獨立請求的第三人。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地位相當於原告,如果敗訴,訴訟請求不予支持。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可能是原告可能是被告,如果其所在的被告一方敗訴,則會承擔責任。

(9)民事訴訟法第三人制度擴展閱讀: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在經濟審判工作中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若干規定第二條規定了三種不得追加為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情形:

1、受訴人民法院對與原被告雙方爭議的訴訟標的無直接牽連和不負有返還或者賠償等義務的人,以及與原告或被告約定仲裁或有約定管轄的案外人,或者專屬管轄案件的一方當事人,均不得作為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通知其參加訴訟。

2、人民法院在審理產品質量糾紛案件中,對原被告之間法律關系以外的人,證據已證明其已經提供了合同約定或者符合法律規定的產品的,或者案件中的當事人未在規定的質量異議期內提出異議的,或者作為收貨方已經認可該產品質量的,不得作為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通知其參加訴訟。

3、人民法院對已經履行了義務,或者依法取得了一方當事人的財產,並支付了相應對價的原被告之間法律關系以外的人,不得作為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通知其參加訴訟。

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參加訴訟的意義在於查清案件事實,分清責任是非,簡化訴訟程序,有效利用審判資源,防止人民法院對同一事實作出互相矛盾的判決。

㈩ 訴訟中第三人的訴訟權利有哪些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 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認為有獨立請求權回的,有權提起訴訟。
對當答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雖然沒有獨立請求權,但案件處理結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的,可以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參加訴訟,人民法院判決承擔民事責任的第三人,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義務。

根據《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65、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的規定,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有權向人民法院提出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成為當事人;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可以申請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參加訴訟。
66、在訴訟中,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義務,判決承擔民事責任的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有權提出上訴。但該第三人在一審中無權對案件的管轄權提出異議,無權放棄、變更訴訟請求或者申請撤訴。

熱點內容
外企經濟法 發布:2025-05-12 18:24:03 瀏覽:311
存單司法凍結 發布:2025-05-12 17:09:56 瀏覽:414
江蘇警官學院法律碩士 發布:2025-05-12 16:45:02 瀏覽:194
法存在於那個社會 發布:2025-05-12 16:16:43 瀏覽:971
合同法17自考 發布:2025-05-12 16:04:41 瀏覽:752
中國合同法第141 發布:2025-05-12 15:11:57 瀏覽:450
北京市村居法律顧問 發布:2025-05-12 15:09:55 瀏覽:953
嚇人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2 13:46:40 瀏覽:174
勞動法請假發工資案例 發布:2025-05-12 13:16:31 瀏覽:422
寧波司法淘寶網 發布:2025-05-12 12:49:07 瀏覽: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