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法2條
1. 請解釋一下行政訴訟法第二條的規定。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二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前款所稱行政行為,包括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
同時,關於該問題的解釋,當事人可以參照以下規定,根據《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第一條 人民法院對符合起訴條件的案件應當立案,依法保障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
對當事人依法提起的訴訟,人民法院應當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一條的規定,一律接收起訴狀。能夠判斷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當場登記立案;當場不能判斷是否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在接收起訴狀後七日內決定是否立案;七日內仍不能作出判斷的,應當先予立案。
起訴狀內容或者材料欠缺的,人民法院應當一次性全面告知當事人需要補正的內容、補充的材料及期限。在指定期限內補正並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登記立案。當事人拒絕補正或者經補正仍不符合起訴條件的,裁定不予立案,並載明不予立案的理由。
當事人對不予立案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訴。
第二條 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九條第三項規定的「有具體的訴訟請求」是指:
(一)請求判決撤銷或者變更行政行為;
(二)請求判決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給付義務;
(三)請求判決確認行政行為違法;
(四)請求判決確認行政行為無效;
(五)請求判決行政機關予以賠償或者補償;
(六)請求解決行政協議爭議;
(七)請求一並審查規章以下規范性文件;
(八)請求一並解決相關民事爭議;
(九)其他訴訟請求。
當事人未能正確表達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釋明。
第三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已經立案的,應當裁定駁回起訴:
(一)不符合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九條規定的;
(二)超過法定起訴期限且無正當理由的;
(三)錯列被告且拒絕變更的;
(四)未按照法律規定由法定代理人、指定代理人、代表人為訴訟行為的;
(五)未按照法律、法規規定先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的;
(六)重復起訴的;
(七)撤回起訴後無正當理由再行起訴的;
(八)行政行為對其合法權益明顯不產生實際影響的;
(九)訴訟標的已為生效裁判所羈束的;
(十)不符合其他法定起訴條件的。
人民法院經過閱卷、調查和詢問當事人,認為不需要開庭審理的,可以逕行裁定駁回起訴。
2. 行政訴訟法怎麼解釋第八十一條第一款
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只有二十七條,沒有第八十一條。
3. 《行政訴訟法》第二條是什麼
《行政訴訟法》第二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前款所稱行政行為,包括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
4. 行政訴訟法對行政行為的判決要素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二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內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容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同時,《行政訴訟法》第三條規定, 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對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第四條人民法院依法對行政案件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5. 《行政訴訟法》第二條的內容是什麼
《行政訴訟法》第二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前款所稱行政行為,包括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
條文注釋:
本條應注意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
1、行政行為包括作為、不作為和事實行為。原法用的是「具體行政行為」概念,本次修改將「具體行政行為」修改為「行政行為」,使本法的適用范圍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可以從以下幾點理解本法中的「行政行為」:
(1)行政行為不包括行政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2)行政行為既包括作為,也包括不作為。
(3)行政行為還包括「事實行為」。
(4)行政行為包括行政機關簽訂、履行協議的行為。
2、原法第25條第四款規定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可以作為被告,即已視為行政機關,本法修改進一步擴大了行政機關的范圍,將規章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納入本法調整范圍。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本法所稱的行政機關:
(1)本法所稱行政機關,包括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
(2)規章授權社會組織行使行政管理權,受其他法律的限制。
(3)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履行職務的行為,就是行政機關的行為。
(4)行政機關的內設機構、派出機構或者辦事機構非經法律特別授權,不能以自己的名義作出行政行為。其所作的行政行為,屬於無效行政行為,引起訴訟的,以其所在機關作為被告。
6. 行政訴訟法第七十二條的解答
點下採納
7. 行政訴訟法第七十二條
第七十二條 人民法院經過審理,查明被告不履行法定職責的,判決被告在一定期限內履行。
8. 行政訴訟法的第四十二條申請保全證據是什麼意思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二條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訴訟參加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保全證據,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動採取保全措施。 就是申請保全證據以免證據被毀滅失等情況
參考資料:
訴訟證據保全是指人民法院在受理案件後,對於可能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證據,根據訴訟參加人的申請或者依職權採取的調查收集和固定保護等措施。證據是人民法院查明事實、分清是非、正確處理案件的關鍵。對可能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證據進行固定和保管,既是保障當事人提供證據的一種補充手段,也是人民法院取得證據的一種必要方式,目的在於確保案件事實得以澄清,保證人民法院在證據充分的基礎上作出公正裁判。
證據保全具有以下特徵:
(1)在行政訴訟過程中。證據保全的申請應當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之後。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第27條規定,申請保全證據應當在舉證期限屆滿前以書面形式提出。
(2)採取證據保全措施的只能是人民法院。這和行政程序中的證據保全不同。如行政處罰法第37條第2款規定,行政機關在收集證據時,可以採取抽樣取證的方法;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經行政機關負責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記保存。在訴訟過程中,只有人民法院可以實施證據保全。
(3)目的在於防止證據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這和財產保全不同,財產保全目的是保證將來生效判決能夠得到執行而採取的強制保全措施。證據滅失是指證據不復存在,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證人因年邁或者疾病可能去世的,對其證言進行保全;二是案件涉及某些鮮活或者容易變質的食品或者其他物品,對這些物證進行保全。證據以後難以取得是指,證據雖然不至於滅失,但失去時機,將會導致證據的狀態發生改變或者在一段時間內無法取得。如證人即將長期居留國外或者對污染水的水質必須馬上取樣等。
(4)人民法院保全證據應當以裁定的方式作出。
證據保全包括依申請的證據保全和人民法院依職權的證據保全兩種。
(1)依申請的證據保全。訴訟參加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保全證據。訴訟參加人包括了原告、被告、第三人和他們的訴訟代理人等。需要注意的是,被告雖然不能自行收集證據,但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保全證據。訴訟當事人應當以書面形式提出申請。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規定,當事人申請保全證據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其提供相應的擔保。在有的情況下,證據保全會給被保全人帶來一定的影響或者損失,所謂提供相應的擔保是指人民法院在判斷是否需要提供以及提供何種擔保時要考慮證據的實際價值、存在狀況、保全難度、滅失風險等各方面的因素綜合進行確定。例如,如果申請保全的證據屬於書證、證人證言等,無須提供相應的擔保;如果保全的證據涉及他人的重大經濟利益或者其他合法權益的,如珠寶、字畫等,則須當事人提供相應的擔保。
(2)依職權的證據保全。這是指無須經訴訟參加人的申請,人民法院即可主動採取保全措施。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規定,人民法院保全證據的,可以採取查封、扣押、拍照、錄音、錄像、復制、鑒定、勘驗、製作詢問筆錄等保全措施。人民法院保全證據時,可以要求當事人或者其訴訟代理人到場。
9. 《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是什麼東西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是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行政案件,回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答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而制定的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由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於1989年4月4日通過,自1990年10月1日實施。現行版本為2017年6月27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決定,自2017年7月1日起施行。
10. 行政訴訟法九十二條第四款
該條只有兩款。
行政訴訟法第九十二條 各級人民法院院長對回本院已經發生法律答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本法第九十一條規定情形之一,或者發現調解違反自願原則或者調解書內容違法,認為需要再審的,應當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
最高人民法院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本法第九十一條規定情形之一,或者發現調解違反自願原則或者調解書內容違法的,有權提審或者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