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訴訟法自認

訴訟法自認

發布時間: 2020-12-24 11:28:30

① 民事訴訟自認的構成要素有哪些其法律效力如何

自認須具備以來下要件:(自一)自認必須是在民事訴訟過程中作出。(二)自認必須是當事人對事實的陳述。(三)自認必須與對方當事人的事實主張一致。(四)自認是一種於已不利的陳述。
(一)自認對當事人的效力。對於作出自認的當事人而言,需要承擔因承認於已不利事實而帶來的法律後果,而且自認一旦作出,除非法定原因,不得撤銷,同時也不能提出與自認事實相反的主張。(二)自認對法院的效力。自認的效力不僅約束當事人,而且對法院也有約束力。法院在作出判決時必須受到當事人自認事實的約束。

② 自認效力的法理基礎

關於自認制度的法理基礎,學界認為其法理基礎主要有以下三點:一為誠實信用原則,誠信原則作為一項民事訴訟原則要求當事人在實施訴訟行為時必須誠實和善意,不在民事訴訟中作虛假陳述,在承認對方的事實時應實事求是,不得作出虛假承認。當事人在實施一訴訟行為後,無正當理由不得實施否定或與前一行為相矛盾的訴訟行為,對當事人作出的自認禁止反言。其次為訴訟經濟原則,由於自認具有免證及拘束當事人、法院之效力,使得法官在訴訟中能夠迅速地對當事人的爭執之點進行清理,將無爭議的事實確定下來,從而縮短訴訟周期,節約訴訟成本,提高訴訟效率。另外即為處分權主義和辯論主義原則。處分權主義以私權自治原則為基礎,要求在訴訟的提起、訴訟的內容、訴訟標的及請求的范圍及有關程序與實體權利的讓步與放棄等方面均由當事人決定,法院則處於被動地位。辯論主義基本內涵為:(1)法院不得將當事人沒有主張的主要事實作為判決的資料或基礎;(2)對當事人之間沒有爭議的事實,法院不必調查其真偽,應直接作為判決的基礎性資料;(3)對當事人之間的爭議事實,法院只能以當事人聲明和提出的證據予以調查和認定。處分權主義和辯論主義原則與我國當前構建的當事人主義民事訴訟模式正相契合。而從我國自認制度建立的背景和歷程來看,處分權主義和辯論主義原則在我國民事訴訟裁判理念中的確立則直接影響和決定了自認制度在我國的建立、發展。在實踐與研討中,誠信原則與訴訟經濟原則與處分權主義和辯論主義原則共同作為自認制度的法理基礎在中國也被廣泛接受。這些法理基礎成為了我國自認制度的間接效力淵源。

③ 民事訴訟法自認的構成要素有哪些

1、自認必須發生在訴訟過程中;2、自認是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陳述的案件專事實的承認;3自認必須是明確表屬示的;4自認必須具有合法性。
參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
第八條訴訟過程中,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陳述的案件事實明確表示承認的,另一方當事人無需舉證。但涉及身分關系的案件除外。
對一方當事人陳述的事實,另一方當事人既未表示承認也未否認,經審判人員充分說明並詢問後,其仍不明確表示肯定或者否定的,視為對該項事實的承認。
當事人委託代理人參加訴訟的,代理人的承認視為當事人的承認。但未經特別授權的代理人對事實的承認直接導致承認對方訴訟請求的除外;當事人在場但對其代理人的承認不作否認表示的,視為當事人的承認。
當事人在法庭辯論終結前撤回承認並經對方當事人同意,或者有充分證據證明其承認行為是在受脅迫或者重大誤解情況下作出且與事實不符的,不能免除對方當事人的舉證責任。

④ 民事訴訟法中自認與認諾的區別是什麼

自認是指對方當事人主張的具體事實,通過訴訟承認或通過調解放棄爭議.
認諾是指以訴訟請求為對象的認諾.是當事人基於訴訟中的處分原則實施的關於民事案件實體權利義務關系的主張.

⑤ 民事訴訟自認的構成要素有哪些其法律效力如何

一、自認須具備以下要件:

1、自認必須是在民事訴訟過程中作出。基於自認是否在法院審理過程中作出,可以將自認分為訴訟上的自認和訴訟外的自認。自認要具有法律約束力,必須是訴訟上的自認,其要求自認必須在民事訴訟過程中作出,包括開庭審理前的准備階段及開庭審理的過程。

訴訟外的自認不具有免除對方舉證責任的效力,其對法院也不發生訴訟中自認的效力,它只不過是一種普通的證據,對方當事人可以把訴訟外的自認作為證據來使用。

2、自認必須是當事人對事實的陳述。自認只能是對單純的案件事實的陳述,不包括由經驗法則或事實連鎖而為的判斷,以及權利或法律關系的主張。對法律判斷和經驗法則,即使雙方當事人的陳述相一致,也不能約束法院。

3、自認必須與對方當事人的事實主張一致。自認人所承認的事實與對方當事人所主張的事實之間不存在矛盾,通常表現為自認人對對方主張的於已不利的事實的明示承認。

《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中第八條第二項明確指出:對一方當事人陳述的事實,另一方當事人既未表示承認也未否認,經審判人員充分說明並詢問後,其仍不明確表示肯定或者否定的,視為對該項事實的承認。

這樣就為自認的成立條件進行了有效的補充,即使一方當事人自認在前,對方當事人主張在後,即自認人先在程序中陳述了對自己不利的事實,而後對方當事人在程序中引用了該承認,只要雙方當事人主張一致,即可構成自認。

4、自認是一種於已不利的陳述。關於判斷「於已不利」的標准,有不同觀點。敗訴可能性說認為是否系不利的事實,應當從是否導致敗訴(全部敗訴或一部分敗訴)的可能性來考察。

而證明責任說將不利與證明的負擔聯系起來,所謂「不利的陳述」就是關於應由對方加以證明的事實的陳述,這樣一來,證明責任的分配就成了左右自認成立的前提條件,而證明責任分配的復雜必然使人們難以把握自認的成立要件。

因此,至於是否為不利益,因當根據客觀情況而定,自認者方面知悉與否,在所不問。中國有關自認的規定中,沒有涉及「於已不利」這一要件。

二、自認的效力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1、自認對當事人的效力。對於作出自認的當事人而言,需要承擔因承認於已不利事實而帶來的法律後果,而且自認一旦作出,除非法定原因,不得撤銷,同時也不能提出與自認事實相反的主張。實際上自認也就成為證據的第五種類型——當事人的陳述。

對於對方當事人而言,自認則免除了其對該事實的舉證責任。因為,自已提出的對對方不利的事實已經得到了對方的承認,對於雙方當事人不存在爭議的事實,無需舉證

2、自認對法院的效力。自認的效力不僅約束當事人,而且對法院也有約束力。法院在作出判決時必須受到當事人自認事實的約束。

法院在適用法律時,應當以當事人自認的事實為基礎,法院沒有必要對雙方一致認定的事實的真實性進行審查,而且也不得作出與該自認事實相反的認定。自認對法院的效力不僅拘束一審法院,而且對二審法院也具有約束力。

法院在一審中以當事人承認的事實為依據作出判決後,承認該事實的當事人在第二審中,不能在無正當理由時以證據推翻承認,二審法院仍然應當以一審承認事實為依據作出裁判。

(5)訴訟法自認擴展閱讀

自認的效力在一般民事訴訟案件中極大,但在若乾性質特別的案件或者特別訴訟程序中,則受到限制。中國《民事訴訟法》和有關司法解釋雖然對自認有所規定,但對自認的效力卻沒有詳盡規定,尤其是自認對法院的約束力沒有規定。

這就導致在司法實踐中,法院可以完全拋開當事人的自認而以其他證據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自認僅發生舉證責任轉移的後果,但因具有不可撤銷性,使自認的當事人無法為反對的主張,亦無提出反證的可能性,其拘束力可以說是絕對的。

自認不但對為自認的當事人發生拘束力,也對法院發生拘束力。因為自認的結果使雙方當事人的主張趨於一致,法院即應以該一致的主張作為裁判的基礎,無需另行調查證據。也就是說自認的效力雖直接拘束為自認的當事人,也間接拘束法院。

自認的基本功能在於通過當事人對對方主張事實的承認,免除了當事人對主張事實的證明責任。這樣,原本必須進行的當事人舉證、法院調查證據、質證、認證等環節被簡化,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證明的環節和費用,縮短了訴訟的周期,降低了當事人和法院在時間、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成本支出,同時也提高了訴訟效率。

⑥ 民事訴訟法作業(簡答題)

一、辯論原則之基本原則屬性二、辯論原則的含義與沿革(一)辯論原則的基本含義(二)羅馬民事訴訟中辯論原則之雛形(三)大陸法系民事訴訟中辯論原則之確立(四)英美法系民事訴訟中辯論原則之體現(五)辯論原則的發展趨勢三、辯論原則的根據(一)辯論原則的根據之主要觀點(二)對辯論原則諸根據論之評論(三)本書對辯論原則之根據的理解四、辯論原則與相關范疇的關系(一)辯論原則與處分原則的關系(二)辯論原則與當事人主義的關系(三)辯論原則與職權主義的關系(四)辯論原則與闡明權的關系五、辯論原則與民事訴訟模式第二章 我國辯論原則之檢討一、我國辯論原則的含義及其淵源(一)我國民事訴訟立法與理論中辯論原則的一般含義(二)我國辯論原則的淵源二、中外辯論原則之比較(一)辯論原則之含義界定上的不同(二)對民事訴訟程序是否具有基本的指導作用之區別(三)如何為辯論權提供保障之觀念上、方式上的差異三、現行《民事訴訟法》規定的辯論原則之缺陷分析(一)內容的「空洞化」使其難以契合於「基本原則」之屬性(二)對「客觀真實」的不當理解和追求使其輕視了訴訟程序的公正性(三)裁判不受辯論內容的制約容易導致權力濫用和腐敗(四)造成法院的負擔、責任過重並引發一些內在的程序矛盾四、辯論原則之重新界定第三章 辯論原則的內容(一)一、辯論原則與訴訟標的(一)法院裁判應當受當事入主張的訴訟標的之約束(二)訴訟標的理論對法院裁判范圍的影響(三)法院裁判應否受原告法律上見解的約束二、辯論原則所適用的事實范圍(一)民事訴訟中事實的分類(二)辯論原則所適用的事實范圍之爭論(三)本書的觀點三、辯論原則與證據資料的收集提供(一)證據資料的收集提供屬於當事人的許可權和責任(二)法院對證據的調查收集問題第四章 辯論原則的內容(二)一、自認的含義、分類與構成要件(一)自認的含義(二)自認的理論分類(三)訴訟上自認的構成要件二、自認的效力與撤銷(一)自認的效力(二)自認的撤銷三、擬制的自認、間接事實之自認與權利之自認(一)擬制的自認(二)對間接事實的自認(三)關於權利自認的問題第五章 辯論原則的補充——闡明權一、闡明權制度與理論的主要內容(一)闡明權的含義與必要性(二)闡明權的立法沿革(三)闡明權的具體內容(四)闡明權的性質(五)衡量是否怠於行使闡明權的標准二、我國關於闡明權制度的立法、理論與實踐(一)立法現狀(二)理論研究的現狀(三)我國關於闡明權的司法實踐(四)完善闡明權制度的措施及其應注意的問題第六章 辯論原則的例外——職權探知原則一、職權探知原則的界定(一)職權探知原則的含義(二)本書對職權探知原則的理解二、訴訟要件(一)訴訟要件的內容(二)訴的利益與訴訟要件(三)訴訟要件應依職權進行調查三、人事訴訟程序(一)人事訴訟程序的一般界定(二)婚姻無效事件與撤銷婚姻事件的程序第七章 我國辯論原則之重塑所面臨的障礙及其克服一、辯論原則的觀念障礙及其克服(一)對私權自治或意思自治原則的不信任(二)對程序公正觀念和程序保障論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三)程序的自我歸責觀念和既判力觀念存在嚴重欠缺二、辯論原則的制度障礙及其克服(一)民事訴訟程序的分化程度較低(二)當事人的取證權利缺乏制度保障

⑦ 行政訴訟法,人民政府向法院自認是城關街道辦事處拆除違法,自認的意思是什麼

自認的意思是主動承認,願意承擔法律責任。此時原告方在這方面就不必再繼續追究了。

⑧ 多項選擇題 下列關於民事訴訟自認及其法律後果的說法,哪些是錯誤的

A 錯誤 涉及身份關系的案件不能自認。
B 這是屬於自認制度中的默示自認 因此選項正版確
默示承認:對一方當事人權陳述的事實,另一方當事人既未表示承認也未否認,經審判人員充分說明並詢問後,其仍不明確表示肯定或者否定的,視為對該項事實的承認。
C 這是代理人承認制度 因此C錯誤
當事人委託代理人參加訴訟的,代理人的承認視為當事人的承認。但未經特別授權的代理人對事實的承認直接導致承認對方訴訟請求的除外
D 撤回須經對方同意
因此錯誤的有A C D

⑨ 在環境私益訴訟和環境公益訴訟中,當事人訴訟上自認的法律效力有何不同

按實際情況,對於環境公益訴訟與普通訴訟的區別在於,環境保護法、消回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規定的答機關和有關組織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規定提起公益訴訟,符合下列條件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具體情況,請當事人自行根據實際情況及相關規定進行核實。

熱點內容
西充人民法院 發布:2025-10-15 19:44:36 瀏覽:745
社會與法普法欄目劇貸價結局 發布:2025-10-15 19:42:13 瀏覽:67
騙取葯品經營許可證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10-15 19:31:50 瀏覽:532
國家法官學院分數線 發布:2025-10-15 19:14:09 瀏覽:852
法院的將來 發布:2025-10-15 18:31:55 瀏覽:412
檔案接受收規章制度 發布:2025-10-15 18:21:03 瀏覽:127
勞動法月休息天數 發布:2025-10-15 18:19:14 瀏覽:862
吧台工作規章制度 發布:2025-10-15 18:19:12 瀏覽:592
成都法治宣傳 發布:2025-10-15 18:18:23 瀏覽:7
法官有哪些權力 發布:2025-10-15 18:16:00 瀏覽: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