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訴訟法第33條規定證據

行政訴訟法第33條規定證據

發布時間: 2020-12-28 22:59:45

1. 我國的行政執法主體有哪幾類

有兩類:行政機關、行政機構。

一、行政機關

此類主體包括國務院、國務院各部、各委員會、國務院直屬機構、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職能部門。

二、行政機構

行政機構是行政機關的一個非獨立組織,它代錶行政機關處理各項行政事務或機關內部事務,原則上不能以自己名義獨立對外行使職權。

但在有的情況下,法律、法規規章直接把行政處罰權授予了行政機構,這時行政機構就獲得了行政處罰主體資格。這主要有兩種情況:

1、行政機關的內部機構成為行政處罰主體。

如《道路交通管理條例》第86 條規定:"對違反交通管理行為的處罰,由縣或市公安局、公安分局或者相當於縣一級的公安交通管理機關裁決。警告、50元以下罰款、弔扣2個月以下駕駛證的處罰,可以由交通警察隊裁決。"

也就是說,對於警告、50元以下罰款、弔扣2個月以下駕駛證的處罰,交通警察隊這樣一個交通管理機關的內部機構可以成為行政處罰主體。

2、行政機關的派出所機構可以成為行政處罰主體。

如《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33條第2款規定:"警告、50元以下罰款,可以由公安派出所裁決。

(1)行政訴訟法第33條規定證據擴展閱讀:

行政執法三項制度全面推行

1、行政執法公示制度規范源頭,公示哪些主體有權執法等

2、執法全過程記錄制度規范過程,確保程序合法

3、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規范結果,保障執法決定合法

近日,國辦印發了《關於全面推行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執法全過程記錄制度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的指導意見》。在國務院新聞辦1月4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司法部相關負責人介紹了有關情況。

「我國約有80%的法律、90%的地方性法規和幾乎所有的行政法規,都是由行政機關來執行。執法主體多、范圍領域廣、行為數量大,在行政機關各項活動中,行政執法又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關系最密切、最直接。」司法部副部長劉振宇表示。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行政機關不斷完善制度、加強管理,行政執法總體上有很大改善,群眾的滿意度也日益提高。「與此同時,行政執法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隨意執法、粗暴執法、執法尋租等,執法不作為、執法不重視程序、違反法定程序時有發生。」劉振宇說。

另一方面,部分人阻撓執法、抗拒執法的現象也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執法疲軟的問題引發熱議。

「比如高鐵霸座飛機霸座的問題、城市流浪犬的治理問題等,公眾要求行政執法機關嚴格執法的呼聲越來越高。」劉振宇說,行政執法不作為、亂作為嚴重影響了黨和政府的形象,損害了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

規范行政執法的制度有很多,重點推行三項制度出於哪些考量?「三項制度是整個行政執法制度體系裡最典型也是最關鍵的。

公示制度規范源頭,向社會公示哪個單位有什麼樣的職權,什麼樣的執法主體有權力進行執法;全過程記錄規范過程,確保程序合法;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規范結果,保障執法決定符合法律規定。」

司法部行政執法協調監督局局長趙振華說,抓住這三個制度,將對提高整個行政執法的水平起到關鍵作用。

參考資料:網路——行政執法主體

參考資料:人民網——行政執法三項制度全面推行

2. 個人向法院起訴所需要走的流程

一、當事人起訴:

首先應提交起訴書,並按對方當事人人數提交相應份數的副本。當事人是公民的,應寫明雙方當事人的姓名、性別、年齡、籍貫、住址;當事人是單位的,應寫明單位名稱、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負責人姓名。起訴書正文應寫明請求事項和起訴事實、理由,尾部須署名或蓋公章。

二、向法院起訴應提交材料:

1、原告主體資格的材料。如居民身份證、戶口本、護照、港澳同胞回鄉證、結婚證等證據的原件和復印件;企業單位作為原告的應提交營業執照、商業登記證明等材料的復印件。

2、證明原告訴訟主張的證據。如合同、協議、債權文書(借條、欠條等)、收發貨憑證、往來信函等。

三、當事人向法院提交書證:

應填寫一式兩份證據清單,詳細列明提交證據的名稱、頁數。證據經法院承辦人核對後,由承辦人在證據清單上 簽字蓋章,一份交當事人,一份備案。

四、立案:

立案庭在當事人履行必須的手續和交齊有關證據材料之後,在七天內,對符合立案條件的,辦理立案手續;對不符合立案條件的,依法裁定不予受理。

五、交費:

當事人應在收到受理通知書之日起七天內預交案件受理費和其他訴訟費用,如確有困難,可在預交期內向本院提出減、緩、免交的書面申請,逾期不交或者書面申請緩、減、免交未獲批准而仍不預交的,本院將裁定按自動撤訴處理。

六、開庭:

立案手續後,案件由法院排期開庭,當事人應服從法院的各項工作安排,並於結案後到財務室結算訴訟費用,多退少補。

(2)行政訴訟法第33條規定證據擴展閱讀

案件屬於受訴人民法院的管轄范圍。

法院對於各類案件的管轄范圍是一個相對復雜的問題。在大多數情況下,民事案件是由被告住所地的法院管轄,如甲簽欠乙的錢,要看甲是住什麼地方,就到甲的住所地的法院進行起訴立案;但如果是交通事故賠償案件,則一般是在交通事故發生地的法院起訴立案。

如果是房產繼承糾紛,則在房產所在地的法院起訴立案。大部分案件的原被告都是一個縣的,不存在管轄爭議,直接到所在縣法院起訴即可。

原告是案件的直接利害關系人或是合法權益受到侵犯的人。

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向法院起訴的,案件必須與原告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仝國權就屬於與案件有利害關系的原告。而如果是仝國權的父親向法院起訴那就不可以了,因為張某並沒有借其父親的錢。如果仝國權有事確實不能親自到法院起訴,可以委託父親或其他親屬到法院起訴,但必須有書面委託書。

有明確的被告。

是誰侵犯了你的合法權益,就應當以誰為被告。在仝國權案件中,被告應當是張某本人。而不應該將被告列為張某的家人。當然,如果有證據證實張某借錢是用於家庭開支,也可以將張某和其妻子列為共同被告。

有具體的訴訟請求、事實與理由

打官司必須有具體明確的要求,法院才能進行審理判決。在仝國權案件中,仝國權的訴訟請求應當是:"判令被告張某歸還借款1000元及延期給付的利息。

需要向法院提的材料

首先要寫一份合格的起訴狀,訴狀的內容包括原告、被告的基本情況(明確的姓名、住址、職業、年齡、工作單位等)、訴訟請求、事實與理由。其次,要提供主要證據的復印件以及原告身份證復印件。就仝國權案件而言,應當提供的材料有:訴狀2份、知道張某借其錢的證人書面證言兩份、仝國權身份證復印件一份。

對於所有的材料,均應當統一使用A4(210×297mm)規格的紙張。

格式樣本

原告:(基本情況:姓名、性別、年齡、民族、職業、工作單位和住址聯系電話)

被告:(基本情況: 同上)

訴訟請求

書寫自己要求達到的目的,包括:請求判決離婚,孩子的撫養、撫養費的承擔,對方撫養時探望權的請求,財產的分割,本人生活困難時請求對方給予經濟幫助的方式或數額,對方有重婚、與他人同居的、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遺棄家庭成員時請求損害賠償的數額等,如:

一、判決原告與被告離婚;

二、婚生兒子/女兒某某由原告撫養,被告每月支付撫養費 元。

三、夫妻共同財產依法平均分割(寫明共同財產種類,一般包括房屋、存款、車輛、家電等主要財產);

事實和理由

事實和理由:陳述結婚、子女出生的具體時間,寫明訴訟請求的依據,包括離婚的理由、依據,孩子由誰撫養、撫養費承擔、探望方式的理由和依據,財產情況、分割理由及依據。

為此,原告特依法提起訴訟,請你院依法裁決。

此致

某某區/縣人民法院

具狀人:

年 月 日

3. 民事訴訟的立案條件有哪些

民事訴訟的立案條件:

1、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回織。

2、有明確的答被告。

3、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

4、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5、起訴狀格式數量符合規定。(每增加一名被告,增加一份)

原告要解決的是自己的事情,不是多管他人閑事,知道要告誰,要求要具體(比如不光說要賠償還得提出來想要多少),要明確某年某月某日發生過什麼事,為什麼要告別人,這件事得歸法院管,還有就是到有管轄權的法院告,不要找錯對方告。

(3)行政訴訟法第33條規定證據擴展閱讀:

屬於人民法院的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指提起的是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以及他們相互之間財產關系或者人身關系的訴訟。

屬於受訴人民法院管轄,是指受理案件的人民法院對該案有審判權。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應當向對糾紛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人民法院在收到起訴狀或者口頭起訴後,應當審查原告的起訴是否符合民事訴訟法規定的起訴條件,認為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在7日內立案,並通知當事人。

認為不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在7日內裁定不予受理,原告對不受理的裁定不服的,可 以提起上訴。

4. 如何理解《關於執行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33條的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第33條第2款規定:復議機關不受理復議申請或者在法定期限內不作出復議決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對此條規定產生了兩種理解分歧。一種觀點認為,只要具備該條第2款規定的條件, 行政相對人就可以對原具體行政行為 《解釋》第立2條規定:復議機關在法定期間內不作復議決定,當事人對原具體行政行為不服提起訴訟的,應當以作出原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為被告;當事人對復議機關不作為不服提起訴訟的,應當以復議機關為被告。該條規定並非僅指非復議前置的案件,也包括復議前置的案件,即無論是復議前置還是非復議前置的案件,復議機關在法定期間內不作出復議決定,當事人均可以對原具體行政行為或者不作復議決定的糾紛依法提起訴訟。 根據《解釋》第33條第1款法律、法規規定應當先申請復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未申請復議直接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規定,當事人對復議機關的不予受理決定不服而起訴的,如果復議為前置條件的,未經復議的當事人只能對不予受理決定提起訴訟,不能對原具體行政行為提起訴訟。如果屬非復議前置程序的,當事人在法定起訴期限內對原具體行政行為不服依法提起訴訟,人民法院應當予以受理。因此,在適用《解釋》第33條第2款的規定時,應當注意該條第1款的規定。

熱點內容
前30交易日均價經濟法 發布:2025-10-11 22:42:30 瀏覽:867
金橋人民法 發布:2025-10-11 22:42:26 瀏覽:537
港區法官 發布:2025-10-11 22:28:55 瀏覽:970
上海法治頻道回看 發布:2025-10-11 22:05:08 瀏覽:249
行政訴訟法形考任務三 發布:2025-10-11 22:04:55 瀏覽:646
柯城區司法局 發布:2025-10-11 21:58:56 瀏覽:33
合同法116條定金條款 發布:2025-10-11 21:52:49 瀏覽:986
協議和合同的法律效力是否一樣 發布:2025-10-11 21:40:09 瀏覽:467
深圳福田勞動法律援助中心 發布:2025-10-11 21:35:41 瀏覽:903
上海農民工法律援助中心電話 發布:2025-10-11 21:35:40 瀏覽: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