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中的保護信賴利益

行政法中的保護信賴利益

發布時間: 2021-01-04 23:35:33

1.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1.合法行政原則
2.合理行政原則
3.程序正當原則
4.高效便民原則
5,誠實守信原則
6,權責統一原則

2.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期末考試兩道論述題求答案

現代法治原則之下,行政主體在行使職權過程中,必須誠實守信,不得隨意版變更、撤銷、廢止行政權行為,否則應賠償或補償相對人合理的信賴利益損失。在行政法領域,信賴保護原則已廣泛應用於行政許可、行政給付、行政指導等各個領域。為實現信賴保護原則在我國的法治化,必須在准確界定信賴保護原則法制地位的基礎上,逐步完善現行的行政程序、行政補償、行政賠償以及司法審查制度。信賴保護原則是行政法上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原則,目前在世界上的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得到了廣泛的運用。所謂信賴保護原則指當行政相對人對行政主體所做出的授益性行政行為形成值得保護的信賴時,行政主體不得隨意變更、撤銷或廢止該行為,否則必須對行政相對人基於對該行為有效存續的信賴而獲得的合法利益予以合理補償。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具體來理解:但是信賴保護原則在我國行政法學中的研究和行政法中的運用相對來說還比較落後。研究信賴保護原則對於維護政府誠信、保護社會成員的合法權益、建立誠信社會具有很好的現實意義。

3.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及其含義有哪些

行政法的基本原復則
(一制)合法行政原則
合法行政原則主要有三層意思:第一,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要嚴格依法進行。第二,合法行政中的「法」法律淵源表現為法律、法規規章。第三,行政機關必須遵守「法無明文規定即禁止」。
(二)合理行政原則
「合理行政」的主要含義是行政決定應當具有理性,屬於實質行政法治的范疇,尤其適用於裁量性行政活動。
(三)程序正當原則
程序的正義就是對程序施加了道德標准和要求,符合一定的道德標準的程序才能叫做符合程序正義的程序。
(四)高效便民原則
高效便民是指行政機關能夠依法高效率、高效益地行使職權,最大程度地方便人民群眾。
(五)誠實守信原則
我國《行政許可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行政機關的誠信原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信賴利益保護原則。該原則主要體現在《行政許可法》第八條中。該條規定如果行政機關因不誠信的行政行為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造成財產損失的,依法負補償責任。
(六)權責統一原則
權責統一原則要求行政機關在享有法定職權時,同時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4. 請談談行政法基本原則在實踐中的運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將於今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這是一部規范我們各級政府行為的重要法律,也是世界上以單行法形式頒布的第一部行政許可法。因此,行政許可法的制訂和實施還沒有現成的、成熟的經驗可以讓我們借鑒,還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去不斷的探索和完善,這是不同於以往任何一部法律在制訂和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客觀情況。當然,在實踐過程中,從屬於行政法部門的《行政許可法》在制訂和實施的過程中必然要受到行政法原則的指導,以更好的體現出制訂該法的價值取向,彌補法律制訂中的疏漏,協調法律實施過程中的矛盾和沖突。

傳統中國行政法理論把行政法的基本原則主要歸納為行政合法性原則和行政合理性原則,然而近些年以來,行政公開原則以及信賴保護原則等行政法原則也越來越被國內行政法學界所認同。我國以單行法的形式頒布了《行政許可法》,其目的正是要規范我國各級政府的行為,限制政府權力的濫用,以更好的保護起行政相對人的權利。而作為行政法原則之一的信賴保護原則,其出發點就在於限制政府行為的隨意性,督促政府對自己的言行負責,保護公民基於對政府的信賴所產生的利益。因而,我們不難看出,信賴保護原則對於行政許可法的制訂和實施有著固然的指導性價值,將信賴保護原則運用於政府實施行政許可行為方面,將會有助於更完善的保護起公民的利益,並有助於誠信政府的構建。可喜的是,在我國即將實施的行政許可法中已經在很多方面體現出了信賴保護原則,盡管在有些方面體現的還不是特別充分、完善。本文寫在《行政許可法》即將實施之時,更多的是希望信賴保護原則及其理念能被學界和政府部門所認同和理解,並能使信賴保護原則被貫穿並運用於政府的行政許可之中,從而更好的保護起公民的信賴利益,樹立誠信政府的良好形象。

一.行政法學理論中的信賴保護原則

信賴保護原則最早出現在德國1976年《聯邦行政程序法》中,《聯邦行政程序法》第48條第2款規定:「提供一次性或連續性金錢給付,或者以此為條件的行政行為違法的,不得撤銷,但以受益人信任該行政行為存在,並且該信任在權衡撤銷的公共利益的情況下值得保護為限。如果受益人已經使用給付,或者財產處理不能恢復原狀,或者恢復原狀會造成受益人無法預料的損失的,原則上應當保護信賴。」韓國1996年《行政程序法》第4條對信賴保護原則有了新的發展:「1、行政機關執行職務時,應本於誠實信用為之。2、法令之解釋或行政機關之慣例為國民普遍地接受後,除對公共利益或者第三者的正當利益有明顯危害之慮外,不得以新的解釋或者慣例溯及而為不利之處理。」我國台灣地區於2001年1月1日施行的《行政程序法》吸收並發展了信賴保護原則,於第8條規定:「行政行為,應以誠實信用之方法為之,並保護人民正當合理之信賴。」 [1] 以上可見,信賴保護原則在行政法理論的發展過程中並不是一個非常明確的概念,其外延呈現出越來越大寬泛的趨勢。一般認為,狹義的信賴保護原則只限於運用在授益性行政行為中,即若行政機關要撤消先前的授益性行政行為,而行政受益人又存在值得保護的信賴利益,則行政機關不得撤銷先前的受益性行政行為,除非不撤消將明顯損害到公共利益,則只能在給予合理補償的前提下才能撤銷。廣義上的信賴保護原則擴展到了保護由一切行政行為引起的相對人信賴利益的損失。行政許可作為一種典型的授益性行政行為,信賴保護原則顯然應該成為行政許可行法的基礎性的真理和原理,並成為實施行政許可行為的指導性原則。

為了更好的理解信賴保護原則,我們需要知道在哪些情況下行政相對人以及其他利害關系人可以適用信賴保護原則尋求保護。一般來說,使用信賴保護原則需具備以下三個要件:首先,信賴對象為行政行為,至少具有公權力行為的外貌,至於它是合法還是非法不成問題,除非它因重大明顯之瑕疵而無效;其次,相對人因信賴該行為而作出一定的安排,而不止有信賴的意思表示;再次,對行政行為的信賴是正當的、有生活經驗上的根據的。根據各國的行政法理論,一般來說下列行為是不能尋求信賴利益保護的:1.行政行為因為相對人採用欺詐、脅迫、賄買或者其它不正當手段作出;2.相對人對重要事項為不正確或者不完全的說明;3.相對人明知行政行為違法,或者應知其違法但因重大過失而不知其違法;4.行政行為顯然錯誤;5.行政機關預先保留變更權。 [2]

二.信賴保護原則在我國《行政許可法》中的體現和不足

我國行政法學理論的發展起步較晚,至今仍未給予信賴保護原則以足夠的重視。我國目前還很少開展對信賴保護原則的研究,立法中也沒有信賴保護原則的明確規定,實踐中自然也就不可能將其作為行政主體進行行政活動的要求,這與現代行政法治的要求是不相適應的。

值得慶幸的是,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於2003年8月27日通過,並將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開始關注起信賴利益保護的問題,並實際上已經把信賴保護原則運用於其中。該法第八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法取得的行政許可受法律保護,行政機關不得擅自改變已經生效的行政許可」,「行政許可所依據的法律、法規、規章修改或者廢止,或者准予行政許可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的,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機關可以依法變更或者撤回已經生效的行政許可。由此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造成財產損失的,行政機關應當依法給予補償」;該法第六十九、第七十條明確規定了行政許可可以撤消和注銷的幾種情況及限制條件,並確立了行政機關由於撤消行政許可給相對人造成損害的賠償責任。

當然,在這部行政許可法中信賴保護原則還沒有得到完全的、充分的體現和運用。首先,行政許可法在總則中只把公正、公平、公開以及便民作為行政許可設定和實施的的原則,並沒有明確的提出信賴保護的原則。顯然,行政許可法中的這些原則只注重了在行政許可設立和授予過程中對政府行為的規范和對公民利益的保護,然而,這些原則是很難運用於行政許可授出後的實施階段的,這很容易造成政府在行政許可實施階段行為的隨意性,使得行政許可的喪失穩定性,從而造成對相對人信賴利益的損害。如果能把信賴保護原則運用於其中,則這些原則基本可以貫穿行政許可行為的整個過程之中,從而對行政許可行為起到更好的指導作用。其次,行政許可法第六十九條,對於行政機關自身的違法、越權等情況下作出的行政許可籠統的規定為可以撤消,而不管相對人是否善意、有過錯,這樣的規定明顯有違於信賴保護原則。依據信賴保護原則,只要被許可人是基於合理的信賴並善意的取得該利益,那麼行政機關自身的錯誤或者是違法行為的後果就不能由行政相對人來承擔。因此,關於許可法中的這一條款,本人認為還值得商榷。再次,行政許可規定了行政機關可以依法變更或者撤回已經生效的行政許可的唯一情形——即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這樣的規定不僅過於單一,而且由於對公共利益沒有統一、明確的解釋,很容易造成行政機關對公共利益的濫用。但是,如果能夠合理利用信賴保護原則的幾種排除保護情形,在行政許可法中賦予行政機關預先保留變更或撤銷行政許可的權利,通過聽政、協商等方式與相對人約定具體、明確的變更、撤消情形,這樣做不僅可以事先給予相對方以合理的預期並減少其信賴利益受損的可能,也可以通過這樣的保留使行政機關在許可實施過程中有了一種對被許可人更為有效的監督手段。此外,行政許可法也沒有完全確立起信賴利益保護的途徑。就理論上來講,對相對人的信賴利益主要有兩種保護方式,即存續保護和財產保護。所謂存續保護,即因行政行為而產生的行政法律關系主體之間的法律關系,不論其是否合法,一律要穩定行政相對人所信賴的法律狀態。所謂財產保護,即在必要時則打破原有法律狀態,而對行政相對人因信賴行政行為而遭受的損失予以財產上的保護。我國目前的行政許可法對行政相對人的信賴利益還是主要採用不完全的財產保護,對於存續保護還沒有明確的、有效的救濟途徑。

對於我國這樣一個一直強調國家利益、公共利益的國家而言,在行政許可中能將私人合法權益置於國家利益、公共利益同等地位予以考慮,能開始注意到對公民信賴利益的保護,這表明我國行政法治在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已經邁出了可喜的步伐。可是,在行政許可法中只靠幾條簡單的法律規定並不能使我們對信賴保護原則擁有足夠的理性認識,無法自覺而又全面地運用信賴保護原則。因此,有必要加強對行政法學中信賴保護原則的研究。我們在行政立法中,沒有信賴保護原則這樣一個核心思想的貫穿,對公民信賴利益的保護將會是鬆散的不成體系的;同時,信賴保護原則在某種程度上,其實是一種理念,我們在行政活動過程中,需要信賴保護這樣的理念的貫穿,從而使每一個公民,包括行政機關人員,自覺全面地運用信賴保護原則來行政、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三.信賴保護原則在行政許可中的主要運用:

(一) 運用信賴保護原則可以對行政機關的行政許可行為進行事前的控制:

信賴保護原則其意義不僅在於提供事後的權利救濟,保護公民的信賴利益不受損害;信賴保護原則的運用也給行政機關的行政許可行為提出了要求——不得隨意作出、不能任意變更,否則就有可能承擔起由損害公民信賴利益而產生的責任。因此,信賴保護原則在行政許可中的運用可以增強行政機關的責任感,通過明確的責任承擔機制來反響約束和監督行政許可行為,使得行政機關在設立行政許可時不得不三思而後行,由此起到事先規范行政行為,防止行政許可的隨意性的效果。

信賴保護原則要求行政機關在作出行政許可時必須審慎,不僅僅要考慮到作出的行政許可是否合法、合理,筆者認為,還必須要考慮以下這些方面。第一,行政機關必須有明確的分工和協調,行政許可在設立時就要防止不同部門之間的行政許可相互交叉、矛盾、沖突,以避免因為今後不斷的調整而可能給相對方造成的信賴利益的損害;第二,由於行政許可是基於對普遍行為禁止為基礎的,所以行政機關在設立行政許可時還要考慮是否在將來一定時期內有必要進行這種禁止,可禁可不禁的或者只是為了短期目標的,就盡量避免使用行政許可的方式,以提高行政許可的穩定性和信賴度;第三,應該將只能一次性授出、無法收回的行政許可(如對自然資源開採的許可)和可以收回的行政許可(如對特許經營權的授予)作出區別對待。對於前者行政許可的授予必須特別慎重,採用諸如潛在的被許可人競爭性的方式和綜合評判的方式予以授權(如招投標方式);而對於後者則應對行政許可的期限以及撤消情形作出合理的、明確的規定,在給相對人合理預見的基礎上,利用信賴保護原則本身排除損害賠償的例外情形——預先保留變更許可變更權,來妥善解決行政許可中對將來情況難以預計的難題,當然這種方式要求行政機關和相對人之間的互動,單方面的允許行政機關保留許可變更權必然會造成權力的濫用,因而可以採取諸如聽政、協商等方式來解決。

(二) 信賴保護原則要求行政機關的行政許可行為不得損害相對方的即得利益:

行政機關作出的行政許可,是基於對普遍行為禁止的基礎上的。行政許可當然的對許可實施以後的未經許可的行為具有禁止的效力,然而信賴保護原則的存在又要求行政許可不得任意禁止行政許可施行前已經存在的合法行為,不得隨意限制或者損害相對人已經依法取得的利益,除非該行為與利益的存在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公共利益,否則應該優先對該行為作出許可的追認。雖然政府的行政行為必然要與社會發展變化相適應而不斷調整,然而政府的行為如果割斷歷史,沒有連續性,不注意對合法的即得利益的保護,則社會生活必然處於不穩定狀態,也就談不上公民對政府的信賴。實際上,這也是法治國家普遍信奉的「禁止不利變更」原則的又一體現。在法國,信賴保護主要是通過限制立法機關制定具有溯及力的法律規范、保護既得權益的方式表現出來的。 [3] 因此,在我們行政許可法即將開始實施的階段,特別要注意行政許可在對於普遍行為進行限制之時,對於過去已經存在的合法的即得利益的保護,有條件給予許可的,就應該優先對其承認並給予其許可;由於公共利益的需要不能再允許其存在的,就應該予以適當的補償。這種「禁止不利變更」的做法也應該是對信賴保護原則的一種擴展。

(三) 行政許可的撤銷必須受到限制

「行政機關與人民事務往返之間,往往使人民對行政行為的合法性與持續性產生信賴。當無明顯的事由足以證明此信賴與公共利益相違背時,應對其予以適當保護。信賴保護原則固然在許多公法領域都有適用的餘地,但於行政行為的撤銷最具直接關系」。 [4] 從依法行政的角度講,行政機關如果作出了違法的行政行為,有權機關應當依其職權並經正當程序予以撤銷。但是,基於信賴保護原則,「是否撤銷違法的行政處分,應衡量行政合法性的公共利益與人民信賴該行政處分的信賴利益,而非一意維護合法性」。具體地說,在一般情況下,對違法的不利具體行政行為(或稱負擔行政行為),有權機關可隨時依法撤銷。因為在一般情況下,撤銷不利具體行政行為通常不發生相對人既得利益或信賴利益的保護問題。 [5] 然而行政許可在一般來說都是授益性行政行為,撤消該行為通常會損害到相對人信賴利益,因此行政許可的撤消必須受到嚴格限制。只要被許可人是善意的、無重大過失的,那麼由於行政機關自身的原因,如違法、超越職權、或者疏漏而作出的行政許可就不得任意被撤消。除非如果不撤消將會嚴重損害到公共利益,然而即使這樣也應該給予相對人信賴利益損失的賠償。

(四) 行政許可的廢止應受到限制

在行政法上,行政行為的撤銷是針對違法行政行為而言的。而行政行為的廢止則是針對合法行政行為而言的,它是指因客觀情況的變化,原行政行為不再適應新的情況,有權機關決定終止該行為往後的效力。一般情況下,對合法的不利行政行為,行政機關可以依法裁量是否廢止。對合法的授益行政行為,如行政許可行為,除非法律上有特別規定,原則上不得廢止。基於信賴保護原則,在下列情況下行政許可不得廢止:1.如果行政機關在廢止該行政許可後又有義務作出內容相同的行政許可的(例如由於城市道路擁擠,提高發放車輛牌照標准,對已申請到牌照,符合原來發放標準的許可就不應該廢止);2.行政機關曾對第三人承諾不廢止該行政行為的;3.按法律、一般法律原則、行政先例或行政行為的特徵等要求,不得廢止的。但當出現了下列情形時,可以部分或全部廢止:1.行政許可在作出時就附有廢止保留條款;2.行政許可附有履行義務,而相對人未及時履行該義務或未在法定期限內履行該義務;3.行政許可所依據的法規或事實基礎發生了變化,如不廢止該行政行為,則將會給公共利益造成危害,且該危害大於相對人將會受到的信賴利益的損失。在上述三種情形中,前二種是可歸責於相對人的事由所造成的。如第一情形,相對人明知或應知行政機關將來要在一定條件下廢止該行政許可,因而不產生信賴保護的問題。第二種情形是因相對人的過錯造成的,也不符合信賴保護原則的構成要件。但是第三種情形實屬情勢變更所致,故行政機關在廢止行政許可時,應充分考慮信賴保護原則,對被許可人的信賴利益進行補償。

--------------------------------------------------------------------------------

[1] 朱麗琴:《試論行政程序法中的信賴保護原則》,選自《法學雜志》2003年,第二期

[2] 何海波:《通過判決發展法律――評田永案件中行政法原則的運用》,摘自上海法律與經濟研究所網站:http://www.sile.org.cn/zlk/list.asp?articleid=288

2 王名揚著:《法國行政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9年5月版,第145、第158-167頁。

[4] 黃學賢:《行政法中的信賴保護原則研究》《法學》2002年第5期

[5] 城仲模:《現代行政法學發展的新趨勢》,載《行政法專集》(一),台北市公訓中心印行,1990年版,第126頁。

(邵俊: 同濟大學法律系憲法與行政法碩士研究生)

5. 行政信賴利益是什麼

行政法信賴保護原則的基本含義是,行政相對人因為信賴既存的行政回法秩序而安排答其生活或處置其財產,則不能因為後來的行政行為的變動而使其遭受不能預見的損害。該原則要求政府對自己作出的行為或承諾應守信用,不得隨意變更,不得反復無常。
我國的法律依據是《行政許可法》第8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法取得的行政許可受法律保護,行政機關不得擅自改變已經生效的行政許可。行政許可所依據的法律、法規、規章修改或者廢止,或者准予行政許可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的,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機關可以依法變更或者撤回已經生效的行政許可。由此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造成財產損失的,行政機關應當依法給予補償。

6. 求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重點~

呵呵,正好,我整理了。不知道你的老師是不是唐華芳。這是按她的重點整理的。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復習概要
本概要根據老師上課所給重點而制,不保證完全准確,僅供復習參考。祝考試順利!O(∩_∩)O
第一章 行政法概述
1、行政法的淵源是指行政法律規范的外部表現形式或來源。它包括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行政規章、國際條約與協定、法律解釋。
第三章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重點,在每一個名詞後面都包含了很多內容,請認真看書)
1、行政法基本原則: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是依法行政原則。它包括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當、誠實守信、便民高效、權責統一。
2、合法行政:職權法定,依法的行政規定,法律優先,法律保留。
3、合理行政:指行政主體不僅應當在法律、法規規定的范圍內實施行政行為,而且要求行政行為要客觀、適度,符合公平正義等法律理性。合理行政提出的依據是行政自由裁量權的產生於擴大。合理行政的內容可以歸納為四個方面(書56頁)。
4、程序正當:包括行政公開,必要時迴避,說明理由,充分聽取當事人意見,不單方接觸,充分保障行政相對人的救濟權等內容。
5、便民高效:包括嚴格遵守法定時限,積極履行法定職責,提高辦事效率,提供優質服務,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等。
6、誠實守信:包括提供全面、准確、真實的信息,信守承諾,信賴保護等內容。其中,信賴保護原則主要適用於對授意行政行為的撤銷上。它要求授意行政行為因違法或不當而應給予撤銷時,對信賴該行政行為合法有效的人應考慮賠償或不得撤銷該行為。它包括程序性規定(信賴利益大於公共利益時,行政行為不得撤銷)和財產性規定(信賴利益小於公共利益時,行政行為可以撤銷,但受益人必須得到賠償)兩個方面內容。
7、權責統一:第一,行政機關依法履行經濟、社會和文化事務管理職責,要由法律、法規賦予其相應的執法手段。第二,行政機關違法或者不當行使職權,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實現權力和責任的統一,並要建立完善追究責任的機制。
第四章 行政主體
1、概念:指行政法律關系中與行政相對人互有權利義務的另一方當事人,是以其行政法上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而獨立行使行政權力並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
2、特徵:(1)是行政法律關系中與行政相對人有對應權利義務的另一方當事人。(2)行使國家行政權。(3)具有行政法上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
3、范圍:總體講,依法享有行政職權的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都是行政主體。對規章授權的組織是否屬於行政主體的范圍尚處於爭議中。(書68頁)
4、行政主體與行政機關:行政機關是最普遍、最重要的一種行政主體,兩者具有密切的聯系,但不能將兩者等同起來。兩者概念不同、范圍不同。(書67頁)
5、行政主體委託的組織:也稱受委託組織。行政委託是指行政機關依法將其行政職權的一部分委託給非行政機關行使的行為。特徵:(1)其行政權力來源於行政機關的委託行為(2)被委託組織並沒有因委託而獲得法定的職權、職責(3)被委託的組織不具有行政主體資格,行政主體仍然是委託的行政機關。委託條件:從委託主體、受委託組織和委託內容三個方面考慮。(書78頁)

第八章 行政行為概述
1、概念:指具有行政全能的組織通過一定的意思表示,行使行政職權或履行行政職責所實施的、能夠產生法律效果的行為。
2、特徵:從屬性,服務性,單方性,強制性,無償性。
3、分類:抽象~ 與具體~,內部~與外部~,羈束~與自由裁量~,依職權~與依申請~,單方~與雙方~,附條件~與不附條件~,授意~與負擔~,要式~不要式~,作為~與不作為~,平時~與緊急~。(書144頁)
4、行政行為的內容:設定權利義務,變更權利義務,消滅權利義務,確認和證明權利義務。
5、行政行為的形式:明示形式和默示形式。
6、行政行為的成立要件:(1)主體必須是具有行政權能的組織(2)本質必須是行政權的實際運用(3)內容必須是能產生法律效果的行為(4)外觀上必須具有使行為主體的內在意思表示出來的一定存在形式
7、行政行為的合法要件:(1)行為主體必須合法(2)行政許可權必須合法(3)行為內容必須合法、適當、真實和明確(4)行為程序必須合法(5)行為形式必須合法
8、行政行為的效力內容:包括公定力、確定力、拘束力和執行力四個方面。(書152頁)
9、行政行為的生效:即時生效,告知生效,受領生效,付款生效。
10、行政行為的失效:行政行為可因撤銷、變更、廢止、終止而失去法律效力
11、行政行為的無效:行政行為具有重大、明顯的違法情形,從而使其自始至終不發生法律效力的行為。行政行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有權國家機關可宣布該行政行為無效,行政相對人亦可抵制該行政行為,不受其約束:
(1)行政行為具有特別重大的違法情形
(2)行政行為具有明顯的違法情形
(3)行政行為的實施將導致犯罪
(4)不可能實施的行政行為
(5)行政主體受行政相對人脅迫或欺騙做出的行政行為
(6)行政主體不明確或明顯超越相應行政主體職權的行政行為。
注意行政行為無效的後果。(書157頁)
12、行政行為的撤銷:指行政行為具有無效以外的其他違法情形,由有權國家機關做出撤銷決定而使之失去法律效力。注意區別無效與撤銷。撤銷的條件,具備其一即可:合法要件缺損,明顯不適當。注意行政行為撤銷的法律後果。(書158頁)
13、行政行為變更、補正、廢止等內容。
第九章 行政程序
1、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則:程序法定原則,公開原則,參與原則,公正原則,效率原則。
2、行政程序的主要制度:表明身份制度,告知制度,調查制度,聽證制度,說明理由制度,辯論制度,迴避制度,權能分離制度,情報公開制度,不單方接觸制度,時效制度,行政救濟制度。
注意原則與程序間的關聯,哪些原則對應哪些制度。
第十章 行政立法與行政規劃
1、行政立法:特定的國家行政機關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制定和發布行政法規和行政規章的活動。它的主體是特定的行政機關,它只是行政行為的一種。
2、行政立法的特徵:從屬法律性,適應性,多樣性,簡易性。
3、行政立法的效力等級: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規章,行政法規→部門規章,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地方政府規章,省、自治區人民政府規章→較大的市人民政府規章,部門規章=部門規章,部門規章=地方政府規章
地方性法規與部門規章間的效力等級問題:由國務院提出意見,國務院認為應當適用地方性法規的,適用地方性法規;國務院認為適用部門規章的,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裁決。
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沖突時,由國務院裁決。
行政法規、規章不溯及既往,特別規定除外:(1)行為發生時的行政立法認為是違法行為,現在不認為,如果案件未審結、執結,適用現行行政法規、規章(2)行為發生時,行政立法規定了較重處罰,現在較輕,如果案件未審結、執結,適用現行行政法規、規章(3)行為發生時行政立法沒有授予權利,現在授予,如果沒有超過該權利行使的時效期間,適用現行行政立法的規定。(書188頁)
第十一章 行政許可與行政確認
1、行政許可原則:許可法定原則;公開、公平、公正原則;效率與便民原則;權益保障原則;信賴保護原則;監督原則。
2、行政許可范圍:包括肯定性和否定性兩個方面,否定方面列舉如下:
(1)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能夠自主決定的;
(2)市場競爭機制能夠有效調節的;
(3)行業組織或者中介機構能夠自律管理的;
(4)行政機關採用事後監督等其他行政管理方式能夠解決的。(書216頁)
第十四章 行政處罰與行政強制
1、行政處罰的設定
(1)法律的設定權:包括任何種類和形式的行政處罰,並且法律是我國設定人身自由罰的唯一規范性文件。
(2)行政法規的設定權:除限制人數自由以外的行政處罰;創設其他種類的性質處罰;受法律限制,需要作出具體規定時,必須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
(3)地方性法規的設定權: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銷企業營業執照以外的行政處罰。需要作出具體規定時,要在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范圍內。
(4)行政規章的設定權:只限於設定警告和一定數額的罰款;國務院部委規章設定的罰款最高數額由國務院規定,地方政府規章設定的則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常委會規定;只能在法律、法規規定的范圍內作出具體規定。
(5)其他規范性文件不得設定行政處罰。
2、從輕或減輕處罰的適用:當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該從輕或減輕處罰:(1)主動消除或者減輕違法行為危害後果的(2)受他人脅迫實施違法行為的(3)配合行政機關查處違法行為、有立功表現的(4)其他依法應從輕或減輕行政處罰的。
3、執行罰和罰款的區別:(筆記)
第十五章 行政指導、行政合同和事實行為
1、行政事實行為概念:行政主體基於職權實施的不能產生、變更或消滅行政法律關系的行為。
2、行政事實行為特徵:行政性;不能產生、變更和消滅行政法律關系;可致權益損害性。
第十八章 行政復議
1、基本原則:全面審查原則;合法、公正、公開、及時、便民原則;司法最終原則。
2、管轄
(1)一般管轄
 對縣級以上政府部門不服,向該部門的本級政府或上一級主管部門申請復議。
 對地方各級政府不服,向上一級地方人民政府申請復議。行政公署對縣政府行使復議權。
 對國務院各部門或省一級政府不服,向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部門、政府申請復議,由原機關進行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可以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也可向國務院申請裁決。
(2)特殊管轄
 不服派出機關:派出機關包括行政公署、區公所、街道辦。行政公署對應省一級人民政府,區公所對應縣、自治縣人民政府,街道辦對應市轄區和不設區的市人民政府。
 不服派出機構:派出機構是政府工作部門根據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規定和行政管理的實際需要而設立的機構,如公安派出所、稅務所、工商所、土地所等。派出機構能以自己名義行使行政管理職權,可以向設立派出機構的部門或者該部門的本級地方人民政府申請復議。不能以自己名義,視為委託,按一般管轄處理,向委託部門的上一級主管部門或者本級人民政府申請復議。
 不服被授權組織:向直接管理該組織的地方人民政府或其工作部門或國務院部門管轄。
 不服共同行政行為:向共同的上一級行政機關申請復議。
 不服被撤銷機關:作出撤銷決定的行政機關的上一級行政機關行使復議管轄權。
(3)移送管轄:指行政機關對已經受理的行政復議案件,經審查後發現自己對該案件無管轄權時,將案件移送到有管轄權的復議機關管轄的一種法律制度。必須具備以下三個條件:第一,移送的案件必須是已經受理的案件;第二,移送的機對該復議案件沒有管轄權;第三,受移送的復議機關對該復議案件有管轄權。
(4)指定管轄:對某一行政復議案件,上級行政機關或同級政府以裁定的方式,指定某一行政機關管轄。原因有二:一是有復議管轄權的行政機關由於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轄權;二是行政復議機關對復議案件的管轄權發生了爭議,協商不成。
第十九章 行政訴訟的基本理論
1、概念:行政訴訟是指人民法院根據行政相對人的請求,依照法定程序審查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從而解決行政爭議的活動。
2、特徵:(1)是解決一定范圍內的行政爭議活動(2)原被告是恆定的(3)核心是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4)是法院運用國家審判權解決行政爭議的活動。
3、基本原則:一般原則:人民法院對行政案件獨立審判;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當事人訴訟法律地位平等;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原則;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辯論原則;人民檢察院對行政訴訟實行法律監督原則。(另外可以了解一下言詞、直接原則,處分原則)特有原則:合法性審查原則。(另外可以了解一下司法權有限原則)
第二十章 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1、人民法院不受理的事項
(1)《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規定:
第十二條 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下列事項提起的訴訟:
(一)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
(二)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
(三)行政機關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
(四)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
(2)《若干問題解釋》第一條規定: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下列行為不服提起訴訟的,不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一)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規定的行為;
(二)公安、國家安全等機關依照刑事訴訟法的明確授權實施的行為;
(三)調解行為以及法律規定的仲裁行為;
(四)不具有強制力的行政指導行為;
(五)駁回當事人對行政行為提起申訴的重復處理行為;
(六)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權利義務不產生實際影響的行為。
第二十一章 行政訴訟管轄
一、級別管轄
1、基層人民法院:一般行政案件均由基層人民法院作為一審法院。
2、中級人民法院:確認發明專利權的案件、海關處理的案件;對一定級別(國務院各部位,省一級人民政府)的行政機關提起訴訟的案件;國際貿易行政案件和反傾銷、反補貼行政案件;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案件。
3、高級人民法院: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案件。
4、最高人民法院:全國范圍內有重大影響的案件。
二、地域管轄
1、一般地域管轄:由最初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也可由復議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改變原行政行為,指改變認定事實、改變使用依據、改變處理結果。
2、特殊地域管轄
(1)被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不服:被告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包括原告戶籍所在地、經常居住地和被限制人身自由地)人民法院管轄。
(2)對不動產提起訴訟:不動產所在地人民法院。
3、共同地域管轄:兩個以上都有管轄權的案件,原告可以選擇其中一個法院起訴;向兩個以上有管轄權的起訴的,由最先收到訴狀的法院管轄。
4、移送管轄:具備以下三個條件:(1)移送案件的人民法院已經受理了案件(2)移送案件的人民法院發現自己對該案件沒有管轄權(3)接受移送的人民法院對該案件有管轄權。
5、指定管轄:有以下兩種情形:由於特殊原因,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不能行使管轄權;因人民法院之間對管轄權發生爭議引起的指定管轄。
6、移轉管轄:下級移轉給上級;上級移轉給下級。
第二十二章 行政訴訟參加人
1、行政訴訟參加人、行政訴訟參與人、當事人、訴訟代理人、其他參與人的關系。
2、被告法定類型
(1)直接起訴的被告:沒有規定實行復議前置的,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2)經過復議程序的被告:
 復議機關維持,原行政機關是被告
 復議機關改變,復議機關是被告
 復議機關在法定期間不作決定,對原具體行政行為不服起訴,原行政機關是被告
 復議機關在法定期間不作決定,如果對復議不作為起訴,復議機關是被告
(3)共同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被告:共同作出的行政機關是共同被告
(4)法律、法規授權組織作為被告:該組織是被告,但規章授權的組織也有被告資格
(5)受委託的組織:委託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6)行政機關被撤銷後的被告: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是被告。沒有繼續行使的機關時,作出撤銷決定的行政機關或被撤銷機關所屬人民政府是被告。
(7)派出機關、派出機構:派出機關為被告;派出機構按是否具有行政主體資格劃分,有則可以作為被告,無則視為委託,按委託處理。
(8)內設機構:與派出機構相同
(9)經上級機關批准而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被告:以對外發生法律效力的文書上署名的機關為被告。(書409頁)
第二十三章 行政訴訟的證據
1、被告舉證責任:要注意以下幾點:(1)在行政訴訟中,被告負主要舉證責任(2)舉證期限為10天,有正當事由可延長(3)被告只能提供自己在行政程序中收集的證據,但書見《若干解釋》第28條 (4)被告不得自行舉證(5)被告認為原告起訴超過法定期限的,由被告舉證(6)舉證內容:提供事實依據和法律依據(7)被告不舉證的法律後果
 以下內容僅供參考:
 被告對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負舉證責任,應提供做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和依據,如不提供,視為具體行政行為無證據和依據
 原告提供的證據不成立的,不免除被告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的舉證責任
 被告認為原告超過起訴期限的,由被告承當舉證責任
 證明起訴符合法定條件,但被告認為原告起訴超過起訴期限的除外
 在起訴被告不作為的案件中,提供其在行政程序中曾經提出申請的證據材料。但有下列情形的除外:
 被告應當依職權主動履行法定職責的
 原告因被告受理申請的登記制度不完備等正當事由不能提供相關證據材料並能夠作出合理說明的
 在行政賠償訴訟中,證明因受被訴行為侵害而造成損失的事實,但新國家賠償法規定,賠償義務機關採取行政拘留或者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期間,被限制人身自由的人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的,賠償義務機關的行為與被限制人身自由的人的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是否存在因果關系,賠償義務機關應當提供證據。
第二十四章 行政訴訟程序
1、起訴的條件:(1)原告是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2)有明確的被告(3)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根據(4)屬於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2、上訴的條件:(1)上訴必須針對未發生法律效力的第一審判決(2)上訴人和被上訴人必須是一審程序中的當事人(3)必須在法定上訴期限內提出上訴(4)上訴的方式必須合法
3、訴訟期間具體行政行為不停止執行的問題(書465頁)
第二十五章 行政訴訟的法律適用與裁判
1、注意每種判決的種類及適用條件(書476頁)
 維持判決
 撤銷判決
 履行判決
 變更判決
 駁回訴訟請求判決
 確認判決(情況判決)
2、行政訴訟裁定: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過程中,為解決本案的程序問題所作出的對訴訟參與人發生法律效果的司法決定(意思表示)。特點:為解決程序問題;在任何階段都可作出;法律依據是程序性規范;可以書面或者口頭。

7.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及其含義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
(一)合法行政原則
合法行政原則主要有三層意思:第一,行政專機關實施屬行政管理要嚴格依法進行。第二,合法行政中的「法」法律淵源表現為法律、法規和規章。第三,行政機關必須遵守「法無明文規定即禁止」。
(二)合理行政原則
「合理行政」的主要含義是行政決定應當具有理性,屬於實質行政法治的范疇,尤其適用於裁量性行政活動。
(三)程序正當原則
程序的正義就是對程序施加了道德標准和要求,符合一定的道德標準的程序才能叫做符合程序正義的程序。
(四)高效便民原則
高效便民是指行政機關能夠依法高效率、高效益地行使職權,最大程度地方便人民群眾。
(五)誠實守信原則
我國《行政許可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行政機關的誠信原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信賴利益保護原則。該原則主要體現在《行政許可法》第八條中。該條規定如果行政機關因不誠信的行政行為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造成財產損失的,依法負補償責任。
(六)權責統一原則
權責統一原則要求行政機關在享有法定職權時,同時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8.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及其含義、具體要求是什麼

行政法的抄基本原則
(一)合法行政原則
合法行政原則主要有三層意思:第一,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要嚴格依法進行。第二,合法行政中的「法」法律淵源表現為法律、法規和規章。第三,行政機關必須遵守「法無明文規定即禁止」。
(二)合理行政原則
「合理行政」的主要含義是行政決定應當具有理性,屬於實質行政法治的范疇,尤其適用於裁量性行政活動。
(三)程序正當原則
程序的正義就是對程序施加了道德標准和要求,符合一定的道德標準的程序才能叫做符合程序正義的程序。
(四)高效便民原則
高效便民是指行政機關能夠依法高效率、高效益地行使職權,最大程度地方便人民群眾。
(五)誠實守信原則
我國《行政許可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行政機關的誠信原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信賴利益保護原則。該原則主要體現在《行政許可法》第八條中。該條規定如果行政機關因不誠信的行政行為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造成財產損失的,依法負補償責任。
(六)權責統一原則
權責統一原則要求行政機關在享有法定職權時,同時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9. 田永案中所體現的行政法原則有哪些

一、合法行政原則
合法行政是行政法的首要原則,其他原則可以理解為這一原則的延伸。實行合法行政原則是行政活動區別於民事活動的主要標志。
二、合理行政原則
合理行政原則的主要含義是行政決定應當具有理性,屬於實質行政法治的范疇,尤其適用於裁量性行政活動。最低限度的理性,是指行政決定應當具有一個有正常理智的普通人所能達到的合理與適當,並且能夠符合科學公理和社會公德。
三、程序正當原則
程序正當是當代行政法的主要原則之一。
四、高效便民原則
分為兩個方面。第一是行政效率原則。基本內容有二:首先是積極履行法定職責,禁止不作為或者不完全作為;其次是遵守法定時限,禁止超越法定時限或者不合理延遲。延遲是行政不公和行政侵權的表現。第二是便利當事人原則。在行政活動中增加當事人程序負擔,是法律禁止的行政侵權行為。
五、誠實守信原則
分為兩個方面。第一是行政信息真實原則。行政機關公布的信息應當全面、准確、真實。無論是向普通公眾公布的信息,還是向特定人或者組織提供的信息,行政機關都應當對其真實性承擔法律責任。第二是保護公民信賴利益原則。非因法定事由並經法定程序,行政機關不得撤銷、變更已經生效的行政決定;因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撤回或者變更行政決定的,應當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進行,並對行政管理相對人因此而受到的財產損失依法予以補償。

10. 我國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有那些這些原則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一)、中國行政法基本原則的內容:即合法行政原則的各項要求,具體包括「依法行政」、「正當行政」。依法行政又分為「法律優越」、「法律保留」。
(二)中國行政法基本原則的具體內容:
1、法律優越
法律具有高於行政法規和規章的地位和效力。一方面,行政立法應服從於法律位階高的要求,以法律作為立法根據;另一方面,行政立法不得與上位階的法律相沖突或抵觸。
2、法律保留
法律保留包括憲法意義上的保留和行政法意義上的法律保留。
第一、憲法意義上的保留(立法保留)。
絕對保留,凡是涉及犯罪與刑罰、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司法制度等立法事項,只能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行使,不得授權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
相對保留,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有權作出決定,但可以授權國務院根據實際需要制定行政法規。
第二、行政法意義上的法律保留,指沒有法的授權,行政主體不能合法地作出行政活動。
職權法定。任何行政職權的存在都必須基於法的授權。
行政主體的行政活動必須具有明確的法定依據,否則便應當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
3、行政正當。行政主體所採取的行政活動應當體現法的實質正義或正當性。分為實體上的行政正當和程序上的行政正當。
第一、實體上的行政正當。
平等對待。行政主體在針對多個相對人實施行政活動時,應做到同等情況同等對待,不同情況不同對待。
符合比例性。符合比例性要求是專門針對行政裁量行為的要求,又包含三個具體要求:一則行政活動應當具有適當性,即所採取的行政活動必須適合於實現所追求的法律目標;二則行政活動應當有必要性,即所採取的行政活動應盡可能使相對人的權益損害限制在最小的范圍;三則行政活動應當具有相稱性,即所採取的行政活動可能產生的損害應與該活動所追求的行政目的相對稱。
信賴保護。當行政相對人對行政主體及其管理活動行程值得保護的信賴時,行政主體不得隨意撤銷或廢止該行為,否則必須合理補償行政相對人因信賴該行為而產生的信賴利益損失。
第二、程序上的行政正當。
資訊公開。行政主體在實施行政活動的過程中,應當將行政職權運行的依據、過程和結果向相對人和社會公眾公開。
行政參與。受行政活動影響的利害關系人有權參加行政權的運作過程。包括利害關系人享有陳述、申辯的權利、聽證的權利等。
說明理由。行政主體在作出涉及行政相對人一方權益的行政活動時,必須向行政相對人說明作出該行為的事實根據、法律依據及其他相關事項。

熱點內容
紀委辦案法規集 發布:2025-10-08 12:09:10 瀏覽:505
湟中縣司法 發布:2025-10-08 11:15:41 瀏覽:899
張倩法學 發布:2025-10-08 11:15:40 瀏覽:387
帶拼音道德經 發布:2025-10-08 11:13:00 瀏覽:773
杭州王律師 發布:2025-10-08 11:12:50 瀏覽:729
勞動法關於勞動合同時間是多久 發布:2025-10-08 11:08:32 瀏覽:724
此人在法院 發布:2025-10-08 10:57:14 瀏覽:716
安全類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10-08 10:46:19 瀏覽:583
中央12法制欄目社會與法全網追蹤 發布:2025-10-08 10:45:34 瀏覽:1
勞動法關於年休假待遇的規定 發布:2025-10-08 10:21:39 瀏覽: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