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民事訴訟法財產損害賠償糾紛

民事訴訟法財產損害賠償糾紛

發布時間: 2021-01-05 14:20:03

『壹』 產品質量損害賠償 產品責任糾紛怎麼訴訟

《產品質量法》第三十五條規定,因產品質量發生民事糾紛時,「當事人各方沒有達成仲裁協議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這是法律規定的解決產品質量民事爭議的最後途徑。向人民法院起訴是整個訴訟活動中的一個階段,整個訴訟活動由起訴、審判、執行三個基本階段構成。根據訴訟所要解決的問題的不同性質,訴訟可以分為民事訴訟、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三種類型。因產品質量引起的糾紛屬於民事糾紛,因此採用的訴訟類型是民事訴訟。

1991年4月9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策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是在原《民事訴訟法》試行9年的基礎上修改,並加以完善的。新的《民事訴訟法》全面規范了人民法院、訴訟參加人、訴訟參與人進行民事訴訟活動的行為,是人民法院審理各種類型的民事案件,解決民事糾紛的法律依據,也是公民進行民事訴訟活動的行為准則。一般來講,當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司法保護必須經過以下幾個步驟:

(1)起訴和受理。提起訴訟的人稱為原告,原告起訴必須具備四個條件:一是原告與糾紛有直接利害關系。二是有明確的被告。被告是指原告認為侵犯其權益的人或組織。三是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四是屬於人民法院受理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起訴應當向人民法院遞交起訴狀,並按照被告人數提出副本。特殊情況下也可以口頭起訴。人民法院收到起訴狀或口頭起訴後,依法進行審理,對符合條件的,決定立案受理,對不符合條件的,裁定不予受理。

(2)審判。對決定受理的案件,人民法院在開庭之前都要做好准備工作,包括發送起訴書副本和答辯狀副本,審閱訴訟材料,調查收集證據,更換或追加當事人等。准備工作做好的,即通知開庭。開庭審理中要經過以下幾個步驟。

一是准備開庭。二是法庭調查。三是法庭辯論。四是法庭調解。五是合議庭評議。六是宣判。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實行兩審終審制。當事人對一審判決不服的,還可以在法定期限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二審法院所做的判決就是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

(3)執行。就某一個具體案件講,執行不一定是必經程序,如果有義務的一方當事人自覺履行了判決的內容,就沒有必要再請求人民法院強制執行了。如果負有義務的一方當事人無故拒不履行義務,另一方當事人就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貳』 民事訴訟 樓上漏水

1、樓上漏水導致樓下遭受損失的,樓下業主可以去法院起訴,需要房產證或者購房合同,業主身份證,相關的證據,起訴狀去法院立案。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 起訴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一)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二)有明確的被告;

(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

(四)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2、可以用作證據,聘或者不聘律師都可以,價格根據你所在城市而定,去律師事務所進行咨詢。

(2)民事訴訟法財產損害賠償糾紛擴展閱讀:

訴訟程序

1、原告應具有民事行為能力。

2、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3、有明確的被告。

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35條規定,消費者在其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可以以銷售者或服務者作為被告。

如果消費者因商品缺陷造成人身財產損害時,可以將銷售者或生產者任何一方作為被告,法律將對生產者、銷售者起訴的選擇權賦予了消費者,由他們選擇最方便自己進行訴訟、最有履行判決的能力和最容易找到的對象作為被告。

4、有明確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

即具體地提出經營者違約、侵權行為的事實和給自己造成的損害,以及經營者應承擔的民事責任等。

5、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起訴。

可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一般民事案件中,對法人或其他組織提起民事訴訟,由法人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同一訴訟的幾個被告住所地或經常居住地在兩個以上人民法院轄區,可向其中的任何一個轄區的法院起訴。

(2)《民事訴訟法》第33條規定,因不動產提起的訴訟,應向不動產所在地法院起訴。

6、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的訴訟有效期為權利人在知道自己權力受到侵害起二年之內。

7、起訴應向人民法院遞交訴狀,並按被告人數提交副本,書寫訴狀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起訴由人民法院記入筆錄並告知對方當事人。

『叄』 人身損害賠償糾紛一案,訴訟請求里醫療費一項計算有誤,現已開一次庭,但沒進行法庭辯論,請教問題

您好。

您有權增加訴訟請求。一般在法庭辯論結束前均可以向法庭提出變更訴訟請內求,但您容應當向法庭出示增加訴訟請求的合理性,即您計算醫葯費的證據及計算方式。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提供以下法律供您參考:
《民事訴訟法》
第五十一條 原告可以放棄或者變更訴訟請求。被告可以承認或者反駁訴訟請求,有權提起反訴。

『肆』 如何理解新民事訴訟法的你105條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釋義:第105條
第一百零五條 拘傳、罰款、拘留必須經院版長權批准。
拘傳應當發拘傳票。
罰款、拘留應當用決定書。對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復議一次。復議期間不停止執行。
【釋義】
本條是關於拘傳、罰款、拘留強制措施的程序的規定。以上三種強制措施都要經過法院院長的批准,因為它們直接涉及當事人人身、財產權利的剝奪,對當事人權益影響很大,所以要求更加嚴格。另外,在形式上,拘傳要發拘傳票,罰款和拘留要用決定書。對於罰款和拘留兩種較為嚴厲的強制措施,法律賦予當事人申請復議權,以更加慎重地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利不受非法侵害。需注意的是,此時復議機關不是原作出決定的法院,而是作出決定法院的上一級人民法院。在復議期間,也不停止執行。

『伍』 機動車交通事故超出責任強制保險財產損失賠償限額,對方全責,對方拒不支付超出部份,怎辦

可以起訴到法院,然後申請強制執行:法院按照法定程序,運用國家強制力量,根據執行文書的規定,強制民事義務人完成其所承擔的義務,以保證權利人的權利得以實現。執行文書包括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書、裁定書以及依法應由法院執行的其他法律文書。它們一經確定,義務人即應自動履行。如拒不履行,權利人可申請法院強制執行。提出申請的權利人稱申請人,被指名履行義務的人稱被申請人,又稱被執行人。申請人是勝訴的一方,被申請人是敗訴的一方。執行程序是民事訴訟程序的最後階段。根據《民事訴訟法》第22章的規定,我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的通常方法和手段有以下幾種:
一、查詢、凍結、劃撥被申請執行人的存款。
查詢是指人民法院向銀行、信用合作社等單位調查詢問或審查追問有關被申請人存款情況的活動。
凍結是指人民法院在進行訴訟保全或強制執行時,對被申請執行人在銀行、信用合作社等金融單位的存款所採取的不準其提取或轉移的一種強制措施。
人民法院採取凍結措施時,不得凍結被申請執行人銀行賬戶內國家指明用途的專項資金。但被申請執行人用這些名義隱蔽資金逃避履行義務的,人民法院可以凍結。
凍結被申請執行人的存款的最長期限為六個月,需要繼續凍結的,應在凍結到期前向銀行、信用合作社等辦理凍結手續,否則,逾期不辦理,視為自動解除凍結。
劃撥是指人民法院通過銀行或者信用合作社等單位,將作為被申請執行人的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存款,按人民法院協助執行通知書規定的數額劃入申請執行人的賬戶內的執行措施。劃撥存款可以在凍結的基礎上進行,也可以不經凍結而直接劃撥。
人民法院採取查詢、凍結、劃撥措施時,可直接向銀行營業所、儲蓄所及信用合作社提出,無需經其上級主管單位同意。外地人民法院可以直接到被申請執行人住所地、被執行財產所在地的銀行、信用合作社查詢、凍結和劃撥存款,不需經當地人民法院同意或者轉辦手續。當地銀行、信用合作社必須協助辦理,不得以扣收到期貸款或貸款利息等任何理由拒絕和搪塞。拒絕協助的,人民法院可以依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予以罰款,建議監察機關或者有關機關給予紀律處分。
二、扣留、提取被申請執行人的收入。
《民事訴訟法》第222條規定:「被執行人未按執行通知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人民法院有權扣留、提取被執行人應當履行義務部分的收入。但應當保留執行人及其所扶養家屬的生活必需費用。人民法院扣留、提取收入時,應當作出裁定,並發出協助執行通知書,被執行人所在單位、銀行、信用合作社和其他有儲蓄業務的單位必須辦理。」在執行實踐中,扣留、提取被申請執行人的收入是人民法院經常使用的一種執行措施。扣留和提取是緊密相聯的兩個執行措施,扣留是臨時性措施,是將被申請執行人的收入暫扣下,仍留在原來的單位,不準其動用和轉移,促使其在限定的期限內履行義務。如超過期限仍不履行的,即可提取該項收入交付申請執行人。
三、查封、扣押、拍賣、變賣被申請執行人的財產。
被申請執行人未按執行通知履行義務,人民法院有權查封、扣押、拍賣、變賣被申請執行人應當履行義務部分的財產。
查封是一種臨時性措施,是指人民法院對被申請執行人的有關財產貼上封條,就地封存,不準任何人轉移和處理的執行措施。
拍賣是人民法院以公開的形式、競爭的方式,按最高的價格當場成交,出售被申請執行人的財產。
變賣是指強制出賣被申請執行人的財產,以所得價款清償債務的措施。人民法院在 執行中需要變賣被申請執行人財產的,可以交由有關單位變賣,也可以由人民法院直接變賣。由人民法院直接變賣的,變賣前,應就價格問題徵求物價等有關部門的意見,變賣的價格應當合理。
人民法院扣留、提取的存款和收入,拍賣、變賣被申請執行人財產所得的金錢,應及時交付申請執行人,並結束執行程序。
四、搜查被申請執行人隱匿的財產。
在執行過程中,還會出現被申請執行人不僅逾期不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而且還將財產轉移起來,拒不向人民法院交待自己真實的財產狀況。針對這些情況,《民事訴訟法》第227條第1款規定:「被執行人不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並隱匿財產的,人民法院有權發出搜查令,對被執行人及其住所或者財產隱匿地進行搜查。」
在搜查中,如發現有應依法查封或者扣押的財產時,執行人員應當依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查封、扣押。如果來不及製作查封、扣押裁定的,可先行查封、扣押,然後在48小時內補辦。
五、強制被申請執行人交付法律文書指定交付的財物或者單據。
人民法院的判決書、裁定書、調解書以及應由法院執行的其他法律文書指定一方當事人交付財物或者票證的,執行人員應在做好被申請執行人思想工作的基礎上,傳喚雙方當事人到庭或到指定場所,由被申請執行人將法律文書交付的財物或票證應當直接交付申請執行人簽收。被申請執行人不願當面交付的,也可以將應付的財物或票證先交給執行人員,由執行人員轉交。對當事人以外的公民個人持有該項財物或票證的,人民法院應通知其交出。經教育仍不交出的,人民法院就依法強制執行並可按照《民事訴訟法》第103條的規定予以罰款,還可以向監察機關或者有關單位建議,給予其紀律處分。有關單位持有該項財物或票證的,人民法院應向其發出協助執行通知書,由有關單位轉交。有關單位和個人持有法律文書指定交付的財物或者票證,因其過失被毀損或滅失的,人民法院可責令持有人賠償。拒不賠償的,人民法院可按被申請執行財物的實際價值或者票據的實有價值裁定強制執行。
六、強制被申請執行人遷出房屋或者退出土地。
強制遷出房屋或退出土地,是指人民法院執行機構強制搬遷被申請執行人在房屋內或特定土地上的財物,騰出房屋或土地,交給申請執行人的一種執行措施。
七、強制執行法律文書指定的行為。
這是一種特殊的強制措施,由人民法院執行人員按照法律文書的規定,強制被申請執行人完成指定的行為。
八、強制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和支付遲延履行金。
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是指被申請執行人的義務是交付金錢,在依法強制其履行義務交付金錢的同時,對他拖延履行義務期間的債務利息,要在原有債務利息上增加一倍,按銀行同期貸款最高利率計付,從判決、裁定和其他法律文書指定交付日屆滿的次日起計算,直至其履行義務之日止。另一種情況是指被申請執行人未按判決、裁定和其他法律文書指定的期間履行非金錢給付義務的,因為拖延履行已給申請執行人造成損失,故應當支付遲延履行金。遲延履行金的數額可以由人民法院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另行決定。
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訴訟法》第220條發出的執行通知,除責令被申請執行人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外,並應通知交納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或者遲延履行金。在這兩種措施中,既有給申請執行人補償損失的部分,也有對被申請執行人制裁的部分。
九、強制辦理有關財產權證照轉移手續。
《民事訴訟法》第230條規定:「在執行中,需要辦理有關財產權證照轉移手續的,人民法院可以向有關單位發出協助執行通知書,有關單位必須辦理。」
「有關財產權證照」是指房產證、土地證、山林所有權證、專利和商標證書、車輛執照等不動產或特定動產的財產權憑證。在執行過程中,有些財產被執行後改變了權利人,只有辦理了財產權證的轉移手續才算徹底完成執行任務。人民法院的執行人員在辦理這些證照轉移手續時,需向有關單位發出協助執行通知書,說明具體要求,通知有關單位協助辦理,有關單位有協助辦理的義務。

『陸』 民事訴訟法特殊地域管轄規定是什麼,有哪些原則

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的特殊地域管轄,是指以被告住所地、訴訟標的所在地、法律事實所在地為標准確定的管轄。民事訴訟法第23—32條規定了十種屬於特殊地域管轄的訴訟。

(一)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法院管轄

合同履行地,是指合同規定的履行義務的地點,主要是指合同標的物的交付地。合同履行地應當在合同中明確約定。對履行地約定不明確的合同,應當根據合同法第62條第3項確定履行地:履行地點不明確,給付貨幣的,在接受貨幣一方所在地履行;交付不動產的,在不動產所在地履行;其他標的,在履行義務一方所在地履行。合同履行地在實踐中是個相當復雜的問題,當事人之間、法院之間常常對如何確定合同履行地產生分歧,並由此引發管轄權爭議。民事訴訟法施行以來,最高人民法院曾多次對如何確定合同履行地作出司法解釋或批復。這些解釋和批復所規定的合同履行地包括:

1.如果合同沒有實際履行,雙方當事人住所地又不在合同約定的履行地的,不依履行地確定管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轄。

2.購銷合同的履行地按下列情況確定:第一,當事人在合同中明確約定履行地點的,以約定的履行地點為合同履行地。當事人在合同中未明確約定履行地點的,以約定的交貨地為合同履行地。合同中約定的貨物到達地、到站地、驗收地、安裝調試地等,均不應視為合同履行地。第二,當事人在合同中明確約定了履行地點或交貨地點,但實際履行中以書面方式或雙方一致認可的其他方式變更約定的,以變更後的約定確定合同履行地。第三,當事人在合同中對履行地點、交貨地點未做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或者雖有約定但未實際交付貨物,且雙方當事人住所地均不在合同約定的履行地,以及口頭購銷合同糾紛案件,均不依履行地確定管轄。

3.加工承攬合同。以加工地為合同履行地,但合同中對履行地另有約定的除外。

4.財產租賃合同、融資租賃合同。以租賃物使用地為合同履行地,但當事人在合同中對履行地另有約定的除外。

5.補償貿易合同。以接受投資一方主要義務履行地為合同履行地。

6.借款合同。以貸款方所在地為合同履行地,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7.證券回購合同。凡在交易場所內進行的證券回購業務,以交易場所所在地為合同履行地;在交易場所之外進行的證券回購業務,以最初付款一方(返售方)所在地為合同履行地。

8.名稱與內容不一致的合同。當事人簽訂的合同雖具有明確、規范的名稱,但合同約定的權利義務內容與名稱不一致的,應當以該合同約定的權利義務內容確定合同的性質,從而確定合同的履行地;合同的名稱與合同約定的權利義務內容不一致,而根據該合同約定的權利義務難以區分合同性質的,以及合同的名稱與該合同約定的部分權利義務內容相符的,則以合同的名稱確定合同的履行地。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還對聯營合同的地域管轄做了如下規定:第一,法人型聯營合同,由其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法院管轄;合夥型聯營合同,由其注冊地法院管轄;協作型聯營合同,由被告所在地法院管轄。第二,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或注冊地法院管轄確有困難的,如法人型聯合體已經辦理了注銷手續,合夥型聯營體應經工商部門注冊登記而未辦理注冊登記,或者聯營期限屆滿已經解體的,可由被告所在地法院管轄。

合同法還專門對供用電、水、氣、熱力合同的履行地點做了規定。根據該法第178、184條的規定,這類合同的履行地點,按當事人的約定確定;當事人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供用電、水、氣、熱力設施的產權分界處為履行地點。

債權人依據合同法第73、74條規定提起代位權、撤銷權訴訟的,由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轄。

(二)因保險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保險標的物所在地法院管轄

保險合同訴訟,被告住所地和保險標的物所在地法院都有管轄權。保險標的物如為運輸工具或運輸中的貨物,則由被告住所地或者運輸工具登記注冊地、運輸目的地、保險事故發生地法院管轄。

(三)因票據糾紛提起的訴訟,由票據支付地或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轄

票據支付地,是指票據上載明的付款地;如未載明付款地,票據付款人(包括代理付款人)的營業場地、住所地或經常居住地,本票出票人的營業場所,支票付款人或者代理付款人的營業場所所在地為票據付款地。代理付款人是指根據付款人的委託代為支付票據金額的銀行、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機構。

(四)因公司設立、確認股東資格、分配利潤、解散等糾紛提起的訴訟,由公司住所地法院管轄

公司糾紛類型很多,大多數公司糾紛都可以歸結為合同糾紛或侵權糾紛,只有少量與公司組織行為有關的糾紛,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而2012年修改的《民事訴訟法》專門規定,此類涉及公司組織行為的糾紛,由公司住所地法院享有管轄權。公司住所地,是指公司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

(五)因鐵路、公路、水上、航空運輸和聯合運輸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運輸始發地、目的地或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轄

運輸合同包括客運與貨運兩大類。運輸中的始發地,是指旅客或貨物的最初出發地,目的地則是指最終到達地。根據最高法院的規定,水上運輸或水陸聯合運輸合同糾紛發生在我國海事法院轄區的,由海事法院管轄。鐵路運輸合同,由鐵路運輸法院管轄。其他運輸合同糾紛,由始發地、目的地或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轄。

(六)因侵權行為提起的訴訟,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轄

侵權行為地,包括侵權行為實施地和侵權結果發生地。一般情況下,侵權行為實施地和結果發生地兩者相一致,在同一地點,但也存在兩地不一致的情況。在兩地不一致時,針對該侵權行為提起的訴訟可能存在三處管轄法院,侵權行為實施地、侵權結果發生地和被告住所地的法院都有管轄權。

(七)因鐵路、公路、水上和航空事故請求損害賠償提起的訴訟,由事故發生地或者車輛、船舶最先到達地、航空器最先降落地或者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轄

這是針對車輛、船舶、航空器在運行過程中發生事故造成他人財產或人身損害引起訴訟所規定的管轄。航空器泛指一切在天空運行的人造物體,包括飛機、飛艇、熱氣球、衛星等。航空事故是指航空器在空中或地面碰撞、墜毀,在飛行中拋物、排油而引起的事故。事故通常發生在一定的行政區域內,事故發生在哪一行政區域內,該行政區域的法院就有管轄權。最先到達地是指車輛、船舶最先到達的車站、港口,最先降落地指第一次降落的機場或其他地點,或者墜毀的地點。對這類事故引起的侵權賠償訴訟,包括被告住所地在內的上述地點的法院都有管轄權。

(八)因船舶碰撞或者其他海損事故請求損害賠償提起的訴訟,由碰撞發生地、受碰撞船舶最先到達地、加害船舶被扣留地或者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轄

船舶碰撞是指船舶在航行過程中因接觸和碰撞而造成的損害事故,其他海損事故是指船舶在航行中因觸礁、觸岸、失火、爆炸、沉沒等造成的事故。不論哪國的船舶發生了碰撞或其他海損事故,只要發生在我國領海海域內,我國法院就可以對請求損害賠償的訴訟行使管轄權。將因海損事故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規定由上述四個地點的法院管轄,充分考慮了這類案件的特殊性,既有利於當事人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選擇其中一個法院提起訴訟,也有利於法院對案件的審理和判決的執行。

(九)因海難救助費用提起的訴訟,由救助地或被救助船舶最先到達地法院管轄

海難救助是指對遭遇海難的船舶及船舶上的人員、貨物給予的救助。救助行為實施後,救助人有權根據救助的事實和效果要求被救助方支付救助費用。雙方對此可能出現糾紛引起訴訟,這類訴訟由實施救助行為地點的法院或者被救助船舶最先到達地法院管轄是各國的通例。應當注意的是,這類訴訟的管轄法院,不包括被告所在地的法院。

(十)因共同海損提起的訴訟,由船舶最先到達地、共同海損理算地或者航程終止地法院管轄

共同海損,是指船舶在海運中遭受到海難等意外事故時,為了排除危險,挽救船舶、人員和貨物,而作出的物質犧牲或支付的費用。因共同海損作出的犧牲和支付的費用應當根據一定的規則進行理算,並由受益各方分攤。我國在北京設有共同海損理算處,發生共同海損後,如在我國理算,理算地即為北京。航程終止地,是指發生共同海損的船舶航程終止的地點。共同海損發生後,如船舶最先到達我國的某一港口,或者有關當事人同意在北京理算,或者船舶的航程終止地在我國的某一港口,上述地點的法院便對由此提起的訴訟有管轄權。應當注意的是,這類訴訟的管轄法院,不包括被告所在地的法院。

『柒』 民事訴訟法被執行人遲延履行財產要雙倍賠償損失嗎

一、不是雙倍計算,而是「加倍」計算(此處的「加倍」不應理解為「二倍」或「雙倍」,因為「加倍」在此作副詞用,表示「程度比原來多」的意思)。第一位回答者的理解有誤:
首先,《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規定:被執行人未按判決、裁定和其他法律文書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的,應當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被執行人未按判決、裁定和其他法律文書指定的期間履行履行其他義務的,應當支付遲延履行金。
其次,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程序中計算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14)8號]第一條規定: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規定加倍計算之後的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包括遲延履行期間的一般債務利息和加倍部分的債務利息。遲延履行期間的一般債務利息,根據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方法計算;生效法律文書未確定給付該利息的,不予計算。加倍部分債務利息的計算方法為:加倍部分債務利息=債務人尚未清償的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除一般債務利息之外的金錢債務×日萬分之一點七五×遲延履行期間。
二、舉例來講,具體在實踐中計算方式如下:
2015年6月30日生效的法律文書確定,債務人應在三日內支付債權人借款本金10000元;支付自2015年1月1日始至借款付清之日止以日萬分之五計算的利息;債務人遲延履行的,應按照《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規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債務人於2015年9月1日清償所有債務。
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借款本金×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一般債務利息率×遲延履行期間的實際天數+借款本金×日萬分之一點七五×遲延履行期間的實際天數=10000×0.05%×60+10000×0.0175%×60=405元
遲延履行期間開始前的一般債務利息=借款本金×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一般債務利息率×遲延履行期間開始前的實際天數=10000×0.05%×183=915元。
綜上,債務人應當支付的金錢債務為11320元(11320元=10000元+405元+915元)

『捌』 在刑事案件中,被告無力承擔附帶民事賠償怎麼辦

刑事案件復被告拒絕賠償怎制么辦?可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人民法院按照法定程序,運用國家強制力量,根據發生法律效力文書明確具體的執行內容,強制民事義務人完成其所承擔的義務,以保證權利人的權利得以實現。發生法律效力的文書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種:民事判決書、實現擔保物權裁定、確認調解協議裁定、支付令等。它們一經生效,義務人即應自動履行。如拒不履行,權利人可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提出申請的權利人稱申請人,被指名履行義務的人稱被執行人。《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二十四條規定,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以及刑事判決、裁定中的財產部分,由第一審人民法院或者與第一審人民法院同級的被執行的財產所在地人民法院執行。申請強制執行的期限是判決生效後二年內,可以中止、中斷。法院收到的申請後六個月內進行執行。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二十四條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以及刑事判決、裁定中的財產部分,由第一審人民法院或者與第一審人民法院同級的被執行的財產所在地人民法院執行。法律規定由人民法院執行的其他法律文書,由被執行人住所地或者被執行的財產所在地人民法院執行。

『玖』 民事訴訟法對醫療損害糾紛怎樣認定

您好!近年來,醫療糾紛日益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由於醫患雙方的利益沖突,對醫療糾紛的法律適用也有不同的主張。人民法院審理醫療糾紛案件,應當依據我國現有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依法平等保護醫患雙方的合法權益,以實現社會的公平與正義。正確適用法律,確保執法標準的統一,始終是人民法院審理醫療糾紛案件掌握的基本原則。而在這類案件處理中的法律適用是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在審判實踐中許多審判人員在對醫療損害賠償案件的法律適用及賠償標准處理上存在著很大的出入,尤其在醫療損害賠償適用法律上並不一致,相類似的案件卻常常出現大相徑庭的判決結果,特別是在精神損害賠償和死亡賠償金等方面,判決結果差異甚大,不利於維護我國法律的統一性和嚴肅性。本人就醫療糾紛的種類及其責任的性質、醫療侵權案件的認定以及醫療損害賠償的法律適用問題,談談看法。
一、醫療糾紛的種類及責任性質根據2002年4月4日國務院第55次常務會議通過發布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和2003年1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出的《關於審理參照<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審理醫療糾紛民事案件的通知》的相關規定,可以將醫療糾紛分為兩類:一是醫療事故糾紛;一是不構成醫療事故的「其他醫療糾紛」。
所謂醫療事故,就是指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過失造成患者人身損害的事故。醫療事故糾紛就是指因醫患雙方對「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過失造成患者人身損害」的行為而發生的民事爭議。其他醫療糾紛是指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對患者進行的診療護理行為雖不構成醫療事故,但亦造成了患者損害,從而在醫患雙方之間發生的民事爭議。
從《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對醫療事故的界定,可以看出《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強調「過失」在構成醫療事故責任要件中的重要性,體現了過錯責任原則作為我國侵權行為法中最基本的歸責原則精神。而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是確定行為人民事責任的標准和規則。它直接決定著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舉證責任以及賠償范圍等諸多因素,是確定民事責任的根據之一。我國民事責任的歸責體系是由過錯責任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公平責任所構成的。所謂過錯責任原則,是指以行為人的過錯為承擔民事責任要件的歸責原則。所謂無過錯責任原則,指的是在法律規定的情況下,不以過錯的存在判斷行為人應否承擔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所謂公平責任原則,指在法律沒有規定適用無過錯責任,而適用過錯責任又顯失公平時,依公平原則由當事人承擔責任的歸責原則。但是,在適用過錯責任原則時,有一種特殊情況,就是當行為人的過錯無法判明,或法律有特別規定時,可以實行過錯推定。亦稱為過錯推定原則。它是適用過錯責任原則的一種方法。它是根據損害事實的發生推定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只有行為人證明自己確無過錯時,才免除責任。過錯推定原則與一般過錯責任原則所不同就在於舉證責任。一般的過錯責任的舉證責任在受害人,過錯推定原則實行舉證責任的倒置,即把舉證責任加給致害人,致害人須證明自己無過錯,否則推定其有過錯。
醫療損害賠償責任作為一種特殊民事責任,將適用何種歸責原則呢?《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四條第(八)項規定「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由醫方就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及不存在醫療過錯承擔舉證責任。」這就明確規定了對醫療損害賠償案件應適用過錯推定原則。
在醫療損害賠償責任中適用過錯責任原則時,關鍵就是舉證責任。適用過錯推定原則,在舉證責任上實行舉證責任倒置,並不是所有的舉證責任都要由醫療機構承擔。《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若干規定》第四條第(八)項規定的只是部分舉證責任倒置,即醫療機構對是否有醫療過錯、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等負有舉證責任。患方與醫療機構之間是否存在醫患法律關系,患方是否存在損害事實、是否存在實際損失、損失多少等,舉證責任均在患方,否則,患方將承擔敗訴後果。
二、醫療損害賠償的認定醫療損害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不同於一般侵權損害賠償的構成要件,有其特殊性,其要件應為:1、行為人具備責任能力。醫療損害的行為人應具有特殊的身份,即國外立法上所稱的「專家責任」。正是這種特殊的身份才使得患者對其產生了信賴。因此,醫療損害賠償中的行為人必須是醫療機構或者其他醫務人員。如果是非醫療機構或非醫務人員致人損害,雖可能構成侵權損害賠償,但並非醫療損害賠償。
2、行為的違法性。對此,《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二條作了明確規定,即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在司法實踐中,應當注意治療護理規范和常規的確認。所以衛生行政管理部門應針對不同病類盡快制訂相應的治療護理規范及常規,以便於實踐操作。
3、損害結果與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在一般侵權損害賠償中,因果關系的認定往往較難,而在醫療損害賠償案件中,由於其專業性、技術性更強,故其因果關系的認定則更加困難。基於此,立法上設立了醫療事故鑒定製度。以往醫療事故鑒定的規定弊端較多,如:權力過於集中,缺乏必要的監督,鑒定成為必經程序,鑒定過程透明度不高。針對這一情況,《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作出了新的規定,將鑒定由衛生行政部門組織改為醫學會組織,醫療鑒定機構由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改為專家鑒定組,鑒定方式明定為合議制,專家鑒定組成員由雙方當事人在醫學會主持下隨機抽取,並可以有法醫參加等。這些規定,使得醫療損害賠償在因果關系的認定上更加公正、科學和准確。還規定了患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然而,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侵害了患者這些權利時,是否會導致醫療損害的結果發生?對此,我認為應根據不同情況區別對待,主要審查侵害這些權利與患者人身損害有無必然的因果關系。如果沒有內在的因果關系,則屬於一般侵權行為而非醫療損害行為。
4、行為人主觀上的過失。《醫療事故處理條例》明確規定醫療事故的行為人必須是過失性造成患者人身損害。在專家的責任中,存在違反專家所負有的高度注意義務以及違背委託人所給予的信賴、信任的忠實義務。無論是違反了高度注意義務,還是違反了忠實義務,均為行為人的過失性行為。至於過失行為的程度,僅在確定具體賠償數額時具有實際作用,而對是否構成醫療損害賠償責任並無影響。
三、醫療事故損害賠償的法律適用問題所謂醫療損害賠償糾紛,是指患者及其親屬認為醫療機構及其工作人員的醫療行為存在過錯或者差錯,並因此造成患者身體和精神上的損害事實,從而引發以損害賠償為主要訴求的民事權益爭議。
按照《民法通則》規定,只要行為人的過錯造成了他人人身、財產等民事權益損害,受害人享有損害賠償請求權,並沒有限定這種損害的類型和程度。患者方只要認為醫療機構的醫療行為侵犯了其生命、健康及財產等民事權益,並造成了損害事實,即享有損害賠償請求權,此類糾紛既包括醫療事故引起的民事賠償,也包括醫療事故之外的其他醫療損害引起的民事賠償。同時《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將醫療事故民事責任的性質確定為侵權責任,也著重強調「過失」在醫療事故責任構成要件中的重要性,充分體現了過錯責任原則作為我國侵權行為法中最基本的歸責原則法律精神,充分體現了法律對患者這一弱勢群體的保護。
再者,從有利於受害人進行選擇的原則出發,也應選擇侵權責任來確定醫療損害的民事責任性質, 醫療損害侵害的是作為患者的公民的生命健康權,這屬於《民法通則》調整的范圍,即侵害公民身體造成傷害的,侵害人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按照這樣去理解和認識問題,更便於適用《民法通則》規定的一些民法原則處理案件,有利於保護患者的權利。
其次,審理民事案件正確適用法律的前提是民事責任法律性質的准確界定和歸責原則的正確確定。目前,法院審理醫療損害賠償案件可選擇適用的主要法律、法規及司法解釋有《民法通則》、《合同法》、《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民事訴訟法》、《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參照<醫療事故處理條例 >審理醫療糾紛民事案件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以下簡稱《消法》)、《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選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等內容。我認為,侵權之訴的醫療損害賠償糾紛案件應適用《民法通則》,並參照《解釋》和《條例》;違約之訴的醫療損害賠償糾紛案件應適用《民法通則》、《合同法》,同時也可參照《解釋》和《條例》;對於醫療機構提供的葯品、醫療器械、日用品等和具有商業性質的服務發生的糾紛應適用《消法》。審判實踐中產生爭議最多的是《民法通則》和《條例》的適用問題,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通知》(法[2003]20號)規定:「條例施行後發生的醫療事故引起的醫療賠償糾紛,訴到法院的,參照條例的有關規定辦理;因醫療事故以外的原因引起的其他醫療賠償糾紛,適用民法通則的規定。」此條規定明確了《條例》與《民法通則》的適用關系。《條例》是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其側重醫療行政管理關系,對於出現的醫患糾紛經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後構成醫療事故的,在行政上如何進行賠償作出了具體規定,因此,法院審理醫療損害賠償糾紛案件時,在尚沒有其他法律法規的前提下,應當參照執行;但畢竟是「參照執行」,而不是「必須執行」,所以,法院在審理醫療損害賠償糾紛時並不僅限於《條例》的規定,而應當將《民法通則》作為解決醫療損害賠償糾紛案件的主要適用法律規范,特別要體現民法基本原則和歸責原則的適用。而《解釋》正是最高人民法院根據《民法通則》的基本原則和歸責原則制定出來的司法解釋,主要是用於人身損害賠償類案件,在賠償項目和賠償標准上,有了明確的規定,也是人民法院審理醫療損害賠償糾紛案件時的參照。
再次,醫患關系法律性質和醫療損害賠償民事責任的性質決定了法律適用的方法和原則。《條例》更加符合《民法通則》所體現的基本法律精神,但《條例》畢竟只是國務院頒布的行政法規,僅僅只是衛生行政部門確認醫療事故的等級及其處理的行政性法律規范,不屬於民事實體法律規范,而醫患關系是一種民事法律關系,醫療損害賠償責任是一種民事責任,應當適用民事實體法律規范來調整。由於我國民法典尚在制定之中,現在暫無侵權行為法,現行《民法通則》僅有原則條款,而沒有涉及處理醫療損害賠償糾紛的相關侵權行為法的具體內容,因此,應當參照行政法規執行,但應當在充分體現民事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參照執行,「參照執行」決定了不能將《條例》作為法院判決的 「引據法」。而且《條例》只對構成醫療事故的糾紛案件賠償問題進行了界定,僅僅只是醫療事故損害賠償糾紛發生後行政調解解決糾紛的手段之一,大量的醫療損害賠償糾紛還是需要通過訴訟方式解決。另外《條例》在賠償標准和數額上也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例如對於因醫療事故造成死亡的,《條例》中沒有規定死亡賠償金的標准,而《民法通則》第九十八條規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權」,人的生命難道不比健康更為重要。這是《條例》的缺陷。所以在適用法律問題上,從醫療損害賠償糾紛案件的民事法律關系性質和民事責任構成等必要前提角度出發,首先應當適用《民法通則》及其相關司法解釋,因為《民法通則》的調整范圍涵蓋了所有醫療損害賠償糾紛及人身損害賠償糾紛;但《民法通則》的適用並不排斥《條例》的參照適用,因為現階段立法的局限性導致尚無侵權行為法來調整醫患類糾紛,《條例》中不違反民法精神和與民法立法精神相一致的內容,均可視為《民法通則》的細化,完全可以參照適用。從我國立法的宗旨和所體現的法律精神來看,選擇適用《民法通則》更有益於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實現法律的終極目標。
最後,根據法律的高階位優先適用原則,醫療事故損害賠償應先選用《民法通則》及相關的司法解釋。國務院《條例》屬於行政法規,側重於行政管理職能。它雖然在醫療事故的預防與處置、醫療事故的技術鑒定、醫療事故的行政處理與監督、醫療事故的賠償等方面均作了明確具體的規定,但畢竟屬於衛生行政部門確認醫療事故的等級及其處理醫療事故的行政性法規,與民法通則不是特別法和普通法的關系,而是上位法和下位法的關系,不能完全正確指導法院的具體審判實踐活動。最高人民法院黃松有在2003年3月26日召開的全國民事審判會議上指出: 「人民法院在審理因醫療行為而發生的損害賠償案件時,要正確理解上位法與下位法之間的關系。」因此,處理醫患糾紛案件在法律適用發生沖突時,應當優先適用民法通則及相關司法解釋;對民法通則及其相關司法解釋沒有規定的,再適用《條例》的規定。《解釋》正是最高人民法院根據《民法通則》的基本原則制定出來的關於解決人身損害賠償案件的司法解釋,指導法院的具體審判實踐活動,具有重要的意義,人民法院審理醫療損害賠償糾紛案件完全可以適用,也應當適用。
因此,法院審理醫療損害賠償糾紛案件,在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上應當適用《民法通則》和《規定》,堅持過錯賠償,不以是否構成醫療事故作為醫療機構承擔民事責任的前提條件,同時在賠償項目和賠償標准上,由於法律目前尚無明確規定,可視《條例》為《民法通則》的細化,參照《條例》的規定執行。而《條例》規定不明確或沒有規定的應參照《解釋》的規定,因為《解釋》也是《民法通則》的細化,是專門對人身損害賠償案件的司法解釋,也應選用,實行就高不就低的原則。這樣既維護了國家的基本法律統一適用,又在賠償標准和數額上的法律適用上實現了賠償內容的相對統一,有利於充分保護患者方的合法權益。
四、非醫療事故的醫療糾紛的法律適用問題從法學方法論角度看,《通知》的「因醫療事故以外的原因引起的其他醫療賠償糾紛,適用民法通則的規定」在性質上屬於「不完全法條」 中的「引用性法條」。而引用性法條則是指「在其構成要件或法律效果的規定中,引用其他的法條」的法條。其主要功能,從立法技術角度看,是為了避免重復規定或避免掛一漏萬的規定;從法律適用角度看,該種法條具有授權法院或其他主管機關為補充法律的功能。
對於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因故意行為造成患者的人身損害(即故意醫療糾紛),因其已超出醫療事故的「過失」范圍,故而不屬於醫療事故,對其民事責任按照「舉輕明重」 的法學原理自不應低於因「過失」所致的醫療事故;況且,就國家政策而言,國家對醫療事故實行限額賠償的初衷不外乎醫療事業的公益性,避免因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的醫療過失行為而使醫療機構負擔過重的民事責任,從而損害這種公益性。但是,該種限額賠償決不是鼓勵或放任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故意」對患者造成損害。因此,對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因故意行為致患者損害的行為就不應得到這種限額賠償的利益,而只能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使其承擔賠償責任。也就是說,在故意醫療糾紛中,人民法院應完全適用《民法通則》的規定,而排除《條例》的適用。
對於非人身損害賠償醫療糾紛也應完全適用《民法通則》的規定。因《條例》主要是對醫療事故人身損害進行規范的行政法規,雖因《通知》的發出而取得了部分民事法律規范的性質,但也只是對人身損害而言的,對於人身損害之外的其他醫療損害,不應也不能對其參照適用。那麼,對於過失醫療糾紛是否也完全適用《民法通則》的規定,而排除《條例》的適用呢?
過失醫療糾紛作為其他醫療糾紛的一種,從表面上看,似乎也應按《通知》所言適用《民法通則》的規定。但是,過失醫療糾紛如果也完全適用《民法通則》的規定則不妥當。因為《民法通則》的賠償范圍要比《條例》的賠償范圍為廣,賠償標准也要比《條例》的賠償標准為高。賠償范圍和賠償標準的不同,導致賠償結果的差異。也就是說,如果過失醫療糾紛完全適用《民法通則》的規定予以賠償的話,就會使得過失醫療糾紛的受害人獲得的賠償可能高於醫療事故糾紛的受害人獲得的賠償。例如,對於精神損害撫慰金,《條例》只規定了在造成殘疾或死亡的醫療事故糾紛中方可給予賠償,對於未造成殘疾或死亡而又確實給患者帶來一定的精神痛苦的醫療事故糾紛則不能獲得賠償;且即使在給予賠償的情形,其賠償的最高年限也分別不得超過三年和六年。與此相反,對於不構成醫療事故也未有殘疾或死亡的過失醫療糾紛案件,如完全適用《民法通則》的規定,則有可能獲得精神損害撫慰金,且並無最高賠償年限的限制。 這種相似案件(甚至是同一案件),僅是因是否進行過醫療事故鑒定,或對鑒定結論法院是否予以確認的差異而導致適用不同的法律,從而導致不同的賠償結果的情形嚴重違反了平等原則,也不合公平正義的法律理念。因此,對過失醫療糾紛不能完全適用《民法通則》的規定。那麼,對《通知》中的「適用民法通則的規定」又作何解釋呢?我認為,對於《通知》的該項規定,在適用過失醫療糾紛時應做「限縮解釋」, 即將過失醫療糾紛「適用民法通則的規定」解釋為僅是在構成要件上適用《民法通則》的規定,而在法律效果上則並不適用。至於其法律效果,我認為應類推適用《條例》的有關規定。 類推適用《條例》的理由在於:其一,按上述解釋,《通知》的規定對於過失醫療糾紛而言,僅是在構成要件上適用《民法通則》的規定,而在法律後果上卻未作規定,因而出現法律漏洞;其二,依「相似案件,應作相似處理」的法律原則,過失醫療糾紛在事實構成上與醫療事故糾紛最為相近,所以應采漏洞填補方法中的類推適用方法予以填補。
這樣解釋,不僅符合《通知》的意旨,使過失醫療糾紛的受害人的合法權益得以保護;而且也消除了過失醫療糾紛的受害人在相似案件中獲得的賠償可能高於醫療事故糾紛的受害人的不公平現象,使得法律適用得以統一、「限額賠償」的立法目的得以實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憲法原則得以貫徹。
五、完善我國醫療糾紛相關法律制度的建議鑒於我國目前還沒有侵權行為法或一部專門性的立法來調整醫療損害賠償糾紛,為了更好的解決醫療過程中的糾紛,應完善我國醫療糾紛處理的相關法律制度。如(一)在立法體例上由全國人大單獨制定一部專門處理醫療損害賠償糾紛的法律——《醫療損害賠償法》,或將醫療損害賠償糾紛處理全部內容在民法典中設專章、專節予以專門規定,就醫療損害賠償糾紛的實體處理和程序作出單獨規定以擺脫目前法律適用上的混亂。在立法內容上,應將醫療損害作為調整對象,明確民事法律關系性質、醫患雙方的權利和義務、醫療過失、醫療人身損害賠償的因果關系、歸責原則、舉證責任、賠償標准以及訴訟時效等內容。(二)建立醫療損害保險制度、建立醫療行為豁免制度、建立限額賠償制度、開增醫療行業增值稅建立醫療損害補償制度等。
為了平等保護醫療單位和患者的利益,在訴訟程序中,法院應注意釋明權利的行使。在起訴立案階段即向賠償權利人說明以「醫療事故賠償糾紛」和「醫療損害賠償糾紛」或「醫療服務合同糾紛」起訴的不同點,要求起訴人明確訴訟請求。在審理過程中,亦應通過對法律規定的解釋向賠償權利人進行宣傳,允許其變更訴訟請求,使賠償權利人在法律的框架內能夠盡可能多地得到賠償。
近年來,醫療糾紛案件逐年上升,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也是法院審判工作的難點,積極而慎重地處理這類案件,比較科學地調整患者和醫療機構的利益沖突,實現患者和醫療機構的「雙贏」,對於促進醫學科學的進步與發展,保護患者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有著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
謝謝閱讀!

『拾』 起訴電力公司賠償損失是走民事訴訟好還是走行政訴訟好

這屬於民事訴訟的范圍。
民事訴訟范圍主要有以下:
1、民法調整的財產關版系和人身關系發生權的案件,財產關系案件,是指因財產權利發生糾紛而引起的訴訟爭議。如買賣、租賃、合同、侵犯財產權、借貸、離婚案件、侵犯肖像權和名譽權等案件。
2、商法調整的商事法律關系發生的案件。如票據糾紛案件、股東權益案件、企業法人破產案件、海事海商案件等。
3、經濟法調整的經濟關系中屬於民事性質的訴訟。如因環境污染引起的賠償糾紛案件,因不正當競爭行為引起的損害賠償案件等。
4、勞動法調整的部分勞動關系發生糾紛的勞動爭議案件。
5、法律規定由人民法院適用民事訴訟法解決的其他案件。如選舉法及民事訴訟法規定的選民資格案件;民事訴訟法規定的宣告失蹤或宣告死亡案件、認定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案件、認定財產無主案件等。

熱點內容
君山司法局 發布:2025-10-08 10:00:47 瀏覽:659
保單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 發布:2025-10-08 09:52:02 瀏覽:560
社會與法普法欄目劇全集父子 發布:2025-10-08 09:50:42 瀏覽:804
黃茜如法院 發布:2025-10-08 09:49:03 瀏覽:690
民法與公司法的關系 發布:2025-10-08 09:36:22 瀏覽:21
法治定位 發布:2025-10-08 09:27:01 瀏覽:181
人民調解及法律援助培訓講稿 發布:2025-10-08 09:26:19 瀏覽:104
信息法規基本內容 發布:2025-10-08 09:25:41 瀏覽:263
小學生法治漫畫 發布:2025-10-08 09:03:29 瀏覽:685
中國法治是笑話 發布:2025-10-08 08:55:52 瀏覽: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