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的發源國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法包括哪幾種法
主要分兩種:一般行政法和特別行政法。
一般行政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處罰法》、《行政監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等;
特別行政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海關法》、《教育法》等。
1.《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為維護社會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規范和保障公安機關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職責,制定本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教育法》的頒布是關系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一件大事,對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促進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制度,維護教育關系主體的合法權益,加速教育法制建設,提供了根本的法律保障。
3.《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為維護國家的主權和利益,加強海關監督管理,促進對外經濟貿易和科技文化交往,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而制定的法律。
4.《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是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行政案件,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而制定的法律。
5.《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為了規范公務員的管理,保障公務員的合法權益,加強對公務員的監督,建設高素質的公務員隊伍,促進勤政廉政,提高工作效能,制定本法。
2. 什麼是我國行政法的基本法源
行政來法的涵義
1、含義:指源調整行政關系,規范和控制行政權的法律規范系統。
2、行政關系:指作為行政主體的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因行使行政職權或接受法制監督而與外部國家機關、組織,個人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相互之間所發生的關系。作為行政法調整對象的行政關系,主要指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發生的各種外部關系。
3、行政權:指憲法和行政組織法授予行政主體執行國家法律、政策,管理國家內政、外交事務的國家權力。
4、行政關系的基本內容:
行政管理關系行政法制監督關系:重要規定對行政主體行使職權行為的法制監督,調整行政法制監督關系。
行政救濟關系內部行政關系:主要規定行政主體的組織、職權,調整內部行政關系。
3. 行政法的淵源有哪些
行政法的淵源很多,我們可以將其分為一般淵源與特殊淵源兩大類。行政法的一版般淵源,是 指國家權力機關權或行政機關各自製定的規范性文件;行政法的特殊淵源,則是指有關行政法 規范和原則的法律解釋,及國家權力機關、行政機關與其他國家機關或社會組織共同制定的 規范性文件。行政法的這兩種淵源有一定區別,前者是主流,後者則是輔助性的。
我國行政法的一般淵源,按照制定主體、效力層次、制定程序的差別,可分為下述幾種形式 :
1
4. 我國行政法一般淵源包括
1.憲法
2.法律(全國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一般法律)效力僅次於憲法。
3.行政法規和規章:行政法規由國務院制定,而規章的制定主體是國務院部委和一定層級的地方人民政府。
4.地方性法規和自治條例、單行條例:效力只限於相應的行政區域內
5.法律解釋
6.國際條約(很少,但是地位很高)
5. 行政法的淵源主要有哪些
行政法的淵源包括一般淵源與特殊淵源。一般淵源有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行政規章、地方性法規、地方規章、自治條例、單行條例,特殊淵源有司法解釋、其他規范性文件、國際條約和慣例。
6.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法
一個國家的法律,最多的就是行政法,我國行政法正在施行的至少有幾百乃至數千部。依據不同的標准,可以將行政法分成不同的類別。大致可以分為,一般行政法與特別行政法(行政管理關系、行政法制監督關系、行政救濟關系、內部行政關系)兩大類。
所謂行政法,是指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過程中而與行政相對人、行政法制監督主體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由規范行政主體和行政權設定的行政組織法、規范行政權行使的行政行為法、規范行政權運行程序的行政程序法、規范行政權監督的行政監督法和行政救濟法等部分組成。其重心是控制和規范行政權,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包括兩層含義:第一,行政法是國家一類法律規范和原則的總稱;第二,這一系列法律規范和原則調整的對象是行政關系和監督行政關系,而不是別的社會關系。
一、一般行政法:指具有以下內容的法律法規:規定國家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則、方針、政策;國家機關及其負責人的地位、職權和職責;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任免、考核、獎懲;有關行政體制改革和提高行政機關的工作效率等等。
二、特別行政法:指規范各專門行政職能部門如教育、民政、衛生、統計、郵政、財政、海關、人事、土地、交通等方面的管理活動的法律、法規。
作為行政法調整對象的行政關系主要包括四類:
(1)行政管理關系。即行政機關、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等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的過程中,與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等行政相對人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之間形成的行政管理關系,是行政關系中的主要部分。行政主體的大量行政行為,如行政許可、行政徵收、行政給付、行政裁決、行政處罰、行政強制等,大部分都是以行政相對人為對象實施的,從而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產生行政關系。
(2)行政法制監督關系。即行政法制監督主體在對行政主體及其公務人員進行監督時發生的各種關系。所謂行政法制監督主體,是指根據憲法和法律授權,依法定方式和程序對行政職權行使者及其所實施的行政行為進行法制監督的國家權力機關、國家司法機關、行政監察機關等。
(3)行政救濟關系。即行政相對人認為其合法權益受到行政主體做出的行政行為的侵犯,向
行政救濟主體申請救濟,行政救濟主體對其申請予以審查,做出向相對人提供或不提供救濟的決定而發生的各種關系。所謂行政救濟主體,是指法律授權其受理行政相對人申訴、控告、檢舉和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的國家機關。主要包括受理申訴、控告、檢舉的信訪機關,受理行政復議的行政復議機關,以及受理行政訴訟的人民法院。
(4)內部行政關系。即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包括上下級行政機關之間的關系,平行行政機關之間的關系,行政機關與其內設機構、派出機構之間的關系,行政機關與國家公務員之間的關系,行政機關與法律、法規授權組織之間的關系,行政機關與其委託行使某種行政職權的組織的關系等等。在上述四種行政關系中,行政管理關系是最基本的行政關系,行政法制監督關系和行政救濟關系是由行政管理關系派生的關系,而內部行政關系則是從屬於行政管理關系的一種關系,是行政管理關系中的一方當事人──行政主體單方面內部的關系。
7. 中國最早的行政法典是什麼
《唐六典》全稱《大唐六典》,是唐朝一部行政性質的法典。是我國現內有的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容。 唐玄宗時官修,舊題唐玄宗撰、李林甫等注,實為張說、張九齡等人編纂,成書於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是現存最早的一部會典,所載官制源流自唐初至開元止。六典之名出自周禮,原指治典、教典、禮典、政典、刑典、事典,後世設六部即本於此。
8. 被譽為行政法母國的是哪個國家
法國是大陸法系國家的典型代表,素有"行政法母國"之譽,其行政法被許多國家奉為內典範.法國最容先從理念上承認行政法是一個獨立的部門法,並通過行政法院富有創造性的努力構建了一個完整的行政法體系.支撐這一龐大的行政法體系的是隱藏在其背後的行政法基本原則.
9. 社會法治國階段,行政法出現了哪些新發展
中國行政法經歷了三個主要發展階段,分別服務於法律規則國家、法律國家和法治國家三個不同歷史時期。
一、法律規則國家時期的「以法行政」(1978-1989)
1978年,在經歷了「文化大革命」之後,以鄧小平為首的新一屆黨和國家領導人深刻意識到政治官員、行政官員遵守法律的重要性。隨後,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人治」與「法治」的大討論。十年浩劫給人們留下的巨大創傷使這次討論在痛定思痛、以史為鑒的認識下深入進行。最終,「法治」戰勝了「人治」。中國從此堅定不移地走上了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之路。
這一時期,我國制定了大量的行政組織法律、法規,如1979年7月1日的《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與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1982年10月10日的《國務院組織法》等。在行政活動領域,1986年9月5日的《治安管理處罰條例》作用顯著。
從黨的政策到國家法律,行政活動依據的政治色彩被逐步淡化。但是這一時期的行政法律規范,由於主要規定行政相對人的義務而鮮有提及行政機關的職責,而往往被看作是實現行政管理的工具,其主要功能是管理社會事務、管理行政相對人。
與文革期間的法律虛無主義相比,「以法行政」無疑代表著一種進步。因為,運用法律治理社會暗含著對行政恣意的否定和抵制。然而,在希望行政機關同公民一樣遵守法律的呼聲日漸強大的社會背景下,僅具有這樣的行政法認知是遠遠不夠的。這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1989年4月4日的《行政訴訟法》揭開了中國接受依法行政理念、踐行行政法治的序幕。
二、法律國家目標下的控權法(1989-2000)
受中國傳統「中庸」思想的啟發,一部分行政法學者提出了「行政法平衡理論」,認為行政法不應當只是行政機關的特權法,而應當同時是行政機關的義務法。雖然單方規則制定權、命令權和行政決定效力先定等特權,使得行政機關與行政相對人在行政管理階段處於優越的地位,但這種不平等應當通過多種事後監督機制和若干程序規則來加以修正與平衡。這一時期,中國建立起多種針對行政機關的監督機制。它們各有所長,互不排斥。
1.行政訴訟。
1989年4月4日頒布的《行政訴訟法》被公認為中國行政法治里程碑式的法律文件,它標志著中國正式接受法治行政理念與原則。按照這一法律的規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為了平衡行政機關在行政過程中的優勢地位,該法律還特別設計了若干有利於行政相對人訴訟的制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行政行為合法性審查之訴中的舉證責任倒置規則。即,由作出受訴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提出證據證明其行為的合法性,否則將承擔敗訴的風險。
2.行政監察。
為了加強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監督,中國重新採用古代的監察御史制度。1997年5月9日的《行政監察法》確立了行政系統內部的監督機制,以保證政令暢通、維護行政紀律、促進廉政建設、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根據這部法律的規定,全國的監察工作由曾經在1959年被取消、1986年恢復的監察部主管。
3.行政復議。
依據1990年12月24日的《行政復議條例》的規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可以向原行政機關或上一級行政機關請求復查該行為的合法性與適當性。這部《條例》後來為1999年10月1日生效的《行政復議法》所取代。從此,行政相對人不僅可以通過行政復議質疑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與適當性,還可以請求復議機關一並審查作為受爭議具體行政行為依據的規范性文件的合法性。
4.國家賠償。
為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憲法享有的取得國家賠償的權利,1994年5月12日的《國家賠償法》規定,「國家機關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違法行使職權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國家賠償的權利」。確立有別於民事賠償的國家賠償制度是中國邁向法治國家的重要一步,它明確肯定了行政機關應當為其侵權行為造成的不利後果承擔責任的法律原則。經過十幾年的實踐,這部法律逐步暴露出歸責原則過於單一、賠償范圍過於狹窄、刑事賠償程序有失公正、賠償標准過低等不足。目前,全國人大正在積極修訂該法律。
5.非訴行政程序。
在學者有關「程序正義」、「正當程序」的研究推動下,中國立法機關一改「重實體、輕程序」的傳統,確立了一系列旨在加強行政相對人權益保護的程序規范。1996年3月17日的《行政處罰法》和2003年8月27日的《行政許可法》均肯定了行政相對人知曉行政決定事實、依據及理由、進行陳述與申辯的權利,要求聽證的權利和被告知權利救濟途徑等程序性權利。《行政處罰法》更是明確要求「行政機關必須充分聽取當事人的意見,對當事人提出的事實、理由和證據,應當進行復核;當事人提出的事實、理由或者證據成立的,行政機關應當採納。行政機關不得因當事人申辯而加重處罰。」
三、依法治國藍圖下的平衡行政法(2000-2008)
1999年3月15日,中國在憲法中庄嚴宣告「中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從此,中國進入了建設法治國家的新時代。如果說「法律國家」首先意味著行政機關要遵守法律且法律至上,「法治國家」則要求行政機關不僅要遵守法律,而且要服從憲法規范及其所確立的價值體系,努力將自己打造成為一個透明、誠信、尊重人權的政府。
1.行政法推進尊重人權的法治政府建設。
在一個法治國家,法律不應當只是國家治理的工具,它同時承擔著為公共決策、行政行為劃定邊界、為行政相對人確認權利的功能。換言之,行政法應當兼有保障行政權與控制行政權的雙重功能,並盡可能地在公權力與私權利間實現平衡。
中國傳統上是一個「重集體、輕個人」、強調社會成員義務的國度。「權利」概念只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才在中國出現。盡管許多學者、仁人志士為權利概念在中國的傳播做出努力,但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段內中國人依然不能很好理解這一概念的內涵與外延,也不知道該怎樣在法官等有關機關面前主張和實現自己的權利。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成員「經濟主體」地位被逐步確立。這對其形成權利觀念和開展維權行動奠定了基礎。為了保護自身的經濟利益,人們開始運用多種手段進行自我權益維護。在《行政訴訟法》的激勵和保障下,在過去的20年間,行政訴訟案件數量逐步增加。最高人民法院的統計顯示:1989年至2008年間,中國各級人民法院共受理各類一審行政案件1 405 085件,審結1 401 532件,結案率為99.7%,案件類型多樣,涉及經濟調控、市場監管、公共服務、城市規劃、基礎設施建設、企業改制、自然資源開發與利用、勞動和社會保障、農村土地確權、土地徵收、土地違法制裁、環境保護及計劃生育等眾多領域。應當承認,由於受到傳統「厭訴」思想的影響,行政訴訟並不是社會成員實現權益救濟的首選途徑,但也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2000年以後,中國在行政領域逐步採取措施,廢除了一些無視公民基本權利、自由的制度,代之以尊重和保障人權的人性化措施。2003年的「孫志剛案」 直接導致實施了20年之久的「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制度」被廢除,取而代之的是充分體現對社會弱勢群體關懷的收容救助辦法。從收容遣送到收容救助,不僅僅是行政機關工作方式的轉變,它同時意味著個人社會地位的提高。每一個社會成員不再是行政管理的「對象」,而是與行政機關平起平坐的「主體」,他們享有作為人所應當享有的權利,特別是在遭遇困難時有從國家獲得幫助的權利。
在羈束行政情況下,行政機關手中的權力同時構成其行為的義務。當行政機關怠於履行法定職責並給相對人造成損害時,行政機關應當予以賠償。這是最高法院為2000年的「李茂潤案」所作司法批復給出的結論。在該批復中,最高法院明確指出,「由於公安機關不履行法定行政職責,致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遭受損害的,應當承擔行政賠償責任。」
2004年3月,國務院頒布《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確立了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這部《綱要》揭示出新形勢下行政權與公民權的源流關系:行政權不再被看作是可供行政機關自主支配的特權,它來源於憲法賦予公民的基本權利。因此,行政機關必需在尊重公民權利的前提下為維護公共利益而行使行政權,否則將承擔行為被撤銷、賠償損失等不利法律後果。
2.行政法推進誠信政府建設。
在建設法治國家的過程中,政府應當向普通民眾一樣注重自身的名節與信譽。政府要以誠信的方法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不得制定具有溯及力的規范性文件,不得隨意撤回或變更既已做出的行政行為,在撤銷或變更行政行為給行政相對人造成損失時,應當予以賠償。2003年8月27日的《行政許可法》首次在中國實定法上肯定了國際通行的信賴保護原則。不僅要求行政機關以坦誠、富有誠意的方式及時處理申請人提出的許可申請,而且規定在非因被許可人過錯而違法從而導致許可被撤銷的情況下,行政機關應當賠償由此給被許可人造成的損失。
3.行政法推進透明政府建設。
建設法治國家必須同時推進民主。近些年,中國在完善代議制民主的同時,採取措施發展參與式民主。然而,無論哪種民主的發展都離不開公民知悉權的實現。為此,2007年1月17日,國務院頒布《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不僅劃定了政府依職權公開信息的范圍,還明確了依申請公開信息的程序規則。按照該條例的規定,所有行政機關應當主動公開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切身利益的、需要社會公眾廣泛知曉或者參與的、反映本行政機關機構設置、職能、辦事程序等情況的信息。另外,各級政府及其部門還應當根據各自職責許可權有重點地公開政府法制、統計、財政、決策及日常活動信息。屬於主動公開范圍的政府信息,應當自該政府信息形成或者變更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予以公開。除了行政機關應當主動公開的信息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還可以根據自身生產、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向國務院部門、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部門申請獲取相關政府信息。有關機關應當在收到申請之日起的15個工作日內予以答復。
1978年至2008年,從向世界敞開國門,到在憲法層面確立建設尊重人權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目標,中國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立法高潮期。這些法律、法規的出台雖然一時無法與西方法治發達國家完備的法律體系相媲美,但仍為目前中國的國家治理、社會生活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據。然而,法治國家的建設不能滿足於金字塔型法律規則體系的構建,而更應當關注憲法權利的真正落實。如今,世界各國普遍宣布接受法治原則,承諾建設法治國家,以至於「建設法治國家」成為一種時尚「標簽」或「符號」。為了有別於他國,我國應當落實這一治國方略和憲法原則。這其中,以尋求行政權與公民權間合理平衡點為目標的行政法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依法治國始於依法治政。我們深信,建成一個透明、誠信、尊重人權的法治政府將是對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最直接和最根本的推動。
10. 我國行政法的成文法源主要包括哪些效力位階如何
具有絕對效力的法源具體有:法律、行政法規、有權解釋(立法解釋、專司法解釋)、國際條約屬、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等。
具有相對效力的法源具體有:部門規章、各縣市人大發布的決定和決議、地方政府發布的決定、命令和規章等
其他相對法源具體有:習慣法、《最高人民法院公報》刊登的案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