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訴訟受理范圍
㈠ 行政合同行政訴訟民事訴訟有什麼區別
法律分析:行政合同行政訴訟民事訴訟的區別是:受案范圍不同;訴訟程序不同;訴訟當事人參加訴訟前的身份不同;結案方式不同;賠償方式不同等方面的區別。行政合同是現代行政法上較為新型且重要的一種行政管理手段。 行政合同它引進了公民參與國家行政的新途徑。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三條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其他組織之間以及他們相互之間因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提起的民事訴訟,適用本法的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二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前款所稱行政行為,包括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
㈡ 行政訴訟中可訴行政行為和不可訴行為的范圍
不可訴行政行為,是指被明確排除、不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行政行為。
主要包括以下幾項行為:國家行為、抽象行政行為、內部人事管理行為、行政終局裁決行為、刑事司法行為、行政機關的調解與仲裁行為、不具有強制力的行政指導行為、駁回當事人提起申訴的重復處理行為、對相對人的權利義務不產生實際影響的行為。
行政事實行為可訴性問題有一演變過程,根據《行政訴訟法》關於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規定,人民法院只針對具體行政行為提起訴訟,而對具體行政行為之外的其他行政行為,人民法院則不予受理。
(2)行政法訴訟受理范圍擴展閱讀: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行政訴訟,比較常見的是針對一個侵犯其合法權益的行政行為提起撤銷訴訟。所謂行政行為,是指行政機關針對具體事件、單方面作出的、具有外部效果的、行政法上的處理行為。
所謂具有外部效果,是指行政行為屬於外部法律領域,它僅僅是設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等外部相對人權利義務的處理行為。一方面,這種處理應當具有法律性,不僅應當對外產生事實上的效果,而且應當對外產生法律上的效果。
另一方面,這種處理應當具有外部性,內部業務指令、多階段行政行為等因其屬於內部行政領域,而被排除出行政行為的范疇。
㈢ 不屬於行政訴訟受案范圍
行政訴訟不受案范圍的是: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行政機關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行政旁啟行為等。
而《行政訴訟法》明確了一批絕對不能進入其受案范圍的案運灶如件。這些案件之所以不能進入受案范圍,無非是由於缺少了受案標准中所要求的某一個或幾個要件。當然,除了《行政訴訟法》所明確排除的這些案件,還有一些案件由於不屬於行政行為,當然也不具有可訴性。總的來說,人民法院對以下事項提起的行政訴訟是不予受理的:
一辯旦、國家行為不可訴
這里指的是包括行政機關在內的特定國家機關,根據憲法和法律的授權以國家的名義實施的行為。這些行為具有高度政治性,不在行政法的調整范圍之內。包括國防行為、外交行為、宣告緊急狀態的行為、實施戒嚴的行為、宣布總動員的行為等。
二、抽象行政行為不可訴
抽象行政行為是具體行政行為的對立概念,是針對不特定對象作出的具有普遍適用性的行為,不具備特定性的要件,只有經過具體行政行為的實施,才可能對特定對象產生權利義務上的實際影響,因此不能對抽象行政行為直接提起訴訟。但是,當事人如果起訴了一個行政行為,同時認為這個行為的依據是屬於規章以下一般規范性文件的抽象行政行為,可以請求法院對該規范性文件一並審查。
三、內部行為不可訴
內部行為也不屬於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所謂內部行為,包括針對內部組織的行為和針對內部個人的行為,前者如行政機關對其下屬機構設立、增加、減少、合並的行為,或對下屬機構的權力加以配置、劃定、調整的行為,以及行政機關內部公文函件往來的行為;後者則主要表現為對人事關系的處理,如對公務員的獎懲、任免。需要進一步強調的是,對內部行為不應作過於寬泛的理解,不能把一切行政機關對其「內部」作出的行為均視為內部行為。尤其是對個人實施的內部行為,主要應從人事關系的層面上來理解,對於非人事關系的其他處理不應視為內部行為。
四、行政終局裁決行為不可訴
在個別案件中,雖然行政機關的行為完全符合作為一個行政行為的全部要件,但基於法律的特別規定,仍被排除在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之外,這就是法定行政終局裁決行為。所謂「法定行政終局行為」,指的是法律(狹義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作出最終裁決,當事人不得對該裁決提起行政訴訟的行為。「法定行政終局裁決」主要有如下幾種:
一是國務院的裁決,當事人不服省部級行政機關作出的行政行為時,如向原機關申請行政復議後對該復議決定仍不服的,可以起訴,也可以申請國務院作出裁決,國務院作出的裁決是終局的。
二是省級政府針對自然資源權屬作出的復議決定,省級政府根據國務院或者省級政府自己作出的勘定、調整行政區劃的決定或者徵用土地的決定,針對自然資源所有權或使用權作出的行政復議決定,具有終局效力。
三是對外國人、境外人的出入境強制措施:外國人、境外人對公安出入境管理機構實施的繼續盤問、拘留審查、限制活動范圍、遣送出境措施不服的,可以申請行政復議,該行政復議決定為最終決定。
五、刑事偵查行為不可訴
公安、國安等特定行政機關根據《刑事訴訟法》的授權實施的偵查犯罪活動的行為,雖然由行政機關實施,但性質上是刑事訴訟活動,不屬於行政活動,不被列入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注意並非所有由行政機關實施的、與偵查刑事犯罪有關的行為都不能納入行政訴訟。對此應把握根據《刑事訴訟法》授權這一基準,只有根據《刑事訴訟法》授權實施的行為才是不可訴的,如果是根據其他法律如《人民警察法》授權而實施的行為,仍然屬於可訴的行政行為。還應注意,現實中承擔刑事偵查職能的行政機關(尤其是公安機關)常常假借刑事偵查之名,行干預經濟糾紛之實,這種行為已經違背了《刑事訴訟法》授權的目的,不應將其視為刑事偵查行為,當事人不服仍可提起行政訴訟。
六、行政調解行為不可訴
行政調解是行政機關在其職權范圍內,就平等主體之間發生的民事糾紛勸導其自願達成協議的一種行為,沒有強制力,當事人可以不受調解結果的約束,因此不是行政行為。當事人如對調解結果不服,不能對其提起行政訴訟,應當就原有的民事糾紛提起民事訴訟。與行政調解相類似的還有一類行為,就是行政仲裁行為,它指的是行政機關內設的仲裁機構依照法定程序,以中立身份對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糾紛作出的處理。隨著《仲裁法》的頒布,原屬行政仲裁范圍的經濟合同仲裁、產品質量仲裁等紛紛改變為民間仲裁,行政仲裁作為一項制度已經被架空了。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十三條 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下列事項提起的訴訟:
(一)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
(二)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
(三)行政機關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
(四)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行政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