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刑事訴訟法訊問筆錄
1. 未經刑事審判的詢問筆錄能否作為民事案件的證據
關於當事人提交的公安機關在刑事案件偵查中所做的筆錄,本院認為,因上述筆錄均未被人民法院作出的刑事判決書作為證據使用,故上述筆錄內容應依據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和最高人民法院證據規則的有關規定予以質證、審查判斷並作出認證。上述筆錄中的被調查人員並未到庭進行質證,且本案亦無其他客觀證據可以證明上述筆錄所述情況,故上述筆錄不能作為證據使用。 1、從證據形式來看,刑事偵查筆錄不符合《民事訴訟法規定》的證據形式。《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三條規定,「證據有下列幾種,(一)、書證,(二)、物證,(三)、視聽資料,(四)證人證言,(五)、當事人的陳述,(六)、鑒定結論,(七)、勘驗筆錄」。從第六十三條可以看出,我國民事訴訟法對民事證據進行了列舉,只有七種形式,凡是不符合該七種形式的材料都不能作為證據使用。刑事偵查筆錄屬於哪一種證據形式呢?首先可以排除的是視聽資料、物證、證人證言鑒定結論及勘驗筆錄。比較可能的是書證、及當事人陳述。書證是以內容來證明案件事實的證據。刑事偵查筆錄只是偵查機關對犯罪嫌疑人進行訊問的過程的記錄,並不能證明案件事實。從《刑事訴訟法》對證據形式的規定來看,犯罪嫌疑人的供述是與書證並列的一種證據形式,不屬於書證的一種。刑事偵查筆錄也不屬於當事人陳述,當事人陳述是指在民事訴訟過程中對案件事實的陳述,訴訟之外的陳述並不能作為「當事人陳述」這一證據形式使用。從《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中「調解過程中達成的讓步不能作為證據使用」的規定也可以看出,民事訴訟法對「當事人陳述」這一證據形式是的嚴格限制的。 2、從證據來源來看,刑事偵查筆錄作為民事訴訟也是不合法的。 刑事偵查活動是國家權力機關為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責任依法採取的嚴厲措施,是對公民人身自由最嚴厲的限制,應嚴格按法律程序進行,在偵查過程中形成的材料及了解要嚴格保密,必須用於刑事案件。《刑事訴訟法》規定有權復印偵查筆錄人為有權機關及辯護律師,案外人是無於偵查筆錄進行復印的,案外人如持有該證據,其來源是應當是非法的,根據非法的證據排除規則,該證據是不能作為證據使用,應當排予以排除。 3、從證據的效力來看,該偵查筆錄的證明效力是極其微弱的。 《刑事訴訟法》規定,只有被告人陳述,沒有相關證據予以證實的,不能作為定案的依據。偵查筆錄實質是犯罪嫌疑人的陳述,不能直接作為定案的依據。在刑事偵查過程中,犯罪嫌疑人處於一種被動、弱勢的地位,其陳述可能並不反映其內心的真實意思。刑事偵查筆錄的形成可能還存在刑訊逼供,而且為了開脫罪行,犯罪嫌疑人會作一些避重就輕的陳述,其陳述的真實性極不可靠。在起訴階段,法院對該證據的真偽會結合其他證據予以確定。在民事訴訟過程中,法官不可能也無必要知曉整個刑事案件的所有事實,對該偵查筆錄內容的真偽根本無法識別,如果把這種真偽不明的直接證據運用到民事訴訟中,那麼得到的案件事實也只能是真偽不明的。 在民刑交叉的案件中,民事案件往往以刑事案件認定的事實作為依據。但「以刑事案件認定的事實作為定案依據」是符合民事訴訟法規定的,經過法院的審理後認定的事,這屬於《民事訴訟規則若干規定》中的「已為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所確認的事實」,無需當事人的進行證明的事實,符合證據規則。 詢問筆錄作為偵查案卷里的內容,本來就不可以出現在民事訴訟中,需要指出的是,當事人怎麼得到這樣一個已撤銷案件的詢問筆錄,誰給他的?他有權利得到嗎?如果沒有權利,這樣一個非法證據談何效力? 另外還可以指出的是,公權力界入私權糾紛本身就破壞了民事訴訟雙方當事人地位平等的原則,怎麼可以將公權得到的證據來要求對方舉證反駁,產生舉證倒置的現象呢?這也不符合證據規則。(轉載)
2. 公安局的資料顯示:人員屬性:受害人,被盤查人員,涉警人員這是什麼意思難道干犯法的事了!
受害人是合法權益遭受不法行為直接侵害的人;被盤查人員是因為某件事被警察詢問,做筆錄的人;涉警人員意思是警務人員違法。
受害者是指受侵害的一方(包含人身財產等各方面的合法權益),現在在新聞與法律條律中較為多見,但還沒有較明確的定義。
「受害者」一詞雖常見於新聞與法律法條中,但並不專指構成刑事案件的侵害,任何合法權益受侵害的都可以稱之為「受害者」
(2)新刑事訴訟法訊問筆錄擴展閱讀:
受害人的定義:
在公訴案件中,被害人是當事人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起證人的作用;如果他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就成為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享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在自訴案件中,被害人為自訴人,享有當事人的地位。
被害人與證人最主要的區別在於,被害人同案件的處理結果有直接的利害關系。其享有的訴訟權利包括:有權指控犯罪;有權參加法庭調查和辯論;遭受物質損失時,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對人民檢察院免予起訴、不起訴的決定如果不服,有權提出申訴等。同時,被害人有義務遵守法庭秩序,如實向司法機關反映案件情況,不得誇大犯罪行為或捏造事實、誣陷他人等。
被害人是指在刑事案件中合法權益遭受犯罪行為侵害的人。廣義上的被害人,既包括刑事訴訟中的自訴案件的被害人;也包括刑事訴訟中的公訴案件的被害人。狹義上的被害人,僅指公訴案件中的被害人。在刑事訴訟中,被害人屬於當事人之一,居於原告人地位。
受害人的法律規定:
「被害人」是《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八條規定的刑事訴訟「當事人」之一,存在於大多數刑事案件之中。《刑事訴訟法》沒有對「被害人」做出專門的定義,但是結合其他條款,
例如第一百一十條第二款「被害人對侵犯其人身、財產權利的犯罪事實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權向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報案或者控告」等內容,被害人是指「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或其他合法權益受到犯罪行為侵害的人」。
在一些刑事案件中,犯罪行為給國家、集體的財產造成了損失,所以《刑事訴訟法》 第一百零一條第二款規定:「如果是國家財產、集體財產遭受損失的,人民檢察院在提起公訴的時候,可以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這意味著,在某些刑事案件中,國家、集體也可能成為「被害人」。也有一些犯罪行為並未造成實際的人身或財產等損失,這類案件的當事人中就沒有明確、具體的「被害人」,例如未造成損害後果的危害公共安全類犯罪。
受害人的權利:
1、受害人有權向公,檢,法機關報案或控告;
2、對不立案的決定不服,有權申請復議;
3、有權依法對公安機關或人民檢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責任的案件,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4、對不起訴的決定有權依法提出申訴[2];
5、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6、有權委託訴訟代理人;
7、有權參加法庭調查,辯論;
8、有權請求人民檢察院對第一審判決提出抗訴;
9、有權對已生效的判決提出申訴等。
3. 詢問筆錄還應交犯罪嫌疑人核對嗎
詢問筆錄還應交犯罪嫌疑人核對以後才能簽字摁指紋。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四版條權 本法第一百二十條的規定,也適用於詢問證人。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條 訊問筆錄應當交犯罪嫌疑人核對,對於沒有閱讀能力的,應當向他宣讀。如果記載有遺漏或者差錯,犯罪嫌疑人可以提出補充或者改正。犯罪嫌疑人承認筆錄沒有錯誤後,應當簽名或者蓋章。偵查人員也應當在筆錄上簽名。犯罪嫌疑人請求自行書寫供述的,應當准許。必要的時候,偵查人員也可以要犯罪嫌疑人親筆書寫供詞。
4. 在公安局接受詢問並簽了字蓋了手印,如果覺得詢問筆錄並不真實的話,我可以要求公安局重新讓我接受詢問做
首先,必須明確說明一點,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有回權向有關單位和個答人收集、調取證據。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如實提供證據。根據《刑事訴訟法》第六十條規定, 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人,都有作證的義務。
其次,如果當事人在司法機關詢問的時候說了假話,要根據情況給予處罰的。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二條 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有權向有關單位和個人收集、調取證據。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如實提供證據。
行政機關在行政執法和查辦案件過程中收集的物證、書證、視聽資料、電子數據等證據材料,在刑事訴訟中可以作為證據使用。
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證據,應當保密。
凡是偽造證據、隱匿證據或者毀滅證據的,無論屬於何方,必須受法律追究。
再次,就該案例而言,當事人應該及時到公安機關說明情況,然後承認自己的錯誤,並如實回答司法機關想問詢,不要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5. 行政執法部門在辦理案件中製作的詢問筆錄能不能直接用於刑事案件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52條第2款規定:行政機關在行政執法和查辦案件內過程中收集的物證、書證容、視聽資料、電子數據等證據材料,在刑事訴訟中可以作為證據使用。行政執法部門在辦理案件中製作的詢問筆錄並不是書證,轉到刑事程序中來,只能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辯解,屬於言詞類證據。《刑事訴訟法》第52條第2款規定可以轉到刑事訴訟中的作為證據使用的「物證、書證、視聽資料、電子數據等證據材料」都是實物證據。而言詞證據往往不能不直接在刑事訴訟中採納為證據材料。
6. 怎樣的詢問筆錄不能作為定案的依據
依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第63條規定,證據未經當庭出示、辨認、質證等法專庭調查程序屬查證屬實,不得作為定案的根據,但法律和本解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77條規定, 證人證言的收集程序、方式有下列瑕疵,經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的,可以採用;不能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的,不得作為定案的根據:
(一)詢問筆錄沒有填寫詢問人、記錄人、法定代理人姓名以及詢問的起止時間、地點的;
(二)詢問地點不符合規定的;
(三)詢問筆錄沒有記錄告知證人有關作證的權利義務和法律責任的;
(四)詢問筆錄反映出在同一時段,同一詢問人員詢問不同證人的。
7. 新刑事訴訟法規定報案人要接受詢問筆錄嗎
《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四十九條律師擔任訴訟代理人,可以查閱、摘抄、復制與本案有關的材料,了解案情。其他訴訟代理人經人民法院准許,也可以查閱、摘抄、復制本案有關材料,了解案情。
8. 《刑事訴訟法》中訊問未成年人時的問題
無論是訊問還是詢問,《刑訴法》規定均是「可以」通知其法定代理人到場。
依據《刑事訴訟法》
第十四條 二款
「對於不滿十八歲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在訊問和審判時,可以通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到場。」
第九十八條 二款
「詢問不滿十八歲的證人,可以通知其法定代理人到場。」
」應當「的說法在未成年人可以保護法里找到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第二條
「本法所稱未成年人是指未滿十八周歲的公民」
第五十六條第一款
「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詢問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詢問未成年證人、被害人,應當通知監護人到場。」
(8)新刑事訴訟法訊問筆錄擴展閱讀:
《刑事訴訟法》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訴訟程序
第二百六十六條
對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應當保障未成年人行使其訴訟權利,保障未成年人得到法律幫助,並由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點的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承辦。
第二百六十七條
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第二百六十八條
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根據情況可以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成長經歷、犯罪原因、監護教育等情況進行調查。
第二百六十九條
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應當嚴格限制適用逮捕措施。人民檢察院審查批准逮捕和人民法院決定逮捕,應當訊問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聽取辯護律師的意見。
對被拘留、逮捕和執行刑罰的未成年人與成年人應當分別關押、分別管理、分別教育。
第二百七十條
對於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在訊問和審判的時候,應當通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到場。無法通知、法定代理人不能到場或者法定代理人是共犯的,也可以通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其他成年親屬,所在學校、單位、居住地基層組織或者未成年人保護組織的代表到場,並將有關情況記錄在案。到場的法定代理人可以代為行使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訴訟權利。
到場的法定代理人或者其他人員認為辦案人員在訊問、審判中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可以提出意見。訊問筆錄、法庭筆錄應當交給到場的法定代理人或者其他人員閱讀或者向他宣讀。
訊問女性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應當有女工作人員在場。
審判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未成年被告人最後陳述後,其法定代理人可以進行補充陳述。
刑事訴訟法——人大網
9. 詢問筆錄還應交犯罪嫌疑人核對嗎
詢問筆錄必須由犯罪嫌疑人核對,簽字確認,否則屬於非法證據,應當版排除。
《刑事權訴訟法》第一百二十條
訊問筆錄應當交犯罪嫌疑人核對,對於沒有閱讀能力的,應當向他宣讀。如果記載有遺漏或者差錯,犯罪嫌疑人可以提出補充或者改正。犯罪嫌疑人承認筆錄沒有錯誤後,應當簽名或者蓋章。偵查人員也應當在筆錄上簽名。犯罪嫌疑人請求自行書寫供述的,應當准許。必要的時候,偵查人員也可以要犯罪嫌疑人親筆書寫供詞。
10. 刑事訴訟法訊問時間有哪些規定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
對不需要逮捕、拘留的犯罪嫌疑人,可以傳喚到犯罪嫌疑人所在市、縣內的指定地點或者到他的住處進行訊問,但是應當出示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的證明文件。對在現場發現的犯罪嫌疑人,經出示工作證件,可以口頭傳喚,但應當在訊問筆錄中註明。
傳喚、拘傳持續的時間不得超過十二小時;案情特別重大、復雜,需要採取拘留、逮捕措施的,傳喚、拘傳持續的時間不得超過二十四小時。不得以連續傳喚、拘傳的形式變相拘禁犯罪嫌疑人。傳喚、拘傳犯罪嫌疑人,應當保證犯罪嫌疑人的飲食和必要的休息時間。
第一百三十三條
人民檢察院對直接受理的案件中被拘留的人,應當在拘留後的24小時以內進行訊問。根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在當事人被執行逮捕後,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對於各自決定逮捕人,公安機關對於經人民檢察院批准逮捕的人,都必須在逮捕後的二十四小時以內進行訊問。在發現不應當逮捕的時候,必須立即釋放,發給釋放證明。
(10)新刑事訴訟法訊問筆錄擴展閱讀
訊問犯罪嫌疑人的程序和方法
1、訊問的主體
訊問犯罪嫌疑人必須由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的偵查人員負責進行。為了提高訊問效率,保證訊問質量,防止違法亂紀,確保訊問安全,訊問的時候,偵查人員不少於2人。
2、訊問的地點
(1)犯罪嫌疑人被送交看守所羈押以後,偵查人員對其進行訊問,應當在看守所內進行。
(2)對於不需要逮捕、拘留的犯罪嫌疑人,可以傳喚到犯罪嫌疑人所在市、縣內的指定地點或者到他的住處進行訊問,但是應當出示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的證明文件。
3、訊問的時間
(1)傳喚、拘傳持續的時間最長不得超過12小時;案情重大、復雜,需要採取拘留、逮捕措施的,傳喚、拘傳時間不得超過24小時。《高檢規則》第195條規定,兩次傳喚間隔的時間一般不得少於12小時。
(2)不得以連繼傳喚、拘傳的形式變相拘禁犯罪嫌疑人。
(3)對於已經被拘留或者逮捕的犯罪嫌疑人,應當在拘留或者逮捕後的24小時以內訊問,在發現不應當拘留或者逮捕的時候,必須立即釋放。
4、訊問的步驟和方法
(1)偵查人員在訊問犯罪嫌疑人的時候,應當首先訊問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犯罪行為。
(2)如果犯罪嫌疑人承認有犯罪行為,即讓其陳述有罪的情節;如果犯罪嫌疑人否認有犯罪事實,則讓其陳述無罪的辯解,然後根據其陳述,向犯罪嫌疑人提出問題。
(3)犯罪嫌疑人對偵查人員的提問,應當如實回答。但是對與本案無關的問題,有權拒絕回答。
(4)訊問犯罪嫌疑人應當製作訊問筆錄。筆錄應當如實記載提問、回答和其他在場人的情況。
(5)訊問犯罪嫌疑人,嚴禁刑訊逼供,也不準誘供、騙供、指名問供。對於實行刑訊逼供的人,犯罪嫌疑人有權提出控告;構成犯罪的,應當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5、對特殊犯罪嫌疑人的訊問
訊問聾、啞的犯罪嫌疑人,應當有通曉聾、啞手勢的人參加,並且將這種情況記入筆錄。訊問未成年的犯罪嫌疑人,可以通知其法定代理人到場。如果犯罪嫌疑人不通曉當地通用的語言文字,應當為其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