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讀書筆記
❶ 急需刑事訴訟法陳偉東第四版的PDF格式,txt格式或者讀書筆記
書名=刑事訴訟法 第3版
作者=陳衛東著
頁碼=406
ISBN=978-7-300-16094-8
出版社=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2012.07
附件已經上傳
❷ 上帝怎樣審判讀書筆記
上帝怎樣審判讀書筆記
龍宗智老師的這部關於訴訟法(准確來說是刑事訴訟法)的隨筆集的題目還是蠻有吸引力的。雖然名為「上帝怎樣審判」,但在我看來,龍老師不過是從思想、制度、程序等各個層面論述有關刑事訴訟審判有關的問題,其目的無外乎:如何在現實中實現審判公正。
龍老師的核心理念,或者說其思想的精華所在即他的「相對合理主義」。他一直戲稱多年來自己是一個在實踐與理論之間來回跳躍的人,就當前的司法改革的一些問題,我認為相對合理主義還是值得認同的。所謂相對合理主義,即有條件的合理主義,其中的條件是指必須遵從一些獲得共識的具有公理性和普世性的規則,而合理則是相對於適合本土來說。因為畢竟「歷史只為那些能夠運行的車輛頒發通行證」。這一理論相對於「拿來主義」和「本土資源論」來說是比較中庸的,甚至某些地方就是一些妥協,以致於遭人詬病,但這就是現實,你不能因為一個理論表達了一種規律而責備它造成了一種沮喪。
從書中列舉的很多實例來看,我國的訴訟審判制度還是有很大缺陷的。比如著名的「米蘭達規則」,即刑事沉默權的問題,中國沒有一個警察在逮捕罪犯的時候會對他說:你現在有權保持沉默並要求請一名辯護律師。也不會有任何一名罪犯在被抓捕時會理直氣壯的說出:請我的辯護律師來。還有司法審判的獨立性問題,發生在明治時期的「大津事件」,司法官員面對來自內閣的壓力來維護司法獨立,一百多年後的今天,這樣的事情在我國也不一定能發生。但我們也不必妄自菲薄,畢竟對於法治社會來說,中國是後來者。況且,先進的並不代表完美無缺,近幾年來,西方歐美法系國家已經為自己的「沉默權」付出了代價,開始採取各種方式對這一權利進行限制。當前,我國的審判制度也逐漸由法官職權主義向當事人主義轉變,不過,這一轉變要走的路還很長。
實現公正審判,有很多的關系和問題需要解決。從宏觀來說,一個國家的司法制度,整個的訴訟文化都對審判的公正有著重要影響;而從微觀來說,參與到訴訟中的每一個單獨的個體:警、檢、司三者的關系,檢察官的獨立性,法官的個人素質,當事人權利與義務,律師地位等等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近年來,網路等新興媒體的興起讓訴訟審判在「陽光司法」與「公民輿論暴力」、「司法獨立」等問題間進退維谷。實現公正審判,不僅是結果的公正,更重要的是審判程序的公正,而這其中的程序公正也正是最難實現的。
沒有了公正的審判,即使是耶穌也會被釘在十字架上。約翰·亞當曾言:沒有任何人是與世隔絕自行存在的孤島,每個人都是大洲陸地的一部分,如果海水沖走了一塊土石,歐羅巴就少了一角,正如流失的一片岩甲,也正如失去你自己或者你朋友的家。每個消逝的生命都是自我的損傷,因為我是與之相通的一部分。因此,莫問鍾為誰而鳴,它就為你而鳴。公正的審判,需要每個公民的努力。
❸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的內容簡介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增訂版)大致分成三編。第一編主要是關注一些社會和法內律的熱點問題,諸如言容論自由和隱私權、婚姻法修改、刑事訴訟法修改、送法下鄉、科技與法律以及司法審查和制度形成的問題。當然都只是「攻其一點,不及其餘」,試圖從一個角度切人進行學理的然而可能對社會實踐有影響的討論。第二編的文字是對於法學自身的反思。最後一編的五篇是讀書筆記和讀後感。
❹ 學習刑事訴訟法的幾點體會
通過對刑事訴訟法的學習,讓我懂得了一些法律的基本知識,為以後的生活和工作打下了基礎。我們可以利用我們所學的法律知識來維護我們自己和他人的權利。總的體會是;
一、社會性
法律首先是一種社會規則,如刑法學是研究犯罪學等,民法學是研究人與人之間、財產與人之間的關系。
二、規范性
既然法律是社會生活中的行為規范,因此法學也就有了范性,它是法學區分於其他學科的特徵。
三、概念性
法學之概念性來源於法律規則。如欺詐行為,欺詐、行為分別為兩個概念,欺詐行為又是一個新的概念;再如損害賠直接損害賠償,人身損害賠償為三個不同概念,只有掌握概念才能很好地理解法律規則。
四、目的性
法律是行為規則,是人制定的。在我國是由人民代表代表人民來制定各項法律的。既然是人制定的,就一定有目的。法學當然也有目的性,在歷史上曾不被人注意,特別是德國的概念法學,它們過分注意概念問題,而忽略了目的性。
五、正義性
法學正義性源於法律正義性,法律規則因為有正義性才能區分於技術規則,同時法律也就有了良法、惡法之分。
六、實用性
我們學習法學是為了用法律來解決問題,所以我們就不能只知道閉門讀書,我們還要關注社會生活中的案件,討論實際發生的和假設的案件,討論它應怎樣判決。
通過對法律的認識和平時的學習,我更加了解到了法律的重要性,無論走到哪,都離不開法律。法律對人人都是平等的,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我們每個人都要知法、懂法、用法。
❺ 辯護詞的例文
審判長、審判員、人民陪審員
××省××市××律師事務所依法接受本案被告人張××之親屬許××的委託,指派我擔任張××的一審辯護人。接受委託後,我仔細查閱了全部案件材料,並會見了被告人,還進行了大量的調查取證工作。經過認真的調查和嚴密的分析,我認為,本案事實不清,存在諸多疑點,難以定案。現依法發表如下辯護意見:
關於本案中公訴書認定張××作案的證據
公訴人所列舉的能夠據以認定張××強奸殺人的證據主要有兩個:一是××公安局對被害人和被告人所作的血刑試驗結論,二是被告人身上的傷良。由於其他證據只能證明案件確實發生,但並不能證明罪犯是誰,因此,我僅就這兩份證據的真實性和證明力,根據事實和法律提出如下看法。
關於血型試驗結論
根據××公安局所製作的刑事科學鑒定書,死者血型為B型,陰道內精液為A型,犯罪嫌疑人張××血型為A型,唾液為A型,公訴人遂將此認定為張××強奸殺人的一條主要證據。對此,我作為辯護人認為,死者陰道內精液與犯罪嫌疑人張××同屬一種血型,並不能證明就是張××作的案。因為現代法醫學認為血型鑒定畢竟不同於DNA指紋鑒定,它只能作排除認定,而不能作同一認定。具體到本案來看,死者陰道內精液為A型,可以據此排除血型的B型、O型人作案的可能性,但不能得出必然是張××作案的結論。因為世界上A型血的人有很多。
關於被告人身上的傷痕認定。根據公訴人提供的照片,張××的傷痕均在右側,即右側肩部、右耳後、右額和右手。這是與張××的供述相一致的。張××對此的解釋是:案發第二天上午正值家裡買煤,他作為家中唯一的男子干體力活是責無旁貸的,由於肩挑、肩背和爬樓梯,造成了身體右部的多處劃傷。按常理講,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解釋是有待辯證分析的,但我們可以通過張××身上的傷痕形成時間來具體分析他的這一供述是否真實。按照公訴人發表的公訴詞,筆××是在××年××月××日××時許作的案,這也就是說,張××身上、耳後及額上的傷應形成於此時,但問題的關鍵在於在案發當天,並沒有人發現他有傷。因為案發當天下午,張××去單位值班,單位里的人並未看見他的臉上、額上有傷。張××單位的同事劉××和王××提供的書面證據證明。並且,張××當天值完班回家後,鄰居也未曾見過其臉上、額上有傷。二、關於本案中公訴書認定的張××的作案時間無論是人民檢察院的公訴書,還是公訴人在法庭上提出的公訴意見,都認定被告人張××是在××年××月××日××許作的案。但當天××時左右,張××單位的同事劉××和王××以及門衛黃××都能證明張××在單位值班。這有劉××、王××和黃××提供的書面證詞予以證明。而且,張××在單位值班時,所翻閱的報紙和所作的讀書筆記也能證明張××在××月××日××時許不在作案現場。以上證據與張××本人的辯解相印證,證明了張××在××時許沒有作案時間。
綜上所述
辯護人認為本案事實不清,認定被告人張××作案的證據嚴重不足。因為事關人命,我認為人民法院在采證時不可不慎。我請求人民法院根據××年××月××日修正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條第××款之規定,宣判被告人張××無罪。
辯護人:××律師
××年××月××日
❻ 幫我寫一篇關於 刑事訴訟法書籍 的讀後感
我讀了刑事訴訟法書籍感到,如果沒刑事訴訟法,中國就沒有制約中國公民的文字武器,有回了它,才答能更好的把他們當奴隸一樣管理,這樣才讓黨放心、安心。所以我支持黨用戶黨,現在當為把人民黨狗一樣管理,狗窩也升值了,這一切都是黨的功勞,對於狗而言,殺一個,生兩個,殺不完,用不完,他們也最多叫兩聲,更不會更黨的武器斗,斗也只有死,所以我黨千秋萬代,一統江湖
❼ 高分求!《看得見的正義》的讀後感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陳瑞華的早期著作,花了一天的時間拜讀完了。書很精彩,當然,也打亂了我的計劃。有人說,從來不要把自己的生活安排的那麼緊湊,因為你始終迴避不了一本傾慕的好書會打亂你的生活。陳的這本書就應該在這樣的情形下闖入我的生活。認識作者,當然作者並不認識我。是最初在法律媒體上認識的,諸如法制日報等等報刊上得知有這么一個法學學者,其對中國現實的司法體制微詞有加,尤其是我們當前的庭審制度,更是令作者感觸有加。於是,在這份憤懣或者說不甘中,作者扮演了一個公共知識分子的角色,試圖以學者的力量來推動我們身邊的一些個制度或者說事情的改革。當然,這種角色,在北大,在法學界,也並非作者一人,象大家都熟悉的賀老師,也是屬於這一類別的。他們都懷著一種深厚的西方法治情愫,身體力行,以西方的所謂現代的法制文明理念來啟蒙民智,來推進一些事情的演進,並且有些時候,還帶有根本性的。這與蘇力所倡導的本土資源大概是有些不同。以一種外界的眼光來觀察我們這個社會,是他們這些知識分子的共同特徵。至今,對陳經常掛在口頭上的禁止雙重危險原則記憶猶新,這也是在公眾場面上,其對於我國司法制度中的一些制度性缺陷的批判,諸如再審制度,實踐中的司法審判出現的烙煎餅的現象的鞭撻。
之後,到了系統學習刑事訴訟法的時候,主講人劉老師,更是對其《刑事訴訟的前沿問題》贊譽有加,以一種鼓勵的語言來鼓動學生們來拜讀作者的這部著作,當然,由於某種原因,我至近仍未對該著作有全面的閱讀。雖然知道現在已經有了第二版,並且,手頭確實也有一本借閱來的一冊。但我想,也是以後必讀書目之一。也許是由於這時代的出現新的聲音的緣故,致使其成為了一種必然。
正義不僅要實現,而且要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這句古老的法律諺語詮釋了一種司法的性質或者說司法的理念。也對司法的作了合理的定位,或者說找到了其應該的歸宿。司法作為一種活動,應該是過程化的活動,它諸如生產一種產品一樣,我們關注的不僅僅是下了生產線的產品,而更應該關注於產品的生產程序與生產過程。司法也具有同樣的道理,它應該,甚至是必須向人們,向民眾展示出具有產品性的判決書有一個合理的,令人信服的過程。這是我讀本書,對司法一個最直觀的感觸。作者在書中,為我所青睞的還有另外一點,他能夠從點出發,談到面的寫作路徑也是為我所欣歡的。記得曾經和一位摯友談論法學類的著作寫作方法時,我侃侃表達自己對一種寫作方式的傾慕,那便是讀者在讀一本書時,能夠感覺到有一種涓涓溪流入大海的快感。具體來說,是以小見大的寫作途徑。毫無意味,本書的寫作,便具有了如此的特點,無論是作者有意思的加入,或者是一種無謂的關心。
作者能夠從審判方式的改革來窺視整個司法體制的缺憾,並且對其作出雖未來系統的,但不無深刻的剖析,應該算是本書的一個特色。討論的范圍可以說比較廣闊,有司法的性質,諸如司法的親歷性,司法的集中性,司法的被動性。以及執行權的合理定位等等在曾經的學界里鮮為人知的理論,當然,在今天看來,也許並不具有所謂的超時空性,畢竟這些西方的東西已經為學界的人們所熟知,甚至是一個法科學生也知曉。具體問題展示出普遍問題,正是作者獨具匠心之處。
除了以上幾點外,本書最顯眼的地方,也在於語言的通俗性,以及案例的選擇也具有相當的典型性。如今,在法學界,以通俗性的語言來闡述精深的法學理論的這樣一種文本或者說思路,已經是司空見慣了,無論老師,或者學生,都可以試驗做一翻所謂的小規模的出版作業。轉借一下作者的話來說,這也許就是司法社會化所帶來的法律社會化的效果之一吧。
觀覽本書,我們還可以發現作者所用的話語完全是西方法治式的,這或許也代表了當前人們包括我們法學學者們對我們司法體制改革的一種觀察維度,即用一種所謂的現代的,先進的文明制度來改造我們這個社會,來實現除舊推新的理想。但這種思維,自從,我讀了有關法治本土資源說的作者論調以後,對此也產生了一些疑問甚至懷疑。如何實現未來制度與我們現有社會結構的有機銜接,卻是本書作者未關注的問題之一。也許我們會出現賀老師所說的那種有具體措施導引出法治的理想效果,但這也並不能排除會出現嫁接失敗的慘局,而這種雙重的結局,也是每一個法學學者必須加以論證與思考的現實但卻是長遠的問題。極力推崇程序正義,是作者在本書中的思想凝聚.
❽ 蘇力《制度是怎樣形成的》讀後感
讀蘇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有感
蘇力曾任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院長,這本《制回度是如答何形成的》一書,匯集了作者發表的論文、學術隨筆和讀書筆記。全書分成三編。
第一編主要是關注一些社會和法律的熱點問題。如言論自由和隱私權、婚姻法修改、刑事訴訟法修改、送法下鄉、科技與法律以及司法審查和制度形成的問題,這些文章反映了作者對現實的關注。第二編主要講「法的故事」,即作者對語法學自身的反思。第三編則是作者的讀書札記。
相比上個月閱讀的《運送正義的方式》,這本書要深奧的多,少了直白或是淺顯易懂的敘述,有的文章粗讀下來不能領會,要讀二遍、三遍才能慢慢融入其中,而且每次讀都會有新鮮感。總的來說,蘇力教授的語言精練、觀點獨到、不盲從、不敷衍,往往出人意料又讓人折服。
❾ 刑事訴訟中的問題與主義怎麼寫讀書筆記
書名:
作者:***
主要人物:**********
時期:****
內容簡介:********************************* (150字左右)內
讀後體會容:********************************** (200字左右)
好句摘抄:********************************** (3句左右)
*********************************
❿ 有刑事訴訟法學習心得嗎
我是學刑訴的研究生,我感覺刑訴更多的是硬性的規定,條文龐雜,很難梳理,我個人專感覺,比較屬好的方法是按程序的過程列一個圖表,期限什麼的應該對比記憶,司法考試過程中有不少有益的筆記,法專在線和葵花上有不少資料。
最後就是多看法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