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民事訴訟法被告的最後陳述

民事訴訟法被告的最後陳述

發布時間: 2021-01-21 21:59:11

⑴ 民訴程序有沒有被告最後陳述

最後陳述權是刑事被告人在庭審中所享有的一項重要的訴訟權利。其理論基礎專主要在於立法對刑事被告人弱勢地屬位的特別關注以及對言詞原則的體現。最後陳述程序的設置,有助於法官更好地發現案件真實,同時還凸顯了對被告人人格的尊重,又可以對旁聽民眾有一種特殊的教育功能。在性質上最後陳述權主要是辯護權,此外還體現為一種情感宣洩權。表達你的觀點。

⑵ 民事訴訟被告未出庭應怎樣寫陳述書

在被告接到法院送達的起訴狀副本後,應該書寫答辯狀。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五條規定, 人民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內將起訴狀副本發送被告,被告應當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內提出答辯狀。答辯狀應當記明被告的姓名、性別、年齡、民族、職業、工 作單位、住所、聯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名稱、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的姓名、職務、聯系方式。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答辯狀之日起五日內將答辯 狀副本發送原告。
被告不提出答辯狀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審理。
同時,答辯狀是被告、被反訴人、被上訴人、被申訴人針對起訴狀、反訴狀、上訴狀、再審申訴書的內容,在法定期限內根據事實和法律進行回答和辯駁的文書,是訴狀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文種之一。
其內容和格式沒有統一的標准和規定,只要能夠對起訴方的起訴提出質疑,並且表達自己的合理辯解即可。
例:首部應寫明下列內容:
①標題。標題寫明"刑事(或民事)答辯狀","刑事(或民事)被上訴答辯狀"。前者為第一審案件答辯狀,後者為上訴案件答辯狀。
②答辯人的基本情況。當事人欄目,直接列寫答辯人的基本情況。
被告人是公民的,就列寫答辯人姓名,性別,年齡,民族,籍貫,職業和住址。有代理人的,挨著另起一行列寫代理人,並標明是法定代理人,指定代理人,還是委託代理人,並寫明其姓名,性別,年齡,民族,籍貫,職業和住址。如果是法定代理人,還要寫明他與答辯人的關系。如委託律師代理,只寫明其姓名和職務。
被告人是企事業單位、機關、團體(法人)的,先列寫答辯人及其單位全稱和所在地。另起一行列寫該單位的法定代表人及其姓名、職務。再另起一行,列寫委託代理人及其姓名、職務。
對方當事人的情況不用單獨列寫,可在下面的答辯理由說明起訴人和上訴人是誰,起訴或上訴的案由是什麼。
③寫明答辯事由。第一審案件答辯狀和上訴案件答辯狀其事由的寫法不同。現分別說明如下:第一審案件答辯人是被告人,答辯事由的具體行文為:"因××(案由)一案,現提出答辯如下:"。上訴案件答辯狀的答辯人是被上訴人,答辯狀具體行文為:"上訴人×××(姓名)因××(案由)一案不服×××人民法院××年×月×日×字第×號×事判決(或裁定),提起上訴,現提出答辯如下:"
答辯理由 答辯的理由是答辯狀的主體部分,寫法沒有統一的規定,一定要針對原告在訴狀中提出的事實和理由,或上訴人在上訴狀中提出的上訴請求和理由進行答辯,並可提出相反的事實、證據和理由,以證明自己的理由和觀點是正確的,而提出的要求是合理的。
尾部和附項寫明以下內容:
①呈送的機關。寫為"此致""×××人民法院"。
②右下方寫明。答辯人×××(簽名或蓋章)並註明年月日。
③附項。註明證物、書證的名稱和件數。

⑶ 民事訴訟中的被告陳述怎麼寫

民事訴訟被告人表達的種類:

不是所有的當事人向人民法院的表達都是民事訴訟證據意義上的當事人的陳述。在案件審理過程中,當事人會向人民法院表達各種各樣的與案件有關的理解或者建議。從這些表達的實質內容來分析,可以大致分為以下幾個類別:

1、是當事人的請求。比如說:起訴狀中的起訴請求,要求被告某某立即還本付息,這就是一個訴訟請求。這樣的請求能不能歸入到民事訴訟證據意義上的當事人的陳述?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2、是當事人對案件或者與案件相關問題的處理意見。屬觀點性的表達。比如說:被告對原告所作陳述或者舉證表示反對,或者肯定或否定主張為正確或者是認為對方的主張為錯誤等。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往往是當事人的一種立場的表達,類似於申明,也並非民事訴訟證據上的當事人的陳述。

3、是當事人以書面或者口頭的方式向人民法院表述的案件事實。比如說:涉案糾紛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時間、地點、人物、發生的交易、交易之後如何發生糾紛的情況,以及在此過程中遇到的記憶深刻且對本案糾紛的發生起到了至關重要作用的事件等。這樣的一些對於案件事實的描述,在內容上就與作為民事訴訟證據形態之一的當事人的陳述就有契合之處了。

當事人表達的方式,從當事人意思表達的方式來看,至少可以分為兩種基本形態:

1、是當事人通過書面方式向法官表達自己的意思。譬如:起訴狀、答辯狀、上訴狀,以及訴訟代理人提交的書面代理詞等。這表達方式比較正式,一般是經過了當事人或者訴訟代理人的深思熟慮。

2、是當事人通過口頭方式向法官表達自己的意思。譬如:在法庭當場進行陳述等。從是否能夠固定為發生一定法律後果的角度,這種陳述方式又可以分為兩種:

3、當事人在正式的場合所作的陳述。比如說在證據交換、質證以及正式開庭過程中所作陳述。一般而言,這樣的陳述對方當事人或者訴訟代理人也會在場,相關的內容將會被記錄在案,如通過法庭錄音錄像,或者書記員所作筆錄,這也是屬於一種非常正規的表達方式。

4、當事人在非正式的案件審理場合所作的陳述。比如說當事人到人民法院去立案的過程中,與立案窗口的法官所作的表述,或者在案件庭審後很多當事人仍會想與法官喋喋不休多聊幾句案情等。由於這種非正式審理場合下表達一般不會通過書面或者視頻、音頻的方式予以記錄,故一般不會發生訴訟後果。

(3)民事訴訟法被告的最後陳述擴展閱讀:

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第一百二十七條 法庭辯論按照下列順序進行:

(一)原告及其訴訟代理人發言;

(二)被告及其訴訟代理人答辯;

(三)第三人及其訴訟代理人發言或者答辯;

(四)互相辯論。

法庭辯論終結,由審判長按照原告、被告、第三人的先後順序征詢各方最後意見。

原告的陳述一般包括以下內容:

1、原告提出的訴訟請求或者對他方當事人提出的訴訟請求的承認。

2、原告提出的法律方面的理由以及反駁對方的法律理由,從而確定審理的基本方向。

3、原告就證據的證明能力和證明力的辯駁。

4、原告就案件事實所作的陳述:

(1)負舉證責任的原告就主要案件事實的陳述;

(2)不負擔舉證責任的對他方主張事實的態度。

⑷ 民事訴訟的第一被告和第二被告有什麼不一樣

沒有什麼不一樣。

在民事訴訟法中,對如何列被告的順序沒有規定,可以由原告根內據情況來自主決定如何列第一容、第二被告,具體的民事責任如何承擔要由法院根據審理情況來判決,這與原告如何列被告是沒有關系的。所以,在民事訴訟中,第一被告和第二被告沒有什麼不一樣的。

根據我國程序法的相關規定(《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在刑事案件訴訟中,被公訴機關指控涉嫌犯罪的當事人稱作「被告人」。

但在民事、行政案件訴訟中的被指控的當事人稱作「被告」,提出指控的一方則稱為「原告」,也就是說只有在刑事案件中才有「被告人」的稱謂。

(4)民事訴訟法被告的最後陳述擴展閱讀:

根據現行相關法律規定,在刑事訴訟被告人享有以下主要訴訟權利 :

1、運用本民族的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

2、有獲得辯護的權利。

3、申請迴避的權利。

4、對於司法工作人員侵犯其合法的訴訟權利和有人身侮辱的行為,有權提出控告。

5、未經法院依法判決,任何人不得被確定有罪。

6、有權參與法庭審理,有權了解被指控的犯罪事實和證據。

7、有進行最後陳述的權利。

8、有權對一審判決、裁定提起上訴,對於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有權提出申訴。

⑸ 在民事訴訟法中被告法定代表人的陳述可以作為證據嗎

如果在法庭上的筆錄,是可以的。

⑹ 被告人享有最後陳述的權力

被告來人最後陳述權指的是法院開庭源審判時,被告人在調查事實和辯論階段享有的最後發言的權利。被告人訴訟權利之一。是保障被告人辯護權的一種重要手段。在中國,審判長宣布辯論終結後,被告人有權作最後陳述。審判長應當告知被告人享有此項權利。被告人最後陳述的時間不受限制,直到把話講完為止。但如果陳述的內容與本案無關或重復,或涉及國家機密等,審判長有權也應當制止。

(6)民事訴訟法被告的最後陳述擴展閱讀:

在刑事審判的過程中,訴訟機制的正常運行離不開控方與辯方在力量對比上的相對均衡,在中國刑事訴訟機制轉型的今天尤應如此。因為,力量相對平衡是形成對抗的前提所在。不過,為大家所達成共識的是,代表國家參與訴訟的檢察官和被告人一方在參與訴訟的能力上存在著先天的嚴重不平等。有人就曾形象地將刑事訴訟描述成是檢察官代表強大的國家向弱小的被告人發動的一場戰爭。

⑺ 法院讓說最後陳述的時候應該怎麼說

被告人在法審理經過中的最後陳述的內容,無統一的要求,主要的應是由被告人談一下對犯罪的認識和教訓,並表述希望法院能從輕或減輕處罰的意思即可。

被告人最後陳述應按照所犯罪行的事實進行陳述,要有一個良好的態度,如果態度良好的話,可以按悔罪表現好,來輕判。

悔罪表現是緩刑適用中的實質性條件,更是故意傷害(重傷)案件中判處緩刑的重要考量因素,然而司法實踐中存在認識誤區,法官常常單純以賠償被害人損失來認定悔罪表現,從而擴大了緩刑的適用。

(7)民事訴訟法被告的最後陳述擴展閱讀

被告人最後陳述權的行使必須以當庭口頭陳述為唯一的形式,任何書面等其他形式都不能替代口頭陳述。因此,最後陳述權又被認為是言詞原則的當然體現。

所謂言詞原則,是指法庭審理案件必須以言詞陳述的方式即口語形式進行。公開的直接言詞審理取代秘密的間接的書面審理,是訴訟制度走向現代文明的一個重大發展。

除法律有特別規定者外,凡是未經當庭以言詞方式調查的證據材料,不得作為裁判的依據。因此,書面辯護詞等任何書面材料的提交不能成為剝奪或限制被告人最後陳述權的理由,可見,作為現代審判原則之一的言詞原則也是被告人最後陳述權的一個理論基礎。

被告人在最後陳述中不得進行不當的重復,有的被告人出於心態緊張等因素會一時思維停滯或者混亂,可能會在最後陳述中重復自己在前面程序中已做的陳述。

或者會固執地咬定並多次重復自己某一方面的見解,這種情況下法官可以予以適當的制止,但是一些為了保持邏輯上的系統連貫或者陳述的其他需要而不可避免的重復應當是允許的。

⑻ 民事訴訟中被告應訴時必須提供答辯狀嗎

1、被告不提出答辯狀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審理
2、法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五條人民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內將起訴狀副本發送被告,被告應當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內提出答辯狀。答辯狀應當記明被告的姓名、性別、年齡、民族、職業、工作單位、住所、聯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名稱、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的姓名、職務、聯系方式。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答辯狀之日起五日內將答辯狀副本發送原告。
被告不提出答辯狀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審理。

⑼ 我想請教一下:法庭會給原告法庭最後陳述的時間(或者機會)嗎

不會的,最後陳述的權利是當事人雙方的法定訴訟權利,法官無權剝奪。實踐中確實有些法官限制甚至剝奪這個權利,但是這是不對的,屬於程序違法。

熱點內容
中級經濟法公司法律制度 發布:2025-10-03 23:15:42 瀏覽:847
2018四川產假勞動法 發布:2025-10-03 23:06:40 瀏覽:622
廣東職工法律知識競賽 發布:2025-10-03 23:01:33 瀏覽:830
空白信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10-03 22:58:01 瀏覽:341
刑法什麼邢 發布:2025-10-03 22:50:41 瀏覽:232
證人承擔法律責任的情形是 發布:2025-10-03 22:34:12 瀏覽:375
清華大學2012法律碩士錄取名單 發布:2025-10-03 22:33:01 瀏覽:363
法律咨詢服務部是什麼 發布:2025-10-03 22:32:16 瀏覽:830
法律服務小分隊計劃 發布:2025-10-03 22:24:28 瀏覽:264
劉忠社會法 發布:2025-10-03 22:24:21 瀏覽: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