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名揚美國行政法
⑴ 在行政法里公民有要求政府機關公示公告的權力第幾條未幾定
行政公開,是指行政機關以民主、開放的精神從事行政管理,依法保障公民知政權、參政權和督政權的活動原則與方式。從本質與價值層面上看,行政公開具有保障民主政治、依法行政、廉潔行政和高效行政的作用。並且,行政公開又通過這些作用發揮著對公民(包括法人和其他組織,下同)權利的保障功能。
民主政治是行政公開最根本的政治基礎。行政公開則是民主政治的具體化和實現方式。現代民主政治是以人民的政治主體性和人民主權為基礎的代議制民主制。因此,從事公務活動的行政機關和公務員,應當奉行民主、公開的精神,代表民意,將自己的工作公諸於眾,向人民匯報,接受人民的監督,按照人民意志辦事,保障人民的利益。即是說,民主政治要求行政機關及其公務活動應當向公民和社會公開。因此,行政公開是人民主權保障的具體形式,政治公開、行政公開的程度是衡量民主政治發展的重要標尺。行政公開的程度越高,政府機關民主決策、民主行政的程度就越高,公民知政權、參政權和督政權的保障程度也越高。
行政公開意味著依法對行政機關行政權的規范與限制。在現代民主、法治國家,行政公開是行政機關及其公務員的政治責任和法律義務。依法行政的實質在於行政權受到法律的約束和制約,按照民意行政。行政機關和公務員履行公開的責任與義務以及公民依法對行政活動的了解、參與和監督是行政法的重要內容。因此,行政公開也就成為依法行政的重要保障。
公開如同陽光,是最好的消毒劑。行政公開能夠減少行政獨斷專行、暗箱操作、錢權交易的可能性。因此,行政公開是遏制權力腐敗的一種有效手段。同時,公開狀態下的行政機關和公務員,往往能夠減少官僚主義,提高行政效率。高效行政又能降低行政成本,最終有助於保障社會公共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權益。
綜上所述,行政公開是公民權利保障的一種重要制度和方式。當然,通過行政公開所保障的是公民的政治權利。所謂政治權利是指憲法和法律保障的公民政治上的權利與自由。具體而言,「政治權利和自由,是指憲法和法律規定公民有參政議政和參加國家政治生活的民主權利,以及對國家重大問題享有表達個人見解和意願的自由而不受政府非法的限制。」{1}各國法律所保障的公民政治權利主要有:平等權;自由權(包括言論、出版、通信、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等自由);參政權(包括選舉權、創制權、復決權和罷免權等);請求平等審判權;請求國家賠償權。這是針對整個政治體系而言的公民政治權利。如果從政府行政公開而言,所保障的是公民的知政權、參政權和督政權,這具體反映在各國的法律制度和行政實踐中。
一、知政權保障
知政權是知情權的一種重要形式。知情權也稱了解權、知悉權。現在,我國學術界一般都是從知政權保障層面界定行政公開的。
一種觀點認為,「行政公開,簡單來講,就是行政主體在實施行政行為的過程中,除法律規定的情形外,必須將其行政行為公開於行政相對方及社會,讓其知曉和了解。」{2}即是說,行政公開就是行政行為過程的公開。另一種觀點認為,「行政公開是指公民或社會組織有權知悉並取得行政機關的檔案和其他信息。對於公民來講是有知情權(了解權)」{3}。即認為行政公開是行政情報信息資料的公開,包括行政法規、規章公布和政府文件公示、查閱和請求公開以及會議列席旁觀。
在介紹國外行政公開制度時,我國學者一般也是從知情權保障的角度理解和分析行政公開的。{4}王名揚教授在其所著《美國行政法》的「行政公開(一):情報自由法」一章中指出,「行政公開有不同的涵義,本章討論的行政公開是指個人或團體有權知悉並取得行政機關的檔案資料和其他信息而言,通常稱這種權利為了解權(the right to Know)」,「公眾的了解權和對了解權的限制構成行政公開的主要內容」。{5}在論述中,王名揚教授則是從行政過程和情報信息資料公開兩個方面分析了解權的。
由於前兩種觀點對知政權保障的內容和范圍的理解都有片面性,因此,又有學者認為:「所謂行政知情權,就是公民依法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獲取、知曉行政活動的宗旨、原則、依據、程序及其結果的權利。」{6}這對保障知情權的行政公開作了比較全面的界定。
不僅如此,有學者還認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活動及其背景資料也是行政公開的內容。因此,知政權就「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知悉國家機關的活動及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尤其是經選舉或任命產生的高級官員)的活動及背景資料的權利。」{7}
「政務公開」是我國現在的流行術語。在使用過程中,一種是將「政務公開」理解為政治公開化,包括黨務公開、行政公開、警務公開、司法公開、檢務公開以至村務公開和廠務公開等;{8}另一種是將「政務公開」理解為與「司法公開」、「檢務公開」相對而言的政府行政管理的公開即行政公開。{9}但不論怎樣,都是在知情權保障或者行政情報公開的層面上使用行政公開的。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行政公開所保障的知政權,是指行政機關在實施行政管理的過程中,除法律規定的情形外,必須將其(包括工作人員)行政活動與結果及其有關材料公開於行政相對人及社會,讓其知曉和了解的權利。
知情權保障是行政公開的基礎條件和重要內容,是行政公開最基本的層面。但是,行政公開不只是行政情報信息或行政行為的公開,行政公開所保障的也不只是知政權。在現代各國的行政管理活動中,為了保障知政權,行政公開應當是全方位的,應該包括行政情報信息、行政行為和行政結果等各方面的內容。
⑵ 求王名揚美國行政法pdf,要下冊!!!
⑶ 王名揚的主要著作
著有中國第一部行政抄法統編教材《行政法概要》、中國第一部行政法學專著《英國行政法》、《美國行政法》、《法國行政法》、《比較行政法》、《英、法、美、日行政法簡明教程》、《外國行政訴訟制度》。根據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提供的資料,對1996-2013年期間法學著作的引用情況所做的統計表明,王名揚的《美國行政法》被引用次數在所有的法學「教科書型著作」中位居榜首,《法國行政法》排第四,《英國行政法》排12位,在整個中國法學界都無人可及。
⑷ 求行政法相關書籍的電子版
你要的這些書除了日本的那兩位學者的書不好找之外,在新浪愛問的共享資料里都有,你可以去看看。不知道你還能不能看到這個回復了。
⑸ 在非法批准使用的土地上新建建築物和其他設施如何處理的法律思考
一、符合行政比例原則 行政比例原則是行政法的重要原則,是指行政主體實施行政行為應兼顧行政目標的實現和保護相對人的權益,如果行政目標的實現可能對相對人的權益造成不利影響,則這種不利影響應被限制在盡可能小的范圍和限度之內,二者有適當的比例。行政比例原則的核心在於通過目的與手段間的衡量,兼顧國家、社會及公共利益,同時又不妨害第三人的權利,確保行政相對人基本權益的實現。比例原則從理念上源於對正義的需求。它在價值取向上與時代發展的大趨勢是一致的,也符合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戰略目標。 二、符合土地管理法的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沒有規定在非法批准、使用的土地上的建築物和其他設施必須拆除。該法第七十八條第一款規定:「無權批准徵用、使用土地的單位或者個人非法批准佔用土地的,超越批准許可權非法批准佔用土地的,不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用途批准用地的,或者違反法律規定的程序批准佔用、徵用土地的,其批准文件無效,對非法批准徵用、使用土地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非法批准、使用的土地應當收回,有關當事人拒不歸還的,以非法佔用土地論處。」 同時,該法第七十六條第一款規定:「未經批准或者採取欺騙手段騙取批准,非法佔用土地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退還非法佔用的土地,對違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擅自將農用地改為建設用地的,限期拆除在非法佔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築物和其他設施,恢復土地原狀,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沒收在非法佔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築物和其他設施,可以並處罰款;對非法佔用土地單位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可見,法律規定非法批准、使用的土地應當收回,只有當事人拒不歸還,以非法佔用土地論處時,才有可能拆除或沒收上述建築物和其他設施。 三、有利於社會財富的增加 在非法批准、使用的土地上的建築物和其他設施,凝聚了一定的社會勞動,消耗了一定的社會資源。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六條第一款規定,就是要求行政執法機關根據實際情況做出不同的處理決定,以有利於社會財富的增加,避免不必要的浪費。即非法佔用土地的,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沒收在非法佔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築物和其他設施,可以並處罰款。對違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擅自將農用地改為建設用地的,必須限期拆除在非法佔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築物和其他設施,恢復土地原狀。 舉重以明輕,企業或個人在非法批准、使用的土地上建設廠房、住宅樓等建築物和其他設施,相對於非法佔用土地行為而言,主觀惡性較小,性質要輕的多,因此,由做出處理決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按成本價收購可以減少損失,符合法律規定。 四、有利於減輕國家的經濟損失 企業或個人在非法批准、使用的土地上建設廠房、住宅樓等建築物和其他設施,做出批准決定的行政機關負有一定的責任。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八條第二款規定:「非法批准徵用、使用土地,對當事人造成損失的,依法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這里的賠償,就是行政賠償。所謂行政賠償,是國家賠償的一種,是指國家行政機關或者其工作人員違法行使行政職權,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包括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並造成損害的,由國家給予賠償的法律制度。因此做出批准決定的行政機關是行政賠償義務機關。賠償的范圍是直接經濟損失,包括該企業或個人因建設該項目必需的建築物和其他設施的建設成本。企業或個人在非法批准、使用的土地上建設的建築物和其他設施,由做出處理決定的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按成本價收購後按法律規定進行處置,可以減輕行政機關的賠償數額,降低國家的經濟損失。 【作者簡介】 汪越峰,單位為安徽大學法學院。 [1]姜明安.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2]王名揚.美國行政法[M]. 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 [3]張文顯.法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⑹ 行政法制的構成要素
1.兩要素說。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學者都持此觀點,當然,在要素的具體涵義上存在較大差異。如英國的依法行政由越權無效和自然公正組成。越權無效的核心內容是:越權的行政行為不具有法律效力。這既約束行政實體行為,也約束行政程序行為。自然公正則指:一方面,任何人或團體在行使權力可能使別人受不利影響時,必須聽取對方的意見,每個人都有為自己辯護和防衛的權利。無論在行政上,還是司法上,任何人不能未經審問就受處罰,行政裁判官和司法官必須聽取對方意見才能作出判決。另一方面,避免偏私,「不能自己作自己的法官。」(註:參見王名揚:《英國行政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151~177頁。)美國的依法行政構成兩要素表現為基本權利和正當程序。前者指一切組織和個人都必須服從法律,但這種法律必須旨在保護而不是摧殘人類固有的基本權利。後者指法律的實施必須通過正當的法律程序進行。 (註:參見王名揚:《美國行政法》, 中國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114~116頁。)台灣學者則主張依法行政的基本內容包括法律優越和法律保留。(註:參見翁岳生:《法治國家之行政法與司法》,台灣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版,第225~229頁。)中國大陸也有學者認為依法行政的基本內容有兩項:(1 )行政活動必須根據法律;(2)行政行為必須符合法律。 (註:轉引自胡建淼:《行政法學》,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71頁。)
2.三要素說。認為依法行政由三方面的因素構成。如日本有學者提出依法行政的三項內容為:(1)法律保留。建立議院內閣制、 議會制的民主主義,通過國會對行政進行政治限制。(2)法律優先。 行政立法、行政裁量和行政手續中存在著立法權優先的要求或者立法的統治問題。(3)司法救濟。通過法院對行政進行司法方面的事後救濟。(註:參見〔日〕和田英夫:《現代行政法》,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3年版,第27~28頁。)法國的依法行政也包含了三項內容:行政行為必須根據法律;行政行為必須符合法律;行政機關必須採取行動來保證法律規范的實施。(註:參見王名揚:《法國行政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205~207頁。)
3.四要素說。依法行政構成的四要素說主要見諸中國學者的著述中。如有的學者歸納為:(1 )任何行政職權都必須基於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2)任何行政職權的行使都必須依據法律、遵守法律;(3)任何行政職權的委託及其運用都必須具有法律依據,符合法律要旨;(4)任何違反上述三點規定的行政活動,非經事後法律認許,均得以宣告為「無效」。(註:參見羅豪才主編:《行政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58頁。)有的學者歸結為:(1) 所有行政法律關系,當事人都必須嚴格遵守並執行行政法律規范;(2 )任何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都不得享有行政法律規范以外的特權;(3 )一切違反行政法律規范的行為,都屬於行政違法行為,自始無效;(4 ))一切行政違法主體,都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註:參見應松年主編:《行政法教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40~42頁。)還有學者認為,依法行政就是要使一切行政管理活動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有法可依是使行政管理活動合法化的前提條件;有法必依,是要求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必須依法辦事;執法必嚴,是要求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執行憲法和法律的過程中,必須保持高度的嚴肅性,不許有任何的任意性,行政活動都必須符合憲法和法律的規定;違法必究,在行政法范圍內,主要是指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必須對其違法行為向國家權力機關和人民群眾承擔應有的責任。(註:參見侯洵直主編:《中國行政法》,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5頁。)
4.五要素說。台灣學者張載宇對依法行政提出了五個方面的要素,即:(1)行政權之作出,不得與法規相抵觸。 不問法規規定之形式如何,均有拘束行政權的效力。行政權的行使必須遵守法規,不得與法規相抵觸。(2)行政權非有法規依據, 不得使人民負擔義務或限制其權利。人民與國家的一般權利義務關系,並非權力服從關系,而為行政法規所規定,人民對國家的義務與權利,自以法規所規定者為准。行政機關不得濫用其權力,使人民負擔義務或限制人民權利。且因行政權之作用為人民設定權利或免除其義務後,行政機關自身亦應受其拘束,不得任意更改。(3)行政權非有法規依據,不得為特定人設定權利, 或減免其義務。行政機關對於法規在同一情形下應為同一的適用。即對於人民權利的設定或義務的免除,均應依據法規為同等的措施,不得有例外的歧視。若無法規的依據,對於特定人賦予超過一般規定的權利,或免除一般規定所課之義務,均屬違法。(4)行政得自由裁量, 須受法規之限制,並符合公意。裁量不得超越法規所定之界限,如裁量超過其界限,則為違法。另外,裁量須適合於社會公意,如不合公意則為不當。(5)行政法規之適用,由行政機關本其職權主動為之。 如社會秩序不良,行政機關應主動適用治安或交通等法規,以維護或整飭秩序,而無須等待人民之請求。此與司法官適用法律采不告不理原則不同。(註:參見張載宇:《行政法概要》,台北漢林出版社1970年版,第99~ 101頁。)
⑺ 王名揚的人物事跡
衡州大地物華天寶、人傑地靈。1916年王名揚出生於衡陽道衡陽縣(今衡陽市衡陽縣)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祖父和父輩們都是勤勞朴實的農民,家境貧寒。王名揚是在族人的資助下才有了讀書的機會。一邊放牛、打豬草起早貪黑幫助家裡干農活,一邊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刻苦學習。初中畢業時以衡陽縣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湖南五中(今衡陽師范大學)。畢業後王名揚當了一年的小學教員,1937年考入武漢大學攻讀法學,開始了與法學結伴一生的風雨路程。
抗戰爆發,王名揚和許許多多愛國的熱血青年一樣義憤填膺,穿上軍裝參加了戰地服務團,成為晉南抗戰前線上宣傳抗日救亡的一名積極分子。1938年,王名揚離開晉南,隨武漢大學遷徙到大後方四川樂山 。
1940年,大學畢業的王名揚考入國立中央大學(重慶),師從行政法學權威、留美博士張匯文攻讀行政學和行政法學研究生,三年後獲得行政法學碩士學位並在武漢大學法律系任行政法學講師 。
1946年,王名揚考取了最後一批國民政府公派留學生,但是由於當時法國正處於戰後恢復期,因此在國內滯留了兩年後才前往法國巴黎大學法學院攻讀博士。 法國是世界「行政法的母國」,法國國家參議院)的成立是現代意義上行政法產生的標志。按照「自然權利」、「三權分離」等法治和憲政基本原則在法國大革命後逐漸形成的行政法,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保留審判權階段、委託審判權階段和一般管轄權階段。行政法院的獨立在法國已成為一般國民的共識,行政法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由於當時法國尚未承認新中國,原定的三年留學期限屆滿後法國政府又同意王名揚延長留學期限 。
1953年,在法國巴黎大學法學院的一間教室里,王名揚面對著巴黎大學導師埃贊曼以及國際上久負盛名的行政法權威,以流利的法語宣讀博士論文《公務員的民事責任》並進行博士論文答辯。以出色的表現獲得了巴黎大學行政法學博士學位,成為一名學貫中西、滿腹經綸的飽學之士。可王名揚並未故步自封,在法國東方語言學校學習了三年的俄語和日語。
1956年新中國第一次在尚未建交的法國舉行國際博覽會,王名揚主動擔任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博展團團長李涿之的法語翻譯,這段經歷也被王名揚看作是一生中最光彩、最引以為榮的事情。為了進一步向外界宣傳新中國,王名揚擔任以在法華僑為主要讀者群的《僑眾》責編,不遺餘力地向海外同胞展示新中國 。
1958年日內瓦會議上,周恩來總理向海外留學生發出了報效祖國的號召,王名揚響應,在周總理的直接關懷下秘密從中國駐瑞士大使館取得護照,帶著厚重的書籍隻身回到了祖國。
留法十年,改變了王名揚的整個人生走向,既是學術上騰飛的起點,也是坎坷磨難的源頭。 王名揚不遠萬里回到了祖國的懷抱,迎接他的並不是一展宏圖的舞台,而是「洗腦」、轉行、流放等做夢也想不到的磨難。回國不久,王名揚就被組織分配在北京政法學院(中國政法大學前身),開始了長達四年的「洗腦」經歷。
「腦子洗好了」才能教法律,「由於王名揚留法十年受萬惡的資本主義毒害太深」,組織對王名揚的結論是「腦子洗得不好,不能教法律」。北京政法學院課程表上基本上沒有法學課程,教法律的教師要麼靠邊站,要麼改行。1963年,王名揚被調到了北京外貿學院(今對外經貿大學),成為法語課上一名講課妙趣橫生的外語老師,同時還擔任班主任。
文革開始後,由於和法國友人通信,王名揚就被定性為「里通外國」,失去了人身自由,多年辛苦寫就的書稿全部被付之一炬,王名揚被隔離審查,送入「牛棚」面壁思過。1969年,王名揚被流放到河南固始縣和息縣的「五·七幹校」,開始了十年的勞動改造生涯。妻子千里迢迢從東北趕過來看他,止不住淚如雨下 。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的行政法制建設開始起步,行政訴訟制度被提上議事日程,行政法學研究也開始正規。
年近古稀的王名揚參加了中國第一部行政法統編教材《行政法概要》的編寫工作 ,並承擔了「行政行為」章節的撰寫,對我國行政法研究的啟蒙起了奠基作用。
《行政法概要》出版後,中國政法大學邀請王名揚回來任教,被婉言回絕,只擔任了中國政法大學行政法學專業首位碩士生導師,教授行政法與外國行政法。重新「出山」後的第一項學術成果是應《中國大網路全書法學卷》編輯部之約,編寫了國際私法以及行政法詞條的內容。
1987年,王名揚的第一部行政法學專著《英國行政法》出版。這部25萬字的著作填補了國內外國行政法研究著作的空白。中國政法大學招收建國後第一屆行政法專業的研究生,尚無任何教材,王名揚就用該書向研究生授課,將一種嶄新的行政法學體系以其精湛的技藝介紹入中國,該書的「行政法原則」被學術界廣泛引用。書中首次介紹到的「國內行政裁判所制度」,對我國行政復議制度的建立所產生了直接影響。此外書中所提到的「行政救濟的獨立原則」、國外行政法關於「自然公正原則」、「賠償制度」等的介紹,對於我國行政法體系的構建和國家賠償法的立法工作產生了極其廣泛的影響 。
《英國行政法》出版兩年後,65萬字的《法國行政法》問世。王名揚對行政行為理論的全面介紹在現在仍是中國行政法學研究的基石;該書介紹的行政合同制度,整整影響了一代行政法學家;更為重要的是作者在這部書中對行政法院制度的介紹,成為我國行政訴訟法的範本和國家賠償法立法時的唯一參考資料。事實證明,《法國行政法》是行政法學研究的「概念工具百寶箱」 。
1995年出版長達百萬字的《美國行政法》,《英國行政法》、《法國行政法》和《美國行政法》,再加上一部未竟的《比較行政法》,王名揚的學術著作已成為中國行政法學研究的里程碑,奠定了王名揚在中國行政法學界的泰斗地位。中國行政法學事實上存在一個「王名揚時代」,沒有哪位中國行政法學者的著作,能夠達到王名揚「外國行政法三部曲」這樣高的知名度和引用率,對我國研究、借鑒外國行政法制經驗,完善我國相關立法和規章制度,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起到了積極和重要的推動作用 。
⑻ 求王名揚美國行政法 英國行政法 法國行政法 PDF
美國行政法上下://ds3.d.iask.com/fs/800/1//pdf/%E7%BE%8E%E5%9B%BD%E8%A1%8C%E6%94%BF%E6%B3%95+%E4%B8%8A%E5%86%8C+%E7%AC%AC%E4%BA%8C%E7%89%88+%E7%8E%8B%E5%90%8D%E6%89%AC+%E7%9D%80.pdf?origin=d131.d.iask.com
http://d133.d.iask.com/fs/800/1//pdf/%E7%8E%8B%E5%90%8D%E6%89%AC_%E7%BE%8E%E5%9B%BD%E8%A1%8C%E6%94%BF%E6%B3%95-2%E7%89%88-%E4%B8%8B%E5%86%8C.pdf
英國行政法
http://d123.d.iask.com/fs/800/1//pdf/%E8%8B%B1%E5%9B%BD%E8%A1%8C%E6%94%BF%E6%B3%95%EF%BC%88%E7%8E%8B%E5%90%8D%E6%89%AC%EF%BC%89.pdf
法國pdf 沒有找到
file:///E:/Download/%E7%8E%8B%E5%90%8D%E6%89%AC%E6%B3%95%E5%9B%BD%E8%A1%8C%E6%94%BF%E6%B3%95.rar
好像有的需要扣分,注冊一個號碼好了
⑼ 求王名揚美國行政法 英國行政法 法國行政法 PDF
美國行政法上下http://ds3.d.iask.com/fs/800/1//pdf/%E7%BE%8E%E5%9B%BD%E8%A1%8C%E6%94%BF%E6%B3%95+%E4%B8%8A%E5%86%8C+%E7%AC%AC%E4%BA%8C%E7%89%88+%E7%8E%8B%E5%90%8D%E6%89%AC+%E7%9D%80.pdf?origin=d131.d.iask.com
http://d133.d.iask.com/fs/800/1//pdf/%E7%8E%8B%E5%90%8D%E6%89%AC_%E7%BE%8E%E5%9B%BD%E8%A1%8C%E6%94%BF%E6%B3%95-2%E7%89%88-%E4%B8%8B%E5%86%8C.pdf
英國行政法
http://d123.d.iask.com/fs/800/1//pdf/%E8%8B%B1%E5%9B%BD%E8%A1%8C%E6%94%BF%E6%B3%95%EF%BC%88%E7%8E%8B%E5%90%8D%E6%89%AC%EF%BC%89.pdf
法國pdf 沒有找到
file:///E:/Download/%E7%8E%8B%E5%90%8D%E6%89%AC%E6%B3%95%E5%9B%BD%E8%A1%8C%E6%94%BF%E6%B3%95.rar
好像有的需要扣分,注冊一個號碼好了
⑽ 美國依法行政的不具有的特點
美國依法行政的主要特色
美英同屬普通法系,行政法理論和制度有諸多相似之處;尤其是在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美英行政法幾乎完全一致。 但到了十九世紀末,為了解決工業迅速發展而引起的一系列社會經濟問題,美國建立了獨立管制機構(Independent Regulation Agency),他集行政權、准立法權和准司法權於一身,獨立管制機構它的出現,標志著美國依法行政開始形成自己的特殊模式。 第一個獨立管制機構是聯邦州際商業委員會;此後美國又陸續建立了其他一些獨立管制機構。尤其是在羅斯福新政時期,為了擺脫經濟危機,不得不設立大量的獨立管制機構來推行新政措施。行政權的迅猛擴張,尤其是獨立管制機構集三種權力於一體,導致反對呼聲越來越強烈。於是,美國於1946年制定了《聯邦行政程序法》,從行政程序上和司法程序上對龐大的行政權加以控制,從而使美國行政法得以迅猛發展。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由於越戰失利、總統選舉舞弊及種族歧視擴大,公眾對行政機關越來越不滿 ,於是依法行政的方式有了一系列改革,其宗旨是實現行政公開。公眾認識到過去通過司法審查和行政程序上限制行政權,只能保障個人的權利免受行政機關的侵犯,而不能保證行政權的行使符合公共利益,也不能保證行政機關能有為公眾提供更多的福利。因此,行政必須公開,由公眾直接參與對行政的監督。1966年美國制定了《情報自由法》,1972制定了《聯邦咨詢委員會法》,1974年制定了《聯邦穩私權法》,1976年制定了《陽光下的政府法》,這些法律的頒布對行政公開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為世界許多國家所效仿。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美國法院在加強對行政監督時表現了一種新的風格,法院的司法審查既沒有放棄傳統的防止行政權侵犯私權的目的,同時又更積極地擴大公眾對行政程序的參與,監督行政機關努力維護公益和提供福利。
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美國依法行政經歷了從傳統普通法院的司法審查模式、到獨立管制機構加行政程序模式、再到行政公開模式的發展過程,從而與同為普通法系的英國的依法行政模式形成鮮明對比。
從宏觀上整體考察美國的依法行政,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四點特色:
1.獨立管制機構的興起
王名揚教授認為,獨立管制機構的成立標志著美國行政法開始形成自己的特色。 獨立管制機構的建立違背了傳統的三權分立原則,但又適應了社會發展的需要。於是美國又從行政程序和司法審查兩方面來加強對獨立管制機構的控制,以克服其消極面,發揮其積極作用。而在同一時期,英國卻採用了另外一種依法行政模式-建立行政裁判所,這是普通法系兩大脊樑在依法行政方式上的重大不同。英國的行政裁判所只有準司法職能,明顯不同於集三權於一體的美國獨立管制機構。獨立管制機構在美國行政法上具有重要地位,它直接影響美國其他重要行政法律制度的發展,如行政程序制度和行政法官制度等等。
2. 行政程序制度和行政公開制度的發達
由於獨立管制機構的普遍建立,美國開始重視從行政程序上來制約行政權濫用,終於在1946年制定了《聯邦行政程序法》。這部法典基於「正當法律程序」原則首次規定了聽證程序,是確立公正優先原則的典範,它一經制定便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重大影響,帶動形成了歷史上行政程序立法的第二次高潮。 美國行政程序發達,行政公開制度尤為突出。「美國在行政公開方面的立法比其他西方國家早,而且更為完備,在一定程度上對其它西方國家起了示範作用。」 《情報自由法》、《陽光下的政府法》、《聯邦咨詢委員會法》、《隱私權法》構成了美國行政公開制度的骨架。《情報自由法》規定政府文件原則上應公開,除非基於特殊情況,如國家安全、商業秘密等;《陽光下的政府法》規定合議制行政機關的會議原則上應公開,除非基於特殊情況,如國家安全;《隱私權法》規定了政府掌握的個人信息(隱私)原則上必須對該個人公開和限制向第三者公開,除非基於特殊情況,如國家安全。行政公開已成為現代世界行政法發展的一個潮流,美國行政公開制度在這個大潮中無疑扮演了開創性角色。
3.行政法官制度的建立
美國行政法官制度是美國行政程序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美國現代行政法發展的一個縮影。它一方面反映了行政權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擴張的歷史趨勢-行政司法權日益發達;另一方面它更反映了公眾對約束行政權的呼聲日益高漲。遵守行政程序和恪守自然公正原則已成為與行政權擴張並駕齊驅的主題。 概而言之,美國行政法官制度的建立和發展是為了保證行政法官的地位逐步趨於獨立化,以保障行政法官能公正辦案,從而有效制約行政權的濫用。行政法官地位的獨立化過程,是與其名稱演變相伴隨的。美國行政法官的稱謂先後經歷了Examiner[審查官]、 Hearing Examiner[聽證審查官]、Administrative Law Judge[行政法官]三個階段。每一次名稱的改變,均標志著行政法官獨立性和公正性的增強。
4.司法審查制度的發展
行政程序制度和司法審查制度是美國依法行政的兩大保障。在美國依法行政過程中,司法審查雖在特定時期(如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有所放鬆;但從整體角度而言,司法審查是呈逐步加強趨勢的。司法審查的范圍逐步擴大,即使立法排除復審,法院也想方設法加以否定 .原告資格逐步放寬。「在最近幾年中原告資格的欄桿大大降低了。在過去的十年中,過去通行的嚴格限制原告資格的觀念讓位了,代之而起的是發展中的觀念日益頻繁地打開了司法復審行政行為的大門。」 過去實行嚴格的時機成熟性原則,現在則為「時機的成熟性放寬。」 法院擴張了憲法中正當法律程序的適用范圍,使其不僅僅及於普通法上的權利,而且適用於社會福利補助項目。 總之,司法審查的逐步加強,反映了美國社會對行政權擴張進行控制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