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日本行政法的改革

日本行政法的改革

發布時間: 2021-01-29 18:20:28

㈠ 日本戰後改革的政治改革

政治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改革天皇制:新憲法取消了天皇總攬國家一切統治權的權力。憲法第1 條規定,天皇只是「日本國的象徵,是日本國民整體的象徵,其地位,以主權所屬的全體國民的意志為依據」。憲法第3、4條規定,「天皇關於國家的一切行動須有內閣的建議和承認,由內閣負其責任」。他「只能行使憲法所規定的有關國事行為,並無關於國政的權能」。同時,廢除輔佐天皇的樞密院、貴族院及天皇制的支柱-軍部。1946年1月1日,裕仁天皇發表《人間宣言》,宣布自己不是神而是人,自我否定其所擁有的神權。對天皇制的改革,不僅革除了類似封建帝王的專制主義大權,而且鏟除了法西斯帝國主義的精神支柱-天皇主義。②改革議會制:戰前日本議會分為眾議院和貴族院,貴族院的權力大於眾議院,議會不對選民負責,而對天皇負責;通過改革,取消了貴族院,設眾議院和參議院,兩院均由20歲以上男女公民直接選舉產生。其次,取消天皇以敕令、敕語立法的權利,排除天皇和軍隊對議會的控制和干涉。新憲法第41條規定,「國會是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和唯一的立法機關」,修改憲法、制定法律、審議預算、任命總理大臣等一切重大問題均由國會決定。③改革內閣制:戰前總理大臣由元老和重臣推薦,由天皇任命,總理大臣奉天皇之命組織內閣;經改革,建立了議會制內閣,總理大臣由國會確定,一般由在眾議院中佔多數席位的政黨總裁擔任。新憲法第65、66條規定,「行政權屬於內閣」,「內閣行使行政權,對國會負連帶責任」。總理大臣和其他國務大臣均由文官擔任,職業軍人不得擔任。內閣負責總理國務,處理外交,締結條約,編制預算,制定政令,決定大赦、特赦,掌握人事等有關行政事務。④改革中央集權制,實行地方自治:戰前地方的一切行政事務和人事,均由中央決定和管理;新憲法第92、95條規定,都、道、府、縣、市、町、村在憲法和法律所允許的范圍內實行地方自治。地方領導人由當地居民直接選舉產生。地方可設各級議會,編制預算、制訂地方性條例和法令。⑤改革司法制度:戰前,天皇是法律的最高主宰;經改革,一切司法權均歸最高法院和下級法院。同時,擴大了司法機構的獨立性,最高法院成為同國會、內閣鼎立的獨立機構。⑥擴大民主權利:新憲法第10~40條規定了國民的義務和權利,特別是過去政治地位很低的婦女,從此也和男人一樣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㈡ 日本司法制度的變遷

一、日本刑事司法制度的沿革
日本屬於大陸法系的國家,其現行的法律制度是以19世紀後半葉即1868年的「明治維新」為契機,以歐洲大陸法系為基礎,並受英美法系的影響(主要是引入了美國的法律制度),又繼承了自身傳統的法律文化(主要是中國唐代律令為藍本的「大寶律令」制度)而逐步演變發展起來的。
(一)二戰以前日本的刑事司法制度
從17世紀開始到19世紀中葉,日本是由有勢力的封建領主(德川幕府)掌握著國家政權。由於日本當時採取鎖國政策,與外國的邦交及通商都處於停止狀態。直到19世紀中葉受歐美各國開放的壓力,才打破了鎖國政策,並從「明治維新」建立新政權後,才開始了近代國家的建設,並借鑒法國和德國的法律制度,開始建設日本近代的法律制度。其中,法國對日本的刑事司法制度的影響最為明顯。如1880年的《治罪法》和1890年的《刑事訴訟法》,就是仿照法國的刑事實體法和程序法,即日本刑事司法制度方面的最早立法。同時,日本在刑事司法方面的立法,也受德國的影響,1890年的《法院組織法》就是以德國《法院組織法》為藍本的,並且日本1889年的《明治憲法》和1890年的《裁判所構成法》,也是借鑒德國憲法制定的。此外,日本還借鑒英國的司法制度制定了陪審法,從1928年開始,實行了15年陪審制度,後來由於案件逐年減少,加之二戰爆發,為了節約由於陪審所需要的時間、人力、物力、財力,於是1943年取消了陪審制度。
( 二)日本二戰以後的刑事司法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1945年)後,按照《波茨坦宣言》和日本投降書的規定,日本廢除了《明治憲法》。美軍作為聯合國佔領軍進駐日本後,在美國的參與和扶助下制定了實行國民主權原則的日本憲法。以此為契機,日本進行了包括刑事司法制度在內的一系列「美式司法」改革,即所謂二戰後日本的第一次現代司法制度改革。在此次改革中,日本大量引入英美法系特別是美國的法律制度,主要體現在:賦予法院(日稱裁判所)完全的司法權和違憲審查權,禁止設置二戰前行政法院那種特別法院;增設了家庭法院和簡易法院,建立起最高法院、高等法院、地方法院、家庭法院和簡易法院的審判機構體系;在審判程序方面,民事訴訟和刑事訴訟制度中採用的是當事人主義的訴訟原則;將司法「三曹」(指法官、檢察官、律師,又稱「法曹」)合而為一,實行同一的嚴格的司法考試和研修制度等。1946年頒布的《日本憲法》關於「國民權利義務」一章中,規定了訴訟程序中犯罪嫌疑人以及被告人的權利,如沉默權、令狀主義、質問權等,這便形成了日本的刑事訴訟程序的骨架。這些規定是以《美國聯邦憲法》為根據制定的,並成為日本刑事訴訟法上各種原則的基礎。因此,二戰後日本的刑事司法制度帶有美國司法制度的色彩。

㈢ 日本行政機構的機構特點

主要有:①適應國家經濟形勢發展的需要,政府廣泛干預經濟事務,具有經濟職能的行政版機構權增多,但同時注意機構精幹,充分發揮機構職能的作用。②實現了行政機構的制度化、法律化。遵循新憲法原則制定的《內閣法》、《國家行政組織法》和各省廳《設置法》等一系列行政組織法規,明確規定日本行政機構的設置和職責許可權。政府各部門人數由法律限定,機構編制每年核定一次。各部門官員人數也由法律規定。③防衛廳實行文官制,由文職人員控制軍事首腦機關,與戰前迥然不同。④存在機構膨脹、開支過大的現象,加重了財政負擔。日本的內閣不斷提出通過行政改革,對國家行政機構和規模實行「縮減型整編」,強調「簡便化」、「合理化」、「效率化」。⑤日本的地方政府具有雙重性,既是地方行政機構,又是中央政府的機構。

㈣ 日本政府的組成

1.在行政運營中確立政治主導 ,意味著對行政權和國民主權關系的確認 。根據日本國憲法 ,日本是實行三權分立政體的國家 ,國民主權體現在立法 、行政 、司法三權上 。執掌最高行政權的內閣總理大臣是由日本國民通過議會民主制確立的 ,總理大臣直接代表日本國民 。因此 ,要樹立首相權威 ,加強總理體系的工作能力 ,使它能在國民的呼聲中更好地煥發出活力 。如不其然 ,政黨政治的結果就是「官主導」,而非政治主導 。因此 ,東京大學的佐佐木毅教授認為中央機構改革的此舉是要訣別「官主導」的政黨政治 ③。這種轉變的實質是將政策決定的結構由官僚主導調整為政治主導 。為了確立政治主導的行政運營 、充實輔佐內閣總理大臣的機能 ,進行了以下改革 : (1) 明確規定總理大臣有權對閣議通過的國政方針做使其鮮明化的必要修改 。在必要時 ,總理大臣可以任命 3 人以內的特命國務大臣 。在森喜朗政府的第 2屆內閣中 ,就有兩位這樣的特命國務大臣 ,他們分別是 川堯與前首相橋本龍太郎 。橋本是行政改革擔當大臣 ,繼續推進他立下汗馬功勞也因此坐不穩首相寶座的行政改革事業 ;(2) 新增設了內閣府 。內閣府以總理大臣為首長 ,協助內閣官房進行國政上重要事項的企畫立案以及綜合調整 ,處理總理大臣職權范圍內的行政事務 ,並且管理總理大臣為主任大臣的外局事務 ; (3) 充實了內閣官房的機能 。明確規定內閣官房所掌事務包括事關國政基本方針的企畫立案 ,將內閣官房中總理大臣輔佐官的數目由原來的 3 名以內擴充到 5 名以內 ,允許內閣官房從行政組織內外聘用專門人才 。除此之外 ,還在各府省的大臣之下設置副大臣和大臣政務官 ,以使政治主導的政策決定更容易進行 ; (4) 就經濟財政 、綜合科技 、防災 、男女共同參與等重要議題 ,設置了召集政府內外英才共商國事的會議制度 。
2.中央政府改革步入由重視許可權到重視任務的軌道 ,有關中央省廳改革的法律不對許可權作出規定 ,卻對各省廳承擔的任務逐條進行明確規定 ,基於任務 ,中央政府機構被縮編 。國務大臣的數目由過去的 20 人以內縮減到 14 人以內(特別情況下可以在 17 人以內) ;省廳的數目由 22 個縮減到12個 ;官房和局的數目由 128 個縮減到 96 個 。依靠內閣府在縮編後的各省廳之間的綜合政策調整和各省廳內的政策調整以及各省廳之間的信息溝通 、情報交流機制 ,使中央政府各機構成為能提供有效率 、有質量服務的統一整體 ,從而消除縱向分割行政的弊端 。新的中央各省廳由新設 、合並 、劃歸 、更名等方式產生 。其中 ,內閣府為新設機構 ;總務省由原郵政省 、自治省 、總務廳合並而成 ;文部科學省由原文部省和科學技術廳合並而成 ;國土交通省由原運輸省 、建設省 、北海道開發廳 、國土廳合並而成 ;原總理府的三廳金融再生委員會 、經濟企畫廳 、沖繩開發廳劃歸總理府 ;環境省由環境廳升格形成 ;大藏省更名為財務省 ;通商產業省更名為經濟產業省 。
3.創設獨立行政法人是指使國家所有的美術館 、博物館 、研究所等事業單位成為自主運營 、情報公開的獨立行政法人 。這樣的獨立行政法人具有與其他法人同樣的資格 ,但又必須經營與公共事業相關 ,需要從行政管理上運籌的業務 。而且 ,財力和人事仍與政府相依存 ,既具有相對於政府的獨立性 ,又具有自律性 。創設獨立行政法人的目的在於推進行政減量 、行政服務民營化目標 ,使相關事業單位的業務更容易為國民所了解 ,提高其服務水平和工作效率 。根據日本政府《獨立行政法人制度關系大綱》,獨立法人制度的基本方針是 :極力排除對事業單位的事前干預和限制 ,管理的重心轉為事後監督 。為此 ,除了直接管轄大臣的管理和監督之外 ,來自於政府其他方面基於財政民主主義的干預只能保持在必要的最小限度內 。獨立行政法人制度實際上是將政府政策的實施功能與決策功能相分離 ,賦予相關事業單位從政府剝離出來的獨立法人資格 ,使之獲得了較大的自主權 ,從而完全可以選擇自己的經營和管理方式 ,同時受到盡量少的干預 。但是 ,前提必須是符合法律要求以及滿足國民需求 。自主經營也意味著自負其責 、減輕政府的管理負擔 。根據獨立行政法人制度 ,獨立行政法人依照主管大臣制定的中期目標編制實施計劃 ,在得到大臣認可的情況下 ,將其公布於眾 ,並依此自主經營 。在每個業務年度必須履行企業會計手續 ,即獨立行政法人實行企業會計制度 。日本的政府系統除了國營企業外 ,均實行基於現金主義的單式薄記的會計方式 ,被稱為官廳會計 。而企業會計制度則採用復式簿記的會計方式 。獨立行政法人須以從每年 4 月 1 日始到翌年 3 月 31日止為一個業務年度 ,做成資金貸借 、經營盈虧的財務報表以及收益分配 、損失處理的明細賬目 ,在一個業務年度終了時向主管大臣提交 。除了得到主管大臣的核准和認可外 ,還必須接受設在主管省廳的獨立行政法人評價委員會和設在總務省的獨立行政法人評價委員會的業績評估和管理監督 。因此 ,獨立行政法人制度的要點可以概括為 3 個原則 :自主經營原則 、企業會計原則 、業績評價原則 。
日本的獨立行政法人制度是在英國行政改革啟發下創立的 。具體的參照模型是撒切爾政權創立的行政代理機構(executive agency) ④。將所掌事務維持在行政系統內 ,導入企業經營管理手法進行運營 。但因財源和人事與政府相依存並受其控制 ,所以 ,這是一種與將國營企業民營化等改革措施相區別的內部民營化 。根據日本中央機構改革的日程表 ,從 2001 年 4 月起 ,56 個行政事業單位向獨立行政法人轉變 。截止到 2004 年 ,將有 89 個機關單位轉變為獨立行政法人 。
4.對中央省廳進行縮編和創設獨立行政法人制度無疑是追求精乾的小政府的措施 ,事業中止 、民營化 、向民間委託 、裁減組織和人員則是另外一些措施 。日本中央政府決定中止酒精專賣等事業 ,將糧食調查事業民營化 ,將工業技術標准實施事業交付民間管理 ,將情報處理 、統計處理 、國有資產的設備及其修繕等管理業務向民間委託 。日本中央政府還決定將現在中央直屬的郵政 、森林 、造幣 、印刷事業進行徹底改革 。在經營管理上 ,使之具有企業性格 ;在人事組織規模上 ,使之縮小減量 ,同時推進向民間委託 。這次改革設置的郵政事業廳 2 年後要變為郵政公司 ,國有森林事業的管理要逐步委託給民間和地方公共團體 。在組織人事方面進行大幅度縮減 。省廳由 1 府 22 省廳縮減為 1 府 12 省廳 ;官房 、局由 128 個縮減為 96 個 ,縮減率為 25 % ;科、室數由約 1 200個縮減為 1 000 個 ,縮減率為 20 % ;政策審議會數由 76 個縮減為 29 個 ,縮減了約 1/ 6 。通過民營化 、組織人員縮減 、導入獨立行政法人制度 、倡導地方分權 、放鬆行政控制等措施 ,日本政府決定在未來的 10 年間將國家系統公務員 (不包括地方自治體的公務員) 的數目縮減 25 %。在日本的行政改革史上 ,政府曾前後 9 次削減國家公務員的數量 ,但其後公務員的數量又有所增加 ,致使小政府的目標大打折扣 ⑤。因此 ,中央政府決定徹底抑制定員增加 ,立志使中央政府成為世界上鮮見的小政府 。

㈤ 日本先後進行了哪兩次改革這兩次改革對日本有什麼影響

截止年5月,兩次改革名稱為大化改新與明治維新。

1、第一次是大化改新(發生於646年)

大化改新影響:

大化改新,日本的社會政治變革運動,發生於646年,此年為大化元年。這一事件史稱乙巳之變,革新派以唐朝律令制度為藍本,參酌日本舊習,從經濟到政治方面進行了改革,規定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體制,並詔書公布改新的內容,律令嚴格劃分良賤的身份制。

大化改新 打擊了奴隸主貴族的勢力,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標志著日本從奴隸社會開始向封建社會的過渡。

2、第二次是明治維新(始於19世紀中期)

明治維新影響:

明治維新使日本迅速崛起,通過學習西方,「脫亞入歐」,改革落後的封建制度,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同時,日本廢除了不平等條約,擺脫了民族危機,成為亞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獨立的國家。但明治維新具有不徹底性,在各方面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

後來,日本走上了對外侵略的道路,躋身於世界資本主義列強的行列。 明治維新推動了日本社會的進步,使之擺脫了民族危機,從此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道路,成為亞洲第一強國。

(5)日本行政法的改革擴展閱讀

大化改新評價:

關於大化改新後的社會性質,史學界主張不一。日本學者大都認為改新後的律令社會是奴隸社會的繼續。因為大化改新後階級關系沒有沒生變化,公民的沉重徭役負擔,其性質與部民的負擔並無不同。中國學者除部分人贊成日本學者的觀點者外,也有部分認為大化改新是確立封建制度的改革。

日本的班田收授法與租庸調制起源於日本本土但了吸收唐朝均田制和租庸調制。都是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下的土地分配製度和租稅制度。改新後國家對農民的關系是土地所有者對農民的剝削關系。國家佔有生產資料——土地,並以租庸調的形式向公民徵收國稅和課以徭役,公民被束縛在口分田上,以臣屬關系依附於國家。

這種生產者對土地所有者的依附關系是封建生產關系的重要特徵,是有別於奴隸制的關鍵所在。班田農民除了有終身使用權的口分田外,還擁有對山林池沼的使用權,每年除了交納固定的租稅和徭役外,交租後剩餘的產品可以占為己有。由此及見他們在生產關系中所處的地位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大化改新後,雖然奴婢仍然存在,但其數量占當時人口的1/10左右,大部分集中在畿內。奴婢在社會生產中已不起主導作用,多數從事非生產性的家庭雜務。當時社會生產者的主要擔當者是班田農民。大化改新是一場古代日本以學習和模仿古中國唐朝的經濟和政治制度為主要內容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㈥ 近代日本行政法是在借鑒哪個國家行政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德國。
雖然當時有人主張效仿法國,但1880年後,政府全面轉向學習德國,1890年《行政裁判法》就是在德國專家參與之下制定的。

㈦ 日本科研機構是怎麼改革的

日本人創新能力強主要原因是日本政府強調「科技創新立國「並積級開展尖端科技的研究開發。
日本提高創新能力主要從五個方面著手:
一,進一步加強基礎科學研究,從「科技模仿立國」走向「科技創新立國」。
1,從80年代以來,日本的科學技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已躋身於世界科技大國之列。但日本的基礎科學研究薄弱,遠不及美歐等科技發達國家,為此,日本政府決定加大科研經費的投入,特別是提高基礎科研經費的比例。
2,1995年11月,日本頒布了《科學技術基本法》,明確提出將「科技創新立國」做為基本國策。
二,調整科研領導體制,加強對科研工作的統一領導。
1,原日本的科研政策的制定和管理由日本科學技術廳、文部省、通產省等按各自的分管領域分別負責。
2,科技廳和文部省主要負責基礎科學和大型研究項目,通產省主要負責應用技術的開發。由於這幾家科研主管部門各自為政,不能通盤考慮日本的整體科研戰略,影響了科研工作的有效展開。
3,日本眾議院立法通過國家行政機構改革方案決定將科學技術廳和文部省合並,組建教育科學省,並將現屬通產省的工業技術研究院以及其他部門負責基礎科研的機構劃歸教育科學省,建立起一體化的科研領導體制。
第三,確保優秀的科研人才。日本政府決定實施研究人員任期制度,不搞研究終生制,促進科研人才流動。在任期內達不到預期目標者將被淘汰出局,使國立科研機構成為最優秀科研人員匯集之地;不拘一格選拔人才,果斷提拔年輕人負責研究項目,為他們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同時,提高科研人員的待遇,吸引更多的人才。
第四,加強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的銜接,加快科研成果產業化的進程。為了縮短科研成果走進工廠的時間,日本設立了促進科研成果產業化的「委託開發」和「開發斡旋」制度,由國家出錢委託企業開發,實行成果共享。
第五,改革教育體系,加速科技人才培養。日本政府要求把理工科大學、特別要把國立大學的研究生院建設成科研人才的基地,造就大批科研人才,並調整大學的學科設置和教育研究體系,增加新學科和研究生的招生規模,充實和完善教育基礎設施。日本政府還要求中小學教育應重視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問題及實驗的能力,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

㈧ 日本政府部門有那些

1.內閣部門16個。具體是:內閣官房,內閣法制局,人事院,內閣府,復興廳,總務省,法務省,外務省,財務省,文部科學省,厚生勞動省,農林水產省,經濟產業省,國土交通省,環境省,防衛省。

根據《日本國憲法》規定:國家的行政權屬於內閣。內閣是日本的最高行政機構,一切重要決策皆由內閣制定和執行。內閣總理大臣也稱首相,是最高行政首腦,由國會提名經議員選舉產生,並經天皇任命。

2.獨立機構1個:會計檢查院。

(8)日本行政法的改革擴展閱讀:

1.日本的行政機構是由明治維新後在中央政府實行的太政官制演變而來的。中央行政機構(內閣)根據天皇的敕令建立,國家的最高行政權屬於天皇,而不屬於內閣。內閣下屬行政機構稱為「省」。

2.內閣官房:即政府辦公廳,是內閣執行行政事務的主要助手,主管內閣的日常事務,調查,搜集國內外情報,研究審議內外政策,為內閣決策提供根據。內閣官房長官由總理大臣任命,是內閣中掌握實權的人物。下設有參事官室,審議官和調查官室。

3.內閣法制局:是內閣的法律顧問和咨詢機關,主要負責審查有關法律案,政令案,條約案,並向內閣申述意見,以及其他有關法制的事項。法制局長官雖然不是內閣成員,但可以出席內閣所有會議,發揮重要作用。

4.人事院:是協助內閣管理人事行政的獨立性機構,負責主持國家公務人員的考試,晉升,任免,決定其職別,薪俸等事項。人事官不受內閣更迭的影響,保護相對穩定性。人事院由人事官組成人事會議,下設事務總局,專管人事院的業務工作。

㈨ 深受我國唐文化影響的日本改革是

大化改新(646年)
(1)經濟方面
①推行公地公民制。:廢除皇族、豪族個人支配土版地、人民的體制,改為權公地、公民,豪族由政府發給「食封、
②實行班田收授法:圍繞土地問題進行改革,班是分、賜的意思。
③實行租庸調制:實行統一的新稅制。
(2)政治方面
①確立中央集權體制:「改去舊職、新設百官、及著位階、以官位敘」的官制改革原則,一種全新的封建官僚體製取代了舊有的貴族官僚體制。
②制定律令:701年制定《大寶律令》;718年修改後,新的律令稱《養老律令》。「律」相當於刑法,大體仿效唐律,吸收日本社會原有的慣例;「令」相當於行政法、民法、訴訟法,從日本當時的社會實際出發,同時參照唐令。
③神化天皇:律令國家為提高以天皇為中心的國家意識,效仿中國「官修正史」的做法,編修國史和地誌。790年《日本書紀》,以天皇歷史為中心,強調天皇統治的神聖性和律令國家的權威,政治色彩強烈

㈩ 日本學習中國進行了什麼改革是仿照中國那些朝代的制度這次改革在日本歷史上有什麼重要作用

大化抄改新,又作大化革新,襲是645年發生的古代日本政變。其主要內容是廢除大豪族壟斷政權的體制,向中國(唐朝)體制學習,成立古代中央集權國家

主要:
(1)效法隋唐的均田制,實行班田收授法。廢除豪族對土地和部民私有,改土地、部民為國有。國家計口授田,對六歲以上公民,每六年按人口班給口分田一次。所班田地不得買賣,死後歸還政府。

(2)效法唐朝租庸調制度,受田農民必須向國家交穀物(租),服勞役或納布代役(庸),交地方土產(調)。

(3)中央設二官:神只官、太政官和八省(中務、武部、治部、民部、兵部、刑部、大藏、宮內)、一台(彈正台);一般地方設國、郡、里。

(4)兵制方面,首都置五衛府,地方設軍團,公民服兵役。

此後日本形成了以天皇為首的中央集權國家。

熱點內容
梅州市中級人民法院 發布:2025-10-01 12:55:44 瀏覽:874
協議簽訂後法律效力生效 發布:2025-10-01 12:51:33 瀏覽:926
中國司法史 發布:2025-10-01 12:45:26 瀏覽:892
危險品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 發布:2025-10-01 12:41:45 瀏覽:954
協議代寫法律效力 發布:2025-10-01 12:24:06 瀏覽:755
北京知識產權法院管轄 發布:2025-10-01 12:17:16 瀏覽:404
法律援助的機構 發布:2025-10-01 12:15:49 瀏覽:884
十大立法亮點 發布:2025-10-01 11:51:15 瀏覽:657
呼籲2016年修改婚姻法解釋二24條 發布:2025-10-01 11:49:13 瀏覽:680
珠海勞動法無期合同員工裁員賠償 發布:2025-10-01 11:44:07 瀏覽: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