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的確定力執行力
『壹』 合法有效的行政執法行為具有( )。 A. 確定力 B. 約束力 C. 執行力 D. 說服力 正確答案是為什麼謝謝
ABC
合法有效的行政執法行為具有確定力、約束力、執行力
合法有效的行政執法行為具有確定力、約束力、執行力
『貳』 行政行為確定力與信賴利益保護原則
所謂信賴利益保護原則,是指當個人對行政機關作出的行政處分已產生信賴利益,並且這種信賴利益因其具有正當性而得到保護時,行政機關不得撤銷這種信賴利益,而如果撤銷就必須補償其信賴利益損失。在這里,信賴利益保護原則高於法律優先原則,法律優先原則受到一定程度弱化。信賴利益保護原則最基本的基本含義就是政府實施行政行為也必須誠實信用。 立法例 行政許可法明確規定,相對人依法取得的行政許可受法制保護,行政機關不得擅自改變已生效的行政許可。違法的行政許可,該撤銷的應當予以撤銷;但撤銷行政許可所維護的公共利益小於不撤銷行政許可所保護的相對人利益時,即使是違法作出的許可,也不予撤銷。如果因為行政許可所依據的法律、法規、規章修改或廢止,使該行政許可事項不再被允許,或者行政許可所依據的客觀條件發生重大變化,行政機關在為了公共利益可以依法撤回或變更原行政許可,給行政相對人造成財產損失的,應當予以補償。當然,這種補償是對損益的一種彌補,不是懲罰性的。 按照通說的四分說,行政行為法律效力的內容除包括確定力、拘束力、執行力和公定力。
其中行政行為的確定力,是指行政行為一旦在事實上成立,未經有權機關依據法定條件和程序予以撤銷或者變更,當然排斥任何機關和個人任意對其進行撤銷、變更、廢止的法律效力。根據這一概念,確定力具有兩個特徵:
一是,對於已經成立的行政行為,行政機關和其他國家機關非依法定許可權、條件和程序不得予以撤銷、變更、廢止。這也是行政行為對國家機關體現的一種「自縛力」,以防止行政機關反復無常、任意作為,損害相對人利益和社會公共秩序。
二是,對於已經成立的行政行為,相對人和其他利害關系人未在法定救濟期限內向法定機關提出異議,法定救濟期間屆滿後,即不可再行爭訟。這被稱為相對人對行政行為的「不可爭力」。
『叄』 行政行為的效力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確定力。二是拘束力。三是執行力。 A. 錯誤 B. 正確
錯誤。包括四個方面,還有一個公定力。
『肆』 法律。 請答疑解惑下。具體行政行為的效力一般是指拘束力、確定力、執行力。
確定力分為形式確定力和實質確定力。
形式上的確定力是指行政行為作出後,在法定的救濟期間過後即不得再提起復議或訴訟尋求救濟,又稱為不可爭力。
實質上的確定力是指行政行為作出後,經過法定救濟期間後,其內容非依法定程序不能再變動,就行政機關而言,不能對同一違法行為,依同一事實和同一法律依據再作出另一行政行為;就被當事人來說,也不能就同一事項請求變更,又稱為不可變更力。
因此具體性行政行為不是不可更改或撤銷,而是不可隨意更改或撤銷。這是保證權力和責任的統一性,行政機關行使了權力,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不然行政相對方的合法權益如何得到切實維護。
『伍』 行政行為的效力。工地里確定力約束你執行力。
人一生是由幸福和悲傷,成功和失敗,歡樂和痛苦交織,癌症的只有你經受得住成功和失敗的考驗,才能展示你的真正價值。
『陸』 具體行政行為的效力一般是指拘束力、確定力、執行力嗎
是的。具體行政行為的效力可以分為若干種,一般包括拘束力、執行力和確定力。
法律效力是具體行政行為法律制度中的核心因素。評價具體行政行為合法與否的實際意義,就在於對其法律效力的影響。
具體行政行為的效力可以分為若干種,一般包括拘束力、執行力和確定力。
拘束力,是指具體行政行為一經生效,行政機關和對方當事人都必須遵守,其他國家機關和社會成員必須予以尊重的效力。對於已經生效的具體行政行為,不但對方當事人應當接受並履行義務,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不得隨意更改,而且其他國家機關也不得以相同的事實和理由再次受理和處理該同一案件,其他社會成員也不得對同一案件進行隨意的干預。
確定力,是指具體行政行為不再爭議、不得更改的效力,具體行政行為因此取得不可撤銷性。一般而言,具體行政行為作出後都會有一個可爭議和可更改期。權益受到損害的當事人可以利用行政復議、行政訴訟或者其他法定途徑獲得救濟,行政機關也可以通過行政監督程序撤回已經生效卻有法律缺陷的具體行政行為。但是出於穩定行政管理關系的需要,這一期限不可能無限延長。當法定的不可爭議不可更改期限到來時,該具體行政行為也就取得了確定力。當然這是形式意義的確定力。
執行力,是指使用國家強制力迫使當事人履行義務或者以其他方式實現具體行政行為權利義務安排的效力。這是具體行政行為具有國家意志性的體現。理論上,具體行政行為發生拘束力後,有關當事人應當積極主動地履行相關義務。如果當事人不能自動履行這些義務,具體行政行為所規定的權利和義務無法實現,具體行政行為的執行力就可以發生作用。有關機關可以根據法律的規定依職權或者依申請採取措施,強制實現具體行政行為的權利義務安排。
『柒』 行政行為的確定力和公定力分別如何定義
確定力:既一旦做出不得隨意變更,以確保不會出現朝令夕改。
執行力:既行政行為做出的行政主體有法律依據執行此行政行為。
約束力:既行政行為其內容對有關人員或組織產生法律上的約束力,有關人員或組織必須遵守、服從。
公定力:不論合法還是違法,都推定為合法有效,相關的當事人都應當先加以遵守或服從。
對於行政主體來說,非依法定理由和程序,不得隨意改變其行為內容,或就同一事項重新作出行為;對於行政相對方來說,不得否認行政行為的內容或隨意改變行為內容,非依法也不得請求改變行政行為。
行政機關的具體行為都是有確定力、拘束力,但不一定都有執行力。執行力產生的條件是:相對人負有作為的義務卻不作為。
行政行為的這三種效力是行政法上諸多規則產生的基礎,比如在行政法上,對於生效的行政行為一般採取不停止執行的原則,即使相對人有異議,或在申請行政復議或提起行政訴訟期間,也不能停止行政行為的執行。只有在例外的情形下,才可以暫停行政行為的執行。
(7)行政法的確定力執行力擴展閱讀:
一、行政行為,行政主體作出的能夠產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為。行政行為的概念包括以下幾層含義:
1、行政行為是行政主體所為的行為。
2、行政行為是行使行政職權,進行行政管理的行為。
3、行政行為是行政主體實施的能夠產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為。
二、特徵
1、行政行為是執行法律的行為,任何行政行為均須有法律根據,具有從屬法律性,沒有法律的明確規定或授權,行政主體不得作出任何行政行為。
2、行政行為具有一定的裁量性,這是由立法技術本身的局限性和行政管理的廣泛性、變動性、應變性所決定的。
3、行政主體在實施行政行為時具有單方意志性,不必與行政相對方協商或徵得其同意,即可依法自主作出。即使是在行政合同行為中,在行政合同的締結、變更、解除與履行等諸方面,行政主體均具有與民事合同不同的單方意志性。
4、行政行為是以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帶有強制性,行政相對方必須服從並配合行政行為。否則,行政主體將予以制裁或強制執行。這種強制性與單方意志性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沒有行政行為的強制性,就無法實現行政行為的單方意志性。
5、行政行為以無償為原則,以有償為例外。行政主體所追求的是國際和社會公共利益,其對公共利益的集合、維護和分配,應當是無償的。當特定行政相對人承擔了特別公共負擔,或者分享了特殊公共利益時,則應該有償的,這就是公平負擔和利益負擔的問題。
『捌』 司法強制執行力於行政強制執行力 各是什麼區別是什麼
司法強制執行力:法院的執行組織,依照法定的程序,行使司法執行權,強制義務人履行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或其他法律文書所確定的義務的活動所產生的法律效力。
行政強制執行力:法院和行政機關對於作為行政法律關系中的義務主體的行政相對人不履行其應當履行地的義務採取強制措施,迫使其履行義務或者達到與履行義務相同狀態所產生的 法律效力。
1.決定主體並且執行主體不同:前者只有法院作出,後者既有法院又有行政機關作出;
2.執行依據不同:前者包括法院的裁判文書、仲裁裁決書和公證債權文書,後者則包括法院的行政判決書、裁定書,以及行政機關製作的行政決定書、命令書等;
3.授權法律不同:前者是民事訴訟法,後者是行政訴訟法;
4.目的結果不同:前者目的是強制義務人履行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法院的判決、裁定或其他法律文書所確定的義務,後者目的是強制義務人履行行政法中所規定的義務或者達到與履行義務相同狀態
5.執行對象不同:前者的執行對象多為財產權,後者的執行對象既有財產權也包括人身權;
6.申請主體不同:前者多為民法中的債權人,後者行政機關可以向法院申請,也可以不申請就執行
7.可否和解不同:前者在強制執行中可以和解,後者在強制執行中一般不得和解;
8.可否救濟不同:前者多為終審判決的執行,一般不會有救濟渠道,後者在強制執行後可以申請行政復議,但復議期間不得停止強制執行。
『玖』 行政行為的法律效力主要包括( )。 A. 拘束力 B. 確定力 C. 影響力 D. 執行力
ABD
影響力不屬於其法律效力的一部分。B的確定力又稱公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