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法中適格的原被告
㈠ 行政訴訟被告主體如何確定
被告主體的確認
1、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作被告。
2、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作被告。
3、由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所作的具體行為,該組織是被告。
4、委託某一組織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委託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5、行政機關的內設機構、派出機構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該行政機關是被告
6、行政機關被撤銷的,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1)行政訴訟法中適格的原被告擴展閱讀:
被告:defendant
刑事被告人享有辯護、最後陳述、拒絕回答與本案無關問題的權利,申請通知新證人到庭、調取新物證、重新鑒定或勘驗的權利,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權利,申請迴避、提起上訴、要求再審的權利,對於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侵犯其訴訟權利和侮辱其人身的行為提出控告的權利等。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充分保障被告人行使其法定訴訟權利,同時有權依法對被告人採取強制措施和搜查、扣押等。
在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的過程中,可更換不符合當事人條件的被告,即通知符合條件的被告參加訴訟。如果被告不符合當事人條件,而原告又不同意更換,人民法院應該裁定駁回起訴。被告可以承認或者反駁訴訟請求,有權提起反訴。此時被告即成為反訴的原告,本訴的原告即成為反訴的被告。
在行政訴訟中,被告與原告法律地位平等。
是指被訴稱侵犯了原告的民事權益,或者與原告發生了民事權益爭執,而依法被人民法院傳喚應訴的人。
㈡ 行政訴訟中,原告是否需要承擔舉證責任求答案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二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六條第一款的相關規定,在行政訴訟中,由被告對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承擔舉證責任,被告應當提供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時所依據的證據和相關的規范性文件,否則就要承擔敗訴的後果。那這是不是說原告在行政訴訟中不需要承擔任何的舉證責任呢?筆者認為,在行政訴訟中,原告要不要承擔舉證責任不能一概而論,要區別對待。
結合相關法律和司法解釋的規定,筆者認為,在行政訴訟中,原告要對以下事項承擔舉證責任:
1、證明自己提起的訴訟符合法律規定。具體說來就是原告要證明自己的起訴符合以下條件:原告是適格的主體,有明確的被告,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屬於人民法院受案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自己在法定期限內提起了訴訟等。
2、在起訴被告不作為的案件中,要提供證據證明自己曾經向被告提出過申請,二被告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的事實。如申請行政機關發放撫恤金、社會保障金或者最低生活保障費,而行政機關沒有發放的;又或者是申請行政機關保護人身權、財產權,行政機關沒有作為的。對上述情形,原告應該提供自己曾經向被告提出過申請的證明。
3、在一並提起的行政賠償訴訟中,要提供證據證明原告曾受被訴具體行政行為侵害而遭受損失的事實。比如,要證明被告實施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了原告權利的事實;要證明原告自身的人身權、財產權受到損害的事實。在單獨提起的行政賠償訴訟中,還要證明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已被確認違法、賠償義務機關已先行處理或超過法定期限不予處理的事實。
其他需要原告承擔舉證責任事項,還要我們在實踐中具體去體會、探討和把握,因為法律是人制定的,不可能完美無缺,任何事物的完善都需要經過實踐的雕琢。作者:吳金成
㈢ 行政訴訟法有沒有規定政府行政復議機關復議後確定的被申請人不是適格的被告
法律沒有明確規定,不過在有些情況下,被申請人並不是行政訴訟被告。比如行政行為需要經上級批準的,被申請人是批准機關。但行政訴訟中被告是做出行政行為機關。
㈣ 行政訴訟中原告如何追加被告
《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七條 同提起訴訟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其他版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權織,可以作為第三人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參加訴訟。
第二十三條 原告所起訴的被告不適格,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原告變更被告;原告不同意變更的,裁定駁回起訴。
應當追加被告而原告不同意追加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其以第三人的身份參加訴訟。
第二十四條 行政機關的同一具體行政行為涉及兩個以上利害關系人,其中一部分利害關系人對具體行政行為不服提起訴訟,人民法院應當通知沒有起訴的其他利害關系人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
㈤ 行政訴訟中原告申請追加第三人
<行政訴訟法>第二復十七條 同提起制訴訟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作為第三人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參加訴訟。
最高院的<解釋>中第二十三條 原告所起訴的被告不適格,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原告變更被告;原告不同意變更的,裁定駁回起訴。
應當追加被告而原告不同意追加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其以第三人的身份參加訴訟。
第二十四條 行政機關的同一具體行政行為涉及兩個以上利害關系人,其中一部分利害關系人對具體行政行為不服提起訴訟,人民法院應當通知沒有起訴的其他利害關系人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
但是,實踐中法院多列第三人沒有錯誤,而如果少列了應當參加訴訟的第三人,就會發還重審,所以你提的問題還很少遇到.相關的法律也沒有具體規定.一般都會允許其參加訴訟.原告起訴時如果認為需要有第三人的話,就可以直接在起訴狀上列上第三人,法院不會依職權去掉的.
如果出現你所說的情況,我感覺原告應當提交書面申請,或者第三人提出申請,法院如果不允許,應當下書面決定,該決定應當可以復議.但沒有法律規定.這種情況也極為少見.
㈥ 法院能否在行政訴訟中追加被告
可以。
最高人民法院印發《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專的意見(試行)》的通知屬
第17條 人民法院在第一審程序中,徵得原告的同意後,可以依職權追加或者變更被告。應當變更被告,而原告不同意變更的,裁定駁回起訴。
第18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的派出機構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向人民法院起訴的,應以該行政機關為被告。但法律、法規對派出機構有授權的除外。
(6)行政訴訟法中適格的原被告擴展閱讀:
當事人的訴訟權利
根據《行政訴訟法》及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當事人的訴訟權利主要有:
(1) 原告有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的權利,在訴訟中還有放棄、變更和增加訴訟請求的權利;
(2) 被告對原告的起訴,有應訴答辯的權利;
(3) 申請審判人員、書記員、鑒定人迴避的權利;
(4)委託訴訟代理人進行訴訟的權利;
(5) 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
(6) 經人民法院許可,向證人、鑒定人和勘驗人員發問的權利;
(7) 經人民法院許可,查閱、復制本案庭審材料及有關法律文件的權利,但涉及國家秘密或個人隱私的除外;
(8) 查閱、改正庭審筆錄的權利。
㈦ 法院在行政訴訟第一審程序中認為應追加或變更被告,而原告不同意,應如何處理
法院在行政來訴訟第一審程序中認源為應追加或變更被告,而原告不同意裁定駁回起訴。應當追加被告而原告不同意追加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其以第三人的身份參加訴訟。相關法律法規如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二十三條 原告所起訴的被告不適格,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原告變更被告 ;原告不同意變更的,裁定駁回起訴。
應當追加被告而原告不同意追加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其以第三人的身份參加訴訟。
(7)行政訴訟法中適格的原被告擴展閱讀:
《行政訴訟法》
第二十七條
當事人一方或者雙方為二人以上,因同一行政行為發生的行政案件,或者因同類行政行為發生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認為可以合並審理並經當事人同意的,為共同訴訟。
第二十八條
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的共同訴訟,可以由當事人推選代表人進行訴訟。代表人的訴訟行為對其所代表的當事人發生效力,但代表人變更、放棄訴訟請求或者承認對方當事人的訴訟請求,應當經被代表的當事人同意。
㈧ 行政訴訟原告是否適格由誰舉證
按實際情況,原告在提起訴訟時應當是適格原告訴訟主體,所以,行政訴訟原告是版否適格,由原告自權行證明。相關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行政訴訟法》
第二十五條行政行為的相對人以及其他與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權提起訴訟。
有權提起訴訟的公民死亡,其近親屬可以提起訴訟。
有權提起訴訟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承受其權利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提起訴訟。第四十九條提起訴訟應當符合下列條件:(一)原告是符合本法第二十五條規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二)有明確的被告;(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根據;(四)屬於人民法院受案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㈨ 如何認定交易與登記行政訴訟的被告主體
行政訴訟中被告的確定與民事訴訟相比較而言,較為復雜些,《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以下簡稱《行政訴訟法》)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行政訴訟若干問題解釋》)雖然做了一些規定,但不具體,在司法實踐中不易操作,同時,在原告起訴的被告不適格時,也與民事訴訟規定的不同,民事案件中,人民法院發現原告不適格,除非原告撤訴,法院只能駁回原告的起訴,而行政案件則不然,《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三條規定:「原告所起訴的被告不適格,人民法院應當通知當事人變更被告;原告不同意變更的,裁定駁回起訴。」因此,在行政訴訟中如何正確確定好被告,也是人民法院的責任和義務,筆者現就結合近幾年的理論和司法實踐談談如何確定行政訴訟中的被告問題。
(一)直接向法院起訴和經過行政復議以後向法院起訴被告的確定。
在我國,就救濟途徑而言,行政訴訟案件有兩類:一類是經過行政復議以後再向人民法院起訴;另一類是不經過行政復議程序當事人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的。前者稱經行政復議的行政訴訟案件,後者稱直接起訴的訴訟行政訟訟案件。
⑴、直接起訴的行政訟訟案件的被告的確定。《行政訴訟法》第25條第1款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因此,直接起訴的行政訟訟案件的被告是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
⑵、經行政復議的行政訴訟案件被告的確定。
經行政復議的行政訴訟案件,是指經過行政復議程序之後,復議申請人對復議結果不服,繼而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的案件。《行政訴訟法》第25條第2款規定:「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具體行政行為的,作出原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㈩ 行政訴訟法中,怎樣確定行政訴訟中的被告
被告主體的確認
1、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作被告。
2、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內作被告。
3、由法律、法規容授權的組織所作的具體行為,該組織是被告。
4、委託某一組織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委託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5、行政機關的內設機構、派出機構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該行政機關是被告
6、行政機關被撤銷的,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10)行政訴訟法中適格的原被告擴展閱讀:
如果派出機構得到法律、法規、規章的授權,原則上,派出機構具有行政主體資格,以派出機構為被告。但是在越權方面要分兩種情況:
①派出機構超越了授權的幅度,以派出機構為被告。
②派出機構超越了授權的種類,以派出機構所在機關為被告。以派出所為例,其職權為500元以下罰款和警告,如果派出所作出了罰款10000元的決定,派出所為被告。如果派出所作出了拘留決定,公安局為被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