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律師援助 » 王新亮律師

王新亮律師

發布時間: 2021-11-23 06:49:15

㈠ 關於教育機構的貸款,分期付款的,安全嗎會不會是騙人的

教育分期貸「坑多多」:披上教育外衣,瞄準高校學生
新華網•2019-03-18 17:27
責編:方舟
不少即將畢業的大學生選擇報名參加培訓班提高自身技能,為找工作打下基礎。但記者近期調研發現,一些教育培訓機構為招攬學員,以欺騙、誘導等方式,「忽悠」交不起學費的學生用分期付款的形式繳納學費,實則是給報名學生在金融平台上辦理了貸款,不少學生因此背上不同程度的債務。

債務是怎麼背上的?

在北京讀大四的濟南學生張亦馳,求職期間在一棟寫字樓大堂偶遇了華爾街英語的課程顧問,對方表示,有專門針對應屆生的英語課程。但談及價格時,張亦馳覺得4萬多元的學費太貴。對方隨即表示,可以用分期付款的方式支付學費,分為24期,學習中有不滿意可隨時退款。

求職心切加上對方「耐心」勸導,張亦馳最終繳納了1900元作為首期付款。一個多月後,張亦馳覺得課程對自己幫助不大,加上還款壓力大,准備結束課程並退剩餘學費。此時課程顧問卻表示,學習已超過一個月,按規定無法退款。此外,由於張亦馳已與金融機構辦理了貸款,一旦退款,還會與金融機構產生糾紛。張亦馳告訴記者,此時她才如夢初醒,「當初報名時,對方只給了繳費收據,報名合同、貸款合同都沒有明確出示。」

張亦馳的情況並非個案,有多位大學生向記者反映,在培訓機構報名時,銷售人員推薦使用教育分期貸款的方式支付學費。山東師范大學學生劉曉雲告訴記者,她曾在尚德培訓機構報名時「被辦理」了教育分期貸款,現在每個月要還1500多元學費,以及100多元的手續費,但報名時銷售並未提及手續費一事。等28期貸款還完時,一共要支付3000多元手續費。

記者近日在北京、濟南等地多家培訓機構走訪發現,在一些機構中,主動向學生推銷分期貸款的情況在增多,中招的往往都是即將畢業的高校學生。培訓機構承諾高額學費分期支付,實則是在誘導消費者辦理消費貸款。一旦學生背上此類貸款,就成了甩不掉的包袱。

教育貸「套路」何在?

為何教育分期貸款問題頻出、大學生是否有資格辦理貸款、想退學費為何這么難?記者調查發現,在這些問題上,一些教育培訓機構是這么「套路」報名學生的。

——誇大宣傳,「隨時退費」「零手續費」不存在。張亦馳告訴記者,報名時課程顧問曾多次表示,只要對課程不滿意就能退款,使用分期付款沒有額外費用。但記者在張亦馳後來拿到的報名合同上看到,條款中寫著「乙方選擇貸款方式付款的,手續費、利息等費用按照提供貸款金融機構的標准執行」「課程起始日後30日內提出退學,機構需要從學員繳納的課程費用中扣除2950元管理費用」。

——先交錢再簽合同成「潛規則」。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目前教育分期貸款的主要對象是學生,尤其是即將畢業的學生。一些教育培訓機構利用的正是畢業生求職心切,想提升自身能力的心理,以分期付款、每月還款數額低等噱頭誘導學生辦理貸款。但大多數學生沒有穩定收入,屬於無償還能力者,加上缺乏法律知識,不少學生都在課程顧問的誘導下,先繳納了學費,再簽訂培訓合同。

——貸款由課程顧問代操作,學員申請退費困難。劉曉雲說,培訓機構幫她申請的教育分期貸,合同由她與金融平台簽訂。但在貸款過程中,她除了輸入個人信息外,其他信息均由課程顧問代為操作。為招攬學員,大多數課程顧問不會對學員情況仔細核實。但當學員退款、維權時,卻常常遭遇拖延。業內人士表示,課程顧問每月有業績指標,一旦有學生退課,大多數顧問都是能拖就拖。此外,由於教育分期貸的合同涉及報名者、培訓機構、金融機構三方,退款程序很復雜,很多培訓機構並不願配合學員申請退款。

披著教育外衣更應加強監管,謹防教育貸成變種「校園貸」

記者發現,教育分期貸款相關問題已引起一些地市監管部門關注。上海市消保委發布的《2018年1至8月教育培訓類投訴分析》中,提到教育分期貸款的惡意包裝、審核寬松、資金風險等隱患正凸顯。報名者近八成通過手機下載軟體申請貸款,過程僅需幾分鍾。有培訓機構通過引導推薦、涉嫌強制等方式,或者把貸款包裝成「免息」「分期付款」等形式,但對貸款限制性條款及風險隻字不提。

專家認為,去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於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中規定:收費時段與教學安排應協調一致,不得一次性收取時間跨度超過3個月的費用。而一些教育培訓機構動輒收取半年甚至一年學費,再「忽悠」學生辦理教育分期貸款,顯然不符合政策規定。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助理研究員楊程說,教育分期貸實際上是依託互聯網金融誕生的一種貸款形式,雖然「互聯網+教育」已成為教育發展的主要形式之一,但一些機構在招生中卻出現了種種不規范現象。這一方面是由於教育培訓行業的准入門檻相對較低,另一方面在於監管體系尚不健全。相關部門應繼續完善政策法規,對教育培訓報名的收費方式、繳費期限、付費形式等進行明確約束。

法律從業者認為,由於無收入來源的高校學生不符合貸款審核要求,教育分期貸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打著教育名號的「校園貸」變種。山東新亮律師事務所主任王新亮說,教育、金融監管等部門應加強對提供教育分期貸款的金融平台的審查力度,謹防校園貸以教育分期貸的形式死灰復燃。此外,大學生、職場新人必須提高警惕,盡量不要以分期付款的方式繳納學費。在簽訂培訓合同前,必須看清協議條款,並保留合同、發票等證據,以備後期維權。

㈡ 容差容時的產生背景

2013年2月,中國銀監會書面回復致信呼籲廢除「全額罰息」的山東律師王新亮,稱「全額計息」爭議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對「『全額還款』是『享受免息期』的必要前提條件」存在不同理解。王新亮稱對此回復感到失望。
與此同時,中國銀行業協會公布了修訂後的《中國銀行卡行業自律公約》(簡稱《公約》),明確會員單位應提供「容差容時」服務。銀行「全額罰息」這樣的霸王條款或將有所改變。

㈢ 禮儀走秀面試為什麼要身份證

禮儀走秀面試肯定也是需要實名制的呢,所以需要出示有效地該證件,不然的話,找別人替換了都不知道,這個也是舉辦方比較嚴謹的地方。
事不爭是慈悲,理不辯是智慧,事非不聞是清靜。
不爭,是一種寬容,不理,是一種智慧,不解釋,是一種成熟。
很多時候,我們不爭,不是因為無能,而是不想發生沖突。
很多時候,我們不理,不是因為心虛,而是學會了讓步。
很多時候,我們不解釋,不是因為懦弱,而是讓時間去證明。
活在這個世上,誰人背後沒人說。做得再好,都有人指責,說得再真,都有人不滿,討厭你的人,你再努力也無濟於事,冷落你的人,你再掏心也無動於衷。
我們做不到人人喜歡,也不能讓所有人滿意,貪得無厭的人我們滿足不了,居心叵測的人我們難以接受。有些人看透了,也就離開了,有些事看淡了,也就放下了。
一輩子不長,請為自己而活。不要在乎別人的議論,不要在意他人的眼光,做到內心無愧就行。流言蜚語,遲早會散,你越是爭辯,別人越囂張,誤會矛盾,終會化解,你越是解釋,越解釋不清。
做人,別太傻,
在不懂你的人面前,說得再多,也是浪費。在討厭你的人心中,做得再好,也是徒勞。與其把時間和精力花在不值得的人身上,還不如留給自己。
人活一世,不爭、不理、不解釋,用不爭彰顯你的大度,用不理詮釋你的從容,用不解釋證明你的品行。只要身正,就敢坦然面對,只要心正,就能一生無愧!
這么嚴謹的舉辦方,我覺得還是很有必要參加的呢

㈣ 濟南最好的刑事律師是哪位

山東統河律師事務所楊勇軍律師,是原濟南軍區空軍法律顧問處主任、司法辦主任,現山東統河律師事務所副主任,刑事訴訟部負責人,人脈廣,專業能力強。

㈤ 王新亮律師,良心律師

是否可以,可以考下,公安局撤銷派出所具體行政行為後派出所委託鑒定輕傷還有效嗎,你問問他,回答無效或者有效的話,可以告訴我下便知他是否好

㈥ 《反家暴法》淪為紙做盾牌嗎

首部《反家庭暴力法》推出後,山東律師王新亮案頭的求助熱線愈發繁忙:過去每年只響起二三十次的鈴聲,立法後的這一年半里,響起了600多次。

參與反家暴公益維權6年,王新亮最怕的,是電話那頭的求助者突然銷聲匿跡。

他6年前代理過一樁離婚案,女人結婚一年,被赤身裸體打出家門10多次。她光著身子跑進飯館,男人提著刀沖進來,飯館老闆拿刀才把他趕走。她找保安求助,氣急敗壞的丈夫連保安都打。她躲回娘家,憤怒的丈夫拿菜刀砍防盜門,等到警察趕到,門幾乎被砍穿了。

盡管有多次報警記錄,可當她走向法庭,等來的結果卻是「感情未完全破裂」,不準予離婚。走投無路的女人選擇瞞著所有人離家出走,躲到男人找不到的地方。

次年,王新亮在濟南聯合3所高校、6家律師事務所成立了「反家庭暴力建言暨維權聯盟」。

最高人民法院2015年統計顯示,全國24.7%的家庭發生過不同程度的家暴。婦聯系統每年受理家暴投訴近5萬件。

相比之下,自2016年3月法律實施至年底,保護家暴受害者的「人身安全保護令」,全國法院發出總數為680份。

那一次,她確實選擇了回家,並且很清楚自己將面臨什麼。在那個家庭里,公公會當著她的面,用擀麵杖毆打婆婆,往婆婆身上澆開水,就像她丈夫毆打她一樣。不同的是,這次回來後,婆婆開始教育她,「要學會忍讓」「多為男人著想」。

這種思維發揮了威力:在接下來的8年多里,丈夫的拳頭依舊時不時落到她身上。她開始自我反省,每次挨打後都覺得是自己錯了。難過到不行時,她會想「孩子怎麼辦」,隨後就會感覺丈夫「不生氣的時候也挺好」。如果不是去年,丈夫再次把碗摔在她頭上,還要拿刀去砍她的家人,她沒再想過離婚。

類似情況不只發生在文化水平較低的家庭。王新亮援助過一位大學教授。她的臉上時常有傷,同事每次關心地問起,都被搪塞過去。直到被毆打至重傷住院,她家庭的隱秘才被揭開——身為幹部的丈夫在十幾年中對她進行反復毆打。忍氣吞聲的原因只有一個——「面子」。

2015年,時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黃爾梅曾透露,在我國,受害人平均遭受35次家暴後才會選擇報警。

在近一年半接到的600多個咨詢熱線中,真正試圖找王新亮維權的受害者也僅有70多位。其他人咨詢的問題,往往都是「怎麼能讓他別再打我」「怎麼能安生過日子」。

這種期望通常很難實現。山東女子學院教授張雅維跟蹤過大量家暴案例,大多呈現「第一次眼眶青了,第二次骨頭折了,第三次脊樑斷了」的趨勢。

「對於家暴,應該『零容忍』。」婚姻心理學專家宋家玉提出,很多家暴受害者總覺得,自己挨打屬於夫妻矛盾,並不清楚施暴者會上癮,「只要有了第一次,只會越來越重。」

宋家玉每年收到大約6000份婚姻問題咨詢,其中有1000份涉及明確的身體暴力。他發現,施暴者的手段大多明確單一,有人只扇耳光,有人就喜歡把被害人踹到牆角,「這意味著他們有著明確目的性,特定手段可以令他們最好地發泄情緒。」很多人施暴後,會想盡辦法表達歉意,比如下跪,寫保證書,或者進行各式的物質補償。這又使被害人收獲「得到感」,經過循環往復,二人往往會形成一種「病態的平衡」。

這種平衡下,縱使偶爾的暴行令受害者忍無可忍,向警方求助,訴求實質上仍是「修復家庭關系」。但法律並沒有這種功能,只能將施暴者拘留乃至逮捕。這種落差使得很多家暴受害者主動放棄追責。

魏曉玲擺脫家暴的努力也險些半途而廢。她的父母對她說,要是真離了婚,他們就沒臉出門。她唯一一次報警,電話那頭的警察提醒她,「我要是去了,你丈夫就完了,工作也沒了,你也丟人了,孩子怎麼辦?我看我還是別來了。」

模稜兩可的情況也出現在司法領域。王文燕坦誠,在如今《反家庭暴力法》缺乏實施細則的情況下,家暴認不認,人身保護令發不發,怎麼發,十分依靠法官的個人經驗。

「保護令畢竟要送到施暴者的社區甚至單位,會有法官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無過便是功。這在無形中傷害受害者。」王新亮代理的一起案件中,受害者擁有兩組出警記錄配合驗傷報告的完整證據。可主審法官說,「家庭暴力需要反復,偶爾打一兩次算什麼?」

今年,他還代理了一起證據相對充分、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的家暴案件。法官一開始回復,「這邊還沒下發過保護令,讓我們研究研究。」3個月後,法官對他說,「我們院還沒發過,所以先不發了。」

類似的判詞,幾乎和6年前一模一樣

《反家庭暴力法》推出整整21個月後,如何讓紙面上的條文真正影響到千家萬戶,成了一線法律工作者不得不面對的問題。王新亮今年11月發起了「中國反家庭暴力求助網」。

「一些國家的類似法律,僅有關保護令的條目就達六七十,我們整部法才38條。」在王新亮看來,《反家庭暴力法》不夠細致,繼而導致實施難。比如「具體什麼程度算作家暴」「家暴施暴者在離婚時該做出哪些賠償」「人身保護令的具體核發條件」,全部是一線法律實踐中亟待解決的難題。

王文燕也感覺,目前的《反家庭暴力法》用起來「不太順手」。欣慰之處在於,自新法頒布後,濟南的司法系統始終面向基層法官調研、徵求問題。這讓她相信,現狀僅僅是「新法誕生後必要的過程」。

她擔心的是,「執行方面也缺乏實施細則。法律如果不能令行禁止,不遵守之後沒有懲戒,當事人不知敬畏,就會產生惡的示範效應。」

在她擔心的背後,《反家庭暴力法》頒布首月全國頒發的33份保護令中,就有4名施暴者以不同形式挑戰了司法權威。有施暴者在受害者已然拿到保護令的情況下,公然在法院門口進行撕扯。

今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新聞發言人表示,施暴者違反保護令時,公安機關和人民法院共同負責。但在張雅維等人看來,對違反保護令的懲戒目前很難嚴格執行。法院執行部門很難在較長時間內保護受害者的人身安全。有的施暴者違反保護令後,承擔的後果僅僅是訓誡或罰款,甚至根本沒有執行處罰。很多時候,只能憑借當事人對法律敬畏的「自覺性」。

宋家玉曾經疏導過一位直轄市的廳局級幹部。他對妻子施暴時,總掐脖子,一度令她險些窒息。這位幹部垂著頭對宋家玉說,自己也很痛苦,可是剋制不住。這已經是他的第三任妻子,「前兩任全被打跑了。」

「軟硬手段要齊頭並進,法律之後要跟上心理治療和疏導。」宋家玉說,自己見過不少施暴者離婚後再婚,一次次陷入同樣境地,給更多人帶去不幸。還有很多受害者,即使申請下保護令,內心想的依舊是「修復家庭關系,恢復正常生活」,可社會上至今缺乏能夠給予引導的機構。

王新亮經手的一個案例,近60歲的農村婦女,自稱被丈夫毆打了一輩子,忍無可忍要求離婚,為此不惜凈身出戶。可離婚後不久,因為沒有生存能力,她不得不回到前夫家借住。很快,二人又過起了同居的生活。

用張雅維的話說,反家暴的很多工作,都在「反家暴法」外。無論走進家庭,為弱勢者賦權普法,還是培養家暴受害者的技能,給予他們獨立生活能力,都是十分長期的工作。

「一切都開始了,但一切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王新亮舉了個例子,濟南市的反家暴庇護中心很早建成,可整整半年時間,只接收過一位受害者。這位受害者茫然無助地躲進中心提供的小屋,以為「反家暴」就是等丈夫消氣,並不知道中心還有心理輔導、法律援助等服務。

去年《反家庭暴力法》實施後,王新亮又代理了一起案件。他的當事人在一年裡被丈夫反復毆打,直到最後被生生掰折了手指。警察告訴她,可以逮捕她的丈夫,但從此「孩子政審會有問題,上學升遷都受影響」,她哭著放棄了追究。她起訴離婚,法官給的結果是「感情基礎尚在」,不準予離婚。

她只能跟著男人回了家。今年年初,王新亮又一次收到電話,她在電話里驚恐地聲稱自己再次遭受虐打,過幾天就來求助。這是她最後一次來電。王新亮再也無法聯繫到她。

他不太敢想這個女人如今怎樣。在她第一次起訴離婚的判決書上寫著:「雖然雙方在生活中常因家庭瑣事產生矛盾,影響了夫妻感情,但並不足以導致夫妻感情破裂。只要雙方在今後的共同生活中相互照顧、相互尊重,加強交流,遇事多溝通,多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還是能夠繼續維持穩定和睦的家庭的。」

類似的判詞,幾乎和6年前一模一樣。

㈦ 代駕行業亂象頻出該怎麼解決

代駕行業亂象頻出:漫天要價、肇事逃逸、盜竊財物。15.2公里路收19.9公里的錢,代駕到底有多少坑?

一些人員冒充代駕司機送乘客回家,途中套取乘客個人信息,故意製造交通事故「做局」,最後索要高額錢財。眾多網民表示有共鳴,也曾被「黑代駕」坑過。



記者親歷:「黑代駕」15.2公里的路收19.9公里的費用,正規代駕司機很難搶到單

近日,記者在濟南體驗了多名代駕司機的服務全過程。14日晚上9點左右,記者從濟南某飯店出來,發現門口已有不少代駕司機等候。一位上前攬活的代駕司機表示,可以選擇「報單」和「不報單」兩種方式。

原來,所謂「報單」是公司行為,司機需要給公司上繳20%的收入;不「報單」等於司機自己打著公司旗號接「私活」,公司為乘客提供的保險等保障則成為司機私下收入。這名司機告訴記者,干「私活」還算好的,現在市場上最亂的是「黑代駕」。

根據線索,記者21日晚體驗了一次「黑代駕」服務。從濟南奧體中心叫代駕行駛至記者住處附近,地圖上顯示距離為15.2公里,e代駕和滴滴代駕等平台預估的費用均在80元左右。而這位「黑代駕」自己攜帶的軟體上卻顯示公里數為19.9公里,最後結算費用為99元。

這位「黑代駕」的收費標准為10公里59元,當記者詢問超過10公里如何計費,是否還按照這一標准收取時,這位代駕司機並沒有正面回應。

在某代駕平台已從業五年的專職司機張師傅告訴記者,除了亂要價,一些「黑代駕」還可能帶來安全問題。在濟南,「黑代駕」非常多,正規的代駕司機都很難搶到單。

張士立表示,目前,代駕行業缺乏強制性標准,導致人員門檻過低,行為規范也無從談起。

滴滴代駕相關負責人稱,「在互聯網代駕平台,除要求無犯罪、酗酒、交通違法等不良記錄外,司機還要經過嚴格培訓和筆試、面試等考核才能上崗。」記者調查了解到,很多小型代駕公司沒有按照行業標准規范要求代駕司機培訓上崗,也沒有投保代駕責任險。

「從2015年開始,汽車流通協會和幾大代駕企業發起行業自律,呼籲所有從業人員進行第三方從業考試進行認證,考試合格後取得代駕培訓合格證。目前行業內持證上崗人數已經佔37.5%。」張士立說。

誰來管管這些「黑代駕」?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代駕公司是在工商局登記設立的從事「非營運車輛的駕駛服務」的公司,監管主體不明確。

山東省工商局表示,工商部門主要依據公司法和相關法律法規,按照市場准入原則,負責代駕公司的注冊登記,經營范圍里說明提供該服務,但談不上對其監管。

有受訪交警部門表示,交警主要對代駕過程中的違章行為進行查處。代駕服務與營運性質的駕駛服務有著本質區別,在沒有明確管轄權的情況下,交管部門也無法對代駕行業進行監管。

山東新亮律師事務所主任王新亮認為,整治代駕行業亂象,明確代駕市場監管主體是關鍵。

「物價部門可以指導代駕行業制定明確的收費標准,代駕公司的計費標准要公示或登記備案,這樣既能夠保障市場自由定價,同時可以接受社會監督,防止企業或個人隨意變更標准。」北京市中咨律師事務所上海分所合夥人陳志偉律師說。

㈧ 王新亮律師還上山東綜藝嗎

這個還不確定,因為得看電視台的節目安排

㈨ 王新亮律師不上山東綜藝台了嗎

答:王新亮律師事實應該不上山東綜藝台了。

㈩ 北京京平律師事務所的京平律師

趙健:主任律師,中國拆遷十佳律師,中國政法大學畢業,曾在法院、報社等單位工作。專注拆遷征地維權領域近十年,多次創造國內拆遷維權補償記錄,多次參與房屋拆遷、征地、行政訴訟立法研討會。現為征地拆遷部首席律師。
庫建輝:合夥人律師,征地拆遷部主辦律師,獨創「國有土地徵收程序圖」、「集體土地徵收程序圖」。辦案過程中力爭完美無憾,嚴於律己,以自身膽識和知識力求實現當事人利益。
黃愛華:合夥人律師,北京大學畢業,征地拆遷部主辦律師。與生俱來的責任心、使命感,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拆遷、征地法律維權的第一線,竭力維護被拆遷人的合法權益。
張波:合夥人律師,畢業於北京大學法學院,自執業以來長期致力於行政訴訟等法律領域,具有深厚的法學理論功底和多年的法律工作經驗,專業代理土地徵收、房屋拆遷案件。
崔鳳榮:出生於河北省滄州市,多年來一直致力於集體維權的研究,長期研究拆遷和征地法律問題,專業致力於房屋拆遷、征地法律實務,代理全國各地的拆遷、征地案件 。
程波:合夥人律師,2001年取得律師從業資格證,曾在政府部門工作。近十年的政務工作使其懂得政府部門辦事特點,邏輯思維縝密,反應敏捷,尤為擅長拆遷領域法律業務。
程東勝:合夥人律師,曾在法院擔任庭長。1997年大學畢業,17年的法律職業經歷積累了豐富的辦案經驗,邏輯思維周密、分析表達准確、臨場應變機敏。辦理了大量征地拆遷案件,視當事人利益為己任,贏得了良好口碑。
王炳峰:畢業於西北政法大學,07年開始執業便致力於征地拆遷業務及房地產領域的專業律師,擅長和解談判。現為京平律師事務所征地拆遷部主辦律師。
邸順紅:1999年開始從事法律工作,資深拆遷律師,京平律所征地拆遷部主辦律師。
王冠華:中國政法大學博士,經濟學碩士、國際注冊高級法律顧問師、民族語言研究專家、高級研究員,系致力於征地拆遷、房屋徵收等領域的專職律師。
葛容:1968年出生,曾在國企長期從事法務工作,主要承辦全國拆遷維權案件,成功地辦理了百餘件案件,尤為擅長行政訴訟及與政府部門高超的談判能力。
李利:中國共產黨黨員,曾任檢察院反瀆職侵權局副局長,12年的法律職業實踐工作使其人脈廣。具有堅實的法律基礎,特別是拆遷征地行政訴訟領域,有自己一整套獨特的維權方案與辦案思路。
曹星:北京大學法學學士,國家法官學院、中國政法大學法律碩士,中國民主同盟盟員,民盟北京法律委員會委員。自執業以來專心研究刑事訴訟、行政訴訟以及專業的房屋土地拆遷等法律事務,現為北京京平律師事務所拆遷征地業務部專職律師。
谷美玲:河北人,北京大學法學學士。具有深厚的法學理論功底和多年的法律工作經驗。自執業以來,處理大量拆遷案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竭力維護委託人的合法權益。
王奇兵:中國政法大學畢業,曾為某大型房地產開發公司法務部主管,專注研究房地產、土地法、徵收條例。現專業代理土地拆遷、房屋徵收案件。一直弘揚正能量,保持剛正不阿的律師形象,為一切受法律困擾的黎民百姓提供優質高效的法律服務
葉方榮:一直致力於拆遷、征地法律維權的最前沿,有深厚的法學理論功底及訴訟實踐經驗,辦案細致謹慎,力求精益求精。辦理過大、小各類案件數百起,其辦理的案件多次受到當事人的認可,現為京平拆遷征地業務部專職律師。
章賽艷:吉林大學法學院畢業,對土地徵收、房屋拆遷維權具有豐富的實戰經驗。在征地拆遷補償安置法律服務中,提供極具價值的法律建議和意見,為客戶爭取了最大經濟利益。
李鄂陵:畢業於武漢大學,曾從事5年的法律教學工作,具有較深厚的法學功底;2008年成為專職律師,主要辦理金融、公司、房地產、特許經營等民商事案件的訴訟和仲裁,現主要承辦全國的拆遷案件。
趙現昭:河北人,法學碩士。現加入北京京平律師事務所的拆遷律師團隊,專業從事拆遷領域的案件,全心全意為委託人提供全方面、專業化、系統化的法律服務!
李銀傑:在工作中勤奮努力,思維冷靜、縝密,對事件把握能力強。辦理了各類訴訟案件和非訴訟法律事務,內容涉及知識產權、房地產、金融、經濟以及民事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律師工作經驗。
劉大偉:經過多年的執業積累,歷練了本律師細致、高效、高質的辦案風格和有效的更方協調溝通能力,特別是征地拆遷業務領域。
王新亮:1997年取得律師資格,同年進入律師事務所專業從事房地產法律服務,為數十個房地產項目提供過全程的法律服務,為數百位當事人解決過房地產法律糾紛。
梁開貴:北京大學法學學士,中國人民大學律師學院校友,北京市律師協會陽光六、七期成員,海淀區律師協會青工委委員,,主要執業領域涉及土地徵收、房屋拆遷、行政復議、行政訴訟、法律顧問、刑事辯護等。
顧冬慶:執業領域為全國各地土地徵收維權、房屋拆遷維權、土地權屬爭議糾紛、農村村委選舉糾紛、農村村務公開糾紛、公司法務、婚姻家庭糾紛、債權債務糾紛、勞動仲裁等。
喬崗:北京大學法學學士,現為中華全國律師協會會員、北京市律師協會會員,辦理全國各地土地徵收維權、房屋拆遷維權、土地權屬爭議糾紛。
薛正懿:中華全國律師協會會員,北京市律師協會會員,北京市司法局「法律服務村居行」專業服務律師。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法學院學生實習基地指導律師。曾多次參加中央台、北京台、新浪網等媒介平台的法治案例評析工作。
李霞:北京京平律師事務所實習律師,清華大學法律碩士畢業,曾任職某大型國有企業法務部主管,現專業從事征地拆遷領域的案件。

熱點內容
勞動法3640條 發布:2025-05-23 19:17:00 瀏覽:216
遼寧司法鑒定網 發布:2025-05-23 19:12:44 瀏覽:409
個人法院查詢 發布:2025-05-23 19:04:47 瀏覽:569
2021民法典內容 發布:2025-05-23 19:03:22 瀏覽:7
刑事訴訟法勘驗筆錄 發布:2025-05-23 18:56:57 瀏覽:295
九五年的勞動法 發布:2025-05-23 18:52:29 瀏覽:948
國務院關於行政法規解釋 發布:2025-05-23 18:47:01 瀏覽:23
借條簽字才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23 18:34:53 瀏覽:687
中國網婚姻法 發布:2025-05-23 18:34:06 瀏覽:718
美國立法的 發布:2025-05-23 18:11:16 瀏覽: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