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律師援助 » 公訴人與律師什麼關系

公訴人與律師什麼關系

發布時間: 2021-12-21 22:15:19

㈠ 公訴人同辯護律師是一種什麼樣的法律關系

公訴人是代表國家的檢察機關,出庭支持公訴案件,打擊犯罪,監督法院的審判活動,法律依據《檢察官法》
律師是當事人委託的辯護人,維護被告人的合法權益,維護法律的正確實施,法律依據《律師法》

㈡ 檢察官與律師究竟是一種什麼關系

首先檢察官屬於國家公務員,而律師屬於自由職業者。其次,檢察官由國家發放薪金,律師則不是。再次,所扮演的社會角色不同。檢察官是國家公訴機關的工作人員。律師是法律服務工作者。第四,檢察官有些許公權力,律師只有法律規定的權利。
一般說來,只有在刑事訴訟中兩者才可能發生關系,檢察官為公訴人,律師為辯護人,檢察官追訴犯罪,對犯罪行為代表國家提起公訴,是進攻方,律師為犯罪行為辯解、回護,以求得罪輕或無罪的結果,是守方(這與民事訴訟中的代理人不同,代理人可以變守為攻,可以提起反訴等等,刑事辯護只能是守,不能向公訴人發起進攻),兩者看似不同,但本質都是為了維護法律的公正尊嚴、正義權威。

㈢ 辯護人與公訴人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辯,是針對「訴」的一種本能反應,從其自然屬性上來說,是人在受到外界侵犯時的一種本能的反抗行為。沒有辯護,就沒有刑事司法公正。「可以做一個形象的比喻,如果說刑事司法公正是一座大廈的話,支撐這座大廈的就是控訴、辯護和審判三根支柱,三根支柱缺少或削弱任何一根,司法公正的大廈就將傾覆,或遭受嚴重損壞。」①可以說沒有完善的辯護制度,就不可能建立起現代意義上的刑事訴訟制度。目前,眾多學者對辯護制度的研究已經非常透徹,但是對於辯護的概念這一基本問題的概括卻有不妥之處。因此,本人願對此問題發表一些看法。
《刑事法學詞典》:辯護與控告相對,在刑事訴訟中,被告人及其辯護人根據法律和事實,針對控告進行申辯或者反駁、論證被告人無罪或者罪輕,應當從輕、減輕或者免除刑事處罰的行為。
《刑事訴訟法》(程榮賦主編):辯護是指在刑事訴訟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辯護人針對控訴方的指控而進行的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罪輕,應當減輕或者免除刑罰,維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權益的訴訟活動。
《刑事訴訟法新論》(張仲麟主編):刑事訴訟中的辯護,是指被告人及其辯護人為維護被告人的合法權益,從事實和法律方面的反駁控訴,提出有利於被告人的證據和理由,證明被告人無罪、罪輕或者減輕、免除其刑事責任的訴訟活動。
從以上幾個概念可以看出其有以下三個問題:
1.在辯護的概念中使用了「論證」、「證明」等詞,與證明責任相混淆。
2.辯護的內容是關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罪輕、減輕或免除刑事責任,即指實體辯護,而沒有涉及程序性辯護。
3.辯護是針對控訴提出的,沒有控訴就沒有辯護。這樣就排除了偵查階段的辯護。
筆者對以上三個問題提出質疑。
(一)關於第一個問題。我國法律明確規定,辯護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的一項訴訟權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承擔證明自己無罪的責任。只有在「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中,實行舉證責任倒置,但此條只是例外規定。在一般情況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並不承擔證明責任。但是我國《刑事訴訟法》第35條規定,「辯護人的責任是根據事實和法律,提出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罪輕或者減輕、免除其刑事責任的材料和意見,維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益」。可見我國法律一方面規定證明責任由控方承擔,另一方面又把辯護人的責任規定為證明責任;一方面把辯護規定為一種訴訟權利,另一方面又把行使辯護權的行為規定為證明行為。法律作如此規定,實際上是把控辯雙方的結構關系變成了一種平衡結構關系,即公訴方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辯護方證明其無罪,你證你的,我證我的。其結果是如果辯方不能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則其就有可能是有罪的,這就必然導致有罪推定。在刑事訴訟中,辯護的功能只能是與證明相對應的反駁,而不是證明。當然這種反駁可以在技術上和思維上使用證明方法,針鋒相對地提出證據,反駁控方主張,維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益。
在上面的論述中,反駁其實都是積極地行使辯護權的方式,但如果被控訴人不能提出證據反駁控方主張,是否就一定會敗訴呢?這里就涉及到辯護的第二種形態,即雖然被控訴人不能提出有力證據反駁控方主張,但可以通過對控方證據提出質疑,指出控方證據中存在的問題,使其達不到證明標准所要求的程度,不攻自破,進而使控方敗訴,維護被追訴人的利益。這是由於證明的成立和反駁的成立的要求是不同的,證明的成立不僅要求有真實充分的證據,而且其論證的過程必須符合邏輯規律,反駁則與之不同,反駁既可以通過積極提出與控方針鋒相對的證據來完成,也可以不積極提出證據,只需控方證明過程中的疑點和不合邏輯性,即可完成反駁。有學者將這種辯護方式稱之為「證據辯護」。
傳統概念用「論證」、「證明」等詞語,把辯護同承擔證明責任相混淆,所以應用反駁、質疑等詞來取代舊概念中的證明、論證等詞。
(二)關於第二個問題。隨著現代人權觀念的發達,憲政制度的完善,人們逐漸認識到,辯護還存在著一種有別於實體辯護的獨立辯護形態——程序性辯護。
程序性辯護,是指辯護方針對檢控方的程序違法行為,以及侵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的行為所進行的辯護、聲請。有學者將程序性辯護直接定義為 「辯護方在程序性裁判過程中所實施的防禦活動」。②可見,程序性辯護的直接目標不是促使法院做出無罪或罪輕判決,而是通過程序性申請,來行使其某一訴訟權利或實現某種訴訟行為。用美國著名律師德肖微茨的話說,程序性辯護是最好的辯護,因為這種辯護通過「指控」警察、檢察官、法官的程序性違法行為,來促使法庭對這些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司法審查,正因為如此,程序性辯護又成為一種「反守為攻」的辯護形態。
程序性辯護是針對檢控方的程序違法行為提出的,程序性違法行為是指參與刑事訴訟活動的公共權力機關違反了法定訴訟程序規則的行為。由於我國偵查階段採用行政治罪模式,缺乏必要的司法審查機制,所以大多數程序性違法行為發生在偵查階段,又多為警察所實施,針對程序性違法行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辯護人有權提出程序性辯護。我國《刑事訴訟法》第75條規定:「犯罪嫌疑人委託的律師對公安機關採取強制措施超過法定期限的,有權要求解除強制措施。」可見,我國法律已規定了一些有關程序性辯護的條款,但只簡單地規定這些條文是不夠的,要想真正把程序性辯護落到實處,還需要辯護律師更廣泛的程序參與權,通過律師富有意義的參與來對裁判的結果發揮有效的影響和作用。
程序性辯護是與權利救濟理論緊密相聯的,它本質上是為公民提供一個權利救濟途徑。「無救濟則無權利」、「救濟先於權利」。因為某一權利受到侵犯後,如果被侵犯者連自己都不能提出,自己的要求不能到達裁判者,他將無法獲得司法救濟,該權利的存在也就毫無意義。而針對那些憲法性權利的救濟則更為重要,程序性辯護主要就是針對憲法性權利受到侵犯而進行的救濟,這種救濟途徑是不可缺少的,也必須是強有力的。
傳統的辯護概念中只注意到實體性辯護,而忽略了程序性辯護,我們應該在辯護中注入程序性辯護因素。
(三)關於第三個問題。「只有當某人被指控有罪的情況下,他才需要辯護」。③據此,自然推論出了在偵查階段不存在辯護的空間,辯護最早也只能從審查起訴階段開始,但律師充分參與偵查階段為犯罪嫌疑人辯護是世界各國刑訴法發展的趨勢,「在訴訟發展史上,伴隨著刑事訴訟活動向審判前的伸展,各國辯護權均經歷了一個從審判階段向前審程序延伸的坎坷歷程」。④因此,我們有必要把辯護提前到偵查階段。
就司法實踐而言,起訴和審判都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偵查的結果, 99%以上的有罪判決率事實上是靠強有力的偵查來維系的。在一定意義上也可以說,真正決定中國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命運的程序不是審判,而是偵查。⑤偵查的結果對法官來說有一種預見性,法官做出判決主要是依據偵查的結果來的。既然偵查程序對被追訴人命運的影響如此之大,如果被追訴人在偵查階段不能進行充分有效的辯護,偵查後,各個階段的辯護的有效性將大大削弱,整個刑事司法程序也就沒有公正性可言了。更何況,我國的偵查模式是一種秘密的、不透明的行政治罪模式,缺乏必要的監督和司法審查機制,偵查機關權力之大,可謂各國少有。根據現行各法律規定,公安機關除了逮捕必須經過檢察院批准之外,其他所有偵查措施和搜查、扣押、查封、監聽等,一律由公安機關自行決定而不需要檢察機關批准。在檢察機關偵查貪污賄賂等案件時,享有與公安機關同樣大的偵查權,但誰來監督監督者呢?偵查機關權力如此之大,且缺乏必要的、合理的、有效的約束,如果再沒有充分的律師辯護,控辯雙方的地位、力量將會嚴重不平衡,進而影響整個刑事司法體制。
辯護律師的參與為國家官員和個人兩方組合的刑事訴訟格局注入了獨立的——不僅獨立於國家機關,而且還獨立於當事人的——社會力量。⑥相對於追訴機關,辯護律師的參與體現了一種監督和制衡,強化了作為弱者的被指控人的地位,並通過保護犯罪嫌疑人的人權,維護了程序的公正。「辯護律師參與訴訟的時間越早,參與的范圍越廣泛,被告人獲得的法律幫助也就越及時有效,並在對抗能力上與控訴方形成『勢均力敵』的均衡狀態。辯護律師在偵查階段參與辯護活動,可以使被告人進行充分的防禦准備,調查和收集到充分的辯護證據,從而在庭審過程中提出有力的辯護主張,對法官製作裁判形成有效影響」。⑦辯護律師在偵查階段介入訴訟,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幫助,行使辯護權是世界各國的通行做法,並且已被國際公約所確認。聯合國1990年通過的《關於律師作用的基本原則》就辯護律師參與刑事訴訟的階段范圍規定了一些最低限度的標准,該公約第1條規定:「所有的人都有權請求由其選擇的一名律師協助保護和確立其權利,並在刑事訴訟的各個階段為其辯護。」第7條規定:「還應確保被逮捕或拘留的所有的人,不論是否受到刑事指控,均應迅速得到機會與一名律師聯系,不論在何種情況下至遲不得超過自逮捕或拘留之時起的48小時。」可見律師全面介入偵查程序也是我國《刑事訴訟法》與國際接軌的需要。為了符合國際通行做法,我國修改後的《刑事訴訟法》將律師介入刑事訴訟活動的時間從審判階段提前到偵查階段,《刑事訴訟法》第96條規定:「犯罪嫌疑人在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後或者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可以聘請律師為其提供法律咨詢,代理申訴、控告,犯罪嫌疑人被逮捕的,聘請的律師可以為其申請取保候審。」這些規定說明,律師在案件的偵查階段有權接受犯罪嫌疑人的委託介入訴訟。但這里仍有許多不足之處:
一是犯罪嫌疑人在偵查階段有權聘請律師,但此時介入訴訟的律師的地位如何?在法律用語上並未被稱為「辯護人」,其訴訟權利也非常有限,其作用僅限於為犯罪嫌疑人申請取保候審,律師在審查起訴階段介入訴訟的,才稱為「辯護人」,享有完全意義上的辯護人的權利。
由於用語的不一致,也引發了學術界關於律師在偵查階段訴訟地位的大爭論,然而對此問題作深入分析便不難發現,這是對辯護概念理解不全面的結果。在偵查階段,大量的辯護是程序性辯護,而程序性辯護是不以正式的控訴為前提的,所以應明確律師在偵查階段的辯護人的訴訟地位,如果仍局限於針對控訴的辯護,則律師在偵查階段的訴訟地位永遠會不倫不類。
二是對辯護律師的參與作了較大的限制,這些限制主要是出於對偵查效果的考慮,這說明偵查機關對辯護律師的積極作用仍存在一定的疑慮。其實,從維護法律尊嚴的大局看,律師參與偵查程序是必要的,因為偵查程序是秘密的,不透明的,如果沒有律師監督制約,怎能讓人相信偵查程序是合法的,又怎能讓人相信這裡面沒有刑訊逼供存在?其結果只能導致社會公眾對法律的懷疑和不信任。並且由於偵查行為的合法性難以證明,導致大量的被告人屢次以偵查行為違法為由而當庭翻供,使檢控方陷入被動,降低了訴訟效率,也不利於訴訟目的的實現。
由此上述論述可以看出,傳統的辯護概念僅局限於與控訴相對立的辯護而沒有涉及偵查階段的辯護,這已不符合當今社會發展的要求,我們應把辯護擴展至偵查階段,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司法公正。
上面分析了傳統辯護概念中的不足之處,並逐一進行了說明論證。由此可得出辯護的概念是:辯護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辯護人在偵查、起訴、審判過程中,針對偵控方的控訴以及程序違法行為,從實體上和程序上提出辯駁、質疑、聲請,以維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權益的訴訟行為

㈣ 刑訴中律師與出庭的公訴人有什麼區別

律師除了作為刑訴中的被告辯護人與公訴人對立,還可以作為原告的訴訟代理人(比如刑事附帶民事訴訟)!

㈤ 公訴人和辯護人有什麼區別

1、定義不同

公訴人是指不用當事人而是由國家司法機關來直接提起訴訟,在中國主要由人民檢察院的司法人員來擔任,也就是說,在人民檢察院擔任訴訟的人,就是公訴人。

辯護人是指接受被追訴一方委託或者受人民法院指定,幫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行使辯護權以維護其合法權益的人。

2、服務不同

公訴人是服務於法庭的。

辯護人是服務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3、它們的職責不同

公訴人的主要職責是對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的案件,代表本院以國家公訴人的身份,出席法庭支持公訴,進一步闡述公訴機關的指控意見,並通過舉證、質證和辯論,使合議庭確認公訴機關對被告人的指控,依法宣判被告人有罪並處以相應的刑罰,公訴人還肩負著監督法庭審理案件有無違反法律規定的重要職責。

辯護人的責任是根據事實和法律,提出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罪輕或者減輕、免除其刑事責任的材料和意見,維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益。

㈥ 律師和檢察官之間是什麼關系

簡單的解釋一下。
檢察官,是國家公訴機關--檢察院的工作人員
檢察官的職責:
(一)依法進行法律監督工作; 檢察官進行法律監督的目的是保證國家法律得以正確的貫徹實施,保障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不受侵犯,保證違法者受到法律追究。
(二)代表國家進行公訴; 人民檢察院決定提起公訴的案件,檢察官以國家公訴人的身份出席法庭審判,支持公訴。
(三)對法律規定由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的犯罪案件進行偵查; 根據人民檢察院組織法和刑事訴訟法的規定,人民檢察院還負有對特定案件的直接偵查職責。作為直接行使國家檢察權的人員,檢察官的職責之一就是依法開展對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的偵查活動。
(四)法律規定的其他職責。 主要包括:受理公民的控告、舉報、報案並依法及時處理;對公安機關提請批准逮捕的案件進行審查以決定是否批准以及其他法律授權由檢察機關行使的職責。

律師,不是國家工作人員。簡單的說,就是拿人錢財,替人消災的角色。

工作內容有:(一)接受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聘請,擔任法律顧問
(二)接受民事案件、行政案件當事人的委託,擔任代理人,參加訴訟;
(三)接受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的聘請,為其提供法律咨詢,代理申訴、控告,申請取保候審,接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委託或者人民法院的指定,擔任辯護人,接受自訴案件自訴人、公訴案件被害人或者其近親屬的委託,擔任代理人,參加訴訟;
(四)代理各類訴訟案件的申訴;
(五)接受當事人的委託,參加調解、仲裁活動;
(六)接受非訴訟法律事務當事人的委託,提供法律服務;
(七)解答有關法律的詢問、代寫訴訟文書和有關法律事務的其他文書。

㈦ 檢察官與律師之間究竟是什麼關系

檢察官與律師之間的關系是對手、相互辯論的關系。

1、檢察官與律師的性質

檢察官就是人民檢察院內符合法律條件,經過法定程序選舉或任命,代表國家依法獨立行使檢察權,履行法律監督職責的人員。

律師是指通過國家司法考試並依法取得律師執業證書,接受委託或者指定,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的執業人員。

2、檢察官代表的是國家利益,律師代表的是辯護人的利益。

檢察官的職責:

(1)依法進行法律監督工作;

(2)代表國家進行公訴;

(3)對法律規定由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的犯罪案件進行偵查;

(4)法律規定的其他職責。

而律師是維護個人的利益者,跟檢察官是對應的,律師是通過合理的法律規定想方設法減輕或免除自己的代理人的處罰。

這樣以來他們為了各自的工作,利益在法庭上像個兩只老虎,拚命對抗幾個來回,互有勝負,而在法庭外他們兩個並不一定是對敵的,起碼個人利益關系來說不那樣。

3、在同一刑事案件中,檢察官作為控方,其一系列法庭活動首先是證明控方所指控的罪名成立,其次是根據具體案情依法向法庭提出對被告人從輕、減輕、從重處罰的建議。

檢察官在建議對被告人從輕、減輕處罰時可能贊同律師的一部分觀點。

(7)公訴人與律師什麼關系擴展閱讀:

檢察官與律師之間的區別:

檢察官是代表國家行使權利,在刑事案件中充當公訴人的角色,代表國家和社會對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訴。他們屬於國家司法人員,是公務員的身份。

律師屬於自由職業者,受當事人的委託作為代理人參加各類訴訟,律師不是公職人員,一般沒有公權力,只是運用自己的法律知識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

㈧ 公訴案件中被害人代理律師與公訴人有什麼不同!

代理律師一般維護當事人的民事權益,因為被害人在訴訟過程中提出的是刑事附帶民事賠償的訴訟,自然代理律師主要就是維護其民事權利

公訴人是代表國家起訴,最主要的是追究其刑事責任

兩者的地位和側重點不同

㈨ 試論公訴人與辯護人在法庭上的關系

辯,是針對「訴」的一種本能反應,從其自然屬性上來說,是人在受到外界侵犯時的一種本能的反抗行為。沒有辯護,就沒有刑事司法公正。「可以做一個形象的比喻,如果說刑事司法公正是一座大廈的話,支撐這座大廈的就是控訴、辯護和審判三根支柱,三根支柱缺少或削弱任何一根,司法公正的大廈就將傾覆,或遭受嚴重損壞。」①可以說沒有完善的辯護制度,就不可能建立起現代意義上的刑事訴訟制度。目前,眾多學者對辯護制度的研究已經非常透徹,但是對於辯護的概念這一基本問題的概括卻有不妥之處。因此,本人願對此問題發表一些看法。
《刑事法學詞典》:辯護與控告相對,在刑事訴訟中,被告人及其辯護人根據法律和事實,針對控告進行申辯或者反駁、論證被告人無罪或者罪輕,應當從輕、減輕或者免除刑事處罰的行為。
《刑事訴訟法》(程榮賦主編):辯護是指在刑事訴訟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辯護人針對控訴方的指控而進行的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罪輕,應當減輕或者免除刑罰,維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權益的訴訟活動。
《刑事訴訟法新論》(張仲麟主編):刑事訴訟中的辯護,是指被告人及其辯護人為維護被告人的合法權益,從事實和法律方面的反駁控訴,提出有利於被告人的證據和理由,證明被告人無罪、罪輕或者減輕、免除其刑事責任的訴訟活動。
從以上幾個概念可以看出其有以下三個問題:
1.在辯護的概念中使用了「論證」、「證明」等詞,與證明責任相混淆。
2.辯護的內容是關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罪輕、減輕或免除刑事責任,即指實體辯護,而沒有涉及程序性辯護。
3.辯護是針對控訴提出的,沒有控訴就沒有辯護。這樣就排除了偵查階段的辯護。
筆者對以上三個問題提出質疑。
(一)關於第一個問題。我國法律明確規定,辯護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的一項訴訟權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承擔證明自己無罪的責任。只有在「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中,實行舉證責任倒置,但此條只是例外規定。在一般情況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並不承擔證明責任。但是我國《刑事訴訟法》第35條規定,「辯護人的責任是根據事實和法律,提出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罪輕或者減輕、免除其刑事責任的材料和意見,維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益」。可見我國法律一方面規定證明責任由控方承擔,另一方面又把辯護人的責任規定為證明責任;一方面把辯護規定為一種訴訟權利,另一方面又把行使辯護權的行為規定為證明行為。法律作如此規定,實際上是把控辯雙方的結構關系變成了一種平衡結構關系,即公訴方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辯護方證明其無罪,你證你的,我證我的。其結果是如果辯方不能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則其就有可能是有罪的,這就必然導致有罪推定。在刑事訴訟中,辯護的功能只能是與證明相對應的反駁,而不是證明。當然這種反駁可以在技術上和思維上使用證明方法,針鋒相對地提出證據,反駁控方主張,維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益。
在上面的論述中,反駁其實都是積極地行使辯護權的方式,但如果被控訴人不能提出證據反駁控方主張,是否就一定會敗訴呢?這里就涉及到辯護的第二種形態,即雖然被控訴人不能提出有力證據反駁控方主張,但可以通過對控方證據提出質疑,指出控方證據中存在的問題,使其達不到證明標准所要求的程度,不攻自破,進而使控方敗訴,維護被追訴人的利益。這是由於證明的成立和反駁的成立的要求是不同的,證明的成立不僅要求有真實充分的證據,而且其論證的過程必須符合邏輯規律,反駁則與之不同,反駁既可以通過積極提出與控方針鋒相對的證據來完成,也可以不積極提出證據,只需控方證明過程中的疑點和不合邏輯性,即可完成反駁。有學者將這種辯護方式稱之為「證據辯護」。
傳統概念用「論證」、「證明」等詞語,把辯護同承擔證明責任相混淆,所以應用反駁、質疑等詞來取代舊概念中的證明、論證等詞。
(二)關於第二個問題。隨著現代人權觀念的發達,憲政制度的完善,人們逐漸認識到,辯護還存在著一種有別於實體辯護的獨立辯護形態——程序性辯護。
程序性辯護,是指辯護方針對檢控方的程序違法行為,以及侵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的行為所進行的辯護、聲請。有學者將程序性辯護直接定義為 「辯護方在程序性裁判過程中所實施的防禦活動」。②可見,程序性辯護的直接目標不是促使法院做出無罪或罪輕判決,而是通過程序性申請,來行使其某一訴訟權利或實現某種訴訟行為。用美國著名律師德肖微茨的話說,程序性辯護是最好的辯護,因為這種辯護通過「指控」警察、檢察官、法官的程序性違法行為,來促使法庭對這些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司法審查,正因為如此,程序性辯護又成為一種「反守為攻」的辯護形態。
程序性辯護是針對檢控方的程序違法行為提出的,程序性違法行為是指參與刑事訴訟活動的公共權力機關違反了法定訴訟程序規則的行為。由於我國偵查階段採用行政治罪模式,缺乏必要的司法審查機制,所以大多數程序性違法行為發生在偵查階段,又多為警察所實施,針對程序性違法行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辯護人有權提出程序性辯護。我國《刑事訴訟法》第75條規定:「犯罪嫌疑人委託的律師對公安機關採取強制措施超過法定期限的,有權要求解除強制措施。」可見,我國法律已規定了一些有關程序性辯護的條款,但只簡單地規定這些條文是不夠的,要想真正把程序性辯護落到實處,還需要辯護律師更廣泛的程序參與權,通過律師富有意義的參與來對裁判的結果發揮有效的影響和作用。
程序性辯護是與權利救濟理論緊密相聯的,它本質上是為公民提供一個權利救濟途徑。「無救濟則無權利」、「救濟先於權利」。因為某一權利受到侵犯後,如果被侵犯者連自己都不能提出,自己的要求不能到達裁判者,他將無法獲得司法救濟,該權利的存在也就毫無意義。而針對那些憲法性權利的救濟則更為重要,程序性辯護主要就是針對憲法性權利受到侵犯而進行的救濟,這種救濟途徑是不可缺少的,也必須是強有力的。
傳統的辯護概念中只注意到實體性辯護,而忽略了程序性辯護,我們應該在辯護中注入程序性辯護因素。
(三)關於第三個問題。「只有當某人被指控有罪的情況下,他才需要辯護」。③據此,自然推論出了在偵查階段不存在辯護的空間,辯護最早也只能從審查起訴階段開始,但律師充分參與偵查階段為犯罪嫌疑人辯護是世界各國刑訴法發展的趨勢,「在訴訟發展史上,伴隨著刑事訴訟活動向審判前的伸展,各國辯護權均經歷了一個從審判階段向前審程序延伸的坎坷歷程」。④因此,我們有必要把辯護提前到偵查階段。
就司法實踐而言,起訴和審判都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偵查的結果, 99%以上的有罪判決率事實上是靠強有力的偵查來維系的。在一定意義上也可以說,真正決定中國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命運的程序不是審判,而是偵查。⑤偵查的結果對法官來說有一種預見性,法官做出判決主要是依據偵查的結果來的。既然偵查程序對被追訴人命運的影響如此之大,如果被追訴人在偵查階段不能進行充分有效的辯護,偵查後,各個階段的辯護的有效性將大大削弱,整個刑事司法程序也就沒有公正性可言了。更何況,我國的偵查模式是一種秘密的、不透明的行政治罪模式,缺乏必要的監督和司法審查機制,偵查機關權力之大,可謂各國少有。根據現行各法律規定,公安機關除了逮捕必須經過檢察院批准之外,其他所有偵查措施和搜查、扣押、查封、監聽等,一律由公安機關自行決定而不需要檢察機關批准。在檢察機關偵查貪污賄賂等案件時,享有與公安機關同樣大的偵查權,但誰來監督監督者呢?偵查機關權力如此之大,且缺乏必要的、合理的、有效的約束,如果再沒有充分的律師辯護,控辯雙方的地位、力量將會嚴重不平衡,進而影響整個刑事司法體制。
辯護律師的參與為國家官員和個人兩方組合的刑事訴訟格局注入了獨立的——不僅獨立於國家機關,而且還獨立於當事人的——社會力量。⑥相對於追訴機關,辯護律師的參與體現了一種監督和制衡,強化了作為弱者的被指控人的地位,並通過保護犯罪嫌疑人的人權,維護了程序的公正。「辯護律師參與訴訟的時間越早,參與的范圍越廣泛,被告人獲得的法律幫助也就越及時有效,並在對抗能力上與控訴方形成『勢均力敵』的均衡狀態。辯護律師在偵查階段參與辯護活動,可以使被告人進行充分的防禦准備,調查和收集到充分的辯護證據,從而在庭審過程中提出有力的辯護主張,對法官製作裁判形成有效影響」。⑦辯護律師在偵查階段介入訴訟,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幫助,行使辯護權是世界各國的通行做法,並且已被國際公約所確認。聯合國1990年通過的《關於律師作用的基本原則》就辯護律師參與刑事訴訟的階段范圍規定了一些最低限度的標准,該公約第1條規定:「所有的人都有權請求由其選擇的一名律師協助保護和確立其權利,並在刑事訴訟的各個階段為其辯護。」第7條規定:「還應確保被逮捕或拘留的所有的人,不論是否受到刑事指控,均應迅速得到機會與一名律師聯系,不論在何種情況下至遲不得超過自逮捕或拘留之時起的48小時。」可見律師全面介入偵查程序也是我國《刑事訴訟法》與國際接軌的需要。為了符合國際通行做法,我國修改後的《刑事訴訟法》將律師介入刑事訴訟活動的時間從審判階段提前到偵查階段,《刑事訴訟法》第96條規定:「犯罪嫌疑人在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後或者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可以聘請律師為其提供法律咨詢,代理申訴、控告,犯罪嫌疑人被逮捕的,聘請的律師可以為其申請取保候審。」這些規定說明,律師在案件的偵查階段有權接受犯罪嫌疑人的委託介入訴訟。但這里仍有許多不足之處:
一是犯罪嫌疑人在偵查階段有權聘請律師,但此時介入訴訟的律師的地位如何?在法律用語上並未被稱為「辯護人」,其訴訟權利也非常有限,其作用僅限於為犯罪嫌疑人申請取保候審,律師在審查起訴階段介入訴訟的,才稱為「辯護人」,享有完全意義上的辯護人的權利。
由於用語的不一致,也引發了學術界關於律師在偵查階段訴訟地位的大爭論,然而對此問題作深入分析便不難發現,這是對辯護概念理解不全面的結果。在偵查階段,大量的辯護是程序性辯護,而程序性辯護是不以正式的控訴為前提的,所以應明確律師在偵查階段的辯護人的訴訟地位,如果仍局限於針對控訴的辯護,則律師在偵查階段的訴訟地位永遠會不倫不類。
二是對辯護律師的參與作了較大的限制,這些限制主要是出於對偵查效果的考慮,這說明偵查機關對辯護律師的積極作用仍存在一定的疑慮。其實,從維護法律尊嚴的大局看,律師參與偵查程序是必要的,因為偵查程序是秘密的,不透明的,如果沒有律師監督制約,怎能讓人相信偵查程序是合法的,又怎能讓人相信這裡面沒有刑訊逼供存在?其結果只能導致社會公眾對法律的懷疑和不信任。並且由於偵查行為的合法性難以證明,導致大量的被告人屢次以偵查行為違法為由而當庭翻供,使檢控方陷入被動,降低了訴訟效率,也不利於訴訟目的的實現。
由此上述論述可以看出,傳統的辯護概念僅局限於與控訴相對立的辯護而沒有涉及偵查階段的辯護,這已不符合當今社會發展的要求,我們應把辯護擴展至偵查階段,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司法公正。
上面分析了傳統辯護概念中的不足之處,並逐一進行了說明論證。由此可得出辯護的概念是:辯護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辯護人在偵查、起訴、審判過程中,針對偵控方的控訴以及程序違法行為,從實體上和程序上提出辯駁、質疑、聲請,以維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權益的訴訟行為

㈩ 公訴人與律所律師在訴訟權利上有何異同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32條規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除自己行使辯護權以外,還可委託下列人為辯護人:(一)律師;(二)人民團體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在單位推薦的人;(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監護人、親友。其中,辯護律師與其他兩類辯護人的訴訟權利不盡相同,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一)辯護律師自人民檢察院對案件審查起訴之日起,可以查閱、摘抄、復制本案的訴訟文書、技術性鑒定材料,可以同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會見和通信,其他辯護人開展上述訴訟活動必須經檢察機關許可;(二)辯護律師自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之日起,可以查閱、摘抄、復制本案所指控的犯罪事實的材料,可以同在押的被告人會見和通信,其他辯護人開展上述訴訟活動必須經人民法院許可;(三)辯護律師有權收集與案件有關的材料,而其他辯護人卻沒有這一權利。
有學者認為,辯護律師與其他辯護人在刑事訴訟活動中的職責相同,都是依法維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益,從公平角度而言,兩者的訴訟權利也應相同;況且,其他辯護人的法律知識和辯護經驗往往沒有辯護律師豐富,更需要事先了解案情,熟悉訴訟材料,因此,應賦予其他辯護人與辯護律師同等的訴訟權利。
對此筆者不敢苟同,筆者認為,辯護律師與其他辯護人在身份、法律義務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異,因而兩者的訴訟權利不應完全一致,具體分析如下:
一,從兩者身份看,律師是一類特殊的法律群體,依據《律師法》的規定,律師是指依法取得律師執業證書,為社會提供法律服務的執業人員。其身份的取得,需要經過嚴格的考試、考核程序,而其他辯護人則沒有這方面的要求。較之其他辯護人,辯護律師具備更高的政治素質、法律素質和道德素質,在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的同時,也會自覺維護法律的統一,維護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
二,從兩者承擔的法律義務看,作為一名法律執業人員,辯護律師除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之外,還必須在司法行政部門、律師協會的規范之下,恪守律師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需承擔吊銷執業證書、停業整頓等法律後果,構成犯罪的,還要追究刑事責任。其他辯護人所承擔的法律義務要少得多。根據權利、義務的對等性,辯護律師也應享有更多的訴訟權利。

熱點內容
保障農民工支付工資條例規定 發布:2025-05-01 16:35:55 瀏覽:536
2020年自考行政法學答案 發布:2025-05-01 16:26:41 瀏覽:968
勞動合同法42條5款 發布:2025-05-01 16:17:03 瀏覽:830
法院解凍帳戶 發布:2025-05-01 16:12:19 瀏覽:917
合同法對標的物異議 發布:2025-05-01 16:09:56 瀏覽:463
交通事故法律援助經典案例 發布:2025-05-01 16:02:01 瀏覽:675
法院人耐心 發布:2025-05-01 16:01:54 瀏覽:714
關於合同法和貿易的案例 發布:2025-05-01 15:57:34 瀏覽:166
環境保護規劃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01 15:57:33 瀏覽:108
中世紀歐洲刑法 發布:2025-05-01 15:52:21 瀏覽: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