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師制度
1. 談談對我國律師制度的看法
律師制度,是指國家法律規定有關律師的性質、任務、組織、和活動原則,以及律師如何向社會提供法律服務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是國家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律師業的發展水平反映了一個國家法制文明的程度的高低。隨著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的發展以及對外開放水平的提高,特別是國家民主法制建設的不斷發展和司法制度改革的深入,對律師提供的法律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無論是律師隊伍、律師的素質、律師的執業水平、律師執業機構等都需要有更大的發展。律師業發展的實踐證明,律師業的發展同時代的發展和要求是緊密聯系相輔相成的,什麼時候律師業向社會提供了高質量的法律服務,滿足了國家的需要、時代的需要、法制的需要和人民的需要,什麼時候律師業就會獲得更大的發展。中國已經加入WTO,同世界的經濟聯系更加密切,同時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方略實施的不斷深入,新世紀的律師業再次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四大以來,我國律師業的發展速度很快,律師在國家政治生活、經濟生活、社會生活與民主與法制建設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律師隊伍已經發展成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培育健康發達的律師業對於建立完善的國家司法體系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隨著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的發展以及對外開放水平的提高,特別是國家民主法制建設的不斷發展和司法制度改革的深入,對律師提供的法律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無論是律師隊伍、律師的素質、律師的執業水平、律師執業機構等都需要有更大的發展。律師業發展的實踐證明,律師業的發展同時代的發展和要求是緊密聯系相輔相成的,什麼時候律師業向社會提供了高質量的法律服務,滿足了國家的需要、時代的需要、法制的需要和人民的需要,什麼時候律師業就會獲得更大的發展。中國已經加入WTO,同世界的經濟聯系更加密切,同時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方略實施的不斷深入,新世紀的律師業再次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
祝你順利,如果對回答滿意,請採納,這年頭助人為樂也不容易,鼓勵鼓勵熱心人~~~~~~~
2. 律師的各國制度
西方國家
在反封建斗爭中,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J·洛克·伏爾泰(1694~1778)和D·狄德羅(1713~1784)等人,提出用辯論式訴訟代替糾問式訴訟。英國平均主義派領袖J·李爾本(約1614~1657)在《人民約法》一書中明確主張被告人應有權辯護或請別人協助辯護。資產階級奪取政權後,相繼規定了律師制度。英國的律師制度分為兩類:
1.訟務律師(barrister),受Bar Council管理。
2.事務律師(solicitor),受Law Society管理。
兩者的資格取得、訓練、執業范圍以及所受到的管制均有所不同。傳統上兩者能夠處理的事務范圍涇渭分明,只有訟務律師可以代表當事人出庭,事務律師僅能向客戶提供法律意見。但由於法律事務的日趨復雜,兩者處理的事務時常所重疊,再加上此種區分方式造成對當事人的不便以及費用,自1980年代起,對於英國律師制度的改革呼聲逐漸出現。
1787年《美國憲法修正案》第6條規定,在一切刑事訴訟中,被告人有權由律師協助其辯護。
1808年法國《刑事訴訟法典》系統地規定了辯論原則和律師制度,其後,律師重新組成了團體,法庭上的辯護全由律師壟斷。日本在明治初期頒布了《代言人規則》,規定代言人是以干預他人糾紛、進行訴訟和談判為職業的人,這是日本最早的律師。
隨著法律關系的日趨復雜,資本主義國家律師的業務范圍日益廣泛,如充當民事代理人,為刑事被告人辯護,擔任機關、團體、企業的法律顧問,代當事人書立遺囑、辦理財產的轉讓、締結契約、設立公司以及處理銀行信貸、社會保險和國際貿易方面的法律事務等。律師分工越來越專門化,而且作各種分類,例如法國律師分為辯護人和代理人;英國律師分為初級律師(或譯訴狀律師)和高級律師(或譯出庭律師)。要成為英國律師,需要經歷3個階段,即pupillage/training contract(大律師見習),vocational stage(職業階段),academic stage(學究階段)。詳細的資料以及統計均可在Bar Council以及Law Society找到。
資本主義國家律師多系私人開業,單獨或合夥設立律師事務所,收取高額酬金。他們大都組成律師協會,維護本行業的利益。有些國家還把當過律師作為充任法官和檢察官的一個條件。有的國家設有「公設辯護人」,一般附屬於法院,領取固定薪金,為無力延請或不願延請律師的被告人辯護。日本對無力延請律師的被告人,由法院指定律師為其辯護,稱「國選辯護人」。有的國家則設立法律補助制度,由法院根據情況,給予資力不足的當事人以一定的補助費,以便其延請律師。此外,有的國家還出現義務律師,由律師組織或慈善團體資助,輪流到看守所會見被羈押人,為他們提供法律意見,協助其聯系律師,提出申請等。
蘇聯和東歐國家
1980年蘇聯制定了適用於全國的《蘇聯律師法(草案)》,對律師的職能、組織和活動方式作了具體規定。之前蘇聯憲法和法律已經規定了律師制度。在50年代初,莫斯科有一千名以上的律師,在列寧格勒,則有八百多名律師。律師定性為國家法律工作者。1954年,蘇聯法律專家魯涅夫應邀來華訪問講學,他的講稿迅速被編輯成冊,其中一種由中央人民政府司法部編印,出版時間為1954年8月,書名為《關於蘇聯律師制度和公證制度——蘇聯法學專家魯涅夫講》,對蘇聯的公證制度和律師制度作了比較系統的闡述。
南斯拉夫設有公設律師,作為社會政治共同體的一個機構進行活動,獨立地履行職責,採取適當的措施和通過法律救助途徑來保護社會政治共同體的財產權利和利益。此外,還有社會自治律師,職責是維護勞動者的自治權利和保護社會財產。社會自治律師不在司法體系以內,不代表任何社會政治共同體,而是作為一個社會機構,代表整個社會履行職責。
解放前中國
在封建制時期長期沒有建立律師制度。清末1910年起草的《大清刑事民事訴訟法》中初次提到律師;後來在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及國民黨政府的立法中,都有關於律師和辯護制度的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
是在人民政府明令取締舊中國律師制度、解散舊律師組織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新型的人民律師制度。根據1954年憲法關於「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的規定,1954~1956年在一些大、中城市成立了律師協會和法律顧問處,初步開展了律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其後一度中斷,1979年起逐步恢復。1980年8月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正式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暫行條例》,對新的律師制度作了系統、詳盡的規定。根據暫行條例規定,律師是國家的法律工作者,其任務是對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公民提供法律幫助,以維護法律的正確實施,維護國家、集體的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權益。1996年5月15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並於2001年12月29日和2007年10月28日兩次修訂。律師法規定律師,是指依法取得律師執業證書,接受委託或者指定,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的執業人員。
據介紹,目前,全國執業律師人數已超過29.7萬人,律師事務所達到2.4萬多家,與四年前相比增幅分別達38%和20%。全國有黨員律師8.6萬名,3名律師擔任黨的十八大代表。全國共有1445名律師擔任各級人大代表,4033名律師擔任各級政協委員,其中有27名律師擔任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四年來,全國律師共辦理訴訟案件1000多萬件,辦理非訴訟案件300多萬件,為50餘萬家政府和企業事業單位擔任法律顧問,辦理法律援助案件154萬多件,提供公益法律服務近1000萬件次,全行業業務收入達2000多億元。
3. 簡述律師制度的社會功能
我國律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工作者, 這一定位,不僅賦予了律師職業使命,更賦予了律師的政治職責。作為社會主義法律工作者,堅持黨的事業至上、人民利益至上、憲法法律至上,擁護黨的領導,擁護憲法,擁護社會主義制度是律師的基本政治要求。圍繞大局,服務中心,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是律師義不容辭的政治責任。當前勞務工資糾紛、司法裁決不公、環境污染、道路交通整治等方面。
第一,律師精通包括實體法、程序法在內的法律法規,具有對案件如何進行調查的能力,不僅如此,律師還養成了從法律角度進行思考的習慣,能夠把眼前的具體案件與法規范恰當地聯系起來,通過法律推理提出具有一定客觀性和說服力的主張,並及時提示給法院。
第二,律師在其擁有的法律法規知識和法律推理能力基礎上,還能夠根據具體案件對有利於自身委託人的論點和證據材料加以組織並以邏輯嚴密完整的樣式來展開辯論,而且這樣的辯論在不一定與律師個人所持有的信條或好惡有直接聯系。
第三,律師熟悉法律實務尤其是其中關於訴訟的實際事務。做一個好的律師,往往經過反復處理大量的案件而逐漸領會掌握了種種程序上的技術,這不單是個知識的問題,還包括經驗和技巧。這顯然是當事人所不具備的。
第四,從與案件或糾紛本身的關聯來說,當事人本人是直接的利害關系者,往往只能站在自己主觀的立場上來對待訴訟,而律師則因案件本質上屬於他人的問題,能夠保持一定距離,較客觀冷靜地把握情況。
第五,律師作為從事專門職業的人員,接受職業團體特殊的倫理規范制約。雖然他與法官同屬從事法律專門職業,但律師畢竟不是司法機關的附屬部分。他以一種中間的獨立的立場參與訴訟。
4. 律師制度的律師制度的起源和發展
律師制度起源於西方商品經濟的興起、民主與法制的進步和人權保障、實現司法正義的法治思想,故而律師職業價值顯然也源於商品經濟、民主與法律制度和法治思想。而在西方國家,律師職業價值的核心精神體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忠誠原則,強調的是律師的忠誠義務,體現的是律師的誠實觀念;另一是正義原則(公益原則),強調的是律師的保障人權、維護社會正義的公益義務,體現的是律師的正義觀念。這是西方律師文化之源,是律師職業倫理的核心精神,也是律師職業的「精髓」。在國外,律師是一個很古老的服務行業,律師也是一個受有尊重的職業。
中國律師制度和現代律師職業完全是從國外移植來的,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舶來品」。作為一個舶來品,中國律師的價值體現在哪些方面呢?在我國,律師對於很多人來說,還是一個很神秘的職業,是一個高深莫測的職業,但是老百姓普遍認為:律師就是打官司的。還有相當大一部分人認為:律師是幫壞人說話的人。這些話是片面的,甚至是偏激的。因為他們對中國的律師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缺少必要的了解和認識。那麼,律師的價值又是什麼呢?難道就只是打官司時充當代理人嗎?當然不是。我認為,西方律師文化、律師職業倫理的核心精神、律師職業的價值追求,對我們是有重要借鑒價值的,中國律師應當圍繞「忠誠」與「正義」這兩個基本理念,構建中國律師文化、律師職業價值的核心精神,而且這種精神應為律師群體所共有,成為指導和支配律師行為的思想意識。
5. 什麼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律師制度
。《律師法》的修訂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進程中的一件大事,對於進一內步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容義律師制度、推動律師事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我們要堅持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貫徹實施好新修訂的《律師法》,充分發揮律師的職能作用,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提供優質高效的法律服務。
6. 北洋政府於1912年公布希么標志著中國律師制度的產生和起步
《律師暫行章程》。
2012年是中國建立律師制度100周年。100年前,在辛亥革命的推動下,北洋政府於1912年9月16日公布了《律師暫行章程》,這標志著律師制度在我國正式誕生。
伴隨著對共和制度的嚮往,律師制度的出現廢除了封建法律工作由官員擔任的傳統體制,邁出了社會追求司法獨立和公平的重要步伐。
回顧和總結中國律師制度的百年發展歷史,對於加強我國律師制度和社會法治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為此,中國人民大學律師學院擬在2012年適當時間舉辦高峰論壇,以紀念中國律師制度建立100周年。
(6)律師制度擴展閱讀:
近現代律師制度和律師業在中國的出現的背景:
近現代律師制度和律師業在中國的出現,包含了一場由外而內、由表及裡地用西方現代意義的「律師」重塑和更新中國本土「訟師」意涵的變革活動。傳統中國雖然也曾使用「律師」一詞,而且在功能上也有職業形態相似的「訟師」,但是它們之間的含義畢竟有根本的不同。
近現代意義上的「律師」,是近現代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果實之一,它以保障人權、體現司法民主和法治精神為基本價值取向。
而在傳統中國社會,「訟師」又被貶稱為「師爺」、「訟棍」、「刀筆吏」等,是不敬「道德文章」、專長於「操兩可之說,設無窮之辯」的道義小人,在法律文化上缺乏價值正當性。
7. 律師制度起源於哪國
起源於羅馬。
律師制度起源於早期西方文明、特別是希臘和羅馬法中關於在訴訟過程中辯護和代理的規定。早在公元前4-5世紀雅典共和國時期,當執政官審理案件時候,就允許被告人進行答辯。公元前594年,梭倫改革設立了具有民主色彩的陪審法庭,並在法律中規定訴訟過程應該公開審理,訴訟所涉及的雙方當事人可以進行辯論。公元前454年,羅馬共和國元老院被迫承認人民大會制定法典的決議,設置法典編纂委員10人,並派人赴希臘考察法制,至公元前451年制定法律十表,第二年又補充二表,這就是後世廣為傳誦的《十二銅表法》。在《十二銅表法》第一表第7條中規定,訴訟雙方當事人在出庭中應該依次對自己的案件進行申辯。在審理中,原告人和被告人處於平等的地位,可以使用公開對質、辯論等方式。而法官則作為中立的角色,通過傾聽雙方的言論和證據,最終形成對於案情真相的認識和判斷。隨著羅馬經濟的發展,各種訴訟日益增多,同時成文法的出現使得法律的應用開始走向專業化的方向,有些訴訟當事人出於各種考慮,委託親屬或朋友代其訴訟。這些人最初被稱為「Advocatus」,本來的意思就是陪同被告人到法庭,在開庭審理時給被告人提供意見的親戚或朋友。最初的Advocatus只能在法庭上對被告人提供意見,並不面對法庭發言,後來發展成為代替被告人向法庭表達意見,反駁對方當事人的種種指控。漸漸的,Advocatus就演化為專業的辯護人員,他們擅長演講和辯論技巧,有嫻熟的邏輯思維能力,對於歷史和法律條文爛熟於胸,不僅為公民提供訴訟和辯護業務,還通過研究法學理論等,向政府官員提供各種法律方面的建議。這種訴訟代理和辯護原則到公元前三世紀就演化為律師制度。羅馬皇帝以詔令的形式確定了「大教侶」從事「以供平民咨詢法律事項」的職業,同時還正式規定在訴訟中可以委託他人代理訴訟行為,這種「大教侶」就是一種取得官方認可身份的律師。隨著律師的增多,律師的行會也逐步形成,最終到公元前一世紀,職業律師正式出現,並成為當時社會中社會地位很高、作用巨大的一種職業。
8. 關於律師制度
新中國律師制度恢復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十一屆三中全會後,1979年9月司法部恢復重建,1979年12月9日司法部發出一個通知,就是關於恢復律師制度的通知。1980年8月26日,五屆人大常委會的《律師暫行條例》,我國律師第一次有了一部法規來規范律師的職業行為,規范律師的組織。從那一年開始,全社會才知道有了律師這一職業,
9. 我國的律師制度起源於
答案C
西方法律制度中的陪審制度、律師制度、訴訟制度都是繼承自羅馬法。
10. 律師制度的起源
公元前一世紀是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演變的時期,社會矛盾異常專尖銳,羅馬統治階級屬為維護其統治秩序,制定了許多法律、法令和規定。與此相適應,社會上出現了學習、研究法律的法學家階層,這些人與統治階級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他們時常就如何執法等問題向司法、行政官員提供意見。他們的研究成果和著述有些被統治者認可為法律。在社會上,他們向平民百姓解答法律問題,為訴訟當事人提供咨詢意見,代理當事人參加訴訟。由於這些人的活動有利於統治秩序的穩定,公元前三世紀,羅馬皇帝以詔令的形式確定了「大教侶」從事「以供平民咨詢法律事項」的職業。同時,還允許委託他人代理訴訟行為,於是,「職業律師」正式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