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法律援助工作會
⑴ 關於法律服務工作的調研報告範文
為了進一步拓展和規范我市法律服務業,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促進法律仔御服務業的健康發展,更好地為「踐行科學發展觀、建設和諧新**」的發展主題和打造「跨越發展的展示區、統籌發展的先行區、和諧發展的示範區」的奮斗目標提供法律服務,2008年12月中旬,我與市法律援助中心及公證處工作人員對我市法律服務業進行了專題調研。我們先後聽取了邵伯鎮、真武鎮司法所、江淮盛律師事務所關於法律服務業的情況介紹,實地考察了部分律師事務所、基層法律服務所及市法律援助中心,並同法律工作者、社區幹部、掛鉤企業負責人進行了深入的座談分析。現將本次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當前我市法律服務工作的基本情況
近幾年來我市法律服務工作堅持以科學發展為指導,從拓展著眼,從規范入手,我市的律師、公證、基層法律服務等法律服務業和法律援助事業蓬勃發展,較好地發揮了其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范行為等方面的職能作用,促進了政府依法行政、企業依法經營、公民依法維權,在保障司法公證、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
我市現有律師事務所5家,執業律師38名;公證處1家,執業公證員5名;基層法律服務所26家,法律服務工作者92名;法律援助中心1家,法律援助律師(工作者)和志願者207名;司法鑒定機構1家,司法鑒定人4名。
1、律師成為法律服務主角。
全市律師積極圍繞經濟工作「中心」,主動介入招商引資、沿江開發、園區建設、拆遷整治、重大工程項目等領域,已成為法律服務業的主體力量。2008年我市律師共擔任法律顧問281家,辦理各類訴訟及代理893件,避免經濟損失1.6億元,實現業務創收551萬元。律師參政、議政的能力不斷提高。目前,全市有1名律師擔任揚州市人大代表,2名律師擔任**市政協委員,6名律師擔任市政府法律顧問。
2、公證雹核法律服務成績顯著。
2008年*9587件,比2007年增長14%,其中涉外和涉港、澳、台公證3187件;公證業務收入達350餘萬元,比2006年增長18.9%。2006年獲得「江蘇省文明公證處」稱號,2007年榮獲揚州市公證工作第一名。
3、基層法律服務作用獨特。
基層法律服務主要業務市場是面向農村。2008年全市基層法律服務所共擔任法律顧問834家,其中擔任鎮政府、事業單位、村居委會321家,開展各類業務1804件,避免經濟損失4234.2萬元,實現業務創收198.4萬元。
4、法律援助事業迅猛發展。
2006年我市率先在揚州建立起法律援助市-鎮-村三級工作網路,初步形成較為完整的法律援助體系。2008年辦理各類法律援助案件326件,比2007年增長41.7%,340名受援對象滿意率100%。2007年1月被司法部評為全國法律援助規范與質量檢查活動先進機構,今年6月又被評為全國法律援助工作先進集體。
5、司法鑒定逐步走向規范。
2007年元月我市在市人醫成立司法鑒定所,進一步規范我市法醫臨床類司法鑒定服務行為,初步建立統一的司法鑒定管理體制。自成立以來完成法醫臨床鑒定近300件。
二、我市法律服務工作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在充分肯定我市法律服務業取得長足發展的同時,也不能不看到,法律服務業在發展進程中暴露出的以下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1、法律服務組織機構規模偏小。
主要表現為:從人數上看,每家律師事務所平均不到10人,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念肆岩11人;每家基層法律服務所不到4人,都屬於小型所。從執業律師占總人口的比例來看,我市為萬分之零點三六,遠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萬分之壹點零八。我市法律服務組織機構規模偏小,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市的法律服務還處於較低的水平上,與我市經濟水平不相適應。
2、法律服務專業化程度較低。
以律師為例,我市執業律師文化程度在大學本科以下的6人,占律師執業總數的15.38%,其中還有高中學歷1人,且非法律專業3人。從律師業務來看,律師們還普遍缺乏專業化發展意識和提高專業化水平的措施。不少律師出於「生存」需要,無論是刑事案件,還是民事或其他類型的案件,幾乎是有什麼接什麼,接什麼做什麼,把自己塑造成「萬金油」律師。從總體上看,我市法律服務隊伍素質不夠高,不僅表現為學歷偏低,而且知識結構單一,專業化程度低,外語能力不強,尤其是涉外涉新人才不足。
3、法律服務服務渠道窄。
目前我市法律服務機構有12家集中在城區,佔到35%以上,其他22家法律服務機構(全是法律服務所)分布在12個鄉鎮。法律服務所因改制被推向市場,競爭加劇,不少法律服務人員流失,現有的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比改制前減少35%以上,平均每鎮服務人數不到6人。法律服務機構和人員布局不合理,服務渠道窄,基層法律服務力量薄弱,不能滿足城鄉居民法律服務需求。
4、法律服務管理手段弱。
按照現行法律法規,我市作為縣級市,其法律服務管理許可權僅限於對法律服務人員批評教育、調查上報,對法律服務機構和人員的違法違紀行為沒有行政處罰權,只能管事,難以管人,管理手段軟弱。
⑵ 上海市司法局機構職能
上海市司法局的主要職能由市政府發布的「三定規定」明確,其職責范圍廣泛,涵蓋以下幾個核心領域:
- 執行國家和本市關於司法行政的法律法規,制定地方性法規和政策,負責實施相關規章和規劃,確保法制工作的落地實施。
- 指導監獄管理工作,確保其運行規范,承擔相應的責任。
- 負責勞動教養管理,確保這一領域的法律法規得到落實和執行。
- 指導和監管戒毒場所的管理工作,維護社會公正和秩序。
- 策劃和執行法制宣傳教育計劃,指導全市的法制宣傳和依法治理工作,同時對外開展法制宣傳。
- 監管律師工作和企業法律顧問,管理國外(境外)律師機構,審批相關機構的設立事宜。
- 指導公證工作,確保公正無私的法律服務提供。
- 管理法律援助工作,支持法律服務熱線的運行。
- 指導基層司法所建設,推動人民調解和基層法律服務的開展。
- 監督社區矯正工作,以及刑釋解教人員的安置幫教工作。
- 負責本市國家司法考試的組織與實施。
- 管理司法鑒定工作,處理司法鑒定相關事務,履行日常工作委員會的職責。
- 引導司法行政系統的法學教育和研究,促進學術進步。
- 促進司法行政系統的對外交流與合作,推動國際法治交流。
- 管理本系統的國有資產,審核投資項目,監督監獄和勞教設施的資產管理。
- 指導隊伍建設,負責司法行政系統的警務管理和督察,協助區縣司法局的領導工作。
- 作為上海市依法治市領導小組的日常工作機構,推動法治城市建設。
- 處理行政復議和應訴工作,維護法律程序的公正執行。
- 最後,處理市政府交辦的其他相關事務,確保工作的全面覆蓋。
(2)全市法律援助工作會擴展閱讀
上海市司法局是主管上海市司法行政工作的市政府組成部門,是本市政法機關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職責是管理、指導全市的監獄工作、勞教工作、戒毒場所管理工作、社區矯正和安置幫教工作、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律師工作、國家司法考試工作、公證工作、法律援助工作、人民調解和基層法律服務工作、司法鑒定管理工作、法學教育和法學研究工作及承擔上海市依法治市領導小組的日常工作。
⑶ 安慶討薪法律援助是怎麼樣的
一、安慶討薪法律援助是怎麼樣的? 一是結合全市創建118個民主法治示範村,將法律援助示範聯系點培育工作納入其中,加大法律援助民生工程的宣傳力度,藉助一村一法律顧問的平台,開展「送法下鄉」工作。 二是建立法律援助與精準脫貧攻堅多部門聯動工作機制,實行司法、民政、財政、扶貧辦無縫對接,通過召開季度調度會和聯絡員會議,搭建聯動平台。 三是將全市持有建檔立卡手冊的13.7萬戶貧困家庭涉及的40萬貧困人員全部納入法律援助對象范圍,申請法律援助免於經濟狀況審查,援助事項擴大到12項,重點幫助解決 土地流轉 、 征地補償 、留守兒童、老年人維權、項目開發、 勞動合同 、外出勞務等法律方面問題。 四是開辟農民法律援助「綠色」通道,對 農民工 申請討薪、欠薪法律援助案件,不設任何障礙,一律無條件受理,做到當日申請、當日審批、當日指派。今年以來,全市共辦理建檔立卡貧困戶法律援助案件320件,挽回或避免經濟損失1400餘萬元。 二、農民工討薪怎樣申請法律援助? 1、請求支付勞動報酬的勞動者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 代理 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2、勞動者經濟是否困難的標准,由當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本行政區域經濟發展狀況和法律援助事業的需要規定。 勞動者申請人住所地的經濟困難標准與受理申請的法律援助機構所在地的經濟困難標准不一致的,按照受理申請的法律援助機構所在地的經濟困難標准執行。 3、申請法律援助,應當向支付勞動報酬的義務人住所地的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 4、法律援助機構收到法律援助申請後,應當進行審查;認為申請人提交的證件、證明材料不齊全的,可以要求申請人作出必要的補充或者說明,申請人未按要求作出補充或者說明的,視為撤銷申請;認為申請人提交的證件、證明材料需要查證的,由法律援助機構向有關機關、單位查證。 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法律援助機構應當及時決定提供法律援助;對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應當書面告知申請人理由。 5、申請人對法律援助機構作出的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通知有異議的,可以向確定該法律援助機構的司法行政部門提出,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在收到異議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進行審查,經審查認為申請人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應當以書面形式責令法律援助機構及時對該申請人提供法律援助 6、法律 法規 依據:《 法律援助條例 》第十條公民對下列需要代理的事項,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代理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一)依法請求 國家賠償 的; (二)請求給予 社會保險 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三)請求發給 撫恤金 、救濟金的; (四)請求給付 贍養費 、 撫養費 、 扶養 費的; (五)請求支付勞動報酬的; (六)主張因見義勇為行為產生的民事權益的。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對前款規定以外的法律援助事項作出補充規定。 第十三條本條例所稱公民經濟困難的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本行政區域經濟發展狀況和法律援助事業的需要規定。 申請人住所地的經濟困難標准與受理申請的法律援助機構所在地的經濟困難標准不一致的,按照受理申請的法律援助機構所在地的經濟困難標准執行。 第十四條公民就本條例第十條所列事項申請法律援助,應當按照下列規定提出: (一)請求國家賠償的,向賠償義務機關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 (二)請求給予社會保險待遇、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請求發給撫恤金、救濟金的,向提供社會保險待遇、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發給撫恤金、救濟金的義務機關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 (三)請求給付贍養費、撫養費、扶養費的,向給付贍養費、撫養費、扶養費的義務人住所地的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 (四)請求支付勞動報酬的,向支付勞動報酬的義務人住所地的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 (五)主張因見義勇為行為產生的民事權益的,向被請求人住所地的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