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法彈性大
① 商法的簡大題
商法書很厚,簡答就這么點,如果這些都不會背,我想你肯定過不了~~~好好用心的記自考資料吧.
簡述光船租船合同的特點。
光船租船合同,是指船舶出租人向承租人提供不配備船員的船舶,在約定的期間內由承擔人佔有、使用和營運,並向出租人支付租金的合同。光船租船合同是一種財產租賃合同,其主要特點是,出租人僅僅保留船舶的所有權,而把佔有權和使用權都轉移給了承租人。出租人除提供適航船舶和船用文書外,不承擔其他義務。船舶的佔有、使用和管理及相關費用都應由承租人負責。
簡述票據中人的抗辯的概念和種類。
人的抗辯又稱相對的抗辯或主觀的抗辯,是指基於持票人自身或者票據債務人與特定的持票人之間的關系而產生的抗辯,根據抗辯權人的不同分為:(1)任何票據債務人可以向特定持票人行使的抗辯;(2)特定票據債務人可以向特定持票人行使的抗辯。
如何理解公司的民事權利能力與民事行為能力。
與自然人一樣,公司也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但公司作為企業法人與自然人的完整、同等的民事權利能力、民事行為能力不同,不同的公司只能享有有限的、不同的民事權利能力及民事行為能力。公司的經營范圍為公司民事行為能力的范圍。公司在登記的經營范圍外從事經營的,將構成」越權」。
簡述財產保險合同的法律特徵。
財產保險合同是以財產及其有關利益為保險標的的保險合同。財產保險合同的保險標的可分為兩類:有形財產與無形財產。有形財產包括動產和不動產;無形財產包括預期利益和消極利益。責任保險合同、信用保險合同、保證保險合同等都屬於財產保險。財產保險具有如下特徵:(1)財產保險合同的核心內容是賠償保險標的因保險事故所致的損失;(2)根據保險標的本身具有的財產價值決定保險金額;也即保險金額不能超過保險標的實際價值(保險價值);(3)保險人的最高賠償責任以保險合同所約定的保險金額為限。
簡述保險公司的設立條件。
保險公司的設立需要具備如下條件:(1)股東發起人符合法定人數;(2)有符合法律規定的章程;(3)股東的出資額或發起人認繳以及向社會公開募集的股本達到法定的注冊資本最低限額;(4)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發行,籌備事項符合法律規定;(5)有健全的組織機構和管理制度;(6)有符合要求的營業場所和與業務有關的其他設施;(7)有具備任職專業知識和業務工作經驗的高級管理人員。
簡述商法與民法的關系。
民法是調整私人之問發生的關系的一般法;商法是調整私人之間發生的社會關系的特別法。其區別之處有:(1)對民法的規定進行適當的補充、變更;(2)對民法的一般制度進行特殊化處理;(3)創設民法中沒有的特殊制度。在法律適用上,其區別有:(1)民法的一般適用和補充適用;(2)商法的效力優於民法。
簡述海上保險合同的訂立程序和解除程序。
海上保險合同,是指以船舶、貨物、運費等海上運輸中的財產為標的物的財產保險合同。訂立海上保險合同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由被保險人和保險人直接進行,另一種是由被保險人通過專門的保險經紀人和保險人進行。《海商法》規定海上保險合同的解除可分為兩種情況:(1)保險責任開始前,被保險人可要求解除合同,但應向保險人支付手續費.保險人應當退還保險費;(2)保險責任開始後,除非合同中另有約定,被保險人和保險人雙方均不得解除合同。如果合同約定可以解除合同,被保險人要求解除台同的,應當向保險人支付保險責任之日起至合同解除之日止的保險費。保險人要求解除合同的,應當將合同解除之日起至保險期間屆滿之日止的保險費退還被保險人。在保險責任開始後,航次保險的被保險人不得要求解除合同。
簡述票據偽造的概念和構成條件。
票據偽造是指以行使票據權利為目的,假冒他人或者虛構他人的名義在票據上簽章,偽為票據行為的違法行為。票據偽造構成的條件有:(1)偽造者所為的行為在某些方面形式上符合票據行為的條件;凡偽造我國《票據法》規定的出票、背書、承兌、保證四種票據行為中的任何一種,均構成票據偽造;(2)偽造者假冒他人名義在票據上簽章,這是票據偽造的根本;(3)偽造者以行使票據從中漁利為偽造的目的。
簡述證券的法律特徵。
證券具有如下法律特徵:(1)證券是證明持券人擁有某種財產權利的憑證,即證券的權利表彰性。(2)證券的營利性,即持券人購買和轉讓證券的目的是為了獲取最大化的投資收益。(3)證券的流通性,即證券可以在證券市場上自由轉讓和買賣。(4)證券的合法性,即證券的格式、發行和交易必須符合法律的有關規定。(5)證券是載明券面面值的憑證。
簡述保證合同的內容。
保證合同是指保證人對主債權人簽訂的,約定當主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由保證人代為履行或承擔責任的合同。一般保證合同的內容如下:(1)被保證的主債權的種類、數額;(2)債務人履行債務的期限;(3)保證的方式;(4)保證擔保的范圍;(5)保證的期間;(6)雙方認為需要約定的其他事項(《擔保法》第15條),以上內容不是法律強制要求的內容,如果保證合同中不完全具備這些條款,合同不是當然無效,當事人可以根據實情情況進行補正。
簡述商人的商號權與一個自然人的姓名權的區別。
"商號是商人在營業活動中所使用的與其他人相區別的稱號。商號權是商號經依法登記後,商人取得的對該商號的排他性的專有使用權。姓名是自然人特有的區別於他人的稱號。姓名權是自然人對其姓名擁有的專有權利。
姓名權屬於人格權范疇,商號權兼具人格權和財產權雙重屬性。
② 商法在社會實際生活中的具體作用400字以上
商法之誠實信用原則的基本內容
誠實信用原則是現代民商法中的一個「帝王條款」,它對於民事活動和商事活動的公平進行具有著普遍性的控製作用。誠信原則起源於羅馬法,在羅馬法的誠信契約中債務人不僅要依照契約條款,更重要的是要依照其內心的誠實信念完成契約所規定的支付。所謂誠實信用,是市場經濟活動中形成的道德規則。它要求人們在市場活動中講究信用,恪守諾言,誠實不欺,在不損害他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誠實信用原則為一切市場參加者樹立一個「誠實商人」的道德標准。按照這一原則,商事主體在行使私法上的權利、履行私法上的義務時,應恪守信用、誠實為主。詳言之:(1)應依照誠實信用的方式行使權利,商事主體行使財產權應尊重國家、集體和他人的利益,以善意的方式行使權利並獲得利益,不得以損害他人為目的而濫用權利。(2)應依誠實信用的方式履行義務。如票據法規定,票據的簽發、取得和轉讓,應當遵守誠實信用原則,具有真實交易關系和債權債務關系;保險法規定,投保人於訂立保險合同時應遵循最大誠信原則,對保險標的重要事實如實告知等。 誠實信用原則也是對法律規定不足的補救原則,具有較強伸縮性。這一彈性原則賦予司法人員一定自由裁量權,使其在法律規定模糊或法律規定不清時,從商法的宗旨出發,依據誠實信用原則合理地處理商事糾紛。
③ 3、舉例說明商法的營利性特徵。
商法的營利性
營利性是指經濟主體通過經營活動而獲取經濟利益的特性。商法主要規范的是商事主體的營利行為。其實商人總是與營利聯系在一起,商事主體從事商事活動,其直接和主要目的就在於營利,這是被各國商法所確認的。從這一角度而言,商法也可稱為「營利法」。[2]
商法的營利性還反映了商法與民法的區別。商法只調整經濟關系即財產關系,而民法除調整財產關系外還調整人身關系;商法調整的財產關系直接發生於商事領域,都是有償的、營利的,而民法調整的財產關系並不都是有償的、以營利為目的的;商法調整的財產關系集中發生在若干特殊的商事領域,如公司、海商、保險等,而民法調整的財產關系是一般狀態的財產所有關系和流轉關系。
市場經濟具有功利性的特性。為了實現營利的目的,商法對於商事主體的條件做出了規定,即民事主體只有具備了營業能力才具備了成為商人的條件,具體包括:
(1)具有營業財產,其不同於一般財產之處在於它是具有一定的目的的有組織的財產。這種財產是區別於商人用於私人生活消費的財產的特別財產,能夠成為轉讓、租賃的擔保的客體。
(2)有自己的商號。商人應是以自己的名義從事商事活動的人和組織。商號,是商人在營業上表現自己的名稱,或表現其營業自身的標志。
(3)必須進行商事登記並進行公告。公告與登記事項應該相同,否則不得對抗第三人。
營利是商法的根本價值追求,是商法調整的市場經濟的價值基礎,也是評價市場經濟本質要求的標准。而正是這一特殊性,加強誠信原則對商事活動主體的指導作用有更重要的意義。為了維護正常的市場秩序,防止商事主體過分追求效益的最大化而產生不正當競爭,坑害消費者,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利用好誠實信用原則的彈性規定,依據法官的自由裁量對商行為作出評價,是保護市場弱勢群體的有效方法。
④ 作商法比較大小的條件
注意除數不能為0就是了 也就是說兩個數都不能為0
還有 正數負數也要注意
所以比大小用回商法很不理想
一般是用減法答作差 比較好一點
至於後面個 一般是用0 或者1來比較
碰到指數 對數 什麼的
⑤ 1、商法具有哪些法律特徵2、商法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一、商法的特徵
(一)兼容性(復合性):1.私法與公法的兼容,2.任意法與強製法的兼容,3.組織內法與行為容法的兼容。
(二)調整對象的營利性:商法中的一些重要制度的構造、重要規則德確立,都必須考慮營利性特徵。盡量減少交易成本和制度成本。
(三)商法規范有較強的技術性
(四)商法的國際性:1、商行為本身是一種跨國界的活動;2、商法產生之初具有國際性;3、商法的技術性4、大量的國際條約和國際商事組織的出現
二、商法的基本原則
(一)效益原則l源於商人和商行為的營利性
體現:在制度上減少加以成本和實現迅捷交易。如,短時時效、格式合同、權利的證券化等
(二)公平交易原則l源於民法,又有所發展
體現:注重機會公平、結果公平
(三)主體法定原則l商主體的創設、維持及解散需嚴格遵守法定條件和程序。
(四)維護交易安全原則l強調誠實信用、公示主義、外觀主義、行為獨立、以及嚴格責任,並建立風險分散機制
(五)業自由原則。在不違反法律和社會良俗的前提下。l商事結社自由l商事經營自由
⑥ 商法在現代社會的地位及作用
「商」在現今的中國,是一個倍受歡迎的字眼。經過長期的重農抑商的文化壓抑,經歷建國初期「割資本主義尾巴」式的遏制商業時期以及長期計劃經濟時代後,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力發展包括商業在內的第三產業,民眾對「商」的期望甚高。然而「商」在我國現實中,實在是承受著太多的神話,彷彿任何事物和「商」沾上就靈了。在法學的研究中,商法也同樣是很熱門的一個話題。
本文對商法的學習研究,不僅僅是因為商法的熱門,更多的是緣起於學術上對商法性質定位等問題的爭論:如學者普遍認為民法和商法都是私法,商法是民法的特別法,是民法的一部分[1];而有的學者否認商法是民法的特別法,認為商法起源於歐洲中世紀的商人習慣法,從一開始就和民法毫無關系[2];大部分的學者贊成商法並非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3],而有的學者主張商法應該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或者說是眾多法律部門中重要的法律部門之一[4]。此外,對於民商合一還是民商分立、商法的精神等問題也是爭議的焦點。本文試圖通過對商法的考察,研究商法在現代社會中的定位。
一、商法概念的再澄清
商法概念在現實中著實混亂。與之相關的有商法、商人法、商業法、商事法、商貿法等,英文有Law Merchant、Business Law、Commercial Law等,盡管在《論商法》[5]一文中作者已經作了詳細的辨析和論述,但是在此還是有必要進一步強調。
(一)商人法和商法
所謂商人法,是「中世紀期間有關商人、商業事務的習慣法規和原則的總稱。」[6]因此,商人法是一個歷史形成的概念,是對歷史上形成的商人習慣法的總稱。相對來講,商法的概念更多的用於法律部門的劃分爭議以及法典的制定上,一般人們認為商法是「傳統上指與民法並列,並互為補充的部門法,即調整市場經濟關系中商人、商業組織和商業活動的法律規范的總稱」;[7]或者是「規范商人、商業組織和商業行為的特別法律」[8]。因此商人法和商法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
首先,商人法是一個歷史上的概念,更為准確的稱謂應該是商人習慣法,而商法是一個現實的法典意義上的概念,其最為本質的特點就是直接或者間接的依靠國家強制力作為後盾。因此,如果嚴格按照法的定義來講,商人法是習慣法而不是法,因為其沒有國家強制力作為後盾,這一結論可以從後文對於商人法的發展歷史考察中得出。
其次,商人法和商法的本質精神是不同的。從我們對商人法的歷史考察中可以得知,商人法的產生和發展,無不貫穿著實事求是、務實創新的精神。由於歐洲中世紀政治、宗教等因素的影響,致使商業行為不被主流社會的意識形態認可,商業活動無法獲得當時的既有法律保護。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商業在地中海沿岸或者整個歐洲大陸的復興,需要有調整商人活動的規范,因此商人自發的從羅馬法的萬民法中尋求依據,並且直接適用到中世紀的商業活動中。這種活動完全是有了客觀的需要以後才發掘相應的制度,是一種客觀的活動。
但是與商人法這種客觀需要而產生的活動相反的是,商法的產生可以說是一種主觀的活動,缺乏客觀的現實基礎。盡管在關於商法特點的論述中都提及商法規范的技術型、制度的有效性、方法的靈活性和適用的廣泛性,但是考察商法產生的現實,其就是拿破崙為了解決軍火供應中經常出現差錯而影響其軍事活動的問題,一怒之下制定的,可以稱得上是典型的「拍腦袋」法典。因此,法國商法典從一開始就不是從社會需要這塊肥沃的土壤上開出的花,其到現在雖幾經修改,但只有數十條有效的條文。從這一情況中我們可以看到商法缺乏實事求是的精神,或者說僅僅是個別人主觀活動的產物,並不是社會發展的真正需求。
(二)商法和商業法
在外文的翻譯中,我們經常遇到英美法中的Business Law一詞,此外還有Commercial Law。對於這兩個詞語的准確翻譯,應該是這里需要澄清的一個問題。
應該說商法是大陸法系的一個概念,在英美法系國家中,並不區分法律部門,因而沒有法律部門劃分意義上的商法的概念,而僅僅有Business Law的概念,其表達的意思應該是與企業或者經營有關的法律。如果說將其翻譯成為商事法還勉強說的過去,可以理解為與商業事務有關的法律,翻譯成商法則是一種認識上的誤區。考察英美法國家中的Business Law的概念,可以發現其中不僅規定了大陸法系商法中的公司或商事組織的內容,更多的是關於反托拉斯法、稅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內容,甚至包含了不動產和共有、遺囑、信託、知識產權等內容,完全不是大陸法系所說的商法的概念。[9]如果強行的將Business Law與商法對應,則更多的情況下是會產生誤解的。所以應該用商貿法的概念來表達Business Law,同時也區別商業法。
商業法概念的使用在我國也是一個不太准確的概念,因為我國使用商業法實際上是指「計劃型經濟商業法」的概念。「商業法通常指計劃型經濟商業法」,是「實行計劃經濟的國家的商業立法。其立法的范圍僅限於國內商業,其內容與傳統的商法截然不同。它規定:(1)商業的作用和地位;(2)商業的基本任務和目的;(3)國家對商業工作的領導和監督;(4)商業行為要在國家政策和計劃指導下進行;(5)維護消費者的利益。」[10]從其內容可以看出商業法和商法的內容迥異。商業法在實質意義上應該是以產業政策法為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再者,對於Commercial Law的翻譯,有的稱之為「商業法」,而有的直接稱為「商法」。對商業法的概念前面我們已經進行了分析,不再贅述。而對於將Commercial Law翻譯成商法的做法,有一點是必須要澄清的。現在有的學者將美國的《統一商法典》(the Uniform Commercial Code)也稱為商法,並且將其作為商法法典化的例證,[11]這是一種誤區。盡管在翻譯上我們可以籠統的稱為「商法典」,但是就連這些學者自己都承認美國統一商法典「內容、體系與法、德、日等大陸法國家各異其趣」,怎麼可以僅憑名稱的類同而就簡單的認為其是商法?事實上,美國《統一商法典》的內容龐雜,既包括了商業票據、銀行收款和存款、信用證、艙單、提單和其他所有權單據、投資證券等,又包括了貨物銷售(主要是關於合同的內容)、擔保交易的內容,實則是關於商貿法規的總匯,而絕不是像某些學者稱贊的那樣是「現代商法產生的標志」[12]。
二、商法的存抑或亡
明確了商法的相關概念,進一步對於商法的考察,自然離不開對商法產生的歷史進行考察。事實上,我們也可以從商法的歷史中得到很多內容,直接論證商法在現代社會中的定位問題。無論是主張商法在現代社會中還有用武之地,甚至有必要制定專門的商法典的論點,還是主張商法在現代泛商化情況下逐漸消亡、民商合一、私法一體化的論點,都會從歷史上商法產生的原因和現實生活的角度出發進行考察的,只不過其對於材料的掌握和分析不同,才會有不同的結論。因此,我們有必要首先考察歷史,然後回頭看現代社會生活的情況。同時我們希望能夠不再依託於法學教材中對商法發展的歷史陳述進行分析,因為我們發現法學領域中對其的論述,大體上是使用的相同的材料。我們希望能夠借用歷史學考察的結論對這一過程作更為明晰的考察。同時,由於對這一過程的歷史考察是一個極為宏觀的視角,因此必須借鑒社會學的分析研究方法,更為明確的說就是使用社會結構理論進行指導。
(一)從歷史考察商法的存在
1、近代商法的產生和發展
論及到近代商法的產生,通行的觀點認為是商法起源於十一世紀地中海沿岸的各個自治城市。這個時間是處於歐洲中世紀的黑暗統治中,是封建制度和教會制度極其盛行的時期,怎麼會產生與封建法和教會法格格不入的商法,這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
由於歷史的原因,隨著羅馬帝國的衰落,到七世紀伊斯蘭教徒入侵地中海盆地,使得地中海這個原來「羅馬帝國的內陸湖」從東南西三面被封鎖,歐洲陷入黑暗的中世紀時期。「七世紀伊斯蘭教擴張造成的地中海封鎖,必然使上述商業活動迅速衰落。八世紀中的商業停頓使商人消失,由商人所維系的城市生活也同時趨於衰落。當然,羅馬的城市還在繼續存在,因為他們是教區行政的中心,……不過,這些羅馬城市已經失去了經濟的重要性與市區行政的意義。」[13]無論是試圖從地中海北岸少數的朝聖者經過地中海到麥加朝聖的行為,還是在北海、波羅的海附近的海盜活動證明這個時期的商業存在,都是徒勞無益的。「從各種觀點來看,九世紀以後,西歐在本質上是一個農業社會。」[14] 與這個農業社會相適應的就是封建勢力、教會勢力的昌盛,而商業在這個社會中是完全沒有地位的。但是從上面的記載中,我們也發現了歐洲中世紀城市可以分為教區行政、市區行政和經濟區三層意義。
但是商業的沖動是人類抑制不住的,在經歷了數個世紀的商業消亡以後,地中海、北海和波羅的海的商業活動都在九世紀以後慢慢復興,這種復興活動從南北兩部刺激著西歐大陸的商業活動,而最早的商業復興還是來自於地中海沿岸,也就是近代商法的發源地。
無論最初的商人是怎麼出現的,由於歷史材料的缺乏難以准確的回溯,但是有一點事實是可以知道的:根據Norman J.G. Pounds的估計,在1050年,西歐商人階級數量達到幾千人,而到1200年,它的數量竟達到幾十萬人。[15]在漫長的黑暗中世紀,商人作為地中海沿岸唯一的繼續活躍的經濟,是地中海沿岸唯一的顯現出一絲人類文明曙光,但是其發展是經歷了千辛萬苦。主要的表現就是:
第一,商人在經濟上擁有一定數量的財富,但是其在政治上完全沒有地位,被排除在社會之外。由於中世紀歐洲的社會結構主要是依據城市為主的農業社會,所以城市生活對於人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商人進行商業活動、謀取商業利益的行為是不符合當時的主流意識形態的。所以在亨利·皮朗所說的作為教區行政中心的城市中,沒有商人生存的環境。但是商人並沒有因此而消亡,而是自己創造了商業場所,並由此演變成為商業城市。這些城市通常是自治的,因為封建或者宗教的勢力通常不涉及到此地,或者說有時封建或者宗教勢力還需要依靠這些商人的幫助:一方面教會所需要的香料、奢侈品等需要從商人處得到,另一方面歐洲中世紀的分裂狀況也不容許封建勢力過多得干預這些自治的城市。因此商人在這些自治城市中如魚得水,飛速的發展起來。
第二,在意識形態上,歐洲中世紀教會法是禁止牟利行為的,這對商人的打擊是巨大的。在奧里臘克的聖·格臘爾的傳記中記載了的一段故事,表明了教會的道德標准和商業行為是不能相容的:聖·格臘爾從羅馬進香回來,在帕維亞遇到一些向他兜售東方貨物的威尼斯商人。他趁機將他在羅馬購買的一件主教袍展示給商人,並且說明了是花多少錢買來的。商人們祝賀他作了一比合算的生意,因為他們認為同樣的主教袍在君士坦丁堡要花更多的錢。格臘爾責備自己欺騙了賣主,立即將差額寄回去,因為他不願意貪便宜而犯貪婪的罪過。[16]
商業行為謀取商業利益是違背教會法的,因此商人在經營商業的活動中在意識上並不是很坦然的。很多銀行家和投機家的遺囑中都說明了應該對那些曾經受他們欺騙的窮人賠償並且將他們的一部分產業捐贈給教會。如康布雷主教記載的魏令波爾的故事:魏令波爾和一個富商的女兒結婚,並且將富商的經營大為擴充,他包攬了一個城門的稅收,而且自己花錢修築了橋梁,但是在死後還是將自己大部分財產捐獻給教會。[17]他們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在宗教宣揚的最終審判中得到赦
⑦ 概述商法在社會實際生活中的作用
商法之誠實信用原則的基本內容
誠實信用原則是現代民商法中的一個「帝王條款」,它對於民事活動和商事活動的公平進行具有著普遍性的控製作用。誠信原則起源於羅馬法,在羅馬法的誠信契約中債務人不僅要依照契約條款,更重要的是要依照其內心的誠實信念完成契約所規定的支付。所謂誠實信用,是市場經濟活動中形成的道德規則。它要求人們在市場活動中講究信用,恪守諾言,誠實不欺,在不損害他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誠實信用原則為一切市場參加者樹立一個「誠實商人」的道德標准。按照這一原則,商事主體在行使私法上的權利、履行私法上的義務時,應恪守信用、誠實為主。詳言之:(1)應依照誠實信用的方式行使權利,商事主體行使財產權應尊重國家、集體和他人的利益,以善意的方式行使權利並獲得利益,不得以損害他人為目的而濫用權利。(2)應依誠實信用的方式履行義務。如票據法規定,票據的簽發、取得和轉讓,應當遵守誠實信用原則,具有真實交易關系和債權債務關系;保險法規定,投保人於訂立保險時應遵循最大誠信原則,對保險標的重要事實如實告知等。 誠實信用原則也是對法律規定不足的補救原則,具有較強伸縮性。這一彈性原則賦予人員一定自由裁量權,使其在法律規定模糊或法律規定不清時,從商法的宗旨出發,依據誠實信用原則合理地處理商事糾紛。
⑧ 商法如何體現保護營利和促進交易簡便快捷原則
交易便捷的意義在於節約時間成本。節約時間意味著減少費用和加快流轉。為此,現代商法主張盡可能地免除一切不必要的手續、限制和干預,使交易者以充分的自由空間。現代商事立法大量採用任意性規范和彈性規則,體現了這樣一種思想:法律給予交易者必要的提示和指導,而具體交易條件和交易形式由他們自己決定。
現代商法為保護營利、實現交易便捷,主要採取了以下措施:
(1)商事交易的技術手段。實現交易便捷有時要藉助一定的技術支持,包括法律上的技術支持。例如,權利證券化和流通化(如股票、債券、匯票、支票),可以達到簡化手續,方便轉讓的目的。
(2)默示行為在商法上的法律效力。民法關於合同成立的規定一般不認為沉默能構成承諾的意思表示。但是,在商法上,為了實現交易便捷,往往賦予沉默以積極的法律效果,即規定在一定情況下達到一定期限的沉默構成同意。例如,《德國商法典》第362條規定,合同訂立過程中,如果受要約人是商人,而其業務涉及對他人事務的管理,那麼在其不打算接受要約時,必須作出明確表示,否則,其沉默將被視為同意。
(3)商法上的證明形式自由。商事合同的證明形式比較自由。商法並不以雙方簽署書面合同為唯一有效的證明形式;允許通過證據或者依據相關事實的推斷證明合同的存在。法國曾在1980年的一項法律中規定,對於商人,除非法律另有規定,商事合同可以通過各種方法締結。無論合同的價值大小,一般只要有證人證明即可。藉助雙方當事人的來往信函、帳冊、副本等等,以及一切足資推斷的情況,都是可行的。但是,對於某些特定行為,法律要求採用書面形式,例如公司董事會決議、運輸合同。證明形式自由可能帶來一定的風險。
(4)商法上的短期時效。對於商事行為所生的債權,實行短期時效制度,可以達到促使當事人迅速行使權利,了結債務的目的。在法國,商事合同的債權,消滅時效為10年,而民法上的消滅時效為30年。在我國,一般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為2年,而《票據法》規定的持票人對前手的追索權為6個月。我國保險法規定,被保險人從通知保險人發生保險事故之日起3個月內不向保險人提供各種有關文件和資料的,視為放棄索賠權。
(5)商事仲裁。商人們常常願意將他們的商事糾紛提交仲裁。對於商人們來說,仲裁有如下好處:第一,迅速了結糾紛,這意味著可以減少訴訟成本和機會成本的損失;第二,請專家進行仲裁,這將使那些主要圍繞專門性、技術性問題的糾紛能夠得到更公正的裁判;第三,為當事人保密,由於商事仲裁是不公開進行而且其案情不允許公布,這有利於防止當事人的信譽受到糾紛的影響。
⑨ 法學專業 律師方向 民商法方向等等區別 應該怎麼選
錯!
1、只要是屬於法學這個大專業范圍內,無論你是什麼方向,所有的大法都是要學的。所謂的方向,區別在於專業課里會設一些這個方向的技術課程和一些非常具體的小子法。如刑事司法方向,會有特有的刑事偵查技術、犯罪心理、法醫基礎等課程。如,行政法方向,行政法是所有方向都要學的,而國家賠償本身也是包含在行政法里的內容。但屬於行政法方向的,學過行政法後,還要修讀更具體的國家賠償法。再比如,知識產權方向,同樣,學的大法跟其他方向一樣,但還要專門修讀專利商標申請和審查的等課程。還有民商法方向的,會有特別修讀破產法等課程。
2、那麼大家都要學的大法有哪些呢?給你例舉一下:
憲法,刑法總論、分論,民法總論、分論,經濟法,行政法(含行政訴訟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知識產權法,商法,環境資源法。另外,法制史和法理學是法學專業的必修基礎課。
3、除了大法,在方向內還會有很多小子法要學,而這些課程對所有方向開放,也就是不屬於這個方向的,你也可以選修,所以,只要是學法學的,法律知識都是系統的,別看大家方向不同,其實法學全都懂,只是研究方向不一樣而已。
⑩ 法學(民商法方向)和法學(知識產權法方向)有什麼區別
法學(民商法方向)和法學(知識產權法方向)的區別:
(1)兩種立法的價值趨向不同
民商法立法的目的在於依法保護公民、法人和其它組織的民事權益,正確調整民事法律關系。立法的立腳點在於充分維護公民、法人和其它組織的合法的個人利益,而不是側重於國家和社會的公共利益。
知識產權法來說,立法的目的則在於維護和實現整個社會或者全人類的公共利益,為了達到此目的,必須依法確認和保護知識產權權利人的權利和利益。
(2)法律內容存的差別
民商法主要是實體法,而知識產權法中除了關於權利的實體性規定以外,還同時有大量的程序性規定,可以說是實體法和程序法的結合。
知識產權法中的大部分規定都是強制性規定,任何人,包括權利人在內,都必須無條件的遵守和執行。
(3)責任的產生方式不同
知識產權法和民商法中對責任的不同規定,實質上是兩種法律中的權利不同屬性的反映。
民商法把承擔責任的方式緊緊地限定在民事責任的范圍中是合適的。
對於知識產權法來說,由於知識產權並不是簡單的私權,反映在承擔責任的方式上肯定應該存在差別,這樣是合理的,也反映著兩種法律的差別。
(4)承擔的責任不同
商法比較偏經濟方面,有很強的技術性(會涉及較多經濟學內容)。
知識產權法專業畢業的學生能在律師事務所、專利事務所、商標事務所等從事商標代理、專利代理等專門知識產權事務,同時也能在公、檢、法等部門從事專門的知識產權司法審判及其他法律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