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上物

刑法上物

發布時間: 2021-02-27 08:19:21

刑法上規定的他人的財物具體有哪些

我國刑法典法條表述中財物概念出現的頻率比較高,在財產犯罪一章財物概念更是必不可少。刑法中的財物之典型樣態是實物財產,看得到摸得著的有體動產最為典型。現代社會中的財產性利益越來越豐富多彩,侵犯各種各樣財產性利益行為的刑事可罰性也越來越明顯,但這並不能成為把所有財產性利益都解釋成財物的理由,刑事司法中什麼樣的財產性利益能擴大解釋成法典中的財物必須遵守刑法解釋的原理,對於財物解釋極限之外的侵犯財產利益行為只能通過修改刑法解決。某種財產性利益只有當存在確定的利益憑證時,才有可能被擴大解釋成財物,實物財產主要以其自然屬性成為財物,財產性利益憑證以其制度性事實屬性成為財物。網路虛擬財產作為物是虛擬的但作為財產是真實的,虛擬財產是與實物財產向對應的憑證類財產。把虛擬財產(網路服務符號)擴大解釋成財產犯罪中的財物,其依據就是因為社會上已經形成關於此服務符號的財產制度性事實。

由於不同的具體罪名都有自己獨立的行為類型,在對財物的具體解釋過程中,某一罪名的行為特點可能對財物的解釋結論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導致同一財物概念在不同罪名中的外延可能會有所不同,盡管刑法中財物概念的解釋極限是一致的,換句話說某種財物能否成為某一具體罪名的對象,不但與刑法上財物的解釋極限范圍有關,更與該罪的行為類型特點有關,例如虛擬財產可以成為詐騙罪對象但不一定能成為毀壞財物罪的對象。

❷ 錢財是法律上的物嗎

物是指「存在於人身之外,能滿足人們的社會需要,而又能為人所支配控制的物質產品」。錢財,原則上是法律意義上的物。但錢在刑法上是單獨分類的,不是刑法意義上的物,而是民法意義上的物。

財物的定義,在刑法上,有以下三種類型:

1、金錢:

即能夠實現物質利益的一般等價物。金錢屬於「財」的范疇。在實踐中,如果行賄人使用假幣進行「行賄」的,當受賄人在對假幣不知情的時候進行收受,對受賄人應當以受賄罪的未遂論處。理由在於假幣雖屬於「物」的范疇,但沒有使用價值,受賄人是基於認識錯誤而收受的,所以不能實現受賄罪構成,因而應當論為受賄罪未遂,在這種情形下,對「行賄人」不能以行賄罪論,因為假幣不具有使用價值而「行賄人」完全是在利用欺騙手段來謀取不正當利益的,對這種情形的應對「行賄人」論以使用假幣罪論處。

2、物

刑法上的物,僅指能夠進行的,有形的,具有使用價值的物。這與民法上「物」的概念基本是一致的。民法理論中認為,物是指「存在於人身之外,能滿足人們的社會需要,而又能為人所支配控制的物質產品」。對於賄賂犯罪中的「物」可以從以下三方面進行理解,一是有形性,就是具有一定的物理或化學屬性,並且這種屬性能夠被現代技術測量的。有形性不等於固定性,以其他形式出現的,同樣是一種物,比如:電、煤氣、曖氣等都屬於刑法中 「物」的范疇,自然屬於賄賂中「物」的范疇。如果行為人以接受他人免費提供使用的電、煤氣、曖氣等,如果其價值達到受賄罪的定罪數額的,應當論以受賄罪,二是可交換性。實際上可交換性是以能夠現實地可以支配控制為基礎的。對於不能進行支配控制的東西,即便是有形的,也不屬於刑法中的「物」。三是有使用價值,也就是說,能夠通過它來滿足人們的物質和精神需要。

3、可以行使物質利益請求權的憑證

將前兩類作為賄賂犯罪中的「財物」不會引起太大的爭議,關鍵是對於可以行使物質利益的請求權的憑證,因為在民法理論上,這類憑證是不屬於「物」的范疇的,就現實而言,錢貨交易形式在逐漸發生變化,一是現金交易的逐漸減少,代之以票據交易、記賬交易等形式;二是電子貨幣的出現,大量的資金的劃轉開始通過互聯網等網路進行,比如現在正蓬勃興起的電子商務、信用卡交易等形式,從將來的發展來看,傳統的交易形式會慢慢的讓位於新興的交易形式。因此,物質利益請求權的憑證,也是一種財物。

❸ 刑法中公私財物是什麼意思

我國刑法典法條表述中財物概念出現的頻率比較高,在財產犯罪一章財物概念更是必不可少。刑法中的財物之典型樣態是實物財產,看得到摸得著的有體動產最為典型。現代社會中的財產性利益越來越豐富多彩,侵犯各種各樣財產性利益行為的刑事可罰性也越來越明顯,但這並不能成為把所有財產性利益都解釋成財物的理由,刑事司法中什麼樣的財產性利益能擴大解釋成法典中的財物必須遵守刑法解釋的原理,對於財物解釋極限之外的侵犯財產利益行為只能通過修改刑法解決。某種財產性利益只有當存在確定的利益憑證時,才有可能被擴大解釋成財物,實物財產主要以其自然屬性成為財物,財產性利益憑證以其制度性事實屬性成為財物。網路虛擬財產作為物是虛擬的但作為財產是真實的,虛擬財產是與實物財產向對應的憑證類財產。把虛擬財產(網路服務符號)擴大解釋成財產犯罪中的財物,其依據就是因為社會上已經形成關於此服務符號的財產制度性事實。
由於不同的具體罪名都有自己獨立的行為類型,在對財物的具體解釋過程中,某一罪名的行為特點可能對財物的解釋結論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導致同一財物概念在不同罪名中的外延可能會有所不同,盡管刑法中財物概念的解釋極限是一致的,換句話說某種財物能否成為某一具體罪名的對象,不但與刑法上財物的解釋極限范圍有關,更與該罪的行為類型特點有關,例如虛擬財產可以成為詐騙罪對象但不一定能成為毀壞財物罪的對象。

❹ 侵佔罪中的埋藏物如何認定

侵佔罪中的埋藏物應指明確歸私人所有的埋藏物,其准確定義應內為埋藏於地下的所有人容明確的財物。
《刑法》第270條規定,侵佔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將他人的交給自己保管的財物、遺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拒不交還的行為。
所謂埋藏物,是指為隱藏而埋於地下之物,如埋在自己院子里的錢財、埋在墳墓中的珠寶等。埋藏物不同於地下的文物,後者年代久遠,具有歷史、文化、科學、藝術價值,一般應屬於國家所有。本罪的客體是私人財產所有權,侵佔國家財物是不能成立侵佔罪的。因此,侵佔罪中的埋藏物應指明確歸私人所有的埋藏物。

❺ 刑法中辨認物品需幾件

五件。

混雜辨認規則

公安機關:犯罪嫌疑人(7人);犯罪嫌疑人照片(10張);物品(5件);場所、屍體等特定辨認對象,或者辨認人能夠准確描述物品獨有特徵的,陪襯物不受數量的限制。

檢察院:犯罪嫌疑人、被害人(5到10人);照片(5到10張);物品(5件),照片(5張)。

《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第二百一十三條 辨認時,應當將辨認對象混雜在其他人員或者物品之中,不得給予辨認人任何暗示。辨認犯罪嫌疑人時,受辨認人的人數不得少於五人,照片不得少於五張。辨認物品時,同類物品不得少於五件,照片不得少於五張。

(5)刑法上物擴展閱讀

一、《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

第二百四十六條為了查明案情,在必要的時候,偵查人員可以讓被害人、犯罪嫌疑人或者證人對與犯罪有關的物品、文件、屍體、場所或者犯罪嫌疑人進行辨認。對犯罪嫌疑人進行辨認,應當經辦案部門負責人批准。

第二百四十七條辨認應當在偵查人員的主持下進行。主持辨認的偵查人員不得少於二人。組織辨認前,應當向辨認人詳細詢問辨認對象的具體特徵,避免辨認人見到辨認對象。

第二百四十八條幾名辨認人對同一辨認對象進行辨認時,應當由辨認人個別進行。

第二百四十九條辨認時,應當將辨認對象混雜在其他對象中,不得給辨認人任何暗示。辨認犯罪嫌疑人時,被辨認的人數不得少於七人;對犯罪嫌疑人照片進行辨認的,不得少於十人的照片。

第二百五十條對犯罪嫌疑人的辨認,辨認人不願意公開進行時,可以在不暴露辨認人的情況下進行,偵查人員應當為其保守秘密。

第二百五十一條辨認經過和結果,應當製作《辨認筆錄》,由偵查人員簽名,辨認人、見證人簽字或者蓋章。

二、2012年最高人民檢察院出台的《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對辨認做出如下規定:

第二百一十條為了查明案情,在必要的時候,檢察人員可以讓被害人、證人和犯罪嫌疑人對與犯罪有關的物品、文件、屍體進行辨認;也可以讓被害人、證人對犯罪嫌疑人進行辨認,或者讓犯罪嫌疑人對其他犯罪嫌疑人進行辨認。對犯罪嫌疑人進行辨認,應當經檢察長批准。

第二百一十一條辨認應當在檢察人員的主持下進行。在辨認前,應當向辨認人詳細詢問被辨認人或者被辨認物的具體特徵,禁止辨認人見到被辨認人或者被辨認物,並應當告知辨認人有意作假辨認應負的法律責任

第二百一十二條幾名辨認人對同一被辨認人或者同一物品進行辨認時,應當由每名辨認人單獨進行。必要的時候,可以有見證人在場。

第二百一十三條辨認時,應當將辨認對象混雜在其他人員或者物品之中,不得給予辨認人任何暗示。辨認犯罪嫌疑人時,受辨認人的人數不得少於五人,照片不得少於五張。辨認物品時,同類物品不得少於五件,照片不得少於五張。

第二百一十四條辨認的情況,應當製作筆錄,由參加辨認的有關人員簽名或者蓋章。

第二百一十五條人民檢察院主持進行辨認,可以商請公安機關參加或者協助。

辨認多少由公安機關主持進行的,少數由檢察院主持進行,法官律師只能見到辨認筆錄,無法見到辨認的經過。

三、辨認的原則

1、辨認的決定權

檢察院對犯罪嫌疑人進行辨認,應當經檢察長批准。

2、辨認的主持者

不得少於2名偵查人員。

3、混雜辨認規則

公安機關:犯罪嫌疑人(7人);犯罪嫌疑人照片(10張);物品(5件);場所、屍體等特定辨認對象,或者辨認人能夠准確描述物品獨有特徵的,陪襯物不受數量的限制。

檢察院:犯罪嫌疑人、被害人(5到10人);照片(5到10張);物品(5件),照片(5張)。

4、單獨辨認規則

幾名辨認人對同一被辨認人或者同一物品進行辨認時,應當由每名辨認人單獨進行。

5、見證人規則

辨認在必要的時候,可以有見證人在場。

6、不得暗示的規則

在辨認前,應向辨認人詳細詢問被辨認對象的具體特徵,避免辨認人見到被辨認對象,並應當告知辨認人有意作虛假辨認應負的法律責任。

7、保密規則

對犯罪嫌疑人的辨認,辨認人不願意公開進行時,可以在不暴露辨認人的情況下進行,並應當為其保守秘密。

8、辨認筆錄

對辨認經過和結果,應當製作辨認筆錄,由偵查人員、辨認人、見證人簽名。必要時,應當對辨認過程進行錄音或者錄像。辨認的情況,應當製作筆錄,由檢察人員、辨認人、見證人簽字。對辨認對象應當拍照,必要時可以對辨認過程進行錄音錄像。

❻ 刑法中對於遺忘物品怎麼定義

遺忘物」,是指由於財產所有人、佔有人的疏忽,遺忘在某處的物品。在實踐中,遺忘物和遺失物是有區別的:遺忘物一般是指被害人明確知道自己遺忘在某處的物品,而遺失物則是失主丟失的物品,對於拾得遺失物未交還失主的不得按本罪處理。
侵佔罪是一種侵犯財產的犯罪行為。我國在1997年通過的新刑法典增設了侵佔罪,根據新刑法第270條規定,侵佔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將自己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拒不退還,或者將他人的遺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拒不交出的行為。由此可見,侵佔罪的犯罪對象有三種:一是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二是他人的遺忘物;三是他人的埋藏物。
在刑法理論上,遺忘物是指非出於佔有人或所有人之本意,偶然喪失其佔有之動產。在論及遺忘物的時候,有必要提及另外一個概念,即所謂遺失物。我國刑法學界的通說認為:遺忘物與遺失物是有區別的。我國學者指出:所謂遺忘物,是由於物主主觀上的疏忽,而將財物遺忘在某一特定的地方。它的特點是,物主先是自願將財物放在某處,後因主觀上的疏忽大意,一時忘卻了該物,但在較短的時間內又記起了該物並有可能立即返回原處尋找。因而,物主與物之間的特有關系只是一定程度的鬆弛或減弱,但並未因此而消失。遺忘物仍在遺忘者所能控制、支配的范圍內。

❼ 刑法中物留是什麼刑事處理

搞錯了吧?刑法里沒這個概念。

❽ 關於刑法里的遺忘物

不算
就像是我們的錢物放在桌子上,掛在衣帽架上,寄存在保管箱里,都離開了視線,並沒有不知道它在哪,不屬於遺忘。

❾ 區分刑法上財物的概念的意義

你好,來1、首先你要定位自論文是從刑法方面入手;2、刑法主要研究犯罪與刑罰;3、刑法上的財產主要表現為財產權利的侵害,也即是法律財產權益的侵害;4、財產權益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5、怎麼樣的行為才構成對財產權益的侵害;6、怎麼刑罰。我個人認為要先弄懂立意 ,然後再組織框架。如有其他疑問或需要律師幫助,歡迎來電或預約當面咨詢。

熱點內容
英國的法學家 發布:2025-09-14 23:33:08 瀏覽:859
2014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實施方案 發布:2025-09-14 23:23:37 瀏覽:908
裝飾門店規章制度 發布:2025-09-14 23:16:19 瀏覽:747
形容道德的字 發布:2025-09-14 23:08:19 瀏覽:557
新婚姻法婚後買車 發布:2025-09-14 23:08:19 瀏覽:900
香港國安立法人大會議 發布:2025-09-14 23:03:20 瀏覽:428
人民法院調動 發布:2025-09-14 23:01:35 瀏覽:583
釋義有無法律效力 發布:2025-09-14 22:51:55 瀏覽:380
民事訴訟法第52條內容 發布:2025-09-14 22:48:00 瀏覽:356
中級會計經濟法基礎誰講的好 發布:2025-09-14 22:42:10 瀏覽: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