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司法獨立
① 在日本法中,日本三權分立的制度保證是什麼
日本憲法。
② 英國、美國、法國、德國、日本的司法體系的特點...(急)
英國司法有三種不同的法律體系:英格蘭和威爾士實行普通法系,蘇格蘭實行民法法系,北愛爾蘭實行與英格蘭相似的法律制度。司法機構分民事法庭和刑事法庭兩個系統。在英格蘭和威爾士,民事審理機構按級分為郡法院、高等法院、上訴法院民事庭、上院。刑事審理機構按級分為地方法院、刑事法院、上訴法院刑事庭、上院。英國最高司法機關為上院,它是民、刑案件的最終上訴機關。1986年成立皇家檢察院,隸屬於國家政府機關,負責受理所有的由英格蘭和威爾士警察機關提交的刑事訴訟案。總檢察長和副總檢察長是英政府的主要法律顧問並在某些國內和國際案件中代錶王室。
美國司法:美國是英、美法系國家。美國司法制度的主要特點有:貫徹三權分立的原則,實行司法獨立;法院組織分為聯邦和地方兩大系統;聯邦最高法院享有特殊的司法審查權;等等。司法組織法院組織復雜,分為聯邦法院和州法院兩大系統,適用各自的憲法和法律,管轄不同的案件和地域。此外,還有國會根據需要通過有關法令建立的特別法院,如聯邦權利申訴法院等。法官實行不可更換制、專職制、高薪制、退休制。美國沒有統一的行政法院;行政糾紛案件除由普通法院審理外,各獨立機構也有權受理和裁決。 美國檢察機關與司法行政機構不分,聯邦總檢察長即司法部長,為總統和政府的法律顧問,監督司法行政管理,在聯邦最高法院審理重大案件時,代表政府出庭,參加訴訟『檢察官受司法部領導,配屬於各級法院。訴訟程序民事訴訟程序採用辯論制,獨任審理;部分訴訟,特別是侵權訴訟等由陪審團裁斷,法官判決。刑事訴訟程序的特點是:聯邦和若干州保留大陪審團審查重罪起訴的制度;非法取得的證據不得採納;廣泛使用審判前的「答辯交易」;辯護時,民事案件中的原告、被告律師,刑事案件中的公訴人和被告律師相互對抗爭辯,法官不主動調查,僅起「消極仲裁人」的作用。司法審查制度作為聯邦原則正式確定,始於1803年聯邦最高法院的「馬伯里訴麥迪遜案」。首席法官J.馬歇爾代表法院認為,「違憲的法律不是法律」,「憲法取締一切與之相抵觸的法律」,明確宣布國會1789年頒布的《司法條例》第13條違憲,從而確立了法院擁有審查國會通過的法令的職權,逐步形成司法審查制度。這一制度成為維護統治秩序,實行權力制衡的一種政治手段,以後為許多國家所仿效。美國的司法審查權由普通法院,主要由聯邦最高法院行使,其方式是審理具體案件所適用的法律是否違憲,審查對象除國會制定的法律外,還包括總統的行政措施。
美國法院組織劃分為聯邦和各州兩大系統,名稱和審級不盡相同,管轄許可權錯綜復雜。法院一般是民事、刑事兼理。除某些基層法院外,均不採取陪審制。檢察官受司法部領導,配屬於各級法院。
聯邦系統的法院管轄的案件主要為:涉及聯邦憲法、法律或國際條約的案件,一方當事人為聯邦政府的案件,涉及外國政府代理人的案件,公海上或國境內供對外貿易和州際貿易之用的通航水域案件,不同州之間、不同州的公民之間的爭議以及州政府向他州公民提起的訴訟。聯邦系統的法院包括:
聯邦地方法院 ,普通民事、刑事案件的初審法院 設在各州的聯邦地方法院只審理屬於聯邦管轄的案件,設在首都哥倫比亞特區和領地的聯邦地方法院,則兼理聯邦管轄和地方管轄的案件。一般為獨任審理,重大案件由3名法官組成合議庭並召集陪審團進行審理; 聯邦上訴法院分設在全國11個司法巡迴區,受理本巡迴區內對聯邦地方法院判決不服的上訴案件,以及對聯邦系統的專門法院的判決和某些具有部分司法權的行政機構的裁決不服而上訴的案件。案件一般由3名法官合議審理。
美國最高法院 是全國最高審級,由總統徵得參議院同意後任命的9名終身法官組成,其判例對全國有拘束力,享有特殊的司法審查(judicial review)權,即有權通過具體案例宣布聯邦或各州的法律是否違憲。
專門法院聯邦系統還設有各種專門法院。與上訴法院同級的有:受理向政府要求損害賠償的案件的索賠法院,受理關稅上訴案件和專利權案件的關稅和專利權上訴法院。與地方法院同級的有關稅法院和征稅法院。另外,某些聯邦行政機構具有部分司法權,可以裁決其職權范圍內的爭議。這些行政機構有聯邦貿易委員會和國家勞工關系局等。
州系統的法院名稱各州不一,一般分3級,其下還設有各種不列為審級的小型法院。
基層法院,一般稱州地方法院、州巡迴法院、州高等法院或州普通訴訟法院,為屬州管轄的一般民刑事案件的初審法院,多數州規定須召集陪審團審理。有的州在基層法院之下設有縣法院、市法院和警察法院。也有在基層法院內設各種專門法庭或者另設專門法院,不作為審級;對其判決不服,可申請基層法院重審,以後仍可上訴。這類專門法院包括家事法院、遺囑驗證法院、遺囑處理法院、交通法院和小額索賠法院。
州上訴法院,大部分州設有州上訴法院,作為中級上訴法院。
州最高法院 ,州的最高審級是州最高法院,有的州稱為最高審判法院、違法行為處理法院。也有的州分設民事最高法院和刑事最高法院。紐約州的法院組織比較特殊,其初審法院稱為州最高法院,內分家事庭和遺囑驗證庭等。上訴級為上述法院的上訴庭,不另設法院。最高審級稱州上訴法院。
聯邦最高法院(Federal Supreme Court) ,美國聯邦法院系統的最高審級和最高審判機關。1790年根據《美利堅合眾國憲法》成立,設於首都華盛頓。最初由首席法官l人和法官5人組成,後來人數幾經增減。1869年根據國會法令規定由首席法官1人和法官8人組成。法官均由總統徵得參議院同意後任命;只要忠於職守,可終身任職,非經國會彈劾不得免職。但年滿70歲、任職滿10年或年滿歷歲、任職滿15年者,可自動提出退休。美國憲法規定,聯邦最高法院對涉及大使、其他使節和領事以及一州為訴訟一方的案件有初審權;對州最高法院或聯邦上訴法院審理的案件,有權就法律問題進行復審;有權頒發「調審令」,調審下級聯邦法院或州法院審理的案件。聯邦最高法院還擁有司法審查權,審查聯邦或州的立法或行政行為是否違憲。不論是初審案件,還是復審案件,都是終審判決。開庭時間為每年10月的第1個星期一到翌年6月中旬。判決以法官投票的簡單多數為准,判決書寫下各方意見。1882年開始發行官方匯編的《美國最高法院判例匯編》,其中的判例對法庭有約束力,為審理同類案件的依據。
法國司法制度的獨特之處主要體現在具有兩套相互獨立的法院系統,即行政法院系統和普通法院系統(也稱司法法院系統)共存,並行運轉。兩個系統的法院都能對各自管轄的訴訟案件作出最終的判決。而且,每個法院系統都有自己的金字塔形的機構設置。行政法院系統由(初審)行政法院、上訴行政法院(自1987年起)和最高行政法院組成;普通法院系統由基層法院(初審法庭、大審法庭、輕罪法院、重罪法院、商事法院、勞資調解委員會等)、上訴法院和最高法院組成。由於兩個法院系統均有各自的管轄范圍,因此法國還專門設立了許可權爭議法庭,以在兩個法院系統的管轄權發生爭議時作出裁決。
法國的憲法司法制度與其他西方國家的憲法司法制度相比也有其獨特之處。法國設立憲法委員會,主要負責進行合憲性審查,但採取事先審查的方式,對已經頒布實施的法律不再具有審查的權力;而且,公民個人無權向憲法委員會提起違憲審查的請求。但我們不能因此低估憲法委員會在法國民主政治生活和法制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與美國的情況不同,法國憲法委員會不屬於三權分立理論中的司法權范疇,它在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之外,甚至可以說之上,因為憲法委員會的裁決對所有公共權力機構,包括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均具有約束力。值得強調的是,在法國,憲法委員會在維護憲法、從更廣泛意義上講維護整個國家的法律制度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方面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當然,法國司法制度的特點還體現在許多其他方面,比如,專門設立在共和國總統犯有叛國罪時進行審判的特別高等法院、設立對政府部長在行使職權過程中犯有輕罪或重罪時進行審判的共和國法院、全部由非職業法官組成的商事法院,等等。
除此之外,因法國是歐盟和歐洲理事會成員國,法國公民除可以向本國的法院提出訴求外或者在本國法院未能支持其主張時,在某些情況下歐盟法院和歐洲人權法院也是獲得司法救濟的有效途徑。
德國司法:聯邦憲法法院是德國憲法機構之一,是最高司法機構。主要負責解釋《基本法》,監督《基本法》的執行,並對是否違憲作出裁定。共有16名法官,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各推選一半,由總統任命,任期12年。正、副院長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輪流推舉。現任院長漢斯?約爾根?帕皮爾(Prof.Dr.Hans-Jürgen Papier),2002年4月10日就任。
聯邦憲法法院是最高司法機構,主要負責解釋《基本法》,監督《基本法》的執行,有16名法官,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各推選一半,由總統任命,任期12年。正、副院長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輪流推舉。此外設有聯邦法院(負責民事和刑事案件)、聯邦行政法院(負責一般行政司法案件)、聯邦懲戒法院(負責公職人員違紀案件)、聯邦財政法院(負責財政案件)、聯邦勞工法院(審理勞工案件)、聯邦社會法院(審理社會福利糾紛)和聯邦專利法院(審理有關專利問題的案件)。
各級法院相應設有檢察機關,任務是對違法、犯罪提出起訴,但不受法院的管轄,不幹預法院的審判工作,也不獨立行使職權,而受各級司法部門的領導。其任務主要是領導刑事案件的偵查並提起公訴。檢察機關受聯邦或州政府司法部門的領導,在行使職權時相對獨立。聯邦行政法院設聯邦最高檢察院,由聯邦檢察長和數名聯邦檢察官進行工作。
③ 日本司法制度的變遷
一、日本刑事司法制度的沿革
日本屬於大陸法系的國家,其現行的法律制度是以19世紀後半葉即1868年的「明治維新」為契機,以歐洲大陸法系為基礎,並受英美法系的影響(主要是引入了美國的法律制度),又繼承了自身傳統的法律文化(主要是中國唐代律令為藍本的「大寶律令」制度)而逐步演變發展起來的。
(一)二戰以前日本的刑事司法制度
從17世紀開始到19世紀中葉,日本是由有勢力的封建領主(德川幕府)掌握著國家政權。由於日本當時採取鎖國政策,與外國的邦交及通商都處於停止狀態。直到19世紀中葉受歐美各國開放的壓力,才打破了鎖國政策,並從「明治維新」建立新政權後,才開始了近代國家的建設,並借鑒法國和德國的法律制度,開始建設日本近代的法律制度。其中,法國對日本的刑事司法制度的影響最為明顯。如1880年的《治罪法》和1890年的《刑事訴訟法》,就是仿照法國的刑事實體法和程序法,即日本刑事司法制度方面的最早立法。同時,日本在刑事司法方面的立法,也受德國的影響,1890年的《法院組織法》就是以德國《法院組織法》為藍本的,並且日本1889年的《明治憲法》和1890年的《裁判所構成法》,也是借鑒德國憲法制定的。此外,日本還借鑒英國的司法制度制定了陪審法,從1928年開始,實行了15年陪審制度,後來由於案件逐年減少,加之二戰爆發,為了節約由於陪審所需要的時間、人力、物力、財力,於是1943年取消了陪審制度。
( 二)日本二戰以後的刑事司法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1945年)後,按照《波茨坦宣言》和日本投降書的規定,日本廢除了《明治憲法》。美軍作為聯合國佔領軍進駐日本後,在美國的參與和扶助下制定了實行國民主權原則的日本憲法。以此為契機,日本進行了包括刑事司法制度在內的一系列「美式司法」改革,即所謂二戰後日本的第一次現代司法制度改革。在此次改革中,日本大量引入英美法系特別是美國的法律制度,主要體現在:賦予法院(日稱裁判所)完全的司法權和違憲審查權,禁止設置二戰前行政法院那種特別法院;增設了家庭法院和簡易法院,建立起最高法院、高等法院、地方法院、家庭法院和簡易法院的審判機構體系;在審判程序方面,民事訴訟和刑事訴訟制度中採用的是當事人主義的訴訟原則;將司法「三曹」(指法官、檢察官、律師,又稱「法曹」)合而為一,實行同一的嚴格的司法考試和研修制度等。1946年頒布的《日本憲法》關於「國民權利義務」一章中,規定了訴訟程序中犯罪嫌疑人以及被告人的權利,如沉默權、令狀主義、質問權等,這便形成了日本的刑事訴訟程序的骨架。這些規定是以《美國聯邦憲法》為根據制定的,並成為日本刑事訴訟法上各種原則的基礎。因此,二戰後日本的刑事司法制度帶有美國司法制度的色彩。
④ 日本是司法獨立的國家嗎
這是當然的。日本的憲法是參照英國制定的。
⑤ 日本戰後的昭和憲法如何確立三權分立制度
對三要分立,許來多人懷有一種源恐懼的心理,認為是資本主義的東西。其實,三權分立只是行政管理的形式,屬於上層建築范疇。
眾所周知,在中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能是制訂法律和監督政府。
怎麼來理解三權分立呢,很簡單的,就是在政府里做行政工作的人不得在人民代表大會兼職,這些人只負責執行政府的行政工作,不能同時被選作為人民代表去制訂法律和監督政府,否則,就可能出現自己監督自己的現象。另外,搞行政的不得干涉司法,讓法律自己去說話。
人民代表大會,政府,司法機構各自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人代會制訂法律和監督政府,政府搞行政,司法機關裁決。。。
⑥ 1868年日本是否有實現三權分立
沒有,明治維新是一種不徹底的君主立憲制。在政制改革上,由於日本在早期的權專力仍只集中在一小撮的明屬治寡頭手上,人民仍未能享有真正的民主,因此日本人民深感不滿,由以商人和前度武士階層的不滿聲音最為響亮,再者,明治領導人亦希望透過憲法改革以獲取西方尊重,所以日本領導人於1881年宣布了一份天皇詔書,誠諾於10年內推行憲法。明治政府派出伊藤博文往西方學習憲法,選取了普魯士的體制。1889年2月11日,明治天皇頒布憲法,而伊藤博文則被任命為首相。可是,<<明治憲法>>卻不是一部民主的憲法,因為天皇擁有最高的權力,國會權力十分有限,因此,明治憲法提供給日本人民的,只是表面上的民主,而且,在明治憲法中,軍方享有很大程度上的獨立,海陸軍首領可直接覲見天皇,令軍方地位提高,造成日後日本軍國主義的興起
⑦ 日本三權分立的名詞解釋,一定是日本的啊。
日本三權分立的名詞解釋,島國的政體是以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為基礎的議會內閣制,各司其職
⑧ 簡述司法獨立原則
司法獨立原則不是一開始就有的一項原則,它是資產階級革命的產物,是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專制制度下的司法專橫所取得的勝利果實。這一原則經歷了從政治思想原則,到憲法原則,再到司法審判基本原則的演變過程。
作為一項政治思想原則,司法獨立原則起源於三權分立學說,是三權分立的派生物。三權分立學說的產生,已經具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所謂三權分立,就是指國家權力分為立法權、司法權和行政權三個部分,分別交給三個不同的機關掌握和行使,這三個機關的法律地位互相平等、互不隸屬、互相制衡。早在古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就在其名著《政治學》一書中提出了「政體三要素」的分權理論,從而成為近代分權學說的思想淵源。亞氏從中等奴隸主的立場出發,主張建立以中產階級為主體的共和制政體,實行法治,反對人治。他指出,「一切政體都有三個要素,作為構成的基礎……三者之一為有關城邦一般公務的議事機能(部分);其二為行政機能部分——行政機能有哪些職司,所主管的是哪些事,以及他們怎樣選任,這些問題都須一一論及;其三為審判(司法)機能。」[1]古羅馬時代,波里比亞斯繼承並發揚了亞氏的分權思想,主張在分權的基礎上,還要加強國家權力機關之間的互相制衡。但是,由於受歷史局限性的影響,無論是亞氏還是波氏的分權理論,都與近現代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權分立」有著一定的距離。近現代三權分立的理論和思想,則以英國思想家洛克和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為主要代表,尤以孟德斯鳩為甚。近現代三權分立原則的確立,是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專制的需要,是資產階級革命的產物。三權分立作為資產階級國家的學說,首先是由英國的洛克提出來的,法國的孟德斯鳩在洛克分權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完成了三權分立學說,從而正式而明確地提出了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權分立的原則。可以認為,孟德斯鳩是近現代三權分立思想之父,是司法獨立原則的創始人。孟德斯鳩深感封建國家權力過分集中給廣大人民的生命、自由和財產帶來的極度危害,認為非實行權力分離不足以消除。他說:「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有權力的人們使用權力一直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2]因此,他認為,「從事物的性質來說,要防止濫用權力,就必須以權力制約權力。」 [3]基於這一認識,孟德斯鳩指出:「每一個國家有三種權力:(一)立法權力;(二)有關國際法事項的行政權力;(三)有關民政法規事項的行政權力。依據第三種權力,他們懲罰犯罪或裁決私人訟爭」,我們稱這種權力為「司法權力,而第二種權力則簡稱為國家的行政權力。」[4]在這里,孟德斯鳩首次將國家權力簡練地概括為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並對司法獨立的必要性,作了初步而又深刻的探討。他認為,政府擁有的這三種權力應該由三個不同的機關來行使,而且三種權力既是獨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他說:「當立法權和行政權集中在同一個人或同一個機關之手,自由便不復存在了;因為人民將要害怕這個國王或議會制定暴虐的法律,並暴虐地執行這些法律」,「如果司法權不同立法權和行政權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權同立法權合而為一,則將對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專斷的權力,因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權同行政權合而為一,法官便將握有壓迫者的權力」,「如果同一個人或是由重要任務、貴族或平民組成的同一個機關行使這三種權力,即制定法律權、執行公共決議權和裁決私人犯罪或訟爭權,則一切便都完了。」[5]孟德斯鳩從揭露和批判封建專制的角度提出的權力分立和司法獨立的學說為西方國家在憲法及司法審判中確立司法獨立原則奠定了理論基礎。
三權分立原則從一項政治原則上升為一項憲法原則,則是在資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之後。最早將三權分立學說作為立法的指導思想並將其作為憲法原則加以確立的是美國。美國宣布獨立後,其十三個州中的十一個州相繼制定了以「三權分立」為原則的憲法。其後,1789年生效的美國第一部憲法明確規定了三權分立原則。根據美國憲法的規定,在美國,國會掌握立法權,總統掌握行政權,司法權則屬於最高法院及國會隨時設立的低級法院。繼美國之後,法國、德國和日本等國的憲法也都先後確立了三權分立原則,從而使司法獨立成為三權分立中以權力制約權力的重要支柱。司法獨立原則也由此逐漸成為世界各國所奉行的一項憲法原則。法國憲法在規定三權分立的基礎上,還特別強調司法的獨立性。它明確規定司法權屬於法院,規定司法機關是獨立的機關,並同時規定共和國總統是司法機關獨立的保障者。[6]日本憲法規定,所有法官依良心獨立行使職權,只受本憲法及法律的約束。[7]德國憲法規定,設立聯邦法院和各邦法院,共同行使審判權,並按照司法獨立原則進一步規定,法官獨立只服從法律。[8]
司法獨立原則成為憲法原則之後,在司法實踐中就必須加以遵守,就應該使成為審判活動的基本行為准則。因為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其它任何法律都必須以其為根據。所以,刑事訴訟法也必須堅持司法獨立原則。否則,即是違反憲法的行為。在各國司法獨立的實踐中,英國是實踐最早的國家。英國司法獨立的形成,可以看作是一個比較自然的社會發展過程。因為,在英國,司法獨立是通過社會內部時而激烈、時而緩和的長期斗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於英國採取的是君主立憲的議會制政體,立法機關的地位高於一切。因此,其司法獨立主要是針對行政機關。1701年的英國《王位繼承法》規定,「國王和行政不得干預司法」。而且,該法還對法官職務的保障作了明確規定,如規定法官不可撤換制、職務終身制等等。在美國,司法獨立原則實行得更為徹底。該原則在美國的貫徹,不僅實現了政體上的突破,而且大大提高了司法機關的地位。美國憲法不僅規定法院相對於國會和行政機關獨立行使司法權,而且還賦予法院違憲審查權。因此,在美國,司法獨立不再僅僅意味著法院地位的獨立和法官職務的獨立,而且意味著獨立的司法機關對憲法實施的監督和保障。在法國的實踐中,其司法獨立原則的貫徹,重點在於保障司法機關及其人員獨立行使職權,而且基於對三權分立學說的嚴格理解,法國將普通司法權的管轄范圍限制在行政法律關系以外,單獨設立行政法院以審理行政案件。不過,無論是普通司法活動,還是行政司法活動,均依照司法獨立原則進行。德國和日本也比較重視司法獨立原則的實現。在德國,通過立法對法官的地位、法官的任職資格以及撤換程序等作了明確規定,從而滿足了司法獨立的一般條件,而且,德國通過設立憲法法院行使監督和保障憲法實施的權能從而使德國法院在司法獨立的前提下獲得了違憲審查權。在日本,現行《日本憲法》以及在此基礎上制定的《法院法》使日本司法的獨立地位得到了比較明確的保障。其具體表現有三:其一,司法權脫離行政權而獲得完全的獨立;其二,作為審判主體,各個法院的獨立審判也得到法律上的保障;其三,法官的獨立得到了憲法上的保障。《日本憲法》第76條第3項明確規定:「所有法官依良心獨立行使職權,只受本憲法及法律的拘束。」第78條規定:「法官除因身心故障經法院決定為不適於執行職務者外,非經正式彈劾不得罷免。」[9]這些西方國家關於司法獨立原則的實踐充分說明,司法獨立是現代司法制度必須遵循的一項基本行為准則。司法獨立意味著法官審理案件時能夠獨立地作出判斷,既不受訴訟當事人意見的支配,也不受公眾輿論的控制,更不能成為政府權力的附庸。
⑨ 司法獨立和審判獨立的區別在哪裡
一、概念和含義不同。審判獨立,是指行使審判權的法院和法官,依據法律獨立地審判案件,不受任何干涉,也就是說,法官應根據自己對案件事實的判斷和對法律的理解,獨立地作出裁判,不受任何限制、影響、誘導、壓力或威脅。我國憲法第一百二十六條規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這是從憲法的高度規定了人民法院的地位和法院獨立審判的原則,明確了獨立審判是法官的權利,也是他們的義務。
「司法獨立」是西方憲政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方國家的「司法獨立」又稱「司法權獨立」,是指「司法權從立法權和行政權分離出來,在賦予獨立的國家機構場合,進行權力分立」。這個定義是有特定含義的。在1983年出版的日本《新法律學辭典》里,概括了西方法學界關於「司法獨立」的特定含義:(1)獨立行使司法權,只受憲法和法律的約束;(2)司法權完全獨立,不受立法權、行政權的任何干預和束縛;(3)法律上司法不受其他國家機關(包括總統)和任何政黨的監督和管理;(4)司法權行使時,不受其他任何事物和形勢的牽制和影響;(5)在審判案件中審判權完全獨立,不受任何人指揮和命令的拘束;(6)保障法官獨立性,按照憲法法的規定,「所有的法官依據良心辦案」,為維護司法權的獨立,承認對法官特別強的地位保障和身份保障。這六個方面,完整涵蓋了西方國家「司法獨立」的要點。
二、性質和內容不同。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司法改革的重點之一,是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這同西方國家司法制度核心的「司法獨立」,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質和內容。
西方國家的「司法獨立」概念具有專屬性特徵。就是說,「司法獨立」只屬於資本主義國家的國體和政體。專屬性直接決定了對其解釋的排他性,就是除了西方國家固有的解釋,其他解釋都是不能成立的。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司法機關對人民代表大會負責並向其報告工作。我國不存在司法獨立,我們的依法治國是在黨的領導下的依法治國。在我國,如果實行西方國家那樣的司法體制,就必然從根本上改變社會主義上層建築,否定共產黨的領導和人民當家作主。
第一,如果實現西方國家的「司法獨立」,就要改變我國的國體和政體。
社會主義國家的國體和政體,是人類歷史上完全新型的。我國與西方國傢具有根本不同的政體和國體,其表現形式和實現方式也是不同的。我國的司法制度,必須體現「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國體性質,「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必須體現在司法之中;必須體現「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這種能夠保障人民實際上而不是形式上當家作主的政體和制度,必須體現在司法之中。一些人把國務院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即「一府兩院」作為政體看待,是不正確的。「一府兩院」不是政體本身,而是在政體制度下的國家機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體符合馬克思主義原理,符合中國實際,是新型的政體形式。世界上哪個國家沒有「一府兩院」呢,他們沒有的是人民當家作主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如果搞西方的「司法獨立」,必然使司法體制獨立於我國的國體和政體的性質之外,獨立於人民管理司法的憲法要求之外。從這個意義上說,實現「司法獨立」,只有改變我國的國體和政體,從而改變整個上層建築才能做到。
第二,如果實行西方國家「獨立行使司法權,只受憲法和法律的約束」,就要否定黨對政法工作的領導。
有些人提出,黨管司法「是造成司法腐敗和冤假錯案的根源」,應當實行「黨法分開」。為此,有人要求「取消政法委員會」。我們知道,各級政法委員會是實現黨的領導的重要組織保障,對於貫徹黨的政法工作的方針政策、協調公檢法部門職能、統一指揮政法戰線的工作步伐、團結廣大法律工作者和保衛國家安全,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如果取消政法委員會,實際上就是完全取消共產黨對政法工作的領導。有人主張的西方「司法獨立」中關於「不受其他國家機關(包括總統)和任何政黨的監督和管理」,正是針對共產黨的領導的。
有些人為了實現「司法中立」,主張廢除審判人員和檢察人員由黨組織提名考核、同級黨組織或上級黨組織批准、人大任命的原則。同時,他們反對法官的黨派性,主張法官不能是共產黨黨員,「司法改革」就是要「黨員退黨」。這實際上就是否定「黨管幹部」的基本原則,也是否定黨的領導的重要方面。
第三,如果實現西方國家「司法權完全獨立,不受立法權和行政權的任何干預和束縛」,就要把我國的司法權與立法權和行政權完全分割、對立起來,並使司法優位於立法和行政。
司法從來都是與立法和行政緊密相連的。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早就揭示過司法與立法的關系,司法是司所立之法,離開立法,何談司法?資本主義立法的階級偏私,決定了司法的階級偏私。因此,在剝削和壓迫制度下,司法的公平正義是不存在的。那種強調「立法機關對審判的監督通過立法來監督」的觀點,是不符合我國憲法規定的。我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本身依據憲法規定的許可權,有權對司法、審判直接進行監督,司法權不能獨立於立法權而孤立存在。在我國,最高行政機關制定的行政法規,是法的形式之一,具有法律性質和效力。行政法規是各級法院司法審判的重要依據,可見司法權也不能獨立於行政權而孤立存在。
從法律角度說,我國法院的司法解釋不得與憲法和法律相抵觸,也不得與行政法規相抵觸。顯然,司法解釋不能優位於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從國家機構角度說,立法機關優位於司法機關,全國人大優位於最高法院。這是不能更改的。西方國家的「司法優位」,集中表現為「司法權優越」,就是承認法院具有法律審查權,這種審查權,是所謂「防止議會通過立法解釋改變憲法規定的含義」,以「對抗立法權的專斷」。在美國,「最高法院在美國人生活中處於核心地位」,西方國家法院院長可以當代總統、代議長。這種情況不符合我國憲法精神,不能容許在新中國出現。
第四,如果實現西方國家「保障法官獨立性,按照憲法法的規定,『所有的法官依據良心辦案』,為維護司法權的獨立,承認對法官特別強的地位保障和身份保障」,就要把「法官身份」突出到不適當的地位。
西方國家的社會性質和法院的暴力職能,要求保障法官的特殊身份。西方法學認為,「法官是法律帝國的王侯」、「法官不服從任何權威」,法官的職權高於一切,「拒絕政治、道德滲入」。為保障法官的特殊身份,就要維護其職位特殊性:(1)實行職位終身制或任職年限不受公務員那樣的限制;(2)享有特殊待遇,實行高薪制;(3)要求法官非政治化、非政黨化,對政治取中立立場;(4)法官具有「造法」職能;(5)有職務豁免權,非經本人同意,不得解職、審級等調動,無法定事由和彈劾程序,不被逮捕或起訴。這樣的特殊身份和職業特權,使法官優位於政府官員,凌駕於人民大眾之上。在資本主義條件下,階級的對立和利害的分化,造就了資本的良心就是法官的良心。「司法獨立」本身意味著法官不可能按良心辦案,可他們卻欺騙說,只有「司法獨立」才能保證法官按良心辦案。
⑩ 為什麼日本要三權分立
只是一種民主形式而已。正常國家都會這樣,除了一些奇葩國家,例如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