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方法錯誤
Ⅰ 刑法上的「方法錯誤」是個什麼 謝謝 ~
刑法中的方法錯誤,是認識錯誤的一種,指自己認為的犯罪方法與客觀內實際使用的方法不相同。容所使用的方法根本不可能導致危害結果的發生,但行為人因為愚昧無知而誤認為該方法可以導致危害結果的發生。這種行為在客觀上也沒有危險性,不得認定為犯罪。例如,行為人採取詛咒等迷信手段意圖致人死亡的行為,這種行為在客觀上沒有危害性,應認定為無罪。
Ⅱ 刑法(認識錯誤/工具錯誤)
我國刑法理論的通說認為,刑法上的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的刑法性質、後果和有關事實情況的不正確認識,也就是行為人對自己實施的行為的法律意義或者事實情況發生的認識錯誤。刑法上的認識錯誤可分為兩種:法律上的認識錯誤和事實上的認識錯誤。
(一)刑法上的法律認識錯誤
法律上的認識錯誤與事實認識錯誤相對,指行為人對自己實施的行為在有關法律性質和法律意義的評價上的不正確認識,又稱為法律上的認識錯誤,也謂法律錯誤。此種錯誤一般不會對行為人是否為罪產生影響,主要表現為以下三類:[1]
1、將有罪行為誤認為無罪行為,也稱「假想非罪」。一是行為人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是具有社會危害性的違法行為或不道德行為,但認為未達到犯罪程度,不是犯罪。如刑法第二百五十九條的破壞軍婚罪,其行為人可能只認識到與軍人配偶同居不道德,但不至於犯罪。二是行為人更本就認為自己的行為是合法行為,而事實上確實犯罪行為。如「大義滅親」、「同態復仇」等行為。
2、將無罪行為認為是有罪行為,也稱「假想有罪」、「幻覺犯」。 行為人的該種行為在刑法上並沒有規定為是犯罪,而行為人誤以為是犯罪。典型如正當防衛、盜取財物尚不足犯罪數額要求的。
3、行為人對自己行為的定性及刑罰輕重的認識錯誤。一是對自己行為應成立罪名的誤解,這種錯誤認識在法條產生競合時極易出現。例如盜竊正在使用中的電線,本來行為人觸犯的是破壞電力設備罪。二是對行為應處刑罰輕重的誤解,例如行為人不知刑法對加重或減輕情節有從重或從輕處罰的規定而受到與自己預想不同的刑罰。如正當防衛的過限行為,行為人知道刑法應對其過限行為給予處罰,但卻不知道應該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二)刑法上的事實認識錯誤
事實上的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與自己行為有關的事實情況的認識與實際情況、客觀事實不一致,即行為人主觀上所認識之構成犯罪之事實與客觀發生之構成犯罪之事實不相一致。這種認識錯誤可能影響到行為人主觀上是否存有犯罪故意,進而影響到行為人是負故意責任還是負過失責任,亦或是不負責任。事實認識錯誤對於合理地解決行為人犯罪和刑事責任問題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事實上的認識錯誤理論比法律上的認識錯誤理論更加復雜,它主要分為以下五種:[2]
1、行為性質的認識錯誤。指行為人由於對某種客觀事實產生誤解,而導致其對自己所實施的行為是否具有危害社會的性質的主觀認識與客觀實際不符。典型如假想防衛、假想避險等行為。如一行人夜晚行路中被打劫,恰巧一民警路過救援,由於事發突然,光線不明,該行人以為其系劫匪之同夥,並將其打傷。
2、對象錯誤,指行為人預想侵犯的對象與行為人實際侵犯的對象出現偏差。該種認識錯誤有二種情形:第一,預想侵害的對象和實際侵害到的對象屬同一犯罪構成要件,例如,甲欲殺乙,卻誤認丙為乙而殺死了丙。第二,預想侵害的對象和實際侵害的對象不屬於同一犯罪構成要件,如甲預想侵犯的對象是乙,於夜晚等在乙必經之路,後終於看到一黑影走過,遂開槍射殺,近前一看,乃是一熊。區分上述兩種情形的效果在於行為人將承擔的刑事責任不同,原因是由於其行為導致犯罪構成要件產生了偏差。
3、手段、方法的錯誤,指行為人對犯罪手段、方法的誤用,使行為人主觀上的犯罪構成和客觀上的犯罪構成產生了偏差。如甲本欲毒葯殺張三,但因為誤認而錯用了一種無毒的葯物。另如誤把毒葯當葯酒給他人治病,但卻要了他人的命。
4、行為偏差,又叫做目標打擊錯誤,指行為人預想打擊的目標與實際打擊的目標有偏差。如甲欲殺張三,朝張三射擊卻擊中張三身旁的李四。
5、因果關系錯誤,指行為人對自己行為所造成的結果之間因果關系的認識不符合實際情況。(1)行為造成了預定的結果,但誤以為沒有造成該結果;(2)行為沒有實際造成預定的結果,但誤以為造成了該結果;(3)知道行為已經造成了預定的結果,但對造成結果的原因有誤解。
Ⅲ 刑法中認識錯誤的手段錯誤與方法錯誤是一個意思嗎
不是
手段錯誤是指行為人所使用的手段本來會發生危害結果,但行為人誤認為不會發生危害結果。手段錯誤根據行為人是否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結果所產生的法律後果不同:
1、行為人沒有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結果,因而不能成立故意犯罪;如果有過失,則成立過失犯罪;如果沒有過失,則屬於意外事件。
2、行為人認識到了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結果,並希望危害結果發生,行為人本欲使用會發生危害結果的手段,但由於認識錯誤而使用了不會發生危害結果的手段。這時,只是由於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得逞,因而成立犯罪未遂。
方法錯誤是指自己認為的犯罪方法與客觀實際使用的方法不相同。一般情況下不會產生危害結果。
(3)刑法方法錯誤擴展閱讀:
認識錯誤,指行為人對自己行為的法律性質發生誤解。表現為三種情況:
1.「假想非罪」。行為在法律上規定為犯罪,而行為人誤認為不是犯罪。
例如甲未經許可收購珍貴樹木製作傢具,沒有意識到該行為屬於《刑法》第344條規定的非法收購、加工珍貴樹木及其製品罪。
一般認為不知法律不是可接受的辯解,因此對「假想非罪」原則上不排除罪責,但是可以酌情減輕罪責,因為在發生假想無罪的場合,行為人畢竟不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主觀惡性較小。
2.「假想犯罪」。行為在刑法上並沒有規定為是犯罪,而行為人誤以為是犯罪。
例如,某甲復制含有色情內容的有藝術價值的文學作品,本來不構成犯罪,但他卻誤認為犯罪。因為判斷行為性質的根據是法律,而不是行為人對法律的誤解,所以行為人「假想犯罪」並不改變其行為的法律性質,不成立犯罪。這種誤解對行為性質不發生影響。
3.行為人對自己犯罪行為的罪名和罪刑輕重發生誤解。
例如,某甲盜割正在使用的電線,某甲自以為是盜竊罪,而實際上依法是破壞電力設備罪;某甲自以為該罪沒有死刑,而實際上其法定最高刑有死刑。這種對法律的誤認不涉及行為人有無違法性意識(或者危害性意識),因此不影響罪過的有無大小,也就不影響定罪判刑。
Ⅳ 刑法中的方法錯誤到底是指什麼
法律上的認來識錯誤,指行為人對自源己行為的法律性質發生誤解。表現為三種情況:
1、行為人的行為在刑法上不認為是犯罪,而行為人誤認為是犯罪。此種行為缺少刑法意義上的社會危害性,行為人不負刑事責任。
2、行為人的行為在刑法上已構成犯罪,而:行為人誤認為不是犯罪。此種誤解一般不影響犯罪的成立,但可視具體情節酌量從輕處罰。
3、行為人對其犯罪行為應當成立的罪名性質或者應處的刑罰輕重存在誤解。此種誤解對於行為人的定罪量刑不發生影響。
(4)刑法方法錯誤擴展閱讀
事實上的認識錯誤:
1、客體錯誤,指行為人預想侵犯的對象與實際侵犯的對象在法律性質上不同(分屬不同的犯罪構成)。
2、對象錯誤,指行為人預想侵犯的對象與行為人實際侵犯的對象在法律性質上是相同的(屬於同一構成要件)。
3、手段錯誤,指行為人對犯罪手段發生誤用,如甲本想使用毒葯殺害張三,但因為誤認而錯用了一種無毒的葯物(手段不能犯未遂)。
4、行為偏差,又叫做目標打擊錯誤、打擊錯誤,指行為人預想打擊的目標與實際打擊的目標不一致。
5、因果關系錯誤,指行為人對自己行為和所造成的結果之間因果關系的實際情況發生誤認。
Ⅳ 刑法上方法錯誤又稱為打擊錯誤,這個好難理解啊,誰能給我講解一下!
這個很簡單了,我自己記憶就是打擊錯誤(也就是方法錯誤)就是打錯了,是客觀造成的錯誤,而對象錯誤就是認錯了,是主觀造成的錯誤。
Ⅵ 刑法上認識錯誤的判斷標準是什麼
(一)法律認識錯誤的理論研究概況
(1)否定說。認為刑事責任的承擔不要求行為人具有違法性意識,即違法性的認識錯誤並不能夠成為減輕或免除刑事責任的正當理由。「違法性認識錯誤對刑事責任絲毫無影響,犯罪故意的成立只須有對事實的認識即可」。德國學者洛克辛說「如果把違法性意識作為處罰國民的一般條件,就等於國家為輕率者、夢想家、狂唁者和愚蠢者提供了違反法律的通行證,就等於國家放棄了自己的生存權」。英美刑法一貫堅持「不知法律也不能免責」(Ignorantia juris non excusat)的原則,換言之,「在作為主觀的犯罪成立要件的犯意中,不要求認識到自己行為的違法性。」
(2)肯定說。該說認為法律是規范人們行為的標准,使個人決定其作為和不作為的依據,知法犯法是行為人「對法有敵意」,國家有權對其處罰;違法性認識錯誤可以減輕或免除刑事責任。如果以此種觀點為視野,例如,針對父親殺死逆子為民除害這同一事實,熟知刑法的行為人要承擔故意殺人罪責,而不知刑法者則不承擔刑事責任,這樣豈不尷尬。因此,此種學說並不科學。
(3)折衷說。折衷說認為違法性認識錯誤可否阻卻或減輕刑事責任不可一概而論,對違法性缺乏認識不影響犯罪故意的成立,但如果對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缺乏認識則可排除主觀故意。
上述各學說雖然都有其合理性,但都並不充分。解決法律認識錯誤問題,應以社會主流價值觀念作為司法最終的裁判標准,應進行綜合判斷,以避免刑法的「專橫」。
(二)事實認識錯誤的理論研究概況
事實認識錯誤的學說,目前國外主要有三:具體符合說、抽象符合說和法定符合說。
(1)具體符合說:主張犯罪故意的成立,必須是行為人主觀預見的構成事實與客觀發生的構成事實完全具體地一致。按照具體符合說,行為人主觀預見事實與客觀發生事實只要不能達到完全具體的一致便阻卻故意,卻不當地縮小了故意的成立範圍。如在對象錯誤場合,行為人誤把甲當作乙而予以殺害,是甲或是乙在法律上的區分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甲或乙的生命權在刑法的法益保護上是平等的。
(2)抽象符合說:主張犯罪故意的成立,無須行為人主觀預見的構成事實與客觀發生的構成事實完全具體地一致,而只是抽象地相符合即可。按照抽象符合說,行為人主觀預見的事實與客觀發生的事實只要抽象地一致便成立故意,無論對象錯誤還是打擊錯誤,對於客觀發生的事實均不阻卻故意,卻不當地擴大了故意犯罪的成立範圍。
(3)法定符合說:主張犯罪故意的成立,只須是行為人主觀預見的構成事實與客觀發生的構成事實法定性質一致,即在構成要件范圍內一致即可。法定符合說以構成要件論為基礎,強調主觀認識與客觀事實只要在構成要件的實質評價上相一致,對於實際發生的犯罪事實便成立故意,合理地界定了故意的成立範圍。
Ⅶ 什麼叫刑法上的打擊錯誤
打擊錯誤的含義及特徵
在刑法理論上一般將錯誤分為法律錯誤與事實錯誤,打擊錯誤是事實錯誤的一種。所謂打擊錯誤,也稱打擊失誤、行為偏差、方法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自己意欲侵害的某一對象實施侵害行為,由於失誤而導致實際侵害對象與其本欲侵害的對象不一致。打擊錯誤有以下基本特徵 :
1、行為人對自己意欲侵害的對象實施了侵害行為。如案例中,被告人李某對其兄實施了以土坯打擊的侵害行為。如果李某本欲打其兄卻將丁某誤認為其兄而傷害的,就不是打擊錯誤而屬於對象錯誤。
2、實際侵害的對象與行為人意欲侵害乃至行為所指向的對象不一致。這一特徵包括以下含義:其一,要有實際的侵害結果發生,如本案中李某造成被害人丁某輕傷的結果;其二,行為人主觀上要有特定的侵害對象,如李某的侵害對象是其兄長,如果沒有特定的侵害對象,則無論實際侵害對象為何均不違背行為人本意,因而打擊錯誤也就無從談起;其三,實際侵害的對象不是行為人意欲侵害的,也不是其行為所直接指向的特定對象,因為如果行為人主觀上雖然有特定的侵害對象,但行為指向的對象並不特定,也不存在打擊錯誤的問題,如果李某採取向其兄所在的人群中扔爆炸物的方法傷害其兄造成他人受傷的結果,就不屬於打擊錯誤。
3、行為人在主觀上不僅不希望而且也沒有放任自己的行為對第三者(實際侵害對象)造成危害。
打擊錯誤的表現形式有兩種:一是同一構成要件內的打擊錯誤,如本案中李某用土坯打其兄卻誤傷了丁某;二是不同構成要件間的打擊錯誤,如某人從樓上投擲重物意圖砸毀甲的汽車,卻將過路的行人乙砸死。
(二)我國刑法理論關於打擊錯誤的處理原則
我國刑法對錯誤問題沒有明確的規定,刑法理論界對不同構成要件間的打擊錯誤的處理沒有大的分歧,通說認為,對實際發生的結果阻卻故意的成立,在行為人主觀上有過失而刑法有處罰過失犯的規定時,成立過失犯罪,與其所預見的事實的未遂犯,形成想像數罪,按從一重罪處斷的原則處理。
關於同一構成要件內的打擊錯誤如何處卻意見不一,主要有以下四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打擊錯誤是在行為過程中發生的一種錯誤,由於行為發生偏差,使本欲發生在此客體上的侵害結果轉移到彼客體上,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對本欲侵害的客體構成犯罪未遂,對非欲侵害的客體在主觀上具有過失的情況下構成過失犯罪,但由於是一個行為,因而屬於想像競合,應從一重罪處斷,如果行為人主觀上沒有過失,則屬於意外事件,只依據本欲侵害客體的犯罪未遂論處。
第二種觀點認為,行為人對預期的侵害結果成立犯罪未遂,對實際侵害結果在有過失的情況下構成過失犯罪,具有間接故意的,構成間接故意犯罪,對二者應合並論罪。
第三種觀點認為,行為人對實際侵害結果構成過失犯罪,對預期的危害結果成立犯罪未遂,而這種情況屬於想像上的數罪,應從一重罪論處;如果行為人對危害結果採取了放任的態度,則構成故意犯罪,不屬於認識上的錯誤。
第四種觀點認為,打擊錯誤是發生在行為過程中的偏差,不影響行為人的故意心理,行為人應就實際發生的危害結果負故意的罪責,否則會輕縱犯罪分子。
首先,在以上觀點中,認為打擊錯誤是發生在行為過程中的偏差,不影響行為人的故意心理,行為人應就實際發生的危害結果負故意的罪責的第四種觀點不可取,因為行為人的故意心理並沒有因其行為的偏差而從預期的對象發生轉移,這種無視行為人主觀的心裡事實,而讓其對實害結果承擔故意責任帶有濃厚的客觀歸罪的色彩。
另外三種觀點在行為人對預期的犯罪成立未遂的認識是一致的,所區別的是,第一種觀點認為在打擊錯誤的情況下,行為人就其行為所造成的實害結果存在主觀上的過錯時成立過失犯罪,在不存在主觀過錯時則是意外事件。第二種觀點認為打擊錯誤不僅可以成立過失犯罪,在行為人對危害結果存在間接故意的情形也可以成立故意犯罪,對此觀點,筆者不敢苟同,因為依據刑法的規定,間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卻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的主觀心態,即行為人對危害結果的發生採取了放任態度,換言之,危害結果的發生並不違反行為人的主觀意志,這顯然與打擊錯誤的定義相悖,故打擊錯誤不可能在間接故意的情形下發生。另外,打擊錯誤是一個行為觸犯兩個罪名,屬於刑法理論中的想像數罪而非實質數罪,故主張對兩個罪名合並論處的觀點是不正確的。第三種觀點認為行為人對實際侵害結果構成過失犯罪,對預期的危害結果成立犯罪未遂,而這種情況屬於想像上的數罪,應從一重罪論處,如果行為人對危害結果採取了放任的態度,則構成故意犯罪,不屬於認識上的錯誤,此觀點與第一種觀點基本一致,但卻忽略了打擊錯誤也可在意外事件的情形下發生。因此筆者贊同第一種觀點。
關於此種觀點的和理性,有學者分析道,首先,我國刑法中的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而在打擊錯誤的場合,由於行為偏差,實際侵害對象與行為人主觀上本欲侵害的對象完全不一致,對實際侵害結果,行為人不僅不希望其發生,而且也沒有放任其發生,故不可能有犯罪故意,當然不會成立故意犯罪的既遂犯;其次,依據犯罪構成理論,在打擊錯誤的場合,行為人對其預期的危害結果而言,是具備了犯罪構成的,只是由於行為失誤這一意志以外的原因,才使得犯罪結果未能發生,所以,行為人對預期的結果構成犯罪未遂。
Ⅷ 什麼叫「刑法上的打擊錯誤」
「刑法上的打擊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自己意欲侵害的某一對象實施侵害行為,由於失誤而導致實際侵害對象與其本欲侵害的對象不一致。
在刑法理論上一般將錯誤分為法律錯誤與事實錯誤,打擊錯誤是事實錯誤的一種。打擊錯誤即打擊失誤、行為偏差、方法錯誤等。
刑法上的打擊錯誤的表現形式有兩種,是同一構成要件內的打擊錯誤與是不同構成要件間的打擊錯誤,如某人從樓上投擲重物意圖砸毀甲的汽車,卻將過路的行人乙砸死,在一定程度上,屬於意外事故,並不是故意的。
刑法修正案九中,關於打擊報復的相關規定:規定了兩檔刑罰,犯罪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8)刑法方法錯誤擴展閱讀:
「刑法上的打擊錯誤」主要特徵如下:
1、行為人具有明確的侵害對象,並針對侵害對象實施加害行為;
2、實際侵害了行為人意圖以外的另一個對象;
3、行為人主觀上設想的因果方向與實際發生的因果方向不一致;
4、打擊錯誤造成侵害結果,行為人有過失的,承擔過失的責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五十五條 打擊報復會計、統計人員罪
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的領導人,對依法履行職責、抵制違反會計法、統計法行為的會計、統計人員實行打擊報復,情節惡劣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不具有過失的,不負刑事責任,行為人的行為因打擊錯誤而未遂,仍應負犯罪未遂的刑事責任。如果由於打擊錯誤,行為人的行為同時觸犯兩個罪名的,應從一重罪處斷。
Ⅸ 刑法中行為方式錯誤是什麼意思(舉個例子)與因果關系錯誤有什麼區別
這個問題非常復雜,你的10分根本就不夠簡單的說認識錯誤:A犯罪了,但是自己以專為沒有犯罪的屬;B沒犯罪,但是自己以為犯罪的.手段錯誤:A使用的犯罪手段會出現危害後果,但是他自己卻以為不會出現危害後果;B使用的手段不可能導致危害後果,但是他自己以為會出現危害後果的.你說的行為偏差應該是打擊錯誤,打擊錯誤:A想要射死B,結果由於技術原因,結果射死了B身邊的價值萬元的寵物.因果關系錯誤又分為狹義的因果關系錯誤,事前故意,犯罪構成的提前實現,裡面的關系更為復雜哇後兩個比較簡單,我只舉例狹義因果關系錯誤:A為了使B溺死,而將B推下井裡,但井中並沒有水,結果B摔死在井中.其中B的死和A的設想是不一致的,不存在認識上的因果關系,也就是說,行為人對自己行為的認識與損害後果之間沒有因果關系,所以稱為因果關系錯誤.但是因為行為人主觀上仍是故意,所以定故意殺人罪是沒有問題的.OK,完畢.我知道你看完之後可能會覺得其中認識錯誤和因果關系錯誤會有點搞,但只要記住2者所造成的結果是不同的就OK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