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我國刑法基本原則有

我國刑法基本原則有

發布時間: 2021-03-01 01:42:14

❶ 我國的刑法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我國刑法基本原則是:罪行法定原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行相適應原則。

❷ 我國的刑法的基本原則有

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則是罪行法定原則、罪責行相適應原則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專則。
1.
行法定原則屬: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
2.
責行相適應原則: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的輕重相適應。
3.
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基本含義是: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❸ 我國刑法規定的基本原則有()。

C和D,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和罪行法定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章對刑法的基本原則專作出了明屬確的表述即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罪刑法定、罪責刑相適應原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條指出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即罪刑法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四條指出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五條指出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

(3)我國刑法基本原則有擴展閱讀:

刑法的其他原則:

1、主客觀相統一原則,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追究刑事責任,必須同時具備主客觀兩方面的條件,並要求主客觀兩方面的有機統一。

2、謙抑原則,凡是適用其他法律足以抑制某種違法行為,足以保護合法權益時,就不要將其規定為犯罪;凡是適用較輕的制裁方法就足以抑制某種犯罪行為,足以保護合法權益時,就不要規定較重的制裁方法。

3、罪行自負原則,誰犯了罪,就應當由誰承當刑事責任;刑罰只及於犯罪者本人,而不能連累無辜。

❹ 我國刑法的基本原則有

我國刑法規定的基本原則有無罪推定原則,97年開始有的,以前不明確,更早的實際操作中,是有罪推定原則,並且這種思想一直影響到現在,許多民眾甚至一些法律工作者,還有這種思想的殘余~~

❺ 我國的刑法基本原則有

《刑法》第三條【罪刑法定】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版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權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第四條【適用刑法人人平等】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
第五條【罪責刑相適應】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

❻ 我國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則是什麼

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則是罪行法定原則、罪責行相適應原則和法律面前版人人平等的原則權。

1.行法定原則: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

2.責行相適應原則: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的輕重相適應。

3.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基本含義是: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對於一切人的合法權益都要平等地加以保護,不允許有任何歧視。

❼ 我國刑法規定的基本原則是

我國1997年及2012 年修訂的刑法典規定了四個基本原則,罪刑法定原則、適用刑法平等原則、罪刑相適應原則,尊重和保障人權。

均衡原則
罪刑均衡原則的基本含義是:犯多大的罪,就應當承擔多大的刑事責任,法院亦應判處其相應輕重的刑罰,做到重罪重罰,輕罪輕罰,罰當其罪,罪刑相稱;罪輕罪重,應當考慮行為人的犯罪行為本身和其他各種影響刑事責任大小的因素[1]。

我國《刑法》第5條規定:「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

法定原則
罪刑法定原則的經典表述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刑法第3條明文規定了罪刑法定原則。罪刑法定原則產生的思想淵源是三權分立學說與心理強制說。但該原則的思想基礎則是民主主義與尊重人權主義:民主主義要求,什麼是犯罪,對犯罪如何處罰,必須由人民群眾決定,具體表現為由人民群眾選舉產生的立法機關來決定;尊重人權主義要求,為了保障公民的自由,必須使得公民能夠事先預測自己行為的性質與後果,故什麼犯罪,對犯罪如何處罰,必須在事前明文規定。

罪刑法定原則的具體要求如下:

(1)規定犯罪及其法律後果的法律必須是立法機關制定的成文法律,行政規章不得規定刑罰,習慣法不得作為刑法的淵源,判例也不應作為刑法[2]的淵源。

(2)禁止不利於行為人的事後法(禁止溯及既往)。

(3)禁止不利於行為人的類推解釋。

(4)禁止絕對的不定刑與絕對的不定期刑。

(5)刑法的處罰范圍與處罰程度必須具有合理性:只能將值得刑罰科處的行為規定為犯罪,禁止將輕微危害行為當作犯罪處理;處罰程度必須適應現階段一般人的價值觀念。

(6)對犯罪及其法律後果的規定必須明確:對犯罪構成的規定必須明確;對法律後果的規定必須明確。

(7)禁止不均衡的、殘虐的刑罰。

這里特別要說明的是類推解釋與擴大解釋的區別。一般認為,罪刑法定原則並不禁止擴大解釋,但如何釐定擴大解釋與類推解釋的界限,則是一個難題。從形式上說,擴大解釋所得出的結論,沒有超出刑法用語可能具有的含義,即在刑法文字含義的「射程」之內進行解釋;而類推解釋所得出的結論,超出了用語可能具有的含義,即在刑法文字含義的「射程」之外進行解釋。從著重點上說,擴大解釋著眼於刑法規範本身,仍然是對規范的邏輯解釋;類推解釋著眼於刑法規范之外的事實,是對事實的比較。從論理方法上說,擴大解釋是擴張性的劃定刑法的某個概念,使應受處罰的行為包含在該概念中;類推解釋則是認識到某行為不是刑法處罰的對象,而以該行為與刑法規定的相似行為具有同等的惡害性為由,將其作為處罰對象。從實質上而言,擴大解釋的結論在公民預測可能性范圍之內;類推解釋則超出了公民預測可能性的范圍。

罪刑法定的最早思想淵源可以追溯到1215年英國大憲章第39條的規定:「凡是自由民除經貴族依法判決或者遵照國內法律之規定外,不得加以扣留、監禁,沒收財產,剝奪其法律保護權,或加以放逐、傷害、搜索或逮捕。」這一規定奠定了「罪刑法定」的思想基礎。

17、18世紀,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進一步提出了罪刑法定的主張,將罪刑法定的思想系統化成為學說。資產階級革命勝利以後,罪刑法定學說在資產階級憲法和刑法中得以確認。

1789年法國《人權宣言》第8條規定:「法律只應規定確實需要和顯然必不可少的刑罰,而且除非根據在犯罪前已制定和公布的且系依法施行的法律,不得處罰任何人。」在此指導下,1810年法國刑法典第4條首次明確規定罪刑法定原則。而後,大陸法系國家紛紛在憲法和刑法中確立罪刑法定原則。

目前,這一原則已深深植根於現代各國的法制意識之中,成為不同社會制度國家刑法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一項准則。

平等原則
平等適用刑法,也即刑法面前人人平等,是指刑法規范在根據其內容應當得到適用的所有場合,都予以嚴格適用。刑法第4條明文規定了該原則。平等適用刑法,是維護合法權益的要求,是市場經濟的要求,是預防犯罪的要求,是實現價值追求的要求,是作為規范的刑法本身的要求,是法治的要求。

平等適用刑法的具體要求是:對刑法所保護的合法權益予以平等的保護;對於事實犯罪的任何人,都必須嚴格依照法律認定犯罪;對於任何犯罪人,都必須根據其犯罪事實與法律規定量刑;對於被判處刑罰的任何人,都必須嚴格按照法律的規定執行刑罰。

適應原則
罪刑相適應的基本含義是,刑罰的輕重應與犯罪的輕重相適應。刑法第5條明文規定了這一原則。罪刑相適應,是適應人民樸素的公平意識的一種法律思想,是罪與刑的基本關系決定的,是預防犯罪的需要。

罪刑相適應原則的具體要求是:以客觀行為的侵犯性與主觀意識的罪過性相結合的犯罪社會危害程度,以及犯罪主體再次犯罪的危險程度,作為刑罰的尺度;換言之,刑罰既要與犯罪性質相適應,又要與犯罪情節相適應。在立法上實現罪刑相適應原則,要求注重對各種犯罪的社會危害程度的宏觀預測和遏制手段的總體涉及,確定合理的刑罰體系、刑罰制度與法定刑;在量刑方面實現罪刑相適應原則,要求將量刑與定罪置於同等重要地位,強化量刑公正的執法觀念,實現刑與罪的均衡協調;在行刑方面實現罪刑法定原則,要求注重犯罪人的人身危險程度的消長變化情況,合理的運用減刑、假釋等制度。

❽ 我國刑法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則是罪行法定原則、罪責行相適應原則和法律面前人人平專等的原則屬。

1.行法定原則: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

2.責行相適應原則: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的輕重相適應。

3.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基本含義是: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對於一切人的合法權益都要平等地加以保護,不允許有任何歧視。

❾ 我國刑法規定哪些基本原則

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則是罪行法定原則、罪責行相適應原則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專原則。

1.行法定原則:法無明文規屬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

2.責行相適應原則: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的輕重相適應。

3.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基本含義是: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對於一切人的合法權益都要平等地加以保護,不允許有任何歧視。

❿ 我國刑法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規定的基本原則有三個,即罪刑法定原則、刑法適用平等原則和罪責刑相適應原則,分別體現在刑法第3條、第4條和第5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條:

【罪刑法定】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四條:

【適用刑法人人平等】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五條:

【罪責刑相適應】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

(10)我國刑法基本原則有擴展閱讀:

一、罪行法定原則:

1、基本含義: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

2、基本內容

成文的罪刑法定:排斥習慣法。刑法淵源只能是最高立法機關依法制定的刑事實體法律規范。除此之外,其他規范性法律文件不能作為刑法的淵源。在我國,刑法的淵源包括刑法典和單行刑法。

事前的罪刑法定:禁止事後法。只有在行為的時候已經存在並且生效的法律才能對所發生的行為具有效力。禁止不利於行為人的事後法,但允許有利於行為人的事後法。溯及力問題中的從舊兼從輕原則表達了這一思想。

嚴格的罪刑法定:禁止類推解釋,禁止一切不合理的解釋。允許有利於行為人的類推解釋。

確定的罪刑法定:刑罰法規的適當。

二、罪責行相適應原則

1、基本含義: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的輕重相適應。

2、注意事項:

罪刑相適應,是適應人們樸素的公平意識的一種法律思想,是由罪與刑的基本關系決定的,是預防犯罪的需要。

根據該原則,在適用刑法時,應將刑罰的輕重與行為人的犯罪性質、犯罪情節、人身危險性三者有機統一起來。在制刑、量刑、行刑各個環節均應貫徹罪刑相適應原則。

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

1、基本含義:

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對於一切人的合法權益都要平等地加以保護,不允許有任何歧視。

2、主要內容:

任何組織和公民都應該平等地享有憲法法律規定的權利。憲法法律規定的權利有人身權、財產權、政治權與言論權等等。

如果憲法法律只規定了權利而沒有切實可行的措施保障每個人都能平等地享有,那隻是空中樓閣而已。

每個人的權利應該受到憲法法律的平等保護。每個公民的權利受到憲法法律保護的程度應該相同,不應該厚此薄彼,不應該區別對待。

同樣的違法行為應受到相同的法律懲罰。法律不僅平等地保護合法權益,也平等地追究違法行為。不論是誰實施違法行為。

不論其職位高低,不論其財富多少,都應當依法平等加以追究,不應法外施刑,也不應法外施恩,決不允許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存在。

四、罪責自負原則:

1、罪責自負原則的基本含義是:誰犯了罪,就應當由誰承當刑事責任;刑罰只及於犯罪者本人,而不能連累無辜。

2、罪責自負原則的基本要求:

(1)犯罪的主體只能是實施了犯罪行為的人,對於沒有實施犯罪行為的人不能對其定罪;

(2)刑罰的對象只能是犯罪者本人,對於僅與犯罪者有親屬、朋友、鄰里等關系而沒有參與犯罪的人,不能追究其刑事責任。

五、主客觀相統一原則:

主客觀相統一原則的含義和要求。主客觀相統一原則的基本含義是: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追究刑事責任,必須同時具備主客觀兩方面的條件,並要求主客觀兩方面的有機統一。

即符合犯罪主體條件的被告人,在其故意或者過失危害社會的心理支配下,客觀上實施了一定的危害社會的行為,對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構成了嚴重威脅或已經造成現實的侵害。

如果缺少主觀或者客觀其中任何一方面的條件,犯罪就不能成立,不能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承擔刑事責任。

熱點內容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內涵意義 發布:2025-09-14 16:07:31 瀏覽:664
法會司法鑒定 發布:2025-09-14 16:07:30 瀏覽:961
新婚姻法2020反對 發布:2025-09-14 16:05:49 瀏覽:855
法治建設體會 發布:2025-09-14 16:05:47 瀏覽:152
法律責任與義務的相同的 發布:2025-09-14 15:58:11 瀏覽:716
勞動法病假案例 發布:2025-09-14 15:48:15 瀏覽:28
圍場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09-14 15:45:58 瀏覽:445
種種法規 發布:2025-09-14 15:45:56 瀏覽:271
道德經竹簡版 發布:2025-09-14 15:44:08 瀏覽:17
葯品包裝法規 發布:2025-09-14 15:35:07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