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學家談土地改革

民法學家談土地改革

發布時間: 2021-03-03 11:49:34

1. 我想聽聽大家對中國土地改革的看法

當然是抄第一條路!
不用擔心會出現襲喪失土地的貧民,象我自己就是真正的無產階級,沒有房,沒有一寸土地,不也通過個人勞動生存嗎?實際上現在體制外的人而又不在農村的都是無產階級,而公務員及所謂事業單位及國企的人共同佔有了全民的資產,沒有私有制,體制外的人就被剝奪了財產權。
私有制下,失地並非是強佔比如被共產,而是自願的交換,有能力離開土地的人才會出讓自己的土地,只有廣大農民離開土地,轉入製造業或服務業,國家才會富強,人民生活水平才會提高。那一畝三分地只能換個溫飽。

2. 對土地改革的認識

在我國延續了數千年的封建剝削土地制度徹底廢除了。廣大農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經濟上翻了身。農村生產力得到解放,為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國家工業化開辟了道路

3. 談贏得農民衷心擁護的歷史經驗——《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年祭

熊志強

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了新中國的第一部土地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以下簡稱《土地改革法》),同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發布命令公布施行。早在1947年9月13日,中國共產黨即頒布了《中國土地法大綱》,在老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新中國成立後,黨的意志迅速轉化為國家意志,《土地改革法》與《中國土地法大綱》一脈相承,宗旨是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實現耕者有其田。《土地改革法》共40條,其核心條款對產權進行了明確,第30條明文規定:「土地改革完成後,由人民政府發給土地所有證,並承認一切土地所有者自由經營、買賣及出租其土地的權利。」

到1953年,全國范圍內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共沒收、徵收了7億多畝土地,分給了3億少地或無地的貧苦農民。在此之前的上千年,農民階級的反抗始終未能逃脫失敗的命運,只有中國共產黨和新中國徹底滿足了幾千年來農民朝思暮想的願望,實現了「耕者有其田」。若干年後的家庭聯產承包(學者口中的「耕者有其權」)以及免除農業稅和糧食直補(學者口中的「耕者有其利」),在農民眼裡都遠不如「耕者有其田」來的徹底和踏實。

土地改革確立了農村新的生產關系,極大地解放了農業生產力。1949年至1952年,中國主要農產品的總產量大幅上升,糧食增產44%,棉花增產191%。其他農產品,如水果、烤煙、黃麻、茶葉、水產、畜產均超過了新中國成立前的最高年產量。

經過土地改革,農民與土地的關系是明確而穩定的,農民與黨和政府的關系是親密而真誠的,農民與市民的關系是平等而和諧的。在《土地改革法》推行過程中,梁漱溟曾發表文章,形象地評論共和國與農民的關系:「此次到西南看了看,才知道高高在上的北京政府,竟是在四遠角落的農民身上牢牢建立起來的,每一個農民都是一塊基石,」他反省自己的鄉村建設搞了那麼多年,並沒有抓住農民所關心的最根本的土地問題,因此,費盡力氣農民也不願意真心實意地跟他走。

土地改革所展示的歷史經驗是: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只有把農民的這一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並解決好,才能贏得農民的衷心擁護。中國共產黨由於制定和執行了正確的土地政策而贏得了占人口總數80%的農民,進而贏得了解放戰爭,建立了新中國。新中國由於推行《土地改革法》而鞏固了政權,以土地改革的成果為基石,在極其艱難的情況下,取得了抗美援朝的勝利,戰勝了世界頭號強國。

歷史風雲變幻,隨著人民公社化運動的開始,以及隨後的「大躍進」、「文化大革命」,《土地改革法》很快就名存實亡,受損害的不僅是農民,整個國家的民主和法制都無從談起。浩劫過後,滿目瘡痍,破壞容易、修復艱難,法制建設幾乎從頭開始。1986年《土地管理法》頒行後,《土地改革法》遂告廢止。

令人焦慮的是,《土地管理法》自1986年頒行以來,已經過三次重大修訂,卻仍未能盡如人意。現在,涉及土地的糾紛和群體性事件已成為影響社會穩定和諧的突出問題,耕地面積日益減少,糧食安全隱患加重,環境資源破壞不止。個別地方,農民與基層政府嚴重對立,惡性事件時有發生。這些問題的存在,有深刻的歷史背景和復雜因素,但是不容忽視的是:現行的土地法規,缺少明晰的土地產權制度安排,農村土地產權虛化,農民承包耕種的土地成了「唐僧肉」,圍繞土地的博弈日益激烈,而農民處在最弱勢的地位。

《土地管理法》的再次修訂已迫在眉睫,我相信,參與其事的專家和學者們一定不會忘記,60多年前那場波瀾壯闊的土地改革和那部言簡意明的《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法》也許有其歷史局限性,但是靠著這部法律,中國農民真正體驗到了當家做主的滋味,這部法律發揮效力的時期,恰恰是包括農民在內的廣大人民群眾幸福指數最高的時期之一,也是我們黨和政府威信最高的時期,這些難道還不足以引起我們思索嗎?

當前,《土地管理法》的修訂,事關國計民生的大局,牽一發而動全身,難度可想而知。但是再難也沒有當初推行《土地改革法》的難度大。只要堅持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辦法就一定比困難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制建設就會越來越完善。

在文章快結束時,我們還是重溫一個歷史畫面吧:1951年春節,蘇南丹陽縣餌陵區一個老婦分得了5畝田,她撕去供了幾十年的觀音菩薩像,貼上了毛主席像,她說:「我供了菩薩一輩子,花了不少錢,敬香磕頭,我一分田也沒分到,毛主席來了兩年,我就分得5畝田。毛主席,我再也不信菩薩了。」

農民愛戴黨,愛戴黨的領袖,我們的國家必能長治久安。以此作為對《土地改革法》的紀念。

4. 土地改革時間詳細內容和意義

據我所知:
新中國成來立後鞏自固政權的斗爭時期,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階級的土地所有制。為減少阻力,孤立分化地主階級,以利於穩定民族資產階級,早日恢復發爭閱土地改革法展農村經濟,實行了經濟上保存富農經濟,政治上中立富農的政策.
意義:1.1952年底,全國土改基本完成,3億多無地或少地的的農民分到了土地;2.徹底廢除了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徹底改變了農村的生產關系;3.廣大農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經濟上翻了身;4.農村生產力得到解放,為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國家工業化開辟了道路;5.進一步鞏固了工農聯盟和人民民主專政;6.摧毀了美蔣反動集團的社會基礎。
以上僅供參考,謝謝!

5. 談談對第一次土地改革的看法。急!急!

一個國家木有 法律是 很可怕的。別人說你是 錯的,你就是錯的?地 主剝削壓迫人民,怎內么剝容削的,怎麼壓迫的,證據 證人 法官 動機,這些都沒有,就因為你是 地主,你有地,你是富 農,你有錢,所以我們把你 抓起 來群 毆,槍比,再分你的 地和錢,這才是鬥地主 的本 質,假如那個是 剝 削,那我現在也被 剝削 了,我幫老闆打工,這性 質是一樣的,老闆 和地主 只是叫法 不一樣而已

6. 有歷史學家說新中國土地改革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遺留任務,你如何理解這句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任務是反帝反封建,而新中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在新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屬於反封建的內容,所以說,土地改革是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遺留任務。

7. 國內研究土地改革問題最權威的專家是誰

偉大領袖毛澤東

8. 土地改革的原因,分條例

1,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嚴重阻礙中國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2,新中國成立後,新解放區還沒有進行土地改革,農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3,鞏固新政權的需要。

9. 如何評價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的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也被消滅;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為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根本好轉創造了條件;

進一步鞏固了工農聯盟和人民民主專政;農業生產的發展為工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原料和廣闊的市場,為國家工業化開辟了道路。對富農實行了新的政策以往是打擊或限制,這次採取了經濟上保存富農經濟,政治上中立富農的政策。

(9)民法學家談土地改革擴展閱讀:

《土地改革法》公布以後,在3.1億人口的新解放區分期分批地,有計劃、有領導、有秩序的開展了土改運動。近三億無地少地的農民,分到了七億畝土地和大量的農具、牲畜和房屋等;還免除了每年向地主繳納約三百五十億千克糧食的地租。

1950年,美術家朱宣咸創作的作品《爭閱土地改革法》,就非常典型生動的記錄了在那個特定時代的歷史場景。

在土地改革運動中,黨的各級領導幹部基本上正確貫徹和執行了黨的土地改革的路線和政策。1952年冬,全國除新疆、西藏等少數民族地區以及台灣省外,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任務。而在1959年,西藏地區也開始了土地改革為中心的民主改革。農民真正獲得了解放。

10. 1950年的土地改革的原因、內容、變化的實質

土地改革(建國初期,實際時間是1950-1952年)
(1)背景原因:新中國成立時,全國廣大新解放區還沒進行土地改革,廣大農民迫切要求獲得土地。
(2)政策內容: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階級的土地所有制。與以往不同的是保護富農經濟。
(3)特點:實行保存富農經濟,政治上中立富農的政策。
(4)實質:廢除舊的封建生產關系,解放並發展農村生產力。
(5)目的: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
(6)作用:①使得全國基本完成了土改;②徹底廢除了數千年的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③使廣大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經濟上翻了身;④農村生產力得到解放,為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國家工業化開辟了道路。
(7)建國後的土地改革同以往的土地改革相比有什麼特點?
①范圍不同:以往是在根據地或解放區;這次是在全國范圍內進行。②目的不同:以往是激發農民生產和革命的積極性,贏得革命的勝利;這次是在革命勝利後為解放農村生產力,恢復經濟和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③對富農政策不同:以往是限制和打擊富農經濟;這次採取了保護富農經濟,政治上中立富農的政策。
④結果及影響不同:以前是局部廢除農村中的封建生產關系或限制封建剝削;建國後的土地改革徹底廢除了在我國延續數千年的封建剝削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使農村生產力得到解放,為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和國家工業化開辟了道路。

熱點內容
勞動法要求繳納五險一金的依據 發布:2025-09-14 06:20:49 瀏覽:896
並購協議法律服務 發布:2025-09-14 05:54:35 瀏覽:343
提高領導幹部法治思維能力 發布:2025-09-14 05:54:34 瀏覽:145
法治是民法之 發布:2025-09-14 05:52:34 瀏覽:129
王錫鋅法治政府建設 發布:2025-09-14 05:50:21 瀏覽:678
張忠愚律師 發布:2025-09-14 05:29:33 瀏覽:101
自費買工裝勞動法 發布:2025-09-14 05:27:25 瀏覽:124
保健室規章制度 發布:2025-09-14 05:18:58 瀏覽:252
2016年勞動法放假規定 發布:2025-09-14 05:18:46 瀏覽:528
比較行政法課程 發布:2025-09-14 05:06:53 瀏覽: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