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通則的簡要概括

民法通則的簡要概括

發布時間: 2021-12-04 18:10:18

㈠ 我國《民法》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民法的基本原則
(一)平等原則
民法上的平等原則,是指在民事活動中,民事主體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任何一方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另一方。
平等原則集中反映了民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的本質特徵,尤其是集中表現了作為民法主要調整對象的商品經濟關系的客觀要求。從民事活動的角度看,平等原則要求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必須遵循自願協商的原則。從立法的角度來看,平等原則要求立法者必須奉行「行為立法」的原則(即以主體的行為為制定法律規范的出發點),而不能採用「主體立法」(即以主體的不同身份為制定法律規范的出發點),亦即一切民事主體,無論其經濟能力如何(大公司或小企業),所有制性質如何(國有企業或私營企業),其行為均應遵循同樣的准則,其權利在法律上應得到同樣的保護。
(二)意思自治原則
意思自治原則指民事主體可以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自由地創設其權利義務,任何機關、組織或個人均不得非法干涉。意思自治原則在合同制度中的表現即合同自由原則,其賦予合同當事人以訂立合同的自由、決定合同內容的自由以及選擇合同形式及合同相對方的自由。
意思自治原則是市場經濟客觀要求的法律表現,它反映和保護了市場主體人格的獨立、財產和責任的獨立,是對民事關系(尤其是合同關系)一般法律准則的高度概括。我國民法確立這一原則,有利於清除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權力本位」、「官本位」的法律觀念,有利於彌揚尊重民事主體合法權利之風,促進我國具有充分開放度和自由度的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
意思自治原則表現了民事主體的個人意志在經濟活動領域內依法獲得的最大限度的自由,而法律有關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稱「公序良俗」)的規定,則是對這一自由的法律限制。
意思自治排除了他人對當事人自由意志的不法干預,也排除了不當行使的國家權力對民事權利的侵犯,集中反映了民法之私法的性質。
(三)誠實信用原則
我國《民法通則》和《合同法》都分別對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必須遵循誠實信用原則作出了規定。
對於「誠實信用」一詞,不能僅從其字義去理解,認為它僅指「恪受信用,不搞欺詐、脅迫」。歷史上,「誠實信用」作為法律用語,是根據德文翻譯的。作為外來語,誠實信用本身的含義是以維持法律秩序(即利益平衡)為目的,以抽象的公平要求為內容的規則。因此,民法上的誠實信用原則的目的是維持民事主體雙方利益的平衡,維持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平衡。
誠實信用原則確定了民事主體的一般行為標准。誠實信用原則要求民事主體必須「善意」地實施民事行為,在民事活動中應尊重他人利益,不得進行欺詐、脅迫,不得惡意地損害他人利益或者放任他人合法利益遭受損害,以誠實的態度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
民法上的「善意」與「無過錯」不同。一般情況下,「過錯」是當事人承擔民事責任的根據。但過錯是指當事人實施不法行為(如侵權行為)時的一種主觀心理狀態(包括故意和過失),以當事人實施某種違法行為為前提。而「惡意」則與當事人是否實施違法行為無必然聯系,其指的是其實施民事行為的動機不正當以及對於影響其民事行為效力的因素知情或應當知情(例如,明知是贓物仍然予以購買)。因此,善意是指行為人行為動機正當以及對於他人利益有可能受損之事實不知情的一種主觀心理狀態。
(四)權利不得濫用原則
權利不得濫用原則指當事人在行使民事權利時,必須尊重公共利益和社會公德,不得破壞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平衡,不得損害他人依法享有的正當利益,否則,當事人的權利將依法被限制、剝奪或承擔民事責任。
權利不得濫用原則是誠實信用原則派生出來的一項原則,主要用於解決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沖突和失衡,其適用范圍主要是對於權利(特別是所有權)不當行使的必要矯正,是對所謂「私權絕對性」的一種必要限制。

㈡ 民法包括哪些法民法通則是不是對這些法的總概括

民法在學術上有兩種觀點,民商合一與民商分立。我國現行立法採取「民商合一內」的立法觀點,認容為《民法通則》是民法這個法律部門的基本法,《合同法》、《物權法》、《公司法》等民事、商事法律均屬於「大民法」的范疇。但對於我國經歷1978年改革開放發展起來的「經濟法」,歷來有爭議,如《勞動法》、《勞動合同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壟斷法》等法律,目前全國人大的主流意見是屬於「經濟法」,但按照德國、法國、韓國等大陸法系國家,它們也屬於大民法的范疇。

㈢ 論述:民法有哪些基本原則這些基本原則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1、平等原則

平等原則是由民法調整的市民社會關系的平等性決定的,是指民事主體的法律地位平等及適用法律的平等和受到法律的平等保護。法律平等地位,是指權利能力平等,自然人的權利能力平等(相同),法人有與其自身活動相應的權利能力(不相同),法律地位也是平等的。適用法律平等是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保護是指法律對民事主體的保護規定是相同的,適用法律時不能區別對待,是由法律地位平等,適用法律平等決定的。

2、自願原則

自願是指在民事活動中體現當事人的意志,排除他人強迫,欺詐及其他不當影響和壓力自己作主。這一原則也是由市民關系的平等性決定的。我國民法的自願原則主要表現為合同自由、婚姻自由、遺囑自由。

3、遵守社會公共道德原則

社會公共道德,就是廣大市民公認的道德准則,與共產主義道德有區別。調整市民社會關系的民法,必然以市民的公共道德為准則。這是由道德和法律的一致性決定的。民法與市民道德精神一致,民事立法、執法、適用法律均不能違背公共道德。在法無規定的情況下,道德可以成為民法的淵源,成為解決法律糾紛的依據。

4、誠實信用原則

誠實信用原則是指按照誠實不欺、信守諾言的道德准則平衡當事人之間及當事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的原則。

此項原則要求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實事求是,自覺履行義務,也賦予法官一種解釋法律及法律行為的裁量權,即以一個誠實信用人的理解進行解釋。

5、禁止權利濫用原則

權利濫用,是指民事主體在行使權利時超出權利本身的目的和社會所容許的界線。此種行為是違法的,故為法律所禁止。

行使權利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專以侵害他人為目的,以絕小瑕疵拒絕對方給付,違背權利目的等,均為法律所禁止。

㈣ 民法分則的內容是什麼

民法總則和分則分則是總則的擴充內容,彌補一些總則沒有提到的東西,生活中有很多關乎到法律法規的問題都能在民法總則中找到答案,在生活中還有很多的知識需要我們去了解到,了解民法總則與分則的內容能很好解決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法律問題,那麼民法總則與分則相關內容是怎樣呢?看下文中的分析。
一、民法總則與分則
總則是統領整個民法的,裡面多為規定一些民法的原則和基本精神,譬如誠實信用原則、風俗良俗原則、訴訟時效和契約自由等等能夠貫穿整部民法的基本原則,具有普適性。分則是根據具體的情況分別作出明確的規定,具有特殊性。
二、《民法總則》對民法分則編修一般的影響
《民法總則》作出的概括性、抽象性規定對民法分則的編修起著決定性作用,分則必須要服從總則,對總則的規定作出應對。總則確立起的基本原則和一般性規則在很多方面發生了重大改變,現有的《物權法》《合同法》《擔保法》《侵權責任法》《婚姻法》《繼承法》《收養法》等單行法律和《民法總則》新的規定在很多方面不協調,因此要在民法分則編纂過程中對其進行修訂。由於總則的一般性規則是決定性的,因此在規定物權、債權、侵權、親屬、繼承這些具體的民事法律關系時,必須要按照一般性的規則去處理,除非在某一具體法律關系中有特別規則,這時相對《民法總則》來說才是特別法的問題。比如在規范離婚這一民事法律行為時,如果需要有不同於規范一般的民事法律行為的特別規定時,才能有特別規定,如果沒有特別的需要,應該服從民法總則一般性規定。
三、《民法總則》關於基本原則的規定
《民法總則》規定了民事活動七條基本原則,在編修分則的時候,應該要妥善處理與總則中基本原則相同或相一致的原則。比如,總則第4條規定的平等原則和《物權法》規定的物權平等保護原則相一致;總則第5條規定的自願原則和《合同法》規定的合同自願原則相同。
四、《民法總則》關於民事主體的規定
《民法總則》中對非法人組織的規定可能會對分則編修產生較大影響。《合同法》規定其他組織可以作為合同主體,而《民法總則》將部分「其他組織」規定為具有民事主體地位的非法人組織,除去這部分非法人組織以外的「其他組織」是否具備民事主體地位卻不明確,對於這類組織能否沿用「其他組織」的概念,需要進一步解釋。此外,《民法通則》對聯營組織進行了相關規定,使其具備相當於民事主體的地位,但《民法總則》沒有對聯營組織進行規定,這和依然存在聯營組織的現狀不符。
五、《民法總則》關於民事權利與民事權利客體的規定
《民法總則》中「民事權利」和「民事法律行為」兩章的順序和與《民法通則》的規定不同。《民法通則》將民事權利規定在民事法律行為和代理之後,先有民事法律行為,然後由民事法律行為產生了民事權利,這樣的順序是符合邏輯的;而《民法總則》將民事權利規定在民事法律行為之前,就顯得邏輯不清晰,因為在民事權利這部分規定了民事權利客體,但本章又以「民事權利」命名,章名的不合理導致邏輯不通順,應該按照民事權利主體、客體、行為、義務的順序進行排列。 《民法總則》缺少「民事權利客體」的章節民事權利客體是民事法律關系邏輯結構中的必要環節,缺少這一環節,民事法律關系的邏輯結構就不完整。在起草過程中,專家學者曾建議編寫「民事權利客體」這一章,但立法者最後採取了《民法通則》的做法,在民事權利中規定部分民事權利客體,民事權利客體沒有單獨成章。不過,從過去不規定民事權利客體到現在規定一部分民事權利客體,已經是巨大的進步。 《民法總則》對民事權利客體做出了具體規定總則規定:物權的客體是物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債權的客體是行為,繼承權客體是遺產,並且全面列舉了八項知識產權的客體。但沒有規定人格權的客體是人格利益,也沒有規定身份權的客體是身份利益。
《民法總則》對數據和網路虛擬財產進行了規定總則第127條規定「法律對數據、網路虛擬財產的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本條是《民法總則》的創新之處,是最能體互聯網時代特點的條文。在網路科技、互聯網交易快速發展的大數據時代,《民法總則》對數據和網路虛擬財產做出了規定,將會對今後生活產生非常重大的影響。
出了問題就應該及時的去解決問題,這種問題生活中還是很多正是因為法律知識淡薄,消息的閉塞所造成的,所以我們應該了解學習法律知識,上文中對民法總則與分則的區別是什麼的內容進行了分析,還相應的進行了一些補充,希望對需要的人有所幫助。

㈤ 民法的基本原則和內容

民法的基本原則,在我國是以《民法通則》的規定為基礎,在學理上概括為:
1.守法原則,即民事主體的民事活動應當遵守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應當遵守國家政策。
2.平等原則,即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地位平等,任何自然人、法人在民事法律關系中平等地享有權利,其權利平等地受到保護。
3.自願原則,即民事主體得自由地基於其意志去進行民事活動,國家尊重當事人的意願自由,一般不主動干預。
4.公平原則,即民事主體應依據社會公認的公平觀念從事民事活動,在民事主體之間發生利益關系摩擦時,以權利和義務是否均衡來平衡雙方的利益。
5.誠實信用原則,即民事主體進行民事活動必須意圖誠實、善意、行使權利不侵害他人與社會的利益。

6.公序良俗原則,即一切民事活動應當遵守社會公共秩序及一般善良風俗。
7.禁止權利濫用原則,即指民事主體在進行民事活動中必須正確行使民事權利,如果行使權利損害他人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或社會經濟秩序時,則是權利濫用。

㈥ 民法的核心內容是什麼

平等原則
民法的含義
(一) 形式上的民法和實質上的民法 (390)

形式上的民法,專指系統編纂的民事立法,即民法典。實質上的民法是指所有調整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民事法律規范的總稱,它包括民法典與其他民事法律、法規。

(二) 廣義的民法和狹義的民法 (253)

在我國,廣義的民法是指調整所有財產關系、人身關系和婚姻家庭關系的法律,包括民法總則、物權法、債和合同法、侵權行為法、知識產權法、婚姻法、繼承法以及公司法、保險法、海商法、票據法、破產法等。狹義的民法僅指調整一定范圍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不包括婚姻法和屬於傳統商法內容的法律、法規。

(三) 民法典和民法通則 (799)

民法典是按一定的體例、系統地將民法的各項制度編纂在一起的立法文件。我國自建國以來,尚未頒行一部系統完整的民法典。由於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的發展迫切需要完善民事立法,民事活動急需要規定一些基本行為准則,在這種條件下,我國於1986年制定並頒布了一部《民法通則》。從我國民法通則的內容來看,盡管其條款較之於各國民法典的條文要簡略得多,但是民法通則基本上概括了商品經濟活動的一般行為准則,它不僅包括了一些民法總則的規范,而且也包括了民法分則的部分內容。
我國民法通則第2條從民法的調整對象和任務的角度,給我國民法下了一個定義:即我國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這一定義科學地揭示了我國民法調整的社會關系的范圍和任務,從而對民法與其他法律部門的關系的界限作了明確的劃分。

熱點內容
柏鄉縣律師 發布:2025-08-24 13:00:55 瀏覽:207
房子婚前買的離婚有份嗎新婚姻法 發布:2025-08-24 13:00:19 瀏覽:230
大廠法院吳冰 發布:2025-08-24 12:57:51 瀏覽:366
免費法律服務熱線電話 發布:2025-08-24 12:55:25 瀏覽:428
法律援助辦案補貼試點 發布:2025-08-24 12:45:36 瀏覽:511
新民法總則生效時間 發布:2025-08-24 12:29:58 瀏覽:525
怎樣考中級經濟法 發布:2025-08-24 12:29:13 瀏覽:478
國際經濟法許可協議的范圍 發布:2025-08-24 12:29:07 瀏覽:687
勞動法執法互聯網專車 發布:2025-08-24 12:29:07 瀏覽:393
肇慶市律師協會 發布:2025-08-24 12:23:28 瀏覽: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