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編纂小組人員
❶ 目前民法典編纂工作情況如何
根據黨中央的工作部署,編纂民法典的起草工作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牽頭,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司法部、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法學會為參加單位。為做好民法典編纂工作,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與五家參加單位成立了民法典編纂工作協調小組,並成立了民法典編纂工作專班。
編纂民法典不是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也不是簡單的法律匯編,而是對現行的民事法律規范進行編訂纂修,對已經不適應現實情況的規定進行修改完善,對經濟社會生活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作出有針對性的新規定。編纂民法典採取「兩步走」的工作思路進行:第一步,制定民法總則,作為民法典的總則編;第二步,編纂民法典各分編,經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和修改完善後,再與民法總則合並為一部完整的民法典草案。
2015年3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啟動民法典編纂工作,著手第一步的民法總則制定工作,以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則為基礎,系統梳理總結有關民事法律的實踐經驗,提煉民事法律制度中具有普遍適用性和引領性的規則,形成民法總則草案,2016年由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進行了三次審議,2017年3月由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制定民法總則,完成了民法典編纂工作的第一步,為民法典編纂奠定了堅實基礎。
民法總則通過後,十二屆、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接續努力、抓緊開展作為民法典編纂第二步的各分編編纂工作。法制工作委員會與民法典編纂工作各參加單位全力推進民法典各分編編纂工作,系統梳理、研究歷年來有關方面提出的意見,開展立法調研,廣泛聽取意見建議,以現行物權法、合同法、擔保法、婚姻法、收養法、繼承法、侵權責任法等為基礎,結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民事法律提出的新需求,形成了包括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等6個分編在內的民法典各分編草案,提請2018年8月召開的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審議。其後,2018年12月、2019年4月、6月、8月、10月,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第十次、第十一次、第十二次、第十四次會議對民法典各分編草案進行了拆分審議,對全部6個分編草案進行了二審,對各方面比較關注的人格權、婚姻家庭、侵權責任3個分編草案進行了三審。在此基礎上,將民法總則與經過常委會審議和修改完善的民法典各分編草案合並,形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提請2019年12月召開的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審議。經審議,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決定,將民法典草案提請本次大會審議。
民法典草案經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後,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將草案印發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部署組織全國人大代表研讀討論民法典草案工作,徵求代表意見。同時,法制工作委員會還將草案印發地方人大、基層立法聯系點、中央有關部門徵求意見,並在中國人大網公布徵求社會公眾意見。法制工作委員會還在北京召開多個座談會,聽取有關部門、專家的意見。各方面普遍認為,編纂民法典,對於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以法治方式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切實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要意義。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國人大常委會高度關注,栗戰書委員長多次就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法治保障提出明確的工作要求。我們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結合民法典編纂工作,對與疫情相關的民事法律制度進行梳理研究,對草案作了有針對性的修改完善。
2020年4月20日、21日,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召開會議,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審議意見、代表研讀討論中提出的意見和各方面的意見,對民法典草案作了進一步修改完善;認為經過全國人大常委會多次審議和廣泛徵求意見,草案充分吸收各方面的意見建議,已經比較成熟,形成了提請本次會議審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
為進一步做好會議審議民法典草案的准備工作,更充分聽取全國人大代表的意見,4月29日,法制工作委員會將修改後的民法典草案再次發送給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常委會,請各地方以適當方式組織有關全國人大代表研讀討論,聽取意見。
內容來源自:中國政府網
❷ 中國民法典編纂採取什麼委員會制度
民法抄典編纂工作擬按「兩步走」進行:第一步,編纂民法典總則編,經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後,爭取提請2017年3月召開的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第二步,編纂民法典各分編,擬於2018年上半年整體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爭取於2020年3月將民法典各分編一並提請全國人大審議通過,從而形成統一的民法典。——常識法律篇。
❸ 民法典七編制包括哪七編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共7編、1260條,各編依次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
通篇貫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眼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對公民的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等作出明確翔實的規定,並規定侵權責任,明確權利受到削弱、減損、侵害時的請求權和救濟權等,體現了對人民權利的充分保障,被譽為「新時代人民權利的宣言書」。
(3)民法典編纂小組人員擴展閱讀:
民法典制定的作用和意義在於:
1、編纂民法典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現實需要;
2、編纂民法典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舉措;
3、編纂民法典是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客觀要求。
❹ 第一次民法典編纂是在哪一年
第一次民法典的編纂是在195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組織編寫的。
❺ 民法典共7編,主要包括
民法典包括7編,即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以及附則,共84章、1260條,總字數10萬余字。
(一)總則編。總則編共10章、204條。
(二)物權編。物權編共5個分編、20章、258條。
(三)合同編。合同編共3個分編、29章、526條。
(四)人格權編。人格權編共6章、51條,規定了人格權的一般規則,並對生命權、身體權和健康權,姓名權和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和榮譽權,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等作了明確規定。
(五)婚姻家庭編。婚姻家庭編共5章、79條。
(5)民法典編纂小組人員擴展閱讀:
編纂一部真正屬於中國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國幾代人的夙願。黨和國家曾於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先後四次啟動民法制定工作。第一次和第二次由於多種原因而未能取得實際成果。
1979年第三次啟動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背景下進行的,當時領導法制委員會工作的彭真、習仲勛同志經過深入研究後,確定按照「成熟一個通過一個」的工作思路,先制定民事單行法律。
修改了婚姻法,相繼出台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等。2001年第四次啟動,又先後制定了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等。
❻ 民法典什麼時候提出編纂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曾於1954年、1962年、1979年、2001年4次啟動制定和編纂民法典相關工作。001-200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曾嘗試進行新中國歷史上第四次民法典的編纂。2002年12月23日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對條文總數為1209條的《民法典(草案)》進行了一次正式審議,這在新中國的立法史上也是第一次,但條件所限,最終並未繼續推進民法典的整體編纂工作。2014年10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編纂民法典」。2015年3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啟動民法典編纂工作,著手第一步的民法總則制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