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與司法
㈠ 民法與民法典的區別與聯系
2019年12月23日,「完整版」民法典草案首次亮相。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現場,一本本《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擺放在與會人員面前,提請會議審議。
民法典各分編草案與民法總則「合體」,成為過去一年來國家立法工作中耀眼的一道印記。
從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編纂民法典這一重大立法任務,到 「兩步走」:第一步出台民法總則,第二步編纂民法典各分編,民法典立法之路蹄疾步穩。
2019年,民法典各分編草案的拆分審議密集進行。明確禁止高利放貸、進一步完善防止性騷擾有關規定、合理確定無效婚姻的情形、完善高空拋物墜物責任規則……努力傾聽人民心聲、聚焦社會熱點問題,積極回應社會訴求、滿足新時代人民法治需求、全方位保護人民民事權利,讓立法的每一個環節都凝聚社會生活規則的最大共識。
民法典草案公開徵求意見期間,13718位網民提出114574條意見。社會公眾普遍認為,編纂民法典,以法典化方式確認、鞏固和發展改革開放取得的法治成果,充分彰顯、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制度成果和制度優勢。
隨著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臨近,民法典草案即將提請全國人代會審議。幾代人熱切期盼的中國民法典,即將迎來歷史性時刻。
㈡ 民法典廢止法律的司法解釋還有效嗎
已經有新的解釋
民法典實施後,最高法院已經廢止116個,修改111個,你可以登錄新法速遞網站產詢一下
㈢ 最高法發布民法典實施配套司法解釋,其他法律應該效仿嗎
《民法典》將於2021年1月1日生效。12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召開新聞發布會稱,梳理出591件司法解釋和相關規范性文件,修訂制定了第一批支持民法典的司法解釋和規范性文件。
《民法典》第一部司法解釋著眼於解決時效問題。在民法典適用的時效性方面,重點解決了民法典與合同法、物權法等九部法律的銜接問題。它依法嚴格規定了追溯適用的適用條件,統一了判斷標准,保證了民法典的正確實施。《民法典》大大完善了擔保制度。為有效規范擔保交易秩序,降低融資成本,促進融資融通,最高法在清理廢除以往9個與擔保有關的司法解釋的基礎上,制定了新的《民法典》擔保制度適用司法解釋,擴大增信手段,保障債權實現,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和融資成本高的問題。
㈣ 民法典對2020法考的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將於2020年5月交由全國人大表決通過。民法是權利之法,它所調解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極為廣泛,小到去菜市場買根黃瓜,去交個電費,大到公司設立,買賣飛機,還包括結婚買房,離婚財產分割等,民法與我們生活聯系十分密切。而《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是民事權利的宣言書和保障書。那民法典的出台將對法考產生什麼影響呢?
事實上,《民法典》的出台對法考民法最為重要的影響,在其對民事規范之改變,而這些改變往往是考試重點,筆者擇其重點介紹如下:
1、流押(質)制度
《物權法》
第一百八十六條 抵押權人在債務履行期屆滿前,不得與抵押人約定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時抵押財產歸債權人所有。
第二百一十四條 質權人在質權存續期間,未經出質人同意,擅自使用、處分質押財產,給出質人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民法典》(草案)徵求意見稿
第四百零一條 抵押權人在債務履行期限屆滿前,與抵押人約定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時抵押財產歸債權人所有的,只能依法就抵押財產優先受償。
解析
按照《物權法》的規定,當事人之間做出流押(質)的約定時,應屬無效,但《民法典》(草案)徵求意見稿並未直接否認該行為的效力,而是明確抵押權人在債務履行期限屆滿前,與抵押人約定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時抵押財產歸債權人所有的,只能依法就抵押財產優先受償,即抵押權人可就抵押財產實現抵押權。
我們知道無效之評判在民法中是最強烈之否定,一味無效,並不能很好處理民事問題,並有可能損害當事人真實的意思表示,而規定,抵押權人就抵押財產優先受償,一方面不會損害抵押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又促進資金流通,真正發揮抵押權的功能,顯為立法之進步。
這里需要給大家解釋一下,為什麼《物權法》會規定,抵押權人在債務履行期屆滿前,不得與抵押人約定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時抵押財產歸債權人所有呢?
因為,此時抵押人處於劣勢地位,如果抵押財產價值大於應實現的債權額,當債務人到期不清償債務就講抵押財產歸債權人所有時,就會使得抵押權人獲得超額利益,這顯然不道德,亦不能為誠實信用原則所容納。
這邊需要注意的是,在債務履行期屆滿時,債務人不能清償債務,當事人可以約定將抵押物作價抵償債務,這是抵押權實現的一種方式,不是流押(質)的規定,同學們需要注意哦。
抵押物轉讓問題
1《物權法》
第一百九十一條 抵押期間,抵押人經抵押權人同意轉讓抵押財產的,應當將轉讓所得的價款向抵押權人提前清償債務或者提存。轉讓的價款超過債權數額的部分歸抵押人所有,不足部分由債務人清償。
抵押期間,抵押人未經抵押權人同意,不得轉讓抵押財產,但受讓人代為清償債務消滅抵押權的除外。
2《民法典》(草案)徵求意見稿
第四百零六條 抵押期間,抵押人可以轉讓抵押財產。當事人另有約定的,按照其約定。抵押財產轉讓的,抵押權不受影響。
抵押人轉讓抵押財產的,應當及時通知抵押權人。抵押權人能夠證明抵押財產轉讓可能損害抵押權的,可以請求抵押人將轉讓所得的價款向抵押權人提前清償債務或者提存。轉讓的價款超過債權數額的部分歸抵押人所有,不足部分由債務人清償。
3解析
抵押物轉讓在《物權法》中是個老大難的問題,曾經,老師給學生們的總結如下:
(1)抵押物僅指抵押物所有權變動而言如出賣、贈與、互易、出資、抵債,對抵押物設立抵押、質押、出租則不受限制。
(2)抵押權人同意,可轉讓,抵押人應當將轉讓所得價款向抵押權人提前清償或提存;
(3)未經抵押權人同意,受讓人行使滌除權即有利害關系的第三人代為清償,可轉讓;
(4)未經抵押權人同意,轉讓抵押物的買賣合同有效。
在這種模式下,未經抵押權人同意,受讓人也未行使滌除權時,抵押物是否能發生轉讓,在動產情況下,得看受讓人是否善意,在不動產情況下,就不能轉讓。
如今,根據《民法典》(草案)徵求意見稿的規定,關於抵押物的轉讓,原則上明確,抵押期間抵押人有權轉讓抵押物,不論是否經過抵押權人同意,僅在抵押權人能夠證明抵押財產轉讓可能損害抵押權的,可以請求抵押人將轉讓所得的價款向抵押權人提前清償債務或者提存。並且,抵押物轉讓的,抵押權不受影響。
事實上,對抵押權人而言,不論抵押物在誰手中,只要抵押權存在即可。《民法典》(草案)徵求意見稿的規定更有利於抵押物流通,發揮抵押物的擔保功能,促進資金融通。此一改變,順應時代發展之潮流。
總之,《民法典》的出台對法考民法影響深遠,同學們不可不察!
㈤ 民法典與刑法在司法判決上有同等的效力嗎
從法律理論來講,應該是的,均具有法律權威性、強制性等,區別是屬於不同性質的法律范疇
㈥ 司法憲法民法刑法都有什麼區別
司法,一般是相對於「立法」而言,即具體的運用法律去處理問題的行為版,特指國家機關,包括法院、檢權察院、公安局、司法局、監獄等等。憲法,一般規定的是一個國家最原則性的問題,比如說這個國家的權力結構與運行機制。民法,實際上是個籠統的稱呼,一切和民事行為相關的法律都可以歸入此部門,但通常與經濟有關的法律(合同、公司、環保等專業性很強的法律)不算在內,主要規定「人」的民事權利和義務、資格等。刑法,就是很狹窄的領域了,簡單的說,就是規定什麼行為算是犯罪,什麼樣的犯罪判什麼樣的刑。
希望採納
㈦ 關於民法典的司法解釋你了解多少如何評價其所帶來的社會影響和價值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並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網路全書”,重在保護人們的私有權利,一些民事活動比如合同簽訂、公司設立,以及繳納物業費、離婚,都體現在民法典當中。所以這是一部保護人民底層利益的法典,更是貼近現在社會下現狀的法律。
除此之外,還包括對家暴的涵蓋,遺產、撫養兒女、生育等等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問題都作了明確規定,相關人員表示這樣是為了促進婚姻家庭美好幸福,注重家教問題,促進家庭文明建設,弘揚社會精神風貌。讓我們的社會變得更加和諧文明,不因雞毛蒜皮的小事傷了大雅,不讓小事發酵影響感情,民法典一出,也引起了很大的熱議,不過更多的是人們的支持和贊賞,我們一致認為民法典在未來會發揮重要的作用,價值頗高。
㈧ 民法典實施後最高法司法解釋還有效嗎
最高法的司法解釋是根據法律實用的需要根據相關法律做的司法解釋,只要不與民法典沖突,依然是有效的,最高法會根據法律的調整而重新作出司法解釋。
㈨ 司法解釋和民法典是一回事嗎
民法典,是全國人大制定頒行的法典,民事法律。
司法解釋,一般是最高法院,為了細化法律或者解決法律實施過程中的具體問題,進行解釋說明。
司法解釋,並不能創設或者刪減法律已經明確規定的內容。
㈩ 民法和司法有什麼區別對於完全外行的我~請通俗簡單解釋~謝謝~
您好!
民法就是指一門學科。
司法就是專門的工作人員運用法律處理案件的專門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