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安全觀

刑法安全觀

發布時間: 2022-02-11 16:55:29

1. 國家安全觀的基本內容

法律分析:國家安全觀包括:既重視外部安全,又重視內部安全;既重視國土安全,又重視國民安全;既重視傳統安全,又重視非傳統安全;既重視發展問題,又重視共同安全問題;既重視自身安全問題,又重視共同安全問題,構建集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為一體的國家安全體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任務,是用刑罰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衛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2. 《刑法》第114條 主觀方面必須是出於故意嗎

《刑法》第114條,放火罪、決水罪、爆炸罪、投放危險物質罪、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之一,主觀方面必須是出於故意。

我國刑法要求,任何犯罪的主觀方面,都是有著具體內容的意識因素與這四種意志形式之一結合組成的,缺乏意識因素和缺乏意志因素,罪過是不能成立。

根據《刑法》第十四條,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2)刑法安全觀擴展閱讀

根據刑法第15條規定,犯罪過失,是指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處危害社會性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了危害社會的結果的主觀心理態度。從罪過內容上看,犯罪過失具有兩方面特徵:

(1)在意識因素上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但是因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但是輕信能夠避免。

(2)在意志因素上,行為人對危害結果的發生是持根本否定態度的,根據罪過內容方面特點,刑法理論將犯罪過失分為疏忽大意的過失和過於自信的過失。疏忽大意的過失,是指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主觀心理態度。

3. 犯罪的三個基本特徵

犯罪的三個基本特徵如下:
1、犯罪是危害社會的行為,即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
2、犯罪是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即具有應受懲罰性;
3、犯罪是違反刑法的行為,即具有刑事違法性。
犯罪的三個基本特徵是緊密結合不可分割的,社會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質的具有決定意義的特徵,而其他兩個特徵是由社會危害性派生出來的。
犯罪的構成條件:
1、決定行為構成犯罪所必需的事實特徵,這些事實特徵是立法者對具體犯罪現象抽象概括後作為認定犯罪的一般標准,任何一個具體犯罪,都可以有大量的事實特徵來表現,正是這些事實特徵,決定了此犯罪區別於其他一切犯罪;
2、構成犯罪所必需的諸要件,由刑法加以規定的,由立法者選擇,通過刑法加以規定的,只有通過刑法的明確規定,犯罪的事實特徵才能成為犯罪的構成要件;
3、犯罪構成是指依照中國刑法規定,決定某一具體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其程度,為該行為構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觀和主觀要件的有機統一,是使行為人承擔刑事責任的根據。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三條 【犯罪概念】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第六條 【屬地管轄權】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別規定的以外,都適用本法。
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或者航空器內犯罪的,也適用本法。
犯罪的行為或者結果有一項發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就認為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犯罪。

4. 刑法中有幾種刑事犯罪與安全生產相關

根據主客觀條件不同,可能涉及重大勞動安全事故罪,重大責任事故罪,玩忽職守罪,失火罪,消防責任事故罪等。

5. 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刑法第多少條

我想說,交通肇事罪與以其他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都是規定在公共安全法益侵害這一章。
我國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條對以其他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作出了規定:放火、決水、爆炸、投毒或者以其他危險方法破壞工廠、礦場、油田、港口、河流、水源、倉庫、住宅、森林、農場、谷場、牧場、重要管道、公共建築物或者其他公私財產,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而由於刑法的謙抑性,刑法不處罰沒有明文規定的過失犯罪。而從上述條文可得知,以其他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主觀形式必須是故意。當然包括直接故意與間接故意。
而交通肇事罪是典型的過失犯罪。其主觀非難可能性要較以其他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小。當然,交通肇事罪的法定最高刑也遠遠低於以其他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明知後果而行為的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過於自信的過失,這個你可以去看看張明楷的《刑法學》第三版。
交通肇事罪與以其他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之間從法理上來說並不存在重疊,只是區分的界限很難確定。
當今我國的司法實踐中對於交通事故造成重大後果往往採取兩種定罪方式,一種是通常所採用的交通肇事罪,另一種是以其他方式危害公共安全罪。
醉酒可分為病理性醉酒與生理性醉酒,前者有初次的免責機會,後者則被視為具有完全刑事責任能力。您可以參考一些原因自由行為理論的材料。

6. 刑法中的公共安全只的是什麼啊

目前刑法學界關於公共安全的內涵界定的各種觀點,都狹於我國刑法關於危害公共安全具體罪名的立法精神。我國刑法規定的公共安全的內涵應當是指「不特定或者多數人的生命、健康、財產安全,重大公私財產安全,重大生產安全,公共生活安寧以及重大公共利益的安全」。危害公共安全的認定標準是兩個方面的有機結合:行為本身的高度危險性和行為危害結果「不特定」或者「多數」的客觀可能性。這種判斷標準是行為無價和結果無價的相互結合。

7. 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刑法第多少條

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條的內容。
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故意使用放火、決水、爆炸、投放危險物質以外的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
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故意犯罪,行為人不僅故意實施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並且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結果(包括具體危險)的發生。如對醉酒駕車行為認定為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就必須同時符合該罪的主客觀條件,不能簡單以危害後果判斷醉酒駕車是否構成該罪。
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侵犯的客體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的多數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財產的安全。如果行為人用危險方法侵害了特定的對象,對不特定的多數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公私財產的安全並無危害即不危害公共安全,就不構成該罪。
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犯罪的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即行為人明知其實施的危險方法會危害公共安全,即危害不特定的多數人的生命、健康或者公私財產安全的嚴重後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條 【放火罪】【決水罪】【爆炸罪】【投放危險物質罪】【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放火、決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或者以其他危險方法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
【失火罪】【過失決水罪】【過失爆炸罪】【過失投放危險物質罪】【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過失犯前款罪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8. 危害公共安全罪是不是刑事犯罪

危害公共安全罪是刑事犯罪。危害公共安全罪是一個概括性的罪名,這類犯罪侵犯的客體是公共安全,客觀表現為實施了各種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它同侵犯人身權利的殺人罪、傷害罪以及侵犯財產的貪污罪、盜竊罪等有顯著的不同,危害公共安全罪包含著造成不特定的多數人傷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危險,其傷亡、損失的范圍和程度往往是難以預料的。因此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普通刑事犯罪中危害性極大的一類犯罪。
根據《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條 【放火罪】【決水罪】【爆炸罪】【投放危險物質罪】【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放火、決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或者以其他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9. 刑法的四個要件

犯罪構成的四個要件:
1、犯罪主體,指實際實施犯罪行為的自然人或單位;
2、犯罪客體,指我國《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關系;
3、犯罪的主觀方面,指犯罪主體對其實施的危害行為及危害結果所抱的心理態度;
4、犯罪客觀方面,指犯罪活動在客觀上的外在表現。
【法律依據】
《刑法》第十三條
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第十四條
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10. 刑法第九修正案體現了什麼法治思想

您好,刑法修正案九解決的主要問題是:一些地方近年來多次發生嚴重暴力恐版怖案權件,網路犯罪也呈現新的特點,有必要從總體國家安全觀出發,統籌考慮刑法與其他維護國家安全方面法律的銜接配套,修改、補充刑法的有關規定;隨著反腐敗斗爭的深入,需要進一步完善刑法的相關規定,為懲腐肅貪提供法律支持;落實黨中央關於逐步減少適用死刑罪名的要求。
這次修改刑法堅持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對社會危害嚴重的犯罪懲處力度不減,保持高壓態勢;同時,對一些社會危害較輕,或者有從輕情節的犯罪,留下從寬處置的餘地和空間。
體現了依法治國,法律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特點。

熱點內容
中國注冊會計師有哪些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10 01:31:17 瀏覽:53
法治引領下的 發布:2025-07-10 01:30:43 瀏覽:815
協議書怎樣寫才有法律效力土地土 發布:2025-07-10 01:22:46 瀏覽:842
地方規章可以設定的行政處罰是 發布:2025-07-10 01:19:59 瀏覽:933
法院送達制度 發布:2025-07-10 01:19:19 瀏覽:39
刑法解釋關鍵 發布:2025-07-10 01:10:37 瀏覽:201
煙草一法一例三規章一解釋 發布:2025-07-10 01:09:46 瀏覽:973
教師道德案件 發布:2025-07-10 01:08:55 瀏覽:497
老年人能用到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7-10 00:48:31 瀏覽:96
殘疾人權益法律知識競賽答案 發布:2025-07-10 00:30:27 瀏覽: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