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是怎樣的
1. 民法典不當得利規定是怎樣的
《民法典》不當得利最新規定就得利人和損失人之間的義務和權利作出了明確規定,分為善意得利和惡意得利,兩者承擔的返還義務各不相同,存在很大差異。如果是善意得利,則返還義務會進行免除,如果是惡意得利,則需要承擔返還義務。一、《民法典》不當得利最新規定是怎樣的?
第九百八十五條【不當得利定義】得利人沒有法律根據取得不當利益的,受損失的人可以請求得利人返還取得的利益,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為履行道德義務進行的給付;
(二)債務到期之前的清償;
(三)明知無給付義務而進行的債務清償。
第九百八十六條【善意得利人返還義務免除】得利人不知道且不應當知道取得的利益沒有法律根據,取得的利益已經不存在的,不承擔返還該利益的義務。
第九百八十七條【惡意得利人返還義務】得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取得的利益沒有法律根據的,受損失的人可以請求得利人返還其取得的利益並依法賠償損失。
第九百八十八條【第三人返還義務】得利人已經將取得的利益無償轉讓給第三人的,受損失的人可以請求第三人在相應范圍內承擔返還義務。
二、不當得利的返還方式
1、原物返還,即當原物尚存時,應返還原物。
2、作價返還,即如果原物已不存在,則可作價償還。
關於價額的計算方法,通說認為,當受益人所受利益為勞務時,其價額為勞務的通常報酬;當原物因附合而喪失所有權時,應以因附合對於受益人所生的利益即物的升值為標准;當原物因他人侵權而滅失時,應以受益人所得賠償額為限;當原物被消耗時,應以消耗時的市場價格為准。
財產受損失的叫受害人,是不當得利之債的債權人,享有請求受益人返還不當利益的債權。不當得利是引起債權債務關系發生的一種法律事實,因其引起此債完全是基於法律的規定,而不是基於當事人的意思表示,所以不當得利作為債的發生根據之一隻能是事件而不是民事法律行為。
三、不當得利的特徵
具體特徵根據有三:
1、雙方當事人必須一方為受益人,他方為受害人。
2、受益人取得利益與受害人遭受損害之間必須有因果關系。
3、受益人取得利益沒有合法根據。即:既沒有法律上、也沒有合同上的根據,或曾有合法根據,但後來喪失了這一合法根據。
受益人在得知自己的受益沒有合法根據或得知合法根據已經喪失後,有義務將已得的不當利益返還受害人。
不當得利的返還方式
1、原物返還,即當原物尚存時,應返還原物。
2、作價返還,即如果原物已不存在,則可作價償還。
關於價額的計算方法,通說認為,當受益人所受利益為勞務時,其價額為勞務的通常報酬;當原物因附合而喪失所有權時,應以因附合對於受益人所生的利益即物的升值為標准;當原物因他人侵權而滅失時,應以受益人所得賠償額為限;當原物被消耗時,應以消耗時的市場價格為准。
財產受損失的叫受害人,是不當得利之債的債權人,享有請求受益人返還不當利益的債權。不當得利是引起債權債務關系發生的一種法律事實,因其引起此債完全是基於法律的規定,而不是基於當事人的意思表示,所以不當得利作為債的發生根據之一隻能是事件而不是民事法律行為。
綜上所述,《民法典》關於不當得利的法律規定主要涉及返還義務、不當得利的類型以及具體事項,值得注意的是,具體情況還是以實際為准。除此之外,合同雖然有強制履行的制度設定,但是不能通過絕對的強制對抗當事人的意識自由,這樣是不合理,存在偏頗。具體的情況,需要以實際情況和簽署合同的當事人為准。
2. 民法典1122條的原文是什麼
關於民法典1122條的原文是什麼如下
是自然人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根據其性質不得繼承的遺產,不得繼承。
法定繼承遵循怎樣的分配比例和原則
一、同一順序繼承人繼承遺產的份額,一般應當均等。
比如父親有3個兒子,父親死亡後,未留下遺囑,這3個兒子彼此在生活狀況、勞動能力以及對父親所盡贍養義務等方面的情況基本相同,那麼他們所取得的遺產份額比例應當均等,沒有明顯差別。
4、繼承人協商同意的,也可以不均等。同一順序的各個法定繼承人,在達成一致意見的前提下,對被繼承人的遺產可以不均等分配,法律尊重繼承人之間自願行使繼承權的約定。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二條】遺產是自然人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根據其性質不得繼承的遺產,不得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