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陪审团条例
⑴ 香港的陪审员
陪审团
陪审团制度是香港法律体制中最重要的特点之一,被告人会在法庭内由社会人士来审判。
~ 陪审员是谁?其职责是甚麼?
陪审员由香港居民出任,他们宣誓後可参与刑事案件及某些民事案件的聆讯,并就案件作出裁决。陪审团退庭商议时,不会有其他人士在场,他们会根据在庭上听取的证供而对案件的事实作出裁断。
由於陪审员并非法律专才,所以主审法官会就法律论点向陪审团作清晰的指引。每位陪审员都有责任确保司法公正,这不单是陪审员对被告人应负上的责任,也是对被告人及陪审员同属的社会应负上的责任。
审理刑事案件时,首席陪审员会在所有其他陪审团成员及被告人面前,公开地在庭上告知主审法官陪审团是裁定被告人有罪或无罪。
而在死因研讯中,陪审团则会裁定死者致死的原因及确定与事件有关的情况。
~陪审团由多少名陪审员组成?
最严重的刑事案件(例如:谋杀、误杀、强奸、持械行劫、某些涉及毒品和商业诈骗的案件),均由1位原讼法庭法官及7名陪审员聆讯。然而,法官也可下令将陪审员人数增至9名。
某些民事案件,例如涉及诽谤或恶意检控等诉讼,案中任何一方均可选择把有争议的事实交由陪审团认定。
在死因裁判法庭进行的某些死因研讯也需要选任陪审团出席,但陪审团只须有5名成员。
~陪审员的资格
出任陪审员是每一位合乎资格的香港市民应尽的责任。
虽然出任陪审员有时会带来不便,然而香港是一个法治社会,拥有透明度高的法律制度,陪审团所扮演的角色尤为重要,因此出任陪审员也是一种荣幸。
任何具备下列条件的香港居民,均有资格出任陪审员:
年满21岁但未满65岁;
精神健全而并无任何使其不能出任陪审员的情况如听觉或视觉的损伤等;
品格良好,及
熟悉聆讯时所采用的语言— 即中文或英文(视乎个别情况而定)
~如何挑选陪审员?
若你符合出任陪审员的资格,人事登记处处长会把你的名字纳入陪审员名单内,并由高等法院司法常务官发出通知,通知你将会把你列入陪审员名单内。
高等法院司法常务官每两年编制一份陪审员临时名单,该名单於十月或以前拟定,然後在翌年二月或以前确认。司法常务官亦可随时增补该份名单。临时名单或增补名单一经备妥,司法常务官会在宪报及报章刊登公告,说明该名单已可供查阅。
高等法院司法常务官每星期以随机抽选的方式,从陪审员名单内抽出若干数目的陪审员。若你被抽中,法庭会以挂号邮递把传票寄给你。一般会向你发出最少 21 天通知,并请你在指定日期前往高等法院或死因裁判法庭。
曾接受传召而出席的陪审员,一般在两年内不会再被传召。
~豁免出任陪审员
若你被传召出任陪审员,你应先查看自己是否符合出任陪审员的资格,及是否属於根据《陪审团条例》第4或5条订明的可获豁免人士。
若你希望得到豁免,应在下列情况下:
当你收到司法常务官的通知,你将被纳入陪审员名单时;
当陪审员临时名单或增补名单已经备妥并可供查阅时;或
当你收到传票,传召你出任陪审员时
尽快致函高等法院司法常务官,详述你的申请理由。
司法常务官考虑你的申请後, 可予以批准或拒绝。豁免申请是不会轻易获得批准的。以处理公事为理由而申请豁免出任陪审员,通常都不会获准。
(所有豁免申请必须於出席日期前最少三个工作天送达高等法院司法常务官。申请必须以书面提出,以邮递或传真送达主理陪审团事务书记办事处。传真後请於办公时间致电主理陪审团事务书记以确定信件经已收妥。请於信内提供你的香港身份证号码,通讯地址,联络电话,有关的证明文件及签名确认。电话或电邮申请恕不受理。)
若司法常务官拒绝你的申请,你仍可在被抽签选中为陪审员时,在法庭上向法官申请豁免。
~陪审员缺席与歧视陪审员
根据《陪审团条例》第32条,任何人士没有按照陪审员传票的规定出席法庭,即属违法。
《陪审团条例》第33条规定,任何雇主因雇员出任陪审员而终止雇用或威胁终止雇用其雇员,或在任何方面歧视其雇员,即属违法,一经定罪,最高可被判罚款$25,000元及入狱3个月。
~出任陪审员会否获发津贴?
被挑选在案件审讯时出任为陪审员的人士,可根据《陪审团条例》第31(1)条获发津贴。津贴按天计算,不足一天也作一天算。
⑵ 经常在香港电视中出现的陪审团是怎么回事拥有怎样的权利内地有没有这种制度
我国没有陪审团制度,但是在初审法院(一审)有人民陪审员.陪审团制度主要在英美法系国家采用,它负责查明事实,确定指控是否成立.具体可参阅以下资料:
陪审团为法院中,用以判定事实的团体,多见于英美法系国家。目前于司法制度中采用陪审团制度的有美国、英国和香港等。
案件事实的认定是初审法院的重要工作,在采用陪审团的审判制度里,由普通民众所组成的陪审团通常用来认定纯然客观之事实。陪审团所认定的结果在英美法上称为verdict,仅具事实认定之效果而非正式判决,法官会据以参酌法律判断做出判决。如果陪审团所认定判决不合乎常理,或者有违背法官所给的法律指示,法官得依一造之声请排除陪审团的结论而迳为判决(英美法上称为JNOV)。
借鉴美国陪审团制度:
(一)陪审团制度保障公民自由的政治功能
陪审团被美国看成是捍卫自由的堡垒,陪审团制度通过二种方式捍卫公民自由:
一方面陪审团制度通过人民分享司法审判权,以权力制约权力,保障公民自由。现代民主政治的根本特征就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因现代国家由于地域辽阔、人囗众多、政治与经济相分离等原因,现代民主都是间接民主或代议制民主,即人民不直接地、经常地行使自己的权力,而是选举自己的代表直接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这意味着政治权力的主体与政治权力的行使主体之间存在某种分离。这种分离可能失控——政治权力不是按照权力所有者的整体意志,而是凭着权力行使者的意志和情绪而运行,以至出现政治异化——政治权力在运行中发生异变,权力的行使不利于权力所有者或者偏袒部分所有者。
国家正是权力的行使者,为防止政治权力失控,需要建立各项制度或机制,以制约权力行使者,有效地保障人民的自由权。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提出了“以权力制约权力”,就是在权力行使者——国家内部,将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三权相互制约。这是权力行使者对权力行使者的制约。这种制约制度要发挥防止政治异化的作用是以各权力行使者都能恪尽职守为前提条件,这显然只是一种理想。在三权中,司法权被认为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是否能够确保正义的最后一道屏障,也是普通公民对一个国家还有没有信心的检测标尺,同时还是一个社会能否稳定的寒暑表。因此司法的权威相对于其他政府部门而言,具有其固有的特殊性,正是基于此,必须确保其公正性。
一旦出现权力失控,后果不堪没想。培根指出:“一次不公正的司法判断比多次不公的其他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公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判断则把水源败坏了”。
因此,人民不能更多地直接参与立法、行政权的行使,但人民直接参与司法权的行使就具有特别的意义。陪审团制度就是作为社会公众代表的陪审员参与诉讼活动,是权力的所有者与职业法官分享了司法权,人民或一部分人民直接参与了权力的行使,法国著名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评价说:“实行陪审制度就可把人民本身,或至少把一部分公民提到法官的地位,这实际上就是把陪审制度,把领导社会的权力置于人民或一部分公民之手。”
权力所有者直接行使权力,权力所有者与权力行使者实现了统一,相对其他权力行使者来说,他们是最不容易滥用权力和腐败的。他们分享司法权,从而使司法权内部实现了一部分司法权对另一部分即职业法官的权力制约,是权力制约权力。从而有效防止司法的独断与专横,保障公民的自由、民主。
另一方面美国认为陪审团保障公民自由不仅通过权力制约权力来实现,而且陪审团审理是公民的权利,通过权利制约权力来实现。陪审团制度传入美国后,进一步受到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提出的每个人都有权由“和自己同类的人”来审讯、“人民代表参加审判”等思想的影响,使得陪审团制度有了更新的意义,陪审团制度不仅仅是对抗王权和势力集团的武器,而且成为民主的形式之一,它作为民间法律组织与另一民间法律组织——律师职业团体是民主审判的两根柱石,是产生权利、公正及合理稳定的社会秩序的前提。
因此,1776年的《独立宣言》对英王进行的一系列控诉中,就指责英王在许多案件里剥夺殖民地人了使之不能享受陪审团办法的利益。
陪审团制度作为美国独立战争要争取的重要权利之一,作为独立战争的胜利果实而被写入美国1787年宪法,陪审团制度成为宪法上的权利(1975年美国最高法院判决陪审团不是宪法上的权利)。因此,公民可以沿引宪法上的权利要求陪审团审理,排除职业法官的独断,从而以权利制约职业法官的权力,保障公民的自由与民主。而英国则没有明确将陪审团审判作为权利赋予公民,相反,1933年法律明确规定的适用陪审团的案件外,其他的案件是否使用陪审团属于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所以英国法官法官德夫林勋爵称赞说:“由陪审团审判不仅是实现公正的手段,......,它还是象征自由永存的明灯。”
潘恩赞扬说:“在这里居于至高地位的陪审委员团就是一个共和国,一个从人民当中选举出来的法官团体”,陪审制度是人权的伟大的而又几乎是唯一留存的堡垒。
陪审团制度真正使人民成了最终的审判者,也只有人民成为自己的审判者,才能确保人民的民主、自由。
(二)陪审团审判提升审判公信力的司法功能
美国学者认为,陪审团审判的消极作用就是可能是某种隐蔽的社会偏见者的容纳者,所以,在一个特定的案件中也可能给判决带来偏见。但瑕不掩瑜,就社会正义来说,陪审团本身可被看作是一个重要平衡器,就是说,陪审团的人民性使陪审团能够通过证人证据,并通过自己的潜意识,有时是有意识的观察世界的方式,从警察或社会大众所要求的角度来作出解释。
1、组成成员的人民性
陪审团在古英语中的解释至少是一组与自己同等地位的人,自己的同辈,所以17、18世纪和19世纪时英国人受同一阶级的人们的审判,如一个有世袭爵位的人被指控犯罪,他有权由从上院选出来的人组成的陪审团进行审判,否则,就不由陪审团审判。但美国被认为是没有阶级的社会,没有世袭爵位,不具备属于陪审团成员的专有资格。因此,如果说英国那时陪审团还有阶级性,那么自美国独立时,美国陪审团就具有了超越阶级的人民性。现代美国法规定陪审员应是21岁至70岁的美国公民;陪审员应是每年纳税250美元以上的有财者;还要求能阅读和书写英语;还有一些不得担任陪审员的人。早期妇女不能担任陪审员,但现在妇女也可以担任陪审员,美国现有学者主张陪审员的挑选应不受贫富、经济地位、国籍等状况的影响。
从而在法律上确定了陪审团的人民性。
同时为确保陪审团的人民性,建立了陪审员召集制度。美对陪审员的选任由法官召集,具体由陪审团选审官或法院办事员负责,一般在受理案件法院的辖区内选任,最初是从电话号码簿上挑选陪审员,这一做法被一些指责是以不公正的方式选定陪审团名单,它排除了那些装不起电话的人。近年来通常联合使用选民名单、电话号码簿名单、汽车登记名单以及其他程序进行挑选。目的是使陪审团能够超越种族、经济方面的偏见,使审判公正,同时也使更多的人有机会参加到司法民主中。
2、组成人数的人民性
从数量上说,人民总是代表多数,也只有多数才能代表人民。而合议庭一般人数较少,如我国民事诉讼中合议庭一般由三人组成,刑事诉讼中一般由三人、五人或七人组成,司法实践中多是三人,而美国陪审团一般由12组成,是我国合议庭组成的二倍甚至四倍。陪审团人数的众多性使其不易腐败,正如凯文所言,要影响甚至收买12个人,比影响甚至收买1个人要困难得多。人数的人民性是裁判人民性的根本保障。
3、裁判的人民性
美国的陪审团负责事实审,判决实行多数同意制度,即12名陪审员的多数意见作为陪审团的裁决,相对于法官的裁决,更有人民性,这是因为是陪审团裁决是人数众多人的裁决,陪审员通过对证人证供之可信性和可靠性而行得的综合判断而取得一致意见,比法官一己的判断更为稳当;其次是因为陪审团裁决是来自普通民众的裁决,美国认为某种程度上法官必然与杂乱无章的社会脱节,常误认一切的人都像他们一样的合逻辑,而陪审员来自普通民众,他们常常比较明了普通人的昏乱和谬误。所以,陪审团进行事实审,法官进行法律审,法官和陪审团相互影响、交流,很可能比法官单独工作更能取得健全的结果。
从而使司法更贴近社会生活,反映民意。
为了保证陪审团裁决的人民性,一是建立了陪审团审查制度,以尽可能地排除那些对特定案件抱有明显的或可察觉的偏见的人,美国采取询问主义,即就是从候选陪审员宣誓就职开始,法庭将询问他们的姓名、职业、是否与案件的利害关系,是否对案件具有可能影响判断的特殊知识,是否对诉讼的一方当事人有偏见,是否认识证人以及其他任何不能担任陪审员的原因。二是法官对陪审团裁判时不加干预,只是告诉陪审员如何投票,如何选出陪审长主持评议,看待证人、分析证据的方法,而不对证据发表意见,宣布他们应当运用的法规。即使有的州如加利福尼亚宪法允许法官对证据发表意见,但他们从不这么做。美国体制非常中立,法官的任务是严格限于行使公断人或仲裁人的责任,他们只是告诉陪审团基本原则,并鼓励他们自己决定运用这些原则。
三是对陪审团裁判的低效,美国则认为陪审团是社会正义的一个重要平衡器,因此使用陪审团即使费时费财,也是实现社会正义所必须付出的成本。相对于时间和金钱而言,社会正义更重要。
正是因为陪审团审判的人民性,相对于合议庭制度,即完全由专业法官组成法庭进行审判,其组成成员的身份不是普通民众,也是社会的管理者,是与普通民众相对的人,这种身份的不认同使得人们对他们的审判心存芥蒂。而陪审团由普通民众组成,与被审判者、社会公众身份认同,是自己人的审判,而且人数众多。因此,陪审团审判相对于完全的专业法官审判在民众中有更强的公信力,可以促进公众对司法程序的信心。
陪审团制度使人民成为真正的审判者,也只有人民的审判才会得到人民的信任。
(三)陪审团促进立法的造法功能
英的陪审团制度和法国等国的陪审制度作为司法制度,只有司法功能,但在美国,陪审团制度除司法功能外,还有造法功能。美二国都承认陪审团容易被当事人的辞藻所打动,有时做出不顾法律的裁判。对此,英国法官有时以陪审团的裁判不合法为由,否定了陪审团的裁决,而进行重新审理。而美国认为陪审团明知故犯的少,微妙而不自觉的漠视的情形则比较多,尽管美国有的州法规定,法官在陪审团没有足够证据作出这样的决定时,可以作出不顾陪审团决定的判决,但法官一般并不这样做,而是承认陪审团的裁判,并努力为这种裁判寻求合理的解释,如在一些案件中,陪审团不顾本来应该阻止原告取得救济的被害人的助成过失,只是在损害赔偿金额上考虑原告过失,从而发展了所谓比较损失原则。这一原则后来为法院采用。美国学者对此解释是,既然陪审团作出不顾法律的裁判,该查究的是法律是否需要修改,该怀疑的是法律是否公正。陪审团有时就是正规法律的批评的和间接的法律改革者。
这种思想在辛格审判中已经凸现,殖民地陪审团不顾法律作出了约翰.彼得.辛格无罪的判决,就在此时产生了有关后来宪法第一条修正案的想法,主要是陪审团希望这成为他们的法律。所以陪审团确实有遵守法律或超越法律的惊人力量。
陪审团制度实现了人民是最终的审判者,不仅是案件的审判者,而且是法律本身的审判者。
(四)陪审团制度推进法制教育的教育功能
法制教育的形式很多,由此形成了不同的法制教育模式,一种是课程化教育模式,就是将法制教育作为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中,这种模式重在理论系统教育,但与社会生活现实有一定距离。另一种模式是生活教育模式,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生活实践,进行法制教育。这种教育比课程化教育更生动,更具体,更深刻,而且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更容易为受教育者所接受。陪审团制度正是一种生活教育。
陪审团人数虽然只有12人,但他们是从上千人中遴选出来的,这个遴选过程本身就是法制教育的过程;在审判过程中,普通公民常常受到法律家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及语言的影响;而且普通公民参与审理和裁判,直接体验法律与生活关系、法律思维。因此,陪审团审判不大会将法律变为与生活脱节的神秘而抽象的东西。
而是把法律变为现实生活。所以陪审团审理也是法治精神向社会渗透的重要渠道,无形中提高了社会整体的法律意识,扩大了司法审判的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
而且相对于课程化法制教育来说,参加这种司法活动(陪审团审判)对于培养人们的守法习惯所起的作用要超过其他任何活动。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曾把它说成是“有利于国家和平发展和进步的一种最强大的力量”。
陪审团的缺点
陪审团审理的多为比较严重的刑事案件,普通的刑事和民事案件一般不适用陪审团。这是因为陪审团审理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程序复杂繁琐,审理时间冗长拖沓,不利于纠纷迅速及时的解决。同时由于陪审团不具备法律专业知识,无法保证他们对证据和实事的认定能够符合法律的规定和精神。因此英美法国家关于陪审团的存废问题,一直是争论激烈的话题。目前的趋势是,对陪审团审理案件的适用条件,加以严格的限制,以保证这种有限的司法资源在最需要它的地方发挥作用。
⑶ 关于香港的陪审团制度的一些问题!急!
陪审团决定罪犯是否有罪,如果有罪,则由法官来决定量刑。
⑷ 香港陪审团制度的何时出庭
在香港,只有高等法院原讼法庭和死因裁判法庭使用陪审团审理案件。在高等法院,陪审团参与的案件主要是严重的刑事案件,民事案件中适用陪审团制度的数量极其罕见。相对于全香港刑事案件的总数,适用陪审团审理的案件虽然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然而这一小部分案件却是罪行最严重、刑罚最严厉的案件。陪审团的职责在于判断案情的事实以及将有关法律应用到这些事实上,从而决定被告人是否有罪。
⑸ 香港的陪审团是什么选的
香港《陪审团条例》第4条规定,每一个年龄在21—65岁之间,心智健全,没有聋盲或其他残疾并居住在香港有一定时间的善良公民,都有资格和责任担任陪审员。同时,《陪审团条例》第5条又列出了53类人可免除担任陪审员义务。
香港《陪审团条例》第3条规定,在所有民事及刑事审讯中,陪审团一般由7人组成,如有需要,在特定情况下法庭可以要求陪审团由9人组成。根据某一案件的需要组成的陪审团只针对该特定案件进行审理,审理完毕或陪审团无法就该案的事实形成合法的裁判,法官也必须解散这一陪审团。即陪审团成员为一案一选,一案一任。
⑹ 香港陪审团制度的陪审员资格
《陪审团条例》中的第4条列明了作为一名陪审员的资格需求。
1、香港居民
2、21至65岁
3、有良好品格
4、具有对审讯进行时将所采用的语言有足够的知识及理解能力 (即中文或英文能力)
5、精神健全
6、无任何使之不能出任作陪审员的失明、失聪或其他残疾
⑺ 香港的陪审员的条件
NHK : 出任陪审员...是每1位合乎资格的香港市民...应尽的责任...虽然...出任陪审员...有时候会带来不便...可是...香港是1个法治社会...拥有高透明度的法律制度...陪审团所扮演的角色...特别重要...因此...出任陪审员...也是市民的1种荣幸~...任何具备下列条件的香港居民...也有资格出任陪审员 : 1. 年满21岁...但未满65岁~2. 精神健全...且没有任何使他不能出任陪审员的情况...例如...听觉或视觉的永久损伤等等~3. 品格良好~4. 熟悉聆讯时所采用的法定语言...即是中文...或是英文~ NHK : 符合出任陪审员资格的市民...政府人事登记处的处长...会把他们的名字...自动纳入陪审员名册内...再由高等法院司法常务官发出通知...通知市民...将会把他们列入陪审员名册内...高等法院司法常务官在每2年...编制1份陪审员临时名册...那个名册于每年10月或以前拟定...然后在第2年的2月或以前确认...司法常务官也可以随时增补那份名册...如果临时名册或增补名册...1旦备妥...司法常务官会在宪报及普通报章...刊登法院公告...说明那份名册...已经可供市民查阅~...高等法院司法常务官在每个星期...会以随机抽选的方式...从陪审员名册内...抽出若干人数的陪审员...如果被抽中...法庭会以挂号邮递...把传票寄给"中奖"的市民...1般会向市民发出最少21天前的通知...并请"中奖"的市民...在指定日期...去高等法院...或是去死因裁判法庭...办理登记~...曾经接受传召而出席的陪审员...1般在24个月内...不会再被传召...而"中奖"的市民...应该按照传票上指定的时间...到达高等法院大楼1楼的陪审员集合处...法庭工作人员会在陪审员集合处...查核他们的身份...还有播放1段短片...让他们了解挑选陪审员的程序...以及在刑事审讯中...陪审员的职责和工作...在高等法院...每1宗需要陪审团参与的审讯...在选任陪审团的时候...也是在公开法庭以抽签方式...从被传召出席的陪审员中选出...在刑事案件中...因为控方和辩方的代表律师...可以反对某些人士出任陪审员...再加上法庭...也可以即时批准豁免某些人士出任陪审员...因此...被传召出席的陪审员人数...通常较实际所需要的人数为多...在第1轮的抽签中...未被选中的陪审员...可能需要在当天...或是稍后的日期...到其他法庭...参加另1个陪审团的抽选...不管咋...如果被传召出任陪审员的人士...应该先查看自己是否符合出任陪审员的资格...以及是否属于根据香港法律第3章...Jury Ordinance (= 陪审团条例)...第4或第5条订明的可获得豁免出任陪审员的人士...如果希望得到豁免...需要在下列情况下 : 1. 当收到司法常务官的通知...将他纳入陪审员名册的时候~2. 当陪审员临时名册或增补名册...已经备妥...并可供公众查阅的时候~3. 当收到传票...传召出任陪审员的时候~ NHK : 尽快以书面通知高等法院司法常务官...详述申请豁免担任陪审员的理由...司法常务官考虑申请以后...可以给予申请人批准豁免...或是拒绝豁免...而豁免申请...通常是不会轻易获得批准的...特别是以处理私事或公事为理由...而申请豁免出任陪审员...除非是...很特别的理由...否则...通常都不会获准豁免...但是...如果司法常务官拒绝申请...市民仍然可以在被抽签选中为陪审员的时候...直接在法庭上...向法官申请豁免...根据陪审团条例...第32条...任何人士没有按照陪审员传票的规定...准时出席法庭...也属违法...而陪审团条例...第33条也规定了...任何雇主因为雇员出任陪审员...而终止他的雇用...或是威胁终止雇用这位雇员...或是在任何方面...歧视这位雇员...也属于违法行为...1旦定罪...雇主最高可被判第4级罚款...即是港币25,000元...以及入狱3个月...而被挑选在案件审讯的时候...出任为陪审员的人士...可以根据陪审团条例...第31(1)条...获发津贴...津贴按天计算...不足1天...也当作1天去算...根据法例...每人每天津贴是港币280~360元之间...遇有特别的情况...例如...需要在晚上...连续通宵商议的情况下...法官除了可以判令...把陪审员的津贴加倍以外...法庭也会安排留宿...提供膳食...提供基本的生活用品等等...但在这段时间里...陪审团需要跟外界隔绝...遇上1些争议性很大的案件...需要连续审判数个月的...1位陪审员的津贴...可能会有几万块哦~...在最严重的刑事案件中...例如...谋杀案...误杀案...强奸案...持械行劫案...某些涉及毒品和商业诈骗案件等...是由1位原讼法庭的法官...以及7位陪审员去聆讯和审判...然而...法官也可以下令...将陪审员人数增至9位...某些民事案件...例如...涉及诽谤...或是恶意检控等诉讼...案中任何1方...也可以选择把有争议的事实...交给陪审团去认定...而在死因裁判法庭进行的某些死因研讯...也需要选任陪审团出席...但整个陪审团...只需要5位陪审员~...审讯刑事案件...1般需时1~3个星期...如果是死因研讯...大概只需要数天...主审法官...或是死因裁判官...会通知陪审团...这个案件的聆讯...预计需要多少时间...在刑事案件审讯中...陪审员需要根据案件中的事实...决定案中的被告人...是否有罪...在死因研讯中...陪审员就需要决定死者的致死原因...以及跟死亡事件有关的各种情况...审讯时...主审法官会决定陪审团可以聆听甚么证供...然而...在陪审团考虑及达成裁决的时候...就由陪审团自行决定...有关证供的重要性...陪审团认为不重要的证供...可以不给予考虑...而陪审团商议的内容...也要绝对保密...陪审员必须注意...不可以跟陪审团成员以外的任何人士...谈论该案的案情~...除此以外...根据陪审团条例第32条...任何陪审员在出庭以后...未经法官批准...而擅自退席...可视作"藐视法庭罪"...需要接受处罚.......
⑻ 香港陪审团制度的陪审责任
任何人仕如符合任何一项以下条件,均可获得豁免出任陪审团,并无需责上陪审责任及义务。
1、法官
2、部分公职人员
3、律师
4、医生、牙医及兽医
5、报章编辑及职员
6、部分神职人员
7、全日制学生
8、获法官或高等法院司法常务官特别许可详细的豁免条件均列举在《陪审团条例》。
⑼ 香港陪审团制度的介绍
香港陪审团制度已有很长的历史,其成立与发展都和香港本身作为前英国殖民地有很大的关连。香港在1845年正式通过《陪审员与陪审团规管条例》。此法例的通过,正式官方地代表着陪审团制度在香港的成立。从此, 陪审团制度在香港便慢慢地发展并扎根。时至今日,陪审团制度已成为香港司法制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并得到《基本法》的认可。《基本法》第86条明文规定:“原在香港实行的陪审制度的原则予以保留。”
⑽ 香港和内地的陪审员制度有无区别如有,有何区别
有。陪审制度是国家审判机关吸收普通公民参加审理刑事、民事案件的一种制度。它旨在扩大司法民主、监督司法活动,保障司法公正。因此,陪审制度受到许多国家的青睐,并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发展。从世界范围来看,陪审制度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英美法国家的陪审团制,二是大陆法国家的参审制。由于两大法系的法律文化、诉讼模式不同,这两种形式的陪审制度所起的作用也就相差甚远,耐人寻味。 陪审制度最早产生于古希腊城邦国家雅典的陪审法庭。其陪审官是从享有公民权的奴隶主和市民中抽签产生,陪审法庭的判决由陪审官投票决定。现代意义上的陪审制度起源于英国。在中世纪时期,法兰克王国出现了一种询问宣誓证人的裁决方式。这种裁决方式随着诺曼底人对英国的政府而传入英国,公园1364年,亨利二世发布敕令,规定王室法院的巡回法官在审理土地纠纷案件时,应该从当地的骑士和自由民中挑选12名知情人作证人,经宣誓后向法院提供证词,作为法庭裁决的依据,这12名证人实际上就是陪审员。在12世纪后期,英国出现了大陪审团,在庭审前确定被告是否有犯罪嫌疑以及是否要向法院起诉。在13实际出现了小陪审团,在庭审中从事实方面去裁判被告是否有罪。香港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其法律制度基本上承袭了英国的法律制度,陪审制度也不例外。香港回归后,根据香港《基本法》的规定,香港维持其普通法制度不变,陪审制度也予以保留。因此陪审制度仍继续在香港法院中沿用。经过一百多年的司法实践,香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陪审团制度。(一) 陪审员的资格条件及陪审员名单的确定香港《陪审团条例》规定,凡年龄在21岁至65岁之间,精神健全而无失聪,失明或其他此类衰弱的情况,在香港居住而行为良好并有充分能力,且对在有关的法律程序进行时将予采用的语言所具有的知识,足以令他明白该等法律程序的香港居民均有义务担任陪审员。除法例明文规定,不得豁免,否则将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法例明文规定免除陪审义务的人员一般是担任公职的人或某些特殊职业的人员,如行政会的成员、立法会的议员、高级公务员、执业律师、注册医生、报社编辑及职员等。由于这些人员的职业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免除他们陪审义务的目的在于避免陪审影响其工作,从而影响公共利益。组成陪审团的前提之一是要先确立陪审员名单。陪审员名单的确立须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首先是确立陪审员的临时名单。根据香港《陪审团条例》的规定,通常是由高等法院司法常务官透过设立在入境事务处的陪审团办公室,从向入境事务处提出申领身份证或旅游证件的人员中选出符合陪审员资格的人,或者是由高等法院司法常务官和人事登记处处长向有关方面索取信息资料,确定符合法定资格且又不属于法定豁免人员的陪审人员的临时名单。临时名单确定之后,司法常务官向被确定人员发出通知,告知其人录为陪审员人选。收到通知的人如果认为自己不符合陪审员的要求或条件或被免除陪审义务,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出异议,由司法常务官作出裁定。司法常务官每隔一年的10月1日之前必须将陪审员临时名单在报刊上公布,并给于相关人员对名单提出异议名单,并于次年的2月1日之前在政府宪报上公布,名单公布15天之后开始生效。(二) 陪审团的组成及使用范围香港法例规定,在陪审团组成之前,应先成立陪审团小组。陪审团小组是在一定时期内候任具体个案陪审的组织。它由司法常务官以抽签方式或其他随机抽选方式,从公布的陪审员名单中选出陪审团小组成员,人数根据法官的指示确定。陪审团小组成员确定以后,司法常务官再根据法官指示将陪审团小组成员分成人数相等的若干小组,各组成员分别在法官指示的各段期间出任陪审员。对于具体个案的陪审团成员,则由司法常务官或法庭书记员在法庭上以公开方式从上述陪审小组成员中抽签确定。陪审团成员确定之后随即入座陪审席。但在这一过程中,原告和被告都有权对即将入座的陪审员提出反对,将其剔除陪审团。尤其是被告,法例赋予他至少可以反对5名陪审员入座而无需提供任何理由。可见,被告对陪审团的组成有较多的挑选机会。 根据香港《陪审团条例》第3条的规定,参加个案审判的陪审团通常由7人组成,但如果需要,法庭也可以要由9人组成陪审团。如果在案件审讯过程中,陪审团去世或被依法解职,只要人数不减至5人以下,该陪审团仍然有效。如遇陪审员人数不足的情况,法庭可以应诉讼任何一方请求,从旁听或其他可迅速就任的人士中选出足够的适当人选加入陪审团,以补足陪审团的名额。 从上述中,可以看出香港陪审团的组成有很大的随机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司法民主,尤其是赋予原告和被告对陪审员的反对权,体现了陪审团组成的公正性,也在一定程度上祈祷了保障司法公正的作用。但使用陪审团会增加诉讼成本、降低诉讼效率,因此,香港陪审团的使用范围非常有限。只有在高等法院原诉法庭审理重大刑事案件,如谋杀、抢劫、毒品等犯罪,以及死因研讯案件才适用陪审团审判,民事案件以及其他法院审理的刑事案件都不适用陪审团审理。 (三) 陪审团的评议和判决 香港法例规定,陪审团在履行陪审指责前应宣誓或声明,保证作出真实裁决,在整个审判过程中,陪审团都要认真听取控、辩双方提供的证据,当双方作最后陈述后,陪审团根据法官提示的法律原则对事实进行评议,并作出裁决。陪审团在评议案件期间与外界隔离,以确保陪审团不受外界干扰,在一种自然、公正的心态下作出真实裁决。 案件经过评议以后,陪审团则按多数裁决规则对案件事实进行裁决。具体分为两种情况:1.如果是7人陪审团,则须由不少于5人的多数作出裁决;如果该陪审团因故减少为6人,则须由不少于5人的多数作出裁决;如果减少为5人,则该陪审团的裁决必须是陪审员全体一致作出的。2.如果是9人陪审团,则须由不少于7人的多数作出裁决;如果因故减少为8人,则须由不少于6人的多数作出裁决;如果减少为6人或者7人,则由不少于5人的多数作出裁决;如果陪审团人数减少为5人,则陪审团的裁决必须是全体陪审员一致作出的。 (四) 陪审员的职务保障香港法例规定,任何出任陪审员的人都可获得法定津贴,以弥补其出任陪审期间的经济损失。这一规定也有利于调动市民出任陪审员的积极性,为陪审制度的实行提供了物质上的保障。此外,香港法例还规定,雇主不得歧视出任陪审员的雇员,不得因雇员曾经出任过陪审员或正在出任陪审员而解雇或威胁解雇该雇员。否则,可构成犯罪,可处罚款2.5万港元及监禁3个月。任何出任陪审员的人也应当履行其法定职责。已经获得出庭通知的陪审员如果缺席,或者虽已到场,但在传唤时没有出庭,或出庭后未经法官准许而退席的,如无正当理由都可处以藐视法庭罪。 我国内地的人民陪审制是在我国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根据地人民政权根据革命斗争的需要,沿袭原苏俄陪审模式而建立起来的人民陪审员参与审判的陪审模式。与香港陪审团制相比,内地陪审制的特点是:(一)陪审员产生的方式不同内地人民陪审员是经选举产生的。根据《人民法院组织法》第38条的规定,凡年满23周岁,在内地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没有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公民都可以被选举为人民陪审员。这种普选式虽体现了广泛的民主性,但缺乏有效的机制保障,实践中常常流于形式。尤其是选举出来的陪审员是以个人身份与法院的法官(审判员)组成合议庭的形式审理案件,而合议庭的组成都是由法院指定,没有法定的组成程序,人为因素很多,从而影响了审判组织的客观公正性,也影响了司法的公正。而香港陪审员的资格条件以及陪审员名单的确定均由法例明文规定。个案陪审团的产生也是由司法常务官在法庭上公开抽签产生,法官无权指定。这种产生方式尽量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影响,具有自然随遇性,尤其是香港法例赋予诉讼双方都有对陪审团成员的反对权,这样产生的陪审团对诉讼双方来说都是比较客观公正的。(二)陪审员参加陪审形式和裁决方式不同 如上所述,人民陪审员是以个人身份参加到以法官(审判员)为核心的审判组织中去,以个人名义审理、裁决案件,因而在诉讼中不存在一个独立、统一的陪审实体。在这种陪审形式下,陪审员的权力和地位表面上与职业法官(审判员)一样,即有权与职业法官共同支持庭审活动,对案件事实和法律使用有表决权。但在实践中,由于内地曾一度奉行职权主义的诉讼模式,在这种诉讼模式下,法官庭前活动的空间较大,如法官有权收集证据、询问被告等,而法官的庭前活动往往决定着案件的裁决,庭审实际上成为一种形式,不过是将法官在收集证据过程中已形成的判断重新演示而已。陪审员不参与庭前活动,又欠缺专业方面的训练,在裁决时难免不遵从职业法官的意志,其表决权形同虚设。此外,合议庭在评议案件时,并不与外界隔离,在长期的诉讼过程中,陪审员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外界干扰,从而影响裁决的公正性。 而香港陪审团是由一定数量的陪审员组成的,在诉讼中,陪审团是一个独立的实体,享有对案件事实的裁决权。法官只是开展诉讼程序的主持人,为陪审团提供法律服务,无权过问陪审团的裁决。当陪审团对案件事实作出有罪裁决之后,法官才可以依照此裁决而量刑。香港将定期和量刑分属不同的人,二者之间形成一种制约,防止了法官的司法专权,也体现了司法民主。尤其是陪审团在评议案件时与外界隔离,使得陪审团成员不受外界干扰,尽可能在一种自然心态下,基于个人信念作出裁决,从而保障陪审团裁决的独立、客观和公正。 (三)适用陪审的范围不同。 根据内地有关法律的规定,内地陪审使用的范围较大,一审中应当合议审理的案件都必须实行陪审。大部分一审案件都实行陪审,实际上人力、物力和财力都不许可,加之存在上述弊端,内地陪审制日愈不被司法机关所重视而成为司法民主的装饰品。 香港陪审团只适用高等法院原讼法庭审理的刑事案件,适用范围较狭小,但由于其机制比较健全、完善,故司法机关长期坚持,得到切实贯彻实施,因而成为香港司法制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制度,它在体现司法民主、维护司法公正方面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