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规则的法律效力
『壹』 人民检察院对刑事诉讼实施法律监督体现在哪些方面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八条规定,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
以下是具体规定: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刑事立案监督有关问题的规定》第四条: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行政执法机关,认为公安机关对其控告或者移送的案件应当立案侦查而不立案侦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受理并进行审查。人民检察院发现公安机关可能存在应当立案侦查而不立案侦查情形的,应当依法进行审查。
同时,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三条规定,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发现在认定事实上或者在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必须提交审判委员会处理。
最高人民法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发现确有错误,有权提审或者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
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发现确有错误,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
人民检察院抗诉的案件,接受抗诉的人民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重新审理,对于原判决事实不清楚或者证据不足的,可以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
第二百四十七条规定, 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的案件,应当在作出提审、再审决定之日起三个月以内审结,需要延长期限的,不得超过六个月。
接受抗诉的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审判抗诉的案件,审理期限适用前款规定;对需要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的,应当自接受抗诉之日起一个月以内作出决定,下级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期限适用前款规定。
第二百五十二条 规定,人民法院在交付执行死刑前,应当通知同级人民检察院派员临场监督。
死刑采用枪决或者注射等方法执行。
死刑可以在刑场或者指定的羁押场所内执行。
指挥执行的审判人员,对罪犯应当验明正身,讯问有无遗言、信札,然后交付执行人员执行死刑。在执行前,如果发现可能有错误,应当暂停执行,报请最高人民法院裁定。
执行死刑应当公布,不应示众。
执行死刑后,在场书记员应当写成笔录。交付执行的人民法院应当将执行死刑情况报告最高人民法院。
执行死刑后,交付执行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罪犯家属。
『贰』 请问:《刑事诉讼法》第249条和“判决、裁定在发生法律效力后执行”矛盾吗,谢谢!
1、羁押的性质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所有的侦查措施都只是为了保证刑回事诉讼的顺利进行答,它绝不是一种惩罚措施。这与刑事判决后的执行完全是两码事!尽管执行时,有刑期折抵的问题,但性质是完全不同。
2、一审判决后,无罪或免刑的,当然不应该羁押了,羁押的原因已经消除,释放不影响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继续羁押有何理由?如果你通盘理解刑法、刑诉法,这时再继续羁押,有何法理依据?事实上,无法定理由羁押,国家是要承担赔偿责任的。
3、不能因为抗诉有可能成立,就对人继续羁押!
抗诉只是检察机关的一种履职行为,其结果可能成功也可能不成功,就算能成功也不能成为羁押的理由,因为羁押只是为了保证诉讼顺利进行!不能因为有可能成功就羁押,这在法理上,永远是不存立的。
如果抗诉成功,该收监执行的,再收监也不迟。不能把保证诉讼顺利进行的强制措施理解为是在执行刑罚,这可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叁』 《刑事诉讼法》第249条和“判决、裁定在发生法律效力后执行”矛盾吗,谢谢!
检察机关上诉肯定是存在加刑或收监判决并执行的问题,一般说的上诉不加刑是版被告上诉,不权包括公诉方上诉。你用红笔画出的不存在收监问题,是在法院判决无罪或免除责任的前提下不收监执行,这个收不收监是判决罪与非罪的执行方式,在无罪或免责的情况就直接释放,若再收监等判决书生效的话,就存在司法机关侵犯人权和滥用职权的问题。如果在有罪应当执行刑罚的情况下,不管是谁上诉也只存在是否加刑的问题,而收监则是必定的。
『肆』 取保候审期限多长
不超过十二个月。
1、《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第一百零一条人民检察院决定对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4)刑事诉讼规则的法律效力扩展阅读:
取保候审不是释放,是一种不羁押的强制措施。
用法律术语解释,取保候审是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种刑事强制措施,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公、检、法等司法机关为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责令其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随传随到,从而对其不予羁押的一种强制措施。
其本身不是刑罚,它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至于当事人最终是否有罪,有什么罪,判什么刑,这要有法庭开庭审判后来认定。
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规定的,已交纳保证金的,没收保证金,并且区别情形,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结悔过,重新交纳保证金、提出保证人或者监视居住、予以逮捕。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取保候审期间未违反前款规定的,取保候审结束的时候,应当退还保证金。
『伍』 刑事高法刑事指导审判参考案例有没有法律效力
本来说明了是参考案例,仅供参考。但实际上是会有很大影响力的。
『陆』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对人民法院是否有约束力
人民检复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制对人民法院没有约束力
约束力或者拘束力,是指已生效的具体行政行为所具有的限制和约束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行为的法律效力。检察院与法院直接没有隶属关系,检察院的刑事诉讼规则不适用于法院。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已于1998年12月16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九届检察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一条规定:为保证人民检察院在刑事诉讼中严格执法,正确履行职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和有关法律,结合人民检察院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则。
『柒』 刑事判决书上的上诉期间不发生法律效力是什么意思
是指一审判决尚未生效,不可以执行一审所判处的刑罚。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如内果被告人、自诉人和他容们的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的,可以从接到判决书的第二日起十日内提出上诉。在提出上诉后,就应该由二审法院对原判决所认定的事实和适用的法律进行重新审理,在二审法院依法作出裁判之前,原一审法院的刑事判决不生效,即不发生法律效力,不可以执行一审判决所判处的刑罚。
《刑事诉讼法》
第二百一十六条 被告人、自诉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有权用书状或者口头向上一级人民法院上诉。被告人的辩护人和近亲属,经被告人同意,可以提出上诉。
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可以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中的附带民事诉讼部分,提出上诉。
对被告人的上诉权,不得以任何借口加以剥夺。
第二百一十九条 不服判决的上诉和抗诉的期限为十日,不服裁定的上诉和抗诉的期限为五日,从接到判决书、裁定书的第二日起算。
『捌』 按手印一般都是哪个手指
没有规定用哪个手指按,十个手指按哪个都行,因为都是当事人的指纹,这个是做不假的和无可替代的,都用法律效力。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
第五条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应当签字或者盖章。当事人在合同书上摁手印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其具有与签字或者盖章同等的法律效力。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
第一百九十九条
讯问犯罪嫌疑人,应当制作讯问笔录。讯问笔录应当忠实于原话,字迹清楚,详细具体,并交犯罪嫌疑人核对。犯罪嫌疑人没有阅读能力的,应当向他宣读。如果记载有遗漏或者差错,应当补充或者改正。
犯罪嫌疑人认为讯问笔录没有错误的,由犯罪嫌疑人在笔录上逐页签名、盖章或者捺指印,
并在末页写明“以上笔录我看过(向我宣读过),和我说的相符”,同时签名、盖章、捺指印并注明日期。如果犯罪嫌疑人拒绝签名、盖章、捺指印的,检察人员应当在笔录上注明。讯问的检察人员也应当在笔录上签名。
由以上法律条文并没有规定要具体用哪个手指按,可见任何一个手指按手印都是用哪个法律效力的。
(8)刑事诉讼规则的法律效力扩展阅读
按手印注意事项
关于按手印,现代社会一般不会单独使用,除非当事人不会写字,按手印的好处在明确身份。
最慎重:签名与按手印结合用
签名、盖章、按手印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在落笔之前应该谨慎,如果存在被迫等情况,应该保存证据。同时,应看清楚合同协议的内容,切不可因为碍于情面而随便签字、盖章、按手印。
在司法实践中,最为慎重的选择就是签名与按手印的结合,签名是个人自然的书写流露,是个人真实意思的体现,可也有行为人事后不认可他人代签的情况,而按手印虽不易识别,但其确定身份的作用某种程度上可一举定纷争。
因此,签名与按手印相结合能互取其长,互补其短,是规避风险的实用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