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全面依法治国这件大事能不能办好

全面依法治国这件大事能不能办好

发布时间: 2021-02-11 17:54:07

A. 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回治道路的根本保证,是有效答维护人民法治利益、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是有序推进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的根本保证,是有效抵御法治西化思潮侵蚀的根本保证。

B.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件大事能不能办好,最关键的是的最新相关信息

要想依法治国,处处有法可依则必须:一要有法,二要依法,三要合法,四要执法,五要服法,六要依实际运行的情况宣传、修正法。然后成为人们依法生活的习惯。这是任何一个平民百姓都明白的普通道理,你找啥信息?

C. 全面依法治国这件大事能不能办好,最关键的是方向正不正确,政治保证坚强有力

关键是方法问题,如果不接受监督是无法实现的。

D.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件事能不能办好

您好,能不能办好,不好说,关键还要看执法人员及全民的法治意识的提升程度。

E.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一)坚持党的领导,处理好依法国与党的领导的关系。社会主义法国家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坚持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依法治国,不仅不能削弱党的领导,还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要充分认识在依法治国中的领导地位和重要作用,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削弱甚至否定党的领导的倾向,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的全过程,落实到依法治国的每个环节。要保证党在立法工和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善于把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变为国家意志。各级党组织要支持和保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支持和保障执法部门依法严格公正执法,不干预执法机关正常的执法活动。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办事的关纱,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要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坚决防止和克服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等现象。加快建设社会义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也是党的领导法律化、制度化的过程。必须根据加快依法治国的新形势,与时俱进,进一步改进党的领导,创新党的领导方式和报废政方式,充分发挥党委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指导监督的职能作用,确保立法质量,确保不律实施。
(二)坚持从国情出发,处理好吸收我国法治经验与借鉴外国法治文明的关系。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洁法律制度,应与这个国家的国情和性质相适应。中国的事情只能用中国的法律来治理,而不能用外国的法律来治理,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事实上,中国的法制与外国的法制是不可能简单“接轨”的,制定中国的法律也不可能简单地“临摹”外国的法律。我们所实施的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治国理政方略。从这些基本观点出发,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立足我国国情,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不律观,使法制建设保证社会主义原则的要求;坚持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使法制建设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建设一套与之相适应的不律体系;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法制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的宝贵经验,使我国法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借鉴国外法制建设的有益经验和人类共同创造的法治文明成果,对推动我国法制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对此,仍要进行认真研究和探索,积极吸收和借鉴,但决不照搬别国的法律制度和政治体制,以确保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正确方向。

F. 全面依法治国这件事能不能办好,就是要正确认识把握 的关系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须正确处理“三个关系”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切实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部署落到实处,就必须在认识和行动上厘清和处理好三个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问题。当前,存在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等现象,是因为部分地方和部门把权力凌驾于法治之上,因此,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的领导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问题。首先,党对依法治国负有领导责任。执政党与法治关系的调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核心问题。我党对法治负有领导责任,这是依法治国应有之义。必须正确认识依法治国和党的领导的关系,将党对法治的领导应贯彻到依法治国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其次,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是一致的。党与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也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党要领导法治不是说党可以超越凌驾于法治之上。再次,党的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要带头遵守法律。《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党员领导干部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要接受管理,更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要求和党内法规去治国理政。党员领导干部不能混同于普通党员和群众,应在依法执政中走在老百姓前面,带头遵守国家法律。
第二,正确处理治国理政与法治的关系。依法治国强调的就是要依据宪法和法律治国理政,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主体的政府应以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依法确立政府的权力清单和法定责任清单,依法履行政府职能,加快改革政府的执法体制,把自己建设成为法治政府。首先,依法履行政府职能。法治政府与人治政府本质的区别是,人治政府往往权大于法、情大于法、人大于法,政府权力不受制约,政府部门以权压法,政府领导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现象普遍存在。法治政府的显著标志是政府机构职能、权限、决策程序、责任法定化,政府应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和结果公开,以政务公开为常态,以不公开为例外。其次,政府要依法执政,接受法律监督。近年来,频繁出现的政府部门野蛮执法现象,表明政府在执法方面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也反映了执法部门超脱于法律之外,存在着以权代法的行为,当执法过程中出现了不符合依法执政要求的现象时,就要求依法对政府执法机构和人员进行制约和监督,深化执法体制改革,坚持文明、公正执法。最后,要建设法治政府。治国理政是党和政府的基本职责,治国理政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这就要求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政府。
第三,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与法治的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依法治国需要继续全面深化,另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又离不开法治这个根本保障。因此,必须处理好改革与法治的关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改革要于法有据。首先,要改变过去一些地区和部门的“改革要上路,法律先让路”的错误理念,坚持改革立法先行,发挥立法对改革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其次,改革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法治思维是相对于人治思维的。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去推动改革,必须摒弃党员领导干部人治思维和方式;改变领导干部以改革名义想怎么样干就怎么样干的错误做法;改革中要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在改革中坚持法治意识、法治精神、法治思维和法治的方式,确保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决策实施的合法性;最后,要实行改革法律责任倒查。要确保改革决策公开公正,为改革决策失误倒查责任的落实创造条件,对重大决策要实行领导终身负责制,使改革决策于法有据,改革决策实施程序于法有据,改革失误追查于法有据。

热点内容
新校区建设指挥部规章制度汇编 发布:2025-07-03 23:27:22 浏览:369
劳动法连续工作24小时工资计算 发布:2025-07-03 23:22:14 浏览:188
天津房产买卖律师 发布:2025-07-03 23:18:31 浏览:27
经济法宗旨等同于经济法的理念对吗 发布:2025-07-03 23:18:31 浏览:451
艾滋病婚姻法 发布:2025-07-03 23:16:07 浏览:492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之规 发布:2025-07-03 22:52:29 浏览:53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民事法律 发布:2025-07-03 22:40:43 浏览:194
派出所值班规章制度 发布:2025-07-03 22:12:29 浏览:835
中华人民刑法修正案九 发布:2025-07-03 22:11:27 浏览:105
劳动法劳动就业的原则 发布:2025-07-03 22:09:04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