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pdf
㈠ 夏勇的主要代表作
一、个人著作
1、《人权概念起源-权利的历史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版,1993年、1994年、1995年、1997年重印,2001年修订版)。
2、《朝夕问道-政治法律学札》*(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3、《中国民权哲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4、《法治源流-东方与西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法治论要丛书2004年版)。
5、《依法治国-国家与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法治论要丛书2004年版)。
6、《宪政建设-政权与人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法治论要丛书2004年版)。
二、主编著作
1、《走向权利的时代-中国公民权利发展研究》*(主编之一,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版,1996年重印,1999年修订版)。
2、《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两人合著,江西人民出版社科学社会主义丛书1994年版)。
3、《人权与世界》(主编之一,人民法院出版社1994年版)。
4、《人权网络全书》(副主编,编辑部主任,大网络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5、《公法》(第一卷,主编,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6、《公法》(第二卷,主编,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7、《如何根除酷刑-中国与丹麦酷刑合作研究》(中英文本,主编之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法治论坛丛书2003年版)。
8、《法治与21世纪-中国与瑞士法治合作研究》(中英文本,主编之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法治论坛丛书2003年版)
9、《中国法治发展报告(蓝皮书)2003年卷》,主编之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0、《民权译丛》(主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始出)。
三、学术译作
1、《英国法渊源》(沃克著,两人合译,1984年西南政法学院印行)。
2、《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伯尔曼著,四人合译,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3、《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米尔恩著,两人合译,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1994年版)。
4、《民权约法评注-联合国<公民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诺瓦克著,审校,三联书店2003年版)。
四、学术论文
1、《西方新闻自由初探--兼论自由理想与法律秩序》(1986),载于《中国社会科学》,1988年第5期。
2、《汉穆拉比法典与古东方的法治》(1987),载于《法治源流-东方与西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3、《孔子与柏拉图》(1987),载于《比较法研究》1989年第1期。
4、《人权与马克思--一个道德与逻辑的理解》(1989),载于《民主、法制、权利、义务》,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复载于《人权概念起源》附录。
5、《人权道德基础初论》(1990),载于《当代人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修改版载于《人权概念起源》附录。
6、《人权哲学三题》(1991),载于《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3年春季号。
7、《权利发展说》(1993),采自《走向权利的时代》绪论,载于《当代中国研究》(1996年第4期)等。
8、《社会主义法制与法治》(1993),载于《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江西人民出版社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系列1994年版。
9、《监督机制》(1993),载于《宪政建设-政权与人民》,第三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0、《廉政建设》(1993),载于《宪政建设-政权与人民》,第四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1、《乡民公法权利的生成》(1994),载于《走向权利的时代》。
12、《中国法理学的历史发展》(1994),载于研究生院教材《法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权利与德性》(1996,英文),载于《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创刊号。
14、《海南省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1997),载于《小政府、大社会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15、《法治是什么?-渊源、规诫与价值》,载于《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16、《论和女士及其与德、赛先生之关系——写在五四运动八十周年》,载于《公法》第一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另载于《东方》1999年第5期。
17、《迪庆藏区基层的依法治理与民间法》(2001),载于《后发地区的发展路径选择――云南藏区案例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全文载于《依法治国-国家与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8、《深圳的社会阶层结构与政治参与、财产安全》(2001),载于《宪政建设-政权与人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9、《哈哈镜前的端详--哲学权利与本土主义》,载于《读书》,2002年第6期。
20、《酷刑与功利主义》(2002),载于《公法》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1、《繁荣法学研究,推进依法治国》(2003),载于《依法治国-国家与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22、《中国宪法改革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23、《权利哲学的基本问题》,载于《法学研究》2004年第3期。
24、《民本与民权-中国权利话语的历史基础》,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25、《飘忽的法治-清末民初中国的变法思想与法治》,载于《比较法研究》2005年第1期。
26、《舍法求法与媒体正义-从敬一丹的<声音>说起》,载于《环球法律评论》2005年第1期。
㈡ 朱景文的论文
2008,中国法律工作者的职业化分析,法学研究,2008(5)
2008,中国诉讼分流的数据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8(3)
2008,中国法制化进程的数据分析,光明日报,02-19
2008,中国法律发展的理论反思,法学家(1)
2008,法之执行的法学模式和社会学模式,法制日报,04-13
2008,从法治到善治的思考,法制日报,02-01
2008,公共场所禁烟能走多远?人民日报,04-23
2007,中国法律发展的趋势、问题与反思,高翔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2006-200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一种博弈——在人权和知识产权之间,《法制日报》11-18
2007,“酷儿”理论之思,《法制日报》9-23
2007,苏联的一个坏传统,《学习时报》07-10
2007,苏联学界的一个坏传统,《北京日报》06-18
2007,依法治国是否等于有法可依,《解放日报》04-23
2007,法律是一种规则政治,《法制日报》,07-15
2007,中心与边缘——法律发展的全球视角,《新视野》(1)
2007,中国古代的朝贡制度和古罗马的行省制度,《法学杂志》(3)
2007,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法制发展,《法学家》(1)
2006,服务大局与“法学家的幻想”,《法学家》(6)
2006,当代中国立法中的法律移植,《法理学与法史学》(10)
2006,2005年法理学学术研究回顾,《法学家》(1)
2006,全球化与法治国家的历史演进,《学习与探索》(1)
2005,关于立法发展趋势的几个问题,《法学杂志》(6)
2005,欧盟法对东亚的意义,《新视野》(1)
2005,法律是一种规则政治,《学习与探索》(5)
2005,2004年法理学学术研究回顾,《法学家》(1)
2004,legal transplantation in the judicature: employing foreign law in China’s judicial practice, Social science in China, Autume 2004.
2004,法治中的悖论,在夏勇等主编《法治与21世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法学和建设的马克思主义法学,在孙国华主编《马克思主义法学与当代》,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政治思想工作研究》(6)
2004,国内司法中运用外国法的比较法思考,《法学》(1)
2004,解决争端方式的选择——一个比较法社会学的分析,《新华文摘》(1)
2004,划分世界的法律体系——加拿大渥太华大学《世界法律地图》评介,《法制日报》4月15日11版
2004,2003年法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法学家》(1)
2003,解决争端方式的选择—一个比较法社会学的分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5)
2003,国际标准和中国法律改革,2003年中国法理学研究会年会宣读,《法学家》(3)
2003,法治和关系:是对立还是包容——从韦伯的经济与法律之间的关系的理论谈起,2002年香港亚洲法哲学大会宣读论文,《环球法律评论》2003/春季号
2003,2002年法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法学家》(1)
2003, 关于律师职业发展的几个问题,2002年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基地“法律职业共同体研讨会”宣读论文,载张文显等主编:《司法改革报告:法律职业共同体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3,言论自由及其界限,2002年爱尔兰中国-欧盟人权对话会议发言,中央党校《学习时报》,2003年2月24日
200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一条铁则,《北京日报》2003年2月13日
2002,“法律和全球化——实践背后的理论”研讨会纪要,《法学家》(6)
2002,2001年法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法学家》第1期
2002,由前苏联法学界的一场争论谈起,《法学家茶座》第1辑,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全球化和中国法制的回应,《法制与社会发展》第4期;
2001,欧盟法对法律全球化的意义,《法学》第12期
2001,全球化和中国法制的回应,《金陵法律评论》第1期
2001,从比较法、法社会学到比较法社会学,《环球法律评论》第1期;
2001,中国共产党与比较法的发展,《法学家》第3期;
2001,2000年法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法学家》第1期;
2000,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aw-making in the PRC, in Jan Michiel Otto, and others, Law-Making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ague, Netherlands: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2000,法律全球化:法理基础和社会内容,《法理学论丛》第2卷;
2000,关于法理学向何处去的几点意见,《法学》2000年第1期;
2000,关于立法的公众参与的几个问题,《浙江社会科学》第1期;
2000,欧盟法性质的法理学思考,《人大法律评论》2000卷第1辑;
2000,法律全球化:法理基础和社会内容,《法制现代化研究》(第6卷),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中国立法的公众参与,《法理学与比较法学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1999年法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法学家》第1期;
1999,世界与中国框架中的比较法,《新视野》第4期;
1999,Formalization and Informalization of Law:On the Strategy of Legal Development in China,《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二);
1998,关于法律和全球化的几个问题,《法学》第3期;
1998,法律和全球化的理论启迪,《检察日报》7月20日第3版;
1998,关于比较法社会学的对话,《比较法研究》第一期;
1996,法治是一个历史范畴,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6,法制建设的正规化和非正规化,《法学评论》增刊;
1996,中国立法发展趋势,《法律文化》(日文)第1期;
1996,中国法律适用发展趋势,《法律文化》(日文)第2期;
1996,中国法律职业发展趋势,《法律文化》(日文)第3期;
1996,中国法学教育发展趋势,《法律文化》(日文)第4期;
1995,评美国批判法律研究运动,《中国法学》第3期;
1995,法制发展的内在矛盾,《探索与争鸣》第7期;
1995,关于法制和法治的几个问题,《中外法学》第5期;
1994,Comment on Functional Comparison,1Asia Pacific Law Review;
1994,关于法和法律意识的几个理论问题,《中外法学》第3期;
1994,关于法律关系的概念的几个问题,《中国法学》第3期;
1993,从规范的比较到功能的比较,《法学家》第2期;
1993,评布莱克的纯粹法社会学,《当代法学》第3-4期;
1993,认真对待意识形态——批判法学对德沃金法学的批判,《外国法译评》第3期;
1992,论社会也要以法律为基础,《法学》第1期;
1992,法制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政治与法律》第1期。
㈢ 陈景辉的科研成果
实践理由与法律推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2-25
理论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04-01
法理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03-01
《法理学》(参编),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 开放结构的诸层次,中外法学2001年第4期,2011-08-01
哈特法律的概念导读,台湾法学189期,2011-12-01
英美法哲学的问题与方法 ,研究生法学,2010-02-15
裁判可接受性概念之反省,《法学研究》2009年第4期,2009-07-25
规则的扩张:类比推理的结构与正当化,《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2009年第二期,2009-12-31
理性对待非法移民,法制日报12月14日,2009-12-14
规则、道德衡量与法律推理,中国法学,2008、5,2008-10
虽然现有围绕如何降低类比推理任意性的问题展开的研究非常之多,但是有关类比推理产生原因的讨论非常缺乏。如果不能有效地解说类比推理产生的原因,那么其他的讨论都会丧失牢固的基础。类比推理的运用来自于规则的普遍性之外的特倒——潜在包含,只有了解这一点,才能准确把握类比推理的重要性就在于规则的目的。,2008-02,规则、潜在包含、类比推理
法律实证主义的源与流,从古典思想到现代政制——关于哲学、政治与法律的讲演,2008-06
《什么是内在观点?》,法制与社会发展,2007年第5期
《原则、自由裁量与依法裁判》,法学研究,2006年第5期
《原则与法律的来源》,比较法研究,2006年第4期
《合规范性:规范基础上的合法观念》,政法论坛,2006年第2期(被人大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6年7期全文转载)
《作为社会事实之法——哈特的社会规则理论与实证观念》,法哲学与法社会学,2006年第1期
《另一种法律推理的可能性》,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2005年卷
《独立法之研究对象的确立》,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2004年12月
《法律解释的效力:一个难题的追问》,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2005年11月,被《法理学精粹》转载),
《事实的法律意义》,中外法学,2003年第6期(2004年11月被《中国诉讼法学精萃》转载)
《中国对前苏联法的继受》,淮北煤师院学报,2002年第5期
㈣ 王涌的学术著作
现代公司法人人格的本质与结构,2001中国商法学会年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宪法与私法的关系的两个基本问题,私法研究第1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
权利的结构,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第4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
论民法上权利设定的几个基本问题,金陵法律评论第1卷 2001
案例分析:恒升(远东)电子计算机集团诉王洪名誉侵权案,北大法律评论第3卷第2辑 2001
私权救济的一般原理,人大法律评论第1卷第1辑2000
所有权概念分析,中外法学2000/4
权利冲突:类型及其解决方法,载民商法纵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私权的概念,公法第1卷 1999
作为民法方法论的分析法学导论,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9年秋季号
寻找法律概念的最小公分母:霍菲尔德法律概念分析思想研究,比较法研究1998/2
法律关系的元形式,北大法律评论,1998/2
一人公司导论,法律科学,1997/4
分析法学与中国民法的发展,比较法研究,1997/4
社会法学与当代中国法的理念与实践,中外法学,1996/1
当代中国经济立法的回顾与展望,1996年民法经济法学会年会论文集,海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
私有财产的法律风险,南方周末,2003年1月9日
私有财产保护:从物权法到宪法,南方周末,12月5日
WTO:中国百年开放史上的重大事件,21世纪经济报道2001年8月13日、20日、27日
民法学不能不谈方法,比较法研究,2000/4
被倒置的和被省略的法律推理,法制日报,2000/2/27
背叛正义的技巧,南方周末,2000/1/14
现代公司法人人格的本质和结构,《中国商法年刊创刊号(2001)》
楼市迷局中的房地产税,《中国改革》 2010年08期
十八大后的民营企业生存环境及政策风向解读,《知识经济.中国直销》2013年第07期,第一作者
㈤ 张帆的成就
代表性成果:
★《法理学的范围》抑或《法理学范围之限定》:兼与刘星教授商榷 (《法律书评》第五辑 苏力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6月)
★ 并未终结的里程:简评《德沃金及其批评者》(《法律书评》 第六辑 苏力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1月)
★ 多重视角下的社会转型与法律方法 (《法制日报》2008年2月18日)
译文:
弗雷德里克·绍尔:《规定的三个维度》(《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第十三期 郑永流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规范的缝隙与地方立法的必要性》,《政治与法律》2010年第三期(cssci法学类)
代表性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项目:“法律思维与法律方法”( 05JJD820003)承担其中第三、四、五、十五章,共计6万余字
其它:★ 中国法律哲学学术沙龙、法律哲学研讨小组(PL Workshop)主要成员
★ 2006年11月:参加“法学与社会科学研讨会”(主办 北京大学出版社 台湾元照出版集团)
★ 2007年4月:参加“第三届全国法理学博士论坛”(主办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 2007年10月:参加“法律与权威研讨会”(主办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编辑部)
★ 2007年12月:参加“第四届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法(律)学方法论会议”(主办 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
★ 2008年4月:参加“第四届法理学博士论坛”(主办 西南政法大学)
★ 2009年4月:参加“第五届法理学博士论坛”(主办 厦门大学法学院)
㈥ 吴宏耀的代表著作
专著:
1.《诉讼证明原理》,(合著:吴宏耀、魏晓娜),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获第五届中国诉讼法学会中青年优秀科研成果著作类三等奖)
2.《刑事审前程序研究》,(合著:宋英辉、吴宏耀),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版。
3.《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参著,第二作者),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该书获北京市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司法部2002年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4.《刑事证据法原理与适用》(合著,第四作者),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版。
译著:
1.《比较法视野中的证据制度》,(原著:[美]:米尔吉安.R.达马斯卡,合译:吴宏耀,魏晓娜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参著:
1.樊崇义主编:《诉讼原理》(第六章“诉讼认识”),法律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2.江伟主编:《统一证据法建议稿及理由书》(证据法“一般规定”的条文及其论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宋英辉主编:《刑事程序法功能研究》(第八章“ 刑事诉讼启动程序”;第十章“ 公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陈卫东主编:《模范刑事诉讼法典》(第二编“证据”:第102条至第204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论 文:
1.《对设立非法物证排除规则的质疑》,载《法学论坛》1997年第4期 。
2.《简论刑事诉讼法学中的主要证据的概念与范围》(周士敏、吴宏耀),载《法学》1998年第7期。
3.《论疑罪从无原则的理论基础》,载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处编《中国政法大学优秀论文选集》(1998年卷)。(该文获1998年中国政法大学校庆优秀论文一等奖。)
4.《任何人不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及其程序保障》(宋英辉、吴宏耀),载《中国法学》1999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诉讼法》2000年全文转载;被美国耶鲁大学全文翻译并收入“Law in Contemporary China”[YALE UNIVERSITY RIS Publishing Center Course Materials Packet (LAW21179_Pkto9) ]。该文获全国第四届中青年诉讼法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5.《刑事诉讼法学五十年回顾与前瞻》(樊崇义、吴宏耀),载《人民检察》1999年第12期。(《法学复印资料-诉讼制度》2000年第3期全文转载;获《人民检察》杂志社1999年度优秀论文二等奖。)
6.《中国刑事庭审制度的改革与特色》(樊崇义、吴宏耀),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0年第1期。
7.《我国刑事简易程序使用率低下的原因及对策》,载《法学文稿》2000年创刊号。
8.《刑事自诉制度研究》,载中国政法大学学报《政法论坛》2000年第3期。
9.《不起诉裁量权研究》(宋英辉、吴宏耀),载中国政法大学学报《政法论坛》2000年第5期。
10.《刑事证据前言问题研究》(樊崇义、锁正杰、吴宏耀、陈永生)(上),载何家弘主编《证据学论坛》(第一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版。
11.《论我国诱饵侦查制度的立法建构》,载《人民检察》2001年第2期。(该文获《人民检察》杂志社2001年度优秀论文二等奖。)
12.《外国证据规则的立法及发展》(宋英辉、吴宏耀),载《人民检察》2001第3期。
13.《刑事证据前言问题研究》(樊崇义、锁正杰、吴宏耀、陈永生)(下),载《证据学论坛》(第二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
14.《联性规则》(宋英辉、吴宏耀),载《人民检察》2001第4期。
15.《传闻规则》(宋英辉、吴宏耀),载《人民检察》2001年第6期。
16.《意见规则》(宋英辉、吴宏耀),载《人民检察》2001年第7期。
17.《英国逮捕制度新发展》,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18.《酌定不起诉决定的实体效力》(樊崇义、吴宏耀),载《人民检察》2001年第8期。
19.《侦查讯问制度研究》,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年第5期。
20.《刑事证明标准研究述评》,载樊崇义主编《诉讼法学研究》(第一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1月版。
21.《论证据裁判原则》,载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编《法律应用研究》2001年第六期。
22.《论刑事证据规则极其制度构建》(宋英辉、吴宏耀),载《中国司法审判论坛》第一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23.《诉讼证明论纲》,载陈兴良主编《刑事法杂志》(第十一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
24.《诉讼认识之结构分析》,载樊崇义主编《诉讼法学研究》(第五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25.《社会认知背景下的诉讼认识》,载王敏远主编《公法》(第四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6.《试论裁判事实的客观性》,载郑永流主编《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第六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27.《口供问题的真相》,载樊崇义主编《中国诉讼法判解》(第一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
28.《论证据的自由评价》,载陈光中主编《诉讼法论丛》(第八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9.《现代法视野下的刑事诉讼》,载《政法论坛》2004年第三期。
30.《刑事侦查中的事实发现》,载郝宏奎主编《侦查论丛》,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31.《刑事公诉制度的定位与改革》,载《法商研究》2004年第四期。
32.《司法裁判中的事实问题》,载《法学研究》2004年第六期。
33.《事实与规范之间》,载 郑永流主编《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第六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出版社2004年版 。
34.《刑事辩护的困境与出路》(吴宏耀、张燕),载《中国司法》2004年第12期。
35.《双重视角下的案件事实》,载陈泽宪主编《刑事法前沿》(第二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6.《刑事诉讼致力于事实真相么?》(托马斯·魏根特著),载何家弘主编《证据学论坛》(第十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 。
短论
1.《刑事精神损害的赔偿问题》,载《检察日报》2000年10月19日第5版。
2.《完善刑事证据规则的原则和要求》,载《人民法院报》2000年11月13日第3版。
3.《权利行使的限度》,载《中国妇女报》2000年12月2日第4版。
4.《刑事诉讼证明解析》,载《检察日报》2000年12月7日第3版。
5.《我国证据立法势在必行》,载《人民法院报》2000年12月11日第3版。(《法学复印资料-诉讼法学》2001年第1期全文转载。)
6.《权威性知识与诉讼证明》,载《法制日报》2000年12月17日第3版。
7.《证言的可信性与证人出庭作证》,载《中国妇女报》2001年2月10日第4版。
8.《质疑“私自录音不得作为证据”》,载《中国妇女报》2001年4月7日。
9.《刑事证明标准的基点:程序正义抑或实体正义》,载《法制日报》2001年4月15日。
10.《我国应当确立行政简易裁判程序》,载《人民法院报》2001年4月22日。
11.《刑事证明标准与非至上性》,载《检察日报》2001年5月1日。
12.《刑事证明与检察责任》,载《检察日报》2001年8月10日。
13.《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的论争》,载《检察日报》2001年10月12日 。
14.《包公断案中的臆断》,载《深圳法制报》2001年10月
15.《证明标准的立法视角》,载《检察日报》2001年10月26日
16.《证明标准与现实中的刑事裁判》,载《检察日报》
17.《法律真实与人权保障》,载《检察日报》 2001年11月13日
18.《证明标准与裁判事实》,载《人民法院报》 2002年2月
19.《刑事证明标准的背面:无罪裁判》,载《人民法院报》2002年3月
20.《证据的概念及相关问题》,载《法制日报》2003年7月17日
21.《法律平等保护的两张面孔》,载《法制日报》2004/12/3
22.《如何准确理解诉讼法学意义上的案件》,载《检察日报》2004/12/15
23.《关注少年刑事司法制度》,载《法制日报》2005/6/1
24.《北京规则检讨》, 载《法制早报》2005/6
25.《监狱不是完整意义的侦查机关》, 载《检察日报》2005/8
26.《开庭审理前,检察机关可以撤诉》, 载《检察日报》2005/9/15日三版
㈦ 龙卫球的论文
《现今民商法的社会基础与趋势》(载《两岸民商法前沿》2014年总第3辑);《中国民法“典”的制定基础——以现代化转型为视角》(载《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侵权责任法的基础构建与主要发展》(载《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12期,获得第三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大陆当代侵权法制的变迁与发展——以2010年重点解读为契机》,载王千维编《跨世纪民事法理之新思维(元照出版社2012年11月版);《人格权的立法论思考:困惑与对策》(载《法商研究》2012年第1期);《当代债法改革:观察与解读》(载《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2年第2期转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第9期转摘);《人格权面面观:走出理念主义与实证主义之争》(载《比较法研究》2011年第6期)、《民法主体的观念演化、制度变迁与当下趋势》(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1年第11期转摘)、《中国航空立法的回顾与展望》(载《航空航天法律与管理专刊》2011年第1卷)、《民航机长权力的是非曲直——评南航机长逐客事件》(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6月28日法学版)、《物权法定原则之辩:一种兼顾财产正义的自由论视角》(载《比较法研究》2010年第6期)、《一个鼻孔出气的司法体制之争--美国首席大法官罗伯茨西北大学讲演评述》(载《政法论坛》2009年第5期)、《超越现代国际法的盲点:寻求一种历史型解决——兽首拍卖事案评论》(载《中国法律》2009第2期)、《规则嬗变与市场经济——中国民商经济法治三十年》(载《私法研究》2009年第总第7卷)、《走出孤岛的比较法》(载《比较法研究》2009年第2期)、《西游记中的救赎问题:猪八戒的法意识局限》(载《比较法研究》2008年第1期)、《建立统一的中国航空法体系--理论初探与立法建议》(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法治进程中的中国民法:纪念施行20周年》(载《比较法研究》2007年第1期)、《主合同变更而未取得保证人同意时的保证责任》(载《中国案例指导》2007年第1辑)、《编辑部的瓦尔登湖:生活散记》(载《比较法研究》2007年第6期)、《中国物权法制的变迁与展望》(载《月旦民商法杂志》2007年第6期)、《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结构的人性基础--从林冲休妻说起》(载《人文论坛》2006年第2期)、《物权立法的合宪性问题》(载《中国法学文档》2006年总第4辑)、《物权法政策之辨:如何确立市场经济的法权基础》(载《中国法律》2005年第2期)、《债的本质研究-以债务人关系为起点》(载《中国法学》2005年第6期)、《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改进:‘董事会-监事会’二元结构模式的调整》(载《比较法研究》2005年第6期)、《公法与私法的关系》(载全国人大常务会办公厅《研究资料》2004年第17期)、《让房屋拆迁走出以政促政的困境――从国办发[2004]46号文件谈起》(载《中国法律人》2004年11月号)、《规章专权,法治难行——从“浏览黄色网站案”的规章适用说起》(载《中国法律人》2004年10月号)、《中国宪法应如何设置人权》(载《政法论坛》2003年第6期)、《自然人人格权及其当代进路:兼论宪法秩序与民法实证主义》(载《清华法学》2003年第2期)、《法家人物李斯评议》(载《社会科学论坛》2003年第4期)、《国家论》(译文,载《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2003年第5辑)、《民法典体系问题探讨》(载《法制日报》2002年6月30日理论版)、《法律主体》(译文,载《清华法学》2002年第1辑)、《法人的主体性质再探讨》(载《民商法论丛--江平教授70华诞祝贺文集》,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法律主体概念的基础性分析:兼论法律主体预定理论》(载《学术界》2000年第3、4期)、《评价法学的现代轨迹——评拉伦茨》(载《中国政法大学校刊》2001年11月20日版)、《习惯向学术权力挑战》(载《社会科学论坛》2000年第10期,并收录《学术权力与民主》,鹭江出版社2000年8月版)、《学术公共人的公共意识》(收录《学术权力与民主》,鹭江出版社2000年8月版)、《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China》(31 St. Mary’s Law Journal,l999)、《法人本质及其构造研究:为拟制说辩护》(载《中国法学》1998年第3期)、《法律实在性讨论:为概念法学辩护》(载《比较法研究》1998年第3期)、《合伙的多种形式与合伙立法》(载《中国法学》1996年第3期)、《上海手表厂钻石金表违约案判决评析》(载《中国法学》1995年第3期、《罗马法的传统性及其法律方法》(载《中国法学》1995年第1期)、《罗马法的成就及对人类的基本贡献》(收录《罗马法、中国法与民法法典化》,斯奇巴尼、杨振山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11月版)、《企业制度现代化问题:所有权实现第三种方式:》(载《研究生法学》1995年第1期)、《试论企业集团法律控制手段》(载《中国证券评估》1995年第9期)、《债务重组事关利害》(载《上海证券报》1995年11月20日专版)、《法人股出路探析》(连载《金融时报》1994年9月16日第4版、1994年10月15日第4版)、《国外企业兼并法律制度给我国的启示》(载《中国证券评估》1994年第5期)、《民事救济权简论》(载《法学研究》1993年第3期,司法部直属院校“八五”期间优秀论文)、《中国著作权目的及其均衡思想》(《载《研究生法学》1993年第3期)等。
㈧ 朱庆育的个人作品
一、论文类:
(一)“孙子女、外孙子女能否成为法定顺序继承人”,载《江西法学》1993年第6期。
(二)“是一种方法、仅仅是一种方法”,载《读书》1999年第2期。
(三)“罪犯?犯罪嫌疑人?自由?语言”,载《读书》2000年第1期。
(四)“寻求民法的体系方法——以物权追及力理论为个案”,载《比较法研究》2000年第2期。
(五)“抵押物转让效力之比较研究——兼评我国担保法第49条”,载《政法论坛》2000年第2期。
(六)“多元格局下的法学——管窥2000年十种法学著作”,载《法制日报》2001年1月7日。
(七)“破产制度之功能与破产程序启动方式——尝试一种功能学派的视角”,载《政法评论·2001年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八)“个人主义思想的古希腊渊源”,载《社会科学论坛》2001年第7期。
(九)“权利的非伦理化:客观权利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命运”,载《比较法研究》2001年第3期。
(十)“法典法、判例法与中国私法的走向”,载《中外法学》2002年第4期。
(十一)“民法典编纂中的两个观念问题”,载《北大法律评论·第4卷第2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十二)“私法推理的典型思维:从司法三段论到意思表示解释理论”,载《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第5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十三)“意思表示解释:通过游戏而实现”,载《清华法学·第1卷第1期》,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十四)“法律与修辞学”(作者Chaim Perelman),载《法律方法·第2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十五)“法律行为概念疏正”,载《中外法学》2008年第3期。
(十六)“私法自治与民法规范”,载《中外法学》2012年第3期。
二、著作类
(一)《意思表示解释理论——精神科学视域中的私法推理理论》,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版。
(二)《民法总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㈨ 宋显忠的主要论文
1、《全球时代的宪政与法治 》(第一作者),《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4期;
2、《什么是部门法哲学? 》(第一作者),《法制与社会发展》2009年第4期;
3、《法律事实的实证探究》(第一作者),《法学论坛》2008年第2期;
4、《法律的形式、实体和程序》,《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1期;
5、《通过法律的权利保障》,《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6年第5期;
6、《程序与程序保障》,《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5期;
7、《法律程序及其功能》,《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9期;
8、《法律程序的词义辨析》,《长白学刊》2006年第6期;
9、《宪政与程序保障》,《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5期;
10、《事实发现与程序保障》,《当代法学》2006年第6期;
11、《法治与法治国家的涵义》,载《法治与21世纪》(文集) ,2004年8月版;
12、《程序正义及其局限性》,《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第3 期;
13、《普通法的程序结构与现代政府体制》,《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14、《英美国家的宪政传统及其程序观念》,《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5期;
15、《合理性与现代法的理性构造》,《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4期;
16、《合理性、合法性与现代法治——法律社会学研究提要》,《清华法治论衡》2002年第 3辑;
17、《形式合理性、实体合理性与法律秩序的理性化》(第一作者),《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㈩ 清华大学易延友
易延友 1973年生
教授、博士生导师
清华大学法学院证据法研究中心主任
教育背景
1992-1996,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法学学士
1996-1999,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法学硕士
2001-2002,英国华威大学法学硕士
1999-2002,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法学博士
还是比较年轻的老师,有冲劲。
请看清华大学官方链接:
http://www.tsinghua.e.cn/publish/law/3563/2010/20101220195201791121787/20101220195201791121787_.html
网络:
http://ke..com/view/1001350.htm
下面引自清华大学官方介绍
学术成果
(一)著作
1. 《刑事诉讼法(第四版)》(法学阶梯),法律出版社,2013年。
2. 《刑事诉讼法精义》(法学名师讲堂),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3. 《Understanding China’s Criminal Procere》(英文教材),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美国海马出版社,2012年。
4. 《中国刑诉与中国社会》,2010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5. 《证据法的体系与精神》,2010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6. 《刑事诉讼法(第三版)》(21世纪法学教材),法律出版社,2008年。
7. 《陪审团审判与对抗式诉讼》,台北,三民书局,2004年。
8. 《刑事诉讼法(第二版)》(21世纪法学教材),法律出版社,2004年。
9. 《刑事诉讼法(第一版)》(21世纪法学教材),法律出版社,2003年。
10.《沉默的自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
(二)论文
1. 《刑事强制措施的体系及完善》,《法学研究》,2012年第3期。
2. 《State Ideology Transition and Procere Model Transformation: China’s Criminal Procere Law and Its Revisions》, Tsinghua China Law Review, 2012.
3. 《论无罪推定的涵义与刑事诉讼法的完善》,《政法论坛》,2012年第1期
4. 《论最佳证据规则》,《比较法研究》,2011年第6期。
5. 《公民宪法权利的刑事程序保护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以美国联邦宪法第四修正案为中心展开》,《清华法学》,2011年第4期。
6. 《证人出庭与刑事被告人对质权的保障》,《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7. 《对抗式刑事诉讼的形成与特色——兼论我国刑事司法中的对抗制改革》,《清华法学》,2010年第2期。
8. 《眼球对眼球的权利——对质权研究》,《比较法研究》2010年第1期。
9. 《Can A Government Compulsorily Make Citizens More Free? Revisiting Non-Judicial Detentions under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in PR China and Their Justifications》, in Tsinghua China Law Review, 2010, vol. 2.
10. 《刑事审级制度的建构与反思》,《法学研究》,2009年第3期。
11. 《美国联邦证据规则中的关联性》,《环球法律评论》2009年第6期。
12. 《除罪化、程序法治与法的可预期性——以黄碟案为中心的法理透视》,《清华法学》2009年第4期。
13. 《特免权规则:美国的制度与实践》,《证据科学》,2009年第4期。
14. 《英美证据法上的证人作证规则》,《比较法研究》,2008年第6期。
15. 《证据规则的法典化——美国<联邦证据规则>的制定及对我国证据立法的启示》,《政法论坛》,2008年第6期。
16. 《传闻法则:历史、原理与发展趋势》,《清华法学》2008年第4期。
17. 《Arrest as Punishment: the Abuse of Arrest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PUNISHMENT & SOCIE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NOLOGY, 2008, vol. 10, No. 1.
18. 《英美证据法上的专家证言制度及其挑战》,《环球法律评论》,2007年第4期。
19. 《英美法上品格证据的运用规则及其基本原理》,《清华法学》,2007年第2期。
20. 《冤狱是怎样炼成的——从<窦娥冤>中的举证责任谈起》,《政法论坛》2006年第3期。
21. 《权衡原则是怎样把人权消灭掉的——以<刑事诉讼法>第93条为例》,《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2. 《证据学是一门法学吗——以研究对象为中心的考察》,载《政法论坛》2005年第3期。
23. 《陪审团移植的成败及其启示》,载《比较法研究》,2005年第1期。
24. 《英美证据法的历史与哲学考察》,载《中外法学》,2004年第3期。
25. 《陪审团在衰退吗?——当代英美陪审团发展趋势解读》,载《现代法学》,2004年第3期。
26. 《论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载《法学研究》,2004年第1期。
27. 《论辩诉交易应当缓行》,载《法学》,2003年第12期。
28. 《走向独立与公正的司法——司法改革研究述评》,载《中外法学》,2000年第6期。
29. 《论反对自我归罪的特权》,《比较法研究》1999年第2期。
30. 《对自由心证证据制度哲学基础的再思考》,《比较法研究》1998年第2期。
(三)随笔
1. 《检察官客观义务需要理论与实践支撑》,《检察日报》,2009年9月23日。
2. 《日本陪审团的恢复及对中国的启示》,《南方周末》,2009年7月。
3. 《官位与资源让学者们马失前蹄》,《法制日报》,2009年6月24日。
4. 《重典治乱与司法能动主义无关》,《法制日报》,2009年8月31日。
5. 《法院判决应当经得起法律的推敲——英文字母入姓名不符合我国法律》,《法制日报》,2009年3月4日。
6. 《量刑辩论程序理应推广和完善》,《法制日报》,2009年6月。
7. 《我国暂不宜设立藐视法庭罪》,《法制日报》,2009年1月22日。
8. 《保障眼球对眼球的权利》,《南方周末》,2008年11月27日。
9. 《律师应当为何而战》,《中国律师》,2008年。
10. 《附带民事诉讼与刑事被害人权利保障》,《检察日报》,2006年5月18日。
11. 《法院判案何须请示》,《南方周末》,2004年5月27日。
12. 《人民法院整体回避于法有据——评法官谋杀院长案》,搜狐评论,2003年10月13日。
13. 《我们能被关押多久》,《南方周末》,1999年11月2日。
14. 《“可不知论”与“不可不知论”》,《南方周末》,1998年12月18日。
15. 《法院如何给说法》,《南方周末》,1998年9月25日。
16. 《法官应代表哪家的利益》,《南方周末》,1998年6月26日。
17. 《毒树之根岂可不挖》,《南方周末》,1998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