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刑事诉讼法436条

刑事诉讼法436条

发布时间: 2021-02-13 17:29:56

❶ 请你对水污染提几点建议

1、使用环保材料啦,提高人们素质。

2、治理河水,对工厂进行监督

3、学回生工人进行环保教答育。

4、强化对饮用水源取水口的保护。

5、加大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治理力度。

6、加强公民的环保意识,实现废水资源化利用。

❷ 净水器是做什么用的

净水器经过层层来过滤很大程度上提自高了水质。水经过PP棉再经过颗粒活性炭又经过PP棉,然后再经过RO膜、后置活性炭等多级过滤,除去水中的有害杂质,使得水中的硬度适中,饮起来口感舒适,让用户喝得更放心。格美汇净水器,采用了大流量设计,带来更快的出水速度,满足大多数家庭的用水需求,另外,智能净水器还采用了纯水+净水的双重出水贴心设计,贴心满足家庭用水场景需要。

刑法第133条内容

第一百复三十三条制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❹ 军人违反职责罪的2002年版本

军人违反职责罪 -2002年版本
发布时间
2002年10月日
发布文号
〔2002〕1号
全文内容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关于军人违反职责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
各军区,各军、兵种,各总部,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武警部队政治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结合军队的司法实践,并征得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同意,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章军人违反职责罪案件立案标准规定如下:
一、立案标准
战时违抗命令案(第421条)
战时违抗命令罪是指军人在战时故意违抗命令,对作战造成危害的行为。
“违抗命令”,是指主观上出于故意,客观上违背、抗拒首长、上级职权范围内的命令,包括拒绝接受命令,或者不按照命令的具体要求行动等。
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
扰乱作战部署、贻误战机的;
造成重大任务不能完成或者迟缓完成的;
造成死亡一人以上,或者重伤二人以上,或者轻伤三人以上的;
造成军事装备、设施损毁,直接影响作战任务完成的;
造成其他危害的。
(二)隐瞒、谎报军情案(第422条)
隐瞒、谎报军情罪是指军人故意掩盖真实的军事情况,不报告或者报告不真实的军事情况,因而对作战造成危害的行为。
“隐瞒军情”,是指将应当向首长、上级报告的军事情况隐瞒不报。
“谎报军情”,是指用编造或者篡改的军事情况欺骗首长、上级。
“报告”,是指用口头或者书面等形式,将军事情况正式告诉首长、上级或者部队。
“军情”,是指与作战有关的我军、友军和敌军的情报及其他重要信息。
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
造成首长、上级决策失误的;
造成重大任务不能完成或者迟缓完成的;
造成死亡一人以上,或者重伤二人以上,或者轻伤三人以上的;
造成军事装备、设施损毁,直接影响作战任务完成的;
造成其他危害的。
(三)拒传、假传军令案(第422条)
拒传军令罪是指负有传递军令职责的军人,明知是与作战有关的命令、指示而故意拒绝传递或拖延传递,对作战造成危害的行为。
假传军令罪是指军人故意伪造、篡改军令并予以传达或发布,对作战造成危害的行为。
“军令”,是指与部队军事活动有关的命令、指示等。
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
造成首长、上级决策失误的;
造成重大任务不能完成或迟缓完成的;
造成死亡一人以上,或者重伤二人以上,或者轻伤三人以上的;
造成军事装备、设施损毁,直接影响作战任务完成的;
造成其他危害的。
(四)投降案(第423条)
投降罪是指军人在战场上,因畏惧战斗、贪生怕死而自动放下武器,投降敌人的行为。
“自动放下武器”,是指可以使用武器进行有效抵抗而自动放弃抵抗的。
“投降”,是指向敌对一方表示屈服的行为。
凡涉嫌投降敌人的,应予立案。
战时临阵脱逃案(第424条)
战时临阵脱逃罪是指军人在战斗中或者在接受作战任务后,因畏惧战斗、贪生怕死,逃离战斗岗位的行为。
“临阵”,是指部队已经受领战斗任务,进入待命出击的地域及战场。
凡涉嫌战时临阵脱逃的,应予立案。
擅离、玩忽军事职守案(第425条)
擅离或者玩忽军事职守罪是指指挥人员和值班、值勤人员擅自离开正在履行职责的岗位,或者在履行职责的岗位上,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指挥人员”,是指对部队或者部属负有组织、领导、管理职责的军人,专业主管人员在其业务管理范围内,视为指挥人员。
“值班人员”,是指军队各单位、各部门为保持指挥或者履行职责不间断而设立的、定期轮流负责处理本单位、本部门特定事务的人员。
“值勤人员”,是指正在担任警卫、巡逻、观察、纠察、押运等勤务,或者作战勤务工作的人员。

❺ 中国刑法总共有多少条犯罪行为

一、修订刑法施行后,1997年12月25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关于适用刑法分则规定专的犯罪的罪名的意见》属,共确定了414个罪名。
二、2002年3月26日,“两高”《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新增6个罪名,同时减少2个旧罪名。
三、2003年8月21日“两高”《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二)》新增4个罪名。
四、2007年11月6日“两高”《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三)》新增14个罪名,致此,刑法罪名共436个。
五、2009年“两高”《罪名补充规定(四)》新增9个罪名。
六、2011年5月1号,刑法修正案(八)新增10个罪名,截至目前,刑法分则共有罪名455个。

❻ 中国没成立之前是不是还没法律

您以为中国建国前都是原始社会的猴子吗?清朝的大清律、明朝的大明律以及历代封内建社会形态的朝代都容有完整的法律、礼仪规定。不要说各项法律了,就是穿衣戴帽住房造型都有明确规定。
宋朝包公断案也不是个人拍脑袋,也是有法律依据的。商鞅变法的时候也颁布了很多律法。就是殷商时代也有一定法规,仅仅是不够成熟更不全面而已。
可以说二十四史里都有法律记载。

❼ 不小心开车撞死人会不会判刑呀

开车撞死人,没有特殊情况一般是会被判刑的。如果是因为对方蓄意撞上行驶中的汽车自杀,汽车避让不及,发生了死亡的结果,那么这是一种意外事件,驾驶员是不负刑事责任的。

(7)刑事诉讼法436条扩展阅读

交通肇事罪是指“从事交通运输的人员违反规章制度,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犯罪行为。

因此一般情况下,汽车驾驶员撞死了人,构成的罪名为交通肇事罪。

.

这种情况下车主撞死了人,不负刑事责任

我国刑法第16条: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例如有人蓄意撞上行驶中的汽车自杀,汽车避让不及,发生了死亡的结果,那么这是一种意外事件,驾驶员是不负刑事责任的。

交通肇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1、死亡1人或者重伤3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2、死亡3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

3、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30万元以上的。

交通肇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1、死亡2人以上或者重伤5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2、死亡6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

3、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60万元以上的。

❽ 中国法制史的主要内容

第一讲 中国历代立法制度

一、中国法制的起源

二、中国法制的类型中国法制史的发展,经历了奴隶制时期,封建制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和社会主义时期。每一时期,出现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不同类型的法制。

三、中国历代法制的思想法制思想指导了某一个时代的法制,也就指导了某一个时代的立法和司法,所以应对其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一)夏、商、西周的法制思想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天命神权的思想。夏朝,“奉天罚罪”,商朝,除此还有“君权神授”,在西周,出现新的天命观,就是“敬天保民,明德慎罚”,同时还加上了宗法思想“亲亲、尊尊”。

(二)春秋春秋时期是过渡时期,这时期的法制思想特点用夫子的话来讲,就是“礼崩乐坏”,从礼制思想向法制思想过渡。

(三)战国及其战国以后的秦朝这个时期的法制思想主要是法家的法治思想,代表人物有商鞅,韩非等人,主要观点为“重刑轻罪”,“刑无等级”,“事断于法”,等等。这一时期,列国争雄,由于法家思想是积极进取的思想,讲耕战,依法治国,刑无等级,所以被采用。

(四)西汉及以后(重点)

1.西汉初期不再采用法家的法制思想,改用黄老思想(黄帝,老聃),也就是道家思想,其核心是清静无为。这时期的法制思想为“轻徭薄赋,约法省刑,安定百姓,与民休息”。因为用法家思想取天下,是可以的,而无法用以守天下。而且,经过秦末战乱,土地荒芜,百姓不堪重负,所以要用黄老思想安定百姓,巩固统治。这一时期,经历了高祖,文帝,惠帝,景帝几代帝王。

2.西汉中期汉武帝当政的时候,汉武帝希望建立大一统的局面,需要大一统的思想。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这时的儒家思想不同于孔孟之儒。按照宋朝的儒生的观点,称此为杂儒。这时的儒家思想,融合了儒家的德、礼、教和法家的政、刑、罚等思想,还搀杂了阴阳家等其他的思想。所以这时的法制思想可以概括为“德主刑辅,礼法并用”。这一思想对以后的中国古代社会乃至近代社会影响深远。

四、中国历史上的各类法律形式(主要介绍1840年以前的法律形式)

(一)习惯法

(二)刑、辟、法、律、条画、条例(可以归到法一类)

夏、商、周三代用“刑”,有时用“辟”,还有时“刑辟”连用;春秋时期用“法”;战国商鞅时,改“法”为“律”,对后世影响深远;元朝称为“条画”;明清时期把单行的法称为“条例”。

(三)誓、诰、命、遗训、令、制、诏、敕、条格、谕(属于令的一类)

(四)课、科、格(指具体的法律形式)

如牛羊课,讲如何养牛羊的具体规定。秦有课,汉有科条,南北朝时期有麟趾格。

(五)程、式战国时秦国和秦朝时开始有,如《工人程》、《封诊式》,也是官府的具体法规。

(六)典、会典、则例(属于行政法一类)

(七)故事、廷行事、比、例、断例、判例(指的是各个时期对判例的不同称谓)

西周称故事,秦称廷行事,汉朝称比或决事比,例是泛称,宋朝称为断例,近代称判例。

(八)法律解释秦有法律答问;汉朝的大杜律,小杜律,郑氏章句;晋朝的张杜律;唐朝称为律疏。这个作为知识,一般掌握。

掌握几个朝代的主要法律形式,如汉朝的律、令、科、比;唐朝的律、令、格、式;宋朝的敕、令、格、式。

五、中国历史上的立法机关

(一)古代法自君出

(二)近代南京临时政府的参议院

第二讲 中国历代主要法律

一、奴隶制社会的主要法律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吕命穆王,训夏赎刑,作吕刑。此外,注意郑国铸刑书;竹刑。

二、封建社会的主要法律

(一)战国时期——《法经》掌握其作者、篇目、意义,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最系统的封建法典。

(二)秦朝——《睡虎地秦墓竹简》

(三)汉朝——约法三章的原始意义;九章律;其余作一般性了解。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主要是分裂割据的时期,但法制建树较大1.魏律注意改具律为刑名2.晋律又称泰始律,分刑名为刑名和法例两篇。

3.南朝法律沿用晋律

4.北朝律

5.麟趾格改科为格

6.大统式提高式的地位

7.北齐律定律12篇,影响深远;合刑名、法例为名例律;规定重罪十条;规范刑罚。

注意从战国法经的具法;战国秦以及秦汉的具律;到曹魏时改为刑名;到晋律中分为刑名和法例两篇;北齐律又合为名例律的发展过程。

8.北周律建树不大(五)隋

1.开皇律定十恶;定五刑(笞、杖、徒、流、死)

2.大业律(六)唐(七)五代(略)

(八)宋掌握宋刑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刷的法典;编敕;编例(九)元

1.《至元新格》元朝第一部法律2.《风宪宏纲》有关纲纪、吏治3.《大元通制》元朝比较完备的法律4.《元典章》地方官府所汇的法律5.《至正条格》最后一部(十)明1.《大明律》改篇目为7篇,被后世沿用。

2.明大诰重典治民,重典治吏的体现3.大明会典(十一)清1.《大清律例》共7篇,436条2.《大清会典》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太平天国1.《天朝田亩制度》体现平等、平均的思想。

2.《太平刑律》主要规定太平天国所定的一些罪名和一些刑罚。

3.《资政新篇》超前的成分很大,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尤其是战乱的环境下,无法实现。

(二)清末(1840——1912年)

1.宪法性法律钦定宪法大纲;十九信条

2.刑法大清现行刑律的特点:根据大清律例删改而成;对民事条款予以分出,不再科刑;解除同姓相婚的禁令。它是过渡性的刑律。

大清新刑律是新型刑律。分总则和分则两编;规定了新式的刑法原则;规定新刑罚,区分主刑,从刑;规定了一些新罪名。这些内容要重点掌握。

3.民律草案共五编,1911年完成,未及公布实行。

4.商律(略)

5.《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

6.《法院编制法》规定各级审判厅的设置,实行四级三审制。

(三)南京临时政府

1.宪法性法律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重点掌握:背景,公布时间,五点内容,三个特点,意义;

(2)不要认为是孙中山亲自制定的第一部正式宪法——孙中山没有亲自制定;也不是第一部正式宪法(尽管革命派说相当于宪法,但毕竟不是宪法)。

2.其他法令:保护人权,保护私产,废除陋习,保护华侨,废除刑讯逼供,废除体罚,反对株连等。(大体上看一下)

(四)北洋政府(1912-1928)

1.宪法性法律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天坛宪草)

中华民国约法(袁记约法)

中华民国宪法(贿选宪法)(1923年10月10号):它是中国近代第一部正式宪法——虽然在程序上是贿赂的结果,但在形式上和名称上,并非一无是处。

2.刑事法律暂行新刑律:基础是《大清新刑律》,其刑法原则,刑罚制度都一样,仅仅把一些帝制下的用语,改成民国下的用语。

(五)国民政府1.宪法性法律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党治下的产物,其基本精神是维护国民党的一党专政。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五五宪草):虽于1936年5月5号公布了,但没有实施,理由是日本侵华使得没有条件实施。

中华民国宪法:了解基本内容及条文。

2.民法五编。注意与清朝的五编(总则,债权,物权,亲属,继承)不一样,而是总则,债,物权,亲属,继承。采取国家本位主义和民商合一制,大量抄袭外国的。

3.刑法1928年和1935年两部。新的内容主要是规定了保安处分。

4.民事诉讼法注意其当事人进行主义。

5.刑事诉讼法注意自由心证原则。

其他如行政法和法院组织法,一般性了解。

(六)人民民主政权

1.工农民主政权时期中华苏维埃宪法大纲: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制定的第一部宪法性法律文件,其特点是由劳动人民当家作主;规定的政治制度是工农兵代表大会制。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主要掌握它反映了一些左倾的影响,即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

2.抗日民主政权时期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为代表规定的参议会制。

3.人民民主政权时期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最大的建树是规定了人民代表会议制度,奠定了以后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基础。

第三讲 中国历代刑事法制一、罪名

1.昏、墨、贼、杀(夏)

2.寇攘奸宄(西周)

3.五过之疵:审判官在五等过失免人之罪时所出现的五种弊病:惟官(旧僚属)

惟反(恩人)

惟内(亲属)

惟货(行贿)

惟来(故交),从而把不该开脱的人开脱了,这要以开脱之罪治之。(西周)

4.漏泄省中语:泄密(汉)

5.重罪十条(北齐)

6.十恶(隋开皇律)

二、刑罚旧五刑;新五刑(笞、杖、徒、流、死);清末过渡刑罚(现行刑律规定的:罚金、徒、 流、遣、死);近代刑罚(主刑:死刑、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罚金;从刑)

三、刑法原则

1.区分过失和故意:惟眚和非眚(眚即过失)(西周)

2.区分偶犯和惯犯:惟终和非终(西周)

3.区分主犯和从犯:造意和非造意(汉)

4.罪疑惟轻(吕刑)

5.株连:缘坐(株连亲属);连坐(株连非亲属)

6.赎:也可以认为是刑罚,区别罚金

7.宽严适中

8.诉讼时效和法律时效

9.因时因地制宜:“刑罚世轻世重”(因时);“三国三典”(因地):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

10.老幼残疾犯罪减免刑罚

11.据实定罪和论心(动机)定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至唐朝之前的春秋决狱,特别强调当事人的动机。

12.考虑犯罪的情节和认罪的态度

13.类推:吕刑中的“上下比罪”,一直沿用到新刑法的颁布前。

14.正当防卫原则:最早可以推到西周

15.诬告反坐:最早起码可追溯到战国的秦国

16.更犯(累犯)加重

17.数罪并罚

18.自首减刑或免刑

19.上请(请):某些人的犯罪和某些情况下的犯罪必须报请皇帝裁决的原则,起源于西汉汉高祖刘邦,一直到清朝。

20.议(八议):周礼中有“八辟”,三国《曹魏律》始入律;八种贵族官僚犯罪可免死,一般犯罪可减等;亲故贤能功勤贵宾。重点

21.亲亲得相首匿(汉)和同居有罪相为隐(唐朝及以后):后者的范围更大,甚至包括部曲和奴婢。其共同的理论源头:孔子的父子相隐的思想。反映了中国古代法律重视伦理的特点

22.五服治罪:晋律首先将服制作为定罪量刑的规定。

23.区分公罪和私罪(唐律):前者是官吏因公事而犯,可以从轻处罚,保障官吏积极履行公务;后者是官吏因私事或因假公济私而犯,要从严惩处,打击官吏徇私枉法和贪赃枉法。

24.官当:用官品抵销刑罚。最早由南朝的陈律规定下来,在后来唐律和宋律中也有反映,但在明清律中就没有了。因为当徒刑的比较多,故又称“以官当徒”,但不仅仅是这样。

25.外国人在中国犯罪的处理原则:唐律: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表现了既尊重外国习俗和法律的友好态度,又坚决维护主权的精神。原因在于唐的强大。)明朝:化外人犯罪以律拟断。清末:《中英五口通商章程》首先攫取领事裁判权;大清新刑律第八条承认了领事裁判权;1943年才真正废除。

26.同罪异罚:在我国存在了很久,从奴隶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甚至民主政权时期,都有此类规定。

27.罪刑法定:最先由大清新刑律规定

第四讲中国历代民事法制

一、所有权制度(主要是土地所有权问题)

(一)奴隶制时期土地王有制,土地不可以买卖。

(二)封建制时期私田可以买卖,国家保有一部分官田。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在民法的物权编里具体规定。

二、契约

(一)奴隶制时期西周时期买卖契约:质,剂;借贷契约:傅别

(二)封建社会(略)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略)

三、婚姻制度历史上变化不大掌握内容:六礼的内容和影响。在这部分,教材上的第七到第十二部分属于误印,应删去。同姓不婚的内容和目的。目的:生育健康的后代;附远,扩大本家族的势力;厚别,严格区别同宗,防止紊乱纲常。这一规定影响深远,到大清现行刑律才开禁。七去和三不去的具体内容。

四、家庭制度:父权制、夫权制五、继承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度(始于西周成王后),与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婚姻家庭制度有关。

第五讲 中国历代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

(一)奴隶制社会传说的成分较重。西周的内容较肯定,西周的大司寇,小司寇,士师。

(二)封建制社会战国时期:秦的廷尉;齐的大理;楚国的廷理。

秦朝至南北朝的北齐前:基本上是廷尉。

北齐改为大理寺。在隋、唐、宋时期,主要是三法司,大理寺负责审判,刑部负责复核,御史台负责监察。元朝较特殊。在明清时期,大理寺负责复核,刑部负责审判,都察院负责监察。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主要类型:清末,中央刑部改为法部,负责司法行政;大理寺改为大理院,负责审判。地方省设高等审判厅,府设地方审判厅,县设初级审判厅。审级制度为四级三审。与此相对应,设立了四级检察机关,分别是总检察厅,高等检察厅,地方检察厅,初级检察厅。北洋政府普通法院的设置与清末相同,北洋政府实行审检合一制,在各级审判厅设立各级检察厅。在中华民国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审判机关中央设最高法院,省设高等法院,县市设地方法院,实行三级三审制。人民民主政权时期设置较复杂。

注意隋唐和明清三法司的区别;廷尉到大理寺的变化;清末,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变化。

第六讲中国历代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

二、诉讼制度

(一)奴隶制社会重点掌握五听

(二)封建制社会重点掌握:秦的公室告和非公室告。汉朝的秋冬行刑,春秋决狱。登闻鼓制度确立于西晋。北魏开始实行死刑奏报制度。明清时期的三司会审,九卿圆审,热审,秋审,朝审及厂卫制度。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重点掌握领事裁判权、会审公廨。

此外掌握马锡五审判方式。
中国古代主要立法思想概述
一、夏商时期

1、“天讨”、“天罚”的神权政治法律观

二、西周时期

1、“以德配天”说。(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2、“明得慎罚”的法律主张。

三、秦朝
1、法自君出,君主独断。
2、以法为本,严刑峻罚。
3、统一法律法令,注重法律宣传。

三、汉朝

1、“与民休息”、“宽省刑罚”的指导思想。
2、“礼法并用”、“德主刑辅”的指导思想。

四、隋初的立法思想

1、 以德为主,德刑并用的正统法律思想。(以轻代重,化死为生。)
2、 严格执行法律,依法办事,不徇私情,也是隋初君臣的法律思想之一。

五、唐朝
1、“德本刑用”的指导思想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2、立法要求宽简、稳定、划一的思想。
3、严格守法与执法的思想。

六、宋代

1、 重惩“贼盗”的法制指导思想。主张采用重法,使用酷刑严厉镇压“贼盗”犯罪。“太祖、太宗颇用重典,以绳奸慝”。
2、 强干弱枝,集权中央。

七、元代

1、 参照唐宋之制,附会汉法。
2、 沿用本民族习惯法。

八、明代

1、 朱元璋重典治乱的思想。
2、 “重典治吏”与“重典治民”的思想。
3、 礼法并用的指导思想。

九、清代
1、清初“详译明律,参与国制”的立法思想。
2、“参汉酎金”的立法思想。

❾ 谁知道中国历代皇帝使用的国法,像:欺君之罪那些的稍稍详细的资料。帮帮忙~!!!

一、 奴隶制社会的主要法律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吕命穆王,训夏赎刑,作吕刑。此外,注意郑国铸刑书;竹刑。

二、 封建社会的主要法律

(一)战国时期-《法经》掌握其作者、篇目、意义,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最系统的封建法典。

(二)秦朝-《睡虎地秦墓竹简》

(三)汉朝-约法三章的原始意义;九章律;其余作一般性了解。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 主要是分裂割据的时期,但法制建树较大

1.魏律 注意改具律为刑名

2.晋律 又称泰始律,分刑名为刑名和法例两篇。

3.南朝法律 沿用晋律

4.北朝律

5.麟趾格 改科为格

6.大统式 提高式的地位

7.北齐律 定律12篇,影响深远;合刑名、法例为名例律;规定重罪十条;规范刑罚。

注意从战国法经的具法;战国秦以及秦汉的具律;到曹魏时改为刑名;到晋律中分为刑名和法例两篇;北齐律又合为名例律的发展过程。

8.北周律 建树不大

(五)隋

1.开皇律 定十恶;定五刑(笞、杖、徒、流、死)

2.大业律

(六)唐

(七)五代

(八)宋 掌握宋刑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刷的法典;编敕;编例

(九)元

1.《至元新格》 元朝第一部法律

2.《风宪宏纲》 有关纲纪、吏治

3.《大元通制》 元朝比较完备的法律

4.《元典章》 地方官府所汇的法律

5.《至正条格》 最后一部

(十)明

1.《大明律》 改篇目为7篇,被后世沿用。

2.明大诰 重典治民,重典治吏的体现

3.大明会典

(十一)清

1.《大清律例》共7篇,436条

2.《大清会典》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一)太平天国

1.《天朝田亩制度》体现平等、平均的思想。

2.《太平刑律》主要规定太平天国所定的一些罪名和一些刑罚。

3.《资政新篇》超前的成分很大,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尤其是战乱的环境下,无法实现。

(二)清末(1840-1912年)

1.宪法性法律 钦定宪法大纲;十九信条

2.刑法 大清现行刑律的特点:根据大清律例删改而成;对民事条款予以分出,不再科刑;解除同姓相婚的禁令。它是过渡性的刑律。

大清新刑律是新型刑律。分总则和分则两编;规定了新式的刑法原则;规定新刑罚,区分主刑,从刑;规定了一些新罪名。这些内容要重点掌握。

3.民律草案 共五编,1911年完成,未及公布实行。

4.商律(略)

5.《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

6.《法院编制法》规定各级审判厅的设置,实行四级三审制。

(三) 南京临时政府

1.宪法性法律

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重点掌握:背景,公布时间,五点内容,三个特点,意义;

(2)不要认为是孙中山亲自制定的第一部正式宪法-孙中山没有亲自制定;也不是第一部正式宪法(尽管革命派说相当于宪法,但毕竟不是宪法)。

2.其他法令:保护人权,保护私产,废除陋习,保护华侨,废除刑讯逼供,废除体罚,反对株连等。(大体上看一下)

(四)北洋政府(1912-1928)

1.宪法性法律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天坛宪草)

中华民国约法(袁记约法)

中华民国宪法(贿选宪法)(1923年10月10号):它是中国近代第一部正式宪法-虽然在程序上是贿赂的结果,但在形式上和名称上,并非一无是处。

2.刑事法律

暂行新刑律:基础是《大清新刑律》,其刑法原则,刑罚制度都一样,仅仅把一些帝制下的用语,改成民国下的用语。

(五)国民政府

1.宪法性法律

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党治下的产物,其基本精神是维护国民党的一党专政。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五五宪草):虽于1936年5月5号公布了,但没有实施,理由是日本侵华使得没有条件实施。

中华民国宪法:了解基本内容及条文。

2.民法

五编。注意与清朝的五编(总则,债权,物权,亲属,继承)不一样,而是总则,债,物权,亲属,继承。采取国家本位主义和民商合一制,大量抄袭外国的。

3.刑法

1928年和1935年两部。新的内容主要是规定了保安处分。

4.民事诉讼法

注意其当事人进行主义。

5.刑事诉讼法

注意自由心证原则。

其他如行政法和法院组织法,一般性了解。

(六)人民民主政权

1.工农民主政权时期

中华苏维埃宪法大纲: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制定的第一部宪法性法律文件,其特点是由劳动人民当家作主;规定的政治制度是工农兵代表大会制。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主要掌握它反映了一些左倾的影响,即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

2.抗日民主政权时期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为代表规定的参议会制。

3.人民民主政权时期

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最大的建树是规定了人民代表会议制度,奠定了以后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基础

热点内容
安全生产管理员法律责任 发布:2025-09-28 13:22:36 浏览:871
新条例九大亮点 发布:2025-09-28 13:17:33 浏览:559
劳动法不保护个体户 发布:2025-09-28 13:03:20 浏览:292
劳动法关于福利待遇减少 发布:2025-09-28 12:57:15 浏览:292
广东省绿化条例 发布:2025-09-28 12:57:14 浏览:307
劳动法兼职临时工 发布:2025-09-28 12:57:14 浏览:771
梦见法官背对我 发布:2025-09-28 12:57:12 浏览:639
劳动法关于病假事假的规定2015 发布:2025-09-28 12:56:25 浏览:642
吕梁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5-09-28 12:55:49 浏览:183
太原晋源区法律咨询 发布:2025-09-28 12:54:09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