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可以进行行政法规审查不
Ⅰ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只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不审查其合理性,对吗
正确。
审查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原则,确定了人民法院行使司法审查权的内容和程度,即人民法院能够审查的是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而不是具体行政行为的合理性或适当性。这就是说,如果具体行政行为没有违法,只是有些不适当或者有些不合理,人民法院原则上不应当进行干预。
人民法院原则上只审查合法性问题,而不审查合理性的问题,主要理由有以下5点:
第一,依法行政是行政法制中的最基本的规则,人民法院只能用法律而不能用其他标准来衡量行政行为。 这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原则。《宪法》第5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根据这一规定,我国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不得违反、不得超越宪法和法律,这就是“依法行政”。 《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审查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原则是宪法规定的依法行政原则的具体化。一方面,依法行政原则决定了在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必须对行政是否依法进行审查,决定了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中的基本任务是解决一个是否合法的问题。因此,审查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原则是宪法依法行政原则的必然延伸和继续。另一方面,《行政诉讼法》的这一原则又是贯彻《宪法》的依法行政原则的一个重要保证。 《行政诉讼法》第1条规定,制定行政诉讼法的宗旨之一是“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时,如果做到了支持和维护合法的行为,监督和纠正违法的行为,就必然会加强而不是削弱我国的行政权。
第二,无论是行政机关的职权,还是相对于人的权益,都是由法律加以规定的。因此,法律不仅是调节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基本准绳,而且是行政职权和相对人权益的标线。只有用法律作为判断行政行为的标准,才有可能协调行政职权和个人权益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行政诉讼既保护相对人合法权益,又支持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的统一目的。
第三,为了保证行政机关对社会实行有效的管理,需要给行政机关留有一定的自由裁量余地。 根据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应当享有在一定范围内的自由裁量权,法律不可能也不应对行政活动面面俱到地加以详细规定,只能划定大致的范围,给行政机关留有余地,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应公共利益需要的措施、方式。如果干预太多,将不利于行政机关大胆地进行管理,不利于他们灵活果断地决定问题。
第四,行政管理活动涉及面广,有些方面专业性很强,要处理好,需要有丰富的行政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而人民法院的审判人员不可能具备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人民法院审查行政行为的合理性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是以法律来衡量,而行政行为的合理性则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行政经验。如果允许用人民法院的自由裁量代替并且干预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未必能使不妥当变为妥当。
第五,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论,司法审查深入到自由裁量领域条件尚不成熟。我国的行政诉讼和行政法制建设都处于“初级阶段”,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已经是问题很多、阻力很大了,行政诉讼是否能再深入到行政自由裁量权限的领域,要在有了相当的司法经验和在行政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以后,视情况而定。
Ⅱ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可以附带性审查行政法规
不正确。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司法审查制度。人民法院不能审查行政法规。
Ⅲ 如何理解人民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的原则
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原则,是指人民法院对行政主体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拥内有司法审查权,审查的内容主容要是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而不是适当性。这一原则的具体要求是:
1、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审查的对象是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不包括行政机关制定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及发布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命令、决定等抽象行政行为。
2、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应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对行政主体运用自由裁量权过程中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理与适当,原则上不予审查。
3、对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审查标准,主要是根据《行政诉讼法》第54条的规定,即主要证据是否充分、适用法律和法规是否错误,是否违反法定程序、是否超越职权和滥用职权、是否不履行或拖延履行法定职责。
4、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的依据,是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及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并参照行政规章。
Ⅳ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只能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么
新的行政诉讼法规定抄,可以袭对抽象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行为所依据的国务院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不合法,在对行政行为提起诉讼时,可以一并请求对该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
Ⅳ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如果发现有关行政法规违法或不适当怎么处理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如果发现有关行政法规违法或不适当,则应该不适用该行内政容法规,而应直接适用法律。
行政违法是指行政主体所实施的、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侵害受法律保护的行政关系尚未构成犯罪的有过错的行政行为。行政违法是一种违法行为,其主要特征有:
一、行政违法是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侵害受法律保护的行政关系的行为。行政违法不是一种违纪行为,而是一种违反法律规范的行为。
二、行政违法是一种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较之犯罪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轻微。行政违法违反的是行政法律规范,犯罪违反的是刑事法律规范,依法追究不同的法律责任。
三、行政违法是承担行政法律责任的行为。
Ⅵ 人民法院不能对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进行司法审查,哪个机关可以对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进行司法审查呀
那不叫司法审查,那叫申请复议。你可以就行政处罚向作出行政行为的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不服的可以就复议结果向人民法院提出行政诉讼。
Ⅶ 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关于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不一致如何适用问题的答复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地方性法规的规定与法律和行政内法规不一
致的应当容执行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的复函
1993年3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闽法行其〔1991〕017号请示收悉。经研究并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和国务院法制局的意见,答复如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第三十条规定:“未按本法规定取得捕捞许可证擅自进行捕捞的,没收渔获物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罚款;性节严重的,并可以没收渔具。”这一条未规定可以没收渔船。《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办法》第三十四条规定,未取得捕捞许可证擅自进行捕捞或者伪造捕捞许可证进行捕捞,情节严重的,可以没收渔船。这是与渔业法的规定不一致的。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地方性法规的规定与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不一致的,应当执行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
Ⅷ 人民法院为什么只能审查合法性而不能审查合理性
审查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原则,确定了人民法院行使司法审查权的内容和程度,即人民法院能够审查的是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而不是具体行政行为的合理性或适当性。这就是说,如果具体行政行为没有违法,只是有些不适当或者有些不合理,人民法院原则上不应当进行干预。 为什么人民法院原则上只审查合法性问题,而不审查合理性的问题呢?我们认为主要理由有以下5点: 第一,依法行政是行政法制中的最基本的规则,人民法院只能用法律而不能用其他标准来衡量行政行为。 这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原则。《宪法》第5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根据这一规定,我国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不得违反、不得超越宪法和法律,这就是“依法行政”。 《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审查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原则是宪法规定的依法行政原则的具体化。一方面,依法行政原则决定了在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必须对行政是否依法进行审查,决定了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中的基本任务是解决一个是否合法的问题。因此,审查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原则是宪法依法行政原则的必然延伸和继续。另一方面,《行政诉讼法》的这一原则又是贯彻《宪法》的依法行政原则的一个重要保证。 《行政诉讼法》第1条规定,制定行政诉讼法的宗旨之一是“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时,如果做到了支持和维护合法的行为,监督和纠正违法的行为,就必然会加强而不是削弱我国的行政权。 第二,无论是行政机关的职权,还是相对于人的权益,都是由法律加以规定的。因此,法律不仅是调节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基本准绳,而且是行政职权和相对人权益的标线。只有用法律作为判断行政行为的标准,才有可能协调行政职权和个人权益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行政诉讼既保护相对人合法权益,又支持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的统一目的。 第三,为了保证行政机关对社会实行有效的管理,需要给行政机关留有一定的自由裁量余地。 根据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应当享有在一定范围内的自由裁量权,法律不可能也不应对行政活动面面俱到地加以详细规定,只能划定大致的范围,给行政机关留有余地,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应公共利益需要的措施、方式。如果干预太多,将不利于行政机关大胆地进行管理,不利于他们灵活果断地决定问题。 第四,行政管理活动涉及面广,有些方面专业性很强,要处理好,需要有丰富的行政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而人民法院的审判人员不可能具备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人民法院审查行政行为的合理性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是以法律来衡量,而行政行为的合理性则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行政经验。如果允许用人民法院的自由裁量代替并且干预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未必能使不妥当变为妥当。 第五,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论,司法审查深入到自由裁量领域条件尚不成熟。我国的行政诉讼和行政法制建设都处于“初级阶段”,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已经是问题很多、阻力很大了,行政诉讼是否能再深入到行政自由裁量权限的领域,要在有了相当的司法经验和在行政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以后,视情况而定。 第1页 共1页
Ⅸ 法院可以执行行政决定吗
决定书生效后,乙以甲拒不执行决定内容为由,向法院申请执行,要求:1、废除旧界,2、确定新界,并定点下灰,3、清除甲在其土地上的附着物。 在审查该决定的过程中,就能否裁定准予执行形成三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该处理决定超越了职权,行为不合法,应裁定不予执行。理由是,镇政府将争议的土地确定给乙使用,甲的房屋和树木占用了乙的土地,是平等主体之间的侵权行为,应由乙行使物上请求权,诉至法院要求排除妨碍。而法律并没有规定镇政府享有处理该民事侵权行为的职权,依据法无规定不为法的原则,镇政府对此行为作出的处理,则超越了职权,其行为违法. 第二种观点认为,该处理行为合法,应裁定予以执行。理由是,镇政府已经将该争议的土地使用权确认给乙使用,那么该土地上甲拥有的附着物(墙头、树木),就应当清除是理所当然之事,处理决定第三项是第一、二项的合理延伸,也没有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因此,第三项也应予以执行。 第三种观点认为,该处理决定不仅是超越职权,而内容不具有可执行性,并无确定的义务人,应裁定不予执行。 为保证生效的行为能够得到执行,第66条规定,行政机关可以将其作出的相对人在法定期间内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的,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同时,为确保法院执行过程的合法性和公正性,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93条明确规定,在非诉案件中,法院必须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在第86条规定了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行为所应具备的条件。 首先,该处理决定内容不合法。内容的第一项是依据查明的事实,废除了往年所定的甲乙之间宅基地界点。第二项对甲、乙宅基地界点重新予以确定。依据《土地管理法》第76条的规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处理;个人之间的争议由乡级人民政府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该镇政府依甲申请,据甲、乙两家宅基地形成过程、四邻界址的核查,作出土地确权的行为,应是其履行职责的行为。故第一、二项应是合法的行政行为。 然而第三项清除甲侵占乙土地上的附着物的决定,则是对甲、乙双方平等主体之间民事侵权纠纷的处理,属超越了职权的行为。 虽然,中行政机关的行为,民法中的民事主体的民事行为,都应遵循合法性原则,但是二者之间有本质区别,行政法中的行政合法性原则是指法无授权即禁止,而民法中合法性原则是指法无禁止即可为。也就是说,民事行为必须是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才能确认无效,不能以没有法律授权为由认定民事行为无效,而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必须有法律的明确授权才具有合法性。 本案中甲与乙之间的土地使用权争议属土地使用权纠纷,土地管理法第16条授权行政机关先行确权,镇政府将争议的土地使用权裁决给乙使用后,甲若拒绝乙要求其清除地上附着物的要求,即侵犯了乙的土地使用权,该纠纷属于侵权纠纷,乙应依据物上请求权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排除妨碍。可见,上述两个纠纷虽都涉及土地使用权,但并非同一性质的法律关系。土地管理法并没授权行政机关可以处理土地使用权侵权纠纷,该纠纷属司法管理范围,行政机关对此作出裁决,虽未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但无明确授权即为的行为,违反了行政合法性原则,显属越权行为,是不合法。所以总体上说,该处理决定是不合法的。其次,该处理决定不具有可执行性。 具体行政行为具有可执行性的内容是指具体行政行为具有可执行性,即具体行政行为确定被执行人具有给付的义务。这种给付义务主要表现为物权的转移和债权的实现以及要求被执行人为一定的行为等。如果具体行政行为没有要求当事人履行一定的给付义务或为一定的义务,即不具有可执行性,强制执行就失去了对象和内容,申请执行也就失去了意义,人民法院就不应受理。该处理决定第三项越权违法不予执行,第一、二项均属确权行为,其内容既不涉及物权之转移,也无债权之实现和要求被执行人为一定行为,无可执行内容。 第三,被申请人不是具体行政行为所确定的义务人。 强制执行若无执行义务人,则无人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内容。执行标的是义务人所有或有权处分的,用以实现权利人权利的财产及行为,如果其财产不是义务人所有或无权处分的,行为不是行为人所应实施的,就不能成为执行的标的。该案中,申请人对界点要求下灰定点,显然不是被执行人乙所应为的行为。依据合法性原则要求,作为公民个人,只有法律要求为或不为的,才是其所不为或为的行为,法律没有要求被执行人作出下灰定点的行为,因此,乙无义务去积极地作为该行为。换言之,如果乙个人去下灰定点作出的行为,显然也很难取得乙的认同。相反,下灰定点确定界址应是行政机关依职权作出的行为,而不是乙应负有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