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与仲裁之间的关系
❶ 民事诉讼法与仲裁法有什么关系
您好,根据您的提复问,答复如下,以供制参考 1.民事诉讼法是“调整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规范的总称”,仲裁法就是“调整仲裁法律关系的规范的总称”。 2.民事诉讼是实行“两审终审制”的,也就是说,当事人可以启动民事纠纷解决的一审、二审,甚至,还可以对生效判决进行申诉申请再审。 而仲裁则实行“仲裁终结制”,一次仲裁则结束。 仲裁实行一裁终局的制度,就是说一个案件,仲裁庭只做出一次仲裁裁决,便进入执行程序,没有第二次裁决,也不能向人民法院起诉。 仲裁裁决与法院判决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一经做出,当事人必须履行义务。如果一方当事人不主动履行,另一方当事人可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3. 仲裁是协议制度,无协议不仲裁,而民事诉讼不要求,只是符合起诉条件即可 仲裁是一裁终局,民诉是二审终审, 两者是或裁或审,管辖相互排斥。
❷ 诉讼和仲裁的分别利弊
法律分析:仲裁的受理和开庭程序相对简单,诉讼相对复杂;其次,仲裁实行一裁终局,裁决立即生效。
诉讼实行两审终审,当事人不服一审判决的还可上诉,并且提起上诉程序仍需时间:再次,人民法院的诉讼资源有限,一个案件从人民法院受理到判决生效,往往需要较长时间。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三条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提起的民事诉讼,适用本法的规定。
❸ 仲裁规则与仲裁法之间的关系
一、制定机构不同
仲裁法是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而仲裁规则由仲裁机构或其所属商会制定的专门适用于该机构的规则,或者是国际组织制定的供当事人选择适用的仲裁程序规则。
二、适用方法和范围不同
仲裁规则具有契约性,因而是供当事人选择适用的规则。当事人可以选择某一特定机构或者国际组织的仲裁规则,也可以选择适用其他的仲裁规则,包括他们自行约定的规则。换言之,只有当事人约定适用某一特定的仲裁规则,该规则才能约束相关当事人,当事人在选择适用某一特定仲裁机构的仲裁规则时,也可以对该即将适用的规则通过约定的方法作出这样或者那样的修订。
对于特定常设仲裁机构制定的仲裁规则,仅适用于在该机构仲裁的仲裁案件。而国家仲裁法的适用不同于仲裁规则,它不是由当事人选择适用的,而是适用于在颁布仲裁法的国家境内进行的一切仲裁活动。例如,在中国内地进行的仲裁活动,应当理所当然地适用中国内地的仲裁法。
三、规范仲裁解决争议的程度不同
仲裁规则所规范的是仲裁庭、仲裁机构与相关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始于当事人就其争议提出仲裁,终于仲裁裁决的作出。仲裁法虽然也规定了仲裁程序所涉及的内容,包括仲裁庭的组成、仲裁审理和仲裁裁决的作出。此外,仲裁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通过国家法院对仲裁所实施的司法监督,包括法院对仲裁协议和仲裁庭的管辖权、仲裁程序和仲裁裁决的监督,包括法院根据当事人的请求撤销仲裁裁决和拒绝承认与执行仲裁裁决的条件和程序。
四、法律效力不同
仲裁规则对相关当事人的效力相当于契约的关系,即当事人选择适用了某一特定仲裁规则,该仲裁规则才能对他们适用。而国家仲裁法对在该国家进行的仲裁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而无需当事人或者仲裁庭对此作出选择。如果当事人的约定或者仲裁规则的规定与应当适用的仲裁法律规则发生冲突时,仲裁规则或者当事人的约定不能对抗法律规定。
例如,关于仲裁程序中的临时性保全措施的规定,许多仲裁规则都规定了仲裁庭由做出对争议标的物采取保全措施的决定,但是根据相关国家的法律,比如我国《仲裁法》和《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仲裁机构、仲裁庭都没有此项权利,只有财产所在地法院才有权作出保全措施的决定。
因此,尽管外国仲裁机构或者仲裁庭根据所适用的仲裁规则有权作出此决定,但这样的规定显然与我国国内法相抵触,仲裁庭由此做出的决定很难得到我国法院的承认与执行。在仲裁案件中,当事人申请财产保全的,一般案件由被申请人住所地或者财产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属涉外仲裁案件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258条的规定,由被申请人住所地或者财产所在地中级人民法院作出裁定。
因此在我国,仲裁机构也无权就临时性的保全措施发布命令,而只能将当事人申请保全财产或证据的请求,提交对此有管辖权的中级人民法院作出裁定。联合国贸法会在对其1985年《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第17条进行修订的过程中,我国政府在2006年4月26日以商法行政函(2006)26号的方式,对此条文的修改提出了如下意见:目前的草案对《示范法》第17条“仲裁庭命令采取临时性措施的权力”的规定作出了很大程度的扩充。“临时措施”与“初步命令”类似于中国法律上的“保全措施”,包括财产保全措施和证据保全措施。
我国《仲裁法》第28条规定:“⋯⋯当事人申请财产保全的,仲裁委员会应当将当事人的申请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提交人民法院;”第46条规定:“⋯⋯当事人申请证据保全的,仲裁委员会应当将当事人的申请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提交证据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
也就是说,中国法律并没有赋予仲裁庭作出有关保全措施的权力,也未赋予仲裁庭命令采取临时措施和初步命令的权力,因此现有案文与中国民事诉讼法、仲裁法的相关规定不符,我国法院缺乏承认与执行外国仲裁庭作出的临时措施、初步命令的法律依据。
因此,即便其他一些采用《示范法》的国家承认与执行仲裁庭作出的临时性保全措施的决定,如果此项决定在我国法院申请执行,根据我国现行法律仲裁庭作出的临时性保全措施的决定则不能得到我国法院的执行,因为我国法律并没有赋予仲裁庭对争议项下的财产作出临时性保全措施裁定的权力。
❹ 什么是仲裁跟诉讼有什么关系
什么是仲裁?从字面上看,“仲”就是居于中间,“裁”就是裁定解决,合起来“仲裁”的含义就是居中裁决。这很形象地说明了仲裁的特点。法律意义上的仲裁,就是指争议双方的当事人自愿将他们之间的纠纷提交仲裁机关,由仲裁机关以第三者的身份进行裁决。仲裁并不是一种法定的诉讼程序,仲裁机构也不是国家机关,但仲裁裁决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必须执行。
仲裁与诉讼有很大的不同。仲裁只适用于民事纠纷,行政案件特别是刑事案件不适用仲裁方式。进入仲裁程序必须以双方当事人自愿为前提。一般来说,进入仲裁程序的双方当事人都是事先在合同中订立了仲裁条款,或者是在争议发生后,经双方协商同意以仲裁方式解决纠纷。如果只是一方当事人单方面提起仲裁,仲裁机构不能受理。此外,仲裁机构专业性强,仲裁程序比较简单,不像审判程序那么严格复杂,而且我国民事仲裁采取“一裁终局”制,解决争议比较迅速。不过,仲裁机构对自己作出的裁决,无权强制执行,若当事人不履行,另一方当事人只能请求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根据仲裁的这些特点,当事人可以选择以何种方式解决争议。
❺ 民事诉讼法与仲裁制度属于民法吗
民法作为实体来法,内容包自括民法总论、物权、债与合同、知识产权、婚姻家庭继承、人格权和侵权行为等内容。民诉和仲裁制度不属于民法范畴,它们是程序法。
民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广义民法是指所有调整民事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即它不仅包括以民法典、民法通则、民法命名的法律规范,还包括民事单行法(如《合同法》),民事特别法(如《公司法》),以及散见于宪法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中的民法规范。
2)狭义上的民法是指以民法典、民法通则、民法命名的法律。我国民法通则归入狭义民法范畴。
注意:上一条回答的后半部分是错误的。民事诉讼法和仲裁法绝对不包括在民法范畴内,作为程序法,它们调整的是民事诉讼法律关系,而非民事法律关系。
❻ 民事诉讼法与仲裁法的关系
仲裁是一种倾向于协商的 法律解决手段。更体现了人性和谐的一面。 诉讼是根据法律的明文规定解决争议的手段,
❼ 民事诉讼与仲裁的关系
民事诉讼与仲裁的关系如下:
1.民事诉讼是保证仲裁裁决公正性必不可少回的手段答。我国仲裁法和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撤销仲裁裁决制度和不予执行仲裁裁决制度是仲裁公正性的保障。
2.仲裁与民事诉讼在法律渊源上具有联系性。反映了两种程序的一致性。
3.仲裁裁决通过民事诉讼程序中的执行程序来实现。
4.仲裁程序中的财产保全和证据保全措施由法院行使。
❽ 民事诉讼与仲裁的具体关系
民事诉讼是一种诉讼程序,要经法院的审判,是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则进行的,且判决结果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可以上诉
而仲裁,则是一种当事人双方解决纠纷的方法,要到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可以根据法律也可以根据言之成理解决纠纷,相对于民事诉讼简便得多,要求也没那么严格,判决结果一裁终局
❾ 民事诉讼法与仲裁法的区别>简单说,抓重点的讲
民事来诉讼法是“调整民事诉讼法律关自系的规范的总称”,仲裁法就是“调整仲裁法律关系的规范的总称”啦!呵呵
民事诉讼是实行“两审终审制”的,也就是说,当事人可以启动民事纠纷解决的一审、二审,甚至,还可以对生效判决进行申诉申请再审。
而仲裁则实行“仲裁终结制”,一次仲裁则结束。
“ 1、仲裁实行一裁终局的制度,就是说一个案件,仲裁庭只作出一次仲裁裁决,便进入执行程序,没有第二次裁决,也不能向人民法院起诉。
2、仲裁裁决与法院判决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一经作出,当事人必须履行义务。如果一方当事人不主动履行,另一方当事人可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❿ 调解,仲裁,诉讼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一、调解,仲裁,诉讼三者之间的联系为三者作为社会民事纠纷的解决机制相互辅佐、交相并存,又以其各自相对独特的调整机制而相互独立,是现代社会民事纠纷解决机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成员提供了多种可供其自由选择的解决民事纠纷的途径和方法。
二、调解,仲裁,诉讼的区别如下:
1、概念不同
调解是中立的第三方在当事人之间调停疏导,帮助交换意见,提出解决建议,促成双方化解矛盾的活动;
仲裁是由双方当事人协议将争议提交(具有公认地位的)第三者,由该第三者对争议的是非曲直进行评判并作出裁决的一种解决争议的方法;
诉讼是指国家审判机关即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解决讼争的活动。
2、特殊性不同
调解员可以采用其认为有利于当事人达成和解的方式对争议进行调解。这种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调解程序开始之后,调解员可以单独或同时会见当事人及其代理人进行调解;
调解员单独会见一方当事人的,可向他方当事人通报单独会见的情况,当事人另有要求的除外;调解员可以对争议进行面对面的调解,也可以进行背对背的调解;在调解过程中,调解员可以要求当事人,提出书面或口头的建议或方案。
仲裁异于诉讼和审判,仲裁需要双方自愿,也异于强制调解,是一种特殊调解,是自愿型公断,区别于诉讼等强制型公断;
对于诉讼,平等主体当事人之间发生经济纠纷提起诉讼,适用《民事诉讼法》解决纷争。
3、形式不同
调解主要有四种形式:诉讼调解(法院在诉讼过程中的调解)、行政调解(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的调解)、仲裁调解(仲裁机关在仲裁过程中的调解)和人民调解(群众性组织即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
人民调解是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进行的调解;法院调解是人民法院主持下进行的调解;行政调解是基层人民政府或者国家行政机关主持下进行的调解;
仲裁调解是在仲裁机构主持下进行的调解。在这几种调解中,法院调解属于诉内调解,其他都属于诉外调解。
仲裁一般是当事人根据他们之间订立的仲裁协议,自愿将其争议提交由非司法机构的仲裁员组成的仲裁庭进行裁判,并受该裁判约束的一种制度。仲裁活动和法院的审判活动一样,关乎当事人的实体权益,是解决民事争议的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