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中劳动概念的
❶ 劳动法中的劳动者和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是一样的概念吗
.劳动法中的劳动者和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应该是一个概念。因为都是涉及到劳动嘛。
❷ 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是什么
法律分析: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相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调整的对象:主要是劳动关系。所谓劳动关系,是指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社会关系。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一条 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
❸ 劳动法的概念是什么
1、英国《牛津法律大辞典》对劳动法的解释是:“与雇佣劳动相关的全部法律原则和规则,大致和工业法相同。它规定的是雇佣合同和劳动或工业关系法律方面的问题。”
2、旧中国法学界最有影响和最具有代表性的对劳动法的界说:“劳动法为关系劳动之法。详言之,劳动法为规范劳动关系及其附随一切关系之法律制度之全体。”
3、新中国法学界对劳动法比较一致的定义:“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一些关系的法律。
❹ 劳动合同的概念
1996年10月9日发布的劳动部办公厅《对〈关于临时工的用工形式是否存在等问题的请示〉的复函》规定:《劳动法》实施后,所有用人单位与职工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在用人单位各类职工享有的权利是一样的,因此,过去意义上的相对于正式工而言的临时工已经不复存在,用人单位在临时必岗位上用工,可以在劳动合同期限上有所区别,所以,用人单位临时性、季节性用工应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简介
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订立和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必须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根据这个协议,劳动者加入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事业组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等用人单位,成为该单位的一员,承担一定的工种、岗位或职务工作,并遵守所在单位的内部劳动规则和其他规章制度;用人单位应及时安排被录用的劳动者工作,按照劳动者提供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支付劳动报酬,并且根据劳动法律、法规规定和劳动合同的约定提供必要的劳动条件,保证劳动者享有劳动保护及社会保险、福利等权利和待遇。
劳动合同的特征:
1.劳动合同主体具有特定性
2.劳动合同内容具有劳动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性和对应性
3.劳动客体具有单一性,即劳动行为
4.劳动合同具有诺成、有偿、双务合同的特性
5.劳动合同往往涉及第三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主要作用
1.它是劳动者实现劳动权的重要保障。
2.它是用人单位合理使用劳动力、巩固劳动纪律、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
3.它是减少和防止发生劳动争议的重要措施。
4.它是建立规范有效劳动关系的重要载体。
❺ 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有什么区别
在生活中因为劳动的关系,我们经常听到《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这两种法律,
一、《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概念上的区别: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相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劳动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独立部门。
劳动合同法,是指关于劳动合同的法律,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劳动合同法一般是指所有关于劳动合同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狭义上的劳动合同法就是指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劳动法》是劳动保障立法体系中的基准法,是《劳动合同法》的立法根据。可以说是《劳动合同法》的母法。
二、《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的总体区别
(一)、《劳动合同法》和《劳动法》名称不同
前者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后者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在立法层次上,同为法律,在企业和劳动者中容易把劳动法称为劳动法,把劳动合同法称为新劳动法。
从立法历程上对比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1994年7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
1994年7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八号公布;
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至今没有作出任何的修改。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于2007年6月29日通过;
2007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十五号公布;
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2012年1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决定,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
(二)、从立法内容上作出对比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立法内容
劳动合同法共分13章107条,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促进就业
第三章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
第四章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第五章工资
第六章劳动安全卫生
第七章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
第八章职业培训
第九章社会保险和福利
第十章劳动争议
第十一章监督检查
第十二章法律责任
第十三章附则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内容
劳动合同法被俗称为新“劳动法”。新“劳动法”对劳动合同制度做了进一步完善。
劳动合同法共分8章98条,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劳动合同的订立
第三章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
第四章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第五章特别规定
第一节集体合同
第二节劳务派遣
第三节非全日制用工
第六章监督检查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八章附则
总体上来说:《劳动法》是劳动保障立法体系中的基准法,是《劳动合同法》的立法根据。可以说是《劳动合同法》的母法。在实际应用中两者还是存在希望为的差别的
❻ 劳动法所规定的劳动标准为
劳动法抄所规定的劳动标准为最低劳袭动标准,一般属于强行性法律规范,以绝对肯定的形式予以规定,具有必须严格执行的法律约束力,具有单方面的强制性,不能由当事人协议予以变更。
劳动标准是指对劳动领域内的重复性事物、概念和行为进行规范,以定性形式(如文字描述)或者以定量形式(如数据、图表)所作出的统一规定。
它以涉及劳动领域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并决定,或由有关方面批准,以多种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
(6)劳动法中劳动概念的扩展阅读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第三十六条: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
第三十七条:对实行计件工作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根据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的工时制度合理确定其劳动定额和计件报酬标准。
第三十八条: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
第三十九条:企业因生产特点不能实行本法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八条规定的,经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可以实行其他工作和休息办法。
❼ 劳动法律的概念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内容主要包括:
劳动者的主要权利和义务;
劳动就业方针政策及录用职工的规定;
劳动合同的订立、变更与解除程序的规定;
集体合同的签订与执行办法;
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制度;
劳动报酬制度;
劳动卫生和安全技术规程等。
基本概念:
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离不开调整劳动关系这一核心内容。
明确以下几点:
劳动法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法律部门;
它是从民法中分离出来的法律部门;
是一种独立的法律部门;
《劳动法》是国家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而制定颁布的法律。从狭义上讲,我国《劳动法》是指1994年7月5日八届人大通过,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从广义上讲,《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法规,以及调整与劳动关系密切相隧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劳动法》作为维护人权、体现人本关怀的一项基本法律,在西方甚至被称为第二宪法。
其内容主要包括:
劳动者的主要权利和义务;
劳动就业方针政策及录用职工的规定;
劳动合同的订立、变更与解除程序的规定;
集体合同的签订与执行办法;
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制度;
劳动报酬制度;
劳动卫生和安全技术规程等;
以上内容,在有些国家是以各种单行法规的形式出现的,在有些国家是以劳动法典的形式颁布的。劳动法是整个法律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独立的法律部门。
❽ 劳动法中劳动者的概念
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一般将其理解为狭义的职工,即“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并且已依法参与劳动法律关系的公民”。
从适用对象来看,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人员、农村劳动者(乡镇企业职工和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除外)、现役军人、家庭直接雇用的保姆以及已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或领取退休金的人员等不适用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
广义的劳动者指具有劳动能力的所有公民。狭义的劳动者仅指在法定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的所有公民。
(8)劳动法中劳动概念的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的各项权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劳动者有平等就业的权利。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有获得职业的权利。
2、 劳动者有选择职业的权利。是指劳动者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适合自己才能、爱好的职业。
3、 劳动者有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随着劳动制度的改革,劳动报酬成为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所签订的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
4、 劳动者有权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这是保证劳动者在劳动中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对享受劳动权利的主体切身利益最直接的保护。
5、 劳动者享有休息的权利。我国宪法规定,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国家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规定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
6、 劳动者享有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疾病和年老是每一个劳动者都不可避免的。社会保险是劳动力再生产的一种客观需要。
7、 劳动者有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所谓受教育既包括受普通教育,也包括受职业教育。
8、 劳动者有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劳动争议是指劳动关系当事人,因执行《劳动法》或履行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的规定引起的争议。劳动关系当事人,作为劳动关系的主体,各自存在着不同的利益,双方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分歧。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劳动者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由用人单位、工会和职工代表组成。劳动仲裁委员会由劳动行政部门的代表、同级工会、用人单位代表组成。解决劳动争议应该贯彻合法、公正、及时处理的原则。
❾ 请问老师:《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是一样的概念吗
不一样,来《劳动法》颁布自于1994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原有的《劳动法》下已不足以全面的保护,而《劳动合同法》是2007年才颁布的,《劳动合同法》的颁布是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更好的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而颁布的,《劳动合同法》的颁布进一步明确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加大的对劳动者的保护力度。其在内容上更加注重实质公平。这些都是《劳动法》所不具备的。
❿ 《劳动合同法》和《劳动法》是一个概念吗
[转]
《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不是一个法
《劳动法》已于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劳动合同法》将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一、现行劳动法规对工作时间的规定:
1. 标准工时制(单位实行标准工时制不需要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批准)
劳动者每周工作5天,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每周休息2天。
全年休息天数:2天*52周=104天;
全年法定节日休假天数:元旦1+春节3+劳动节3+国庆节3=10天;
全年休息、休假天数合计:114天。
全年工作天数:365天-114天=251天。
2. 综合工时制(单位实行综合工时制需要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批准)
执行标准工时制对工作时间的规定。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调整上班天数和日工作时间,但是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11小时,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40小时,周工作天数不得超过6天,周休息天数不得少于1天。
3. 不定时工作制(单位实行不定时工时制需要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批准)
不执行标准工时制对工作时间的规定,实行弹性工作时间,没有加班工资,没有补休(调休)。
二、现行劳动法规对加班工资的规定:
1. 在工作日加班的,发给加班工资,按照劳动者本人小时工资标准的150%支付加班工资。
2. 在休息日加班的,劳动者享有休息权,优先安排补休(调休),补休(调休)时间与加班时间相等。如果不能安排补休(调休),则按照劳动者本人日或小时工资标准的200%支付加班工资。
3. 在法定节日加班的,不允许安排补休(调休),只能按照劳动者本人日或小时工资标准的300%支付加班工资。用人单位不能以安排补休(调休)代替支付加班工资。因为,法定节日对于劳动者来说,其节日的休假比平常休息日的休息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和具有不可调换性。节日加班影响了劳动者只有在节日才能够进行的精神文体旅游生活和其他社会活动,这是用补休(调休)的方法无法弥补的.
三、调休
在劳动者加班后优先安排补休(调休)的,由于补休(调休)时间等于加班班间,所以不再发给加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