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地运动与劳动法
『壹』 圈地令与圈地运动有何区别
15世纪末叶至19世纪中叶西欧新兴资产阶级和新封贵族使用暴力剥夺农民土地的过程。这种情况在英、德、 法、荷、丹等国都曾先后出现过,而以英国的圈地运动 最为典型。 所谓圈地,即用篱笆、栅栏、壕沟把强占的农民份地以及公有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大批丧失土地和家园的农民成为一无所有的雇佣劳动者。这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海外的贸易和掠夺是另一个重要手段。 中国清朝入关后满洲贵族为掠夺土地而颁布的命令 。 顺治元年(1644)颁布 ,康熙二十四年( 1685)废止 。清朝入都北京后,为解决八旗官兵生计,决定强占北京附近的土地,遂下圈地之令。顺治元年十二月规定,近京各州县汉人无主荒地全部予以圈占,分给东来诸王兵丁人等。 清初大规模地圈地导致“近畿土地,皆为八旗勋旧所圈,民无恒产,皆赖租种旗地为生”。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生活悲惨,以致“流民南窜,有父母夫妻同缢死者;有先投儿女于河而后自投者;有得钱数百,卖其子者;有刮树皮抉草根而食者;至于僵仆路旁,为乌鸢豺狼食者,又不知其几何矣”。
求采纳
『贰』 英国议会通过的圈地法案对当时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
1.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圈地运动实现了农民与土地的分离,使农民越来越少,失去土地的农民部分成为农场的雇佣工人流入城市,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了大量的自由劳动者。同时,圈地运动也使家庭手工业被破坏,为工业扩大了国内市场,从而大大促进了英国的工业发展,使英国成为17、18世纪欧洲商业的领头羊。
2. 使资本主义经济深入农村,对农业进行了资本主义改造。首先是土地所有制变化:圈地运动摧毁了小农经济,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大农业,使农村由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变为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将其是经营方式的改变:土地被围圈以后,农业资本家办起农场或牧场,雇佣被剥夺了土地的农民进行生产。那些将土地出租给资本家的贵族,所得到的不再是封建的地租,而是资本主义的利润。过去的贵族变成了新贵族,农民则变成了农业工人,从而使农村得以资本主义化。
3. 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土地的集中,大部分领主更愿意投资新的农作物,追加好的肥料,使用更好的工具,改革排水系统,采用先进的耕作方式,提高产量。
4. 加快了英国城镇的进程。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移居城市以及工业的发展,使英国的城镇数量大量增加。如圈地运动开始后居住在1万人以上的城镇居民占英国人口的比例从3.1%上升到8.8%。
5. 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阶级条件。靠圈地发家的贵族地主成为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他们在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中起到了领导者的作用,为资产阶级革命打下了良好的阶级基础。
6. 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出现。圈地运动造就了大批的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自由劳动力,积累了资本,扩大了市场,为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
7. 圈地运动对农民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在圈地运动中,无数农民倾家荡产,流离失所。而政府又颁布血腥法令,不允许这些失去土地的人流浪。从这个角度说,圈地运动是一场明显的“羊吃人”的运动。
总之,圈地运动牺牲了农民的利益,积累了原始资本,为资本主义提供了廉价的雇佣劳动力和国内市场,为英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强国奠定了基础。
『叁』 劳动法的产生与产业雇佣劳动有何联系
(1)产业社会是劳动法产生的社会基础,产业雇佣劳动产生的社会关系落实了劳动法调整的对象。
英国工业革命后,大批农民因为圈地运动失去土地,被迫到城市中专门为资本家劳动,从而产生了新的劳动关系类型,即产业雇佣劳动关系。产业雇佣劳动关系不同于封建社会中地主与农民之间形成的传统农业雇佣关系,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劳动者开始群聚并合作,即劳动开始社会化;劳动工具开始机器化产业化;劳动者使用的生产工具、生产资料不属于自己,生产资料与劳动力开始相对分离。因此,它需要新的对应的法律进行调整,即后来逐步产生的劳动法。
(2)调整产业雇佣关系的法律是现代意义劳动法产生的萌芽。
社会化大生产背景下,工人的工作时间远远超过人的生理极限,劳动条件和工作场所极端恶劣,对劳动者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随着产业工人的斗争从自发到自觉,英国政府被迫认识到缓和劳资关系的重要性,开始制定一些调整劳资关系的法律,主要是一些童工、女工生理保护、缩短工作时间、改善劳动条件等强制性规定,在此期间颁布了《学徒健康与道德法》,很多学者认为,它与以往的劳工法规有了质的变化,第一次从保护工人的利益出发而制定,意味着劳动法的产生,对劳动法的诞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3)产业雇佣劳动的法律调整是劳动法的宗旨,是诠释劳动法产生的关键。
劳动法的立法宗旨就是在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化解社会化大生产方式下产生的劳资矛盾,只有充分认识了产业雇佣劳动关系存在的社会基础,才能更好地理解劳动法的产生与发展。
『肆』 圈地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中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措施,两者对历史进程所产生的影响中最主要的是
c对是因为对于英国1;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农民越来越少,失去土地的农民部分成为农场的雇佣工人流入城市,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了大量的自由劳动者2. 使资本主义经济深入农村,对农业进行了资本主义改造。首先是土地所有制变化:圈地运动摧毁了小农经济,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大农业,使农村由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变为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3;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阶级条件。靠圈地发家的贵族地主成为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他们在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中起到了领导者 4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出现。圈地运动造就了大批的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自由劳动力,积累了资本,扩大了市场,为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
对于法国这次革命扫荡了法国的封建势力,扫清了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它对法国社会的思想观念、文化教育等方面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错是因为英国还是封建统治谈不上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其次对于法国吉伦特派在废除君主制、创建共和国以及进一步改造封建土地制度、废除农民的封建义务上,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其无法解决物价飞涨问题,在共和国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不能暂时地限制和牺牲自身利益,必然遭到垮台的命运。
『伍』 英国历史因为羊吃人式的圈地运动,受到了哪些改变和影响
15~17世纪的圈地运动是一个独特的土地改革运动,这项运动对英国土地制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从15世纪末开始,英国的圈地现象越来越普遍,影响也越来越大,渐渐地这场运动发展成为了一场社会变革。
英国的圈地运动是英国近代化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对当时的整个西方社会的发展有巨大的意义。
在经济上,圈地运动对农业、手工业、商业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从社会层面来说,圈地运动促进了英国社会结构的改变,推动了政治革命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产生。
总结:
圈地运动的产生和发展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廉价劳动力和国内市场,为之后英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但是这场运动是英国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使用暴力大规模侵占农民土地的活动,这场运动牺牲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
『陆』 什么是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
enclosure movement
15世纪末叶至19世纪中叶西欧新兴资产阶级和新封贵族使用暴力剥夺农民土地的过程。这种情况在英、德、 法、荷、丹等国都曾先后出现过,而以英国的圈地运动 最为典型。 所谓圈地,即用篱笆、栅栏、壕沟把强占的农民份地以及公有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大批丧失土地和家园的农民成为一无所有的雇佣劳动者。这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海外的贸易和掠夺是另一个重要手段。
[编辑本段]中世纪的圈地运动
中世纪的欧洲,在西起英格兰,东至乌拉尔山,南迄比利牛斯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北至麦和瑞典南部的广大平原上,大体都盛行敞地制。敞地制起源于农村公社的土地形式。每年收割后,庄园主和教堂的条田、农民的份地都按惯例撤除各自设置的篱笆、栅栏等物,敞开作为公共牧场。敞地以外的公有地名为庄园主所有,实属农民共有。田地的分散给农民的耕种和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在12世纪中叶,英国就有人将分散在各片大田的条形地通过交换而合并起来。这种趋势在盛行敞地制的各国都是共同的,只有先后之别。13世纪,英国庄园主根据《默顿法令》,圈占公有地以至份地。在14、15世纪农奴制解体过程中,圈地现象愈演愈烈。
15世纪末至17世纪末的圈地运动
15世纪末叶、16世纪初叶,欧洲直通印度新航线的开通和美洲大陆的发现,以及环球航行的成功,使英国的对外贸易迅速增长,进一步刺激了英国羊毛出口业和毛织业的发展。羊毛价格不断上涨。养羊业成为获利丰厚的事业。往往10英亩牧场的收益超过20英亩的耕地。英国圈地运动最早从工商业较发达的东南部农村开始。地主贵族最初圈占公有地,后来圈占小佃农的租地和公簿持有农的份地。在宗教改革中,国王把没收的教会领地赐给亲信宠臣,或卖给乡绅、土地投机家、市民、商人和工场主。他们变成新贵族,也大规模地圈占农民土地。根据1630年和1631年的调查报告,莱斯特郡在两年内圈地10万英亩,约占
该郡土地 2%。大部圈占地变成牧场。主要的圈占者是乡绅。1485~1550年他们在莱斯特郡圈地的面积占圈地总面积的60%。大批农民被迫出卖土地,或远走他乡,或到处流浪,陷于极端悲惨的境地。t.莫尔在《乌托邦》(1516)中,辛辣地指责这是“羊吃人”。
圈地运动引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1536和1537年,林 肯郡和约克郡先后爆发农民起义。1549年又爆发凯德起义。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圈地运动有所收敛。都铎王朝与早期斯图亚特王朝考虑到兵源、财政和社会治安诸因素,基本上采取反圈地政策。1489年,亨利七世下令禁止圈占20英亩以上的农庄。1515年亨利八世限令在一年之内将改为牧场的耕地复原,但这些法令均没有实施,形同虚文。为压服被剥夺了土地的农民,政府一方面颁布“血腥立法”,禁止流浪,用监禁以至死刑强迫农民充当雇佣劳动者;另一方面,于1601年颁布济贫法,规定各地教区开征济贫税,规定只有在教区居住一定年限并曾从事劳动的失业者,才能领取救济金。目的在于以点滴的救济金来涣散失业贫民的反抗情绪和把他们束缚在一定地区,以便资本家雇佣。
16世纪末叶和17世纪初叶,英国城市人口日益增多,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市场对谷物、肉类的需求大大增加。于是,圈地运动又重新加强。1593年议会废除反地法令,引起圈地狂潮,大量耕地改为牧场。1597年虽因连续 4年歉收而恢复反圈地法令,但在都铎王朝最后一次议会(1601)中,剥削阶级的舆论已倾向于最后废除反圈地法令。1607年中部各郡反圈地起义又迫使统治阶级继续采取反圈地措施。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剥削阶级已不再反对圈地。从1688年起,大地主掌权的政府逐渐改变政策,公开支持圈地。到18世纪开始的时候,英格兰3/5以上的耕地仍未圈围而处于敞地制下,其余约2/5的耕地虽被圈者数量有限,但旧的共耕制的村庄公社已被摧毁。
18世纪初期至19世纪中期的圈地运动
英国资产阶级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城市工业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因此,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地主贵族为了生产肉类和商品粮以供应城市的需要,扩大投资,改善土地的生产能力,同时加速进行圈地。资产阶级则大力鼓励圈地。政府通过议会立法使圈地合法化。地主贵族依靠国家机器,强迫农民服从圈地法案。农民无力负担圈地费用,或因失去公有地使用权而无法维持生产和生活,被迫出卖土地。随着1701年条播机的发明,开始了农业生产技术的革命。于是生产关系的革命就在更加广泛的基础上深入开展。18和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4763件有关圈地的法案,共批准圈占 269万公顷共耕地和公有地。1845年以后,圈地运动已近尾声。1876年公布的禁止非法圈地的法案虽只应用于公有地,但圈地作为一种运动业已结束。
欧洲大陆的圈地运动主要发生在18、19世纪。德意志、法国、俄国和丹麦的圈地运动主要是通过政府法令实行的。捷克和波兰在1918年以后也出现过圈地运动。
[编辑本段]圈地运动的后果
在圈地运动中,以农民的血肉和尸骨换来了农业资本主义的大发展。到19世纪末,约曼虽有 6万多户,但作为一个阶级已经消失。大部分破产农民流入城市,成为雇佣工人和产业后备军,为产业革命提供了廉价劳动力。农村阶级结构已由大地主、资本主义农场主和农业工人组成。k.马克思高度地概括圈地运动的后果是:“自亨利七世以来,资本主义生产在世界任何地方都不曾这样无情地处置过传统的农业关系……。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切关系,不仅村落的位置,而且村落本身,不仅农业人口的住所,而且农业人口本身,不仅原来的经济中心,而且这种经济本身,凡是同农业的资本主义生产条件相矛盾或不相适应的,都被毫不怜惜地一扫而光。”
++++++++++++++++++++++++++++++++++
[编辑本段]羊吃人的圈地运动
在15世纪的英国,除了那些公有地之外,每一块土地早已有了自己的主人,为什么还能出现重新圈占土地的情况呢?说起来确实很让人奇怪,但发生在英国却是必然的。
在15世纪以前,英国的生产主要还是以农业为主,纺织业在人们的生活中,还是个不起眼的行业。随着新航路的发现,国际间贸易的扩大,在欧洲大陆的西北角的佛兰得尔地区,毛纺织业突然繁盛起来,在它附近的英国也被带动起来。毛纺织业的迅猛发展,使得羊毛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市场上的羊毛价格开始猛涨。英国本来是一个传统的养羊大国,这时除了满足国内的需要而外,还要满足国外的羊毛需要。因此,养羊业与农业相比,就变得越来越有利可图。这时,一些有钱的贵族开始投资养羊业。
养羊需要大片的土地。贵族们纷纷把原来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走,甚至把他们的房屋拆除,把可以养羊的土地圈占起来。一时间,在英国到处可以看到被木栅栏、篱笆、沟渠和围墙分成一块块的草地。被赶出家园的农民,则变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者。这就是圈地运动。
当时一位著名的作家托马斯·莫尔在一本叫作《乌托邦》的书中写道:“绵羊本来是很驯服的,所欲无多,现在它们却变得很贪婪和凶狠,甚至要把人吃掉,它们要踏平我们的田野、住宅和城市”。
圈地运动首先是从剥夺农民的公共用地开始的。在英国,虽然土地早已有主,但森林、草地、沼泽和荒地这些公共用地则没有固定的主人。一些贵族利用自己的势力,首先在这里扩大羊群,强行占有这些公共用地。当这些土地无法满足贵族们日益扩大的羊群需要时,他们又开始采用各种方法,把那些世代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出家园,甚至把整个村庄和附近的土地都圈起来,变成养羊的牧场。
曾经有一群农民在向国王控诉一个叫约翰·波米尔的领主的上诉书中写道:
“这个有权有势的约翰·波米尔用欺骗、暴力占有您的苦难臣民——我们的牧场,这些土地是我们世代所拥有的。他把这些牧场和其它土地用篱笆围上,作为自己所有。
后来,这个约翰·米波尔又强行夺取了我们的住宅、田地、家具和果园。有些房屋被诉毁,有些甚至被他派人放火烧掉,我们被强行驱逐出来。如果有谁不愿意,波米尔就率领打手包围他的家。这些人手持刀剑、木棒,气势汹汹,凶猛地打破他家的大门,毫不顾忌他的妻子儿女的号哭。
约翰·波米尔为了圈占我们的土地,不惜将我们投入监狱、毒打、致残,甚至杀害,我们现在连生命都难保全。”在这种强行的圈地运动中,农民以前以各种形式租种的土地,无论是以前定下的终身租地,还是每年的续租地,都被贵族强行圈占了。这些成为牧场主的贵族们还互相攀比,使他们的牧业庄园变得越来越大。
英国的圈地运动从15世纪70年代开始一直延续到18世纪末。英国全国一半以上的土地都变成了牧场。在圈地运动的发展过程中,虽然英国国王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颁布了一些企图限制圈地程度的法令,但这些法令并没起多大的作用,反而使圈地日益合法化。
为了使被驱逐的农民很快的安置下来,英国国王在颁布限制圈地法令的同时,也限制流浪者,目的是让那些从家园中被赶出来的农民,去接受工资低廉的工作。凡是有劳动能力的游民,如果不在规定的时间里找到工作,一律加以法办。通常,对于那些流浪的农民,一旦被抓住,就要受到鞭打,然后送回原籍。如果再次发现他流浪,就要割掉他的半只耳朵。第三次发现他仍在流浪,就要处以死刑。
后来,英国国会又颁布了一个法令,规定凡是流浪一个月还没有找到工作的人,一经告发,就要被卖为奴隶,他的主人可以任意驱使他从事任何劳动。这种奴隶如果逃亡,抓回来就要被判为终身的奴隶。第三次逃亡:就要被判处死刑。任何人都有权将流浪者的子女抓去作学徒,当苦役。
亨利八世和伊丽莎白两代国王统治时期,曾经处死了大批流浪的农民。圈地的结果,使英国的农民数量越来越少,失去土地的农民只好进入城市,成为城市无产者。为了活命,他们不得不进入生产羊毛制品的手工工场和其它产品的手工工场,成为资本家的廉价劳动力。在这种手工工场里,工人的工资十分低,而每天则要工作十几个小时。
18世纪后,英国国会通过了大量的准许圈地的法令,最终在法律上使圈地合法化,英国农民的人数为此减少到了有史以来的最低数量。
圈地运动为英国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种“羊吃人”的圈地运动,为它准备了大量的、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的劳动者。
[编辑本段]遏制圈地运动 开发区整顿风暴仍在继续
全国清理整顿开发区的工作仍在继续,并开始向纵深发展。
昨天,国家发改委公布了《清理整顿开发区的审核原则和标准》,据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员介绍:此标准是针对省级及省级以下开发区的第二道坎,此前国土资源部和建设部已分别对开发区圈地问题进行过整顿,而此次国家发改委则要遏制开发区“开而不发”现象。
[编辑本段]遏制圈地运动
就在两年前,土地还没有充分显示出它的稀缺性,全国各类开发区规划圈占了3.6万平方公里土地,相当于一个台湾省的面积,但大都荒芜闲置。“圈地运动”造成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耕地锐减,粮食大幅度减产,当时储备粮已降到70年代的水平,形势相当严峻。2003年7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暂停审批各类开发区的紧急通知》,8月,国务院办公厅又发出了《关于清理整顿各类开发区加强建设用地管理的通知》。
『柒』 谁讲讲圈地运动怎么回事
在14、15世纪,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这就是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
英国的市场经济兴起之前,村社中是领主有地——农民租地的形式,这种形式约定俗成,形成了事实上的佃户长期固定的使用土地。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这种旧的租约受到了“价高者得”的冲击,有人(比如要养羊的)愿意掏更多地租,地主也乐意租给他们。但是原来的佃户不答应,于是就出现了被暴力驱赶的情形。所谓“羊吃人”的血腥暴力,仅仅是适用于这种打破租约的圈地。当然暴力的范围和程度有没有我们通常讲的那么严重,是另一回事了。
『捌』 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出现在英国 从地理位置、政治环境、经济基础、圈地运动、劳动力素质和自然资源方面说
首先,英国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17~18世纪,英国工场手工业不仅在传统的毛织业,也在冶金、金属加工、制盐、酿酒、丝织、棉织等工业中进一步发展,拥有欧洲第一流的手工工场。它们规模大而集中,如:1736年,一家大呢绒工场拥有600台织机。生产技术有很大提高,如:18世纪中叶,金属加工已有500种以上不同形状的锤。分工十分精细,劳动生产率大为提高,1776年,亚当·斯密(英国著名经济学家,1723—1790)在《国富论》中写道:“分工的结果,已经使针的制造,成为一种特殊的职业。……计抽铁线者一人,直者一人,截者一人,磋锋者一人,钻鼻者又一人。但要钻鼻,已须有二三种不同的工作。搓之使利,擦之使白,乃至以针刺于纸上,纳入匣中,皆须一人分任。综合全部作业,可依此分为18种业务。有些工场,这18种业务,是分别由18个特殊的职工担任。固然,亦有时一人兼任二三门。我看见一个小工场,只雇用10个工人,各种业务,遂由彼等兼任。像这样一个小工场的必要机械设备,虽不甚完全,但他们如果勤勉努力,一日也能成针12磅。以每磅中等针4 000枚计,这10个工人,每日就可成针4.8万枚,即一人一日,可成针4 800枚。如果他们各自独立工作,不专习一种特殊业务,那么,他们不论是谁,漫说一日制造20针,就连一针,也不易制成。”在这种手工工场内,生产过程被分解成一系列简单的操作,生产工具也日益专门化,为把手工生产转变成为机器生产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同时,也培养出一支熟悉生产过程,了解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发明和使用机器能力的熟练工匠队伍,成为工业革命的技术骨干。
其次,英国通过殖民掠夺和贩卖黑奴,赚取大量钱财。通过殖民掠夺和奴隶贸易,英国到底得到了多少财富,无从精确计算,但是,据英国剑桥1962年出版的《英国经济的发展,1688~1959年》一书称,早在1688年,英国的国民收入就已经有10%来自海外。18世纪中期,英国在七年战争中,打败了法国,法国被迫将加拿大、俄亥俄河流域密西西比河以西的路易斯安那、非洲塞内加尔的法国商站及除5个商站以外的印度法属殖民地割让给英国,英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英国在殖民地大肆掠夺,据统计,英国在北美建立的哈得孙公司,1670~1720年间的财产额增加了8倍。英国东印度公司在1757~1815年间,从印度掠夺了高达10亿英镑的财富,印度因而被称为是“英国王冠上最明亮的宝石”。其间,1770年,英国人在孟加拉地区,竟用囤积全部大米的办法榨取更大的利润,因而导致约一千万人饿病而死。1741年,英国人克莱武赴东印度公司任职员时,年工资只有5英镑,但全年的开支却要40英镑;他在印度想方设法进行搜括,1760年回国时,已经成为一名大富翁,携带25万英镑的巨款。回国后,他以贿赂手段进入议会,甚至还取得了爵位,以后,他被英国政府委任为孟加拉总督、驻印度英军总司令。为了鼓励英国人去殖民地掠夺更多的财富,英国议会下院还通过决议:“罗伯特·克莱武勋爵为我国立下了丰功伟绩”。
英国人还积极参与奴隶贸易,早先,英国只是向北美等地贩运黑奴,1713年,英国取得了向西属拉丁美洲贩卖黑奴的权利,一跃成为最大的奴隶贸易国,据1981年出版的《英格兰史》(J.Ridley著)统计,英国从开始贩运奴隶到18世纪的大约两个半世纪的时间内,共向美洲贩卖了五百多万名黑奴。通过奴隶贸易,英国大发其财。仅利物浦在1783~1793的11年间,就向西印度群岛出售了三十多万名奴隶,平均每年获利111.8万英镑。许多奴隶贩子把赚来的钱用于国内投资,如英国著名的冶铁业大老板安东尼·培根,就曾在1768~1776年间,靠贩奴赚了7.6万英镑;他用这笔钱投资冶铁业,成为冶铁业巨头。同时,由于奴隶贩子主要是把本国的工业品,如纺织品、玻璃制品、烟、酒、刀剑、枪枝和其他金属制品运到非洲出售,扩大了国际市场;然后把黑奴运到美洲出售,运回本国和欧洲需要的棉花、靛青和木材等工业原料,这也在客观上促进了英国国内工业的发展。因此,可以说,奴隶贸易在英国等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所起的作用是无可估量的。
第三,圈地运动也对英国工业革命起了推动作用。15世纪末以来,英国贵族地主用暴力手段把农民从小块租地上赶走,还霸占原来公用的草地、山林,赶走农民,用篱笆圈起大片土地,作为牧场,用来养羊,这就是著名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虽然对农民很无情,但它在客观上却有利于英国社会的进步。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1)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村资本主义的兴起。首先,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英国王室、教会和封建贵族的大量土地被拍卖,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落入富有的资产阶级手中。此后,资产阶级和新兴地主通过议会颁布了一系列圈地法令,据不完全统计,通过这些圈地法令,英国有六百多万英亩的土地被圈占。地主夺得土地以后,或是把土地租给资本主义农场主经营,或是自己进行资本主义经营。所谓资本主义经营,也就是农场或牧场生产的产品基本上是为了在市场上销售,即商业性农业或商业性牧业。于是,经营农场或牧场的人也就成为农牧业资本家。他们雇用工人,利用大农场的资金、场地等方面的优势,改进耕作制度,用四圃轮作制代替休耕制,对土地实行深耕细作,增施有机肥料,提高产量;同时,牛羊由放牧改为圈栏饲养,改进牲畜品种。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为工业和出口提供了日益增多的原料和粮食。如一位名叫威斯康特的英国人在自己的农场上采用轮耕法,把每英亩小麦产量从10蒲式耳(1英式蒲式耳等于36.37升)提高到24蒲式耳。又如罗伯特·贝克威尔采用科学饲养方法,1710~1795年间,使初生牛犊的体重平均从50磅增加到148磅,菜牛从370磅提高到800磅。据统计,1700~1750年,英国小麦和面粉的出口增加了近一倍。
(2)迫使大批农民失去土地,离乡背井,到处颠沛流离,很多人流入城市,成为自由劳动者,这就为资本家提供了大量廉价的雇佣劳动力。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使小农转化为雇佣工人,使他们的生活资料和劳动资料转化为资本的物质要素的那些事件,同时,也为资本建立了自己的国内市场。”(《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16页)在传统的农业经济中,农民家庭自己进行手工业生产,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生活资料,现在农业由农业资本家雇用农业工人生产,破产农民流入城市,成为雇佣工人,农村就变成了原料产地和工业品的销售市场。
同时,英国良好的自然条件也起了重要作用。英国是位于太平洋航线上的岛国,拥有很多优良港口,去欧洲大陆和非洲、美洲等地都很方便,便于扩大海外贸易,为国内生产提供更广阔的市场,同时,英国国内的资源也很丰富。英国拥有煤、铁、锡、铜、石料和盐等宝贵资源,煤田分布很广、质量好,约克—诺丁汉至今还是世界十大煤炭基地之一。铁矿储量高,且多靠近煤田。(现在锡、铁矿已枯竭或无经济价值。)英国四周大洋环绕,拥有适于航行的河流:克莱德河、泰晤士河、塞文河、特兰特河、乌斯河、亨伯河,有不少良港:伦敦、布里斯托尔、利物浦、泰恩河畔的纽卡斯尔。水路运输便利,价格也便宜,使国内外市场联系密切。英国凭借海上霸权,从海外殖民地掠取廉价原料。
『玖』 圈地运动是什么具体干了什么及影响
圈地运动
enclosure movement
15世纪末叶至19世纪中叶西欧新兴资产阶级和新封
建贵族使用暴力剥夺农民土地的过程。这种情况在英、德、
法、荷、丹等国都曾先后出现过,而以英国的圈地运动
最为典型。
所谓圈地,即用篱笆、栅栏、壕沟把强占的农民份地
以及公有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大批
丧失土地和家园的农民成为一无所有的雇佣劳动者。这
是资本原始积累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中世纪的圈地运动 中世纪的欧洲,在西起英格兰,
东至乌拉尔山,南迄比利牛斯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北至
丹麦和瑞典南部的广大平原上,大体都盛行敞地制。敞
地制起源于农村公社的土地形式。每年收割后,庄园主
和教堂的条田、农民的份地都按惯例撤除各自设置的篱
笆、栅栏等物,敞开作为公共牧场。敞地以外的公有地
名为庄园主所有,实属农民共有。田地的分散给农民的
耕种和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在12世纪中叶,英国
就有人将分散在各片大田的条形地通过交换而合并起来。
这种趋势在盛行敞地制的各国都是共同的,只有先后之
别。13世纪,英国庄园主根据《默顿法令》,圈占公有
地以至份地。在14、15世纪农奴制解体过程中,圈地现
象愈演愈烈。
15世纪末至17世纪末的圈地运动 15世纪末叶、16
世纪初叶,欧洲直通印度新航线的开通和美洲大陆的发
现,以及环球航行的成功,使英国的对外贸易迅速增长,
进一步刺激了英国羊毛出口业和毛织业的发展。羊毛价
格不断上涨。养羊业成为获利丰厚的事业。往往10英亩
牧场的收益超过20英亩的耕地。英国圈地运动最早从工
商业较发达的东南部农村开始。地主贵族最初圈占公有
地,后来圈占小佃农的租地和公簿持有农的份地。在宗
教改革中,国王把没收的教会领地赐给亲信宠臣,或卖
给乡绅、土地投机家、市民、商人和工场主。他们变成
新贵族,也大规模地圈占农民土地。根据1630年和1631
年的调查报告,莱斯特郡在两年内圈地10万英亩,约占
该郡土地 2%。大部圈占地变成牧场。主要的圈占者是
乡绅。1485~1550年他们在莱斯特郡圈地的面积占圈地
总面积的60%。大批农民被迫出卖土地,或远走他乡,或
到处流浪,陷于极端悲惨的境地。t.莫尔在《乌托邦》
(1516)中,辛辣地指责这是“羊吃人”。
圈地运动引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1536和1537年,林
肯郡和约克郡先后爆发农民起义。1549年又爆发凯德起
义。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圈地运动有所收敛。都铎王
朝与早期斯图亚特王朝考虑到兵源、财政和社会治安诸
因素,基本上采取反圈地政策。1489年,亨利七世下令
禁止圈占20英亩以上的农庄。1515年亨利八世限令在一
年之内将改为牧场的耕地复原,但这些法令均没有实施,
形同虚文。为压服被剥夺了土地的农民,政府一方面颁
布“血腥立法”,禁止流浪,用监禁以至死刑强迫农民
充当雇佣劳动者;另一方面,于1601年颁布济贫法,规
定各地教区开征济贫税,规定只有在教区居住一定年限
并曾从事劳动的失业者,才能领取救济金。目的在于以
点滴的救济金来涣散失业贫民的反抗情绪和把他们束缚
在一定地区,以便资本家雇佣。
16世纪末叶和17世纪初叶,英国城市人口日益增多,
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市场对谷物、肉类的需求大大增
加。于是,圈地运动又重新加强。1593年议会废除反圈
地法令,引起圈地狂潮,大量耕地改为牧场。1597年虽因
连续 4年歉收而恢复反圈地法令,但在都铎王朝最后一
次议会(1601)中,剥削阶级的舆论已倾向于最后废除反
圈地法令。1607年中部各郡反圈地起义又迫使统治阶级
继续采取反圈地措施。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剥
削阶级已不再反对圈地。从1688年起,大地主掌权的政
府逐渐改变政策,公开支持圈地。到18世纪开始的时候,
英格兰3/5以上的耕地仍未圈围而处于敞地制下,其余约
2/5的耕地虽被圈者数量有限,但旧的共耕制的村庄公社
已被摧毁。
18世纪初期至19世纪中期的圈地运动 英国资产阶
级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城市工业进一步发展,城市人
口急剧增加。因此,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地主贵
族为了生产肉类和商品粮以供应城市的需要,扩大投资,
改善土地的生产能力,同时加速进行圈地。资产阶级则
大力鼓励圈地。政府通过议会立法使圈地合法化。地主
贵族依靠国家机器,强迫农民服从圈地法案。农民无力
负担圈地费用,或因失去公有地使用权而无法维持生产
和生活,被迫出卖土地。随着1701年条播机的发明,开
始了农业生产技术的革命。于是生产关系的革命就在更
加广泛的基础上深入开展。18和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
4763件有关圈地的法案,共批准圈占 269万公顷共耕地
和公有地。1845年以后,圈地运动已近尾声。1876年公
布的禁止非法圈地的法案虽只应用于公有地,但圈地作
为一种运动业已结束。
欧洲大陆的圈地运动主要发生在18、19世纪。德意
志、法国、俄国和丹麦的圈地运动主要是通过政府法令
实行的。捷克和波兰在1918年以后也出现过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的后果 在圈地运动中,以农民的血肉和
尸骨换来了农业资本主义的大发展。到19世纪末,约曼
虽有 6万多户,但作为一个阶级已经消失。大部分破产
农民流入城市,成为雇佣工人和产业后备军,为产业革
命提供了廉价劳动力。农村阶级结构已由大地主、资本
主义农场主和农业工人组成。k.马克思高度地概括圈地
运动的后果是:“自亨利七世以来,资本主义生产在世界
任何地方都不曾这样无情地处置过传统的农业关系……。
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切关系,不仅村落的位置,而且
村落本身,不仅农业人口的住所,而且农业人口本身,不
仅原来的经济中心,而且这种经济本身,凡是同农业的
资本主义生产条件相矛盾或不相适应的,都被毫不怜惜
地一扫而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26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