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双方的地位
㈠ 在行政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中,必有一方是
一方必是行政主体,行政主体包括被授权或被委托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公共管理组织。
另一方是行政相对人。
㈡ 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地位谢谢!
当事人主体地位不平等
一方是行政主体就是政府 一方是行政相对人
公务员可以称为行政主体 公务员是行政主体的下位概念
行政监督的主体是 同级人民政府 上一级主管部门 或者 人大
㈢ 试述当事人双方在行政诉讼中法律地位平等的内容
在行政诉讼中关于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原则的具体规定,同刑事诉讼、民事诉讼的有关规定有不同,它有自己的特殊性。这是因为在行政诉讼中的被告是行政机关,它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代表国家行使行政权力,处于管理者的主导地位,而在行政诉讼中的原告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他们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处于被管理者的服从地位。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行政机关的单方面的意思表示决定着大多数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法律地位是不平等的。但是,当双方发生行政争议依法进入行政诉讼程序后,作为被告的行政机关和作为原告的行政管理相对人,在行政诉讼中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行政机关不能再以管理者、领导者的身份自居。
当事人在行政诉讼中法律地位平等原则,具体内容如下:
1 行政诉讼双方当事人都是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这意味着当事人的诉讼地位完全平等,也就是双方当事人在行政诉讼中没有高低之分,亦无贵贱之别,也没有领导与服从的关系,而是处于相同的法律地位,共同受人民法院裁判的约束。
2 双方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义务由法律规定。
㈣ 行政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具有不对等性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地位“平等下的不平等性”。
一、主体双方各自权利义务性质不完全相同。
二、主体双方权利义务的数量不能相等,且一方所具有的权利义务是另一方所不具有的。
特征:
1、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一方必定是行政机关或者根据法律的授权代行某种行政职能的社会组织。
2、行政法律关系的成立往往以行政机关单方面的的行为为根据。
3、作为主体的一方行政机关可以直接运用国家强制力强制对方当事人履行义务或接受制。
4、主体之间的争议通常通过一定的行政程序予以解决。
㈤ 一般情况下什么是各类行政法律关系必要的当事人 是不是B
C行政主体
行政法律抄关系,是指受行政法律规范调控的因行政活动(权利活动和非权利活动)而形成或产生(引发)的各种权利义务关系。
行政法律关系的特征
1、主体的恒定性与不可转化性。即关系中必有一方主体是行政主体,不以行政主体为一方当事人的法律关系不是行政法律关系,而且在我国,原告只能是行政相对人,被告则只能是行政主体,他们之间不能互为原被告(与民诉不同之处)
2、主体资格的受限制性。在我国,只有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才能成为行政主体。
3、主体地位“平等下的不平等性”。
(1)主体双方各自权利义务性质不完全相同。
(2)主体双方权利义务的数量不能相等,且一方所具有的权利义务是另一方所不具有的。
㈥ 行政法律关系与行政关系的区别
1、在行政抄法律关系中,行政主体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在监督行政法律关系中,监督主体如权力机关、司法机关、上级行政机关等处于主导地位,行政主体处于受监督地位;
2、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等,而监督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主要是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
来源绵阳律师网页链接
3、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在行政法律关系中所享有的权利和所承担的义务;而监督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也是主体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但这些权利和义务是不一样的。
㈦ 行政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的权力和义务
A
B 法律、法规和规章
A 目的在于保证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必须在作出决定时已有充分确凿的证据,而不是事后无原则的补充证据。
㈧ 这句话对吗--行政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的权力义务不对等。
说的是对的,行政法是公法,行政机关代表国家行使公权力,因此法律关系双方的权利义务不是对等的!
㈨ 在行政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中,必有一方是什么
在行政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体。行政主体是享有国家行政权回力答,实施行政活动的组织。这是行政主体与其他国家机关、组织的区别所在。
行政主体是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的组织。这是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内部的组成机构和受行政机关委托执行某些行政管理任务的组织的区别。
(9)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双方的地位扩展阅读:
行政主体的理论困境
中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革。以经济领域为主导的改革,使得中国社会结构也面临重大的调整与变迁,各种市场的、社会的要素活跃起来、并促使政府垄断式的公共职能发生分化,许多职能向非国家公权力组织转移,政府走向服务行政的道路。
这就使得许多社会公权力组织在一定领域行使公共职能发挥执行和管理的作用。当然,有些社会公权力组织可以纳入法律法规授权组织的行列。
但大多数的社会公权力组织是没有授权的,而且法律法规授权组织概念本身具有模糊性,哪些组织有资格获得授权,针对哪些事项可以授权等问题是我们需要明确的。因而根据中国行政主体理论不能周延所有的行政主体,这就有必要扩展并明确行政主体的外延。
㈩ “当事人在行政诉讼中的法律地位平等意味着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义务完全相等”,这句话哪里错了啊
行政诉讼又来称“民告官源”,原告只能是行政相对人,被告只能是行政主体(如国家机关等),双方在行政诉讼法律关系中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
但是,行政诉讼中原被告双方的诉讼权利和义务是不相等的,最典型的体现就是双方举证责任的不对等:被告(如国家机关)负有证明自己行政行为合法性的举证义务,若被告不能证明自己的行为合法,则法院就会判决被告(如国家机关)败诉;相对而言,原告(即行政相对人)只负担较轻的推进举证责任,具体而言就是有明确的被告、有初步的证据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