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被告明确
㈠ 民事诉讼要求提供被告什么身份信息
原告向法院起诉,立案庭在审查起诉时,是否必须要求原告提供被告的身份证明,以满足《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第(二)项“有明确的被告”的要求。对此,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存在较大的分歧。有的法院就明确规定必须提供,其作法为:“被告是自然人的,提供其身份证(或户口本)复印件或常住人口信息登记卡或暂住人口信息卡;当事人是法人或其他非法人组织的,则应当提供工商局或其他机关出具的相关证明,如工商经济信息中心查询通知单等。对于当事人在立案时不能提供上述材料的,则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立案工作的暂行规定 》第九条的规定,责令其限期补交。否则不予立案。”[1]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值得商榷。
一、要求原告提供被告的身份证明没有法律依据。法院立案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立案工作的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二)有明确的被告;(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该条是起诉的法定条件,其中第二项“有明确的被告”应当如何理解?《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立案工作的暂行规定》第八条第一款第二项也是直接引用“有明确的被告”,未对其作出解释。要求原告提供被告身份证明以证实被告确实存在的作法,无疑给原告的起诉增加了一个苛刻的条件,是对法律的狭隘解释。按照法院受理案件的一般理解,受理只是形式审查,应当从宽解释,让原告的起诉顺利进入审判大门,提供司法保护。有学者就认为,“法律要求重点在于‘有’,至于该被告是否必然是正当的被告并未苛求,以理论上讲原告一次性提出正确被告当然好,便万一提不出也不应该妨碍原告行使诉权,因为诉讼中有变更、追加被告之情势,至于法院如何处置起诉则另当别论。”[2]近年来,社会呼吁对民事诉讼法进行修改,一个重大方向就是针对目前“老百姓打官司立案难”的现状,以立案登记制度代替立案审查制度, 降低法院立案的门槛,尽力化解老百姓之间的矛盾。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第四次会议上发表工作报告,提出要把解决民众“告状难”、“申诉难”问题作为重要任务,做好立案和申诉信访接待工作。因此,只要有被告的名称(或姓名)、地址(或住址)就属于有明确的被告,无须额外增加其他要求。当然,在当今社会,通讯发达,一般可要求提供被告的电话(但不是必要条件)以便联系。
二、要求原告提供被告身份证明有悖司法为民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司法为民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求法院为老百姓提供优质、简便、高效的司法服务。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指出:司法为民要在11个方面下功夫。其中第5个为:“在进一步方面人民群众诉讼方面下功夫,切实保障人民的诉讼权利。”在众多案件中,原告有时很难提供被告的身份证明,如损害赔偿纠纷等,原告何以提供被告的户口本或身份证复印件;当被告是非自然人时,如果法院不立案,原告的律师也不能到工商局查询法人或其他非法人组织的营业执照(工商局要求律师凭法院的受理案件通知书才能查询相关企业的档案),律师尚且如此,则原告本人或其他代理人更为艰难。故把提供被告的身份证明作为立案条件的作法是强人所难,将把许多原告拒于法律保护之外或迫使原告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物力去寻找被告的身份证明,增大原告的负担,引起原告的不满,损害法院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不符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司法为民”的要求。
㈡ 如何理解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有明确的被告”
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第(二)项的规定,“有明确的被告”是起诉的四个条件之一。
对于它的理解如下:
一种认为“明确的被告”是指原告起诉时必须提供被告的身份资料,如被告自然人,则需提供其身份证或相应的户籍证明资料,如法人等组织的,则需提供工商登记资料或组织机构代码证;
另一种意见认为“明确的被告”是指能够确定被告的身份,能够将特定的被告予以特定化,即有明确的住所等,能够与他人区分即可。
《民事诉讼法》第108条所称“明确的被告”是指在法院的管辖确定并正确无误时,在该法院管内的被告必须有
(一)姓名(自然人)或名称(法人)、字号(法人分支机构、非法人社会组织、合伙),
(二)必须有住所,或者在该法院管内有经常居住地(连续居住一年以上)。
(2)民事诉讼法被告明确扩展阅读:
对于“明确被告”的判定:
其一,被告的身份情况。
在被告的身份情况中,被告的姓名或名称是否准确或正确最为重要。籍贯、职业或工作单位和职务等身份情况并非起诉的必要条件。有的法官要求原告提供被告的身份证、电话的号码,均出于法官确认被告身份或方便联系被告的需要,不应成为起诉的充分必要条件。
其二,被告的住址或住所地。
当被告是公民的,以派出所的户籍登记为依据确定其家庭住址,公民被告的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除写明住所地外,还应写明经常居住地。当被告是企业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以工商档案或有关登记、备案部门的登记、备案材料(党委、政府除外)为依据确定其住所地。
其中,企业法人或非企业法人以营业场所为住所地,而其他组织如学校、机关等则以办公场所为住所地。
其三,被告与原告之间存在某种法律关系。
原告起诉时应当举出初步证据以证明或明确其与被告之间存在某种民事法律关系,或存在事实上或法律上的利害关系。
㈢ 民事诉讼被告不明确,法院受理吗
民事诉讼被告不明确,法院不会立案受理的。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 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㈣ 民事诉讼法中被告必须出席吗
法律分析: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是民事诉讼庭前调解,可以不到庭。法院组织的调解,遵循自愿的原则,同意调解就去;如果不同意调解,可以不去,也可以委托代理人去。但开庭时,当事人必须到庭,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决。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四条 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决。
㈤ 被告住址不明确法院应如何审理
被告住址不明确法院应公告送到,如果不出庭就缺席审判。
《民事内诉讼法》第108条规定:“容有明确的被告”是指“被告”必须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即有真实的名字或名称,有名确的住所地,而不是要有明确的现实住址。因此,被告住址不明确法院应当以公告的方式送达,而不应当驳回起诉。
《民事诉讼法》第84条明确规定:“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用本节规定的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公告送达。”这是司法实践中,针对人民法院依据原告起诉时所提供的被告住址无法直接送达或者留置送达,且原告因客观原因不能补充或者依据原告补充的材料仍不能确定被告住址的情况,人民法院向被告公告送达诉讼文书的法律依据。
原告在起诉时只要符合《民事诉讼法》第108条的规定,原告即依法享有诉权,因此,对于原告无法提供被告明确住址的,法院不能从程序上驳回原告的起诉。
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二条的规定,本院依法追加你为本案共同被告参加诉讼是什么意思
共同进行诉讼的抄当事人没有参加诉讼通知其参加诉讼。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二条规定:必须共同进行诉讼的当事人没有参加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其参加诉讼。
人民法院在必要时可以委托外地人民法院调查。委托调查,必须提出明确的项目和要求。受委托人民法院可以主动补充调查。受委托人民法院收到委托书后,应当在三十日内完成调查。因故不能完成的,应当在上述期限内函告委托人民法院。
(6)民事诉讼法被告明确扩展阅读:
民事诉讼的相关要求:
1、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在开庭三日前通知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公开审理的,应当公告当事人姓名、案由和开庭的时间、地点。
2、开庭审理前,书记员应当查明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是否到庭,宣布法庭纪律。开庭审理时,由审判长核对当事人,宣布案由,宣布审判人员、书记员名单,告知当事人有关的诉讼权利义务,询问当事人是否提出回避申请。
3、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公开进行。离婚案件,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
㈦ 追加被告法律依据民事诉讼法
这位朋友你好,这个当然是根据法律发现了他行为比较更恶劣,当然是可以追加被告的法律依据来。惩罚犯罪分子。
㈧ 民事诉讼被告不适格适用的法律有哪些
被告不适格适用的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和《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二百零八条,规定如果被告不适格的,人民法院可以裁定不予受理;如果已受理的,可以驳回起诉。
【法律依据】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二)有明确的被告;(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二百零八条人民法院接到当事人提交的民事起诉状时,对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规定,且不属于第一百二十四条规定情形的,应当登记立案;对当场不能判定是否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接收起诉材料,并出具注明收到日期的书面凭证。需要补充必要相关材料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告知当事人。在补齐相关材料后,应当在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立案后发现不符合起诉条件或者属于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四条规定情形的,裁定驳回起诉。
㈨ 民事诉讼中被告能否申请追加被告
在民事诉讼中,原告根据自己利益的需要,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下,可以申请追加被告内。"被告容追加被告"的申请能否得到支持,主要有以下三个条件:
1、被追加的被告是否是必须共同进行诉讼的当事人;
2、原告是否同意追加;
3、是否在规定的期限内申请追加(关于追加被告的期限,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在审判实践中一般在一审程序的法庭辩论终结前进行)。
㈩ 如何理解行政诉讼中明确的被告
法律分析:原告提供被告的姓名或者名称、住所等信息具体明确,足以使被告与他人相区别的,可以认定为有明确的被告。明确的被告要求该被告应是行政主体、明确的被告应是清楚、可以指认的被告、明确的被告应是具体的被告、明确的被告不等于被告主体适格。
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二百零九条
原告提供被告的姓名或者名称、住所等信息具体明确,足以使被告与他人相区别的,可以认定为有明确的被告。
起诉状列写被告信息不足以认定明确的被告的,人民法院可以告知原告补正。原告补正后仍不能确定明确的被告的,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