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上直接的利害关系
A. 如何理解“法律上利害关系” ◇ 代温世
您好: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六条第二款规定“对当事人双方的诉讼标的,第三人虽然没有独立请求权,但案件处理结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可以申请参加诉讼,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参加诉讼。人民法院判决承担民事责任的第三人,有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义务。”因此,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的依据是案件处理结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正确理解法律上的利害关系,是追加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的关键。笔者认为,对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理解应当考虑以下两个因素,一是具有权利义务性关系,二是具有法律上的牵连关系。权利义务性关系是指第三人与当事人一方有民事上的法律关系,而该法律关系又与发生争议的法律关系有密切的联系,法院对后一法律关系的裁判,直接影响到前一法律关系中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如果该方当事人败诉,第三人就可能负有某种法律上的责任。
法律上的牵连关系是指两个法律关系的客体及内容具有一致性或前后两个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虽不一致,但两者具有内在联系,法院直接判决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承担义务或享有权利。法律上的牵连关系有别于事实上的牵连关系,事实上的牵连关系仅意味着在情感上、经济上或声誉上会受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但从法律上来讲,并不必享有权利或承担义务。如在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中,侵害人因侵权行为被判赔偿,其家庭成员在经济上、情感上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此种影响仅为事实上的利害关系,不具有法律上利害关系,承担侵权赔偿责任的只能是侵害人本人,而非其家庭成员。
“与案件的处理结果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实际上就是确定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实体标准。但在司法实践中,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被滥用的现象愈演愈烈。在此,笔者对判断何谓“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提出一点浅见。
一是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与原、被告之间的法律关系有民事法律上的牵连。这一点包含三个方面。其一,第三人与当事人一方已有的法律关系同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存在牵连。其二,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与当事人之间法律关系的牵连是法律上权利义务的牵连,而非一般事实上的牵连、感情上的牵连或者其他非法律上的牵连。其三,这种法律上的牵连是民事法律上的牵连。在民事诉讼中一并审理具有非民事法律关系的案件显然是不适当的。
二是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与当事人一方的法律关系直接影响了当事人双方的法律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在本诉当事人争议的法律关系当中,一方当事人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义务,从而给对方造成损失的,直接责任固然由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义务的一方当事人承担,但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则是由于第三人与该方当事人之间法律关系的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这也正是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同本诉当事人之间案件的处理结果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前提。相反的,如果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与当事人一方的法律关系相对本诉当事人的法律关系而言,处于受影响地位,在后一法律关系因争议而致诉讼的情况下,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基本上处于权利者的地位,无论本诉争议的结果如何,他皆可要求其相对方向其履行义务,亦可放弃对权利的行使,因而相对于本案的处理结果无所谓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他完全不必参加本诉,更不应被通知并被强迫参加到本诉中去。
三是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在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依本诉案件的处理结果而定。也就是说在确定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时,其权利、义务是并不确定的,他仅仅是可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或义务,但是否承担则因案件处理结果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换句话说,法院对于本诉当事人之间争议的处理,对于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是否承担责任有一种预决的意义。本诉案件处理结果对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有无法律上的利害及其内容起着决定作用,这就是“对案件的处理结果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真正含义。
B. 想咨询一下,法律上对证人的要求是什么什么情况下算作无力作证,什么算作与原、被告具有直接利害关系而
1、《民事诉讼法》 第七十二条
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有关单位的负责人应当支持证人作证。
不能正确表达意思的人,不能作证。
2、不能正确表达意思的人,不能作证。
3、原告与被告的权利义务会对证人产生影响。
4、除非师生、同学于案件本身的权利义务的确定有影响,否则我认为不能认为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
C. 直接利害关系人可以当证人吗
不可以申请证人回避。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七十二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有关单位的负责人应当支持证人作证。
另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四十四条之规定,民事诉讼中的回避制度适用于审判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
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六十九条规定,与一方当事人或者其代理人有利害关系的证人出具的证言,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因此,证人不适用回避制度,但是与一方当事人或者其代理人有利害关系的证人出具的证言是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D. 民事诉讼法规定原告是否可以一个以上
可以来
原告人数没限制,只要是和源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就可以
《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一十九条 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E. 根据民事诉讼法119条规定.起诉应符合那些条件
以下是起诉需要的条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一十九版条 起诉条件
起诉必须符权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第一百二十条 起诉形式
起诉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 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
第一百二十一条 起诉状
起诉状应当记明下列事项:
(一)原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
(二)被告的姓名、性别、工作单位、住所等信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等信息;
(三)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
(四)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